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各地的民風民俗,謝啦講下
你這個太寬泛了,
問風俗你得看是哪個民族了,不同的民族風俗當然不同了,
但話說話來,全國各地分布著不同的民族,但是每個民族的風俗基本固定的,不會有太大差異!
四川民俗風情簡介 :
春節: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熱鬧的傳統節日,俗稱「新年」。年節從農歷正月初一至 十五日。廣大城鄉年節前就開始備辦年貨,殺豬、羊、免等,制臘肉、購食品、逢新 衣,過年時大家穿好衣服、掛年畫、貼春聯,年三十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 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動。
元宵燈會:最初只在正月十五日舉辦一夜,以後時間越長,規模越大。成都一般在西 門文化公園(青羊宮)舉辦,場面非常熱鬧,展出的燈具少則數千,多則上萬。過去 燈內點蠟燭,現在用電,太陽燈、碘鎢燈以及激光,微波傳輸,光電轉化,使燈更加 奇幻多姿,五彩繽紛。還配有文藝節目,與吃食等。因時間長,觀眾多達七、八十萬 人次。
清明節: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歷的4月5日前後,主要是郊遊踏青、野炊;有的是 祭祖上墳掃墓等活動。這一習俗活動也是城鄉較普遍的活動。
端午節:端午節,又名端陽節,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說是公無前278年的那一天 ,楚國大夫屈原為國勸主,頃襄王不聽,反聽讒言,被放逐,屈原在這一天投汨羅 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辭人,將糯米團、雄黃酒投入江中,免被魚吞屍體,以 後成俗。吃粽子,雄黃酒、劃龍船等活動。現在樂山市利用其地理環境及旅遊資源, 將龍舟活動擴展為對外經貿洽談、文化、體育和旅遊活動的國際龍舟會,也是熱鬧非 凡。
中秋團園節:農歷的八月十五日,主要是祭、拜、賞月,吃月餅等,中國人特別重視 家人團聚,這一天把家人或親屬邀聚一起吃餅、賞月。分散在外地的親人不能團聚的
也長話聯絡祝家人平安。
重陽登高節:農歷的九月初九為重陽節,約友登高,或游園、賞菊、喝菊花酒,吃重 陽糕等活動。
彝族火把節: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六月廿四日 ,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 火把在房前屋後游轉;第三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
康定轉山會:每年四月初八這一天,人們從四面八方雲集康定,在山頂草坪上,帳篷 綿延,人山人海,白天賽馬,摔跤等民族體育活動。入夜,燃起篝火,席地飲酒,載 歌載舞,通宵達旦。
黃龍廟會:每年農歷六月十六日,方圓數百里的藏、羌、回、漢各族人民集會黃龍寺 ,在寺前空地上帳篷連營,爐火如星,各部酋長率眾排列大圍,環跳互唱,應聲山谷。
川劇:是流行四川地區的一種地方戲劇,是戲曲中較為古老的劇種之一。由於它歷史 悠久,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我國戲劇舞台上 佔有一定位置,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四川茶文化
四川人利用茶葉的歷史,有文獻可查的,已有三千多年。
甘肅民俗風情簡介 :
○姑娘追
在遼闊的阿克塞草原上,人們經常可以看到驃悍的小夥子在前面飛馳,美麗的姑娘揚鞭策馬在後面緊追不舍。這就是哈薩克牧民特有的文化節目「姑娘追」。
「姑娘追」在哈薩克語中叫「克孜庫瓦爾」,是一種青年男女十分喜愛的娛樂活動。舉行這項活動時,先由青年男女中的一方發出賽馬邀請,而後兩人雙雙騎馬向指定地點緩步並行。途中小夥子可以向姑娘調笑逗趣,姑娘卻不能生氣。但一到達指定地點,小夥子就迅速舉鞭策馬向回跑。此時,為了「報復」小夥子的戲謔,姑娘亦揚鞭回馬,緊緊追趕小夥子,被追上的小伙要接受姑娘輕輕的鞭打。這種活動,往往會促成青年男女的愛情。
甘肅的哈薩克族是本世紀30年代從新疆遷來的,現主要居住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游牧於祁連山下的哈薩克族保留了本民族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習俗風情。「姑娘追」便是其中一項饒有風趣的文娛活動。
○花兒會
「花兒」是流傳在甘肅、青海、寧夏三省(區)廣大地區的民歌。「花兒」又稱「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 女青年唱的稱「花兒」。據說,「花兒」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它內容豐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潑,語言生動形象,曲調高昂優美,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特色,深受回、漢、藏、東鄉、土、撒拉等民族的喜愛。
蓮花山位於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境內,素有「花兒故鄉」之稱。這里一年一度的「花兒」盛會,吸引著臨夏、定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成千上萬的男女歌手和群眾。每年從農歷六月初一在蓮花山下的足古川聚會開始,經過游山對歌進入高潮,再轉入王家溝門夜歌,到六月初六紫松山敬酒歌別,整整六天五夜。這期間歌手們風餐露宿,相互賽歌,交流思想和感情,極一時之盛。
○臨夏穆斯林民俗
臨夏有回、東鄉、保安、撒拉等伊斯蘭民族,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臨夏穆斯林的先民是唐宋時期來華互市並僑居中國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猶太人。元初蒙古大軍西征時俘虜來的中亞、西亞穆斯林被安插在西北大地,臨夏穆斯林遂數量大增。清政府鎮壓西北回民反清斗爭,陝寧回民悉數入甘,倖免於難的河州地區遂成為西北地區的經堂教育中心,被譽為「中國小麥加」。
臨夏穆斯林基本上屬遜尼派,有著「信真主、信天仙、信經典、信聖人、信末日、信前定」六大信仰,「念、禮、齋、課、朝」五大功課。清真寺是宗教和教育活動中心,通常由禮拜大殿、經堂和水堂三部分組成。
穆斯林民族有獨特的生活習慣。男子戴白帽,留長須;婦女戴蓋頭為最典型的服飾特徵。臨夏穆斯林嚴格遵守伊斯蘭教義、教規,在生活、飲食方面特別講究,喜食手抓羊肉、燴羊雜碎、炸油香、油茶、蓋碗茶。開齋節、古爾邦節、阿述拉日為傳統的節日。穆斯林擅長貿易,在臨夏市各大街,可看到生意興隆的農貿市場。
○藏傳佛教文化與藏族民間風情
甘南藏族自治州自古以來即為藏族聚居區,現為藏傳佛教文化發達,藏族民俗風情濃郁,政治氛圍寬松,交通相對便捷的神秘的旅遊區。藏傳佛教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在藏區形成的主要宗教派別,為廣大虔誠的藏民所信奉。主要有寧瑪派(紅派)、薩迦派(花教)、噶舉派(白教)、格魯派(黃教)、噶當派等各教派,各有其教義思想、學習方法和修持重點。現由格魯派執掌藏區政教大權,尊宗喀巴為開山祖師。教義上大小兼容而以大乘為主,顯、密宗兼備,尤重密宗,形成「藏密」。
藏族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邊緣地區的古老民族,以游牧業為主,逐水草而徙。最初信仰原始宗教和苯教,現以藏傳佛教為主。藏族穿藏袍,住帳篷,食物以牛羊肉、糌粑、青稞面為主,交通方便的地方以大米、小麥為主食。藏族藏傳佛教文化非常發達,其生活方式以佛教信仰為中心,樂善好施。藏族人民熱情好客,豪邁粗放,有獨特的歌舞藝術。甘南州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濃郁的藏傳佛教文化氛圍,民俗風情魅力獨具。
○曬大佛
「曬大佛」是藏傳佛教寺院所舉行的傳統法事活動,流行於西藏自治區、甘肅、青海、四川等地農區。各地活動日期不盡相同。一般在藏歷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舉行。甘肅拉卜楞寺的曬佛活動在每年一度的正月「毛蘭姆」祈願法會上舉行。
正月「毛蘭姆」祈願法會是拉卜楞寺第二世嘉木樣季麥旺吾時仿效拉薩祈願法會而興辦的,從正月初三晚開始,到十七日至。其間舉行多項法事活動。「曬大佛」在正月十三日,也稱「亮佛」。拉卜楞寺曬佛為釋迦牟尼佛、彌勒佛、宗咯巴,佛像寬12丈,長30丈,將要曬的佛抬到河南蒙旗親王府前南山麓,舉行曬佛儀式,沿途誦經,虔誠莊重。當佛像在曬佛台展開後,僧人信徒均念沐浴經,頌贊佛陀功德。整個曬佛活動場面宏大,給人一種震撼心靈的力量。
○隴東的民間藝術
慶陽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由於交通不便,更多的保留了古代原始古樸的傳統民間藝術。慶陽民間工藝寶藏極為豐富,有剪紙、刺綉、皮影、石刻、臉譜、蠟雕、草編、粘貼藝術、燈彩、紙扎、民族服飾、藝術壁畫、農民畫等20多個種類。其中尤以巧奪天工的剪紙、絢麗多彩的刺綉、古拙逼真的雕刻、千姿百態的麵塑並稱慶陽民間藝術四絕。 慶陽剪紙古拙質朴,天然渾厚,圖案繁雜,體現了中華先民們對生命崇拜的原始圖騰文化。郭沫若贊為"一剪之巧奪神工,美在人間永不朽"。刺綉朴實敦厚、粗獷寫意的藝術風格。給人以原始生命的壯美之感,浸透著古樸哲學的神韻。雕刻品種繁多,尤為皮影雕刻、石獸雕刻為最。皮影製作以環縣最佳,曲直有序,陰陽、虛實、疏密、長短錯落有致,渾然天成。石獸雕刻又名"瑞獸",是先民們把避災降福,鎮邪祈安的圖騰崇拜意念通過雕鑿印入動物形體之中的奇特藝術,以"人面獅子"、"人頭虎"、"獸臉"等面具為主。麵塑起源於犧牲祭祀,以表面捏塑代替動物,表現一種祈福的精神追求。各種飛禽走獸、果品花卉,應有盡有,是大寫意的誇張作品,體現了黃土地人民的粗獷美、廣柔美和渾厚美。
○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賽軍艦」是廣傳於蘭州的一個俚語,它用誇張的對比方法形容了羊皮筏子搏擊風浪、激流勇進的動勢和筏子客豪邁的氣魄,描繪了一道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俗風景線。
把一張張羊皮經特殊方法加工縫制後,經充氣紮成氣囊,按排列捆綁在數平方米的木架上,羊皮筏子就算是做成了。按筏子大小,羊皮囊一般在8~16個之間,以12個居多。羊皮筏子浮力大,變向靈便,航行快速。尤其是將總浮力分散在十數個單獨的羊皮囊上,安全可靠,堪稱一絕。羊皮筏子由來已久,在沒有現代航渡設施的數百年間,一直是黃河上游擺渡、載貨的主要工具,筏工也多是一些回族壯年,祖輩相襲,以為生計。現在,蘭州一帶的黃河航道彩虹飛架,汽笛不絕於耳,羊皮筏子多已銷聲匿跡。偶有見到,也多為滿足好事者獵奇之用。
穆斯林民俗
臨夏有回、東鄉、保安、撒拉等伊斯蘭民族,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臨夏穆斯林的先民是唐宋時期來華互市並僑居中國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猶太人。元初蒙古大軍西征時俘虜來的中亞、西亞穆斯林被安插在西北大地,臨夏穆斯林遂數量大增。清政府鎮壓西北回民反清斗爭,陝寧回民悉數入甘,倖免於難的河州地區遂成為西北地區的經堂教育中心,被譽為「中國小麥加」。
臨夏穆斯林基本上屬遜尼派,有著「信真主、信天仙、信經典、信聖人、信末日、信前定」六大信仰,「念、禮、齋、課、朝」五大功課。清真寺是宗教和教育活動中心,通常由禮拜大殿、經堂和水堂三部分組成。
穆斯林民族有獨特的生活習慣。男子戴白帽,留長須;婦女戴蓋頭為最典型的服飾特徵。臨夏穆斯林嚴格遵守伊斯蘭教義、教規,在生活、飲食方面特別講究,喜食手抓羊肉、燴羊雜碎、炸油香、油茶、蓋碗茶。開齋節、古爾邦節、阿述拉日為傳統的節日。穆斯林擅長貿易,在臨夏市各大街,可看到生意興隆的農貿市場。
浙江民俗風情簡介:
觀湖節: 舊俗八月十八為潮神誕辰,人們多去鹽官觀海潮,現代更加興盛。辛亥革命前,地方官於是日備三牲香燭,在鎮海塔旁之大觀亭內祭潮神,朝廷有時亦派大員在海神廟致祭。 ..
.放風箏: 正月、二月為放風箏季節,諺語:「正月鷂、二月鷂,三月放只斷線鷂。」建國後,放風箏成為群眾娛樂活動。1990年3月20日,郊區首屆風箏賽在嘉興體育場舉行,最大一隻「百腳鷂」有110節、55米長。 ..
. 軋蠶花: 軋蠶花(軋,方言音「嘎」)浙江湖州市含山、善璉、德清縣及新市等地,在每年清明廟會祭拜蠶種的習俗,其中多有民間藝術表演,規模盛大。每年從清明節(俗稱「頭清節」)開始至清明第三天(俗稱「三清明」)結束。 頭清明最熱鬧。除本省蠶民外,更有從江蘇吳江等地,及蘇州和杭州的遊人,紛紛湧向含山,大多是蠶鄉農民,多達七、八萬人。傳說蠶花娘娘在清明節時化作村...
端午節: 五月初五端午節,為民間傳統節日,本名端五,亦稱端陽,鄉間稱「彤紅」。各家門口插菖蒲及艾,俗稱「蒲劍斬千妖,艾旗招百福」,有的還在艾旗下面掛一個大蒜頭。有用菖蒲根削製成艾人孩,懸於床。相傳是日為楚國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身亡的日子,為紀念屈原,民間有懸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節操馨香溢世;粽子,原為防止魚把屈原的屍體吃掉,後演變成為節日...
清明節: 農事節氣與習俗相融合。舊時,各家的門、窗插、掛楊柳,婦女頭發簪柳梢,小孩頭上戴柳圈,寓「思青(親) 」意。俗諺「清明戴楊柳,下世有娘舅」。 寧波習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墳祭祖、做清明羹飯為重,海內外遊子多歸里上墳。舊時,上墳節令食品為青糍、麻糍(烏米飯)糕,並擔牲禮祭祖,富家還雇吹鼓手吹打。上墳時清除雜草,鏟新土壓墳頂,插上掛有紙球的筱竹梢,以示後代..
.元宵節: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圓,故稱上元節。十三日為「上燈夜」,十八日為「落燈夜」,期間為「燈節」。有的地方行燈會、演「燈頭戲」。祠廟和民家懸燈,稱「燈祭」。燈的花樣紛呈,較佳者有十二月連環走馬燈,較多者為兔燈,意示玉兔伴著月宮(廣寒宮)嫦娥,以地上的兔燈和「玉兔東升」相呼應,以慰其寂寞。 上燈夜,興吃蘆?]湯果。十四夜,有「照蛇蟲」..
春節: 正月初一為春節,舊稱元旦。是日,人們早起,著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辭舊迎新。謂穿未下過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腳輕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詞先開門,放炮仗於門口,稱「開門炮」。開門炮一般放三個,要「帶四放三」,留一個作「備炮」,寧波話「備炮」出典於此。炮仗放得越高越響,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啞炮,則示為不吉,要馬上就說:「哦,吹吹響,今年會發財。」並立即...
五泄觀瀑節: 五泄是浙江省省級風景區,景區內主要景點有:五泄、五泄禪寺、七十二峰、三十六坪等。 五泄,即為上下相連的五道瀑布。五道瀑布或水流平緩、或水流飛濺、或排山倒海,各不相同,各有精彩。 每年四、五月份,由於江南雨水充沛,五泄瀑布猶為壯觀。 此間舉行的觀瀑節,讓遊客能強烈感受到五泄的美。...
公祭大禹陵: 大禹因治水成功、計功會稽,成為中華民族的英雄,歷來為各界所崇敬。自禹之子啟祭禹開始,祭禹活動歷久不斷,歷朝均有祭祀。秦始皇、康熙、乾隆等帝王還曾親自祭祀。民國二十二年(1933),修復禹廟,舉行了隆重的祭禹活動。
西瓜燈節: 西瓜是平湖的著名特產,每年6月份都要舉行大型旅遊節慶活動,用九彩龍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藝表演來慶賀西瓜豐。同時在關帝廟商城開展商品交易會,舉辦嘗瓜(西瓜)、游園(莫氏庄園)、登塔(報本塔)、觀畫(陸維釗書畫院)等活動。
南北湖觀光旅遊節乞巧節等
廣西民俗風情簡介
一.苗族節日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吃新節
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
舟溪蘆笙節
居住在凱里舟溪一帶的苗族。在農歷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過蘆笙節。蘆笙堂設在舟溪井坎邊的河沙壩上。龍舟節
龍舟節是每年農歷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捕魚節
捕魚節
是貴州中部獨木河及南明河兩岸苗族的節日。
吃信節
吃信節,是貴州省合江縣包寨一帶苗族人民的節日,歷時四天,時間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信」(戊)日(根據干支紀年計算)。花山節
花山節,
又稱「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跳場」或「桃花」,是貴州省西部、中部,雲南省東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節日。
砍火星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干貴州關嶺一帶。節日內容主要是規定鄉規。根據不同姓氏,節日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大致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
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節。在農歷三十晚上,家人團聚,不許外人打攪。他們用半掩門放鞭炮以示此時來人不許入內。初一清晨繼續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惡。
晾橋節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縣苗鄉寨頭的傳統節日,也叫「二月二」。
龍船節
龍船節,有的地方又稱「龍舟節」,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縣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五月初五舉行。姊妹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地區。每年春天,那裡的苗族婦女要過一次「姊妹節」,吃上一餐「姊妹飯」。節日的早上,寨子里的姑娘們便去田裡捉魚,准備「姊妹飯」、不管她們到哪家田裡捕撈,都會受到歡迎。婦女們吃完「姊妹飯」後,便各自帶上事先准備好的彩色糯米飯,到遊方場找小夥子對歌。小夥子想要吃到糯米飯,必須在對歌中取勝。除對歌以外,婦女們可以隨意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過「姊妹節」。
爬山節
苗族的爬山節亦稱「爬坡節」,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每年農歷的三月下旬里的「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記日),即農歷三月十九日這天舉行。
殺魚節
居住在貴州省貴定一帶的苗族人民每年農歷三月初九都要過殺魚節。這天,人民起早來到河邊,叉起河裡的鮮魚,在河邊煮著吃,邊吃邊唱山歌,吹蘆堅,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挑蔥會節
是湘西保靖縣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會。傳說很久以前,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兒阿達惹愛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岩諾。祭鼓節
跳花節
二.瑤族
1. 瑤族歌舞
盤王節,又稱跳盤王,相傳瑤族祖先盤王的生日就是在農歷十月十六日,每年到這個時候,恰巧也是秋天收獲的時節,為紀念祖先和歡慶豐收,瑤家便於這天會聚一堂,舉行「耍歌堂」活動。節日的前一天,寨中就開始殺豬宰牛,備好雞鴨魚肉,磨豆腐,做糍粑,將釀米酒拿來招待四方來客。
2.瑤族飲食
以玉米、大米、紅薯為主,芋、粟、麥為輔助食物。常食蔬菜有白西瓜、冬瓜、南瓜、蘿卜、白菜、芥菜、辣椒、茄子、豆角、番茄等。此外,還按季節採摘竹筍、蘑菇、木耳、香菌等作為菜食。瑤族喜歡自製豆腐,特別是湖南瑤族自製的"豆腐圓",鮮嫩可口,是節日必備佳餚。瑤族製作臘肉、熏肉及酢肉也很有特色,尤其是廣西金秀大瑤山瑤族腌制的"鳥酢",是一種著名的風味小吃。糍粑亦是瑤族傳統的風味小吃,是節日必備食品。瑤族有喝酒嗜好,不少地方男子飲酒用碗不用杯,特別是節日喜慶,終日痛飲。打油茶是瑤族一種飲食風俗。每天清早起來,燒開水後,架上茶鍋,放入一小撮茶葉加油鹽小炒,待茶葉香味撲鼻,沖上開水煮滾,即製成噴香油茶。每逢客至,。凡有賓客臨門,主人先敬上一杯甜酒。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里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分布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綉球」活動。凡接不住綉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朴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穀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里,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僳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雲南怒江地區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勞動。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打靶比賽。姑娘們把綉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搖動,請小夥子們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美酒作為獎品送到誰的嘴邊。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別重視糯米粑粑,除食用外,總要給牛吃一點,關在犁、鋤、砍刀等農具上擺上一點,以酬其一年來與主人合作,祝願新的一年裡創造更多的財富。
達斡爾族 居住在東北嫩江兩岸的達斡爾族,農歷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妝打扮,先向長輩請安、敬酒、行禮,然後逐戶拜年,每家都准備有蒸糕,拜年的人一進門就搶吃蒸糕,據說吃了之後,生產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幾十人、幾百人,乃至幾千人聚會在山坡上或賽場里唱山歌,盡情歌唱勞動、生活和愛情。
獨龍族 唯一的節日就是先在冬臘月的「卡雀哇」節。最隆重的儀式是牛祭天。這天,族長把牛拴在廣場中央的木樁上。由青年婦女將鏈珠掛在牛角上,接著,一位勇猛強壯的小夥子,手持鋒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將牛刺倒死去。此刻,人們就跳起「牛鍋庄」舞,然後分吃牛肉。
鄂倫春族 在東北的鄂倫春同胞,春節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斟酒,幼者給長者叩頭,平輩則互相請安,初二、初三進行賽馬。正月十五美味佳餚。正月十六的早上,要進行相互抹黑臉的活動。青年人給老年人抹黑時要先叩頭。
赫哲族春節,赫哲語為「佛額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們穿上在帽耳、衣領、袖口、褲腿、圍裙、鞋面上綉著美麗的花紋、幾何圖案和花鳥等花邊的獸皮等服裝。在年節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種野生果「稠李子」製作成餅子,同時擺滿魚、獸類肉等食品。對待貴客,則用殺活魚,或把魚條烤熟,用這種「塔拉哈」招待。
基諾族 春節到來,聚居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口嚼檳榔的老翁揚頭打鈸,戴大尖帽的老嫗低首鳴鑼,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響,男女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
B. 中國小伙在英國倫敦橋跳舞,外國人熱烈鼓掌,其舞蹈水平有多牛
這段時間,一段中國小伙在倫敦大橋大秀紅扇舞的視頻在網路上走紅,只見這位小夥子一身黑色服裝,頭戴黑色帽子及口罩,手持一把紅扇,翩若游龍,一曲紅扇舞帥氣非常,很多外國友人紛紛駐足拍照,並對小夥子豎起大拇哥,表示贊許。這位中國小夥子舞蹈非常厲害,不僅舞在空中時來了一個高難度的劈叉,還舞出各種武術動作,讓外國友人大開眼界。
在異國他鄉的街頭,我們常常會看到很多中國人在展示才藝,由此抒發對祖國的熱愛與想念,就像之前那個在倫敦大橋用小提琴拉奏起《萬疆》的小夥子,用自己的才藝,傳遞中國聲音,彰顯家國情懷,這是國人對祖國最誠摯的獻禮。
C. 海南有什麼風俗有沒有要注意的地方
海南島有豐富的民間文化,衍生了許多獨特的民間節慶活動。
換花節:每逢農歷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瓊山市將舉行一年一度風情獨具的。是瓊山府城一年一度的獨具風味的大盛會,換花節原是瓊山特有的民間節日,歷史悠久,但是以前換的是香,而不是花,意在香火不絕,如今傳統的換香變成了換花,其活動的形式、規模、范圍、區域也逐年擴大,形成了凝聚著友誼、美好、幸福、歡快為一體的新的娛樂。
軍坡節:每年農歷二月初九至十九,瓊山市新坡鎮和全省不少地方,舉行一次為期四天的。這是紀念冼夫人而舉行的民間奉祀活動。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傳統佳節。
三月三: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歡度的習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農歷「三月三」期間)均舉行海南國際椰子節,它是融旅遊、文化、民俗、體育、經貿於一體的大型旅遊文化節慶活動。
儋州民間歌節:每年中秋為儋洲民間歌節。歌節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儋州山歌、調聲對歌比賽和「賞月」等項目。
海南歡樂節:每年十一月下旬舉辦的「海南歡樂節」。
古萬洲婚姻習俗:古萬洲所在地就是今天的萬寧。古萬洲的婚姻習俗很有講究,從訂到結婚要以歷幾個比
較復雜的過程:
第一步是"定禮"。必須送檳榔,凡是女子受聘某家就叫做"吃某氏檳榔";
每二步是"納幣"。這里包括送銀元禮物到女方,同時,將男女生辰八字寫在紅紙上,請算命生先推算,男女雙方是否"相剋"如不相剋,則可訂婚,
第三步是"擇吉清期"。也就是選擇吉祥之日成婚。在擇吉之時,還需向女方送聘禮,可以送金、銀首飾、手鐲、錢物,也可送獵、酒、米等。結婚日期一般由男方提出。如果女方家中無喪事或重大變故,一般不能拒絕;
第四步是"成婚"。
結婚的這天,新郎必須親自來接新娘,新娘坐八抬大花嬌,並請樂隊吹吹打打舉行大宴,親朋好友前來祝賀,並送錢為禮物,新娘到了新郎家後,先"拜堂", 拜堂行三跪九叩首大禮,然後在上吃"合登酒",酒喝三杯就行,到夜晚入洞房。第二天夫婦雙雙到大堂上拜見新郎父母,第三天"回門",即新夫婦回訪娘家,拜見岳父岳母
海南的風俗習慣每個民族都不一樣,
黎族的「跳竹竿」
是黎族最富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民間舞蹈之一,也叫「打竹舞」。每逢過年過節,黎族同胞便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歡聚在廣場上,跳起「打竹舞」來,跳竹竿時,8跟長竹竿平行排放成四行,竹竿一開一合,隨著音樂鼓點的節奏,不斷地變換著圖案。由4-8名男女青年隨著或快或慢的節奏,在交叉的竹竿中,靈巧、機智、自由地跳躍,當竹竿分開時,雙腿或單腳巧妙地落地,不等竹竿合攏又急速躍起,並不時地變換舞步做出各種優美的舞蹈動作,參加舞蹈的青年男女,一邊跳舞一邊由小聲到大聲地喊著:「哎--喂、哎--喂」,大大增添了熱烈氣氛。
黎族婚俗黎族青年的婚戀別具特色,按照黎族習俗,村子裡的姑娘長到十六歲,就要搬出父母的住房,單獨住在離父母不遠的閨房內。閨房多為茅草房,內放一張大床。住進閨房的姑娘便開始了自由戀愛。年輕的小夥子可以隨意到閨詞語民姑娘聊天、玩耍,姑娘喜歡上的小夥子就留宿房中,不喜歡就讓他離開。被姑娘逐喜歡上的小夥子經閨女房的自由戀愛之後,由父母正式上門提親。提親時要帶上一些姑娘愛穿的衣服和檳榔。檳榔是求婚最重要的禮物,帶少了姑娘家會不滿意。等到正式舉行婚禮時,十分熱鬧,有伴娘與伴郎山歌,有新婚夫婦在歡樂聲中飲幸福酒,還有「逗娘」活動,全村人殺獵宰羊在一起慶賀
D. 56個少數民族的傳統樂器有哪些
笙:漢族
馬頭琴
專業制琴師恩和近20年的制琴經驗,多年專門研究馬頭琴發聲原理及雕刻藝術,積累豐富的制琴,調琴技術,他所製做的馬頭琴做工精細,聲音醇厚,有真正草原的風格,適合各種場所的演出。他的馬頭琴銷往國內外,深得用戶的青睞。他多年搜集各種馬頭琴教學材料、演奏法、馬頭琴曲譜提供給馬頭琴使用者或初學者為大家提供了學馬頭琴的方便條件。
在蒙古民族音樂文化的百花園中,馬頭琴巧奪天工、光彩奪目。當您接觸到深情委婉的馬 頭琴,自然會被她純美的音色及草原風格的演奏所吸引,領悟到蒙古民族勤勞、朴實的品格。
馬頭琴,蒙古人稱之為"莫琳胡兒",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樂器。馬頭琴也具有構造精細、 攜帶方便的特點:一棵高傲的馬頭挺立在上方,細長的琴桿連著梯形的共鳴箱,兩支弦軸分立 在馬頭的左右,緊拉著兩根琴弦,還有一把與琴體分離的琴弓。正面看去琴體猶如一匹馬變了 形的半身像。 馬頭琴的音色純朴、渾厚,極貼近人聲。演奏時採用坐勢,將共鳴箱夾在兩腿之間。早期 的馬頭琴主要擔當史詩說唱及民歌的伴奏,一首民歌就是一支馬頭琴曲,人聲起便可琴聲合, 尤其是同蒙古民族的"烏爾圖道"(即長調民歌)相結合,更具草原文化的韻味。隨著社會的發 展,馬頭琴進入了藝術的殿堂。
蘆笙是苗族的主要樂器,用竹管製成,大小不一。蘆笙是古老的簧管樂器,約有兩
千多年的歷史,流行於南方各少數民族,其中以苗、侗族最盛。蘆笙雖由葫蘆笙演變而
來,但外形與笙已不相似,它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鳴筒構成。笙斗用杉木或梧桐木
刳空後製成,形體較長,細端為吹口,中間開有安裝整管的洞眼。傳統的蘆笙,笙管只
有6根,用長短不同的白枯竹製成,分兩排垂直插進共鳴箱中,在每根空管靠近笙斗處, 開有1個按音孔,在管的上端開有一個出音孔,插進共鳴箱的笙管內鑲有銅質簧片。吹奏 時,氣流從吹口進入,振動簧片,通過手指按孔而發音,音色清晰悅耳,兼有簧、管兩 種音質,在某種程度上又接近於西洋水管樂器的音色。 蘆笙與笙、葫蘆笙的顯著不同 點是,在笙管上端的出音孔處,套有竹製的共鳴筒或共鳴器,或用竹蔑片摺成三角形小 喇叭,它起著良好的共鳴作用,使音量擴大,音響宏亮,音色優美動聽。
葫蘆絲、巴烏都是雲南少數民族樂器,----葫蘆絲的歷史較為悠久,其淵源可追溯
到先秦時代,它是由葫蘆笙演進改造而成的。在構造上仍保持著古代樂器的遺制,簫管 數目正與三管之龠相同,兩支副管不開音孔也和古簫完全一樣,而發出持續的五度音程 ,則與古龠的「以和眾聲」維妙維肖。但它的主管已開有7個音孔,與後世的簫笛非常近 似,又顯示出它在歷史上的飛躍。----葫蘆簫常用於吹奏山歌等民間曲調,最適於演奏
旋律流暢的樂曲或舞曲,曲調中一般長音較多,合音豐富,樂聲柔美和諧,能較好抒發 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其中的六管葫蘆簫,可以吹奏單音、雙音、單旋律加持續音及兩個 和音旋律加持續音。既保持了原來樂器特有的音色和風格,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 、豐富了音響色彩和表現力。
三弦源於古時的弦鞀,元朝時是元曲的主要伴奏樂器。 三弦的構造較簡單,可分為
琴頭、琴桿和琴鼓三部分,由琴頭、弦軸、山口、琴桿、鼓框、皮膜、琴馬和琴弦等組 成,有些加裝轉調移位山口。琴頭多呈鏟形,是三弦的裝飾部分,一般都嵌有骨花或雕
出紋飾,中間開出弦槽,槽側開有弦軸孔,三個弦軸置於琴頭兩側。琴桿為半圓形的 柱狀體,平滑的表面是三弦的指板,上端膠有山口,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中,三弦最顯
著的特徵是琴桿無品格。 琴鼓又叫鼓子或鼓頭,是三弦的共鳴箱,鼓框橢圓形,兩面 蒙蟒皮(亦有蒙木板者,日本蒙貓皮,叫三味線)。琴馬置於蟒皮中央。琴弦使用絲弦,從
高音弦起依次為外弦、中弦和內弦,外弦用子弦,中弦用二弦,內弦用老弦。琴弦的一 端,都系在琴鼓下面的菱形木殼上,另一端分別卷繞在3個弦軸上。近年來三弦開始使用 尼龍鋼絲弦。
冬不拉
哈薩克彈奏樂器,主要有冬不拉,謝勒鐵爾,薩孜,節特根和皮克利等.
冬不拉是哈薩克民間最流行的傳統樂器.冬不拉的各種類繁多,大都有整塊松木或樺木製成,雕刻精細,鑲嵌美觀.冬不拉的形式,一種音箱是三角形,哈薩克以近代大詩人阿巴衣命名,叫"阿巴衣冬不拉"一種音箱是橢圓形以哈薩克民間阿肯江布爾命名,叫"江布爾冬不拉"這兩種冬不拉外型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此外還應哈薩克族歷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習俗的差異,在民間還存在其它各種形制的冬不拉,據不完全統計其品種大約又有十幾種.
無簧哨管樂器「吐良」又稱「妥任」,
流行於德宏州。它是用一根約長四十五公分
的細竹管,中間開一方型吹孔製成,也有用
兩、三節竹管套接而成的。
演奏時,左手姆指置左管口,右手掌心
置右管口,兩手做各種悶、放組合,並配合
以吹氣的力度變化,可奏出兩個八度以上的
音。它多用於獨奏或民間集體舞伴奏。樂曲
如《豐收調》、《山鳥鳴》。多為景頗族使
用。
吃過田螺的大有人在,對田螺津津樂道的也不少。可你聆聽過用田螺殼製成田螺笛吹出聲音圓潤渾厚、韻律甜美的歌聲嗎?
田螺笛,原屬靖西壯族民間的兒童玩具,在靖西縣民族博物館陳列多年,而挖掘壯族擬聲田螺笛則是兩年前的事。2002年10月,靖西縣組織壯族博物館和當地民間藝人根據有關壯族民間口碑和地方誌記載,通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摸索,從多試式樣、多試品種、多試音質等大量的策劃和改進工作,終於試制出音色渾厚韻律優美的田螺笛。
壯族擬聲田螺笛,在靖西等地歷史悠久,只是多年來沒引起人們注意。田螺笛的製法很簡單。只要選擇大個田螺,剪掉尾部尖端處為出音孔,去掉內肉,在離大口處約2厘米處開一笛孔貼上笛膜即可。吹奏時嘴貼笛口,模擬歌曲調子進行吹唱,聲音經笛膜震盪,變成笛音由出音孔傳出,音質既像男低音,又具有喉管樂器的聲音。田螺笛可吹奏民間曲調和壯劇、巫倫等曲調,與壯族馬骨胡、葫蘆胡、葫蘆琴搭配演奏音色更佳。
田螺笛�其實就是一種散發著泥土芳香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間文化。2001年7月,韓國民俗文化考察團到靖西,還專門對田螺笛和葫蘆胡等民間民俗文化進行探討和交流。2002年11月,毛澤東的兒媳邵華將軍到靖西考察,拍下了田螺笛的照片,在京媒體上發表,引起了廣泛關注。
透過田螺笛圓潤渾厚的韻律,我們深深地感悟到壯族民間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豐厚的底蘊。
斯布斯額是哈薩克族古老的吹管樂器,它的前身是用草原上生長的「叢文依草」(類似蘆葦)製成,現在多用松木支撐。斯布斯額中空無簧,管開三孔、四孔或五孔,管外扎以細線,有的還套上羊腸用以保護木笛。吹奏時將吹口置嘴中,用舌尖堵住管口大部,留一小口為吹孔。在樂器發音的同時,還用喉頭發出一個持續低音,形成兩個聲部。樂曲大多由五聲音階組成,節奏較自由,高音靠氣息控制,能奏出泛音。它的音量較小,音色柔美。由於樂器沒有固定的規格,音域一般為f1-b2。有些牧民在寧靜的草原上演奏時,往往把遠處的鹿引來,遠遠靜聽斯布斯額的演奏,當他們發現不是自己的夥伴在召喚自己的時候,才慢慢地離去。哈薩克族的《額爾齊斯河》描寫了額爾齊斯河的自然景色,是一首有代表性的斯布斯額獨奏曲。
尺八的歷史尺八是我國古老的吹奏樂器,源於豎篴,竹製,長一尺八寸,在隋唐頗為盛行,自宋代後漸少使用。>>
尺八在隋唐之際東傳日本。
1300多年前,尺八東傳日本。
隋唐之際,日本曾屢派「遣隋使」和「遣唐使」前來中國,許多中國樂器,流傳東瀛。
據浙江省國際文化交流協會副研究館員孫以誠考證,日本尺八源於我國杭州。南宋時,日本名僧覺心來中國杭州護國仁王禪寺學習,在此期間向同門居士張參學會了吹奏「尺八」的技藝,回國帶回尺八及尺八曲《虛鈴》和《虛空》 等。後來,心覺創立普化宗,傳授「尺八」技藝,故將他所傳授的尺八稱為「普化尺八」。而至今仍保存在浙江省藝術學校校園內的護國仁王禪寺舊址就是日本「尺八」的祖庭。
最早傳入日本的尺八僅用於宮廷雅樂,稱為「古代尺八」,也常作為達官貴人的玩物,故也叫「雅樂尺八」。據傳,日本聖德太子特別喜愛尺八,他當時所用的中國尺八,如今還珍藏在奈良的法隆寺中。
在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里,現在也保存著我國唐代傳去的8支尺八。其中一隻刻雕尺八,長43.7厘米,管上端開口,管身前面五孔後面一孔。每一按音孔邊緣有圓形花紋。製作十分精美,通體雕花紋和仕女像。第一孔上刻有二女,一者俯而摘花,一者立其後作張袖狀。後面一孔下有一女立而手執扇,另一女坐彈琵琶。其餘部分均飾以花鳥紋。此外還有玉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和樺捲尺八等。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曾復制刻雕尺八一件。
1871年以後,「普化尺八」傳於民間。日本現在使用的尺八就是從「普化尺八」演變而來的,不限長短,一般多為3節、 5孔(前4後1)、不設膜孔。它是日本民間主要的吹奏樂器,既能吹奏古典樂曲,也能演奏現代樂曲;還經常與箏和三味線一起合奏,甚至還能與西洋管弦樂隊、電子風琴等合作。
此外,由我國傳入日本的還有「一節切尺八」。
20世紀70年代美國人海山(kaizan)將尺八從日本傳至美國。
侗笛簡介侗笛是侗族獨特的民間樂器,外形和洞簫相似,吹口裝有簧片,豎吹,音色清麗悠揚,富有山野風味,常用以獨奏或為歌唱伴奏。廣泛流行於侗族地區。
侗笛:侗族獨特的民間樂器,侗語叫「介各」或「濟各斯」。外形和洞簫相似,吹口裝有簧片,豎吹,音色清麗悠揚,既可表現婉轉抒情的情調,又可奏出熱烈歡騰的旋律。富有山野風味,常用以獨奏或為歌唱伴奏。流行於黔桂湘交界侗族居住地區,以貴州省黎平、榕江、從江最為盛行。
原始社會的塤,器形多樣。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陶塤,呈橢圓形,只有吹孔,無音孔,距今約七千年。陝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欖,也只有一個吹孔,用細泥捏塑而成,是塤的原始形態之一,距今約六千年。山西萬榮縣荊村遺址出土三個陶塤,其中一個陶塤已有兩個音孔(《中國音樂史圖鑒》Ⅰ—22至Ⅰ—26)。山東維坊姚官莊、山西垣曲古城關東、垣曲豐村、太原市郊義井村、河南鄭州大河村、安徽汪洋廟遺址、江蘇邳縣大墩子遺址均發現新石器時代陶塤,分屬於不同的原始文化區域。
製作陶塤要選用土質純凈、不帶砂石雜質的粘土,顏色不拘,紅、黃或黑土均可。將粘土加清水,反復絞拌揉揣,和成軟硬適中的泥塊,經捏坯、整形、開孔、磨光和煅燒而成。中國音樂學院曹正教授自本世紀三十年代即製作仿古陶塤,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79年以來,天津音樂學院陳重教授改進研製成九孔陶塤。
中央民族樂團杜次文,1984年隨團赴美國參加第二十三屆奧運會藝術節,後又在西班牙、西德等國家表演了塤獨奏曲《楚歌》、《唐樂》、《風》等。趙良山在《編鍾樂舞》中演奏了《八音齊鳴》,均贏得贊譽。九孔紫砂陶塤已在民族樂隊中較普遍使用
塞簫
塞簫,苗族吹口氣鳴樂器。苗語稱展尖,意為堵有軟木塞的竹管。漢族稱其為塞簫。流 行於貴州省興義、安龍,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西林、那坡和雲南省廣南、富寧等黔、桂、 滇三省區接壤的苗族地區。
管身竹製,多採用當地生長的苗語稱胸叮的竹子製作,這種竹材管徑較細而竹節修長, 是制塞簫的良材。管長一般42厘米,中間無節,兩端通透。上端管口外徑2.1厘米、 內徑1.5厘米左右,下端管口外徑1.7厘米、內徑1.3厘米左右。製作時,在上口塞進一個 長2.6厘米、直徑1.5厘米、劈去一側的軟木塞。木塞多用杉木或泡桐木製作,木塞紋理要 與竹管紋理方向一致。將木塞一側(圓周的1/4弧面)順紋劈去,然後塞入管首背面,劈 去的部分與竹管內壁就構成一個半月形進氣通道。在距上端管口3.7厘米正對氣道的背面管 壁上,開一個長方形發音哨孔,孔長1.1厘米、孔寬0.6厘米,孔的下方修削成向內的斜 坡狀,作為分氣閥。在管身正面中下部開有六個圓形按音孔,第一孔至下端管口為5.8厘米 , 在發音孔至第一孔的1/2處開第六孔,在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間開第二、三、四、五孔,各按 音孔間距相等。
演奏時,管身豎置,右手無名指、中指、食指按第一、二、三孔,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 按第四、五、六孔。嘴含管首,氣流由氣道進入、沖激發音孔,一部分被斜坡狀分氣閥擋入 管內,使管內空氣柱振動,通過按孔改變空氣柱長短而發出高低有別的音。用平吹和超吹方 法,音域b—f3。平吹音色柔和、典雅,超吹音色干凈、明亮。c3以上的幾個音較難吹 奏。常用的有滑音、打音等演奏技巧。用於獨奏,所奏樂曲都來自民歌音調,但無固定曲牌 ,只有遠調與近調之分。遠調是為在遠處的戀人而吹的,起音較高,音色脆亮而悠揚;近調 是為身旁的戀人而吹的,起音較低,音色柔和而委婉。近調又有五指調、六指調兩 種,前者是固定按住第三孔,用另外五指開閉音孔發音,音域較寬;後者則六指均用,音域 只有十二度。每首塞簫樂曲都含有一定的詞意內容,有著獨特而完美的表達意境。
塞簫是苗族青年男女社交和戀愛生活中常用的樂器之一,多由小夥子吹奏。由於運氣方式、 所用指法和演奏樂曲的不同,每個小夥子的演奏都各具特色。即使在深夜,在兩人相距較遠 的情況下,姑娘也能從情人隱隱約約的遠調簫聲中,聽出他是在孤獨嘆息,或是在責怪自己 沒有赴約,還是呼喚自己快去相會。當兩個相愛的戀人依偎在一起的時候,低回婉轉的近調 簫聲,更使他們難舍難分、情似海深。每逢農歷正月初一至初八,在苗族盛大的跳坡節上, 吹奏塞簫更成了青年小夥子們表現才華和技藝的好時機,一個個興高采烈,一曲曲傾腹而出 ,它既是小夥子相互比賽,也是向姑娘們傳情,許多美滿的姻緣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小塞簫〕苗族吹口氣鳴樂器。流行於貴州省興義、安龍,廣西壯族自治區 隆林、西林、那坡,雲南省廣南、富寧等地。
管身竹製,外觀與塞簫相同,管長24厘米,上口外徑1.6厘米、內徑1.1厘米,下口 外徑1.4厘米、內徑0.9厘米。上端管口內置軟木塞,在管身背面的氣道下方、距管口3.1 厘米處,開一個長方形發音哨孔。管身正面開有六個按音孔,第一孔距下口3.3厘米。在發 音孔至第一孔的1/2處開第六孔,在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間等距開第二至第五孔。
演奏時,豎吹,右手按下三孔,左手按上三孔。運用平吹或超吹,音域g�1—g�3。平吹音 色清脆、帶有哨音,超吹音色則較尖銳。用於青年男女社交和戀愛生活,多由男子吹奏。
〔大塞簫〕苗族吹口氣鳴樂器。流行於黔、桂、滇三省區相鄰廣大地區。�
管身竹製,外觀與塞簫相同,管長68厘米,上口外徑3.6厘米、內徑3厘米,下口外 徑3.1厘米、內徑2.5厘米。上端管口內置軟木塞,在管身背面的氣道下方、距上 端5厘米處,開有一個長方形發音哨孔。管身正面開有六個按音孔,第一孔距下口10厘米。 在發音孔至第一孔的1/2處開第六孔,在第一孔至第六孔之間,等距開第二至第五孔。
演奏時,豎吹,右手按下三孔,左手按上三孔。運用平吹或超吹,音域g—d�3。平吹音色 深沉、渾厚,超吹音色甜美、圓潤,富於表現力,擅長演奏優美抒情的曲調。用於青年男女 社交和戀愛生活中,多由男子吹奏。
民族奇葩姊妹篇 姊妹簫,又名小嗩吶、咪咪。苗語:「佔得息」、「力布」、布依族語:「布勒歪練」,它是花溪苗族,布依族同胞的主要樂器,是男女青年們談情說愛時傳遞愛情的一件最重要的工具。
姊妹簫的曲調很豐富,也很優美動聽,可分為三種:一是以民間的嗩吶調演變而成的,這一類的流傳地域相對廣些;第三種是姊妹簫的原始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首,這三首姊妹簫曲調充分表現了姊妹們在娘家時久別重逢的喜悅心情。
姊妹簫這個名稱的來歷,在廣大的民間流傳著不少動人的傳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高山上居住著一家貧窮的人戶,夫妻倆已年過半百,身邊仍無一男兒,但是卻生下了七個聰明伶俐,如花似玉的姑娘,左鄰右舍都稱之為「七仙女」。他們家雖貧寒,但七個女兒的孝順和勤儉持家使一家九口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姐妹七個不但學會了紡紗織布,操持家務。七姐妹還有一付好嗓子,她們的歌聲甜美動聽,使青年後生們贊嘆不已。一年春天,七姐妹在樓上紡紗漿線,她們用從山上砍來的金竹把漿好的紗線穿在竹桿上晾曬,竹子和漿線的漿汁所散發出的一股股香氣引來了山上的野蜂,野蜂把一根根金竹鑽通了一個又一個的小孔,並在竹筒內安家落戶起來,一天,七姐妹正忙著綉花,徐徐輕風吹來,同時從樓上傳來一陣陣悅耳的音樂聲,她們還以為是外寨的後生悄悄跑來樓上吹奏簫筒向她們求愛,待她們上樓一看,樓上空無一人,細心的七妹仔細查看,才發現音樂聲是金竹上的蜂洞被風吹響而傳出的。這一發現使得精明的七妹得到啟示,她說:「各位姐妹,我們何不上山另砍一些最好的金竹來各人做一樣樂器來吹,這樣豈不可以消除我們的寂寞,增加我們的快樂嗎?」。七妹的提議得到六個姐姐的贊同,她們各自去砍金竹並按自己的設想做出了七件樂器,一看,七姐妹做的樂器一模一樣,吹出的音也一樣,她們感到很單調。後來,還是七妹有心計,她說;「我們是七姊妹,何不在竹桿上鑽七個孔,每個孔代表我們每一個人,這樣,孔多了聲音就多,就好聽了。」她就這樣做了一支七孔簫,一次能發出很多音,動聽極了,這是大姐提議:「為了體現我們七姐妹的團結和智慧,選兩支最好的聯在一起代表我們七姐妹,表示我們姐妹永遠不分離。」
樂器做好了,取什麼名字又成了大家討論的一個問題,這個說這樣,那個說那樣,意見一時無法統一,後來她們請來寨上的後生們幫助取名,有的說此樂器是七仙女發出的,應取名叫仙女簫,有的說仙女簫不好聽,提議取叫美人簫。這時生在一邊的父親對大家說:「依我看取叫姊妹簫最好,因為它像簫,又是你們七姊妹設想並共同做出來的,叫這個名字,紀念意義更大。」從此,人們就將這個樂器稱為姊妹簫。這個樂器便成了苗族,布依族同胞共有的一件最具代表性的樂器。據說,那三首主要曲調還是那七姐妹共同創造的呢。
要真正追溯姊妹簫的歷史和族屬,它應為漢代(約公元前77年--公元前37年)的北方民族羌族。由於該樂器來自羌民族,故將其稱之為羌笛。在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曾寫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絕句。詩中所指的羌笛便是今天流傳的民間的姊妹簫。今天,流傳在四川西北的羌笛無論它的形狀,體量,音樂旋律以及演奏方法均與貴州的姊妹簫一模一樣,這難道說四川的羌族與貴州中西部的布依族、苗族有其淵源關系?
姊妹簫這一苗族、布依族的樂器在中國民族樂器的大家族中是有地位的,在古代樂器分類中古人將它分在中國八大類樂器中的第四類(竹類);在近代,民族音樂家們將它劃分在中國民族樂器三大類中的第一類(管樂類);在今天的民族樂器分類中,民族音樂研究專家們將其劃分為中國民族樂器四大類中的第三類(氣鳴類)。無論音樂家們把它分入那一類,姊妹簫確是中國民族樂器和民族音樂中的一朵奇葩。
芒筒,是丹寨苗族同胞最為喜愛也最善長吹奏的一種樂器。
芒筒長短、大小不一,音高各異。中小型芒筒長30—70厘米,大芒筒長150厘米左右,最大者長達2米。其音高依次相隔八度。
民間芒筒依其大小組合在一起稱芒筒隊。大型芒筒隊由十五或二十一支組成,分為大、中、小和最小芒筒四組。每組三至五支,與各種蘆笙組成蘆笙樂隊。芒筒以圓潤雄厚的持續音加強主音,使樂隊音響豐滿。
[喉管]
喉管流行於我國廣東、廣西地區。竹製以雙簧哨子發音。樂隊中常用的是G調中音喉管和D調低音喉管兩著音高相差四度。喉管有七個音孔,只能奏出八個音,按七聲音階次序排列。可奏出音程的跳動,宜可演奏「滑音」、「疊音」、「花舌」、「顫音」等。
喉管沒有變音裝置,很少轉調,偶爾轉道屬調和下屬調。喉管多用於戲曲音樂的伴奏,在某些地區吹打樂隊中也有使用。在民族管弦樂隊中,喉管有是同其他中、低音樂其結合使用,以加厚樂隊的中、低音。
喉管音域很窄,使用受限制,音色不易於其他樂器融合,在樂隊中使用要慎重。
二胡
二胡是中國著名的拉弦樂器,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七至十世紀的中國唐代,當時主要流行在中國西北部的少數民族之中。在一千多年的發展史中,二胡一直是戲曲的伴奏樂器 。
二胡構造簡單,一根細細的木製琴桿,長約80厘米,琴桿上有兩根琴弦,琴桿下裝有茶杯形狀的琴筒,還有一把馬尾做的琴弓。琴師演奏二胡時採取坐姿, 左手持琴,右手持弓。二胡的音域可達三個八度。二胡發出的樂音有著豐富的表現力,它以接近於人聲的音色,成為一種富於歌唱性的樂器 ,有人還因此稱它為"中國式小提琴"。由於二胡的音色聽起來略帶憂傷,因而善於表達深沉的情感。
1949年後,二胡的製作、改革和演奏藝術得到了發展,它可以獨奏,也可以在歌舞和聲樂以及戲曲、說唱音樂中伴奏。在中國民族管弦樂隊中,二胡更 是一種主奏樂器,類似西洋管弦樂隊中小提琴的角色。
由於二胡製作簡單、廉價易學而又音色優美,因而深受中國人的喜愛,是中國民間普及率很高的樂器。
高胡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統稱,是在二胡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高胡的產生,和中國民間樂種廣東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
"廣東音樂"是流行在中國廣東地區的一種民間器樂表演形式,它起源於當地的地方戲劇和民間音樂。起初廣東音樂中並沒有高胡這種樂器,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前後,"廣東音樂"作曲家和演奏家呂文成先生對二胡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他把傳統二胡的絲弦改為鋼絲弦,提高了定弦,並用兩腿夾著琴筒進行演奏,這種音色清澈明亮的高音二胡,就被人們稱作高胡,並且很快成為"廣東音樂"中的靈魂樂器。
高胡的構造、製作和用料與二胡基本相同,最大的區別是琴筒較細。由於高胡產生的年代比較晚,因此,樂器製作家們在改造高胡的時候便少有顧慮和束縛。有的樂器製作家把早期高胡的圓形琴筒改為扁圓形狀,使音量加大;有的樂器製作家還把兩根弦的高胡改為三根弦,使樂器的音域向下擴展了五度。
高胡的音色清脆高亢,猶如女高音。它的這一特點加上低音區圓潤的特色,使它在樂隊中佔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因此,中國的民族管弦樂隊中一般都給高胡配備相當重要的席位。另外,由於高胡有著特別豐富的表現力,適於演奏抒情、活潑和華麗的旋律。因此,它在樂隊中經常以華彩的方式給樂曲的主旋律做伴奏,並且能把主旋律按照情感的需要加以裝飾。
板胡
板胡又稱作"梆胡"、"秦胡"等,它是伴隨著地方戲曲梆子腔的出現,在胡琴的基礎上產生的。板胡和中國其它的胡琴類樂器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長表現高亢,激昂、熱烈和火爆的情緒,同時也具備優美和細膩的特點。
板胡在中國大約有300多年的歷史,它的名稱是因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
最初,板胡主要流行於中國的北方地區,當地的許多地方戲曲和曲藝,比如像河北梆子,評劇、豫劇、秦腔等都是用板胡作為主要伴奏樂器的。由於板胡和中國的戲曲、曲藝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因此它在演奏戲曲、曲藝音樂時最能發揮自身的特長,在地方戲曲和曲藝伴奏中,各地區的板胡善於表現各自不同的風格,富有獨特的地方色彩。
板胡的結構絕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但也有區別,主要區別在琴筒上。板胡琴筒的前口不像二胡那樣蒙皮,而是用桐木板,這就是板胡發音的關鍵。板胡的音色特別清澈響亮,富有鄉土氣息,在樂隊中它常是各種伴奏樂器的領弦,在弦樂中擔任高音聲部。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音樂工作者和樂器製作者的努力下,板胡的製作技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使許多新品種加入了"板胡家族"。其中有中音板胡、高音板胡,三弦板胡,竹筒板胡,秦腔板胡等等,都是"板胡家族"的"新成員"。
隨著板胡形制的發展,板胡的演奏技巧也在不斷地提高,表現力也更加豐富多彩,成為中國民族樂隊中不可缺少的特色樂器和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為民族歌劇、民族歌舞和聲樂伴奏。
E. 家裡貧窮又沒有文化的小夥子怎麼去選擇事業
先幹些苦力活,有了積蓄後去學門技術!
F. 在廈門鼓浪嶼賣鼓浪笛的店鋪經常播放的音樂是什麼,很好聽的~還有兩個小夥子也在吹伴奏~
鼓浪嶼 龍頭路那家的嗎
那家就是兩個小夥子的 O(∩_∩)O~
他們經常放的是 天空之城
宮崎駿動畫的配樂 可以看看這個動畫片哦 超好看
G. 中國民族有哪些民風民俗
一.苗族節日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餚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
苗年,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等地的苗族人民歡慶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傳統節日。一般在收獲季節以後,有的在農歷十月亥日,有的在農歷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舉行。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節日早晨,晚輩將做好的美味佳餚、虔誠地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對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謝。姑娘們身著色彩鮮艷、風格各異、刺綉鑲邊或挑花的蠟染衣褲或長短百褶裙,佩戴著引人注目的耳環、手測釧等多種銀飾物,與英俊的小夥子們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蘆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銅鼓聲傳遍整個村寨。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馬燈吹著笛子來到村寨附近的「遊方」場去遊方(又稱「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村村寨寨歌聲不斷。通過對歌,鍾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綉有鴛鴦的錦花帶連接在一起。
苗年若與「吃鼓藏」年相遇,更為隆重「鼓」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舉行的祭祖儀式,若干年舉行一次,七八年、十來年不等。 「鼓藏」前,將「鼓藏」牛(為鼓藏神喂養三年的大牯牛)排隊角斗。屆時,大家推舉的「鼓藏頭」一主持儀式,殺牛祭祖,還要殺雞鴨。全鼓的親戚都要趕來參加,活動持續十餘天。
吃新節
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獲的季節里,找一塊稻穀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里歡慶「吃新節」。
相傳很古的時候,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有穀子,人們只好打獵為生。為了得到谷種,苗族的老祖先告勞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到穀子國換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種,放在倉庫里,等來年開春播種。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長很長的阿烏友,手扒著天邊,借著天燈的光,踩著石頭,舂蕨粑根,不小心將天燈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倉頂上。結果起火,火越燒越大,谷種在倉里哭喊連天,最後乘著煙飛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勞去找告呼,請他勸回谷種,可是告呼硬說谷種沒上天。沒辦法,告勞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去換回谷種。嘴巴磨破了九層皮,嗓子說幹了九壇水,告呼死活不答應。告勞想了九天九夜,終於想出了一條計策:等穀子成熟的時候,派一隻狗到稻田裡打幾個滾,讓穀子沾在毛毛上帶回來。古歷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發了,告勞又交待:要取穀子桿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長的谷種。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門時,不小心絆了一跤,把告勞交待的話記顛倒了,結果跑到只有五寸長的稻田裡,趕忙打了幾個滾就往回跑。計策被告呼識破了,當狗走到天橋時,告呼早派了九十九個彪壯的武士一把守橋頭,他們把狗打落到天河裡,他們想天河又寬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條。可他們萬萬沒想到,狗落入天河後趕緊把尾巴翹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游過天河回來了,尾巴上還沾有九粒谷種。告勞有了谷種,趕緊犁田撤種,到了古歷六月六日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樣的谷穗,一個月後,金閃閃的谷穗成熟了。古歷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種一年的日子,告勞這天摘了九升穀子,煮了一大鍋香噴噴的白米飯。他先舀了三大碗給狗吃了,然後自己才嘗新。剩下的谷種,年年播種,使人們都吃上了白米飯。為了記住取谷種的日子,將七月十三日定為吃新節,一直傳下來。
節日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飯,天剛破曉,人們便帶上新米飯、酒、雞、鴨、魚、肉來到田間,祭過先人之後,宴席開始,大家圍成一個圓圈,每人將手中的酒杯舉到下一位的唇邊,老人一聲令下,大家接連歡呼三聲,便互相敬又酒,一飲而盡。頓時田間笑聲回盪,對歌、踩塘、跳蘆笙等傳統的文體活動開始,直到黃昏。
四月八
農歷四月初八,是貴州省貴陽市附近苗族人民紀念古代英雄「亞努」的傳統節日。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羅格桑(今貴陽附近)休養生息,過著幸福、美滿、豐衣足食的生活。為了抵禦統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謀的首領「亞努」率眾英勇抗擊,給來犯者以沉重打擊,但終因寡不敵眾,不幸於四月初八犧牲,葬在「嘉八許」(今貴陽市噴水池附近)。為了紀念「亞努」英烈,至今每逢農歷四月初八,身穿節日盛裝的苗族人民,都要從四面八方匯集到貴陽市噴水池旁集會。
屆時,噴水池旁紅旗招展,人如潮湧,吹笙奏笛、對歌傳情、耍獅子、玩龍燈、打球、比武熱鬧非凡。小夥子的蘆笙比賽別有情趣,他們邊吹蘆笙邊做快速旋轉、矮步、倒立等技巧。夜晚,貴陽市和噴水池一帶燈火輝煌,如同白晝,到處歡歌曼舞,一派歡樂景象。
四月八的活動在川、鄂、湘、黔等地苗族中也廣為盛行。
舟溪蘆笙節
居住在凱里舟溪一帶的苗族。在農歷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過蘆笙節。蘆笙堂設在舟溪井坎邊的河沙壩上。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幾位主持蘆笙堂的老人,扛著蘆笙來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數千年來盛傳之娛樂活動。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紛紛仿效,以娛樂而賀新年,更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期……」 念完後倒出葫蘆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蘆笙堂中央,噴酒數口,各人又飲一大口,吹響了第一支蘆竺曲;這時帶著銀花首飾,穿著艷麗節日盛裝的姑娘和小夥子們隨著悅耳的曲調翩翩起舞。小夥子們向意中人索取花帶,姑娘們則將花帶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蘆笙管上。三天過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夥伴。這時主持蘆笙堂的老人,仍然背著米酒,在碑石上和蘆笙堂上噴灑米酒。堂中央插上草標。此後蘆笙高掛,直到五穀歸倉,農歷「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蘆笙節。第四天是鬧春,青年情侶,自由談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
龍舟節
龍舟節是每年農歷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時萬人盛裝,雲集江邊,參加龍舟出發前的獻祭活動。比賽開始,幾十條龍舟破浪前進,兩岸鑼鼓、禮炮齊鳴,觀眾吶喊驚天動地。岸上還舉行對歌、跳蘆笙舞等活動。入夜,余興未盡,青年男女相聚對歌,傾訴真情。
捕魚節
捕魚節是貴州中部獨木河及南明河兩岸苗族的節日。獨木河發源於雲霧山,在貴州境內北流至尤里、福來交界處與南明河匯合,再北流注入烏江。這個節日最初是在播種插秧需要水時,苗族人民在河邊祈禱龍王降雨的求雨節,但年長月久,就逐漸演變為捕魚節了。
節日時期各地不一,從三月到六月,由各寨善捕魚而有威信的「漁頭」商定。屆時,青壯男子都要前往山上採集樹葉作「鬧葯」,到河中鬧魚捕魚,婦女則在家中備辦臘肉、香腸、糯米飯和酒。中午時,全家老少都穿著盛裝,攜帶酒肉到河邊進餐。食畢,男吹蘆笙。女唱山歌,盡興歡樂。到夕陽西下時,才帶著鮮魚回家,另設宴招待親友或以魚饋贈他們。
吃信節
吃信節,是貴州省合江縣包寨一帶苗族人民的節日,歷時四天,時間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信」(戊)日(根據干支紀年計算)。屆時,遠嫁他鄉的苗家姑娘,極盡梳妝打扮,穿著如花似錦的衣裙,佩戴琳挪滿目的銀飾物,滿「載」節日禮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鄉親。節日期間,全寨歡騰,鼓樂齊鳴,吹起蘆笙,翩翩起舞,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歡樂。百嗄雅山腳、翁雅河畔,人聲鼎沸。鬥牛、斗雀、跳蘆笙、拔河、打球等比賽場上,喝彩聲此起彼落。鍾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樹林里,溪水邊對山歌,互相傾訴愛慕之情。
花山節
花山節,又稱「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跳場」或「桃花」,是貴州省西部、中部,雲南省東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節日。日期不盡相同,有的在農歷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節前,幾個苗寨聯合產生花山會的三人領導小組,連任三年、七年、十二年不等花場在地勢平坦的風水寶地。
屆時,披上節日盛裝的「花場」,燈籠高懸,彩旗飛舞。花桿矗立。身穿對襟短衣,頭纏青色長布,腰來大市帶的男子和身著節日盛裝、精心梳妝打扮的婦女,吹著蘆笙、吹吶,敲著銅鼓,載歌載舞,從四面八方雲集會場。蘆笙舞貫穿花會始末,賽歌是花會的主要項目,爬桿比賽最引人矚目。舞獅、武藝競賽、鬥牛、賽馬活動,各地不盡相同或兼而有之。蘆笙舞給人一種輕松活潑之感,衣著鮮艷的姑娘和著小夥子蘆笙的旋律起舞,有的是幾個男子一字排開,邊吹邊舞,姑娘們圍繞蘆笙隊,轉圈而跳;有的是小夥子吹笙在前,姑娘聯臂縱舞於後,或全場數百人隨樂齊舞,歌舞昇平,令人心曠神情。舞獅活動別有情趣,在矗立的花桿頂端懸掛一個豬頭(或一隻雞)、兩瓶美酒,舞獅畢,比賽爬花杯。花杯是用一棵剝皮的松樹製成,又高又滑又細,要想取勝是很困難的,人們常常採用人梯的辦法摘取勝利品。爬花桿表演最富有民族特色。表演者邊吹笙,邊繞桿旋轉起舞。一個鷂於翻身上桿,頭朝下,雙腿交叉緊緊絞住桿子倒掛,吹奏蘆笙,一個鯉魚打挺,身體倒轉一百八十度,循環反復一直攀到桿頂亮相。表演者雙腳夾住花桿倒掛。吹著蘆笙下滑,距地面數尺時,一個筋斗翻下,輕盈自如,賽過體操運動員的技巧,博得全場喝采。婦女的績麻穿針比賽,饒有風趣,比賽搓麻繩、穿針引線的質量、速度。
勤勞、智慧的結晶為她們帶來節日歡樂。花山會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機會,鍾情的姑娘會被小夥子撐開的花傘攏去,互相依偎著,傾訴衷腸。花山會到處洋溢著節目的氣氛,充滿著真摯的友誼,純潔的愛情。
砍火星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干貴州關嶺一帶。節日內容主要是規定鄉規。根據不同姓氏,節日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大致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戶,輪流值年,值年負責召集大家商討鄉規和有關大事,然後值年家要備酒殺雞,請大家喝「合心酒」,並把雞頭敬給下一屆值年。循環輪流輪到誰家值年,就在誰家舉行聚議和飲"會心酒"。
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節。在農歷三十晚上,家人團聚,不許外人打攪。他們用半掩門放鞭炮以示此時來人不許入內。初一清晨繼續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惡。人們用兩手做欄牛、攔羊狀,嘴裡說:「趕牛,趕羊……」以示六畜興旺,然後吃年飯。初二開始身著盛裝的苗家人走鄉串戶,互相祝賀節日。好客的主人對來賓要敬酒三杯。家家洋溢著節日的歡樂。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跳舞唱歌,有些地方還要舉行「踩花山」、「並牛」等活動。
晾橋節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縣苗鄉寨頭的傳統節日,也叫「二月二」。相傳寨頭人原住在也霧山,因寨頭土地肥沃,全寨人一起搬進寨頭。搬家那天,龍也要跟著搬,但石屏河水擋住了龍的去路,於是寨里的構羅(長老)們商議一下,決定架橋把龍接來,因龍象徵吉祥幸福。全寨十二房都要接,所以這座橋就修了十二個橋墩。橋修好了起名為「接龍橋」,橋是農歷二月初二造的,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每年這一天寨頭苗家十二房各抬一頭豬,在橋上宰殺。
龍船節
龍船節,有的地方又稱「龍舟節」,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縣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五月初五舉行。屆時,清水江畔,彩旗飄舞,人如海,歌如潮,幾十隻裝飾一新的青、紅、黃龍舟一字排開,泊在爭相競發的起跑線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旌旗迎風「嘩嘩」作響。每條船上三四十名運動健兒,上著對襟短衣,腰系綉花帶,下穿陰丹士林布褲,頭戴精巧的斗笠,個個精神抖擻,集中待命。德高望重的鼓師和標致英俊的少年擂鼓吶喊,指揮龍舟行進在寬闊的江面上,龍船似離弦飛箭,兩岸的歡呼聲,喝彩聲響徹天空。競賽結束,男女青年隨蘆笙、吹吶、竹笛、芒筒、月琴、木葉等樂曲聲翩翩起舞。跑馬、鬥牛、踩鼓和「遊方」活動相伴舉行,增加了節日濃郁的氣氛。節日里,出嫁的姑媲精滿載雞鴨、棕粑回娘家探望。
姊妹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地區。每年春天,那裡的苗族婦女要過一次「姊妹節」,吃上一餐「姊妹飯」。節日的早上,寨子里的姑娘們便去田裡捉魚,准備「姊妹飯」、不管她們到哪家田裡捕撈,都會受到歡迎。婦女們吃完「姊妹飯」後,便各自帶上事先准備好的彩色糯米飯,到遊方場找小夥子對歌。小夥子想要吃到糯米飯,必須在對歌中取勝。除對歌以外,婦女們可以隨意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過「姊妹節」。
爬山節
苗族的爬山節亦稱「爬坡節」,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每年農歷的三月下旬里的「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記日),即農歷三月十九日這天舉行。屆時居住在黔東南凱里地區的苗族人民聚集在香爐山上,他們在山上對歌斗雀,歌山人海,熱鬧非凡。青年男女邊唱歌邊沿著曲曲彎彎的山間小路向山頂攀登。一路春風一路歌,苗族的飛歌、情歌、酒歌、古歌灑滿山坡,最先到達山頂的被譽為「爬山英雄」,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姑娘們的青睞。
相傳香爐山爬山節是紀念苗族的英俊青年阿補和玉帝小女兒阿別的。玉帝的小女兒阿別嚮往人間的自由生活,順著山頂飛下來,與聰明能幹、忠厚善良的阿補結為夫妻並生有三個女兒。一天黎明全家人正在高興之際忽然雞叫頭遍。玉帝規定每天雞叫三遍時為朝拜時,阿別若不能及時趕到,必有大禍臨頭。心急如火的阿別在山頂向天空飛奔時一腳將香爐山頂登垮了六層。香爐山沒了山頂,阿別再無法下凡了,玉帝也因沒有山頂不能享受人間香火,便罰阿補變為香爐,供燒香之用。為了紀念阿別和阿補的忠貞愛情,苗家人便在阿補變香爐這天過一年一度的爬山節。
殺魚節
居住在貴州省貴定一帶的苗族人民每年農歷三月初九都要過殺魚節。這天,人民起早來到河邊,叉起河裡的鮮魚,在河邊煮著吃,邊吃邊唱山歌,吹蘆堅,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挑蔥會節
是湘西保靖縣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會。傳說很久以前,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兒阿達惹愛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岩諾。土官氣得要死,說:「鳳凰鳥哪能與釘釘雀共窩?」岩諾的老人也勸岩諾:「金銀花與地巴菜同不了一個心。」阿達惹被鎖在吊腳樓里,不能出去。岩諾每天黃昏趕牛回家,從夯沙跑到老鼻子寨來看心愛的姑娘。失去自由的阿達惹用歌聲唱道:「翠鳥關在竹籠籠里,掛牽山上花蓬蓬哩。鳥盼花,花盼鳥,清明采青才相逢哩。」「清明采青」是苗族姑娘在清明這天,上山挑葫蔥,求山神保佑。岩諾明白了姑娘的意思,忙唱道:「扯下樹的藤子卷在地哩,藤也枯葉也枯好孤凄哩,盼清明,發春雨哩,纏上村兒再莫離哩。」清明這天,兩人各自早出家門,正好走在葫蔥茂密的翁排坡上相遇。他倆忠貞相愛感動了葫蔥仙姑,促成了他們美好姻緣。因此,每年的清明節,苗族女青年穿上節日盛裝,帶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拿挑蔥刀,男青年拿著沙刀,都聚集在翁排坡上,對歌擇偶。這就是一年一度的「挑蔥會」。
祭鼓節
這是苗族的傳統祭祖節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傳說,人類的媽媽「妹榜妹留」是從楓樹的樹心裡生出來的,他們死後還要回到楓樹里去,人死後靈魂也要回到老家去才得安息。祖宗的老家在樹心裡,木鼓就是象徵祖宗安息的地方。後來祭祖,「祭祖」喊成了「祭鼓」了。沿襲到現在祭鼓就是祭祖了。祭鼓是以「韁略」為單位舉行的,一個「韁」是一個始祖傳下來的有血緣關系的親族,他們共同敬奉一個認為祖宗的靈魂住在裡面的木鼓。祭鼓節那天,每家准備一頭水粘牛,也可以幾家准備一頭,或買些牛肉。先放牛角斗,幾百頭牛一起角斗,場面是很壯觀的,然後再宰殺敬供。按習慣,不論是來慶賀的親友,還來看鬥牛的客人、過路的商販,一律留下,不準走,人越多,主人臉上越光彩。
跳花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關嶺地區。這是關嶺地區苗族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節日。據說是為多年不生育的夫婦們舉行的娛樂盛會。現在遠超出這個范圍。節目多在正月舉行,為期三天左右。白天,吹蘆笙、口弦,唱歌跳舞。晚上,對歌,談情說愛,老人圍在篝火旁飲酒暢談。參加者有時上萬人,男女老幼競相赴會。
H. 目前所知在河南省舞陽縣最古老的旋律吹奏樂器是
骨笛。
是笛子的一種,也是最早的樂器。又稱鷹笛或鷹骨笛,藏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邊棱氣鳴樂器,藏語稱當惹。用鷲鷹翅骨製成,流行於西藏、青海、雲南、四川、甘肅省等的藏族牧區。常用於獨奏。是藏族青年喜愛的自娛性吹奏樂器,多在夏季放牧或田間勞動休息時吹奏自娛。
骨笛的起源:
從前有一個地方,那裡山清水秀,勤勞的苗族人在那裡居住。寨子里有一個年輕壯實的小夥子叫竹郎,以編竹筐為生,由於他每天都與竹子打交道,日久生情,他覺得翠綠的竹子是有靈性的,小夥子隨手拿起一片竹葉就可以吹出甜美又悅耳的聲音。
久而久之,他的音樂聲打動了一位叫笛妹的美麗姑娘,每當小夥子吹起竹葉時,姑娘都會跟著唱。有一天,調皮的姑娘指著一節節的竹子問小夥子「這個管子你能吹響嗎?」
聰明的小夥子想了一想,截下一段竹子,把中間鑽空,又在上面挖了幾個小孔,吹出的聲音比竹葉更好聽,還能吹出不同的調來。動聽的音樂吹進了姑娘的心坎里,小夥子把它作為定情之物送給了姑娘。因為小夥子叫竹郎,笛妹姑娘動情的把這個定情之物叫做「竹笛」。
這也許就是最早的樂器,當然它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不過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真的發現了距今有8000—9000年之久的笛子——「骨笛」!
I. 傳統文化中吹牛一詞是怎麼來的
吹牛的來歷有三種說法:
1.據專家考證,吹牛一詞起源於黃河上游一帶,上游沿岸居民為解決渡河運輸上的困難,想出皮筏代舟的方法,主要是將羊皮袋吹起來需要體格強壯的人才能吹起來,而牛皮袋體積大,想要用嘴吹起來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人說能吹起來,會被認為是在說大話,時間長了就變成了吹牛,慢慢的流傳開來。
2.說是來自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在一起都會討論牛馬,說自己有多少牛馬,誇大其詞,因此為吹牛。
3.說是源自屠夫,屠夫在殺豬宰羊之後,要將皮吹起來,但牛皮不好吹,要是有人說自己能吹起來,便會說他在吹牛。
J. 山西的民俗民風需要改進的地方
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
一.苗族節日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餚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
苗年,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等地的苗族人民歡慶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傳統節日。一般在收獲季節以後,有的在農歷十月亥日,有的在農歷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舉行。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節日早晨,晚輩將做好的美味佳餚、虔誠地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對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謝。姑娘們身著色彩鮮艷、風格各異、刺綉鑲邊或挑花的蠟染衣褲或長短百褶裙,佩戴著引人注目的耳環、手測釧等多種銀飾物,與英俊的小夥子們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蘆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銅鼓聲傳遍整個村寨。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馬燈吹著笛子來到村寨附近的「遊方」場去遊方(又稱「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村村寨寨歌聲不斷。通過對歌,鍾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綉有鴛鴦的錦花帶連接在一起。
苗年若與「吃鼓藏」年相遇,更為隆重「鼓」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舉行的祭祖儀式,若干年舉行一次,七八年、十來年不等。 「鼓藏」前,將「鼓藏」牛(為鼓藏神喂養三年的大牯牛)排隊角斗。屆時,大家推舉的「鼓藏頭」一主持儀式,殺牛祭祖,還要殺雞鴨。全鼓的親戚都要趕來參加,活動持續十餘天。
吃新節
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獲的季節里,找一塊稻穀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里歡慶「吃新節」。
相傳很古的時候,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有穀子,人們只好打獵為生。為了得到谷種,苗族的老祖先告勞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到穀子國換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種,放在倉庫里,等來年開春播種。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長很長的阿烏友,手扒著天邊,借著天燈的光,踩著石頭,舂蕨粑根,不小心將天燈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倉頂上。結果起火,火越燒越大,谷種在倉里哭喊連天,最後乘著煙飛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勞去找告呼,請他勸回谷種,可是告呼硬說谷種沒上天。沒辦法,告勞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去換回谷種。嘴巴磨破了九層皮,嗓子說幹了九壇水,告呼死活不答應。告勞想了九天九夜,終於想出了一條計策:等穀子成熟的時候,派一隻狗到稻田裡打幾個滾,讓穀子沾在毛毛上帶回來。古歷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發了,告勞又交待:要取穀子桿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長的谷種。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門時,不小心絆了一跤,把告勞交待的話記顛倒了,結果跑到只有五寸長的稻田裡,趕忙打了幾個滾就往回跑。計策被告呼識破了,當狗走到天橋時,告呼早派了九十九個彪壯的武士一把守橋頭,他們把狗打落到天河裡,他們想天河又寬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條。可他們萬萬沒想到,狗落入天河後趕緊把尾巴翹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游過天河回來了,尾巴上還沾有九粒谷種。告勞有了谷種,趕緊犁田撤種,到了古歷六月六日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樣的谷穗,一個月後,金閃閃的谷穗成熟了。古歷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種一年的日子,告勞這天摘了九升穀子,煮了一大鍋香噴噴的白米飯。他先舀了三大碗給狗吃了,然後自己才嘗新。剩下的谷種,年年播種,使人們都吃上了白米飯。為了記住取谷種的日子,將七月十三日定為吃新節,一直傳下來。
節日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飯,天剛破曉,人們便帶上新米飯、酒、雞、鴨、魚、肉來到田間,祭過先人之後,宴席開始,大家圍成一個圓圈,每人將手中的酒杯舉到下一位的唇邊,老人一聲令下,大家接連歡呼三聲,便互相敬又酒,一飲而盡。頓時田間笑聲回盪,對歌、踩塘、跳蘆笙等傳統的文體活動開始,直到黃昏。
四月八
農歷四月初八,是貴州省貴陽市附近苗族人民紀念古代英雄「亞努」的傳統節日。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羅格桑(今貴陽附近)休養生息,過著幸福、美滿、豐衣足食的生活。為了抵禦統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謀的首領「亞努」率眾英勇抗擊,給來犯者以沉重打擊,但終因寡不敵眾,不幸於四月初八犧牲,葬在「嘉八許」(今貴陽市噴水池附近)。為了紀念「亞努」英烈,至今每逢農歷四月初八,身穿節日盛裝的苗族人民,都要從四面八方匯集到貴陽市噴水池旁集會。
屆時,噴水池旁紅旗招展,人如潮湧,吹笙奏笛、對歌傳情、耍獅子、玩龍燈、打球、比武熱鬧非凡。小夥子的蘆笙比賽別有情趣,他們邊吹蘆笙邊做快速旋轉、矮步、倒立等技巧。夜晚,貴陽市和噴水池一帶燈火輝煌,如同白晝,到處歡歌曼舞,一派歡樂景象。
四月八的活動在川、鄂、湘、黔等地苗族中也廣為盛行。
舟溪蘆笙節
居住在凱里舟溪一帶的苗族。在農歷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過蘆笙節。蘆笙堂設在舟溪井坎邊的河沙壩上。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幾位主持蘆笙堂的老人,扛著蘆笙來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數千年來盛傳之娛樂活動。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紛紛仿效,以娛樂而賀新年,更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期……」 念完後倒出葫蘆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蘆笙堂中央,噴酒數口,各人又飲一大口,吹響了第一支蘆竺曲;這時帶著銀花首飾,穿著艷麗節日盛裝的姑娘和小夥子們隨著悅耳的曲調翩翩起舞。小夥子們向意中人索取花帶,姑娘們則將花帶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蘆笙管上。三天過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夥伴。這時主持蘆笙堂的老人,仍然背著米酒,在碑石上和蘆笙堂上噴灑米酒。堂中央插上草標。此後蘆笙高掛,直到五穀歸倉,農歷「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蘆笙節。第四天是鬧春,青年情侶,自由談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
龍舟節
龍舟節是每年農歷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時萬人盛裝,雲集江邊,參加龍舟出發前的獻祭活動。比賽開始,幾十條龍舟破浪前進,兩岸鑼鼓、禮炮齊鳴,觀眾吶喊驚天動地。岸上還舉行對歌、跳蘆笙舞等活動。入夜,余興未盡,青年男女相聚對歌,傾訴真情。
捕魚節
捕魚節是貴州中部獨木河及南明河兩岸苗族的節日。獨木河發源於雲霧山,在貴州境內北流至尤里、福來交界處與南明河匯合,再北流注入烏江。這個節日最初是在播種插秧需要水時,苗族人民在河邊祈禱龍王降雨的求雨節,但年長月久,就逐漸演變為捕魚節了。
節日時期各地不一,從三月到六月,由各寨善捕魚而有威信的「漁頭」商定。屆時,青壯男子都要前往山上採集樹葉作「鬧葯」,到河中鬧魚捕魚,婦女則在家中備辦臘肉、香腸、糯米飯和酒。中午時,全家老少都穿著盛裝,攜帶酒肉到河邊進餐。食畢,男吹蘆笙。女唱山歌,盡興歡樂。到夕陽西下時,才帶著鮮魚回家,另設宴招待親友或以魚饋贈他們。
吃信節
吃信節,是貴州省合江縣包寨一帶苗族人民的節日,歷時四天,時間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信」(戊)日(根據干支紀年計算)。屆時,遠嫁他鄉的苗家姑娘,極盡梳妝打扮,穿著如花似錦的衣裙,佩戴琳挪滿目的銀飾物,滿「載」節日禮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鄉親。節日期間,全寨歡騰,鼓樂齊鳴,吹起蘆笙,翩翩起舞,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歡樂。百嗄雅山腳、翁雅河畔,人聲鼎沸。鬥牛、斗雀、跳蘆笙、拔河、打球等比賽場上,喝彩聲此起彼落。鍾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樹林里,溪水邊對山歌,互相傾訴愛慕之情。
花山節
花山節,又稱「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跳場」或「桃花」,是貴州省西部、中部,雲南省東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節日。日期不盡相同,有的在農歷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節前,幾個苗寨聯合產生花山會的三人領導小組,連任三年、七年、十二年不等花場在地勢平坦的風水寶地。
屆時,披上節日盛裝的「花場」,燈籠高懸,彩旗飛舞。花桿矗立。身穿對襟短衣,頭纏青色長布,腰來大市帶的男子和身著節日盛裝、精心梳妝打扮的婦女,吹著蘆笙、吹吶,敲著銅鼓,載歌載舞,從四面八方雲集會場。蘆笙舞貫穿花會始末,賽歌是花會的主要項目,爬桿比賽最引人矚目。舞獅、武藝競賽、鬥牛、賽馬活動,各地不盡相同或兼而有之。蘆笙舞給人一種輕松活潑之感,衣著鮮艷的姑娘和著小夥子蘆笙的旋律起舞,有的是幾個男子一字排開,邊吹邊舞,姑娘們圍繞蘆笙隊,轉圈而跳;有的是小夥子吹笙在前,姑娘聯臂縱舞於後,或全場數百人隨樂齊舞,歌舞昇平,令人心曠神情。舞獅活動別有情趣,在矗立的花桿頂端懸掛一個豬頭(或一隻雞)、兩瓶美酒,舞獅畢,比賽爬花杯。花杯是用一棵剝皮的松樹製成,又高又滑又細,要想取勝是很困難的,人們常常採用人梯的辦法摘取勝利品。爬花桿表演最富有民族特色。表演者邊吹笙,邊繞桿旋轉起舞。一個鷂於翻身上桿,頭朝下,雙腿交叉緊緊絞住桿子倒掛,吹奏蘆笙,一個鯉魚打挺,身體倒轉一百八十度,循環反復一直攀到桿頂亮相。表演者雙腳夾住花桿倒掛。吹著蘆笙下滑,距地面數尺時,一個筋斗翻下,輕盈自如,賽過體操運動員的技巧,博得全場喝采。婦女的績麻穿針比賽,饒有風趣,比賽搓麻繩、穿針引線的質量、速度。
勤勞、智慧的結晶為她們帶來節日歡樂。花山會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機會,鍾情的姑娘會被小夥子撐開的花傘攏去,互相依偎著,傾訴衷腸。花山會到處洋溢著節目的氣氛,充滿著真摯的友誼,純潔的愛情。
砍火星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干貴州關嶺一帶。節日內容主要是規定鄉規。根據不同姓氏,節日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大致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戶,輪流值年,值年負責召集大家商討鄉規和有關大事,然後值年家要備酒殺雞,請大家喝「合心酒」,並把雞頭敬給下一屆值年。循環輪流輪到誰家值年,就在誰家舉行聚議和飲"會心酒"。
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節。在農歷三十晚上,家人團聚,不許外人打攪。他們用半掩門放鞭炮以示此時來人不許入內。初一清晨繼續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惡。人們用兩手做欄牛、攔羊狀,嘴裡說:「趕牛,趕羊……」以示六畜興旺,然後吃年飯。初二開始身著盛裝的苗家人走鄉串戶,互相祝賀節日。好客的主人對來賓要敬酒三杯。家家洋溢著節日的歡樂。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跳舞唱歌,有些地方還要舉行「踩花山」、「並牛」等活動。
晾橋節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縣苗鄉寨頭的傳統節日,也叫「二月二」。相傳寨頭人原住在也霧山,因寨頭土地肥沃,全寨人一起搬進寨頭。搬家那天,龍也要跟著搬,但石屏河水擋住了龍的去路,於是寨里的構羅(長老)們商議一下,決定架橋把龍接來,因龍象徵吉祥幸福。全寨十二房都要接,所以這座橋就修了十二個橋墩。橋修好了起名為「接龍橋」,橋是農歷二月初二造的,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每年這一天寨頭苗家十二房各抬一頭豬,在橋上宰殺。
龍船節
龍船節,有的地方又稱「龍舟節」,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縣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五月初五舉行。屆時,清水江畔,彩旗飄舞,人如海,歌如潮,幾十隻裝飾一新的青、紅、黃龍舟一字排開,泊在爭相競發的起跑線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旌旗迎風「嘩嘩」作響。每條船上三四十名運動健兒,上著對襟短衣,腰系綉花帶,下穿陰丹士林布褲,頭戴精巧的斗笠,個個精神抖擻,集中待命。德高望重的鼓師和標致英俊的少年擂鼓吶喊,指揮龍舟行進在寬闊的江面上,龍船似離弦飛箭,兩岸的歡呼聲,喝彩聲響徹天空。競賽結束,男女青年隨蘆笙、吹吶、竹笛、芒筒、月琴、木葉等樂曲聲翩翩起舞。跑馬、鬥牛、踩鼓和「遊方」活動相伴舉行,增加了節日濃郁的氣氛。節日里,出嫁的姑媲精滿載雞鴨、棕粑回娘家探望。
姊妹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地區。每年春天,那裡的苗族婦女要過一次「姊妹節」,吃上一餐「姊妹飯」。節日的早上,寨子里的姑娘們便去田裡捉魚,准備「姊妹飯」、不管她們到哪家田裡捕撈,都會受到歡迎。婦女們吃完「姊妹飯」後,便各自帶上事先准備好的彩色糯米飯,到遊方場找小夥子對歌。小夥子想要吃到糯米飯,必須在對歌中取勝。除對歌以外,婦女們可以隨意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過「姊妹節」。
爬山節
苗族的爬山節亦稱「爬坡節」,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每年農歷的三月下旬里的「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記日),即農歷三月十九日這天舉行。屆時居住在黔東南凱里地區的苗族人民聚集在香爐山上,他們在山上對歌斗雀,歌山人海,熱鬧非凡。青年男女邊唱歌邊沿著曲曲彎彎的山間小路向山頂攀登。一路春風一路歌,苗族的飛歌、情歌、酒歌、古歌灑滿山坡,最先到達山頂的被譽為「爬山英雄」,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姑娘們的青睞。
相傳香爐山爬山節是紀念苗族的英俊青年阿補和玉帝小女兒阿別的。玉帝的小女兒阿別嚮往人間的自由生活,順著山頂飛下來,與聰明能幹、忠厚善良的阿補結為夫妻並生有三個女兒。一天黎明全家人正在高興之際忽然雞叫頭遍。玉帝規定每天雞叫三遍時為朝拜時,阿別若不能及時趕到,必有大禍臨頭。心急如火的阿別在山頂向天空飛奔時一腳將香爐山頂登垮了六層。香爐山沒了山頂,阿別再無法下凡了,玉帝也因沒有山頂不能享受人間香火,便罰阿補變為香爐,供燒香之用。為了紀念阿別和阿補的忠貞愛情,苗家人便在阿補變香爐這天過一年一度的爬山節。
殺魚節
居住在貴州省貴定一帶的苗族人民每年農歷三月初九都要過殺魚節。這天,人民起早來到河邊,叉起河裡的鮮魚,在河邊煮著吃,邊吃邊唱山歌,吹蘆堅,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挑蔥會節
是湘西保靖縣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會。傳說很久以前,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兒阿達惹愛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岩諾。土官氣得要死,說:「鳳凰鳥哪能與釘釘雀共窩?」岩諾的老人也勸岩諾:「金銀花與地巴菜同不了一個心。」阿達惹被鎖在吊腳樓里,不能出去。岩諾每天黃昏趕牛回家,從夯沙跑到老鼻子寨來看心愛的姑娘。失去自由的阿達惹用歌聲唱道:「翠鳥關在竹籠籠里,掛牽山上花蓬蓬哩。鳥盼花,花盼鳥,清明采青才相逢哩。」「清明采青」是苗族姑娘在清明這天,上山挑葫蔥,求山神保佑。岩諾明白了姑娘的意思,忙唱道:「扯下樹的藤子卷在地哩,藤也枯葉也枯好孤凄哩,盼清明,發春雨哩,纏上村兒再莫離哩。」清明這天,兩人各自早出家門,正好走在葫蔥茂密的翁排坡上相遇。他倆忠貞相愛感動了葫蔥仙姑,促成了他們美好姻緣。因此,每年的清明節,苗族女青年穿上節日盛裝,帶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拿挑蔥刀,男青年拿著沙刀,都聚集在翁排坡上,對歌擇偶。這就是一年一度的「挑蔥會」。
祭鼓節
這是苗族的傳統祭祖節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傳說,人類的媽媽「妹榜妹留」是從楓樹的樹心裡生出來的,他們死後還要回到楓樹里去,人死後靈魂也要回到老家去才得安息。祖宗的老家在樹心裡,木鼓就是象徵祖宗安息的地方。後來祭祖,「祭祖」喊成了「祭鼓」了。沿襲到現在祭鼓就是祭祖了。祭鼓是以「韁略」為單位舉行的,一個「韁」是一個始祖傳下來的有血緣關系的親族,他們共同敬奉一個認為祖宗的靈魂住在裡面的木鼓。祭鼓節那天,每家准備一頭水粘牛,也可以幾家准備一頭,或買些牛肉。先放牛角斗,幾百頭牛一起角斗,場面是很壯觀的,然後再宰殺敬供。按習慣,不論是來慶賀的親友,還來看鬥牛的客人、過路的商販,一律留下,不準走,人越多,主人臉上越光彩。
跳花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關嶺地區。這是關嶺地區苗族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節日。據說是為多年不生育的夫婦們舉行的娛樂盛會。現在遠超出這個范圍。節目多在正月舉行,為期三天左右。白天,吹蘆笙、口弦,唱歌跳舞。晚上,對歌,談情說愛,老人圍在篝火旁飲酒暢談。參加者有時上萬人,男女老幼競相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