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土家織錦是怎樣被譽為民間藝術之花的
土家族是我國湘西最主要的少數民族,土家族人在長期的生產活動和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創造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間藝術品。
土家族地區地處深山,長期以來處於原始封閉狀態,民間習俗多保持著固有淳樸古風和濃厚的鄉土氣息,土家織錦便是一朵獨具魅力的民間藝術之花。
早在4000多年前,土家先民就掌握了簡單的紡織技術。秦漢時期,土家族人的織錦被稱為「賨布」,曾是皇室的貢品。
土家織錦主要工藝有刺綉、挑花、彩織等,其內容一般取材於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而更多勞動婦女創作的綉品,卻是按照自己的愛好和意願,憑借對生活的觀察和感受而設計、製作的。
她們將一些象徵五穀豐登、吉祥如意的圖案綉於衣物、頭巾、鞋帽、枕頭、床單之上,用來美化裝飾自己的生活,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西蘭卡普」是一種土家織錦。在土家語里,「西蘭」是指鋪蓋,「卡普」是花的意思,「西蘭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鋪蓋。人們往往在「花鋪蓋」前冠以「土」字,特指這項民間工藝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點。
土花鋪蓋自古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愛,並將它視為智慧與技藝的結晶,被稱作「土家之花」。
關於「西蘭卡普」的起源,史籍中可見零碎的記載。《後漢書·西南蠻夷傳》所說哀牢夷「織文革綾錦」的「蘭干細布」,就是土花鋪蓋的前身,稱「武陵蠻」有著「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斕」的習尚,「武陵蠻」就是古代對土家族人的一種稱呼。
西蘭卡普的根源除在古史典籍上有記載外,在土家山寨有個美麗的傳說: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在古代五溪之一的酉溪河畔一個古老的土家山寨里,有一個叫西蘭的土家族姑娘,她聰慧、勤勞、美麗,在附近的十里八鄉稱得上百里挑一。她從幾歲起就跟著母親「阿尼」紡紗織布學刺綉。
西蘭心靈手巧,織的布與別人不一樣,她是用多種綵線交織在布上,形成各種各樣的花,有菊花、月季、牡丹、桃花、勾藤花等,山上有多少種花,她就會織多少種花。
她在一些花中織翩翩飛舞的蝴蝶、陽雀、錦雞,還配著山堡、雲、水、日、月,美麗的大自然景象在西蘭姑娘手裡,構成了一幅幅艷麗的帶花的布,這種布就變成了錦。
有一天,西蘭問寨上的百歲老人:「帕朴爺爺,土家山寨的花我織了一朵又一朵,什麼花我都織過,還有什麼好看的花嗎?」
帕朴說:「還有白果花呢!」
西蘭說:「那我怎麼沒見到白果花呢?」
帕朴說:「白果花是四月間半夜才開花,你白天怎麼見得到呢?」
西蘭等呀,盼呀,每天半夜起床上山,一次又一次到白果樹下站呀、坐呀,一雙眼死死地盯到白果樹上。
終於有一天,半夜剛過,一輪明月從雲縫里露了出來,月光照在白果樹的枝葉上,樹葉在微風的吹動下,閃著亮光,霎時,白果樹開滿了白果花,在月光的照射下,潔白的白果花十分可愛。
西蘭馬上摘了一朵,看了又看,聞了又聞,愛不釋手。哪知道,西蘭半夜起床的行動被她的嫂子「查切」發覺了,她在西蘭的父親「阿巴」面前搬弄是非,說西蘭不學好,半夜三更上山,在白果樹下「呃羅巴」,即偷男人。
西蘭的阿巴喝醉了酒,聽了兒媳婦的話,氣得要死,拿起砍柴刀,跑到白果樹下,不問青紅皂白,舉起砍柴刀,把西蘭活活砍死了。
阿巴砍死了西蘭後,酒也醒了,看到西蘭手裡捧著的白果花兒,後悔也來不及了。寨子里的男女老幼見此情景都悲痛萬分,淚如雨下……
後來,土家姑娘們把西蘭織的各種有花的圖案保存下來,比著圖樣照著織,為了紀念西蘭姑娘,人們就把這種手工織的有各種花的布叫做「西蘭卡普」。
來鳳縣土家織錦村生產的土家錦《白果花》描繪了西蘭卡普美麗的故事傳說。
土家族長於織作的悠久傳統一直保留下來,直到改土歸流前後,不論男女還保持著「喜斑斕服色」的習俗。
一般文獻上對於土花鋪蓋給予了諸種不同的名稱:清代同治年間的《龍山縣志》雲:土錦「績五色線為之,色彩斑斕可愛。俗用以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稱崗巾。」
《永順府志》記載:
斑布即土錦。土人以一手織緯,一手用細牛角挑花,遂成五色」。所謂「崗巾」、「土錦」以及「土絹」、「崗錦」。
皆指土花鋪蓋。
「西蘭卡普」最醒目的藝術特徵是豐富飽滿的紋樣和鮮明熱烈的色彩。土花鋪蓋的圖案紋樣包括了自然物象圖案、幾何圖案、文字圖案各個大類,其共同的特點:
一是幾何圖案占著較大的比例,即使是那些取材於自然物象的描寫性較強的圖案,為適應彩織而化成了由方形、三角形、直線等圖形和線條所剪裁組成的幾何圖形了。如「岩牆花」有悟於山民以大小石塊嵌迭為牆之理,「菜子花」得於菜花的細碎;「澤羅里」體會於水波的起伏等。
二是圖案紋樣富於變化,就單幅被面來看,有大塊的紋樣,像「四十八鉤」、「浪苦妹」之類,有小塊的紋樣,如「粑粑架」之類;有以長方形為主要紋樣者,如「椅子花」之類;有以六方形為主要紋樣者,如「鉤花」、「二十四鉤花」之類;有以八方形為主要紋樣者,如「桌子花」之類;有在菱形斜格中安排主要紋樣作四方連續者,如「小白梅」、「實心花」、「衣張蓋」之類。
被面兩端的「檔頭」又名「欄桿」,紋樣也有多種,如常用的「月亮」、「猴掌」、「壽字」、「藤藤花」等,對整個被面圖案有襯托之效。
三是喜用吉利、喜慶的寓意和山區花草、鳥獸的母題:「鳳穿牡丹」象徵榮華富貴,「野鹿銜花」象徵壽考千年,「萬」字以祝人萬福萬壽,「龍」以喻高貴顯要,「福祿壽喜」、「長命百歲」、「富貴雙全」等文字圖案的立意就更為明顯了。
從「西蘭卡普」中可以看到勤勞智慧的土家族人民對於生活的熱愛,對於自己所生活的自然環境的深厚感情,以及對於美好生活的強烈嚮往。
土家族綉品圖案的色彩鮮明熱烈。首先是在色彩搭配上頗有講究,土家民間就有:
黑配白,哪裡得;
紅配綠,選不出;
藍配黃,放光芒。
三字歌訣,表明了土家綉品色彩對比強烈,喜用黑白襯托鉤提。
各種鉤狀、鋸齒狀、梳齒狀、縫合狀、連鎖等邊飾,加上各種多角形的小花作為點綴,又以黑色襯底,以白色鑲邊。於是,主次紋樣由於黑白的襯托而顯得既界限分明,又連成一體。
四是喜歡用暖色,大橘黃之類為基調,用於主要部位,具體配色又是變幻無窮的。
「西蘭卡普」以紅、藍、黑、白、黃、紫等絲線作經緯,通過手織而成。主要用作被面、床罩、窗簾、桌布、椅墊、包袱、藝術壁掛、錦袋等,色彩對比強烈,圖案樸素而富誇張,寫實與抽象結合,極富生活氣息。
其圖案有以土家歷史題材的,如四鳳抬印、土王五顆印之類;有以生活風俗為題材的,如雙鳳朝陽、龍鳳呈祥、麒麟送子、福祿壽喜、鯉躍龍門、五子登科、鴛鴦戲水、野鹿含梅、老鼠娶親等。
有以自然風光為題材的,如張家界風光、土家吊腳樓等;也有以動植物為題材的,如猴兒花、虎頭花、貓腳跡花、狗牙齒花、玫瑰花、菊花、月月紅等。
土家織錦的主要原料是絲線、棉線和毛絨線。土家織錦的織造方法是,沿用古代斜織機的腰機式織法,把經線全拴在腰上,以觀背面,織出正面,這種織法織出來的產品美觀整齊,結實耐用,光澤永存。
土家織錦的畫面多姿多彩,用色常借鑒艷麗的鮮花、鴛鴦的羽毛、天空的晚霞和雨後彩虹;也有的受宗教繪畫的影響,具有素雅、古樸、沉著的特點。土家織錦在紋樣組織結構上,多以菱形結構、斜線條為主體,講究幾何對稱,反復連續,共有上百種傳統紋樣。
土家織錦工藝獨特,造型美觀,內容豐富,是足可與湘綉齊名的母親藝術。土家山寨把能否挑花綉朵作為衡量一個土家族姑娘是否心靈手巧的標志,土家情歌中說:
白布帕子四隻角,四隻角上綉雁鵝;
帕子爛了雁鵝在,不看人才看手腳
土家族姑娘准備出嫁時,不僅要親手綉制各種綉品,還要用木製織機製作美麗的「西蘭卡普」。
土家綉品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妝,客觀上是女家經濟地位的標志和女兒有無教養的憑證,在受人觀賞的嫁妝行列和任人品評的新房陳設中格外引人注目。
因此,土家族妹子出嫁時,新娘父母以精美的土家綉品陪嫁為榮,新郎家也以此來推測新娘針線活的巧拙賢愚。「誰家閨女好,綉工見分曉」。自古以來,人們就是以綉品的優劣,來品評姑娘是否心靈手巧。
土家服飾主要款式是大衣大袖,滿襟,褲子腰大,褲管短,衣料多為自紡、自織、自染的土布,俗稱「家機布」。服飾圖案以棉紗為經線,各種顏色的粗絲、毛絨線為緯線,按圖案巧妙配色,手工編織、挑綉而成。服飾喜寬松,簡潔,重喜色。它質地厚實,經久耐用,色彩鮮明,大方美觀。
土家綉品之所以吸引人們去欣賞,是因為它孕育了原始意味的、飽含生命力的美感,再現了人類朴實的感情。
⑵ 景頗族現代織錦與傳統織錦有何區別
傳統織錦按紡織工藝方法可以分為青錦和彩錦兩大類,青錦多以黑白為基調,屬通經通緯織造,彩錦則多以紅色為主色調,通經斷線,其造工較素錦要復雜得多;如按織圖法又可以分為機排自序圖案織錦和手工挑花織錦兩種,手工挑花織錦圖案內容十分豐富,樣式繁多;機排自序織錦圖案內容相對較少,織錦成品存量也十分稀少,所以顯得更珍貴。
傳統的景頗族織錦是用景頗族婦女自己平時聚少成多,爭分奪秒捻出的麻線、棉線、羊毛線染色後用腰機一圖一式編織而成。製品有毯子、筒帕(挎包) 、筒裙、護腿、包頭、腰帶、背腰、護孩圍巾、祭祀墊毯等。裝飾筒帕、包頭、筒裙、護腿、腰帶等製品經線用黑色線構成,緯線為手工自捻自染的紅色羊毛線,且多為紅底。有些角邊或特殊部位是黑底,黑底部分無花紋圖案,紅底部分再用紅、綠、黃、藍、紫毛線或絲線織出各種精細、古樸、神秘的花紋圖案。織錦圖案多為幾何圖形,主要取材於人民在生產勞動中所熟悉的自然界的飛禽走獸、奇花異草、鳥蟲魚蟹和所目睹的自然現象,以動物為題材的有老虎腳印、毛蟲爬過的痕跡、老鷹爪印、牛角、螃蟹、蝴蝶、蛐蟮、魚、蟬紋樣的,形態各異,惟妙惟肖;以植物為題材的有罌粟花、桃花、蕨、「莫蘭」花、南瓜子、藤等,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此外,也有一些抽象的圖案,形狀千奇百怪,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
傳統織錦完全依靠手工製作,紡線、織布、靛染、縫制都依賴於人工完成。材料採用原生自然纖維,質感厚實、耐用,相對笨重,款式較少,色彩和諧,比現代織錦深厚,花紋圖案更稚拙古樸,怪誕神秘,風格古樸凝重,古色古香,閃耀著景頗族婦女善於思索的智慧之光。
⑶ 史書中對土家族織錦有哪些著名的記載
歷史上土家族人是古代巴人的後裔,土家族織錦歷史可以上溯到夏朝。史書《華陽國志·巴志》中記有「禹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與焉」。又記武王即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爵之以子「其地土植五穀,牲具六畜,蠶桑、寧麻……」說明巴人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原始織造工藝。此後巴人紡織業隨同巴蜀、楚文化的繁榮而演進,歷代方誌都有「土人織蘭干細布,織成紋章如綾錦」「布與布不殊。亦染成五色,織為斑布」。(漢《後漢書·南蠻傳》)「土人喜五色斑布(明)」「土人以一手織緯,或間緯以錦,紋陸離有古致」「機床低小,布絹幅闊不渝尺(清)」等記載。
⑷ 土家族織錦技藝的介紹
土家織錦 是武陵山區土家族人的西蘭卡普,歷史源遠流長。為我國少數民族織錦之一。土家織錦民間稱為「打花」,傳統織錦多作為鋪蓋,土家語稱為「西蘭卡普」,意思為土花鋪蓋。土家族織錦技藝以湖北恩施土家族為典範,湘西酉水流域土家族織錦技藝主要分布於永順、龍山、保靖、古丈四縣的土家族聚居區。土家織錦,就是土家姑娘用一種古老的木腰機,以棉紗為經,以五彩絲線、棉線、毛線為緯,完全用手工織成的手工藝術品。2006年5月20日,土家族織錦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⑸ 壯族織錦技藝是如何
壯錦歷史極為悠久,壯族先民在漢代織出的「斑布」就是其前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考古工作者在廣西羅泊灣漢墓的七號殘葬坑內發掘出土了數塊橘紅色回紋錦殘片,證實漢代廣西已有織錦技藝。
壯錦技藝形成於唐宋時代,明清時期進一步發展,在明代列為貢品,清末民初,壯錦開始衰落。歷經千餘年發展的壯錦有自成體系的三大種類、二十多個品種和五十多種圖案,以結實耐用、技藝精巧、圖案別致、花紋精美著稱。
壯錦是壯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它不僅可為我國少數民族紡織技藝的研究提供生動的實物材料,還可以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紡織史增添活態的例證,對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起到積極的作用。然而,由於歷史和現實等多方面的原因,壯錦面臨著嚴峻的傳承危機,急需搶救和保護。
2006年壯族織錦技藝已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⑹ 土家織錦的文化價值
土家織錦 是土家族傳統文化中的傑出代表,在整個民族工藝文化中佔主要地位,對見證中華民族多元文化有獨特的價值。
第一、文化藝術價值:土家織錦體現了湘西北土家族的文化傳統和文化淵源,充分反映了土家民族的審美情操和民族意識,敬重先祖英雄,崇拜天地自然,以獨特的方式顯露出土家人的物質文化屬性。成為世人了解土家民族的品牌形象,研究土家文化的重要窗口。
第二、社會歷史價值:土家織錦的歷史淵源和其發展也是湘西北土家地區社會發展歷程的縮影,是酉水兩岸土家社區生產力發展的寫照。它以豐富的圖紋形式講述著古老文明的歷史進程,被稱之為「寫」在織物上的土家歷史。
第三、民族學價值:土家織錦與土家語言、土家民俗共同構成了土家族最顯著的標志,影響著整個土家社區。而土家織錦又是其中唯一能固定時空,跨越歷史長河的平面直觀的視覺形象。
第四、科學價值:「經花」是中國最古老的織花工藝,早被時代所取代,而土家花帶卻給現代展現了一個「通經通緯」的「經花」典型,有織造「活化石」之稱。西蘭卡普的腰式斜織機與二千多年前漢代的斜織機驚人相似,其杠桿的原理,綜線的運用等都為今天研究織造科學的進程提供了現實依據。
第五、傳承利用價值:土家織錦在中國工藝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它集各類織錦之長,兼容包納,有著極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傳承利用價值。
⑺ 土家織錦的介紹
土家織錦是武陵山區土家族人的西蘭卡普,歷史源遠流長。為我國少數民族織錦之一。土家織錦民間稱為「打花」,傳統織錦多作鋪蓋用,土家語稱為「西蘭卡普」,意思為土花鋪蓋。《大明一統志》稱之為「斑布」。宋代稱「溪布」、「溪洞面」。 土家錦的主要原料是絲線、棉線和毛絨線。它的織造方法是,沿用古代斜織機的腰機式織法,把經線全拴在腰上,以觀背面,織出正面。西蘭卡普以絲、棉、麻為原料,以紅、藍、黑作為織錦經線的棉線顏色,緯線則由織者自己決定,各種顏色均可。在古老的木質腰式 機上,眼看手背,手織 正面,採用「通 經 斷緯」的方法挑織而成。西蘭卡普是從土家人的歷史文化中衍生出來的,但在發展的過程中,無論從工藝還是紋樣上讀融入了各民族的先進文化因素,弘揚了中華民族多元化的民族特徵。
⑻ 中國手工織錦的傣錦
傣錦,即傣族的織錦,是流傳在傣族群眾中的一種民間工藝品,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少數民族特色。一一傣錦是一種古老的手工紡織工藝圖案的設計是通過熟練的紡織技巧創造出來的,多是單色面,用緯線起花,對花紋的組織非常嚴謹,織造時傣族婦女道德將花紋組織用一根根細繩系在「紋板」(花本)上,用手擔腳蹬的動作使經線形成上下兩層後開始投緯,如此反復循環便可織成十分漂亮的傣錦。設計一幅傣錦,需幾百乃至上千根細繩在「紋板」上表現出來,倘若結錯一根細線,就會使整幅傣錦圖案錯亂,可見傣錦的工藝要求極嚴。 傣錦織工精巧,圖案別致,色彩艷麗,堅牢耐用。圖案有各種珍禽異獸。奇花異卉和幾何圖案等等。每一種圖案的色彩、紋樣都有特定的含義,如紅綠顏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象徵吉祥;大象圖案象徵五穀豐登等。這些寓意深遠五彩斑斕的圖案,充分顯示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今天,傣錦工藝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得到了發展和提高。除了製作統裙、挎包、床單、被面窗簾、手巾外,還設計製作出了傣錦屏風、沙發墊等新品種,以其鮮明的色調、瑰麗的圖案,受到國內外人士的喜愛。 此錦為96歲傣族老人紡織(年輕人已不會),非常希奇,非常值得收藏,是一種即將失傳的民間文化遺產。
⑼ 織錦是壯族、維吾爾族、滿族還是納西族的。
壯族的。壯錦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傳統的著名絲織物,產生於宋代,在宋代,壯族稱為僮族,故壯錦又稱僮錦。
⑽ 織錦是哪個民族特有的
漢族。
早在殷商時代中國已有絲織物。周代絲織物中出現織錦,花紋五色燦爛,技藝臻於成熟。漢代設有織室、錦署,專門織造織錦,供宮廷享用。
三國、六朝、隋唐時期是中國織錦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期。東晉在建康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標志著南京雲錦的正式誕生。到了唐朝,絲綢之路一派繁忙。唐代貞觀年間竇師倫的對雉、斗羊、翔鳳等蜀錦圖案,稱為綾陽公樣。在織造工藝上由經錦改進為緯錦,緯錦採用緯起花的顯花方式,突破了"錦花型"單元較小的局限,並出現彩色經緯線由淺入深或由深入淺的退暈手法。北宋朝廷在東京設「綾錦院」網羅了很多蜀錦織工為貴族製作禮服,從而形成宋錦。
2006年,蜀錦、宋錦、雲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