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甘肅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甘肅的文化遺產有
1、莫高窟
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因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位於天水東南約30公里。據記載,後秦時開窟造像,創建佛寺。在中國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2014年作為中哈吉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⑵ 甘肅有什麼文化遺產
甘肅的文化遺產:
1、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莫高窟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莫高窟最引人注目的,要數數量龐大、技藝精湛的壁畫藝術。
2、嘉峪關
嘉峪關位於嘉峪關市西5公里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
3、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位於天水市麥積區,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也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麥積山石窟始建於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餘平方米壁畫,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
4、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永靖縣城西南35千米的小積石山中。創建於西秦,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元、明、清各代擴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而炳靈寺最早並且最有價值,最具精華的石窟就是這座大佛上方距地面50多米,深9米,高16米,寬27米的天然溶洞,稱169窟,窟中最重要的是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的題記,比敦煌莫高窟發現的最早題記還要早整整100多年。
5、鎖陽城遺址
鎖陽城遺址位於酒泉市瓜州縣鎖陽城鎮,是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隋唐時期絲綢之路咽喉上的一大古城,集古城址、古河道、古寺院、古墓葬、古墾區等為一體,這里的古代軍事防禦系統和烽燧信息傳遞系統是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典型範本。
⑶ 甘肅文化遺產有哪些
甘肅文化遺產有莫高窟、炳靈寺石窟、嘉峪關。
一、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前秦宣昭帝苻堅時期,後歷經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西夏、元朝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⑷ 甘肅有哪些文化遺產。
敦煌莫高窟(甘肅,1987.12
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nhuang
caves)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近代發現的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⑸ 甘肅有什麼文化遺產
甘肅的文化遺產有蜚聲全世界的莫高窟
⑹ 甘肅的文化遺產是什麼蘇州的文化遺產是什麼
甘肅主要是敦煌莫高窟,蘇州主要是蘇州園林
⑺ 甘肅的文化遺產是什麼
甘肅的文化遺產是:
1、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莫高窟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莫高窟最引人注目的,要數數量龐大、技藝精湛的壁畫藝術。
⑻ 歷史文化遺產有哪些
1、京劇
京劇,又稱平劇、京戲等,中國國粹之一,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各地。
京劇流播全國,影響甚廣,有「國劇」之稱。以梅蘭芳命名的京劇表演體系被視為東方戲劇表演體系的代表,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
京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中的多種藝術元素被用作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符號。
在民間,對秧歌的稱謂分為兩種:踩蹺表演的稱為「高蹺秧歌」,不踩蹺表演的稱為「地秧歌」。
近代所稱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
秧歌歷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介紹的民間舞隊中就有「村田樂」的記載,清代吳錫麟的《新年雜詠抄》中明文記載了現存秧歌與宋代「村田樂」的源流關系。
⑼ 甘肅有哪些世界文化遺產
敦煌莫高窟(甘肅,1987.12
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是一座偉大的藝術宮殿,是一部形象的網路全書。莫高窟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
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並於1991年授於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詳情:
http://ke..com/view/48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