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婺源朱熹文化在哪裡

婺源朱熹文化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3-14 14:13:16

Ⅰ 朱熹是哪裡人

朱熹的祖輩為江西婺源人,不但祖墳在婺源,而且皇帝下詔朱熹故鄉婺源為闕里,還詔旨在婺源興建朱熹祠廟。然而朱熹父親帶著祖父較早就移居了福建,朱熹不但出生在福建,且一生大部分歲月都在福建度過。你說朱熹的籍貫在哪裡呢?

朱熹字元晦,後改為仲晦,別號晦庵,六十歲後稱晦翁、晚號遁翁,又號雲谷老人、滄州病叟、遯翁、紫陽等。在古代社會中,出名的文人有眾多別號,並不稀奇。奇怪的是,朱熹著述文章,往往採用不同的籍貫,作為署名時的定語:如鄒縣朱熹、吳郡朱熹、丹陽朱熹、平陵朱熹、新安朱熹、婺源朱熹、紫陽朱熹……這一現象使人們產生疑問:朱熹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籍貫?尤其是鄒縣、吳郡、丹陽、平陵等地,宋時早已撤置,朱熹為什麼將這些地方作為自己的籍貫呢?

這要從朱熹的先祖說起,答案只能在其祖上不斷改變的遷徙地中找到。據考索,朱熹的始祖邾子所居邾國,就位於山東南部的鄒縣,「沂」通「熹」,所以朱熹時會署名「空同道士鄒訴」,「鄒訴」即「鄒縣朱熹」。到戰國末年,邾滅而遷沛,沛地屬徐州,朱熹的先人移居江蘇徐州一帶。後漢時又遷回山東北部的青州,然後再南遷過江至吳郡(今江蘇蘇州)、丹陽(位今安徽馬鞍山東南的當塗縣境內)等地,東晉時朱氏再遷平陵縣(今江蘇溧陽縣西北),唐時再遷至徽州黃墩,隋唐時或稱新安郡。上述朱氏先祖的遷徙情況,主要得之於族譜的記載,而族譜中采於傳說、自行附會之處俯拾皆是,許多地方是不可靠的。而朱熹將其作為籍貫別號,可見其懷祖思想之濃烈。

朱熹之宗族真有史實可考的家譜,是從唐末開始。其遠祖朱古寮當時在歙州刺史陶雅手下為將,率兵戍守婺源,遂在此安家,當地的紫陽山頗有風光,遂成為地方的一個標志。朱氏在這里生活到第八代,就是朱熹的父親朱松,進士出身,北宋宣和年間授建州政和縣尉,正逢睦州方臘起義,危及家鄉,便攜全家寓居政和(今屬福建),其父朱森(朱熹祖父)隨子赴閩,後病死也葬於政和縣。朱松調任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縣尉,家又遷居尤溪,建炎四年(1130),朱熹就誕生於此地。

朱松後又當過秘書省正字、校書郎、著作郎、度支員外郎諸職,性情剛直,不久辭官,退隱尤溪城外毓秀峰下。紹興七年(1137),移居建州建甌(今屬福建)。紹興十三年(1143),朱松過世,託孤於朋友、右朝議大夫劉子羽,劉在其家鄉崇安(今福建武夷山)的五夫里蓋房,安置朱熹母子,生活頗為安逸。紹興十七年(1147),朱熹在建州(今福建南平)參加貢舉考試,說明朱家早已取得當地的戶籍。

朱松雖攜眷長期寓居福建,但作為「婺源著姓」,在婺源老家仍有一定的產業,且還不時懷念故鄉。朱松在福建做官,曾以「紫陽」之名刻其印章,以念故土。朱熹後在崇安寓居時,「在五夫里之潭溪,晦翁築室於此,匾曰:紫陽書堂」(《崇安縣志》)。據《朱子年譜》載,朱熹曾兩次回婺源老家:第一次是紹興二十年(1150)春,朱熹二十一歲,回老家省墓。第二次是淳熙三年(1176)春,朱熹四十七歲,也是回去修整祖墓。說明朱熹與老家婺源一直保持著聯系。

然而,朱熹一生七十一歲,有五十多年生活在福建武夷山及其周圍的閩北地區,其中在尤溪約八年,在建甌約七年,在崇安(今武夷山)一帶生活了約三十餘年,而外出為官或活動的時間合計才十三年多。晚年根據父親的遺囑,移家定居於建陽縣(今屬福建)的考亭,約生活了五六年時間,其實此地離武夷山也很近,世稱「朱考亭」,死後葬於建陽塘石里之大林谷。後人稱朱子學派也或作「考亭學派」。

從上述情況看,作為「婺源著姓」的朱家,從唐朝末年到北宋末年,在徽州婺源生活了二百餘年,那麼,朱熹的籍貫應該是「徼州婺源人」,《宋史》本傳也如是記載。南宋度宗曾下詔朱熹故鄉婺源為闕里。元代又詔旨在婺源興建朱熹祠廟。清代已形成如此觀念:婺源之有朱子,猶如鄒縣之有孟子,曲阜之有孔子。所以婺源是朱熹的籍貫,應無疑問。問題是徽州處於浙江、安徽、江西的三省交界處,清康熙年間此地屬安徽省,有人據此以為朱熹是安徽籍。民國時期,婺源劃歸江西,故也有人以為朱熹應為江西籍。

最麻煩的是,有人提出朱熹應為福建籍,理由是朱熹出生時,其祖父、父親兩代人已移居福建。朱熹不但出生在福建,且一生大多數時間也在福建度過。就以古代戶籍制度而言,有正籍、寄籍、占籍之分,祖父、父親及本人三代都居於當地,立有戶籍,即為「正籍」,正籍就意味著取得了當地籍貫的法定資格。其十八歲時在建州參加貢舉考試,便是最好的佐證。然而,朱熹出生在尤溪、戶籍科舉在建州,一生主要的讀書寫作生涯在崇安渡過,晚年及葬在考亭,其中哪一個算其區域籍貫呢?

從上述情況來看,要確定朱熹的籍貫是不容易的。問題是中國在確定一個人的籍貫方面所使用的標准還頗模糊,一遇上像朱熹這樣較為復雜的人物就無能為力了。

Ⅱ 婺源了解朱熹去什麼地方

好像沒有關於朱熹的遺跡。。
朱熹,(1130年壬戌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逆翁、謚文,又稱朱文公。中紹興十八年進士,歷高孝光寧四朝。於建陽雲谷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世稱「考亭學派」,亦稱考亭先生。有《朱文公文集》,通行《四庫全書》

Ⅲ 婺源是上饒一個歷史悠久的古縣,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婺源以山川靈秀,

(1)微風吹過,飄來陣陣花香,是擴散現象,說明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
(2)風吹莖葉搖晃,是力的作用效果,說明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故本題答案為:做無規則運動,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Ⅳ 朱熹的祖籍在哪

江西婺源

Ⅳ 朱熹的故鄉在哪

故鄉是指出生到少年時期的地方,朱熹出生於福建尤溪縣直到7歲後才離開,我認為故鄉為尤溪更准確。

Ⅵ 朱熹的故里是哪裡

朱熹(1130.9.15~1200.3.9)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 漢族,
南宋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省婺源縣)人。
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編輯本段]個人履歷
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號晦庵、晦翁、遁翁、逆翁,別號考亭先生、紫陽先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南宋時期,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後隨母遷居建陽崇安縣。晚年曾在撫州定居,游歷甚廣。南宋詩人、哲學家。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 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初任泉州同安縣主簿。任滿後,請求為祠官,潛心理學研究,四處講學,宣揚他的「太極」即「天理」和「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思想體系,成為程(指程顥、程頤)朱學派的創始人。淳熙二年(1175),與陸九淵為首的另一學派在信州(今上饒)鵝湖寺相聚,就兩學派之間的哲學分歧展開辯論。 淳熙五年(1178),經宰相史浩推薦,朱熹出任南康(今江西星子縣)知軍。八年三月至八月,朱熹任江南西路茶鹽常平提舉,來到撫州常平司官邸。在任期間,他募集錢糧賑濟災民,百姓得以安生。擬調直秘閣,他以捐賑者未得獎賞不就職。宰相王淮以浙東大荒,改薦朱熹為浙東常平提舉。待捐賑者得到獎勵,他才赴紹興就職。後官至秘閣修撰、煥章閣待制兼侍講。慶元六年卒。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淳熙九年,馮去疾提舉江南西路,特建南湖書院(今富奇汽車廠址),以紀念朱熹。 慶元二年(1196),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干、蔡沈、黃鍾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並寫下《福山》一詩。在此期間,他往來於南城、南豐。在南城應利元吉、鄧約禮之邀作《建昌軍進士題名記》一文,文中對建昌人才輩出發出由衷贊美。又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並為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的著名詩句。朱熹離村後,村民便將蛤蟆窩村改為源頭村,民國時曾設活水鄉(今屬上塘鎮)以紀念朱熹。在南豐曾鞏讀書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書「書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書「墨池」二字。 朱熹還先後到過樂安、金溪、東鄉等地。在樂安流坑為村口「狀元樓」題寫了匾額。應陸氏兄弟之邀,到金溪崇正書院講學,並書「一家兄弟學,千古聖賢心」相贈。在東鄉路過潤溪(水名)時,留有《過潤溪》詩。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志著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更趨完備。元朝皇慶二年(1313)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注》試士子,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強有力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後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朱熹的學術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響。朱熹的主要哲學著作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等。此外有《朱子語類》,是他與弟子們的問答錄。 朱熹作為一代理學名家,著述甚多,主要有《四書章句集注》、《楚辭集注》及門人所輯《朱子大全》、《朱子語錄》等。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薩蠻》(一)、《水調歌頭》(一)、《南鄉子》、《憶秦娥》(二)等。其中以《菩薩蠻》(一)最有特色,該詞運用迴文,每兩句互為顛倒,八句共四對,十分自然和諧,毫不牽強,而且頗有意境,構思之精巧極矣,足見晦庵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除詞外,還善作詩,《春日》和《觀書有感》是他最膾炙人口的詩作。其詞結有《晦庵詞》。

Ⅶ 朱熹祖籍在哪裡

朱熹祖籍在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
朱熹(農歷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Ⅷ 婺源古城的文物古跡

坐落在婺源縣城,是紀念孔子而建的廟宇。孔廟由於古代以來其附屬建築一直是用作書院學堂,所以婺源人稱為「儒學」,其前街為儒學前街,後山叫儒學山。
在儒學前街頭, 豎立著兩個過街牌坊,牌坊上有「聖旨」二字,在牌坊下有「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在此下馬」的下馬石,孔廟門前庄嚴,兩牌坊中間就是孔廟了。
孔廟坐北朝南,三座牌坊門一字排開為山門,進山門後是一石橋,石橋兩邊兩個半月池塘,青石欄桿把兩個半池圍住,池塘青石,精徹而成,池中清水盪漾,養有蓮花和水浮蓮,半池兩邊的紅色圍牆下種有芭蕉樹,綠色的芭蕉樹葉把紅牆襯托著。
在半池石橋上,就見孔廟大門,大門是石柱木結構亭閣式,正門上方有「大成門」匾,在半池橋頭上五個台階,大門前平台上兩邊各有一棵桂花樹,高大的桂花樹葉已靠著大門屋檐了。再上三個台階,就進大門了。大門是三開木結構,厚重的大門釘有圓木碰釘,打開大門,就進入孔廟的主殿大成殿。
大殿分為三層,依次是天池,祭壇和大成殿。
天池是長方形露天,從大門進入後下一個步為天池,天池全用方整青石徹成,進入大門後兩邊是讀書房,靠天池是走廊,兩排黑色圓柱在天池兩邊排開,和大門連為一體。
祭壇在天池上方,外方石護攔,正中一塊很大的盤龍石倚靠在天池和祭壇之間,盤龍石兩邊各為九步台階,從祭壇上三步台階,就是孔廟正殿大成殿。
大成殿屋頂是飛檐、黛瓦,正中豎立「大成殿」三個正楷字金字扁。四根方形黑色大石柱支撐著大殿前方,殿內屋柱圓形,包括石柱共四排,每根柱子都有二人合抱之粗,大殿正中天花板是一個木結構的大旋,從下邊看去,由大到小,旋底畫著一個飛龍,大殿紅色油漆,青石地面,天花板全部繪有彩粉圖畫,大殿頂上立有7個寶瓶,用金屬絲拉著,立在大殿屋脊上。
從大成殿右側經過明倫堂和後花園,就到儒學山。儒學山底大樹參天,烏榴樹到秋天掉下甜甜的烏榴籽,拾階上去,到儒學山頂就是天香亭。天香亭是六邊形,只有一個雙開門,畫有門神和怪獸,亭頂7個寶瓶,有梯子上樓,在天香亭上,一覽整個孔廟。
站在大門和天池邊每個位置看大成殿,大殿雄偉壯麗,在天香亭的襯托下,氣派大方,整個建築自南向北在一中軸線上。 以婺源籍明代愛國將領汪宏為史實興建的「太子太保」牌坊落戶婺源老街。
據悉,汪宏因抗擊葡萄牙殖民侵略而聞名,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收復澳門的愛國將領,曾任明代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榮加太子太保。
這座修建在婺源老街西入口處的「太子太保」牌坊為傳統的「口」字型四柱牌坊,高10米,寬5米,全部採用青石原料雕刻而成。整座牌坊精工細作,風格古樸。
目前,婺源老街改造已進入主體工程掃尾階段,將於2007年元旦前正式開市。「太子太保」牌坊的落成也給老街增添了一道厚重的人文景觀。 朱熹在婺源的祖居位於婺源紫陽鎮南門街,南宋皇帝賜額「文公闕里」。現其祖居房舍已不復存,唯祖居建的「虹井」尚在。井圈呈六邊形,內徑1米,深愈5米。
古人確信「聖人之出,必有祥異」,故婺源縣志中載有這樣一段傳說: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朱熹父朱松出生時,井中氣吐如虹,經日不絕;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朱熹在福建建陽出生時,婺源此井中亦紫氣貫天。故人們稱此井為「虹井」。
在「虹井」巨碑旁鐫刻有朱松所寫的銘文:「道寓斯人,如水在地,汲之益深,有味外味。」明正統年間1436-1449),婺源知縣還在這里建「虹井亭」。明人汪偉寫過一首虹井詩,詠嘆朱熹學術和徽州文化,其詩雲:韋齋當日浚源深,一日虹光出井陰,道學上傳洙泗遠,餘波千載淑人心。這首詩道出了朱松、朱熹父子出生時井中均冒紫氣的奧妙。 在婺源紫陽鎮東門大橋南舊城牆下,有一兩米見方石鑿泉池。該泉池叫做「廉泉」,是朱熹命名並題寫的一處勝跡。說起來,還有一段美好的傳說哩。
話說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春,才19歲的朱熹榮登進士後,在家待職的三年裡,於二十年(公元1150年)陽春三月,回鄉掃墓並拜會宗族長輩。在長達3個月的時間里,朱熹遍祭從一世祖朱瑰到七世祖朱森的所有祖墳,遍訪從未謀過面的宗族長輩,遍游故鄉的勝跡。
五月初的婺源已是初夏時節。一天,朱熹與門人郊遊歸來,行至東門橋頭已是渾身冒汗,口乾舌燥。見此有一石鑿水池,泉水晶瑩見底,著實誘人,一行人便屈膝彎腰掬捧暢飲。這從石罅間淙淙湧出涼洌甘醇的泉水,「早澇不盈涸,風搖亦不濁」,給了朱熹深深的啟迪:「吾一名當朝進士,以後為官,一定要象這泓泉水,『顛波不失志,貧賤亦清廉』。」思索之餘激情難平,回到住處則揮筆為那泓清泉題名曰:「廉泉」,門人弟子則為此墨寶立石刻碑於泉旁。次年春,朱熹被授予左迪功郎、同安縣主簿,開始了他顛波的出仕之路,和矢志的治學之道。
清康熙五年(1666)建文廟,「廉泉」石碑移至文廟正殿左側。「文革」時廟拆碑軼。如今,該處廉泉仍池影苔痕,水流依舊。已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婺源縣江灣鎮與溪頭鄉交界處的靈山新發現一處古城牆遺址。城牆整體高約6米,寬約12米,通體用巨大的條石砌成。蜿蜒古樸的芙蓉嶺從古城牆下穿過,光滑的石板路讓人隱約可見昔日的繁華 。
該古城牆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南北牆頭之上分別刻有「玉京之路」和「寶婺天關」字樣的石質匾額,落款清晰可見。據當地人介紹,這段古城牆是當年當地人進京的交
通要道,同時也是重兵把守的軍事要塞。山腳下的中平村就有古代常年駐兵的「中平營」。當地文物專家認為,這一發現對研究明代婺源歷史有重要意義。 婺源民俗風情街地處婺源縣城南文博路,婺源唯一的旅遊商業街,長600米,集遊玩、購物、餐飲、休閑、娛樂於一體,是婺源旅遊必去的景點之一。民俗風情街全部為徽派建築:黛瓦粉牆、馬頭山牆、亭台樓榭,錯落有致、地方特色濃郁。國內最大的儺面雕塑是婺源的一張名片,高聳在街的東廣場;牌樓、大型水車挺立在街的西頭。街內最大的亮點莫過於大型民俗表演,十多支民俗表演隊,上百演員活躍於街區,幾十個節目輪番上演。婺源古代民俗博物館有江西民間第一館之稱,館藏寶物5000餘件,全面展示了婺源歷史、文化。畫廊長52米,集書畫展覽、創作、銷售、培訓為一體,是婺源書畫藝術展示、交流的一個最佳平台。景德鎮藝術瓷器精品展銷廳、茶樓、珠寶廳等一批既有藝術品位,又有文化內涵的展館次第落戶。街內商家林立:中華美食街區、土特產品街區、工藝品街區、特色民俗服飾街區、娛樂休閑街區、古玩街區等。在這里,遊客不僅能品嘗到各地風味美食,還能享受購物、休閑、娛樂情趣。讓人流連忘返。魁星點斗我風情,游購嘗樂牽你心。

Ⅸ 婺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是一個國家、民族文明的重要印記,重點包括:傳統表演藝術,包含戲曲、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等;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建築、器具、手工製品等實物組成的文化空間。 婺源豐富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的一朵奇葩,挖掘、保護、傳承好這些珍貴歷史遺產,是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婺源實驗區建設的重要內容。 婺源縣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單 項目名稱 類別 婺源儺舞 民間舞蹈 婺源徽劇 傳統戲劇 婺源三雕 民間美術 歙硯製作技藝 傳統手工技藝 婺源縣省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單 項目名稱 類別 婺源儺舞 民間舞蹈 婺源徽劇 傳統戲劇 婺源三雕 民間美術 歙硯製作技藝 傳統手工技藝 婺源茶藝 民俗 婺源鄉村文化 民俗 婺源縣市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單 項目名稱 類別 婺源儺舞 民間舞蹈 婺源徽劇 傳統戲劇 婺源三雕 民間美術 歙硯製作技藝 傳統手工技藝 婺源茶藝 民俗 婺源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民間舞蹈 婺源儺舞 婺源徽劇 二、傳統手工技藝 婺源三雕技藝 婺源甲路紙傘製作技藝 三、民間美術 婺源硯雕技藝 四、文化空間 婺源文化空間 五、消費習俗 婺源茶藝 婺源小吃糯點製作技藝 婺源菜製作技藝(蒸菜、糊菜等) 六、傳統民俗 婺源抬閣 婺源燈彩 婺源豆腐架 七、民間音樂 婺源民間小曲小調 八、民間文學 婺源諺語 婺源楹聯和匾額 婺源民間故事 九、禮儀習俗 婺源孝親敬老習俗 民間祭祀活動 婺源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名單 婺源木雕傳承基地:華龍木雕廠 友鴻徽藝雕刻廠 婺源徽劇傳承基地:婺源縣徽劇團 婺源茶藝傳承基地:婺源茶校 歙硯製作技藝傳承基地:朱子藝苑 婺源儺舞傳承基地:秋口鎮長徑村 婺源縣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胡振坤 儺舞 江裕民 徽劇 江湘璈 徽劇 瑰麗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婺源儺舞: 是中國舞蹈藝術的「活化石」。俗稱「鬼舞」或「舞鬼」,是一種古典舞蹈與彩繪木雕相結合的藝術,節目多為神話和民間傳說。表演上保留古樸、粗獷、誇張、簡練的獨特風格。音樂伴奏由打擊樂、曲牌和唱腔三個部分組成,有專用的鑼鼓譜和曲牌。 婺源徽劇: 是京劇的祖宗。其表演技法注重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塑造,並通過動作和神情予以外化;還特別講究身段、亮相的造型,讓人產生一種雕塑美的感覺。其內容通俗易懂,結構簡練,動作性強,雅俗共賞。 婺源三雕: 作為徽派建築最精彩的藝術亮點,集美學、力學、數學、歷史學、生態學於一爐,極具藝術價值、文化內涵,以及歷史考察價值與觀賞、審美的精神價值,同時也為當代建築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實物研究和借鑒價值,對當代的建築藝術有巨大的影響。 甲路紙傘製作技藝: 甲路產紙傘久負盛名,素有「金溪斗笠甲路傘」之譽。不僅晴雨相宜,經久耐用,而且美觀輕便、古樸別致,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康熙年間所修《縣志》即已將甲路傘列入《貨屬篇》。民國二十五年(1936),「甲路紙傘」被選為國際博覽會展品。 婺源龍尾硯雕刻技藝: 婺源龍尾硯又稱歙州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早在南唐時歙硯就享譽硯壇。其創始人是婺源獵人葉氏,產自婺源縣溪頭鄉的龍尾山,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六十多年的歷史。龍尾硯始於唐,盛於宋,衰於明清,復興於現代。 婺源茶藝: 起源於唐,盛行於南宋。它依靠民間飲茶風俗,更多地溶進了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追求"敬、和、儉、靜"的道德精神。其農家茶純朴親切,文士茶儒雅風流,富士茶氣度雍容,各具特色。由於茶道包含著藝術、哲學、道德等因素,是接待親朋賓客、交流情感、增進友誼的一個渠道,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所以一直備受人們喜愛,至今仍盛行不衰。 婺源抬閣: 抬閣原稱「抬歌」,是中原安陽一帶敬孔子平息干戈的高台歌舞。婺源抬閣約從宋初開始傳承至今,它之所以在婺源流行,緣於隋朝末年歙州人汪華起兵據郡,捍衛了宣、杭、睦、婺、饒、歙六郡平安。在徽州婺源人心目中,汪華與孔子一樣,也是平息干戈的英雄,把他奉為汪帝菩薩。婺源每年出抬閣,本意就是給汪帝看的。它有40多個劇目,是傳統文化的傳承平台,體現了婺源人藝術才能、審美觀念與工藝水平。 婺源燈彩: 俗稱「迎燈」,是婺源民間流行最廣的一種傳統藝術。婺源方言中,燈同丁,迎燈有祝願人丁興旺和慶賀吉祥之意。婺源燈彩種類繁多,有花燈,龍燈、馬燈、獅子燈、塔燈、船燈、桂花燈等。龍燈又分為板龍燈、香龍燈、滾龍燈。 婺源豆腐架: 每年農閑時節、逢年過節,婺源村民都要舉行民間文藝表演,自娛自樂。而做豆腐人家為慶節日,則利用豆腐架為道具,給小孩穿上新衣,化上妝,讓他們站在豆腐架上,擺出有關戲目的造型,抬起來加入到自娛自樂的行列之中。 婺源楹聯和匾額: 作為朱子故里,婺源人重教化,講人倫,它的處世哲學、人生追求經常通過對聯生動體現出來。凡有人居處,即有對聯,所謂有聯則雅,無聯則俗。依附建築而生的婺源楹聯、匾額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寫景詠物,言志抒懷,反映出婺源人思想、道德、倫理、教化、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信息。 婺源孝親敬老習俗: 孝親敬老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作為朱熹故鄉,婺源在這方面有許多值得今人推崇的良好習俗,它表現在衣、食、住、行等人生的各個方面。

滿意請採納

Ⅹ 朱熹到底出生在哪裡有出生在婺源的證據嗎

朱熹的父親朱松是婺源人,朱熹生長在福建武夷山區,5歲隨父回到徽州。

朱熹出生時,正是父親因得罪秦檜被罷官羈留設館教書時,朱松眼看宋室南渡,國事日非,希望兒子長大後,有個光明的世道,就以光明、天亮之意給兒子取名「熹」。

「此夕情無限,故園何時歸。」朱熹嚴守父訓,雖生在福建,但對徽州老家的感情念念不忘。徽州城南有紫陽山,朱熹曾以紫陽書院榜其所居之廳堂。他三次回婺源老家掃墓省親,交了不少朋友,也收了不少弟子,故徽州士子入閩問學者絡繹不絕。
他在作書序、跋和論著中,常署名「新安朱熹」,以寓不忘桑梓之意。

紫陽鎮
地處婺源縣城,是以朱熹別號命名的一座千年古鎮,鎮上有大小景點近20處,為多古典景緻,如婺源博物館、婺源民俗館、老城門(牆)、虹井等。
虹井位於紫陽鎮南門街原「文公闕里」西側。井掘於唐代,井圈呈六邊形,內壁對徑1米,深5米余。《婺源縣志》記載: 朱熹父朱松生時,井中氣吐如虹,經日不絕,朱熹生時,井中紫氣貫天。立有「虹井」巨碑並刻有井銘。

宋紹興二十年(1150)春,時年21歲的朱熹第一次回婺源祭祖,曾經過城北門外,看到幽靜而坦然的山邊,一泓清水緩緩流過,朱熹說,我從前在夢里到過這里的呀。他的學生告訴他,這里就是朱緋塘。朱熹脫口吟詠道:「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泉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文公山朱子文化園
文公山原名「九老芙蓉山」,位於縣南部曉林鄉境內,距縣城紫陽鎮26公里,因宋寧宗謚朱熹為「文公」,後人遂將此山更名為文公山。
在山林深處,至今仍完好的保存著朱熹第四世祖朱維甫妻程氏之墓,墓碑上的字是朱熹題寫的。南宋淳熙三年,時年47歲的朱熹率族人登山掃墓,親手栽下象徵24孝的24棵杉樹苗,並按八卦方位排列。藉此表達對列祖列宗的大孝之心。歷經800多年的風雨滄桑,尚存16棵,最高的38.7米,最粗的胸徑3.43米,被譽為「江南杉王群」。朱熹的祖墓有好?幾處,而惟獨此處的這些參天大樹,是朱熹留下的有生命的遺物。?
景區內還有千年古驛道等古跡,後人又新建了朱熹紀念館、朱熹詩詞文化碑廊、紫陽書院、廉泉茶亭、寒泉精舍、半畝方塘等與十萬畝天然闊葉林、文公湖等自然風光和諧組合。

新安理學
新安理學奠基人程顥、程頤及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在新安江畔的徽州,因徽州的前稱為新安郡,故這一學派以「新安」定名。
朱熹三度回徽省親,每次逗留數月,所以徽州從其學者甚眾。程朱理學成為徽州正統的學術思想,徽州學者對程朱理學更是信奉不移。
徽商崇朱好儒,毫不吝惜捐資辦書院。在徽商與宗族勢力的共同作用下,朱熹理學對徽州的影響,更是「勝於他邑」。徽州書院「凡數十,以紫陽為大。」
徽州各大族把朱熹的《家禮》搬到「族規」、「家典」中來,目的是維護和加強宗族的統治。因此,徽州封建宗法制度延續時間比其它地區更長,一直到宣統、民國時才逐漸廢除。
徽商與理學,前者是經濟基礎,後者是指導思想,兩者相互促進,相互作用,從而促使徽州文化高度發展,千姿百態,產生了「新安畫派」、「徽派刻書」、「徽派篆刻」、「新安醫學」和「徽劇」等文化門類。

婺源是朱熹故里,又是茶鄉,茶道茶俗也別具特色。

朱熹一生為官五十年,歷事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仕於外者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他的仕途生涯中,當官為民,不僅勸農桑救災荒,關心民間疾苦,自己常常「豆飯藜羹」。回婺源尋根訪祖時,他又親自編修了《婺源茶院朱氏族譜》,並撰寫譜序。

鵝湖之會
鵝湖之會是歷史上一次著名的辯論,在朱熹和陸九淵之間展開,因發生在江西廣信府鉛山縣境內鵝湖書院得名。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呂祖謙鑒於朱熹、陸九淵兩派學說論點不同,常引起爭論,故而發起約會,邀朱、陸兩家集會於鵝湖寺。當時,朱熹和陸九淵、陸九齡兄弟皆應邀赴約。

閱讀全文

與婺源朱熹文化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3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0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8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8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2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8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3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7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2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2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5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3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