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被譽為「中華第一龍」的文物在哪裡出土
1971年,被考古界譽為紅山文化象徵的「中華第一龍」——紅山碧玉龍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譽為「中華玉龍之鄉」。紅山碧玉龍的出土,使得有關龍的諸多謎團逐漸被解開……
中國是禮儀之邦,也是尚玉之邦。紅山碧玉龍的發現,不僅讓中國人找到了龍的源頭,也充分印證了中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在紅山碧玉龍出土的前後,紅山文化遺址還有大量的玉器出土,玉器群中有龍、魚、龜、蟬的形象,有取自然現象融入藝術構思的璧、環、勾雲紋佩飾等,意象兼備,精緻脫俗。
自紅山碧玉龍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後,以蚌殼精心擺塑的龍形圖案在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山西省吉縣獅子灘也發現了魚尾龍形岩畫;用石塊堆塑而成的巨龍圖案在遼寧省阜新查海遺址出土。此三地均將各自發現的龍形圖案稱為「中華第一龍」。顧名思義,所謂第一,自然就應該只有一個,突然冒出這么多「中華第一龍」來,爭論自然在所難免。
不過,盡管近年來全國各地在考古中都發現了不少龍的圖案,可是在今年5月下旬召開的中國玉文化玉學第四屆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們認為,在遼河流域出土的紅山碧玉龍堪稱「中華第一龍」。
專家們指出,紅山碧玉龍呈勾曲形,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並排兩個鼻孔,頸上有長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體酷似甲骨文中的「龍」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隊長、副研究員劉國祥認為,紅山碧玉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具龍形的龍。
會上,遼寧師范大學文博系教授田廣林認為,紅山文化的發現,證明龍在遼河流域至少已經有5000年的歷史;興隆窪文化的發現,則把中國人崇龍的歷史上推到8000年以前。中國人崇龍禮俗有一個逐步成熟的過程。近年來,河南省濮陽縣發現過有六七千年歷史的蚌塑的龍,黃河中上游仰韶文化遺址中也發現過距今5000年前的鯢形龍,但這些都是龍的初級形態。紅山碧玉龍是中國崇龍的最標准形態,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崇龍禮俗的最終形成。從崇拜各種動物到統一到玉龍,體現了中華龍文化起源的一個基本過程。紅山文化是中華龍文化、玉文化的一個直接根系,是中國擁有5000年文明史的基本標志。
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著名考古學家郭大順也參加了此次會議,他指出,除年代早以外,遼河流域的龍,還有形成類型多、成系列等特點。遼河流域考古發現的早期龍可以分8個類型,按年代早晚排列大致為擺塑型、浮雕型、木雕型、刻畫型、彩陶型、泥塑型、玉雕型和彩繪型。在遼河流域出土的紅山碧玉龍形象,證明了龍確實是多種動物的結合體,這些動物原型中有豬、鹿、熊和鳥。它們相互影響,相互結合,經過人們不斷的藝術加工提煉最終定型為龍的形象。
玉龍精神紮根赤峰
龍在中國老百姓心中是吉祥、智慧的象徵,也是人與天、神溝通的媒介,被賦予了主宰風雨、載人升天、降臨祥瑞等神奇功能。在中國古代,龍還被引入到古天象學、命理學以及帝王政治等領域,被賦予了濃厚的神秘色彩。
由於人們在想像中賦予了龍無所不能的神奇力量,因此千百年來,人們總是把各種美好的願望都寄託在龍的身上。從這個意義上說,如今爭論哪條龍才是「中華第一龍」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考古研究,讓人們知道了在數千年前,先民們通過對龍的崇拜,已經開始了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在出土紅山碧玉龍的翁牛特旗朝格溫都蘇木賽沁塔拉嘎查村口,豎著一塊兒高約10米,刻有「中華第一龍」字樣的巨碑。巨碑頂上,一個被放大了幾十倍的紅山碧玉龍雕塑昂首欲飛。貫穿於嘎查間的一條油路也被命名為玉龍路。在玉龍路的東南側,還有一個玉龍度假村,遊客不絕。赤峰市目前也即將建成市內最大的玉龍廣場,總面積達12公頃,綠化率將達60%左右,整個廣場中玉龍的形像隨處可見。
作為凝固歷史文明的文物,紅山碧玉龍所擁有的文化價值深深地影響著這里的每一個人。在赤峰市境內,紅山碧玉龍優美的圖案隨處可見,赤峰人說起紅山碧玉龍來,無不流露出自豪的神情。我突然感悟到,真正的文化傳統,絕不僅僅停留在考古的層面上,「中華第一龍」那種昂首欲飛、積極向上的精神已經完全融入了當地老百姓的靈魂,深入到他們的骨髓中去了
㈡ 碧玉龍的名揚華夏
「龍非池中物,乘雷欲上天」。
「中華第一龍」後來的命運,恰恰印證了這句詩。
1985年,我國考古學泰斗蘇秉琦先生對這塊兒東西進行鑒定後認為,這是一塊兒紅山文化時期的碧玉龍,隨後又在《人民畫報》上發表文章,充分肯定了紅山文化及紅山碧玉龍的重要歷史地位。此後,紅山碧玉龍幾乎是一日之間乘風而起,名揚華夏,龍的傳人為之歡呼雀躍。
中國是禮儀之邦,也是尚玉之邦。紅山碧玉龍的發現,不僅讓中國人找到了龍的源頭,也充分印證了中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
㈢ 和田玉之碧玉知多少
和田玉碧玉,分為新疆碧玉,青海碧玉,俄羅斯碧玉和加拿大碧玉等。
其中,以色澤明艷,分布均勻,沒有黑點的俄羅斯一級碧玉為最佳。
㈣ 碧玉龍的中華第一龍
東胡、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曾先後在翁牛特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創造了中國北方發達的古代文明。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以紛呈的文化異彩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共鑄了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輝煌。1971年考古專家在翁牛特旗發現了碧玉龍,史學界和考古界為之震驚。考古專家稱之為「中華第一龍」。
㈤ 詳細介紹紅山文化 碧玉龍及時代用途
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赤峰紅山後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遼河流域相碰撞而產生的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朴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並向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大型碧玉豬首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國出土時代最早的龍形玉器,被譽為「天下第一龍」。因赤峰境內多有龍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稱為龍的故鄉,紅山文化的先民應為龍的傳人。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 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 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多與豬、龜、鳥、蟬、魚等 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發現 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這是我國最早的龍之一。龍,是中華民 族古老文化的象徵,也是中國歷化封建帝王極權的化身;那麼, 紅山龍,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是怎樣的關系?這一課題把古文 明探索者的注意力引向了東北的遼河流域。
此件玉龍的具體用途尚有待進一步探討,不過龍體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經試驗,若穿繩懸起,龍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線上,顯然,孔的位置是經過精密計算的。考慮到玉龍形體碩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飾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國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關的禮制用具。
紅山文化玉龍曾有「中華第一龍」的稱譽,雖然此後我們又發現了更早的龍形的蹤跡,但紅山玉龍的典型意義仍不容置疑。中華民族向以「龍的傳人」自居,龍的起源同我們民族歷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時代的肇始緊密相關。紅山玉龍對於研究我國遠古的原始宗教,總結龍形發展的序列都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從這一點上來看,怎樣估價紅山玉龍的文化價值均不為過。
玉龍墨綠色,體捲曲,平面形狀如一「C」字,龍體橫截面為橢圓形,直徑2.3~2.9厘米。龍首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截平,端面近橢圓形,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龍眼突起呈梭形,前面圓而起棱,眼尾細長上翹。頸背有一長鬣,彎曲上卷,長21厘米,占龍體三分之一以上。鬣扁薄,並磨出不顯著的淺凹槽,邊緣打磨銳利。龍身大部光素無紋,只在額及鄂底刻以細密的方格網狀紋,網格突起作規整的小菱形。值得注意的是,玉龍形象帶有濃重的幻想色彩,已經顯示出成熟龍形的諸多因素。
玉龍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細部還運用了浮雕、淺浮雕等手法,通體琢磨,較為光潔,這都表明了當時琢玉工藝的發展水平。
紅山玉龍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圓潤流利,生氣勃勃。玉龍身上負載的神秘意味,更為它憑添一層美感。
㈥ 碧玉龍的介紹
碧玉龍高26厘米,又稱「豬嘴玉龍」,距今6660年—5000年,在玉龍上,刻有豬的頭,馬的鬃和蛇的身。捲曲呈「C」字型,酷似甲骨文中的「龍」字。蜷曲中隱含著升騰,安逸中透露著威猛,令人望而敬畏。背部有對穿單孔,以繩系孔懸持,頭尾處於水平狀態,設計獨具匠心,屬新石器時代遺物,是目前國內時代最早、體積最大的龍形玉器,它的出土標志著早在5000多年前西遼河上游便已形成了對龍的圖騰崇拜,表現了紅山文化深邃悠遠的歷史內涵。
㈦ 中華第一龍的赤峰玉龍
1971年,被考古界譽為紅山文化象徵的「中華第一龍」——紅山碧玉龍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譽為「中華玉龍之鄉」。
紅山碧玉龍的發現,不僅讓中國人找到了龍的源頭,也充分印證了中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在紅山碧玉龍出土的前後,紅山文化遺址還有大量的玉器出土,玉器群中有龍、魚、龜、蟬的形象,有取自然現象融入藝術構思的璧、環、勾雲紋佩飾等,意象兼備,精緻脫俗。
自紅山碧玉龍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後,以蚌殼精心擺塑的龍形圖案在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山西省吉縣獅子灘也發現了魚尾龍形岩畫;用石塊堆塑而成的巨龍圖案在遼寧省阜新查海遺址出土。此三地均將各自發現的龍形圖案稱為「中華第一龍」。顧名思義,所謂第一,自然就應該只有一個,突然冒出這么多「中華第一龍」來,爭論自然在所難免。
不過,盡管全國各地在考古中都發現了不少龍的圖案,可是在中國玉文化玉學第四屆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們認為,在遼河流域出土的紅山碧玉龍堪稱「中華第一龍」。
專家們指出,紅山碧玉龍呈勾曲形,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棱,端面截平,有並排兩個鼻孔,頸上有長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體酷似甲骨文中的「龍」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隊長、副研究員劉國祥認為,紅山碧玉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具龍形的龍。 1971年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中華第一龍」名聲大振,然而隨著考古的研究,許多有識之士對三星他拉玉龍的文化歸屬提出質疑。
三星他拉玉龍從它面世的第一天起,就成為學術界爭論的焦點,然而這么重要的文化出土地三星他拉竟然找不到任何紅山文化的遺址。後來在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一件龍頭玉璜,與三星他拉玉龍的龍頭相似,才把它確定為紅山文化。但是人們發現三星他拉玉龍的風格和其他紅山玉器並不一致,紅山玉器的許多特點在三星他拉玉龍中並沒有得到體現。在龐大的紅山玉器家族中,也僅見在翁牛特旗廣德公黃谷屯徵集到一件和三星他拉玉龍相似的作品。
玉龍中隱藏的奧秘是:其一,超現實的巨眼。在所見的紅山玉器群中的動物,幾乎都長著一雙超乎尋常的圓眼睛,其中玉豬龍和玉熊龍的眼睛更是極度誇張。而三星他拉玉龍恰恰相反,它是按寫實手法創作的柳葉形眼睛。其二,玉龍家族的另類。確認紅山文化玉龍的大體分為3種,數量最多的是豬龍,它長著長吻,上部帶有皺褶;其次為短吻、翹鼻、雙眼並列於前的熊龍,數量稍遜於豬龍;第三類為三星他拉出土的馬龍,僅在翁牛特旗發現兩件。在紅山文化的分布范圍內,出土的豬龍和熊龍卻驚人的一致。如果把三星他拉玉龍作為紅山古國的標志和代表,它為何僅出現在翁牛特旗一隅,而在其他地區沒有任何蛛絲馬跡呢?而豬龍和熊龍在紅山古國廣大的區域和牛河梁均有發現。
考古發現告訴我們,豬龍和熊龍才是紅山文化玉龍的真正代表,而三星他拉玉龍是被後人誤讀錯誤推上紅山文化圖騰的聖壇。其三,器型花紋風格迥然不同。紅山文化的玉器群有一個十分鮮明的風格,即以圓潤富於曲線變化見長,絕少用稜角作為裝飾,可是三星他拉玉龍的額部和吻部下唇卻有了細密的網格紋,這種菱形網格紋前所見的紅山玉器中絕無僅有,顯然不屬於紅山文化玉器裝飾的風格。另外三星他拉玉龍後頸上飄逸的裝飾被認為是馬鬃,但是在其他紅山玉龍家族卻不見這種裝飾。其四,龍興之地,一脈相承。
考古發現最早的龍文物是在遼寧省阜新市查河出土的石砌龍塑,屬於興隆窪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的歷史,它要比紅山文化玉龍早將近3000年。但是阜新出土的龍形體幾乎和現代的龍一模一樣,它顯然不是紅山文化C字形龍的真正祖源,它的祖源還應該從赤峰地區早於紅山文化的文化類型中去尋找。
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敖漢旗發掘了距今約7200年~6800年趙寶溝文化遺址,時代恰好處於興隆窪文化和紅山文化之間,同時也正是這次重大的考古發現,為三星他拉玉龍找到了真正的家園。在趙寶溝遺址的祭祀神壇上,發現了一些精工製作的陶尊,其中一件陶尊上刻畫了豬龍、鹿龍和鳳鳥圖案,3個神靈以高超的藝術表現手法塑造了史前龍鳳呈祥的超現實境界,被譽為中華第一神器。它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赤峰境內時代最早的龍形文物,同時也為三星他拉玉龍的文化歸屬提供了一個契機。神尊上的龍眼均呈細長的柳葉形,與三星他拉玉龍眼部的表現手法雷同,神尊上的龍身全部飾滿網格紋,這也與三星他拉玉龍上的網格紋裝飾手法雷同,兩類龍同樣後頸上飄逸著捲曲的長鬃,身軀同樣呈大C字形捲曲上翻的造型。因此我們通過考古類型學的比較認為,三星他拉玉龍是趙寶溝文化的龍形玉器。
■中華第一鳳出土
時隔「中華第一龍」33年後,2004年5月,「中華第一鳳」又現身玉龍之鄉赤峰。
獲悉:內蒙古考古專家在赤峰市出土的一個屬於新石器時期的陶杯上發現鳳造型,其頭、冠、翅和尾的造型與中華傳統的鳳極為相近,從外部特徵看,與「鳥」頗為相象,這只陶鳳杯上的鳳造型頭、冠、翅、尾等造型,與中華傳統的「鳳」的特徵完全接近,且文物完整,系史前文物首次發現。該鳳長17.6厘米,寬9.6厘米,高8.8厘米。考古專家斷定,這個距今6800多年的陶鳳杯上的鳳造型,堪稱「中華第一鳳」。
中華第一龍和中華第一鳳同出一地,真可謂龍飛鳳舞、龍鳳吉祥啊!
㈧ 紅山文化中的玉器多是什麼玉
紅山文化中的玉器多是玉豬龍。
玉豬龍是我國古代對發現於紅山等地的一種玉器的稱呼,玉豬龍是紅山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器物。玉豬龍作為一種古老的玉器造型,它是玉文化升華的產物,是龍圖騰崇拜結下的碩果。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被認為是龍的最早雛形,它是一種蜷體玉龍,肥頭大耳,嘴和鼻子前部平齊,鼻樑上帶有明顯的皺紋,特別像豬頭,軀體捲曲無足像蛇身,首尾相連,可謂亦豬亦蛇,
同時龍體捲曲呈「C」形,剛勁有力,顯現騰雲駕霧的動感,就把豬和蛇結合起來,出現了豬首蛇身龍的形象。
豬,最早出現在4000萬年前。強健的野豬性格暴躁,喜好單獨行動。敢於與獅、虎爭斗,且能時常佔得上風。即使現代獵人也常用「一豬二熊三虎」來形容它們的兇悍。
而遠古紅山文化時期的紅山原始氏族人也具有神獸般兇悍善斗的性格,在作為敬神的玉豬龍造型上,也留下了這種心靈許願結構的模式,使藝術化了的形制與紋樣,給佩帶者因佩帶這個神物,而服務於原始宗教,並成了擁有崇高權力地位的神化了的人。
所以,玉豬龍的形象,實質上不僅僅是視覺「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通過半獸半神的動物崇拜,形成人與神靈兩者之間彼此的溝通,而得到神力庇佑的滿足。
它不是一種單純的玉器,而是凝結我們祖先的情感和信仰、智慧和理念的神奇法寶。我們應該用一種虔誠的眼光來欣賞它,以一種真摯的情懷來品味它。
(8)碧玉龍屬於哪個文化擴展閱讀:
紅山文化,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起始於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分布范圍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赤峰東郊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4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
70年代起,在遼西北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及朝陽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松嶺山脈及努魯爾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2014年,赤峰市與朝陽市共同簽署了《紅山文化遺址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備忘錄》宣布將聯合對紅山文化進行申遺。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
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
1971年,紅山文化碧玉龍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譽為「中華玉龍之鄉」。
㈨ 紅山文化以前統稱遠古文化,自從赤峰1971年 出土玉龍定性為紅山文化中華玉龍之鄉。,
紅山文化發源於東北西部,起始於五、六千年前的農業文明,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分布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赤峰東郊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6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遼西北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及朝陽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松嶺山脈及努魯爾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
紅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徵和內涵。其後,在鄰近地區發現有與赤峰紅山遺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徵的諸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已發現並確定屬於這個文化系統的遺址,遍布遼寧西部地區,幾近千處。其內涵豐富,擁有一大批造型生動別致的玉器,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隨著七十年代這批玉器被識別出來,考古學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發現了紅山文化大型玉龍。
碧玉龍
1971年,紅山文化碧玉龍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譽為「中華玉龍之鄉」。
㈩ 豬鼻碧玉龍屬於什麼文化
玉豬龍屬於新時代時代的紅山文化,紅山等地發現的玉器又被稱為玉獸玦,被認為是龍最早的雛形,但是由於特殊的外形,外界爭議也很大,最後定義出玉豬龍是早期動物的胚胎,而非一種特定的動物,出土的時候發現在其背部有兩個圓孔,而且位於死者胸部,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玉豬龍被當成配飾的可能性很大。
玉豬龍可能不僅僅是當作配飾來用的,也可能是一種神奇,對祖先的祭拜,古人的圖騰來源於對自然界存在的事物也可能是對自然界事物的模仿。也有的推測說是玉豬龍的原型可能是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