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麼是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作為潛在地影響人們政治行為的心理因素,所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一般來講,政治文化的內容主要包裹三個基本成分,即政治認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評價性成分。
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形成的一種政治態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關系在人們精神領域內的投射形式。如果我們做一個比喻,把政治體系分為「硬體」(hardware)和「軟體」(soft- ware)兩個部分,那麼,各種制度化和結構化的政治組織、機構和規則,可以說是政治體系的「硬體」部分,而構成「軟體「的東西則是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猶如計算機運行需要軟體/硬體相互兼容一樣,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也需要相互匹配。政治文化屬於政治社會的精神范疇,它是一個社會關於政治體系和政治問題的態度、信念、情緒和價值的總體傾向。由於政治文化與政治體系關系密切,政治文化研究也就成為政治體系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又由於政治文化反映了政治體系的特點,故而研究政治文化的特徵可以作為研究政治的一個重要方法和途徑。
西方政治學家對「政治文化」的概念有多種理解,一般認為,S.韋伯的解釋是一種比較典型的解釋:即政治文化是「由得自經驗的信念、表意符號和價值觀組成的體系,這個體系規定了政治行為所由發生的主觀環境」。阿爾蒙德和S.韋伯還把政治文化的內容歸納為:①對政治系統整體的態度;②對政治系統各個組成部分的態度;③對自己在政治系統中的角色的態度。少數政治學家則認為從主觀方面闡述政治文化的特徵,是對概念的狹義理解,主張把政治文化的涵義延伸到包括政治行為模式。可以說,這是對概念的廣義理解。西方政治學者一般認為,政治文化的意義在於,通過影響各個社會成員的政治行為,對整個政治系統的功能發揮作用。政治文化被視為一個將微觀政治同宏觀政治聯系起來的因素。許多政治學家甚至認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統正常運行並發揮功能的關鍵因素之一。他們在研究發展中國家政治的著作中強調,這些國家建立了現代的政治結構,但卻未獲得相應的成果,其原因就在於政治文化形態與現代政治不相適應。
政治文化具有延續性,它通過政治社會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得以傳播和沿襲。政治文化的延續性使一國文化有可能代代相傳,也使國家、地域、民族之間的政治文化呈現出長期的差異性。
政治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參與現實政治生活過程的經驗積累。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它具有相對獨立性和能動性:一方面,它在現實生活中形成,將現實政治生活通過觀念的方式保留下來,並隨著政治生活的變化和政治制度的改變而有所改變;另一方面,它對於社會政治生活和政治行為又具有巨大的心理和精神支配作用。進一步而言,政治文化對既有政治體系起著維護和延續的作用,同時,政治文化的變化最終又可能帶來現實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變遷。政治文化作為政治體系的「軟體」部分,一般與政治制度性結構安排相匹配。跨國性比較研究和現代化研究顯示,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差異不僅體現在制度安排方面,而且也體現在政治文化方面;民主政治制度的良好運轉,需要以民主的政治文化為條件.
政治文化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基本成分:政治文化的認知性成分,政治文化的情感性成分,政治文化的評價性成分,政治文化的認知性成分是指人民對於政治組織,政治過程,政治角色,政治產品等方面的認識.它構成了人們對政治體系進行判斷以及選擇行為目標和行為方式的基礎。政治文化的情感性成分是指對政治體系和政治活動的感情.政治情感是人們在政治生活中對政治體系,政治系統活動或政治實踐所持有的一種直觀的評價。政治文化的評價性成分是指人們依據一套他們認為是正確和合理的准則,信條,或明確或含蓄地對政治體系進行價值判斷.它主要包括政治價值觀念和政治評價的心理過程兩部分。
『貳』 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功能是什麼
政治文化作為支持社會成員政治行為的心理因素,幾乎作用於政治體系的方方面面。在一定意義上,政治體系中政治文化的特徵決定著該體系存在的狀態、運作的方式以及發展演變的道路和方向。
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體系得以存在和維持的必要基礎。任何政治體系的存在和維持都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文化。一旦這種和諧的關系被破壞,就可能導致體系的生存危機,甚至解體。
2、政治文化是影響政治體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政治制度是指政治體系內各種結構之間相對穩定的政治關系,這是政治體系的核心部分。一個政治體系中政治制度的模式取決於多種因素,其中最主要的當然是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經濟發展水平,但社會的政治文化在形成政治制度模式的過程中也發揮這重要的作用。
3、政治文化決定著政治體系中政治制度的實際運作狀況。特定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環境中將會產生不同的機制和不同的效力。
4、政治文化制約著政治體系的變革和發展。政治體系是動態的系統,它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和發展變化。這一變化的過程總是由作為政治行為主體的人去推動和完成的。因此,社會成員對政治體系變革的目標、方式的認識水平和情感、價值取向直接制約著政治體系變化的進程及其結果。
(2)如何理解政治文化擴展閱讀:
概念緣起
政治文化這一概念最先是由18世紀德國啟蒙思想家約翰·戈特弗里德·赫爾德闡發的,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加布里埃爾·阿爾蒙德則開創了政治文化的系統研究,他在《比較政治學:發展研究途徑》一書中提出,政治文化是指在一個特定國家居民各種政治態度、價值、信息與技能的特定布局。
阿爾蒙德將政治文化劃分為:地域型政治文化、臣屬型政治文化以及參與型政治文化。這兩位政治學大家要表達的可以概括為三個關鍵特徵:
其一,「順從」(帶有幾分尊重)——承認「自卑」或「優越性」以及「社會權威」。
其二,「共識」——代表了政府與公眾認同以及妥協之間的關鍵聯系。對綏靖政策的支持可能並不總是由整個國家共同承擔,但作為一個整體,公眾同意忍受它,這意味著它是一個共同的協議。在英國的政治文化中,「共識」的例子不勝枚舉:譬如,人民是如何被統治的的、福利國家、誰擔任國家元首並且擁有何種權力等。
其三,「同質性」,英國政治文化一個重要特徵是「同質性」較強:整個教會的出勤率正在下降,部分蘇格蘭和威爾士人的呼籲獨立。三者有機結合可以建構政府與公眾良好的關系。
政治哲學
「政治文化」這一概念被引入到政治科學,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美國政治制度的發展。這一概於20世紀50年代後期為阿爾蒙德所採用,並在1963年出版的《公民文化》一書中作了系統闡發,但很快遭到了兩位歐洲政治科學家格哈德·倫姆布奇和阿倫德·利賈特的極力反對。
倫姆布奇分析了瑞士和奧地利的政治,利賈特則分析了荷蘭政治。他們都堅稱,有比美國更穩定的政治制度。
『叄』 什麼是政治文化
所謂「政治文化」:就是指導和引導人類「衣食住行用娛樂」等的「市場經濟運行」並處於「主導或是總綱地位」的政治指導思想方面的最基本方向性、價值取向性的文化。其在任何社會形態下的「一元化和主導地位」都是必須的。
「政治文化」可劃分為三大方面:
一是政治道德;
二是主義等意識形態;
三是憲法等,其是「政治文化」的重要內容。而「軍事文化」,則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政治文化的最高表現形式。
(3)如何理解政治文化擴展閱讀:
功能:
1、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體系得以存在和維持的必要基礎。任何政治體系的存在和維持都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文化。一旦這種和諧的關系被破壞,就可能導致體系的生存危機,甚至解體。
2、政治文化是影響政治體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政治制度是指政治體系內各種結構之間相對穩定的政治關系,這是政治體系的核心部分。
3、政治文化決定著政治體系中政治制度的實際運作狀況。特定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環境中將會產生不同的機制和不同的效力。
4、政治文化制約著政治體系的變革和發展。政治體系是動態的系統,它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和發展變化。這一變化的過程總是由作為政治行為主體的人去推動和完成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政治文化
『肆』 如何理解政治
1.我們從出生到離開這個世界,每一天都在和政治制度發生關系,用一句話就叫人生而自由,但無往不在政治之中,所以怎麼理解政治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素質。我們人類這個物種,其實對政治的智慧不是特別高的,比如拿中國和西方來看,我們的政治文化、政治觀念,其實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巨大的局限或者叫盲區。2.中國歷史上比較擅長的,是政治實踐,因為從很早我們就進入了一個統一的比較一元化的政治狀態,那麼就會形成一種觀念,就是對不同制度的比較不夠敏感。好處是我們可以沿著一個方向不斷地去完善改進我們的制度,缺點是缺乏比較的意識,就會難以產生抽象的知識,所以我們中國在政治上可能是長於實踐,常於倫理,但是在政治科學的建構上可能相對的弱一些。3.西方的政治哲學、政治科學,從很早開始,就有一種強烈的比較意識。這種比較的觀念,它的優點是能夠抽象出一些很重要的政治科學的原則,能夠進行那種很深入的哲學思辨;但缺點就是因為長期的這種小規模政體的狀態,這種分裂的狀態,導致他喪失了對政治發展的一種想像力。4.要想解釋政治,我們可以借用自然科學就是系統論,它有一個很基礎的概念叫反饋。人類歷史上有哪些正反饋?其實最常見的就三種:軍事聯盟、宗教信仰、商業資本,再加上已經站在門檻上的技術和信息,這四種我把它稱之為叫正反饋機制。5.那什麼是負反饋呢?任何一種正反饋機制,如果沒有一種負反饋機制把它給穩定住,它一定會無限擴張,最後崩潰。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也是最強的一種負反饋機制,就是封建制;第二種是官僚,也就是我們秦代創立的郡縣制;還有一個組織,算半個負反饋機制。6.在歷史上能夠解決國家穩定的《易經》里邊有一句話叫什麼?叫可大可久。什麼是可大呢?就是一個國家你首先要能夠大。什麼是可久呢?你要能夠維持穩定。我剛才講到的這兩套機制,四個正反饋機制,兩個或者兩個半負反饋機制,它們的這種結合形成了可大可久的格局。7.比如我們要鼓勵創新,但是也要有一個穩定的機制能夠對它進行約束,否則不管是軍事力量、宗教力量還是科技力量,它都會變成一種暴政,會反過來來壓迫我們。我們需要政治權力,但是人民怎麼控制政治權力呢?今天世界上就是兩種模式,以中國為主的一種形態和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民主這樣一種形態。8.人民控制政治權力的方式,第一種是直接參政,在西方是公投,在中國我們有各種各樣的協商機制,但也有一種極端化的形式,比如像文革,文革就是砸爛公檢法,然後踢開黨委鬧革命,直接參政。在歷史上,人民大規模直接參政的後果往往都不是特別理想。9.西方的三權分立是行政、立法、司法,但是這兒少了一根線,司法和人民沒有直接的關系。西方政治學強調的非常多的是程序正義,什麼東西都要講程序,講法治;但其實你看一看真正的程序,如果沒有了一個最終的權威,它往往是運行不下去的。所以在西方這個憲法就叫憲政,它其實是什麼?它就是在程序之上有一個終極的合法性的來源,它這個來源很大程度上來自於資本,他是代表資本利益的,所以他能夠形成一個最終的權威。10.那麼我們中國最獨特的是這一點,我們有一個黨。黨的權威來自哪?不是來自黨本身,而是來自於這條線,來自於你代表人民,你是通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通過黨的這種組織,通過黨員構成的這么一個龐大的群體,通過黨的制度黨的紀律,最後形成了一個能夠代表人民利益的這樣一個總體的整體利益的代表者,他能夠對所有的這些力量進行一個總的統攝。所以大家看十九屆四中全會的決定里邊講什麼?黨領導一切。那麼就是這樣一個結構。 范永鵬
『伍』 政治文化的內涵
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被認為是社會政治穩定的思想基礎。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穩定的政治秩序不僅是指制度上的合理結構,而且,在更深層次的意義上,是指公民對其所在政治系統的政治制度的內在認同和信仰。在一個國家中,當政治制度與政治文化相互適應時,政治體系就相對穩定;反之,則會出現動盪和混亂。
『陸』 如何理解政治文化的涵義及特徵
1 功能:行政督察 行政糾錯 行政防護 ;意義:維護正常的行政秩序 保護國家整體利益 提高行政工作效率。
2 如果我們做一個比喻,把政治體系分為「硬體」和「軟體」兩個部分,那麼,各種制度化和結構化的政治組織、機構和規則,可以說是政治體系的「硬體」部分,而構成「軟體「的東西則是政治文化。
『柒』 政治文化的概念
政治文化是一個非常現代的概念,它的提出不過是20世紀50年代的事情。但是,政治文化研究卻歷史久遠。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曾專門研究政治革命和政治變遷的心理因素。近代思想家孟德斯鳩(montesquieu)的《論法的精神》和《羅馬盛衰原因論》,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托克維爾(tocqueville)的《舊制度與法國大革命》和《論美國的民主》等著作都可以被看作政治文化研究的典型案例。
客觀政治過程在社會成員心理反映上的積累,包括政治認知、政治信念、政治感情、政治態度、政治價值觀等。如社會成員對於政治的性質和功能的理解,他所持的政治理想,政治參與的熱情,對待公共權威的態度,評制政府政策的價值標准,內心遵循的政治行為准則,都是政治文化的內容。 1956年,美國政治學家G.A.阿爾蒙德首次使用「政治文化」一詞。此後,這個概念很快取代了傳統政治學中常見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國民性格」等意義相近、但難以用實證性方法予以研究的術語,成為西方政治學最重要的概念之一。60年代後,政治文化成為西方尤其是美國政治學者研究的重要對象之一。問卷調查、訪談等實證方法被廣泛地應用於政治文化的研究,學者們發表了一批有關著作,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阿爾蒙德與S.韋伯合著的《公民文化》(1963)、L.W.派伊和S.韋伯合著的《政治文化與政治發展》(1965)、阿爾蒙德和G.B.鮑威爾(小)合著的《比較政治學:發展研究途徑》(1966)等。此後,其他許多國家的政治學研究者也開始重視政治文化的研究。中國政治學界在80年代初開始進行研究。
當代政治文化研究起始於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g.a.almond)。1956年,阿爾蒙德在美國《政治學雜志》上發表論文「比較政治體系」,首次提出「政治文化」這一概念。阿爾蒙德認為 ,政治學研究的重點逐漸向研究人們在政治體系中的行為過渡,而人類的行為一定會受思想意識即引導與驅動人們政治行為動因的指導 ,所以必須深入研究 ,找到隱藏在人們行為背後的動機 ,他將之稱為導向(orientation) 。
在以後的研究中,阿爾蒙德和維巴(s.verba)應用行為分析方法,採用民意調查的手段,系統研究和分析美國、英國、德國、義大利和墨西哥五國國民的政治態度,並於1963年出版《公民文化》(the civic culture)。該書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論框架,因此被視為當代政治文化研究的經典之作。此後,許多政治學家轉向政治文化研究,他們通過社會調查,採用隨機抽樣、訪談、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展開更加廣泛的比較研究。在20世紀60-70年代,政治文化研究與現代化理論相結合,從理論和方法兩個方面為跨國研究和社會轉型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政治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政治文化作了定義。根據阿爾蒙德觀點,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政治信仰和感情,它由本民族的歷史和當代社會、經濟和政治活動進程所促成。在阿爾蒙德定義的基礎上,派伊(lucian pye)認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統中存在的政治主觀因素,包括一個社會的政治傳統、政治意識、民族精神和氣質、政治心理、個人價值觀、公眾輿論等等,其作用在於賦政治系統以價值取向,規范個人政治行為,使政治系統保持一致。維巴在分析政治文化的構成和作用時進一步指出,一個社會的政治文化由經驗基礎上形成的一系列信念、符號和價值所構成,它決定了人們行為的條件,為人們提供了參與政治的主觀意向。根據他們的解釋,我們可以為政治文化做出如下定義:政治文化是一國國民長期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對於生活其中的政治體系和所承擔政治角色的認知、情感和態度,它與政府、政治組織等制度性結構相對應,成為政治體系的主觀因素。
政治文化作為政治體系觀念形態的東西,包含著廣泛的內容。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識形態可以看作是一個國家政治文化較為系統和理性的表述。在日常生活中,政治文化一般以一定的政治認知或意識(awareness)、政治價值觀念(values)、政治(beliefs)、政治情感(feelings)、政治態度(attitudes)等形式表現出來。政治文化不同於公眾輿論或民意(public opinion),前者具有穩定性,反映的是長期形成的比較穩定的一貫性的政治傾向和心理,後者指的是人們對於某一具體事務或問題所產生的一時性的反應。 第一,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盛會成員針對政治體系各層面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徵。社會政治生活中的每個成員對於政治體系的各個層面都會毫無保留地進行一定的心理活動。這些心理活動的過程一般包括三個部分:1、認知過程,如感覺、直覺、記憶和思維;2、情感過程,如喜、怒、哀、樂;3、意志過程,如對行為目標的選擇。這些過程因人而異,從而形成了每個個體的相對穩定的、獨特的心理特徵和品質。
第二,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與理性、自發與自覺的統一。政治文化的形成主要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過程,政治文化的內容不具備系統的理論形態,政治文化的發揮作用也基本是以風俗習慣這樣一些慣性的方式。從這一意義上講,政治文化具有自發性與直觀感受性的特點。但這並不能否認政治文化中含有理性的因素。事實上,政治文化的形成過程是政治體系包括政治制度、規范、意識形態等各個層面被體系成員認識、接受,並化為支持其政治行為的心理基礎的過程。阿爾蒙德將其稱為政治體系的內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體系成員對政治體系各層面的認識、判斷、取捨都不能完全擺脫人的自覺意識活動,這是人類活動的基本特點。因此,特定政治體系內政治文化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感性和理性、自發與自覺相統一的過程。
第三,政治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政治文化是社會成員在前代的政治文化以及特定政治環境的雙重影響下,經過長期的心理積淀而形成的一種心理定勢。這種心理定勢一旦形成,便不易改變。
第四,政治文化具有結構性。任何政治體系的政治文化從總體上來說具有基本的傾向性,但這並不排除政治文化本身包含著不同的成分。在特定 的政治體系中,其成員對於出身背景、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以及年齡、職業等方面的差異,他們對於政治體系個層面的認知、情感和評價並不完全相同。這就導致了政治文化的非同質性。在政治文化的內部,根據政治文化的主題、功能等可以劃分出不同的亞政治文化。這些亞文化有可能相互和諧,也可能相互沖突,他們之間不同的相互關系模式形成了政治文化的復雜結構。
『捌』 政治文化的理解
西方政治學家對「政治文化」的概念有多種理解,一般認為,S.韋伯的解釋是一種比較典型的解釋:即政治文化是「由得自經驗的信念、表意符號和價值觀組成的體系,這個體系規定了政治行為所由發生的主觀環境」。阿爾蒙德和S.韋伯還把政治文化的內容歸納為:①對政治系統整體的態度;②對政治系統各個組成部分的態度;③對自己在政治系統中的角色的態度。少數政治學家則認為從主觀方面闡述政治文化的特徵,是對概念的狹義理解,主張把政治文化的涵義延伸到包括政治行為模式。可以說,這是對概念的廣義理解。西方政治學者一般認為,政治文化的意義在於,通過影響各個社會成員的政治行為,對整個政治系統的功能發揮作用。政治文化被視為一個將微觀政治同宏觀政治聯系起來的因素。許多政治學家甚至認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統正常運行並發揮功能的關鍵因素之一。他們在研究發展中國家政治的著作中強調,這些國家建立了現代的政治結構,但卻未獲得相應的成果,其原因就在於政治文化形態與現代政治不相適應。
政治文化具有延續性,它通過政治社會化(political socialization)得以傳播和沿襲。政治文化的延續性使一國文化有可能代代相傳,也使國家、地域、民族之間的政治文化呈現出長期的差異性。
政治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參與現實政治生活過程的經驗積累。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它具有相對獨立性和能動性:一方面,它在現實生活中形成,將現實政治生活通過觀念的方式保留下來,並隨著政治生活的變化和政治制度的改變而有所改變;另一方面,它對於社會政治生活和政治行為又具有巨大的心理和精神支配作用。進一步而言,政治文化對既有政治體系起著維護和延續的作用,同時,政治文化的變化最終又可能帶來現實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變遷。政治文化作為政治體系的「軟體」部分,一般與政治制度性結構安排相匹配。跨國性比較研究和現代化研究顯示,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差異不僅體現在制度安排方面,而且也體現在政治文化方面;民主政治制度的良好運轉,需要以民主的政治文化為條件.
『玖』 如何理解政治文化的含義
政治文化作為潛在地影響人們政治行為的心理因素,所涵蓋的范圍非常廣泛。一般來講,政治文化的內容主要包裹三個基本成分,即政治認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評價性成分。
政治文化是一主觀價值范疇,使人們對於政治生活的政治價值取向模式,包括政治認知、感情、態度、價值觀等政治心理層次諸要素,政治理想、信念、理論、評價標准等政治思想意識是其表現形式,與物質的政治系統是互動平衡的關系。 政治文化
如果我們做一個比喻,把政治體系分為「硬體」(hardware)和「軟體」(soft-ware)兩個部分,那麼,各種制度化和結構化的政治組織、機構和規則,可以說是政治體系的「硬體」部分,而構成「軟體「的東西則是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猶如計算機運行需要軟體/硬體相互兼容一樣,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也需要相互匹配。
政治文化屬於政治社會的精神范疇,它是一個社會關於政治體系和政治問題的態度、信念、情緒和價值的總體傾向。由於政治文化與政治體系關系密切,政治文化研究也就成為政治體系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希望對你有用,祝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