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王陽明「心學」的主要主張以及與「程朱理學」的區別
1、對倫理道德方面的理解不同。程朱理學完全消除人的慾望,按照三綱五常去約束自己的行為。王陽明心學則主張跟從自己內心的慾望去做。
2、誕生社會背景不同。程朱理學誕生於封建社會相對繁榮時期,所以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王陽明心學誕生於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時期,開始擺脫儒學思維。
3、對物質與意識的關系認知有所不同。程朱理學認為在客觀存在的事實下,只能有限度的實現目標,王陽明心學認為只要自己去做再加上自己自己的主觀意識大部分可以成功。
(1)陽明文化指什麼擴展閱讀:
理學、心學都是不適宜當下時代的唯心思想。區別在於唯心的程度,理學屬於消極客觀唯心主義思想,心學屬於自負主觀唯心主義思想。
理學能在南宋興盛,離不開連年戰火的外部形勢,消極怯戰的主和派又占據了主力,因此宋代理學的唯心思想受國情影響,是消極的客觀唯心思想。
心學能在明代興盛,得益於漢人成功驅除蒙元的實情,打得曾不可一世的蒙古鐵騎無招架之力,自大自負的心態在明朝蔓延,因此明代心學的唯心思想也受國情影響,是自大的主觀唯心思想。
『貳』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並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並知,認為行便是知。
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後有知行合一。
(2)陽明文化指什麼擴展閱讀:
所謂「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餘姚(現在屬浙江)人,因為曾經築室於紹興的陽明洞,所以世人稱他為「陽明先生」。他死後三十九年,在1567年,皇帝追封新建侯,謚文成,給了極高的榮譽。
王陽明出身於官僚家庭,父親王華曾任禮部左侍郎,在1499年,王陽明中了進士,先後任刑部、兵部主事,1506年由於與大宦官劉瑾(因殘害忠良,最後被陵遲處死)結怨,貶到了貴州。
1510年升為知縣,到1516年又升任右僉都御史,最後做到了右副都御史。晚年聚眾講學,在世時著作就被弟子們刊刻印行。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與朱熹的思想對立。反對程朱理學「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瞭然後能行」的知先行後說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輕行、「徒懸空口耳講說」的學風。
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後」,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了解知然後才能實踐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救朱學之偏。
王守仁強調知和行的統一,特別強調「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他論證知和行的「合一並進」關系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其中含有某些辯證統一的因素。但他抹煞二者的差別和界限,認為知行本體只是一個,知行工夫不能分做兩截去做。「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也;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進而把知和行的概念混淆起來,認為良知向外發動時所產生的主觀意念、感情、動機都可以叫做「行」,所謂「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這就成了以知代行、合行於知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
清初的王夫之說:「其所謂知者非知,而行者非行也。知者非知,然而猶有其知也,亦惝然若有所見也;行者非行,則確乎其非行,而以其所知為行也。」
『叄』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並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並知,認為行便是知。
它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肆』 存天理滅人慾,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通俗的解釋是怎樣的
存天理滅人慾,格物致知意思是:保存心中的天理,消滅人的慾望。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原句出自於先秦戴聖的《禮記》中的《樂記》和《大學》。
知行合一意思: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並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並知,認為行便是知。原句出自於明朝思想家王守仁
致良知意思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原句出自於戰國時期孟子的《孟子·盡心上》。
原文:
(1)《禮記·樂記》: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
白話譯文:
外界事物影響使人形成一定的智力去認識它,進而形成喜歡和討厭的感覺,如果人的好惡無法完全節制,那麼這樣一來,不停的累加,最終會被無窮的外界物慾所淹沒,以致於人的天性完全喪失了。
外界的影響是無窮無盡的,再加上人對喜歡和不喜歡的各種想法不加節制,那就是接觸到外物後人被同化了,就是天理滅絕人慾橫流。於是就會生犯上作惡的心思,有的做出邪惡放縱胡作非為的事情。
(2)《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白話譯文: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主要是指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
(3)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王守仁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
(4)致良知是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語出《孟子·盡心上》: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
白話譯文:人不經學習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經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
(4)陽明文化指什麼擴展閱讀:
「存天理、滅人慾」是儒家思想宋明理學做人哲學的經典總結,也是符合諸子百家學說放之四海不變的真理。就是希望學者能格物窮理,正心修身,可成為一個內外兼修,才德具備傑出的人。就是修身養性,是勸導人做傑出的人高尚的人了不起的人偉大的人。
「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煉,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學的本體論與修養論直接統一的表現。
『伍』 大道至簡,知易行難,知行合一,得到功成;大道至簡,悟在天成。……說的是什麼意思
1、大道至簡,知易行難:
最有價值的道理其實是最樸素的道理,認識事情的道理比較容易,而去做或者去實行這件事比較困難。
2、知行合一,得到功成:
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
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實行其實較難;明白認知事物的規律道理是一回事,能夠做到做好是另外一回事。
3、大道至簡,悟在天成:
復雜的事情簡單去做,簡單的事情重復去做,重復的事情用心去做,長期堅持,自然功成。
大道至簡解釋:
中華道家哲學。道在中國哲學中,是一個重要的概念,表示「終極真理」。此一概念,不單為哲學流派諸子百家所重視,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大道至簡是指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規律)是極其簡單的,簡單到一兩句話就能說明白。所謂「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知行合一解釋: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
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范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陸』 王陽明的陽明心學中的「知行合一」的深層內涵究竟是什麼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並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並知,認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後有知行合一。
《大學》講「致知」,《孟子》講「良知」。王陽明把《大學》和《孟子》拼接在一塊兒,提出了「致良知」說。《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良能、良知這兩個「良」字都是本有、固有、本善的意思。
「良知」何指:第一、明善惡(道德)。第二、辨是非(智慧)。良知就是一個好惡之心,「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良知就是一個知是知非的心。「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的准則。」「它是便是知,非便非,一點瞞它不得。」第三、歸本原(萬物一體)。
「致」為何意:喚起、體認、踐行、擴充、光大、達到、實現。
「致良知」就是:喚起、體認、踐行、擴充、達到、實現人皆有之、與生俱來的自性、本心、善根、智慧,最終達到萬物一體、與宇宙同化的聖賢境界。
「致良知」作為陽明文化的核心思想有兩層重要意義:
第一層意義: [conscience]∶天賦的道德理念 。良知直指良心,叫做天理。是人與生俱來的、天賦的道德意識,人人俱有,是道的本體。道德修養只要求之於心,於心上下功夫即可。月牙山人說:「五臟的平和健康是良知的內在生理環境,善與惡只不過是五臟健康與否的體現。」 第二層意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實現善與精一,知行合一。月牙山人說:「為而不知精一,何以行?學而無用,無以為功。 引自月牙山人《無知錄》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范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學說既針對朱熹,也不同於陸九淵。朱陸都主張知先行後。王守仁反對將知行分作兩截,主張求理於吾心。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知行是一個功夫的兩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也沒有先後。與行相分離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與知相分離的行,不是篤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強調道德意識的自覺性,要求人在內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視道德的實踐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練,要言行一致,表裡一致。但他強調意識作用的結果,認為一念發動處即是行,混淆了意識活動同實踐活動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克服「一念不善」,這是他的「立言宗旨」。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是一種講內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義道德修養學說。他所謂不曾被私意隔斷的知行本體,就是指「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的良知,認為「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就是行。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惡為善」、「去人慾,存天理」的工夫。他聲明:「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柒』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是什麼意思
此句出自王陽明《傳習錄》,辯證說明「知行合一」理論。意思是:認識深刻並且能夠很好落實才是真正的行動,行動過程中只有明覺、精察,才能認為認識深刻。
對某事物或道理是否知道得深切是可以從行為中看出的;而行為的正確精準與否也反過來影響到對事物的理解.兩者是一體的,這也是與朱熹的理學最大的不同之處。
朱熹認為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就這樣聽上去好像很合理,對「知」、「行」沒有偏重,但其實「知為先」就已經意味著以「知」引領、決定「行」,所以當時的讀書人都只會說不會做,這也是陽明當時極力批評的現象.
(7)陽明文化指什麼擴展閱讀:
知行合一說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
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范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知行合一
『捌』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
1、致良知的意思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煉,見諸客觀實際。
語出《孟子·盡心上》是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 「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
2、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並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並知,認為行便是知。
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
(8)陽明文化指什麼擴展閱讀
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
王守仁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玖』 知行合一是什麼意義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並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並知,認為行便是知。
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注意:
古人之所以既說知又說行,只是因為世間有一種人,糊里糊塗,隨性做事,不懂得思考,只是盲目妄為,所以一定要告訴他知的道理,他才能夠行得正確;天下間還有一種人,只知道憑空思索,卻不去實踐,只是主觀揣度,所以一定要告訴他行的道理,才能夠知得正確。這是古人不得已,為了補偏救弊才這么說的。若是領會了其中深義,一句話就能講明白了。
『拾』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並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並知,認為行便是知。
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
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後有知行合一。
(10)陽明文化指什麼擴展閱讀:
提出背景:
王陽明在貴陽北部修文縣縣城龍場鎮龍場悟道之後 , 非常深切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種苦思後的徹悟。王陽明認為心靈態度決定行為方式、世界觀點。
例如《列子》故事之「疑鄰竊斧」。從此與朱熹學說分道揚鑣,建立了心學體系大成的開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朱學而發,與朱熹的思想對立。
反對程朱理學「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瞭然後能行」的知先行後說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輕行、「徒懸空口耳講說」的學風。
程朱理學包括陸九淵都主張「知先行後」,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了解知然後才能實踐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糾朱學之偏。
人物介紹: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
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
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謚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
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