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媽祖信俗的分布
媽祖的誕生地福建是中國大陸媽祖信仰最盛的地方,僅在媽祖的家鄉莆田一地,就有不下百座的媽祖廟,在民國以前,福建沿海各府縣,每縣都有幾十座媽祖廟,福建各地的媽祖廟數量仍十分龐大,香火旺盛。媽祖文化甚至深入到內陸的閩西客家山區。福建的媽祖廟中有三座被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媽祖信仰遭到嚴重的打擊,許多宮廟和神像被毀。譬如媽祖信仰發源地湄州島上的廟宇和相關文物,就在文革中被摧毀殆盡。只有少數廟宇如莆田文峰宮,在文革時將媽祖神像藏於郊區的古井中,保住了神像。泉州天後宮則是因為曾被當作工廠使用,因此躲過被摧毀的命運。改革開放後民間信仰逐漸恢復、加上兩岸交流和統戰因素,媽祖信仰重新活絡。又因為媽祖信仰中獨特的「進香、刈火」習俗,台灣各媽祖廟為求增加本身與祖廟的連結,紛紛前往湄州捐獻資金興建宮殿或牌樓等建物,使湄州島上的媽祖宗教建築迅速增加,但整體來說大陸上的媽祖信仰仍遠不及台灣的熱度。 台灣蘇澳鎮南方澳南天宮的純金媽祖神像。媽祖信仰是台灣最普遍的民間信仰之一。由於漢人移民多自中國大陸渡海
而來,且台灣四面環海,海上活動頻繁,因此媽祖成為台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無論是大小街庄、山海聚落,還是通都大邑,都可看到媽祖廟。僅台灣一地,「就有媽祖廟510座,其中有廟史可考者39座,內建於明代的2座,建於清代37座」(中華人 nd)。
台灣著名的媽祖廟,有台中大甲鎮瀾宮、雲林北港朝天宮、彰化鹿港天後宮(新舊祖宮)、嘉義新港奉天宮、嘉義東石鄉笨港口港口宮、嘉義朴子配天宮、台南市大天後宮、彰化市南瑤宮、台南顯宮鹿耳門天後宮、台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苗栗竹南中港慈裕宮、苗栗竹南龍鳳宮、苗栗通霄拱天宮、台北市松山慈祐宮、台北市關渡宮、台北市西門町媽祖廟、台北縣新莊慈祐宮、板橋慈惠宮、屏東縣屏東市慈鳳宮、屏東縣里港鄉雙慈宮,以及高雄市旗津旗後天後宮等。
另外,媽祖也是許多著名寺廟的陪祀神。如台北的艋舺龍山寺、艋舺祖師廟,林口竹林山寺、蘆洲涌蓮寺等。
媽祖信仰傳到台灣以後,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甚至有學者認為媽祖已發展出與中國媽祖不同的特性:「『媽祖』在中國福建南方原是『出海媽祖』,只是漁民的守護神。但在台灣的媽祖已成『過海媽祖』,她在歷史上已成離開唐山的移民祈求平安到台灣的過海守護神。台灣媽祖可以說已紮根於這塊土地,成了一部獨立於中國媽祖之外的本土神明」(張德麟 2003,3)。這種見解獲得若干學者的附和(另見董芳苑 2003,61-4;史明1992,31-2)。
然而媽祖信仰在鄭和時期的明代水師已經相當普遍。清代以後,在非沿海地區(如南京)也有媽祖廟宇。部分學人區分「出海媽」的論點與意圖遭到不少批評。清代以後,東南亞國家華人也普遍信奉媽祖,但當地華裔人士,是否認為其媽祖是「獨立於中國媽祖」的新神,則答案如同是否有「新關羽」信仰,恐怕是否定居多。民間實際的信仰活動上,仍有許多台灣與東南亞信徒,絡繹不絕前往福建湄洲島進香、參拜媽祖祖廟,顯示信徒對於媽祖源流的認同。
媽祖信仰還包括姓氏群的崇拜,由於媽祖姓林的緣故,台灣各地林姓都喜稱媽祖為姑婆祖、祖姑,藉以拉近媽祖和林姓之間的親密關系,林姓亦常自稱為媽祖的裔孫、族孫,甚至組織有大規模的共祭團體,例如:台北地區以林姓為主的七角頭正龍社天上聖母神明會1、台灣中部二十四庄林祖姑天上聖母會。 廣東省最信仰媽祖的地區就是粵東的潮汕地區了,潮汕地區媽祖廟甚多,特別是漁民、商民、鹽民尤普遍。船民船中都祀媽祖神像,每年農歷三月廿三日神誕即隆重祀拜。著名的就有「汕頭老媽宮」,還有汕頭市潮南區臚崗鎮的臚山古廟。
汕頭媽嶼島就是因一島兩座媽祖廟而得名。
在潮汕有些地方每年還會舉行大型的遊行活動。有些地方把媽祖也叫做「阿媽」。
中國大陸地區最高媽祖石雕像也坐落在汕頭中信度假村龍虎灘。
廣東省內規模最大的天後宮在番禺南沙大角山東南,始建於明代。清朝乾隆年間曾有一次大規模重建,二戰時遭到嚴重破壞。1994年,由香港著名商人霍英東帶頭捐資重建,1996年建成。
南沙天後宮背山面海,宮前廣場樹立這巨大的天後石像,用365塊花崗岩石砌成。 媽祖在香港皆稱天後,而水上人則稱其為阿媽。香港各地皆有天後廟,其中以佛堂門天後廟在本港至大,立於宋代,每年皆有不少漁民聚集進香。香港境外,深圳南頭半島赤灣之上,亦有明代與鄭和有關的赤灣天後廟(明時為天妃宮),此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有不少水上人前往參拜。
香港境內各大小天後廟,常以漂浮之說立廟,如在海岸拾到天後神主牌、木像等,人便就地立廟,奉為神明。這點與福建台灣等地天後廟不同,因為神主乃漂來的,各廟無遞屬關系。村與村間的天後,乃獨立個體。例如本村天後節日,開神功戲,也會請附近村落之天後來觀看。 南京天妃宮位於南京獅子山麓、長江之濱,建於明朝永樂五年。相傳鄭和下西洋遇險,受救於林默,返航歸來上奏永樂帝而後修建。
太倉瀏河天妃宮,又名「天妃靈慈宮」,俗稱「娘娘廟」。宮內立有《通番事跡碑》,記述了鄭和下西洋的經過。
宿遷泗陽眾興天後宮,又稱天妃宮,位於眾興鎮騾馬街西首,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杭州天妃宮的最早記載見自宋《夢粱錄》。在清代,分別在武林門、吳山三茅觀、孩兒巷有三座天妃宮。
在浙江舟山、溫嶺、玉環、洞頭、南麂、蒼南等地,都有媽祖廟。 青島天後宮始建於明代成化三年,初稱「天妃宮」,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道教廟會天後宮廟會,俗稱「青島大廟廟會」。
蓬萊境內的蓬萊閣,由龍王宮、子孫殿、彌陀寺、天後宮、三清殿、呂祖殿等古建築共同構成。 道教在馬來西亞也有長久的歷史。沙巴州正在興建一座世界最高的媽祖神像。這座神像將有十樓高,被視為宗教的經典圖像。(註:馬來西亞政府已經正式禁止興建)
⑵ 海上保護神「媽祖」到底是什麼來歷
海上保護神「媽祖」,據研究表明,她是從閩越地區的巫覡信仰演化而來的。後來在流傳中又參雜著其他的民間信仰,將其影響力不斷地擴大,之後產生「媽祖」這一神奇人物,而且在歷史上她是真是存在。
媽祖的祭典在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三和九月的九號舉行,這兩次祭典分為春祭媽祖、秋祭媽祖。在古代最早的媽祖祭祀,就是歷代的地方官員以及湄洲媽祖廟在特定的日期舉行的盛大禮儀活動。後來隨著媽祖信仰的不斷傳播,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舉行媽祖祭祀活動,比如說海外的媽祖祭祀。海外媽祖祭祀的根本目的就是讓他們的後代不忘記祖先,不忘記根本。通過這種祭祀活動,將媽祖的博愛、扶弱濟貧、勇敢無畏的精神以及盡孝的觀念等發揚光大,並且在後世中一代一代的傳承。而且在現代我國的國家教事務局還保留有很多關於媽祖信仰文件。
⑶ 媽祖文化起源於哪裡,是一種怎樣的文化
媽祖文化起源於宋朝,是一種豐富的航海技術文化,並且影響遍及我國沿江沿海及東南亞各國,范圍非常的廣。
⑷ 全球信徒達到3億人的媽祖,到底是個什麼神
媽祖是東南沿海地區人民所信仰的海神,對於很多沿海地區的人民來說,在出海之前祭拜媽祖,能夠讓他們一路順風順水。如今在全世界四十五個地區和國家都建立起了有湄洲島分靈出來的媽祖廟,因此有著將近三億人信仰著媽祖。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媽祖被聯合國授予了“和平女神”的稱號,並且在二十一世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這還是中國首個信俗類的世界遺產。
不論是對於在中國的人民,還是海外的華人,媽祖都是他們的一種精神寄託,都是他們為了能夠讓自己更好更加堅強生活下去的一種信仰。所以媽祖文化在如今才會這么盛行,成為中華文化一顆璀璨的寶石。
⑸ 沿海地區如此崇敬媽祖全球信仰者達3億,為何海外也有如此多的信奉者
媽祖文化是起於宋朝,真正興起是在元明時期。因為當時宋代出使高麗,以及元朝的海運都是比較繁榮的,再加上明代鄭和下西洋,所以媽祖文化傳播就更遠,影響也更加的深遠。
現在海外華人祭祀媽祖。其實是為了祈求媽祖保佑之外,也是為了不忘根本,不忘記自己的根源。現在媽祖並不僅僅是海神,保護海上的船隻,人們也認為媽祖能夠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並且希望可以通過祭祀媽祖,可以把媽祖的精神博愛,勇敢,不屈不撓。觀念發揚光大。媽祖文化的傳播廣泛,也證明當時我們國家的強盛。
⑹ 想問一下媽祖在哪裡
媽祖在福建省莆田市。島上既有扣人心弦的湄嶼潮音、湄洲祖廟、九寶瀾黃金沙灘、小石林鵝尾怪石等風景名勝30多處,更有海內外媽祖信眾信仰的媽祖祖廟,每年農歷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和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期間,朝聖旅遊盛況空前。
媽祖簡介
林默娘的里中巫身份,是媽祖信仰的原始形態。媽祖信仰產生在特殊的生態環境之下,與海洋漁業生產及其海事活動密切相關。漁民因海難喪生者不可計數,所以希望有海上守護神庇佑安全。媽祖的巫女身份,正好適應了人們的希求。
她的能言人間禍福,濟困扶危、治病消災順應了人們的願望,所以在她死後立廟祭祀。此後,她的一個個神跡才接踵而至,並將她塑造成一位完美的女神。所以民間對巫術的信仰是媽祖文化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礎。
⑺ 媽祖文化的來源
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漢族民間信仰。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現代,媽祖文化體現了漢族海洋文化的一種特質。歷史上宋代出使高麗、元代海運漕運、明代鄭和下西洋、清代復台定台,這一切都體現海洋文化的特徵。漢族民間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供奉。這就是「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的真實寫照。而影響所及,媽祖由航海關系而演變為「海神」、「護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漢族民間信仰崇拜神之一。
媽祖短暫的一生雖未留下什麼著作,也談不上有什麼思想體系,但她熱愛勞動、熱愛人民、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跡,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媽祖犧牲之後,人們就按自己的願望和理想,進一步把她塑造成為一位慈悲博愛、護國庇民、可敬可親的女神,其目的仍是為了化育子孫後代和弘揚民族精神。「傳聞利澤至今在」,「已死猶能效國功」──這是宋代狀元黃公度的詩句;「但見舢艫來復去,密俾造化不言功」──這是宋代學者陳宓的詩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靜波濤」──這是元代詩人張翥的詩句;「扶危濟弱俾屯亨,呼之即應禱即聆」──這是明成祖永樂皇帝的題詩。以上這些詩名既是對媽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說明歷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都很重視發揮媽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這一漢族民間信仰成為促進國家昌盛、民族團結、民生富饒的推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媽祖精神無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⑻ 媽祖文化在那些地方盛行
我國從東北至華南,許多著名的港口城市的開發史幾乎都跟媽祖廟息息相關。「先有娘娘廟,後有天津衛。」這句諺語是對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說明。宋代華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廣州四大市舶司均與媽祖廟建在一起。還有營口、煙台、青島、連雲港等都是以媽祖廟的興建為標志,使荒涼的漁村變為繁榮的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龍彭蒲罔村林氏族譜》關於媽祖信仰自南宋傳入的記載,則成為香港歷史文獻記載的第一筆。澳門地名的葡萄牙語稱作MACAU,就是粵語「媽閣」的音譯。台灣同胞把早期的分靈媽祖稱為「開台媽祖」,這更充分說明媽祖渡台和寶島開發是直接關聯的。 在海上交通貿易及沿海港口開發的歷史上,與媽祖信仰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⑼ 泉州媽祖文化的形成及特色是什麼
媽祖文化,是中國沿海的一種習俗,在中國歷史上,無論是官船出海還是私人船隻出海,人們都要提前拜媽祖。泉州的媽祖文化就是一種習俗,媽祖其實就是海上的保護神,媽祖文化是起源於國內東南沿海等地區,對於很多出海打漁的百姓來說,提前祭拜媽祖,就保佑他們出海順利,平安歸來。
媽祖文化象徵著善良、互助,她給人帶來的都是非常積極正面的印象,媽祖文化直到現在都是沿海城市的漁民出海打漁必拜的,在那些漁民心中,媽祖就是他們的太陽,能在最無助的時候給他們力量,在他們最為難的時候救他們的性命,所以漸漸的媽祖成了一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