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來自什麼

文化來自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21 19:15:04

㈠ 社會主義文化三大來源是什麼

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培育全體國民的健康的文化心理,恢復和加強中華文化曾經有過的主體性、開放性、包容性和創新性,把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努力使我們的文化自信表現出一種「自信而不自負,自豪而不自滿,自尊而不自傲」的新格局。

文化自信發揮著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作用,對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文化和精神支撐作用。我們的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文化的歷史起源、發展、精神特質和其內涵精髓的總體性判斷,是秉持對中華文化的禮敬、繼承、創新性發展的一種基本立場和態度。

1

文化自信有三個來源

第一個來源,是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優秀傳統,是那種融入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民族靈魂和基因的傳統。「在中華民族的開化史上,有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發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化家、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毛澤東就是從中華文明和文化傳統開始論述中國革命的命運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的。

第二個來源,是中國近代以來,在中華民族積貧積弱,無數仁人志士尋求救國救民、救亡圖存的艱難奮斗中,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社會進步的偉大斗爭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紅色文化、優良傳統。這是中華文化中極為豐厚的新篇章、新傳統。

第三個來源,是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後,經歷前後兩個三十年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包括艱難曲折的探索、挫折、失誤中形成的,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形成、豐富和發展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談到文化自信,我們首先會想到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但我以為,後兩個來源也十分重要,對當代中國人來講,甚至更加重要,是我們之所以自信的重要源泉。

▲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網

2

文化自信所具有的四個特質

第一,自信於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歷史和無數典籍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智慧、生活智慧、政治智慧,豐富的歷史經驗、治國理政理念,以及作為獨特標識的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價值等。這些具有極鮮明中國特色的理念和智慧,一旦為各國人民所理解,都會受到衷心的贊譽和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珍視他人的生命尊嚴和生命價值,不但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大智慧,更是處理國與國關系的道義准則,已為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高度認同。再比如,中華文化倡導和合文化,主張培養人的誠實、守信、寬厚、莊重、謙遜、溫和等品質,實現「和為貴」。我們的文化自信首先是建立在對中華文化載體中內在蘊涵的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價值的整體性理解與把握之上。

第二,自信於中華文化蘊涵的濃厚深刻的人文精神,以人民為中心、以人為主體、以人為本。中華文化主張「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主體,就是首先要理解歷史是人民創造的,文化也是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結晶。比如我們講傳統文化,什麼是傳統文化,它從哪裡來?傳統文化其實就是從民間、從人民群眾現實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的風、俗、習慣中來的。「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風就是時尚、風尚,流傳很快,變化也很快,風行一時;俗,則是在風的基礎上沉澱下來,成為比較穩定的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這就是傳統文化。

文化創造源自人民、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為人民所共享。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堅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就是堅持文化自信歷史邏輯的必然結論。文化的創造是集體智慧的產物,傳承、弘揚、復興文化,依然要依靠全體人民的共同奮斗、團結奮斗,「團結起來,振興中華」是一個完整的理念。傳統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離不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知識分子、文化人,各個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非物質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人。他們是中國精神、中國智慧的典型代表,以自己的創造性勞動為文化的創造、傳承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先賢們把這種創造性勞動歸結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㈡ 文化自信來源於什麼

源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強大文化基因和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所迸發的持續文化動力。
文化自信源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強大文化基因。不忘本來,方能贏得未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我們的本來。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這個根本,就是其文化。中華民族擁有5000年文明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歷經劫難而浴火重生,這一文化血脈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最強大的文化基因。
「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
文化自信源於孕育的革命文化所迸發的持續文化動力。不忘初心,方能繼續前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這個初心。
中國在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武裝下,順應歷史潮流、勇擔歷史重任、敢於作出巨大犧牲,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領導中國人民打敗了壓在自己頭上的各種反動派,使中華民族改變了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整個國家實現了團結統一和繁榮富強。

㈢ 西方文化的三大來源是什麼

古希臘、羅馬帝國、基督新教。

這些被統稱為猶太教-基督教文化。然而西方文化也根源於日爾曼人、斯拉夫人以及凱爾特人的流行文化。

1、古希臘文化

古希臘文化最主要的包括了古希臘戰爭,古希臘藝術和古希臘神話。古希臘文化作為古典文化代表,在西方乃至世界都佔有極其重要地位。愛琴海文明雖較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希伯來文明和古印度文明遲,但其影響卻更為巨大。

2、羅馬文化

質朴渾厚、講究實效的民族特性,崇尚美德、忠勇衛國、甘於犧牲的愛國精神,嚴明紀律、注重秩序的法治觀念,羅馬政治文化的影響是持久而深刻的。

3、基督文化

基督教文化(Christian Culture)是信仰基督教為主的人群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文化,並構成了基督教文明(christian-civilization)的主體。

(3)文化來自什麼擴展閱讀:

西方文化的特色:

1、西方世界的一大特色就是致力於科學與技術,並善於創造新加工、新材料,進而形成新產品。

正是在西方,蒸汽機得到了發展,並被應用於工廠,以產生電力。四沖程循環和內燃機的發明和前期發展也都發生在西方。核電站則發明於芝加哥。 發電機、變壓器、馬達以及電燈,可以說幾乎所有熟悉的電器,都源自西方。新的通訊設備與系統,比如電報、電話、傳真、海底電纜、無線電以及電視、通訊與導航衛星、網際網路、萬維網,這些都可以歸功於西方。

2、在數學中,微積分、統計、邏輯學、矢量、張量、復分析、群論以及拓撲學都發展自西方。生物學中,進化論、染色體、DNA、遺傳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用到的方法,都在西方首創。

物理學中的力學、量子力學、相對論、熱力學、統計力學都由西方人創造。原子、原子核、電子、中子和質子都由西方人揭示。大部分的化學元素,包括其組成等,都在西方被發現。固氮和石化產品也是西方人的功勞。化學正是在西方發展成為科學的一員。

㈣ 文化的由來

「文化」一詞是從拉丁文Culture演化而來的,含有耕種、居住、練習、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多種涵義。文化實際上主要包含器物、制度和觀念三個方面,具體包括語言、文字、習俗、思想、國力等,客觀的說文化就是社會價值系統的總和。

19世紀中葉,一些新的人文學科如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等在西方興起,文化的概念也隨之發生變化,開始具有現代意義。最早把文化作為具有現代涵義的專用術語使用的是英國的「人類學之父」泰勒(E.B.Taylor),他在1871年發表的《原始文化》一書中,把文化定義為「一個復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有一切的能力與習慣」。當時的法國的一位啟蒙思想家則把文化解釋為「一種教養,指通過教育能夠獲得良好的教養,以及文學、藝術和科學方面的修養。」

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是指「以文教化」和「以文化成」的總稱,從字面意思上理解,文化應是一個動詞,無論是「化成」還是「教化」都體現了一個行為過程。「文」是說以什麼來「化」之,以什麼「化成」,文是指道德、哲學思想、藝術等,引伸到企業文化中就是企業所倡導的企業精神。

羅賓斯則把民族文化定義為一國全體或絕大多數居民共有的價值觀,它形成一個民族的行為以及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文化的特徵
文化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1、精神性。這是文化最基本的特徵。所謂精神性是指文化必須是與人類的精神活動有關的,與人類精神活動無關的物質就不能稱之為文化,如山河湖泊、天體運行就不屬於文化范疇。

2、社會性。文化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它是人與人之間按一定的規律結成社會關系的產物,是人與人在聯系的過程中產生的,是在共同認識、共同生產、互相評價、互相承認中產生的。沒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不會有文化。

3、集合性。這是指文化必須是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的許多人共同的精神活動、精神行為或它們的物化產品。它是由無數的個體組成的集合,任何個人都無法構成文化。

4、獨特性。文化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組織或一個群體的基本因素。這些民族、組織、群體的差異性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帶有獨特性,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文化存在於兩個民族或組織和群體中。

5、一致性。這是指在一個民族、一個組織或一個群體中,文化有著相對一致的內容,即共同的精神活動、精神性行為和共同的精神物化產品。這種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的相對一致性是構成一種文化的基礎。正是有了這種一致性,各種文化才有了他們各自的內涵。

文化的無意識
1、文化的三層結構

文化包括三個層次:一是物質文化,是指凝聚著一個民族精神文化的生產活動與物化產品的總和;二是制度文化,是指一個民族在生產與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各種規章制度,包括法律、道德規范和行為准則等內容;三是精神文化,是指一個民族共有的意識活動,包括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內容。如果以一個三層的同心圓來表示文化的結構,那麼物質文化是最表層的,看得見,摸得著,也最容易發生變化;制度文化是文化的中間層,它已經不象物質文化那麼有形,但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精神文化是最深層的那部分文化,具有相當的穩定,一旦形成就很難發生改變。這部分內容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深刻地影響著一個民族的行為方式。

㈤ 中華文化的來源是什麼

最初談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是外國人,他們認為中國的古老與落後是很矛盾的,何以一個有著悠久文明起源的民族會如此落後,由此懷疑中國文明是否是自己產生的,於是有了外來說,認為中國文明是從外值入的,特別以西未說為主,當時研究的資料十分缺乏,再加上沒偏見,所以很容易有此觀點,還十八年來,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再次成為熱點,很多外國學者都對此感興趣,不同的是現在幾乎沒有人認為是外來的了下面我就從四個方面開始今天的講座。
一、考古學對探索中國古代文明起源所做的貢獻
對於歷史,走過了一條信古、疑古、了解考古的路《史記》從黃帝本紀開始,所以講歷史的人都從此講起,此為信古,後來整理國故發現很多不可靠,特別對周代以前的歷史特別懷疑態度,被稱為疑古,自然,由於文獻記載及傳抄的錯誤不能把一切當成信史,怎麼辦呢?
1928年成立考古組,走上了考古的路,在對安陽的發掘中,找到了殿墟,內有城區,甲骨片,五陵制銅作坊等,打破了周代以前中國無信史的說法,1952年在河南鄭州發現了商代早期的都城,1956年在洛陽發現都城級遺址,據考證此為夏代都城,旁邊有一商代都城,這一發現一方面為判斷夏商分界提供了依據,同時把中國文明起源推到了夏,夏鼎在《中國文明的起源》一書中說到中國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因為夏朝的文明已經很成熟,尋找起源必須往前找。
二、中國文明起源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
中國屬於東亞,面朝太平洋,背俯亞州腹地,周圍有明顯屏障,成為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平分為三大塊,第一塊為青藏高原,這海拔5000多米不可能有星期文明起源,第二塊為西北乾旱區緯變離海遠,屬內陸氣候,到現在人口也不多,也不可能,第三塊為東部,地勢低離海遠屬季節氣候帶集中了80%以上的人口和經濟,走文明起源的最佳環境,其中最好的的是華北華中兩塊,分屬黃河長江流域,是文明發展的中心,從舊石器時代以前就有人看準在共河長江流域,人口容集,也就有了食物壓力特別是過冬,人們地種植物,用來儲備,由此產生了農業,中國是兩種農業的發源地,形成了兩個農業體系,分別是黃河流域的小米和長江流域的大米,這為文明起源提供了廣闊的基礎,獨特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說明中國文明不可能從外來,而且證明中國是文明獨立起源之一。
三、中國文明起源的模式
約公元前一萬年的新武器時代中國就開始了農業並且不斷改進,公元前七千年前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期,農業得到相應發展,成為重要的食物來源,很多這時的遺址都發現有各類作物的痕跡,這時人群集中而且比較固定,形成比較大的部落,這時人們的房子差不多沒有貧富差別,特別體現在墓葬上。到公元前五千年前三千五百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大量增加,不過房子還是無我大差別,流行多人合葬沒有個人財富,到了新石器晚期來,在文明最發達的地區有了好的房子和墓葬。到銅石並用時代早期,情況大變,農業更加發展,工業也得到發展,如玉器,清器、高級陶器,絲綢等都在此時出現,開始有貴族和平民的差別,貴族不斷追求物質享受,只有高檔工業品的出現,才有可能產生財富,財富導政爭奪,於是有了武器。

㈥ 中國傳統文化的來歷是什麼

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㈦ 在西方文化一詞一般被認為來自什麼文

在西方文化一詞一般被認為來自拉丁文。

"文化"一詞來源於西方,在拉丁文中原指"對土地的耕種和對植物的栽培",後又引申為"對人精神的培養和技能的培訓"。

現在《周易》中,其有雲「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教化則是「文化」一詞的基本含義。

文化內容:

1、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2、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

3、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

㈧ 中華文化的力量來源於什麼

中華文化的力量來自中國,上下5000年的沉澱,特別是沉澱下來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是這裡面含有中國人流傳下來的那種永不磨滅的精神

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於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閱讀全文

與文化來自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