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歐洲什麼文化

歐洲什麼文化

發布時間:2022-06-22 06:06:17

⑴ 歐洲的文化特色20字

雕刻藝術建築、美術、文學以及音樂都是在歐洲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的東西。許多城市,比如巴黎、維也納、羅馬、柏林以及莫斯科等,今天都是在作為首都的同時,也被視作該國的文化中心。此外,在許多城市還有很多重要的劇院、博物館、交響樂團以及其他很重要的文化設施。

⑵ 歐洲是什麼文化的發源地

歐洲是古希臘、羅馬古典文明和日耳曼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世界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經濟和文化發達的地區。

⑶ 歐洲文化的特徵是什麼

歐洲歷史文化的特徵: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徵的形成,主要是開放的海洋性地理環境,奴隸主民主政治,以及奴隸制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人類的古代社會大多以農業為主,古希臘、羅馬社會,商品生產較發達,這在整個古代世界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與其特定的海洋地理環境有關。

商品經濟的發達,造就出了一個強有力的工商業階層,他們推翻了氏族貴族的統治,建立了民主政治。這一傳統的建立,使歷史的發展一開始就有著較強的運轉機制,使國家機體充滿活力。商品經濟發達,使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這樣,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念易於形成。

社會生活的內容也就豐富多彩,這又促使人們開闊視野,向外探求,把發現世界和改造世界作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和獲取自由的主要途徑。生產力的發展也要求與之相適應的科學文化等上層建築的繁榮,於是,西方人渴求知識,把知識作為人類文化的最高價值范疇,從而不固步自封。

(3)歐洲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西方有句老話,「如果你能從最壞的事情中學到最好的東西,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這在西方是一種常見的文化心理。這種開放和吸收的特點也與西方的地理環境、歷史特點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密不可分。

希臘半島海岸線長,島嶼眾多,航運業和商業貿易發展迅速。商貿促進了文化交流,文化繁榮發展。歐洲國家的特殊歷史也導致了西方文化的開放吸收精神。歐洲各國,在古老的發展歷史上,由於國界的變化,民族的頻繁遷徙,使他們對外來文化的接納和吸收成為家常便飯。

歐洲國家的面積也相對較小。與幅員遼闊的中國不同,歐洲自給自足,閉關鎖國。所以這是不可避免的,他們會相互接觸,和隨著社會的進步,他們會更頻繁地接觸。另一個原因是西方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資本主義本身充滿了頻繁的商品交換、資本輸出和原材料投入。

⑷ 歐洲有哪些文化特點

歐洲有著悠久的文明發展史。公元前4000~前2500年在南歐和西歐曾廣泛分布有巨石文化,隨後位於歐洲東南部的愛琴海地區勃興為世界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稱愛琴文明,給人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公元前6世紀,古羅馬國家興起,逐漸發展成一個囊括半個歐洲(大不列顛群島至多瑙河口一線以南)及北非、西亞在內的龐大帝國,而義大利所在的義大利半島一直是其政治和經濟的核心區域。紀元初年,歐洲人口約3200萬,其中半數以上分布於南歐,而東歐、北歐及不列顛群島合計尚不足1/10。公元3世紀後,羅馬帝國漸趨衰弱,原先居住在北歐的日耳曼人及居住在東歐的斯拉夫人相繼大量入侵,這一歷史進程所伴隨的人口大遷移和經濟、文化上的廣泛交流,大大促進了歐洲的全面開發,14世紀中葉全洲人口達到8100萬,南歐的比重降至1/3,其他地區尤其是東歐均明顯上升。 15~16世紀,在南歐和西歐的一些國家中,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通過地理大發現和對海外殖民地的掠奪,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和英國相繼發展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強國,在隨後的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中,西歐進一步確立了在歐洲經濟、文化中的領先地位。19世紀中葉,北歐、中歐和東歐諸國也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南歐國家發展則相對緩慢。 1900年歐洲人口為4.15億,南歐的比重已不足1/4。由於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19世紀歐洲的經濟、文化水平在世界上已遙遙領先,幾個歐洲列強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幾千萬歐洲人移居海外,對世界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0世紀的前半期,歐洲先後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策源地。由於戰爭的破壞,以及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歐洲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對下降,其人口佔世界的比重由1900年的25%下降到1950年的20%,工業生產所佔比重亦由65%降至45%。在這個過程中,歐洲政治地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917年並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涌現出一批新的社會主義國家。自50年代起,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為一方,以華沙條約締約國為另一方,在歐洲形成了政治上和軍事上的長期對峙,這一基本形勢迄今沒有根本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的40年中,歐洲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在世界上仍有著廣泛的、舉足輕重的影響。由於原有基礎或社會制度等的不同,戰後歐洲各地區的發展速度有較大差異,南歐、中歐和東歐發展較快,但西歐、北歐的經濟、科技發展總的水平在全洲范圍內仍處於領先地位.

文化:歐洲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歐洲史前美術體現了歐洲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建築、雕刻、繪畫和工藝的成就,其中歐洲舊石器時代藝術是迄今所知人類最早的真正的藝術品。此外歐洲史前器具藝術具有很強的表現力,被學者們稱之為活動藝術。

11~17世紀,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興起奠定了現代高等教育的模式。

歐亞:歐洲各國在帝國主義時代曾多次入侵位於東亞的中國,現在已與中國建立了正常的外交關系。中華民國在歐洲僅與梵蒂岡有邦交,但與歐洲各國均有深厚的經貿關系。歐洲各國在亞洲各地曾建立廣大的殖民地,例如:英國擁有印度、香港、馬來西亞等;法國擁有印度支那,即今日中南半島東部地區;葡萄牙管治澳門和東帝汶;荷蘭曾擁有東印度群島,亦即今日的印尼。也因此東南亞國家與歐洲國家的關系非常深厚,由於這般深厚的關系,今日國際關系中,歐洲對於東南亞仍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在曾受西班牙統治,以天主教為國教的菲律賓,教宗所指派的樞機主教亦有政治及社會上的影響力。東北亞的日本曾與德國、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組成軸心國,現在日本、韓國與歐洲各國主要是以經濟關系為主,政治上的結盟已漸次減少。

歐美:歐洲與美國雖然在文化、民風等各方面,有著濃厚的歷史淵源和聯系,但大致上於二十世紀中葉,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和歐洲有一種較緊密的盟友關系。在此之前,由於美洲在17世紀時期,曾是歐洲國家流放異見人士和囚犯的地方,所以,在美國開國1786年的初期,與歐洲殖民主義者,尤其是曾經統治過美國的英國,有著對立的關系。其後由於美國和歐洲長時期實施政治互不幹預的政策,兩者在18至19世紀各自發展。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令歐洲元氣大傷,但美國經濟卻有高度增長,西歐諸國均需要美國的經濟援助,自然靠近美國。再加上東歐諸國加入社會主義陣營,因而與美國關系降落冰點。冷戰時期,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威脅加強了除東歐外其他歐洲國家與美國的親密度。但是在冷戰結束後,威脅消失,歐洲(主要是歐盟成員國)與美國的關系發生了一些變化,歐洲更需要有自己的聲音,因此某些歐洲國家在九一一事件、伊拉克問題、以巴沖突等方面與美國產生了不同意見,甚至有較大的分歧,但是其根深柢固的盟友關系還將保持不變。英國卻在上述事件中更加靠攏美國,與美國結成極為堅定的同盟關系,但也遭人取笑這個美國原屬的殖民主幾乎反倒成了美國的附庸。西班牙、波蘭等在美伊第二次戰爭時對美國的強力支持,使得美國稱贊這些國家為新歐洲,但隨著恐怖份子對西班牙發動攻擊,西班牙已退出她與美國間的盟約,從伊拉克撤軍。

歐洲與中東:地理上,歐洲與中東是緊鄰,歷史上,歐洲與中東的關系一向緊張,基本上是由於兩者在宗教理念上的根本不同:歐洲大部份國家以基督教為主要信仰,而中東阿拉伯國家多以回教為國教。中東多個地區曾經在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成為英國和法國的委任統治地。歐洲帝國主義統治者在區內製造民族矛盾,導致今時今日中東地區的政治動盪。橫跨歐洲與小亞細亞的回教國家土耳其本身與傳統歐洲各國的關系就非常微妙,她既終結了拜占庭帝國,現在又極渴望加入歐盟。另外,歐洲各國對於阿拉伯世界遭到美國的控制與攻擊產生同情,因為歐洲亦希望得到阿拉伯國家所擁有的石油資源。二次大戰納綷德國雖曾屠殺猶太人,但仍有許多視阿拉伯人為宿敵的猶太人居在歐洲,並發揮影響力。

歐非:歐洲和北非的關系,跟她與中東的關系差不多,因為北非與歐洲隔地中海相望,而北非亦是回教國家地區。歷史上,只有中世紀時期,阿拉伯帝國曾經統治過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南部。自歐洲殖民主義興起,非洲各地成為歐洲的殖民地,法國在中非﹑西非和北非建立的法屬西非洲殖民地,是非洲大陸當時最大的殖民地。歐洲殖民主義者在非洲爭奪自然資源,情況直至1950年代開始非洲國家各民族的獨立運動浪潮,多個國家紛紛獨立,才有所改進。歐洲和非洲亦循著經貿的方向發展。

1492年 哥倫布發現美洲
1517年 歐洲宗教改革開始
1521年 統一的俄羅斯國家出現
1555年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與新教諸侯簽訂《奧格斯堡宗教和約》
1566—1609年 尼德蘭革命
1588年 西班牙無敵艦隊遠征英國失敗
1600年 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立
1603—1868年 日本德川幕府統治時期
1618—1648年 歐洲三十年戰爭,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國際關系大事年表(二)
1640-1648年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643-1715年 法國路易十四在位
1644年 中國清軍入關
1659年 法國和西班牙簽訂《比利牛斯和約》
1682-1725年 俄國彼得一世在位
1683—1699年 奧土戰爭
1688年 反法的奧格斯堡聯盟成立,英國光榮革命
1701—1714年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參戰各國簽訂《烏得勒支和約》
1709年 俄國在波爾塔瓦會戰中打敗瑞典
1718—1721年 英西戰爭,簽訂《馬德里條約》
1733—1735年 波蘭王位繼承戰爭,簽訂《維也納和約》
1740—1748年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簽訂《亞琛和約》
1756—1763年 七年戰爭
1775-1783年 北美獨立戰爭
1789年 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法國制憲議會通過《人權與公民權宣言》
1793年3月 英、普、奧、西等國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
1795年 俄普奧第三次瓜分波蘭,波蘭滅亡
1796年 拿破崙遠征義大利
1798年 拿破崙遠征埃及,英、俄、奧等國組成第二次反法同盟
1799年 霧月政變,拿破崙上台執政
1801年2月 法奧簽訂《呂內維爾和約》
1802年 英、法簽訂《亞眠和約》
1804年 拿破崙加冕成為法蘭西帝國皇帝
1805年 英、俄、奧等國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6年11月 拿破崙頒布《柏林敕令》,推行大陸封鎖政策
1807年7月 拿破崙與沙皇來歷山大一世在涅曼河上會晤,法國同俄、普簽訂《提爾西特條約》
1808年3月 法國入侵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戰爭開始
1809年4月 英、奧等國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
1812年 拿破崙遠征俄國失敗
1813年3月 英、俄、普、瑞典、西班牙組成第五次反法同盟
1814年
4 月6日 拿破崙退位,波旁王朝復辟
9月 維也納會議開幕,戰勝國重建歐洲秩序
1815年
9月 俄、普、奧簽訂《神聖同盟條約》
11月 法國與反法同盟國家簽訂第二次《巴黎和約》;英、俄、奧、普簽訂《四國同盟條約》
1818年 亞琛會議
1820年 特洛波會議
1821年 萊馬赫會議
1822年 維羅那會議
1823年 美國提出「門羅主義」
1827年 英、俄、法簽訂《倫敦條約》
1828-1829年 俄土戰爭,簽訂《亞德里亞堡條約》
1830年 法國爆發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
1832-1834年 葡萄牙王位繼承戰爭
1834年1月 英、西、葡三國同盟條約簽訂
1840-1842年 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簽訂《南京條約》
1846年 美墨戰爭,美國吞並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
1848年 馬克思、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法國、普魯士、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等國爆發革命
1851-1864年 中國太平天國革命
1852年 路易·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1853年 美國海軍准將馬修·佩里迫使日本向西方開放
1854年
3月 克里米亞戰爭開始
3月31日 日美簽訂《神奈川條約》
1856年2月 克里米亞戰爭交戰國簽訂《巴黎和約》
1857年5月 印度民族起義
1859年 蘇伊士運河開工(1869年完工)
1861-1865年 美國內戰
1861年 義大利統一;俄國廢除農奴制
1864年 普奧聯軍向丹麥開戰
1866年 普奧戰爭
1868年6月 日本明治維新開始
1870年7月 普法戰爭爆發
1871年1月18日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加冕稱帝,德國統一
1873年10月22日 三皇同盟成立
1874年 中日簽訂《北京條約》
1876年2月 日本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
1879年10月7日 德奧同盟成立
1881年6月18日 三皇同盟重新訂立

⑸ 什麼是歐洲文化

1. 475年至1450年--中世紀

中世紀(即從475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封建社會建立開始,至文藝復興以前的一段"黑暗"時代)歐洲意識形態領域和一切藝術的是基督教。那時唯一合法的、正統的音樂形式是起源於四、五世紀的聖詠(chant),包括佔主導地位的格里高利聖詠和更古老的安布羅西聖詠(後者至今仍在米蘭的教堂中使用)。這種純粹宗教用途的音樂只限於在教堂中由唱詩班演唱,沒有樂器伴奏,是純粹的單音音樂(不分聲部,大家都唱一樣的旋律),分為利底亞、弗里幾亞等四種調式及其變格調式。一開始歐洲還沒有合適的記譜法,只能採取口耳相傳的方法記錄流傳音樂文獻。後來最早的記譜法"紐姆譜"發展出來,但只能用簡單的線條暗示音的長短高低。總的來說,中世紀歐洲音樂除了宗教音樂與其它藝術一樣遭到壓制,但在虔誠的宗教信仰激勵下音樂家們(那時都是教士)創造了不少優秀的聖詠精品,難怪前幾年有一張聖詠唱片(由西班牙一個修道院的修士演唱)在Bill Board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數月之久。單聲的聲詠後來開始在旋律線下方四度加上平行的旋律線,形成了最早的和聲。

2. 1450年至1600年--文藝復興

十四、十五世紀羅馬教庭在與世俗君主的政治斗爭中多次被挫敗,威信與勢開始衰落;同時歐洲一些地區如義大利日益繁榮的貿易和手工業造就了最早的產階級和金融貴族,城市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大批的市民。他們迫切要求有為自服務的藝術形式,反對教會的束縛,宣揚以人而不是以神為本的人文主義,在文學、建築、美術也包括音樂 域里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文藝復興運動。
音樂史上的文藝復興起始於1450年左右。那時一批有才華的音樂家雲集在勃艮第(相當於今天法國北部、比利時一代)宮廷,顯示出一派歌樂昇平的氣象,被稱為「法蘭德斯樂派」。此時音樂家們主要使用一些日益改進的弦樂器如詩琴,音樂內容開始涉及世俗生活,記譜已經使用點線組合的形式,稱的上是今天五線譜的鼻祖,到十六世紀中後期開始使用四線、五線譜記譜,教會調式逐步解體,大-小調體系逐漸形成。
宗教音樂也繼續發展。一個重大事件是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宣揚人人皆可憑借虔誠信仰與上帝相通。路德創造了眾贊歌這一群眾化的音樂形式,由教徒在禮拜儀式上自行演唱。同時,羅馬教庭為了對抗宗教改革,力圖強化聖詠在宗教音樂中的統治地位。帕萊斯特里那發展了織體復雜的多聲部聖詠,把這一體裁推向了發展的高峰。
在16世紀後期,中世紀的調式音樂逐漸進化成以大小調為基礎的調性音樂;人文主義者也發出了「與對位法戰斗」的呼喊,單聲音樂隨著古希臘和羅馬衰亡而消失1000年後再次回到了歷史舞台上。

3. 1600年至1750年--巴羅克時代

巴羅克時代是歐洲音樂大發展的時代。在這150年的歷程中,歌劇、協奏曲、奏鳴曲等題材相繼被創造發展出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精華區在下的拙作《巴羅克實況》,在此不加贅述。

4 .1750年至1827年--古典時期

1750年巴赫逝世後歐洲復調(即由多個並行發展的旋律線交織成復雜的織體作曲手法)後繼無人,早在此二十年前歐洲樂風就轉向簡潔實用的主調(即旋律+和弦的作曲手法)。
在這個時代大顯身手的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大師:海頓(交響樂之父)、莫 扎特(音樂神童)、貝多芬(樂聖)。在歐洲啟蒙運動和大革命的洗禮中,歐洲音樂的主題從延續近千年對神的虔誠轉移到對理性的崇尚上來,使得古典時期的作品具有豐富的哲理內涵。

5. 1827年至19世紀末--浪漫主義時期

1827年貝多芬的逝世結束了嚴謹的古典主義時期。此時的歐洲文化正經受浪主義潮流的洗禮。這一時期的作曲家把作曲作為抒發自我感情的手段,作品中現出他們內心中豐富復雜的感情。這一時期還涌現出一大批演奏家,如帕格尼、李斯特等,多以輝煌的炫技手法給人以強烈的審美沖擊。十九世紀中後期隨歐洲民族主義思潮的抬頭,一些民族國家開始有了用自己民族音樂語言進行創的音樂家如芬蘭的西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羅斯的強力集團等,可稱之為族樂派。

6.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印象主義潮流

音樂上的印象主義與繪畫上的印象派或有相通之處--都十分注重色彩(盡管音色彩和顏料的色彩不同)和外界景象在藝術家本人心中的印象。德彪西和拉威爾此派的代表人物。

7. 20世紀--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20世紀西方音樂發展方向多元化。影響較大的有本世紀初勛伯格的十二音體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義等。勛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法徹底廢棄了統治歐洲 音樂近400年的調性體系,十二個音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這一體系為他的弟子貝爾格所繼承。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義崇尚復調和對位法,在調性方面採用多調,並不象勛伯格的無調性走的那樣遠。
20世紀特別是戰後西方音樂發展流派眾多,如無聲音樂、雜訊音樂、微分音樂等,電子合成器等新的技術手段更為標新立異的音樂家們提供了新的武器。西方音樂發展潮流日益多元化,不象以前可以冠以「xx時代」。

也許敘述過去的一千年音樂的發展容易,預測這一千年音樂的發展趨勢確實困難。人類的聽覺藝術--音樂將何去何從?我們所能做的,不僅只有在有生之年拭目以待,也許我們的某種思潮,會將音樂的潮流引向一個新的地方……

⑹ 歐洲文化的特點與美國文化有什麼不同

一、開放性不同

歐洲文化更具保守性(傳統性)就是說更講究傳承的風俗。美國則稍顯的開放些。

二、價值觀不同

歐洲更尊崇對社會的貢獻,美國文化則更關注個人的價值實現。

美國社會階級不像歐洲國家那樣固定,加上公共教育的普及,使沿著社會階梯向上流動成為可能。許多生活在美國的人,無論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還是漂洋過海來到美國的外國移民,都有一個夢,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這就是人們常津津樂道的「美國夢」。

三、多元性不同

歐洲文化有很強的傳承性,不太易受文化沖擊,美國則文化包容性更好,由於是移民國家。文化的多元化和多變化較強。

四、信仰

美國是以基督教為宗旨的宗教文化。在美國人看來,不信基督的,和野蠻人沒區別,無論財富多少,權勢大小。

對歐洲文化而言,持續發展著的歐洲藝術仍舊保留了莎士比亞、達芬奇、莫扎特以及其他藝術巨匠的遺產,這些遺產成為了歐洲通用的藝術語言和文化語言。更重要的其實是由共同的基督教和藝術傳統產生的文化身份的認同。

⑺ 談談你對歐洲的文化了解多少

歐洲的貴族是真正的貴族,不是說他們本身有多高貴,而是他們有一套完善的制度,貴族擁有各種權利,同時也有義務,比如說保衛領土的義務,平民只負責勞動,不用打仗,不用當兵,貴族不用勞動,但要打仗。

⑻ 關於歐洲文化,你有什麼想說的

歐洲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支。從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歐洲文化還是給人類社會的進步提供了不少有營養的成分。不過,從辯證角度來看,我們也要看到歐洲文化的局限性和缺點。實際上,在全球新冠疫情爆發之後,歐洲文化中的不少負面因素,已經體現得越來越明顯,這值得我們國人認真思考。事實上,我們要對自己的文化充滿信心,充分借鑒包含歐洲文化在內的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擯棄其他文明中的負面因素,這樣我們的社會、民眾才能不斷進步。

不過,進入核能時代之後,歐洲文化的缺點也逐步顯現出來,並成為現階段歐洲發展的阻力。歐洲文化並不是個包容團結的文化,而是提倡擴張和佔有。這就使得英、法、德等歐洲大國相互角力,內部難以形成凝聚力。從語言角度來看,歐洲大陸上的大量各自獨立的語言體系,正是文化孤立、相互內耗的體現,也是一種傲慢的象徵。這種文化,也使得歐洲人在重大災難來臨之際,不能形成有效的團結局面。這個弊端,在疫情的沖擊下,顯得特別扎眼。

⑼ 初中歐洲歷史什麼文化

歐洲歷史有青銅文化、羅馬文化等。
歐洲最早的人類居住遺跡可以回溯到公元前35000年的歐洲舊石器時代。
定居點、農耕技術和馴養家畜出現於前7000年的歐洲新石器時代早期。從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到前1200年文明暫時倒退消失,
銅是製作工具和武器的主要金屬材料,歷史學家把該時期命名為青銅時代。

⑽ 歐洲文明起源於什麼文明

歐洲文明起源希臘文明。

希臘是歐洲最早出現的文明,而愛琴海是古希臘文明的搖籃。古希臘文明首先在克里特島獲得發展。克里特文明以島嶼北部的克諾索斯為中心,古代希臘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曾經在科技、數學、醫學、哲學、文學、戲劇、雕塑、繪畫、建築等方面做出巨大貢獻,為後世羅馬文明的發展助力良多。

多山、多島、環海,平原少、山地多就是古希臘的地理特徵,這種地形特點有助於形成古希臘小國寡民的城邦,但貧瘠的土地並不利於糧食作物的種植,而只適合種植橄欖和葡萄,古希臘的糧食僅能滿足其人口需要的1/3到1/4。橄欖、葡萄生產出來的油和酒固然很好,但卻不是生活的必需品,為了生存,希臘人須揚帆出海拿自己的農產品去交易以換得糧食與生活必需品,這就決定商品經濟在古希臘經濟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10)歐洲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古希臘歷史大體上可以分為五個時期:

1、愛琴文明時期。它包括兩個文明,一是克里特文明,二是邁錫尼文明,這兩個文明都產生了雄偉壯麗的宮殿建築,而且還產生了文字,這種文明始於公元前2000年,止於公元前1100年左右。

2、荷馬時代。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800年,阿卡亞人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希臘半島重新回到氏族部落階段,進入相對黑暗的倒退時段,這個時段是由荷馬寫的荷馬史詩反映的,所以這個時期叫做荷馬時代。

3、古風時代。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500年。貧民和貴族之間的斗爭,使得軍事首長的權力不斷地受到削弱,希臘城邦逐漸形成了貴族政治和民主政治城邦。

4、古典時代。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337年。古典時代是希臘文明最為輝煌的時代,希臘文明在這個時候無論是商品經濟還是民主政治,都發展到了一個巔峰,而且文化輝煌燦爛,這個時代產生了後代一直在沿用著的民主、科學,希波戰爭和伯羅奔尼撒戰爭也正是發生於這一時期。

5、馬其頓統治時代(也叫古希臘時代)。公元前337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在柯林斯會議上確認了馬其頓對希臘的統治地位。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病死,帝國瓦解,後來分裂為馬其頓王國、托勒密王國和敘利亞王國。馬其頓的安提柯於276年建立立了安提柯王朝,繼續統治希臘,直到公元前168年滅亡。公元前146年,羅馬征服希臘,希臘並入羅馬共和國境內,至此,古希臘時代結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希臘文明

閱讀全文

與歐洲什麼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