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傳播是傳承的前提。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只有在廣泛的傳播中,才能得到傳承和發展。挖掘文化內涵,創新傳播方式,讓優秀傳統文化不斷走進公眾視野,讓公眾更多、更深地了解和認識中華文化,是當前傳承中華優秀文化該做的工作。
B. 傳統文化如何與航空航天結合
航天設備使用神話人物命名,不僅表現出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更是一種符合時代特色的產物。航天設備的命名並不是隨便安排的,而是經過了一系列的計劃,並且根據時代特徵等進行命名。航天設備的名字不僅僅只是一個代號,更是我國文化、主流價值觀的表達,是我國與世界交流的一個窗口。
航天設備的命名方式與時代特徵非常有關系,是具有時代特色的產物。在中國航天事業起步的早期,國際形勢一片緊張,航天項目大多以軍方為主導,立項目的往往在趕蘇超美。承擔著國防重任和國家形象工程意義的航天項目,名字就不宜以浪漫為基調,而是要體現當時中國的價值觀。比如今天仍然承擔運載任務的長征系列火箭,名字源於60年代航天先驅對主席詩詞《七律·長征》的化用。而長征火箭的上面級,也就是負責在最後一級把裝備送上軌道的推進器,也引用了「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名句,延續了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也預示著中國航天事業「不怕遠征難」
我國現在經濟發展情況良好,航天人追逐星辰大海弘揚傳統文化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今天中國「大國重器」的研發團隊平均年齡都很年輕:航母團隊37歲、量子物理團隊35歲、北斗七星33歲、C919大飛機團隊28歲。航天領域也不例外,天眼、天宮等團隊的平均年齡都只有30歲左右。航天人員年齡結構越來越年輕,生活也遠離了過去的特殊年代,航天人所具有的那種追逐星辰大海的浪漫主義色彩被激發了出來。體現在中國航天器上,就出現了更多浪漫主義的名字,讓人浮想聯翩。
登月計劃的代號「嫦娥」,神話意義十足。而從嫦娥四號內被釋放出來的月球探測器玉兔二號,更是讓神話真正照進了現實。除了名字以外,嫦娥工程的標志也富有寓意:整體以中國書法的風格寫出一個「月」字,藍色的月牙代表月亮,中間的兩橫用一雙腳印來表示,象徵著中國人載人登月的終極夢想。藍色的月牙起筆處形似龍頭,代表中國;月牙尾部的飛白,則是由和平鴿組成,表達了中國航天和平發展的美好願望。
C. 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途徑
要想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播創新,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克服簡單灌輸、照搬照抄、慣性惰性等形式主義、教條主義傾向,避免將傳統文化標簽化、口號化、簡單化。
第二,遵循潛移默化、內容為王、深度轉化、鏈條傳播、統一運營的現代傳播規律,形成規模,注重效果。深度轉化,並非簡單的形式和語言的碎片。個人認為,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樣重要。一件產品,如果大家不願意買,就說明不夠深入人心。換言之,應當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尤其是調動民營文化的積極性。
(光明網記者李姝昱整理)
第三,善於規劃,注重頂層設計,形成傳播合力。「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傳統文化的網路傳播與創新性發展」傳播論壇,有學者、企業、媒體等的共同參與,是一次很好的嘗試。人才方面,須做到深度融合,包括傳統文化專家、文化創意人才、專業傳播人才等。這種融合,並非開會討論這么簡單,如果有可能,應當是大家同吃同住、切磋交流,一起摸爬滾打。例如動漫《領風者》,編劇、學者等聚在一起,經過了幾個月的扎實研討與合作,才把劇本創作出來。十年磨一劍,是一種可貴的品質。
傳統文化的傳播創新,具體表現如下:首先,是思維方式創新。我們過去擅長的思維方式,是從上往下講、從大往小講。這種方式,傾向於灌輸,是兩個輿論場。但現在,老百姓的接受方式明顯不是這樣。他們更喜聞樂見的是故事視角。把「要你看」變成「我要看」,離不開有吸引力的好作品,還應該把簡單思維轉變成系統思維。系統思維,就是走結合式創新的路子,關鍵是人的結合、人的系統。整個傳播鏈條和運營設計,一定是完整的,力求多樣態呈現、多頻次傳播、多渠道發布、多平台運營,避免零敲碎打。資源整合,方可產生更好的傳播效果。
D. 如何宣傳中國傳統文化
1. 傳承文化。通過誦讀活動的開展,使學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從經典工作中去汲取民族精神源頭活水,修復文化傳承的斷層缺乏,讓少年兒童接受實實在在的「中國人」教育。
2. 陶冶情操。與聖賢為友,與經典同行,美心善文,佳言懿行。熟讀成誦,潛移默化,養育開朗豁達的性情、自信自強的人格、和善誠信的品質。
3. 提高素養。在誦讀熟背中增大識字量,擴大閱讀量,增加詩文誦量。學生在誦讀中增強語感,感受文言精華,奠定語文基礎,在記憶的黃金時代,增強經典儲備,從而紮下語文水平厚實功底。
4. 開發潛能。反復誦讀,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促進學習態度的端正,求知熱情的激發。
5. 推進素質教育。讀經典、培心靈,汲取營養,開發心智,使學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E. 如何對外傳播中國文化
傳統中國文化是儒釋道,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組合,但主流是儒家思想。其他學派的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不大,如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純國貨,佛教思想是由以前的西方傳播給中國的,不算純國貨。所以,要對外真正傳播中國文化,只要教外國人讀兩本書,一本《論語》,一本《道德經》就差不多了,用外國譯本教更快捷方便省事。這樣,遠遠好過教外國人用筷子吃飯、一筆一畫寫漢字,捨本逐末,沒有多大實際效果。
傳統中國文化適用於封建社會的昨天,它使中國成為沉睡的獅子。今天的中國應該在保留傳統文化中有益的部分的基礎上,積極向西方資本主義學習,向西方人做學生。
F. 如何傳播文化
我們怎樣傳播民族文化?
面對「文化折扣」,西方學者提出的解決方案是,以最簡單的文化內容,從而最大化受眾群。陳雪飛說,這是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通俗文化經過多年實踐所得出的結論。
難道就只有這一種辦法嗎?
在陳雪飛看來,顯然不是的。好萊塢的方式對於傳播傳統文化而言,絕對不是良方。無論從必要性和可能性來說,傳統文化都應該保持自己的「主體」自覺性,利用好親緣文化圈,也就是說,每種文化都要塑造好自己的「多元一體」共生格局。
姚遙則更明確指出,我們需要的不是去縮減民族文化的內涵,而是要對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的解讀,用國際通用的話語和技術去闡釋中國的深層價值觀,而不是只去展示某種物化的符號。如果只是簡單地展示傳統文化,不對它進行現代化的文本轉化,恐怕最終的效果適得其反。他舉例說,自己曾經遇到一位天津的翻譯專家,這位專家在年輕的時候曾經遇到一個翻譯難題——「四喜丸子」是一道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的名菜,但是如何把「四喜」翻譯給外國人呢?他開始時直接將其翻譯作「四件喜事(Four Happy Things)」,未加任何闡釋與介紹,很多外國人聽後都無法體會這道菜名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往往報以疑惑與失望的目光。最終,當年年紀尚輕的翻譯經過苦思冥想,靈機一動想到了中國古人描摹「人生四大喜事」的一首詩,並作了更深層次的解讀:「久旱逢甘霖——人與自然的關系」、「他鄉遇故知——人與社會的關系」、「洞房花燭夜——人與家庭的關系」、「金榜題名時——人與事業的關系」,由此闡釋了中國人的生活理念與價值追求,最終獲得了很多外國人的普遍共鳴。
周鑫宇說,我們推廣中國文化必須要以對別人有幫助為目的,不能為了推廣而推廣。如果一個人總是向陌生人介紹我是誰,而且最終的結果又是讓他人覺得我們不一樣,那就很難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只有我們利用中國文化的思維方式、解決方案真正的幫助了別人,中國傳統文化才能為別人所接受。否則,任何在交流過程中,直接的、刻意的傳播中國文化的形式都很難有很好的效果。同時,他也相信中國文化有能力解決當今人類所面臨的很多問題。
姚遙同樣對中國文化充滿信心,不過在他看來,對外傳播的重點依然在於中國與西方傳統大國的不同之處。如果我們對外傳播的形象過分地與西方求同,恐怕不但已經輸在起跑線上,而且西方人也不會給予尊重和祝福。西方大國很清楚自己的崛起之路是如何走出來的,與西方強求一致、喪失自身特點,中國只能成為他們警惕與懷疑的眼中釘。遺憾的是,未能深刻理解中國不同於西方的文化傳統與外交理念,恰恰是當下很多機構與專家在開展公共外交時,落下的關鍵一課。姚遙舉例說,前年有一部電影叫《中國合夥人》,一度非常火,有人說「這就是中國夢」,然而更多的人則存有疑問——這到底是中國夢,還是中國人的美國夢?如果我們費了很大力氣去對外表達,但其中蘊含的卻都是西方的理念,恐怕不但得不到西方的尊重,更會失去亞非拉人民的支持。
姚遙指出,習主席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提出,我們要對外傳播的國家形象必須有中國的特色,具體說包括四個層面:第一是文明大國的形象,第二是東方大國的形象,第三是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第四是社會主義大國的形象。這些形象特點與傳統的西方大國不一樣,體現的是具有中國文化傳統的道義基礎:對內要親民愛物,各民族人民要和諧共處;對外要濟弱扶傾,永遠不能恃強凌弱。幫助那些依然貧困的欠發達國家共同發展,做那些傳統西方大國所從來不願做的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承千年的價值觀,我們理應目標明確地精心闡釋和大力傳播——當然,這並不妨礙對外傳播技巧的最高境界是「潤物細無聲」。
因此,我們的當務之急,是將對外傳播的民族文化進行現代化的闡釋與解讀,使其能夠更深層次地為其他國家的民眾所理解。至為重要的是,我們對外傳播的傳統文化,終究還是要客觀體現出我們和西方國家所本身存在的理念不同。在這種文化和理念的影響下,我們才能夠塑造出對內親民愛物、對外濟弱扶傾的中國形象,才能夠號召更多國家與中國一道努力,成為真正負責任的新型大國。
G. 如何做好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
針對傳統文化傳承這個問題,有人認為我們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而有人則認為我們應該融入流行。這兩種說法都太片面,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包括了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
對於不同方面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選用更適合其發展的方式來傳承。籠統單一地說要保留原汁原味或者融入流行都比較偏激。因此,我認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應該採取多樣化的手段。
(7)空乘行業如何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5、儒家、佛家、道家彼此共存共榮,長期以來支配和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