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發揮媽祖文化的建議
我前天才去莆田拜祭媽祖,去之前我做了些媽祖方面的知識了解,感到,媽祖真的很了不起,很值得我等瞻仰。 可惜的是,接下來的經歷給了我太大的打擊。 我們一行開車來到媽祖的瞻仰地賢良港和湄洲島,先到賢良港,順著一路的指示牌順利的到達媽祖的出生地,剛下車,一陣喧鬧聲傳來,順著喧鬧聲望去,只見一群雄偉的廟宇,上書「天後宮」,我知道這是媽祖的殿堂,殿堂略顯邋遢,卻有兩桌人在打麻將,旁邊還有圍觀者,不時發出陣陣笑聲。。。。。這樣的場面給我非常大的刺激。很少郁悶,進去拜祭的心情一下沒有了,決定先去媽祖故居,那裡很乾凈,感覺非常好,那裡的工作人員也很熱情,准備回去的時候,還是去了媽祖祠堂和天後宮拜祭了一下,但心情受到非常影響,而且香客只有我一個。 接下來去港口渡船去湄洲島,上岸後,發現,這里的人唯利是圖,坑蒙拐騙,無所不能,嚴重的傷害了我們的感情,特別是幫助拍照的、引導吃飯的、沙灘管理人員,特別是飯店的,她們極力推薦水產,指了一條說這個55元/斤,一條魚有多重,她說一道菜一斤多,等一稱,卻是2.5斤,我說你騙我,太重,我不要,她不答應,說,這條魚可以做兩道菜,每道菜一斤多,一定要我買,不等我確認就拿去廚房做,我說斤兩不對,不可能有那麼重,重稱時她要用厚袋子裝,我沒有答應,稱完她指著金額界面顯示的2.58說,看還不止呢,我反駁說這是重量嗎,她才指著重量數字「1.12公斤」說,現在去了麟少了,不管怎麼說,反正一定要買,等結賬時,這條魚163元,我說算對了嗎,她再算,是137元。。。。。, 游泳的地方,也是一塌糊塗。。。。。心情壞得一塌糊塗。。。。。要是媽祖在世,我想她一定很生氣,媽祖一生助人為樂,而她的後代或鄰居思想覺悟卻如此的差。
⑵ 媽祖文化的社會價值的具體內容
首先,媽祖的形象已經成為人們心目中善良、智慧和正義的化身。關於媽祖一言一行的口傳故事和神話描述,都反映了人們對扶危濟困、捨身助人等高尚品德的頌揚和追求,從而激勵人們積極向善,涵養一種朴實而崇高的人性品質。不論哪類傳說,都體現了媽祖的正義、勇敢、無私、孝悌、仁愛、樂善好施等美德,對於提升人們心性、凈化社會道德,都有積極的意義。其次,媽祖文化的價值在於它的普世性,反映了一種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和深切的人文關懷。不論是救苦救難、樂善好施,還是斬妖除怪,都以拯救生命為最高宗旨,以追求生活幸福、社會和諧安寧為目標。時至今日,媽祖的文化精神對於弘揚正氣,促進精神文明,仍有社會文化價值。再次,媽祖文化不是一種考古的「文物」,而是一種「活態」的文化,其包含的文化紐帶意義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俗話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福建在海外的華僑華人有一千多萬,他們把媽祖信仰帶到了世界各地。凡華人所到之處,都要設立會館,會館中必設媽祖神座;可見,媽祖在海外華僑華人社會中起著聯系鄉誼、敦睦親情、尋根懷祖的重要作用。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是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願望。福建與台灣距離最近,語言相通,神緣相同,民俗相近,尤其福建是媽祖的誕生地,而媽祖信仰在台灣人數最多、影響最大。因此,搞好媽祖文化的保護和研究工作,必將產生深遠的社會影響。
⑶ 如何從惠安媽祖石雕雕像中了解媽祖文化的傳承
石雕媽祖鑒賞
民俗信仰的對於華夏民眾而言是極為重要的一種精神層面的生活,正確引導的民俗信仰能夠對民眾的生活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所以建國以來,我們對文化信仰的引導工作就從未間斷過,而不論怎麼樣的工作最終也將會落在文化信仰的載體上,為此惠安石雕通過塑造精美的媽祖石雕雕像為傳承媽祖文化提供更好的傳承載體!
傳說媽祖乃是觀音菩薩賜予民間一戶善良人家的女兒,其從小便濟世救人,在天文、醫學等領域都有所成就,並且能夠「乘席入海」拯救落海的人,飛升後便被人們尊稱為海神,並且在歷史上被歷代帝王尊稱為「天妃」、「聖母」。那麼我們如何在石雕中去了解媽祖文化的傳承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其造像的神態和形態的演變來研究。
大多數媽祖石雕雕像在神態的塑造像都會著重展示媽祖祥和的神態,在五官的塑造上都會耗費較長的時間,畢竟媽祖是人們心中的「海神聖母」,護佑著海上的平安,其神態必然是慈祥和藹的!
而在媽祖的衣著飾品上也要與其歷史背景相符合即宋代時期的衣著特點,當然我們不排除可能在一定形式上已經有所創新,但是在文化本質上是不會過多的變更的,也就是說可能吸收一些新的東西來擴充豐滿它,但是核心的東西依舊應該被保留!
而在石雕媽祖的底座方面的表現方式就比較多樣,可能是海浪狀,也可能是一些傳統的石雕底座,甚至有部分比較具有親和力的媽祖石雕雕像底座呈現海邊岩石的形象!其實這也是媽祖文化愈加親民的展示!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形象所以歷經數百年媽祖文化信仰依舊深入人心!至於石雕媽祖其他部位的雕刻演變有興趣的可以在評論處了解!
⑷ 媽祖文化的文化內涵
媽祖文化是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尊崇、信仰媽祖過程中遺留和傳承下來的物質及精神財富的總稱,是中華民族重要文化瑰寶之一。作為漢族海洋文化的代表,媽祖文化近千年來一直與我國諸多和平外交活動、海上交通貿易,都有著密切關聯。隨著2009年「媽祖信俗」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媽祖文化更是成為了全人類尤其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共屬的精神財富。
媽祖文化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共擁有媽祖宮廟5000多座,媽祖信眾有兩億多人,其中以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為甚。
由於獨特的歷史發展條件和傳播范圍,媽祖信仰不僅具有神緣文化的特質,而且是民族文化的象徵。在海外,不少華人集聚地,因為對媽祖文化的認同,而把天後宮作為社群活動的組織核心和主要場所。媽祖信仰與世界三大宗教信仰容易溝通、理解和融洽,無形中也促進了華僑與所在國人民之間的感情聯絡,達到「世界媽祖同一人,天下信眾共一家」的大同境界。因此,進一步傳播媽祖文化的大愛精神,可以充分發揮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民眾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媽祖文化作為文化交流的先鋒,在促進經濟文化協調發展和區域經濟深度合作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由媽祖文化搭台,在基礎設施、產業對接、海洋經濟、投資貿易等領域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展開合作。福建已在東盟建有7個遠洋漁業綜合基地,沿海港口業已開通至東南亞的51條海上航線,同時面向東盟國家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及物流信息共享平台,促進沿線地區信息互通、貨物通關和人員往來便利化。
傳承媽祖文化,弘揚媽祖精神,是福建省、全國乃至全球熱愛和平的人們所共同的責任。要大力推進媽祖文化的傳承弘揚和發展創新,為海內外炎黃子孫搭建密切情緣關系、擴大交流合作的廣闊平台,推動媽祖文化交流與傳播向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發展,進一步提升媽祖文化品牌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的影響力。
⑸ 從人文層面論述媽祖信仰或媽祖精神的當代功能
千餘年來,無論朝野和民間怎樣對媽祖崇拜無限,愛戴有加,從今天唯物論角度講,媽祖信仰是無法避忌「迷信」之嫌的。但是,拋去其「升天」、「顯靈」等純唯心思想,從媽祖人文層面看,其信仰的當代功能還是顯而易見的。 詳情請參見中華媽祖網~~
第一,弘揚愛國思想,促進祖國和平統一之功能。大陸和台灣,同根共祖,千餘年文化傳承,形成了堅不可摧的民族意識。媽祖是中國的「神」,媽祖之愛國也決定了其信眾的愛國。1989年5月6日,200餘名台灣同胞沖破台灣當局的禁令,乘船直抵湄洲朝拜媽祖祖廟;1997年1月至5月,湄洲媽祖金身巡遊台灣103天,駐蹕36個宮廟,接受台灣媽祖信眾1000萬人次的朝拜,在台灣島內引進了巨大反響。2002年7月25日,媽祖金身直航澎湖,萬人朝拜,其情景使人熱淚盈眶。2004年10月21日早上8點,湄洲媽祖金身從莆田市湄洲島媽祖祖廟起駕,在54位護駕團的陪同下,從長樂國際機場乘飛機飛往澳門,參加第二屆澳門媽祖文化旅遊節。2005年,連戰和宋楚瑜先生分別為湄洲媽祖祖廟題詞:「神昭海表」,和「聖德配天」。這就是媽祖信仰的凝聚功能。如今,媽祖已成為海峽兩岸通商、通航的和平象徵,成為統一祖國,溝通兩岸往來的和平女神。媽祖信仰中的這一功能還將繼續發揮作用,直至祖國的完全統一。
第二,傳播博愛精神,教化眾生向善的功能。浩瀚宇宙,蒼莽無垠,而人卻是宇宙的主宰。盡管因地域,種族,文化根柢的差異,派生出審美觀、價值取向、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但作為「生」的本能,人性對於善惡美醜之認知卻趨於大同。媽祖信仰在諸多方面適應了人類對真、善、美的認同,如扶危濟困,治病救人,賜人以平安吉祥等等。這既是一種文化的傳播,更是一種觀念的教化。「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義,有授,有傳。言則宣,教則告,因言而悟教明理,理明則忘言」(張君房《雲笈七簽》),當一種理念為民眾所接受後,教化則退居其次,而觀念(對真、善、美的認同)則生根、開花、結果。
第三,啟迪良知,樹立珍惜自然、回歸自然的功能。千餘年來,人類面臨旱澇蝗災,瘟疫流行時,往往把祛災的希望乞求於神靈,媽祖之平息海嘯、張天師之祈禳瘟疫、龍王爺之普降甘霖……人類在對神靈的不斷祈禱中逐漸地得到啟發:眾生平等、萬物有靈,道法自然……。近年來,保護生態環境,回歸自然已成了全球、全人類的呼聲,誰能說,這當中沒有神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