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加強歷史文化宣傳

如何加強歷史文化宣傳

發布時間:2022-06-22 14:23:19

『壹』 如何深入開展歷史文化宣傳教育加

如何深入開展歷史文化宣傳教育
領導重視,突出宣傳的重點。二十年的歷史文化教育,有一點我感受較深,就是哪個地區、哪個單位領導重視了,那個地區、那個單位的宣傳教育工作就能取得較大的成效。

『貳』 如何保護傳統文化與傳承

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主要有:

1、區別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優劣,有利於社會前進的腳步。

2、以時代的角度,以比較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

3、繼承、借鑒與創新,並主動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國今後文化發展必由之路。

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主要傳承:

1、有一定的文化積累。

2、明確方向。即與社會發展趨勢相一致,與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價值觀相一致。

3、要有寬松環境。要允許磨擦事物存在、發展,不能視新事物為洪水猛獸,要鼓勵不同思想文化自由交鋒。

4、勇氣和意志。需要整個民族的勇氣和意志。

(2)如何加強歷史文化宣傳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叄』 如何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一、 明確定位,整合資源,建立公信,顯正破邪。
如何定義中華傳統文化,專家學者眾說紛紜,要想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正名聚焦,綱舉目張才能化繁為簡。中華文化即是聖賢教育,是參透宇宙人生根本規律的聖賢對芸芸眾生的心智啟迪,旨在令大眾破迷開悟、了凡成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為人所需,其核心理念是仁愛,仁愛的原點和最實際的落腳點就是「孝慈」。父母愛子女,自動自發,天性使然;子女孝父母,既是天性的彰顯,又是教育的重點!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諧是每個生命個體圓滿人生的內在訴求, 「以孝治家」是當前傳統文化推廣最准確最實際的定位。家庭是否和諧,是衡量公民真實素質和幸福指數的最基本指標,是檢驗公民個人修為乃至工作質量的高懸明鏡。這一條,無論對官員,對教師,對任何團體和個人都適用。國家政府致力於促進家庭和諧的舉措能夠得到民眾最大程度的認可,沒有誰有理由對此提出異議!
在此前提下,整合當前傳統文化資源,建立相對中道正統的傳承體系,提高傳統文化弘揚團隊的公信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建議在政府支持下組建一支公益化的傳統文化弘揚團隊,由在公眾享有盛譽的各方大德們組成顧問班子,下設具體部門各負其責。「舉直錯諸枉,則民服。」最初的倡導者、凝聚者、護持者,具足福慧威德,誠邀各方大德,組建正法團隊,旗幟鮮明,顯正破邪,如此則名正言順,具體工作方可順利開展,此是關鍵第一步。(若非如此,則說明全國性的普弘因緣尚未真正具足,小民徒有報國之志,螳臂何足以擋車,非大信願、大氣魄、大權威者不敢效法古聖先賢迎難而上、「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恪守原本的人生定位,紮根修學、韜光養晦、安以待時,方為現實明智選擇。)
二、 廣泛宣傳,深入試點,營造正氣,樹立標桿。
萬事開頭難,有了第一步好的開始,就意味著成功的一半。這幾年弘揚傳統文化已經有了很好的群眾基礎,政府媒體適時宣傳,引導大眾以孝治家、學習經典、共同改善社會風氣,各地自然會有更多民眾響應。上下同心,正氣浩然,中華大地倫理道德普弘之勢已成!如此,則從廣度和深度兩方面同時入手。廣度上團結全國各地弘揚傳統文化的愛國同道,統一思想,互助協作,各地彼此借鑒方式方法,存心無私利眾,形式活波多樣,具體細則有待優化組合。深度上選擇一部份具有代表性的城鎮、社區,深入細化做傳統文化「以孝治家」道德文明示範點。從開辦公益講堂、舉辦敬老愛老活動、加強社區文明建設、完善社會互助體系等多方面開展工作,以實際成效呈現給社會大眾,樹立正面典範,各地自然群起效仿。(不必擔心示範點難選,很多地方早已經做的有聲有色;不必擔心人員及財力,全社會的愛心無窮無盡,最需要的是被喚醒! )
三、內聖外王,福慧雙修,各行各業,君子帶頭。
各級政府的作風引導社會風氣,各界成功人士引領大眾追求,隨著新一屆政府反腐倡廉力度的增加,舉國上下的道德水平提升是全民族正氣和能量回復的必然表現。「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只要政府有決心整改,各行各業都會涌現真正德才兼備之士做道義引領成功的見證,各級媒體在各個層面發掘真正「通天道接地氣」的正能量素材,同時避免假大空的形式主義,老百姓就會對社會國家重新建立充足的信心!(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黨和政府大力支持,需要仁人志士無私發心,需要社會大眾積極參與,「自天子以至於庶民,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四、理論引導,深入落實,多元並存,潤物無聲。
在舉國上下弘揚孝心正氣的氛圍下,各類思潮必將此起彼伏,出現不同聲音是一種必然,正如掃黃打非也會有人反對一樣,如何平衡傳統理念和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觀,關鍵在於因勢利導、把握中道。「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思想見地上要足夠高遠,具體行動上要深入落實,這是中華文化一直倡導的道風學風。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進程中,要放大心量,重實質不重形式,避免團隊內部在引領大眾的過程中出現偏執思想和極端行為,否則必遭詬病!這就需要理論導向旗幟鮮明、不偏不倚,「極高明而道中庸」;執行層面從我做起、貫徹到底,「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百花齊放,同生共榮,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貫徹多元文化的理念方能最大程度和諧整個社會,而「以孝治家」正是整個社會「求同」的根本原點。
五、培養人才,梯隊成長,帶動社會,漸成風尚。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存政舉,人亡政息」,人才的培養,在文化復興的事業中排在最先,也要貫徹到最後!從社區文化建設到城鄉各個領域的推進都需要大量發心學習和踐行傳統文化的人才,如何凝聚、指導、持續發展並提供相應成長的平台是問題的關鍵。只有梯隊成長才可能持續不斷,傳統文化老師、義工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專門的課題,從硬體設施到師資力量需要具體實施的詳細方案,不是簡單筆墨所能描述。最終效果是社會大眾視做義工為一種責任和風尚,在適宜時間做做義工是高品質生活的自然選擇,雷鋒不僅生活在每年的三月。
六、文化復興,經濟振興,中華引領,世界大同。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根源上是文化的復興,文化復興是整個國家社會更加趨於有序化的具體表現,文化復興必將帶動政治、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振興。中華民族不是簡單狹隘的地域概念,而是文化認同概念,西方人認同了中華民族的和諧文化,同樣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到那時,國與國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取消對立紛爭,世界才能走向真正的和諧共存。二十一世紀人類如果還想生存下去,正如同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所說的那樣,這是唯一的出路,這也是中華文化對整個世界所肩負的歷史使命!
綜上所述,中華文化的復興是一項偉大的全民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我輩小民,人微言輕,偷生於太平盛世,無心於仕途經濟,敢闡發濟世狂語,無實力擔負使命。惟願國家領導人見微知著、力挽狂瀾,祈請福慧雙全者慨然發心、共襄盛舉!

『肆』 關於歷史文化的宣傳語

徐州,西漢時屬楚國,東漢屬彭城國。東漢時,州名。轄郡、國五,縣六十二。治所郯縣,在今山東郯城縣。漢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蘇邳州東。東漢獻帝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彭城自始稱徐州。魏晉南北朝各代曾設彭城國或徐州,都城或治所多在彭城。

徐州歷史文化標語、宣傳語:
1、霸王稱雄地,彭祖長壽鄉。

2、徐州———中國的漢城。

3、漢風起兮地,魅力徐州城。

4、兩漢龍飛地,大彭長壽城。

5、衣食住行融南北品味,琴棋書畫匯楚風漢韻。

6、游千年古城,賞漢代三絕。

7、漢俑漢墓漢畫,漢風漢韻漢情。

8、徐州———寫滿歷史風雲的古城。

9、一城兩漢經典,千年風韻徐州。

10、訪高祖故里,品漢代三絕。

11、醉卧雲龍書東坡,潑墨山水畫可染。

12、可染故里,書畫徐州。

13、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

14、冠軍搖籃,科教名都。

15、漢文化的發祥地。

16、彭祖古今壽,徐州天下秀。

17、走進多情山水,暢游古韻徐州。

18、一城詩畫滿目秀,兩漢文化看徐州。

19、兩漢瑰寶驚寰宇,彭城書畫譽中華。

20、五省通衢走世界,兩漢文化看徐州。

徐州歷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歷史勝跡浩繁。徐州文化遺產和名勝古跡尤以「漢代三絕」——漢兵馬俑、漢墓、漢畫像石為代表的兩漢文化最為奪目。

『伍』 中國的歷史文化怎麼向世界宣傳

中西醫結合醫學的定義是:「綜合運用中西醫葯理論與方法,以及中西醫葯學互相交叉滲透中產生的新理論與新方法,研究人體結構與功能、人體與環境(自然與社會)的關系,探索並解決人類健康、疾病及生命問題的科學。」 40多年的實踐表明,中國在世界上首創的中西醫結合醫學,不僅成為我國醫葯科學和衛生事業的一大優勢,是中國在20世紀對人類醫學發展的一大創舉和貢獻,而且給人類醫學特別是各國各民族傳統醫學發展帶來了深刻啟示及深遠影響。「結合醫學」(有稱「綜合醫學」或「第三醫學」)已為人們普遍接受,成為20世紀人類醫學的新概念。 理論層面有:中西醫比較研究及發展史研究;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對象;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目的;中西醫結合臨床與基礎學科職能;中西醫結合醫學學科內部結構及學科族結構;中西醫結合醫學的學科特徵;中西醫結合醫學的學科知識構成;中西醫結合醫學模式探索;中西醫結合醫學理論體系的構建。 實踐層面有:中西醫結合醫療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預防醫學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康復醫學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保健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護理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基礎學科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科研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教育體系研究;中西醫結合管理體系研究。 方法論層面有:中西醫結合臨床方法研究;中西醫結合科研方法研究;中西醫結合教學方法與人才培養研究;中西醫結合技術方法研究;中西醫結合管理方法研究;中西醫結合思維方法研究;中西醫結合領域計算機與信息系統研究;哲學與中西醫結合研究;數理統計在中西醫結合研究中的應用研究。 按照「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學術是事業發展的基礎,所以,90年代制定的「中西醫並重」衛生工作方針,其根本是中醫與西醫兩個醫學理論體系應當並重。不可重西輕中,更不可以西代中。從科學與技術的關系而言,科學是技術的理論依據,技術是科學的實踐應用,所以,講「中西醫並重」,核心是中醫與西醫各自的科學、理論部分必須並重,既不能以技術代替科學,更不能在科學、理論上以西非中。因此在東西方文化與科學多元共存的今天,科學地理解「中西醫並重」的戰略方針,同樣也是一個政治問題。 當前,中醫醫療、教學、科研、管理上的突出難題是兩個「西化」,即學術與管理上的「中醫西醫化」。這兩個西化是上述悖論困擾的結果,至今仍是中醫面臨的首要難題。用西醫生理、病理的觀念與方法解釋中醫的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用西葯葯理、葯物化學的觀念與方法代替中葯、方劑理論,幾乎占據了中醫科研課題的主導地位。而為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的中醫科學學、軟科學研究卻仍然一直未能受到應有的重視。在一些人的頭腦里,「中醫西醫化」就是「中醫現代化」;有的部門甚至「寺院當教堂,神父管和尚」。 中醫與西醫是兩個不同的醫學理論體系,從兩者的觀念、方法到概念、范疇,各不相同,不可通約。因此,中醫的醫療、教學、科研、管理必須符合中醫的理論與臨床特點。人們常說:有為才能有位。處於世紀之交的中醫,絕非無可作為,關鍵是「如何為」的問題。若以西代中,則中醫錯位。如此而為,則為必無為,為更無位。從這個角度看,當前,中醫必須徹底擺脫從屬於西醫的地位,並牢牢站穩自己的科學位置,有位才會有大作為。因此,全面貫徹「中西醫並重」的戰略方針,首先要徹底走出「西化」的誤區. 面對21世紀,必須使全國上下清楚地認識到:中醫正處於一個千載難逢的全面振興的前夜,這是人類科學發展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性惠顧,必須抓住機遇,不可彷徨、蹉跎。 其一:20世紀里,在西醫飛速發展的同時,越來越暴露出西醫無法克服的自身觀念、理論的局限性;西葯化學合成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2/3以上的內科疾病缺少特異性治療的現實,迫使西醫不得不「回歸自然」,希望從傳統醫學中求得互補與自救。而在世界的傳統醫學領域,形成相對完整理論體系者,唯獨只有中醫。其它各國的傳統醫學,在理論上尚處於粗淺的萌芽水平,實際上只是經驗性的傳統治療方法與技術而已。當今,西醫向傳統醫學求得互補,其視野已經集中在中醫上了,所以「中西醫並重」很可能發展為21世紀人類醫學的大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講,「中醫葯要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就是要把國外沒有的地地道道、原原本本的中醫,傳播到世界各國去。盡管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計劃、分步驟進行,但決不是把中醫西化以後再送到國外去。 其二:中國是中醫的故鄉,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中葯材生產大國。在滿足國內需求的同時,並逐步走向世界,那麼中醫就很可能發展為我國最大的知識經濟產業。比如,全世界每年用在醫療衛生上的總投入大約2. 5萬億美元,我們12億人口的大國僅占其中的1.6%左右。如果中醫在不斷振興的同時逐步走向世界,那麼,我們在醫學傳播、葯品輸出、醫療服務等方面精心組織、科學管理,從全世界醫療衛生總投入中取得10%的份額,並非天方夜譚。果能如此,每年將會拿回2,500億美元的外匯。到那時,中醫就自然成為我國獨有的、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巨大的經濟增長點,並造福於全人類。對於中醫來說,這就是我們的大政治。所以,中醫不但不能「西化」、「不能丟」,而且必須振興和發展。(詳見《關於中醫生存與發展的戰略思考》一文——《中國科技導報》,1999年第7期) 21世紀的中西醫結合研究,將沿著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的「促進中西醫結合」方向和目標不斷向縱深發展。 (一)在中國已形成的中西醫結合(含傳統醫葯與現代醫葯相結合)認識,必將深化發展。實踐將進一步證明中西醫結合的必要性、必然性、優越性、規律性和創新性,展示中西醫結合是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 (二)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科學家、醫學家、葯學家,乃至醫葯企業等將投入到中西結合研究中,使中西醫結合研究朝著多學科、多層次、高層次、綜合性研究方向發展,從而吸納多學科知識成分,提煉出新醫學認識,形成新的醫學范疇,產生新的醫學成果和醫學技術,編織新的中西醫結合醫學新概念框架之網,構建中西醫結合理論體系,促進中西醫葯學理論與實踐的融匯貫通。 (三)緊緊圍繞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及常見病開展防治研究,以及新葯物和新技術的研究開發等,仍是21世紀中西醫結合研究主要方向。中西醫葯結合必將成為「綜合防治」人類疾病的重要途徑。 (四)中西醫結合醫學(包括臨床與基礎)學科建設將逐步完善,形成中西醫結合學科體系。保證我國的中西醫結合醫學發展居國際領先地位。 (五)中西醫結合醫學教育必將迅速發展,教育體系不斷完善,以滿足社會發展及醫學發展的需求。如中國的「全科醫師」必將是中西醫結合的全科醫師。 (六)中西醫結合醫院等醫療機構建設將迅速發展,愈加顯示出中西醫結合醫療機構在醫療、預防、康復、保健、護理、社區衛生服務等方面的優勢。中西醫結合的思路方法及研究成果,將在各種類型醫療機構得到進一步推廣應用。 (七)中西醫結合醫學知識將更加普及,進一步形成「中醫好、西醫好、中西醫結合更好」的社會共識。 (八)中西醫結合醫學將與現代醫學、中醫葯學並駕齊驅,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促進和實現中西醫結合,是我國醫學發展的方向和遠大目標,是我國醫葯衛生工作者以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擔的歷史使命。 21世紀必將是中西醫結合醫學蓬勃發展的世紀。也是全人類傳統醫葯與現代醫葯相結合的「結合醫學」蓬勃發展的世紀。 你准備給我加多少分啊

『陸』 針對宣傳歷史文化名城,你有哪些建議

為了提高歷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前來參觀,我會從宣傳覆蓋對象的廣泛性、宣傳方式的針對性以及宣傳內容的吸引性三個方面來給領導提建議:

首先,在宣傳對象的選取方面,盡量做到覆蓋更多的人群,我們主要針對的人群是在校大學生、熱愛旅遊的驢友、對於歷史文化名勝古跡感興趣的上班一族和退休老人,當然其他的對象我們也需要有所涉及,比如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一些國際友人等。

最後,在宣傳內容的設置上,必須突出城市特色,比如,可以涉及城市建築的發展歷史、城市名人的生平簡介、發生在古城的一些著名故事、城市的特色小吃、城市的民俗民風等等。

希望以上三點建議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給領導最後的決策提供一些幫助,也希望自己可以為城市的宣傳盡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

『柒』 如何做好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

一、理性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科技,可能會亡國;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種,而亡種比亡國更可怕。對中華民族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身份證和象徵,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唯一標志。對於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我們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億中國人仍然哺之於中的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數典忘祖,搞歷史虛無主義是不行的;但抱殘守缺、照抄照搬、全盤吸收,大搞復古主義也違背歷史發展的規律。馮友蘭曾說:「中國人最關切的是中國文化和文明的繼續和統一。」我們的智慧或可超然於文化之外,而我們的最終命運又必然統攝於文化之中。因此,理性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不貳選擇。

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識之士也在不斷思索,在「我們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們要求有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同時,「要使中國能在文化的領域中抬頭,要使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思想都具有中國的特徵,必須從事於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1958年《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議以儒家文化為主,融會西方「民主、科學」,以達「返本開新」後的世界價值和濟世功用。

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腳點:側重強調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見解及中華文化對世界未來的可能性貢獻。「主張每個國家、民族都有權利和義務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有權利自主選擇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體領域完全不接受外來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恆久信仰、行為方式和習俗,則理應受到尊重」,「主張文明對話,以減少偏見、減少敵意,消弭隔閡、消弭誤解。我們反對排斥異質文明的狹隘民族主義,更反對以優劣論文明」。近代中國的三次文化宣言,通過以文化的名義直抒當下訴求,折射出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策略指向演進的歷史軌跡以及未來文化建設策略在價值取向和技術選擇上的理性趨勢。

二、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雖然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後期的封建社會里一定程度上起著阻礙歷史進步的作用。但仍然有與現代化融合從而促進現代化成功實現的諸多營養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東亞價值觀」仍是亞洲各國發展的文化基礎,而且還受著那些「文明過度」的西方學者的特別青睞——認為在中國這種以倫理主義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中可以尋求到醫治由「過度文明」帶來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盡管這個「文化醬缸」在一定時期內束縛了歷史的發展,但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摒棄糟粕,以史為鑒。

(二)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載體,要發揮傳統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應實現其「神」與其「形」的現代統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於傳統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護——經典文本、文物古跡、傳統節慶、優良的民間習俗、民間諺語等文化遺產,使之繼續發揮作為傳統文化其「神」的載體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總結傳統文化中的「神」,對其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中國文化更具時代特徵和時代引導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遺產具有現代生命力。

(三)重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腐朽、落後、愚昧成分已經難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需要,必然會被文化自身的新陳代謝所拋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改造要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意識,弘揚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以和為貴」、「兼愛」、「尚賢」、「自強不息」等普適性文化元素要大膽地發揚光大,應該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學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觀念、理論等文明成果,要像學習馬克思主義一樣,吸收、消化、使之中國化,成為中國文化中渾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重構中國傳統文化,最終目的就是要使中國傳統文化深入民心,並且走出國門,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一部分,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最重要的兩個途徑是:學校教育和媒介傳播。

(一)學校教育活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個由來已久的話題,也是國家常抓不懈的一項工作。2006年9月國務院發布《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在有條件的小學開設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範文、詩詞的比重,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

筆者認為,要系統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還應該將其作為一門專門的課程獨立於語文、歷史等其他各科。這是向中國知識階層

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而知識階層是發展文化的生力軍,是普及文化的傳播者。這門課程應重在介紹中國傳統思想、傳統價值觀和道德觀、傳統風俗習慣、傳統文學藝術等,讓學生在這門課程中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產生敬畏感;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系而產生歷史認同感和歸屬感;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發展的聯系而產生自信心;吸收中國傳統思想而提高道德修養,學習中國傳統文學藝術而獲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向大眾、向世界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普適性宣傳,將傳統文化融入文學藝術、影視戲劇中,滲透在網路、文化交流、旅遊觀光中,面向社會大眾,重新喚起社會大眾了解傳統歷史和文化的熱情。通過這些媒介宣傳,使中國傳統文化民間化、大眾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斯賓格勒的「文化有機論」與季羨林的「21世紀是東方文化世紀論」,以及不少學者認同的「太平洋世紀論」都認為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將成為世界主流或內核。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傳統文化在揚棄了落後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國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進文化後,將在中國、在全世界顯出勃勃生機。中國「禮義仁智信」的做人原則,教化為本、以德為先的政治策略,飽含中國深厚文化底蘊的風俗民情,孕育中國悠久歷史的名山大川,將成為中國先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蘊藏著豐富價值理念的中國傳統文化將在人類新一輪道德價值規范的重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的和平崛起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我們向發達國家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的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會以新的方式與世界文化、現代文明並存,並不斷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捌』 如何宣傳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和美德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加強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建設,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傳統文化和美德對於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今時代,傳統文化和美德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讓優秀傳統文化美德走進生活。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漫長發展進程中積淀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紐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而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蓬勃生機、展現獨特魅力、實現創新發展,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生活。 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養浩然正氣」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目標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修身立德」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天人和諧」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自強不息」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強不息是激勵中國人民變革創新、不懈奮斗,戰勝各種風險、經受各種考驗的制勝法寶。自強不息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每一個實踐主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性,積極向上,勇往直前,奮發圖強。這種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自古以來就受到廣大有識之士的重視和倡導。自強不息表現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著獨立的人格;表現為堅韌不拔、奮發圖強,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悲觀、不喪氣,勇於開拓,積極進取;表現為志存高遠,為著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執著追求等等。幾千年來,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影響了整個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動的走向,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它都是我們國家和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動力。高等學校的審美教育必須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這一優秀文化傳統,培養青年學生樹立自強不息的審美精神。

閱讀全文

與如何加強歷史文化宣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