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麼理解國學文化呢
國學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顧名思義就是「中國之學」,一切中國本土的學術文化都算國學,甚至佛教里的禪宗,它是本土化了的佛學,也算國學。這么說吧,你就把「國學」理解成「中國傳統文化」吧。諸子百家,唐詩宋詞,傳統戲曲,中醫巫術,風水堪輿,都是國學。
您可以挑其中任一主題,或者請一些嘉賓,側重於國學的不同方面,做一個談話節目。讓大家了解國學的梗概。
② 國學文化包括哪些內容
國學文化包括的種類大致如下:
漢語漢字,語言文字,音韻學,語音學,成語,語法等。
文學藝術,文學,散文,詩歌,戲曲,小說,著作,對聯,書法,中國畫等。
史學,地理,史學考證,年譜,政區,地理學,地誌與地圖,地方誌等。
古典整理,古書,歷史文獻,版畫,雕刻,刻版書籍,古典建築風格與藝術,園林建造藝術與風格等。
哲學與文化,哲學,經學,儒教,道教,佛教等。
自然科學,醫學,醫葯學,中草葯,針灸,物理,旅遊,科技,發明與製造等。
基本概念
關於國學的定義,除基本定義外,在具體的定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尚未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
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中國古代國學包括經、史、子、集等內容。現「國學」概念產生於十九世紀,當時「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熱,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國學
③ 什麼是國學和傳統文化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並涵蓋各歷史時期文化精髓的學術。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國立學校,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 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傳統文化的四個顯著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④ 國學是什麼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儒家貫穿並主導中國思想史,其它列從屬地位;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經、子部為重,尤傾向於經部。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編撰於乾隆年間,由當時的紀曉嵐、王念孫、戴震等等一流學者完成。「四庫」指經、史、子、集四部,「全書」指所收都是全本。「國學」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當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學術精髓簡稱。它是新一代應該了解的知識之一。
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既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那麼無疑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這些當然是屬於國學范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外延了。
大國學概念的衍生:國學、漢學、中國學。
「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秦磚漢瓦,非秦(有英語China為證)即漢(Han Studies),自漢代以降,國力鼎盛,海外又稱大漢民族之學為「漢學」,考據學雖然證實「漢學」一詞至遲在南宋已較常見,狹義所指為兩漢時期的經學學術思想,而漢代人研究經學著重於名物、於訓詁,後世因稱研究經、史、名物、訓詁、考據之學為漢學;但海外所指漢學,或者又可理解為漢民族之學,即對中國的研究,尤特指關於對中國的語言文化、文學、歷史和風俗習慣的研究,囊括中華六藝五術范疇。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五術指:山、醫、卜、命、相等五術。(以上文章摘錄自《南柯舟:國學熱中談國學》)
「國學「,更有寬泛的解釋。如把百家之術,如儒、釋、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說統統收於國學囊中,如此,則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都能統稱為「國學」,其中除了佛教是外來宗教,基本全是誕生於中華本土,所以,國學又稱為「中國學」、漢學。 (以上文章摘錄自《南柯舟:國學熱中談國學》)
國學教育
至於大學里設立國學學位,有人說「國學學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實,國學包括哪些領域和范圍本身並不模糊。國學分為小國學圈與大國學圈,小國學圈僅僅限於經部、史部、子部、集部,大國學圈則囊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國學隨著西學漸淫東學式微之際經波瀾起伏而日漸風起雲涌,走到今日實屬不易,國學是伴隨中國傳統文化而生長的、伴隨中國歷史而發展的。近來有聞者,2008年10月15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表示將向有關部門正式提交設立國學學位申請,請問是將國學中哪一門、哪一科目設立「博士」學位?還是該把五術、六藝、諸子百家都設立「博士」學位,如果厚此薄彼,是否其他科目非中國學問,不該列入「國學」之列耶?。(歡迎轉載但請註明轉摘自南柯舟博客)
國學發展
西學東漸誕生國學。「國學」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而關於國學的定義,嚴格意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給我們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普遍說法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撰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
國學與西學的論戰。深究國學的本名原意,原指國家學府,如古代的太學、國子監。單純的說國學,乃獨指經、史、子、集部的語言文字經典訓詁學問。自西學東漸、文化分流轉型以來,為區別於西學,時人把我國的「六藝、五術」「諸子百家」統統稱之為「國學」,西學繁衍於東土,東學式微,現代自五四以來的新青年運動前後,一些國學大師們,為保護國學而開始和西學論戰,西學派認為全盤接受西學,而國學家們則誓死保衛祖宗們留下的五千年菁華文化。(歡迎轉載但請註明轉摘自南柯舟博客)
國學與西學在國內分流的發展。國學本為我國之獨有,但在中華近代歷史時期,由於中西之學的分野,國學與西學在國內開始逐漸分流發展。在中國大陸,國學曾因破除四舊而遭塗炭,文革結束的改革開放以來後,國人的思想學術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復,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的空間逐步繁衍擴大,枝盛葉茂,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國學」復起至今。國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而鼎盛於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欣起遂至今,無不是今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於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歡迎轉載但請註明轉摘自南柯舟博客)
在中國國學中有豐富的哲學內涵。雖然國學不是哲學,但是國學的發展史囊括著中國幾千年來的哲學發展脈絡,國學無法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單一的揀出來,設立學位要找基本依據,全面復興中國的國學文化,實行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復興包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文化,才是真正的國學復興之日。國學的現代化就是把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中的文藝、文化知識科學化的復興起來、現代化起來。(歡迎轉載但請註明轉摘自南柯舟博客)
中華國學其宗旨,乃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國學」應包括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其中諸子百家,包括「儒、釋、道、刑、名、法、墨」等等各家,乃是「為天地立心」之學;其中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在古代,「六藝」中禮、樂、射、御,稱為「大藝」,是貴族從政必具之術,貴族子弟在太學階段要深入學習;書與數稱為「小藝」,是民生日用所需之術,是在古代「小學」階段的必修課,乃是「為生民立命「之術;其中五術,乃是 「為往聖繼絕學」、「究天人之際」關系的學問,包括「山、醫、卜、命、相」等。 被今人疵垢為「迷信」,那些輕易否定一切「究天人之際」關系的學問的人,其實他們很少站在與人生存在狀態息息相關的終極關懷的立場上,去認真的探究天人之際的真切意蘊與內在價值,去拉近生命存在與天人之際之間的間接和直接聯系,在傳統與時代、學問與生活中架設一架溝通的橋梁。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大國學論有利於凝聚中華民族文化向心力。有鑒於此,今年3月,國寶級學術泰斗、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在北京301醫院接受采訪,高瞻遠矚的提出「大國學」的概念。他說:「國學應該是『大國學』的范圍,不是狹義的國學。國內各地域文化和56個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國學』的范圍之內。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又共同構成中國文化這一文化共同體。」是一種大一統式的「文化調和」。因此我想,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學,東西南北凡吾國域內之學,都可稱為「國學」,即中華民國之學皆可稱為「國學」。在國際上,近似的名詞稱謂漢學(Sinology)或稱中國學(China Studies),現代「華學」 學者針對在當前國際社會上,西方學者把藏學、滿學等排除在漢學(Sinology)之外,有意故意的造成破壞中國大統一之嫌的歷史時代之際,把國學稱謂「華學」 (China Studies),包括中華漢學和古代三皇五帝包括炎帝、黃帝、蚩尤帝所有後裔民族之學,均列為中國之「國學」。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 《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一切反對中華民族文化大整合的的言論和輿論,都是對民族文化的踐踏,都是極端不負責任的。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大國學論,有利於中華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於五千年來積累的的民族文化大整合,有利於凝聚中華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於中華民族大團結。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 《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人文「大國學」論應與現當代西方科學思想和諧共生。復旦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博導陳思和教授提出「海派文化可以容納各種文化,並且保持各種文化之間的和諧與平衡」,我想把它借用到這里,人文「大國學」論不排斥科學,應與現當代西方科學思想和諧共生。實現陳思和教授所說「多元與規範文化的通體生存」狀態,五術六藝與諸子百家之學可以和諧共生,彼此之間應互不排斥。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 《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五術六藝與諸子百家之學可以和諧共生。五術六藝從誕生開始與就諸子百家連體共生,如果沒有五術六藝,也就沒有中國文化,沒有中國哲學,否定五術六藝等於否定中國哲學,將中國哲學拖入虛無主義泥潭沼澤萬劫不復。這是一種繁榮與腐朽共生的文化現象。如果把五術和六藝取締,中國民間信仰和倫理將失去土壤與根基,秦始皇焚書坑儒都沒有燒掉的《易經》能生存發展到現在,很能說明問題。陳思和教授提出「只有包容各種文化形態的存在,這個文化自身才可能變得多元和豐富」。這同時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獨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礎。只有是更加的中國的,才更加是世界的。 (以上文章摘錄自 董斌 《何謂「大國學」及其宗旨和意義?》)
⑤ 什麼是國學
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
國學和文學數學的意思不同,並非是國家之學或者治國之學。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學術,也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星相、數術等等。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版本學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以思想分,應分為先秦諸子、儒道釋三家等,國學以《四庫全書》分,應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以國學大師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所分,則分為小學、經學、史學、諸子和文學
⑥ 什麼是真正的國學文化
真正的國學文化:
1、國學是中國人對自己本源文化的認同與堅守。國學是流淌在中國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國學是中國傳統文化面對西方文化沖擊的一次捍衛。
2、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3、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6)什麼是國學文化擴展閱讀:
國學文化的產生背景:
1、「國學」最初的含義專指中國古代以儒家學說為主的學問,這個學問以中國儒家經學為基礎,兼及其他諸子百家與文史之學。
2、再擴大一點,我們也可以把它稱之為所有關於中國古代的經世致用之學,但是其核心是儒家的經學,這是不易之論。
3、不過,在西方文化沒有大規模傳入中國之前,並沒有「國學」之名,那時候的學者只是把中國傳統的學問分為「經學」、「史學」、「諸子之學」,或者「漢學」、「宋學」等等。
4、到了19世紀中葉,隨著西方文化,亦即「西學」的大規模進入,於是就有了「中學」之名,以之與「西學」相區別。後來,才由「中學」逐漸演變成「國學」。
5、「國學」這一名稱的流行,當是在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之間。當時的倡導者主要是辛亥革命後的一批文化改良主義者。之所以把「中學」改稱「國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學
⑦ 什麼是真正的國學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並涵蓋各歷史時期文化精髓的學術。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國立學校,自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國學關於國學的定義,除基本定義外,在具體的定義上,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尚未做出統一明確的界定。
一般來說「國學」又稱「漢學」或「中國學」,泛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國學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現「國學」概念產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當時 「西學東漸」改良之風正值熾熱,張之洞、魏源等人為了與西學相對,提出「中學」(中國之學)這一概念,並主張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一方面學習西方文明,同時又恢復兩漢經學。
⑧ 國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國學,可譯做「guoxue」(音譯)、「漢學」(意譯,指中國學或漢學)。
1、狹義的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
2、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術數、中醫學、星相、建築等都是國學所涉及的范疇。
(8)什麼是國學文化擴展閱讀:
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秦磚漢瓦,非秦(有英語China為證)即漢(Han Studies),自漢代以降,國力鼎盛,海外又稱大漢民族之學為「漢學」,考據學雖然證實「漢學」一詞至遲在南宋已較常見。
狹義所指為兩漢時期的經學學術思想,而漢代人研究經學著重於名物、於訓詁,後世因稱研究經、史、名物、訓詁、考據之學為漢學;
但海外所指漢學,或者又可理解為漢民族之學,即對中國的研究,尤特指關於對中國的語言文化、文學、歷史和風俗習慣的研究,囊括中華六藝五術范疇。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五術指:山、醫、卜、命、相等五術。(以上文章摘錄自《南柯舟:國學熱中談國學》)
「國學「,更有寬泛的解釋。如把百家之術,如儒、釋、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說統統收於國學囊中,如此,則五術六藝諸子百家之說,都能統稱為「國學」,其中除了佛教是外來宗教,基本全是誕生於中華本土,所以,國學又稱為「中國學」、漢學。
⑨ 國學文化是什麼
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並涵蓋各歷史時期文化精髓的學術。中國歷史上「國學」是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國立學校,自 「西學東漸」後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