① 世界文化的特點是什麼呢
世界文化特點:
1、世界多元文化。在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呈現出多元和諧發展的局面。
2、和而不同。不同文明之間通過對話,實現和諧相處。為了實現和諧世界的理想,各國的學術界、教育界應該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3、包容性。文化具有包容性,即兼收並蓄和求同存異。
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①不同的國家飲食習慣、服飾、民俗民情、建築風格等各不相同。
②不同國家的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各不相同。
③世界宗教多種多樣。
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使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人們可以共同分享相同的事物,造就了為所有人共享的國際文化,使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受到沖擊。在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受到沖擊的今天,保持自己的個性與特徵,凸現獨特的魅力。
是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進入21世紀後,經濟的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有利於促進文化的交流。
② 請問,有多少計量單位是全球統一的。
計量單位在全球范圍內分為2大體系。一個是英美為主的英制,另一類是以歐洲和亞洲為主的公制。
英制的有長度的單位的主單位是英尺,重量的主單位是磅,體積的主單位是加侖,溫度的主單位是華氏度。
公制也稱為「米制」,起源於法國,1885年隨著《中法通商章程》的簽訂傳入中國。長度的主單位是米,重量的主單位是公斤,體積的主單位是升,溫度的主單位是攝氏度。
當然也有無論公英制國家都一樣的計量,比如說時間的單位 - 秒、分、時。還有一些科學的專用計量單位也有一致的,比如說力學單位的牛頓、核輻射的計量單位豪西弗等。
③ 等於多少米
古今度量衡
《聖經》中有大量以色列度量衡單位。剛開始這並沒有引起我的注意,反而這些一般中國人不熟悉的度量衡名字我認為會妨礙中國讀者的閱讀快感。但是我很快改變了看法:這些度量衡單位是人類社會的一個寶貴的"基因"。他們的存在以奇特的方式驗證了中東和全球文明的內在文化血緣關系。這是任何其他線索都無法替代的,這是由度量衡單位的特性決定的:它與政治無關,或者說關系很小,人人必須使用;它是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會出現、並且也是一定會出現的文明產物;它與信譽直接相關,古代社會同時也是道德社會,度量衡單位有著嚴格性和穩定性,輕易不會改變。
我認為對度量衡單位的研究將是本體系在未來最重要的一個課題。
在《聖經》中最經常出現的幾個度量衡單位有重量單位:他連得、舍客勒、季拉;長度單位:肘、虎口、掌;容量單位:升、斗、歌珥等。
在我們考察古代度量衡單位的時候,不應該把歐洲古國排除在外,尤其是英倫三島這個保守的西方化石王國更應該是我們的一個參照地區,因為我認為中東是"全球"人類文明的發源地。英國的度量衡單位發達而古老,並且他們也在全世界使用廣泛,應該與古代中東有著密切的文化聯系,當然不排除在羅馬帝國時代也有傳入(但這個時期的傳入實際上就沒有意義了)。不過在漫長的歷史中,各個地區的度量衡還是發生過一些變化。僅只在中國出於各種各樣的目的就做過許多次改變,最大的一次恐怕在秦始皇統一中國,最近的一次是上個世紀中國與世界接軌。所以要找歷代的度量衡單位並非易事。中國在改,中東也一樣會有改變,所以此研究也應該是雙向的。根據現有資料,初步對比如下:
有關長度:
古代常以人的身體長度為根據,中東如此,中國不能不如此,其實全球如此。《孔子家語》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一人高為一丈,故有"丈夫"之謂。
以色列"肘"就是一個身體單位。(cubit、cubitum elbow)肘尺,又叫腕尺,一種古代埃及或以色列的長度單位,自肘至中指端,約長等於18至22英寸。1英寸大約2.54厘米,換單位後"1肘"大約為46-56厘米。確實腕尺這一長度單位會在不同的地區有所變化,比如在高身材的白人種族和身材相對比較矮的黃種人那裡的尺度會不一樣。這或許就是發生變化的原因之一。
很可能:以色列"1肘" =(戰國)2尺= 46厘米。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和"肘"本身的不確定性,已無法獲得准確的數據了。後面大家將會發現,古代度量衡單位之間"2進位"是最常見的一種。也有人認為"1肘"等於"52厘米"。"肘"單位是否在古代發生過大的變動還是個疑問。
《聖經》中還有一個從人身體發展出來的單位:"虎口",英語為"span"。這完全是個中國人同樣使用的古老概念:"一扠(za)"--手掌全部打開後拇指尖與中指尖之間的最大距離。在官方正式使用場合"虎口"是個有具體固定尺寸的度量單位:1 span = 23厘米。中國的"1尺(戰國)"恰好是"23厘米"!所以:以色列"1虎口"(1 span)=中國戰國1尺。換句話說:以色列1肘= 2虎口=戰國2尺。
以上中國長度單位與以色列古代單位的等同是不是偶然的呢?讓我們繼續。
在古代中東地區(如古埃及和以色列),更小的另外一個長度單位是"掌寬"(hand、hand breadth),大約7.7厘米。中國的1(商代)尺恰好是15.8厘米,我們完全有理由懷疑:2(以色列)掌寬= 1(商代)尺。
在我追溯中華民族源與中東人族源關系的同時,一位以色列裔的英國人拉爾夫也正在追溯英國遠古與中東人(尤其是埃及人、實際上就是住在下埃及的以色列人)之間的聯系。他在"考古風暴系列"《宇宙的設計師》一書中,從金字塔的設計講到許多的度量衡單位,推算出希臘、古埃及和今天西方人使用的度量衡之間的換算關系有著神秘的聯系。
中國許多的度量衡單位與國際通用單位間的換算單位多為整數這一事實本身就足以說明:全人類來自同一個文明體系。但有人會說,現代的度量衡單位才一百多年的歷史,我覺得這只看到了表象,因為度量衡單位在當初的設置就會考慮到與世界各國的接軌問題,讓每一個體系中的度量衡單位盡量可以整數換算應當是重要的一個考慮支點。另外,現代人使用的這些經過"科學"的方法測量出來的單位,古人們完全可能運用古樸的方法實際上也曾經獲得過,比如"公尺"的來歷。
現在的米制來自法國,"一米等於光在真空中時間在1/299792458秒內所通過的距離",相當於定義光速為299792458米/秒。起源於法國1790年法國科學家鮑爾德等人建議"取北極到赤道通過巴黎子午線的長度的十萬分之一作為單位",之所以稱呼為"米",則是因為meter的緣故。
英國長度單位是"foot",英尺,很明顯最初這是一個自然尺度。英寸也是一個"自然"度量單位:來源於三個大麥粒的長度,約合2.54厘米。但1英尺卻等於30.48厘米。基本上是個"整數"換算。中國的三尺恰好等於一米。
英國還有為"碼"(yard)的長度單位,1碼= 0.914米=中國清朝"2步"。
中英兩國的長度單位會隨著歲月而改變,所以它們今天的些微差異不能作為否定它們有共同文明淵源的證據。這方面還有更多例證。
中國古代常見的長度單位還有:"尋、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矢、筵、幾、軌、雉、里、毫、厘"等。
雙臂伸展後的長度為"庹",傳統說法是"1庹"大約合今天的"5市尺"。
中國還有一個長度單位叫"墨"也等於5尺。那麼看來:1墨= 1庹?這是不是古代人由於語言的不同,來到中國後對同一種長度單位有不同的叫法引起的重復呢?存疑。
中國的度量衡多在商代後出現,戰國比較紛繁,秦以後相對統一。
中國1尋= 8尺,與"步"接近。"周代以八尺為步,秦代以六尺為步,舊制以營造尺五尺為步",這看起來十分雜亂,我得到的基本數據是,1中國尋= 1米6。萬里之外的英國也有一長度單位"英尋"(fath)。1英尋= 2碼= 1.8米。英尋與中國尋之間僅差0.2米!他們是否在古代為同一起源呢?
另,1仞=周制8尺(約合1.8米),漢制為7尺,東漢末為5尺6寸。
上面幾個單位,又都與中國古代的一個單位"引"接近。中國1引= 1.8米,實際上,1中國引= 1英國尋!
軌:車子兩輪間的距離。有定製,為古八尺。後引申車輪過後的印痕為"軌"。這又是一個"尋"的翻版:1.8米。
中國的"步"是動態的的距離,英國的英尺(foot)實際上為靜態一腳的長度,他們有本質上的差別。
中國1步= 1尋= 2跬。
"倍尋為常",所以:1常=2尋。
古人明顯在度量衡方面有以"2"進位的習慣,並且偶有以"5"進位的習慣,再然後是"8進位","10進位"似乎並不多見。這些度量衡單位上的進位習慣在以色列地區也一樣,可視為全球有文化淵源的另一個例證。之所以多採取"2進位"是因為它最簡單,選取"5進位"則是由於人手5指為最方便的計算工具。
扶:古代有"1指為寸,1扶4寸"的說法,實際上就是四指並攏的寬度為"1扶"。既然是四指並攏的寬度即為"扶",那麼很容易回憶起來上面的一個以色列單位:"掌寬",他們是完全一樣的。同時,我們在英語詞典上可以查到:1 span(掌寬)= 4英寸。換句話說:不僅中國"扶"=以色列"掌寬",而且中國"指(寬)" =英國"英寸"!
1(以色列)掌寬= 7.7厘米;1(商代)尺= 15.8厘米;1英尺= 30.5厘米,完全可以說:1英尺= 2商代尺= 2 X 2掌寬!
長三丈、高一丈為"稚"。這真是個奇特的長度單位。
矢、筵、幾,這幾個中國古代的長度單位我沒有查到。我想他們可能來自於生活,比如"筵"、"幾"就有可能是古人坐在筵上、幾旁得來的長度。古代中東人也是席地而坐的,他們與中國古代一樣使用筵、幾。他們的坐席筵幾肯定有定製,會引申出固定的長度單位。這方面也可以考察今天依舊使用塌塌米的日本情況。
中國傳統的市尺制恰好"3尺=1公尺"很耐人尋味。中國的2華里約等於1公里(1000米)也很神奇。
在度量衡單位中,長度單位應該是其中最早使用的一種,並且也應該是使用最廣泛的一種,然後才是"量"和"衡"。古人最起碼在5000年前就應該有比較固定的長度單位了,因為那個時候不僅天文很發達了,而且金字塔也已經出現,沒有精確的長度單位是難以想像的。假如讓我推測,長度單位至少應該早於7000年前出現才符合一個科學的解釋。
重量單位:
"他連得"(talent,又譯"塔蘭特")是古代以色列人使用頻率很高的重量單位。
1"他連得"約等於30公斤(kg)。1他連得= 3000"舍客勒"(shekels)。
從以色列的"他連得"可考證中國古代的"石"(念dan)單位與之的對應關系。
在中國戰國時期(再早似乎沒有該單位),1石= 30公斤。也就是說,1戰國"石" = 1以色列"他連得"!換話說,中國的"石"(dan)就是以色列的"他連得"。但在其後的不同時期,該單位分量有所不同,或多或少都有,皆圍繞30,000克。
兩者發音也接近。中國的"石"本來念"shi",為什麼單單在度量衡上取名為"dan"很說明它的特性:因為古代這么重的單位不可能使用珍貴的金屬做砝碼,只能使用常見易得的石頭(見圖),但由於它原先發音(接近)"talent",所以就把30公斤重的石頭砝碼按照中國人把外語中的名詞通常最前或最後一個音節而簡化的習慣就叫"石"(dan)了。假如我們連讀"talent",就發現簡讀為"dan"是再正確不過的選擇了:"t""d"爆破音在發音中的互換本來就很常見,再加上"l"母音化傾向,所以轉換為中國的"dan"毫不為怪。
舍客勒(shekels或shekalim):又可翻譯為"謝克爾",古以色列、巴比倫等地的重量或貨幣單位,標準的說法是"約為半盎司"。或者說:2舍客勒= 1盎司。
1盎司等於31克。戰國時期(楚國)"1兩"等於15.6克,所以1(以色列)舍克勒=(戰國)1兩!中國"兩"的稱呼很可能是"shekalim"最後一個音節"lim"的簡稱和變異。在古代語言不確定時期,由"林"轉換為"兩"很容易理解。
同時,由於"1戰國釿"(31.5克)= 2戰國兩;所以,英國1盎司=戰國(魏國)"1釿"(31.5克)!
這種全球度量衡的接近,尤其是相等,絕對不可等閑視之,是遠古共同文化淵源的重要信息,幾乎可以與人種基因等恆定因素同樣看待。假如不是文化傳承,怎麼可能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不約而同?另外它們幾乎全部出現於中國傳統歷史觀中的"絲綢之路"開通之前。我覺得中國的歷史必須重新改寫:承認至少從商朝開始中國已經與中東以色列等國有廣泛的文化聯系。中國學術界現在已經承認有一條"玉石之路"從中原大地一直通到新疆西域,時間為商朝。但是,我認為這依然是拘謹的,應該把范圍再擴大,把時間再提前。
以色列1季拉(gerahs):約合0.78克。中國戰國前後1兩= 15.6克。
可以說:2"以色列"季拉=中國1/10兩。實際上這個以色列"季拉"就相當與中國"1錢"的重量。中國1兩= 10錢。但是我沒有看到戰國時期有"錢"單位的使用。
中國戰國時期1斤=今天中國1市斤。1公斤= 2今天中國市斤。
1(東周)寽= 1戰國斤= 2(東周)冢= 250克。
中國古代最常用的斤兩之間可以理解為8進位,半斤為一常用單位的話,半斤= 8兩,1兩= 3 X 8銖(楚國)。實際上有一個單位"釿"就是"8兩"單位。古代中國16兩為1斤,故:1斤= 2釿= 2 X 8兩。
但10進位的整數也不缺乏:1鎰(魏、韓) = 10釿(魏、韓)。
液量單位:
1(以色列)歌鉺(measure)= 0.5品脫。《聖經》中有"二萬歌珥"的說法。也就是說:20000歌珥=西方10000品脫。換句話說,1(英國)品脫= 2(以色列)歌鉺1品脫= 0.5683L(公升,為避免與中國升混淆後面一律採用"L"替代"公升")。1L = 2品脫。也就是說:1L = 2 X 2"歌珥"。
我奇怪地發現這樣一個對應:中國周制1斗= 2L。
也就是說:中國周制1斗= 2L!周制1斗= 2 X 2英國品脫。1周制斗= 2 X 2 X 2"歌珥"。
1L = 5周制升。1周制斗= 10周制升。
演變到現在中國傳統依然使用的單位,1市斗= 10市升= 10L!這種恰好相等讓人迷惑。考慮到古代計量工具的不嚴格,本節對比一般不計算小數點之後的單位。
《聖經》中以色列20000歌珥= 10000英國品脫= 5000L = 1000(周制)升= 100(周制)斗!
罷特(baths):古代以色列液量單位,今天約旦依然使用,一般翻譯為"巴思"。體現了古代計量單位的原始性,取已有的物品為計量標准,為古代人一次洗澡水量也未可知,1罷特大約為37-40.546L。
戰國1斛= 20L,也就是說,很可能:1罷特=戰國2斛(按最大值)。
我還發現一個整數:中國楚國1筲=今天的1L!
明清時期的1合= 100cc!對應關系基本整齊。
前面已說過:中國東周1斗= 1 Seir。"Seir"是個《聖經》常用地名,它如今作為液量和重量單位出現在印度,我相信這個計量單位一定首先出現於中東,然後才流傳到印度,最後成為中國的量衡單位"斗"。
《聖經》中還有一個乾量單位"伊法"(ephah)。1 ephah約等於1英國蒲式耳(bushel)。假如拿英國古老的"誇脫"(qt)來比較可能還有新發現。
我覺得列舉以上的例證已經足夠引起人們對於遠古全球文明交流的關注,更多更精深的工作還是留給專家吧,我的知識和方法只夠拋磚引玉。
④ 為啥有很多物理量不同國家會發明出不同的計量單位
一般情況下來說,之所以很多物理量不同的國家會發明出不同的計量單位,這是因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以及在特定的背景下導致所產生的不同的計量單位,也是完全取決於國家的文化,從某些方面來講,不同的民族之間確實會存在文化差異,也正因如此導致這些計量單位確實存在諸多的差異,也正是因為如此,聯合國才會強調統一物理力量,總的來說也是因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3,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發現不同國家科技重視程度都是不一樣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在科技基礎之上的計量單位,也會因為國家的綜合實力而產生差異性。其實不得不說,是每個國家的經濟實力都是不一樣的,也正因為如此在科學投入方面,有些國家遠遠超前,也正因為如此這些國家在發現這些物理常量的時候,會以特定的時期特定的名字來命名這些計量單位,而相反那些落後的國家,大多數時候要麼採取這種命名方式,要麼就會重新另闢新徑,所以正是因為如此導致發明出不同的計量單位。
其實對我們來說之所以很多物理量不同國家會存在不同的計量單位,這也是因為國家層面的文化不同導致在物理量上也會出現重大的差異,而且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發現那些國家經濟水平不一樣,所以在科技水平上也會表現出細微的差異性,大多數時候那些科技發展強國的計量單位更加精準。
⑤ 計量中心文化使命目標工作理念,願景
摘要 這是幾家公司的企業文化,你參考一下,剛好我們也涉及這個問題,搜集的,希望有幫助。
⑥ 為什麼全世界不統一度量衡
其實都是統一的啊 只是國際交易和貿易中 千克 噸是重量單位 米 千米是長度單位 至於斤 磅啊 這些只是各個國家內的一些計量單位 是不可能完全同化的 這涉及到文化 歷史等方面的問題 有些代表本國文化的東西是不會 也不可能輕易放棄的
⑦ 如何度量文化
因為文化具有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很難將文化給出一個准確地,清晰的分類標准。因此,這些對文化的劃分,只是從某一個角度來分析的,它是一種嘗試。
對文化的結構解剖,有兩分說,即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層次說,即分為物質、制度、精神三層次;有四層次說,即分為物質、制度、風俗習慣、思想與價值。有六大子系統說,即物質、社會關系、精神、藝術、語言符號、風俗習慣等。
文化有兩種,一種是生產文化,一種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產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為生活所用,沒有不為生活所用的文化。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了一種生活生存的理論和方式,理念和認識。
⑧ 中國計量大學的文化傳統
精思國計,細量民生
「精」與「細」是計量科學和事業的追求目標。「思」與「量」,前者體現高校知識分子群體的行為共性,
後者體現與學校專業相關的行為特色。
「精思」與「細量」,是將具體的行為與計量的目標有機結合,提升了行為的標准;「國計」與「民生」,泛指與國家、民眾相關之事,通過將行為對象向社會的遷移,升華了行為的立意。
「精思國計」為「知」,體現了學校師生員工的精神境界;「細量民生」為「行」,體現學校師生員工的務實精神。
「精思國計,細量民生」契合學校「計量立校、標准立人、質量立業」的辦學理念,蘊含著高標準的行為方式、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對事業的使命感,而這正是培養人才的根本目的。
中國計量大學校歌
西子湖,錢塘江,這是我們學習的地方。
啟明晨讀,夢溪暮談;格致天問,望舒暢想。
殷殷耕耘意,拳拳學子心;春風化雨,桃李芬芳。
這是我們青春的校園,她的母親是中國。
這是我們青春的校園,她的名字叫計量。
日月湖,嘉量堂,這是我們成長的地方。
立人立業,志在環宇;明德至誠,行健自強。
精思國家計,細量民生事;今日雛鷹,明朝翱翔。
這是我們永遠的校園,她的母親是中國。
這是我們永遠的校園,她的名字叫計量。
⑨ 世界為什麼不統一語言貨幣度量衡
全世界變成一種顏色是美麗嗎?
全世界變成一種聲音是悅耳嗎?
中國的文化強調"和而不同"
西方人強行傳播自己的宗教文化價值觀念,旨在同化世界.這是一種可怕的行為!
國際通用千克,但是以英國美國和其它的英語國家(包括香港)都只用"鎊",因為他們認為這是自己祖先發明的,對它的使用是對祖先的尊重.可見每個民族都害怕被其他民族同化.
注意:現代文明是現代文明,西方文明是西方文明,現代文明的標志是科學.西方文明的標志是基督教.中國文明的主軸是儒釋道.
全球化不是全球西化.全球化是世界各民族把自己優秀的東西拿出來給世界人民共享!
我不知道樓主是什麼心態,會有這種很低級的思想.
中國古代有個叫莊周的思想家說過"外化而內不化",我們現在正是這樣做著.我們穿西裝但是說漢語.中國的文化是 有容乃大,但這並不是無限度的被外來文化所同化.記得19世紀一個法國侵華傳教士就自豪地說"一個傳教士抵得上一個營的軍隊"可見西方人不想被同化,卻熱衷於去同化其他民族.
所而言之,文化的多樣性比生物的多樣性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