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在繼承與發展的過程中不斷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也就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道德經》的內容也要緊隨時代,增加新的時代內涵。(4分)
②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對於傳統文化我們要批判地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道德經》有積極和消極的方面,我們要在批判的基礎上吸收其精華。(4分)
『柒』 《道德經》在中國及世界上的影響是怎樣的
老子的《道德經》只有五千多字,可以說是世界上影響極大而篇幅卻最短的書。關於它的作者甚至這本書的版本,一直有爭論,而且上篇(道篇)與下篇(德篇),可能在較早的版本中是顛倒過來的。不過,作為一本書,內容還是比較完整的。為了避免「道德經」一詞的傾向性,不妨稱其為《老子》。
《老子》在世界上的影響可能超過《論語》,但在中國,當然不如《論語》。總的說來,《老子》與《論語》幾乎完全不同,卻相互補充構成中國傳統文化。孔子一直是中國文化的在朝派,而老子則是在野派。在野派也有他的勢力范圍,所有非正統的思想都集中在其麾下,把《老子》奉為祖師爺。最典型的是道家以及東漢形成的道教。
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礎是道的本原說。《老子》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為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下一切由道生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四十章)。有人認為這里的無即是道,它是精神性實體。「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這種恍惚的道即是觀念。
老子乃至道家學說最有意義的地方在於給孔子的「理想國」開辟一個精神逃脫的小路。孔子的現實世界實在是太剛性、太無聊、毫無生氣、毫無創造性的地方,從肉體到精神完全束縛在極端虛偽、極端壓制的繁文縟節當中。為什麼要這樣?只是讓皇帝保住他們天下的穩定,各級官吏完全處於高度的緊張戒備狀態,即便如此,仍然免不了貶官甚至殺頭的下場。一旦被貶,官員們就可以在道家學說中找到精神的寄託:不是縱情山水之間,就是舞文弄墨,或者學神仙。在這方面,道家是靈魂一個很好的出口。
老子思想最深刻的部分表現在他提出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對立概念,如大小、高下、禍福、有無、剛柔、正奇、曲全、枉直等等,並把萬物變化的原因概括為「反者道之動」。在《老子》第二章中就提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恆也。」又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並明確指出:「多易必多難。」老子並沒有停留在玩弄概念的相對性上,而是由此提出一系列重要的指導原則:「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特別是膾炙人口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他看到了事物物極必反的規律。
老子由這些論述得出他特有的實踐原則:以弱勝強,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亡;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論語》、《孫子》、《老子》是數千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當然,維持專制統治主要靠儒家的學說與《孫子》的技術,但是道家加上中國佛教則是維持基座穩定的第三個支架。從《老子》到《莊子》到道家到道教,對於「實務」影響很小,因此,我們把《老子》放在靠後的位置上。(胡作玄)
『捌』 《道德經》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影響呢
道德經是我國春秋時期老子所寫的一本書籍,他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受到歷朝歷代思想家們的統一尊崇。老子的道德經是傳統文化中的第一位,就相當於西方的聖經一樣,指導著其他思想的誕生以及國家的發展。所以道德經對傳統文化的影響,就是,傳統文化是按照道德經的脈絡而發展下去的,道德經就是傳統文化的首腦。
三、引領世界文明
綜上所述,關於道德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可以說因為道德經的存在,所以中國傳統文化才能源遠流長。改革開放後的現在,只有重拾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建造中華民族強大的自信,給人民帶來幸福美好的生活。
『玖』 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例,分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修身之道
老子認為為學與為道是個人修身的兩個主要方面,而他所專注的是為道,把為學留給孔子論述去了,。老子在五十四章論述了為道的層次與境界,他說修之與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