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科普小知識資料有哪些
科普小知識按研究對象不同可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
1、自然科學是關於自然現象的各門具體科學,研究自然界的本質和規律。
例如,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理學、生物學等等。
2、社會科學是關於社會現象的各門具體科學、力求揭示社會的本質和規律。
例如,經濟學、政治學、軍事學、社會學、管理學、教育學等等。
3、人文科學是關於人類文化現象的各門具體科學、力求揭示社會文化領域的本質和規律。
例如,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學等等。
B. 科學文化知識包括什麼
小學中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的好處通過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像、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總之,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可以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全面發展和提高,從而適應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大力推動素質教育向前發展。
C. 科學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有那些
核心思想就是指我們應當採取文化的視角來認識科學,包括清楚地認識科學與整體性社會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特別是究竟什麼是「科學的文化價值」。
科學文化教育包括動物、植物、歷史、地理、科學、音樂、美術、天文、地質等,討論這些在我們的環境中人、事、物的關系。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社會意識形態。在階級社會中,文化是階級斗爭的武器。
一定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從洪秀全的金田起義、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3)科學文化知識有哪些擴展閱讀:
對文化的結構解剖,有兩分說,即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層次說,即分為物質、制度、精神三層次;有四層次說,即分為物質、制度、風俗習慣、思想與價值。有六大子系統說,即物質、社會關系、精神、藝術、語言符號、風俗習慣等。
文化是人們以往共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是人們通過比較和選擇認為是合理並被普遍接受的東西。某種文化的形成和確立,就意味著某種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被認可和被遵從,這也意味著某種秩序的形成。
而且只要這種文化在起作用,那麼由這種文化所確立的社會秩序就會被維持下去,這就是文化維持社會秩序的功能。
D. 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具體是指哪些方面的知
1、自然科學是關於自然現象的各門具體科學,研究自然界的本質和規律。
例如,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理學、生物學等等。關於數學是否屬於自然科學,存在爭論;英國有人把數學和自然科學相並列,即science and mathematics。
2、社會科學是關於社會現象的各門具體科學、力求揭示社會的本質和規律。
例如,經濟學、政治學、軍事學、社會學、管理學、教育學等等。
3、人文科學是關於人類文化現象的各門具體科學、力求揭示社會文化領域的本質和規律。
例如,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倫理學、美學、宗教學等等。有人認為這些知識體系少有科學性、多有主觀性,因此認為只能把它們稱為學科,而不能稱為科學。
E. 什麼是科學文化知識
你可以看書,問問大人們,科學知識是一種需要發現和觀察的定律.只要善於觀察,就可以發現真理.
F. 科學文化素質目標及措施
摘要 1.
G. 科學文化素質是指什麼
科學文化素質是一個人口群體的文化知識、科學技術水平、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等。由於各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科學技術基礎的差異及政治、思想、社會風俗習慣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科學文化素質在不同國家中存在差別。
(7)科學文化知識有哪些擴展閱讀:
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性:
科學素質已經成為當代人基本素養的一個標志。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習主席一針見血地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要以習主席的賀信為遵循,讓科技創新紮根在公眾科學素質和能力不斷增強的沃土中,在全社會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使蘊藏在億萬人民中間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涌流。
H. 科學文化特長包括哪些
科學特長:在自然、社會、思維等領域,如物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領域有特別擅長的專門的技藝或興趣、研究領域。
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系統,是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其對象是客觀現象,內容是形式化的科學理論,形式是語言,包括自然語言與數學語言。
現代科學通常分為三個主要分支,自然科學(例如:生物學,化學和物理學等),研究個人和社會的社會科學(例如經濟學,心理學和社會學),以及研究抽象概念的形式科學(例如邏輯,數學,計算機科學)。但形式科學是否真正構成一門科學是有分歧的,因為它們不依賴經驗證據。另外,將現有科學知識用於工程和醫學等實際目的的學科被稱為應用科學。
科學基於研究,通常在學術或研究機構以及政府機構和公司中進行。科學研究的通過開發商業產品,軍備,醫療保健產品和進行環境保護來影響企業和國家的科學政策。
起源:
科學的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兩河流域(3500左右到公元前3000)。他們貢獻了數學,天文學和醫學,使希臘進入了古典時代的自然哲學,從而正式嘗試在物質世界的基礎上解釋事件的自然原因。因為羅馬帝國的滅亡,所以在中世紀的早期(400至1000 CE)希臘知識在西歐盪然無存,但這些文化在被保存在穆斯林世界中。
從10世紀到13世紀,希臘作品的復興和西歐和對伊斯蘭的自然哲學的研究恢復了「自然哲學」,16世紀開始的科學革命所轉變了科學研究的方式,這樣的科學方法很快就起到更大的作用。直到19世紀,許多的機構和專業的科學功能初見端倪,在這個時代而「自然哲學」也向「自然科學」轉變。
I. 科技文化的特點
科學文化是人類文化的各種亞文化之一,不用說具有人類文化的共性。科學文化又有不同於其他亞文化之處,具有自己獨有的個性,或具有與其他文化相較顯得特別突出的性質。
(一)科學文化的對象和內容是實在的而非虛幻的。科學文化面對的對象是自然界(以及社會和人的某些方面),它們都是現實存在的即實在的,不管這樣的實在是實體還是關系。科學文化的內容盡管有某種約定的甚至虛構的成分,但是由於其外部實在的強制,以及客觀而嚴格的方法的約束,加之公開的批評和多元競爭的格局,所以科學知識不可能天馬行空,基於其上的思想、精神、心態當然也不會成為虛無縹緲的東西。
(二)科學文化是最有效的研究真實世界的途徑和知識生產的理想形態,是富有啟發性的文化。在人類所有文化的知識體系中,無論就其系統性和嚴密性而言,還是就其量的多少和質的精粹而言,科學文化的知識體系無疑獨占鰲頭。
(三)獨創性是科學文化的獨特要求和鮮明標識。獨創性使科學文化區別於重復的物質生產文化,也區別於有價值的和可復制的精神生產文化。獨創性是科學文化的重要標志。在科學文化中,只有世界冠軍或世界第一,沒有世界亞軍和世界第二。因此,科學家和科學共同體都十分重視優先權。
(四)科學文化是尤為強烈的理性的和實證的文化。史前時期和前科學時期的各種文化也具有某些理性的和經驗的特徵,但卻顯得特別薄弱或不甚突出。在科學文化出現之後,同時代的其他亞文化雖然有長足的發展,但是與科學文化相比,其理性和實證的成分顯然要遜色得多。科學強烈地受到理性和經驗的制約;科學文化的最大特色之一是以經驗實證為根基,以純粹理性為先導,理性和實證成為科學文化的鮮明標識。
(五)懷疑和批判是科學文化的生命,也是科學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科學公開讓人懷疑和批判,科學文化內部的懷疑和批判對於科學發展和進步來說是生死攸關的。懷疑和批判是摧毀舊科學觀念的破壞性力量,也是建設性的力量。懷疑是迷信的清洗劑,批判是教條的解毒葯。在科學文化中,作為懷疑和批判主體的科學家不光是懷疑和批判他人的或共同體的已有觀念,也自我懷疑和自我批判——這是抑制草率的或有缺陷的科學產物出籠的有效工具,這對於科學的健康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在許多情況下,科學家和科學共同體並不是自以為是,而是自以為非。
(六)科學文化具有普遍性、公有性和共享性。各種宗教、民俗和藝術門類(文學、音樂、繪畫、戲劇等)的人文文化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從實質內容到表現形式,可謂千姿百態、異彩紛呈。科學文化盡管在創造過程中及初級階段多少帶有一些地方特點和個人色彩,但是經過科學共同體的充分交流和再加工,這種差異在成熟的理論中便大為減少,從而具有其他亞文化所不具有的普遍性。也就是說,科學文化在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是共同的,能為每一個樂於分享它的個人和群體所共享。
(七)科學文化具有自主性、主動性和非歷史性。科學文化之所以自主性強,是因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和結果較少受文化與境的影響,也是因為科學強固的內在邏輯引導科學自主發展。這種自主性決定了科學文化的主動性:對其他文化影響較大,而本身受其他文化的影響則相對較小。這樣一來,歷史中的科學的某種非歷史性,顯然是由科學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引起的,當然也與經驗事實的穩定性有關。
(八)科學文化是見解和詮釋多元化的競技場,是爭論和辯駁制度化的語境。科學爭論使用的語言是在正式科學交流中的有節制的、沒有感情色彩的語言,許多傳統的駁斥模式——諸如對個人的惡毒攻擊、譴責卑鄙的動機、訴諸權威、演戲般的講演等——在科學中極少公開使用。否則,它們會被認為是病態的,而且幾乎肯定不會產生預期的效果。科學發展伴隨著科學觀念的局部調整,科學革命是科學觀念急劇而根本的改造。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學派擁有各自的科學觀念(也可以廣而言之稱其為範式),即不同的理論實在和認識框架等,見解和詮釋的多元化蓋源於此。對於科學理論的評價和取捨既有外部的確認,又有內在的完美,但前者更為根本。
(九)可靠性(即可信性)的聲譽在科學文化中是首要的個人資產,同行評議是科學文化的關鍵制度。齊曼揭示,這份資產作為長期的物質資助和社會尊重的來源如此寶貴,以至於科學家不會冒險求取短期收益。在科學家的教育以及他們從事研究的學徒生涯中,這是被大力強調的,並且被諸如同行評議之類的許多社會實踐所強化。他還特別指出,同行評議是科學文化的關鍵制度。身處科學文化氛圍中的科學家,相當多的人並不把權力和金錢放在第一位,也不投機取巧以獲取立竿見影之效,而是看重自己的學術聲譽和道德聲譽,追求長遠的、意義比較重大的科學目標。求實的和嚴格的同行評議制度,也使科學共同體的成員較少仰賴長官和權威,而把個人信譽看得比什麼都重要。
(十)科學文化具有某些倫理道德的蘊涵,尤其是誠實第一。科學文化主要是知識體系及其伴隨物和衍生物,並不是倫理道德體系,但是它也蘊涵某些不成文的行為准則和規范,其中最重要的是誠實。如果科學家在做實驗和寫論文時弄虛作假或抄襲剽竊,他就會被從科學界清除出去。與誠實原則相關的還有另一個原則,就是不要把威脅作為迫使別人改變觀點的手段。要別人改變觀點應該擺事實,講道理,憑證據,以理服人。
(十一)科學文化在更大的程度上是有機的、生物的現象。馬赫早就認為,科學無論就其起源、目的而言,還是就其行為、進化而言,都是一種類似生物的、有機的現象。他說:「我們的整個科學生活在我們看來好像只不過是我們有機體發展的一個方面」,「我們在科學領域中的行為一般而言只不過是我們在有機體生活中的行為的副本」,「科學顯然是從生物的和文化的發展中成長起來的」。辛普森沿著這條思想進路進一步強調:科學中的所有系統具有類似生物的組分。文化本來就是生物現象,科學作為文化在更大的程度上是生物現象。
(十二)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在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客觀主義和主觀主義、理想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多元張力中為自己開辟道路的。我在1980年代中期曾經論述過,科學是在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張力中成長起來的。其次,科學研究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科學研究的結果必須與經驗事實符合或對應,這就決定了科學的客觀性——沖淡為「主體間性」的客觀性也是客觀性的一種形式——是不可抹殺的。但是,科學概念又是思維的自由創造和理智的自由發明,科學的基礎也具有某種虛構的特徵。這就形成了科學文化中的客觀主義和主觀主義的張力,關鍵是如何在二者之間維持正確的比例和微妙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