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腰鼓是哪個文化區的

腰鼓是哪個文化區的

發布時間:2022-06-22 12:26:52

① 打腰鼓是不是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安塞腰鼓,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傳統民俗舞蹈。
安塞腰鼓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13。

② 皮影戲和安塞腰鼓分別是我國哪個地區的文化特色

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1]

由於皮影戲在中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見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東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寧夏皮影、陝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隴東皮影等風格各具特色的地方皮影。

安塞腰鼓,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傳統民俗舞蹈。

腰鼓是陝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傳統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區的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等地最為盛行

③ 腰鼓來自哪,快快是具體事例,不是有的氣概

腰鼓」是陝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區的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榆林等地最為盛行,是陝西民間舞蹈中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一。陝北腰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悠久的發展歷史。在一些主要流傳地區,幾乎是村村有鼓隊,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傳承,經久不衰。正由於它流傳的時間長、范圍廣,參加的人數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動律雖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風格和習俗。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

安塞腰鼓由來已久,本是古代軍旅以增軍中士氣及傳遞情報所用,這里是用來表達勝利的歡呼和豐收的喜悅。頗密的擊鼓聲,強悍的步伐,變幻的陣勢,雄壯的吶喊,盡現男子陽剛之美,在國際上極富盛名.

安塞腰鼓多採用集體表演形式,鼓手(稱「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則數十人,多時可達百餘人。隊伍包括拉花女角、傘頭、蠻婆、蠻漢等角色,和「跑驢』、「水船」,等各種小場節目組成浩浩盪盪的民間舞隊。在表演上強調整體效果,要求動作的整齊統一和隊形變化的規范性,主要通過鼓手們豪邁粗獷的舞姿和剛勁有力的擊鼓技巧,充分展現生息在黃土高原上的男子漢們的陽剛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動習俗。過去,多在喜慶節日和廟會中演出,每年的春節至元宵節,是集中的活動時間。活動開始前,要由廟會會長(由各村推舉產生)先組織祭祀活動,稱為「謁廟」:舞隊在傘頭的帶領下,敲起鑼鼓,吹著嗩吶,有時還要抬著整豬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廟燒香敬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並在廟內廣場踢打一陣,意在娛神。「謁廟」結束,正月初八九後,腰鼓隊便開始了挨門拜年活動,俗稱「沿門子」。當地有這樣一句諺語:「鑼鼓嗩吶直響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眾也都坐不住了。這時,腰鼓隊按村中情況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窯前表演一陣,傘頭根據各家情況,觸景生情演唱幾段吉利秧歌,以表賀年之意。主家則認為腰鼓隊進院入戶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災免難、四季平安。這可能是古「鄉人儺」的習俗遺風。有時兩隊腰鼓在途中相遇,一般都由傘頭互唱秧歌,共賀新年,讓道而行,但有時也會出現互不讓道的情況,此刻就要競技賽藝,爭個高低。兩隊鑼鼓大作,嗩吶聲、腰鼓聲,好似春雷滾動。鼓手們盡情擊打、跳躍,如瘋似狂,打至高潮,鼓樂暫息,由雙方傘頭出場對歌,這也是競賽技藝的一個方面。直至有一隊陣角先亂,動作不齊,鼓點、隊形也都統一不到一塊或對歌對答不上時,就算輸了,於是主動讓道,讓勝者先走。

「沿門子」結束後,鄰村之間的腰鼓隊還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訪,進行交流演出,這和陝北秧歌一樣,稱之為「搭彩門」。正月十五時,各村腰鼓隊雲集廣場,開始了互比互賽活動。各路鼓手各顯身手,互比高低,成為一年裡腰鼓表演的高潮。這不僅活躍了農村春節文娛活動,還通過彼此觀摩、切磋技藝、推動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當晚還要舉行「轉燈」(也稱「轉九曲」),幾乎是人人爭游,闔家同轉。屆時鼓樂齊鳴,燈光閃爍,腰鼓隊在前引導,眾人隨後,呈現出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

腰鼓隊的活動常延續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罷土地神後方告結束。此後,老鄉們就安心去准備春耕生產了。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為「路鼓」和「場地鼓」。

「路鼓」是腰鼓隊在行進中邊走邊舞的一種表演形式,前由兩名傘頭領隊,後隨由挎鼓子和拉花組成的舞隊乙-傘頭身後緊隨的一位挎鼓子,稱「頭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藝精湛的擊鼓能手,全隊的動作變換和節奏急緩,統由他來指揮。隊伍的後部,是扮成蠻婆、蠻漢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孫悟空、豬八戒等唐僧取經中的人物,隨意扭動,逗笑取樂,以增添節慶的歡樂氣氛。「路鼓」由於在行進中表演,一般動作簡單,幅度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馬步纏腰」等動作。常用的隊形有「單過街」、「雙過街」、「單龍擺尾」、「雙龍擺尾」等。

「場地鼓」是指腰鼓隊到達表演地點,打開場子後的表演形式。開始時由傘頭揮傘號令,頓時鼓樂齊鳴,眾舞者隨傘頭翩翩起舞。這一段叫「踩大場」,表演節奏緩慢,目的是打開場地,拉開隊伍,穩住觀眾情緒。第二段載歌載舞,表演節奏漸快,動作幅度較大,隊形變化繁多。常用的隊形有「神樓」、「古廟」、「神前掛金牌」、「富貴不斷頭」、「和尚游門」等。到引出「太陽弧」圖案後,傘頭站到場中央領唱秧歌,唱詞視場合和對象而定,「謁廟」時,有拜廟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觀眾拜年問好的,也有喜慶豐收和祝願吉祥等內容。傘頭唱時,眾舞者在場邊慢步轉圈,並重復接唱每段的最後一句,俗稱「接後音」。唱完後,傘頭退出場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場表演,走出各種復雜多變的隊形。此刻不受時間的限制,舞者盡情表現各自的技藝絕招,情緒熱烈,起伏跌宕,使表演達到高潮。

近年來安塞腰鼓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場地鼓」時由挎鼓子在場內單獨表演。眾鼓手在頭路鼓子的指揮下,精神振奮,擊鼓狂舞,此時只見鼓槌揮舞,綵綢翻飛,鼓聲如雷,震撼大地,聲勢逼人,極富感染力。

這一段結束後,再穿插表演其它形式的小場節目,如「跑驢」、「水船」、「高蹺」、「二鬼打架」、「大頭和尚」等。節目形式的多少,視各村的人才和條件而定。小場節目結束後,再接著表演一段大場腰鼓。此刻鑼鼓敲得快,嗩吶吹得緊,擊鼓更激烈,情緒更歡快,使整場表演在強烈的氣氛和高昂的情緒中結束。

安塞腰鼓依據不同的風格韻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輕松愉快、瀟灑活潑,動作幅度小,類似秧歌的風格;「武腰鼓」則歡快激烈、粗獷奔放,並有較大的踢打、跳躍和旋轉動作,尤其是鼓手的騰空飛躍技巧,給人們以英武、激越的感覺。目前,文、武腰鼓逐漸結合形成新的風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鄉與真武洞兩地最有特色。它們生動地反映了當地群眾憨厚、淳樸的氣質和性格特徵。特別在表演中,又有機地揉合了民間武術和秧歌舞動作,有弛有張、活而不亂,進退有序、氣勢磅礴、渾厚有力。群眾贊之為「式子慷慨碼子硬」。

【安塞腰鼓的風格特徵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通過動律的變化表達舞者的內心激情。舞者擊鼓時情不自禁地微微搖頭晃肩,使內在感情與外在的動律有機地結合,達到神形兼備、和諧自如;

2.舞者揮槌擊鼓有股子狠勁,無論是上打、下打還是纏腰打,雙手都要將鼓槌甩開。但雖狠而不蠻,顯得挺拔渾厚,猛勁中仍不失其細膩之感;

3.做踢腿、跳躍動作時,無論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動作,都要有股子「蠻」勁。節奏歡快,難度較大,代表了安塞腰鼓粗獷豪爽、剛勁潑辣的風格;

4.擊鼓轉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關鍵。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動作必有轉身,轉身時必須要猛,特別是做騰空跳躍落地蹲,邊轉身、邊起步的一套動作組合時,必須在固定的節拍里,運用迅速地猛勁才能完成動作的變化與連接;

5.動律形態復雜,跳躍幅度較大。表演隨著節奏的加快,腳步便開始復雜的踢踏跳躍,並加大身體左右擺動的幅度。如做「馬步蹬腿」、「連身轉」、「馬步跳躍」等動作時,舞者運用弓步向後連跳兩次,然後左腿大步前跨,右腿發力蹬地而起,勢若龍騰虎躍,顯示出一種頑強拼搏的精神狀態。

挎鼓子的服飾裝扮與傳統戲曲.中的武生相似,穿黑色緊身誇衣;頭戴草帽圈;戴髯口,臉要紅,眉毛要粗,表演時胡須要擺開。隨著時代的變遷,舞者的服飾也在變。近年來西河口鄉一帶的腰鼓服飾,已接近於生活,而真武洞腰鼓隊的服飾;仍然保留著古代武士的裝扮,頭扎英雄巾、腰束戰裙、腳蹬紅纓鞋,頗似古代征戰沙場的士卒將帥。

安塞腰鼓除以舞者自身擊打的鼓點為主要伴奏外,也有以民間鼓吹樂隊伴奏的,樂器有鼓、鑔、鑼等,另有嗩吶吹奏曲牌,常用曲牌有(搜山令)。

【歷史發展】

安塞腰鼓源遠流長,尋根溯源,還得從鼓說起。鼓是精神的象徵,舞是力量的表現,鼓舞結合開舞蹈文化之先河。如果說《尚書.益稷》中「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記述了原始社會人們敲打著石器,模仿獸類的形象跳圖騰之舞的話,那麼《易.系辭》中「鼓之舞之以盡神」則說明鼓的出現,使舞蹈得到飛躍,成為農耕舞蹈文化的開端,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藝術形式。擊鼓助戰用於戰爭,預示戰爭的開始。

鼓,不僅用於戰爭,而且成為民間舞蹈中不可缺少的打擊樂器。春秋戰國後,以鼓為擊樂伴奏的民間舞蹈就更為繁多,甚至以鼓命名的舞蹈也漸已出現。山東沂南漢畫中的《百戲圖》較完整地記錄了「百戲」演出的盛況。其中伴奏的樂器有鍾、磐、鼓等打擊樂器。在樣式華麗的建鼓旁,一人著寬袍大袖衣,側身向鼓,雙臂高揚,正欲擊鼓,舞姿健美。

安塞腰鼓淵源流長,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據有關資料記載,遠古時代黃河流域各部落的男性,常用一中空之樹桿包以羊皮,攜於腰間,擊之以驅趕野獸。後來,又用於報警和作戰。到春秋戰國時達到鼎盛,且以秦國為最。安塞腰鼓的形式與發展,和當地的歷史地理環境及民情習俗是分不開的。安塞位於陝西省延安地區的北部,地域遼闊,溝壑縱橫,延河在境內蜿蜒流過,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歷史上就是軍事重鎮,素有「上郡咽喉」、「北門鎖鑰」之稱,為抵禦外族入侵的邊防要塞之一。當地群眾傳說,早在秦、漢時期,腰鼓就被駐防將士視同刀槍、弓箭一樣不可少的裝備。遇到敵人突襲,就擊鼓報警,傳遞訊息;兩軍對陣交鋒,以擊鼓助威;征戰取得勝利,士卒又擊鼓慶賀。以後各代多用刁:邊塞守衛,擊之以報警號令和助戰。到了宋代,多用於邊關。今天的安塞縣,就是當年北宋與西夏國(今寧夏)的邊界,為安定邊塞方設「安塞縣」。「安塞腰鼓」也因以得名,歷千年而不衰,並且成為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民間藝術。據調查,安塞縣12萬人口中,約有1萬戶人家有腰鼓,會舞弄者達五六萬之眾,隨著時間的流逝,腰鼓從軍事用途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民眾祈求神靈、祝願豐收、歡度春節時的一種民俗性舞蹈,從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眾性,但在擊鼓的風格和表演上,繼續保留著某些秦漢將士的勃勃英姿。

1942年,延安和陝甘寧邊區興起的新秧歌運動,使安塞腰鼓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得到了發展,成為億萬軍民歡慶勝利、慶祝解放的一種象徵,並被譽為「勝利腰鼓」,遍及中華大地,載入了革命文藝運動的光輝史冊。1951年,安塞腰鼓參加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由安塞馮家營村的艾秀山等民間藝人向中國青年文工團傳授了腰鼓技藝,在布達佩斯舉辦的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上演出後,榮獲特等獎,從而使安塞腰鼓揚名海內外。

1981年,在與安塞縣比鄰的延安市梁村鄉王莊村一處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眾在耕地時發現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兩塊腰鼓畫像磚,均系翻模成型後燒制的。經延安地區文物考古專家鑒定,系宋代造物。畫像磚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細腰鼓、側身、頭向左後揚起,左腳著地,右腿前跨蹬出,雙手一高一低作揮槌擊鼓狀;左側一人為敲鑔者,雙腳跳起,吸左腿,眼看左側,雙手在胸前做打鑔狀。擊鼓者赤膊,穿燈籠褲,腰系綵帶,飄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動作和形象,頗似當今安塞腰鼓中「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進步」的第二拍動作。腰鼓畫像磚的畫面清晰,造型美觀,生動地表現了我國宋代陝北地區的腰鼓表演,對研究陝北腰鼓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提供了珍貴翔實的文物資料。

④ 安塞腰鼓是哪裡的

安塞腰鼓是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的傳統民俗舞蹈。安塞區位於陝西省延安市的北部,地域遼闊,溝壑縱橫,延河在境內蜿蜒流過,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歷史上就是軍事重鎮,素有「上郡咽喉」、「北門鎖鑰」之稱,為抵禦外族入侵的邊防要塞之一。

安塞腰鼓分文鼓與武鼓兩種,文鼓以扭為主,重扭輕打;武鼓以打為主,重打輕扭。安塞腰鼓快放快收、變化神速、自然大方、歡快流暢、剛柔並濟、屈伸自如,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將舞蹈、武術、體操、打擊樂、吹奏樂、民歌等融為一體,使自身從內容到形式更加豐富,更具觀賞性、娛樂性。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動習俗。過去,多在喜慶節日和廟會中演出,每年的春節至元宵節,是集中的活動時間。

活動開始前,要由廟會會長先組織祭祀活動,稱為「謁廟」,舞隊在傘頭的帶領下,敲起鑼鼓,吹著嗩吶,有時還要抬著整豬整羊和其他供品去寺廟燒香敬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安塞腰鼓注意通過動律的變化來表達舞者的內心。舞者擊鼓時情不自禁地微微搖頭晃肩,使內在感情與外在的動律有機的結合,達到神形兼備、和諧自如的境界。

⑤ 秦腔、腰鼓是哪裡的特色

秦腔是陝西以及大西北地區的最主要劇種,
腰鼓易陝北安塞最為著名

⑥ 安塞腰鼓是什麼呀

安塞腰鼓是流傳於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的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安塞腰鼓歷史悠久,但產生形成的具體時代已難考證。以鼓報警,以鼓助威,以鼓告急,以鼓為樂,這些都是安塞腰鼓的功能。

安塞腰鼓分文鼓與武鼓兩種,文鼓以扭為主,重扭輕打;武鼓以打為主,重打輕扭。安塞腰鼓是黃河文化的組成部分,是陝北漢子剽悍、虎勁、牛勁的體現,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

安塞腰鼓的舞蹈特色

1、藝術特點

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安塞腰鼓形成了剛勁激昂、剽悍豪放、氣勢磅礴、深厚莊重、鏗鏘有力、威猛剛烈、流暢飄逸的藝術特點。

2、表演形式

安塞腰鼓的表演,較為自由、靈活。表演者人數可多可少,少則幾人、十幾人,多則幾百人、上千人。由於表演人數不受任何限制,表演形式也較為靈活。一般來說,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場地鼓,一種是路鼓。

⑦ 安塞腰鼓的資料

安塞腰鼓是陝西省的傳統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塞腰鼓的形式與發展,和當地的歷史地理環境及民情習俗是分不開的。安塞區位於陝西省延安市的北部,地域遼闊,溝壑縱橫,延河在境內蜿蜒流過,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

腰鼓是陝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傳統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區的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等地最為盛行,是陝西民間舞蹈中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一,安塞腰鼓起源於榆林橫山,在明代後期,由於災荒與農民起義,安塞已經人煙稀少,安塞人由榆林橫山遷過來,也把橫山的腰鼓帶到了安塞。

(7)腰鼓是哪個文化區的擴展閱讀:

安塞腰鼓的風格特徵:

1、通過動律的變化表達舞者的內心。舞者擊鼓時情不自禁地微微搖頭晃肩,使內在感情與外在的動律有機地結合,達到神形兼備、和諧自如;

2、舞者揮槌擊鼓有股子狠勁,無論是上打、下打還是纏腰打,雙手都要將鼓槌甩開。但雖狠而不蠻,顯得挺拔渾厚,猛勁中仍不失其細膩之感;

3、做踢腿、跳躍動作時,無論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動作,都要有股子"蠻"勁。節奏歡快,難度較大,代表了安塞腰鼓粗獷豪爽、剛勁潑辣的風格;

4、擊鼓轉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關鍵。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動作必有轉身,轉身時必須要猛,特別是做騰空跳躍落地蹲,邊轉身、邊起步的一套動作組合時,必須在固定的節拍里,運用迅速地猛勁才能完成動作的變化與連接;

5、動律形態復雜,跳躍幅度較大。表演隨著節奏的加快,腳步便開始復雜的踢踏跳躍,並加大身體左右擺動的幅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安塞腰鼓

⑧ 腰鼓的發祥地在哪裡

腰鼓源遠流長,尋根溯源,還得從鼓說起,鼓是精神的象徵,舞是力量的表現,鼓舞結合開舞蹈文化之先河。因此,唐代腰鼓是先秦大鼓的傳承和發展。山西橫山地區是我國腰鼓的發祥地之一,也是腰鼓保存最原始和最完整的地方。它保持著腰鼓自古以來的傳統。

⑨ 安塞腰鼓是民間藝術嗎

安塞腰鼓是民間藝術。

安塞腰鼓是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傳統民俗舞蹈。安塞腰鼓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飈,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在中國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國的地展現風采,並為世界矚目。

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陝北高原民眾憨厚朴實、悍勇威猛的個性。安塞腰鼓是黃河文化的組成部分,是陝北漢子剽悍、虎勁、牛勁的體現,極具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

安塞腰鼓的風格特徵

1、通過動律的變化表達舞者的內心。舞者擊鼓時情不自禁地微微搖頭晃肩,使內在感情與外在的動律有機地結合,達到神形兼備、和諧自如;

2、舞者揮槌擊鼓有股子狠勁,無論是上打、下打還是纏腰打,雙手都要將鼓槌甩開。但雖狠而不蠻,顯得挺拔渾厚,猛勁中仍不失其細膩之感;

3、做踢腿、跳躍動作時,無論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動作,都要有股子蠻勁。節奏歡快,難度較大,代表了安塞腰鼓粗獷豪爽、剛勁潑辣的風格;

4、擊鼓轉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關鍵。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動作必有轉身,轉身時必須要猛,特別是做騰空跳躍落地蹲,邊轉身、邊起步的一套動作組合時,必須在固定的節拍里,運用迅速地猛勁才能完成動作的變化與連接;

5、動律形態復雜,跳躍幅度較大。表演隨著節奏的加快,腳步便開始復雜的踢踏跳躍,並加大身體左右擺動的幅度。如做「馬步蹬腿」、「連身轉」、「馬步跳躍」等動作時,舞者運用弓步向後連跳兩次,然後左腿大步前跨,右腿發力蹬地而起,勢若龍騰虎躍,顯示出一種頑強拼搏的精神狀態。

⑩ 安塞腰鼓出自於我國的什麼地區

安塞腰鼓出自於我國的延安市安塞區。

安塞腰鼓,是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傳統民俗舞蹈。安塞腰鼓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延安市安塞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0)腰鼓是哪個文化區的擴展閱讀: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動習俗。過去,多在喜慶節日和廟會中演出,每年的春節至元宵節,是集中的活動時間。

活動開始前,要由廟會會長(由各村推舉產生)先組織祭祀活動,稱為"謁廟":舞隊在傘頭的帶領下,敲起鑼鼓,吹著嗩吶,有時還要抬著整豬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廟燒香敬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並在廟內廣場踢打一陣,意在娛神。

"謁廟"結束,正月初八九後,腰鼓隊便開始了挨門拜年活動,俗稱"沿門子"。當地有這樣一句諺語:"鑼鼓嗩吶直響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眾也都坐不住了。

這時,腰鼓隊按村中情況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窯前表演一陣,傘頭根據各家情況,觸 景生情演唱幾段吉利秧歌,以表賀年之意。

閱讀全文

與腰鼓是哪個文化區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