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廣西哪裡有媽祖文化

廣西哪裡有媽祖文化

發布時間:2022-06-23 00:05:16

⑴ 媽祖廟在福建\廣東各地的分布

【作者簡介】廖楊,蘭州大學民族學博士研究生。蘭州,730000
【內容提要】媽祖文化作為中國民間信仰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在港澳台地區也很流行。港澳台媽祖文化的形成除了受當地特殊的自然環境影響之外,還與港澳台多閩粵移民和中國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的封賜褒揚及文人儒士的宣揚有關。港澳台的媽祖文化基本上是一種「移民」文化,它既具有中國民間信仰文化的特點,同時又由於所處的特殊環境具有自己的文化特點,其中主要表現在媽祖文化與當地政治、經濟的互動方面。
【關 鍵 詞】香港/澳門/台灣/漢族/民間文化/媽祖信仰
【 正 文 】
對於媽祖的信仰,人們一般稱之為媽祖文化。媽祖文化是中國民間信仰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港澳台由於其特殊條件而形成的媽祖文化,既與中國民間信仰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又具有它們自己的文化特點。本文試對港澳台媽祖文化的概況、成因、特點及其意義略作概述,藉以拋磚引玉,進一步加深對港澳台漢族民間文化的探討和研究。
一、港澳台的媽祖信仰概況
港澳台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港澳台的民間文化與大陸的民間文化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歷史淵源關系。
考古發現及其研究的結果表明,香港的史前文化屬於古代百越族群的原始文化。「從港九離島發現的多處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遺址以及摩崖石刻,顯示了古百越民族的原始文化與我國東南沿海文化的密切聯系;李鄭屋村的漢墓和屯門山的杯渡駐錫遺存,尤其是宋代鄧符協卜居錦田,創辦力瀛書齋的史跡,表明兩千年來中原華夏文化在港九的傳承和影響」。(註:楊奇主編:《香港概論》(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第163頁。有關香港的史前考古文化及其族屬, 可參閱鄒雲濤等整理:《金應熙香港今昔談》,龍門書局,1996年,第228—232頁。)香港九龍被英強占以前為廣州府屬沿海之地,那裡的民間文化與嶺南民間文化基本相同,保留著媽祖祀拜的傳統。宋咸淳年間,香港地區始建天後祠廟,清末時已有廟宇60多處,其中一半以上敬天後。(註:李露露:《媽祖信仰》,學苑出版社,1994年,第125頁。 )至本世紀80年代末,全港媽祖信仰者多達25萬人,這大概與香港對捕魚和海上貿易的依賴有關。「天後如此受香港人的尊敬,因為香港是海島,是漁村,海航路的風雲變幻,行船捕魚的危難險阻,據說都是靠海上保護神天後娘而得以安然通過的。」(註:陳可昆:《風物漫話》(下),香港風情叢書,海天出版社,1996
年,第6頁。)現今香港的天後廟不下24間,主要分布在佛堂門、鯉魚門、香港仔、銅鑼灣、筲箕灣、油麻地、赤柱、長洲、坪洲等沿海地方,其中以佛堂門大廟灣一間最負盛名。其次是始建於明永樂八年(1410年)的赤灣天後廟。每逢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後誕辰日),都會有成千上萬的香港善信前往朝拜。元朗十八鄉的天後廟每年還舉辦大規模的會景巡遊活動。現今港九幾十座天後廟的香火依然鼎盛,不僅反映了歷史上的港九為海隅漁村的特性,同時亦反映了港人信奉媽祖的社會現實。
澳門歷史上隸屬於珠江三角洲濱海縣邑香山縣。據康熙、道光、光緒各朝《香山縣志》和民國《香山縣續志》所載,明清兩代的香山境內至少有10座媽祖廟。1553年葡人到澳之前,澳門就已建有媽閣廟。相傳澳門西文稱macau或macao即因媽閣廟得名。據粗略統計,澳門自明以降共有8處天後廟,其歷史多在500年左右。(註:關於澳門媽祖廟最早建立的時間,學術界尚無一致意見。有的研究者認為是在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1487年)(參見李鵬翥:《澳門古今》,三聯書店香港分店、澳門星光出版社,1986年,第20—21頁。);有的則認為比此更早,即在福建漳州人到達澳門之初(1458年)(參見徐曉望:《福建人與澳門媽祖文化淵源》,《學術研究》1997年第7期)。 )澳門的媽祖信仰不但沒有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弱化,相反卻有增長的勢頭。「如今媽閣文化在澳門已是根深葉茂,連非漁民的澳門人,每逢節日,都要來媽閣廟拜神求福。」(註:魏美昌:《澳門縱談》,澳門基金會出版,1994年,第155頁。)
媽祖亦是台灣漢族的主要民間信仰之一。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台灣縣志關於媽祖的記載有四條:一為大媽祖廟,即寧靖王故宮改建的媽祖廟;二是小媽祖廟,建於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間,位於西定坊水仔尾;三為鹿耳門媽祖廟,建於康熙五十八年,前殿祀媽祖,後殿祀觀音;四是彭湖的媽祖廟,那時這一地區各港口幾乎都建有媽祖廟。根據各種史料記載,清代康熙五十年以後的台灣媽祖廟多分布在水路要道,尤其是在各個港口比較普遍。日據時代,盡管日本統治者對宗教信仰控制較嚴,但媽祖信仰早已深入民間。50年代以後,媽祖信仰在台灣各鄉鎮中持續發展。據1988年統計,當年全世界有媽祖廟上千座,台灣有800多座,其中僅台南一地就有116座。從台灣媽祖廟的布點來看,由南向北中心點分別為台南市的天後宮、雲林縣的北港朝天宮、彰北市的南瑤宮、台中縣的大甲鎮瀾宮等,構成了一條媽祖信仰的中心線。從媽祖信仰在台灣的發展歷史來看,台灣民眾中信仰媽祖的人越來越多,祭奉儀式也愈來愈繁雜;媽祖廟的規模不一,從民間信仰的小寺小廟到頗為壯觀的宮院,均帶有濃厚的鄉土意識;台灣媽祖被譽為「天上聖母」,又被視為觀音菩薩的化身或「東方的維納斯」。台灣媽祖廟宇各地名稱不一,主要有天妃宮、天後宮
、媽祖廟、天後寺、聖母壇、文元堂、朝天宮、天後祠、安瀾廳、雙慈亭、紛麗殿等名稱,又因各地祭奉的媽祖像來自大陸的不同地方而有不同的稱謂。例如,來自湄州的稱「湄州媽」,來自泉州的稱「溫陵媽」,來自同安的稱「銀同媽」。台灣媽祖信仰熱潮在清代福建移民大量入台後就逐漸形成,此後呈日益增長的趨勢。在近百年的時間里,僅台灣大甲一地的進香團便從數十人發展到50000 人。台灣著名的人類學家李亦園先生指出,媽祖信仰隨閩粵漢族遷移入台後,「以若干源始的廟宇為中心形成很多信仰圈與祭祀圈,並且因而盛行進香、割香的儀式活動,至今仍是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現象。」(註:李亦園:《人類的視野》,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第296、 295、296、144、145、157頁。)
二、港澳台媽祖文化的形成
媽祖信仰作為一種民間信仰,雖不能等同於現代意義上的宗教,但它在本質上與宗教是同一的。
據說媽祖確有其人,世居於福建莆田縣,但其出生地卻有兩種說法:一說生於該縣湄洲嶼,一說生於該縣賢良港。乾隆年間編修的《敕封天後志》則採取了折衷的說法,認為媽祖誕生於賢良港而飛升於湄洲嶼。湄洲嶼東南面對台灣海峽,西臨湄洲灣,北與大陸西浦半島隔海相峙,嶼上人們多以捕魚為業。面對波濤洶涌、瞬息萬變的大海,人們無法擺脫危險重重的恐懼心理,便幻想有一位慈航拯世的救世主。由於傳說中的媽祖生前涉水救人,能言人休咎,知人禍福,因此,民間便賦予其以神性,視其為支配海域的「龍女」、「神女」,並立祠奉祀。不過,在北宋初期,人們對媽祖的信奉僅局限於莆田、仙游地區。
任何文化的形成與傳承,都離不開作為文化載體的人們。港澳台媽祖文化的形成除其特殊的自然環境之外,還與港澳台多閩粵移民和中國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的封賜褒揚及文人儒士的極力頌揚有關。
香港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移民活動始於東晉。東晉未年,盧循領導的浙東義軍曾攻克廣州城。起義失敗後,盧循余部多退至現今大嶼山一帶。唐人劉恂《嶺表錄異》載:「盧亭者,盧循前據廣州,既敗,余黨奔入海島野居,惟食蚝蠣,壘殼為牆壁。」(註:(唐)劉恂著、魯迅校勘:《嶺表錄異》,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9頁。 )清代東莞鄧淳在《嶺南叢述》盧亭條中寫道:「大奚山三十六嶼,在莞邑海中,水邊岩穴,多居蛋蠻種類,或傳系晉盧循遺種,今名盧亭,亦曰盧余。」此後較大規模的移民活動發生在宋朝。根據九龍莆崗村《林氏族譜》記載,宋代福建莆田有個名叫林長勝的人舉家遷往現今新九龍黃大仙附近的彭蒲圍(即今大砌村)。一連幾代靠行船為生,往返於閩、浙、粵諸地。有一次,他的孫子林松堅、林柏堅駕船出海遇颶風而船毀貨失。他倆力挽船篷,緊抱船上所祀林氏大姑神主,漂到東龍島(南佛堂)才安全脫險。他們以為這是神靈護佑使然,故於南佛堂修建了祭禮林氏大姑的神廟。林松堅的兒子林道義後來又在北佛堂修建了一座同類神廟。這個林氏大姑便是後來人們所稱的天後。宋代莆田、仙游一帶的漁民已形成媽祖崇拜。南宋洪邁稱:「興化軍境內地名海口,舊有林夫人廟,莫知何年所立。室宇不甚廣大,而
靈異素著。凡賈客入海,必致禱祠下,求杯蛟陰護,乃敢行。」又雲里中豪民吳翁等合力建造新廟,「不日而成,為屋數百間,殿堂宏偉,樓閣崇麗,今甲於閩中。」(註:(宋)洪邁:《夷堅志》支景卷9,涵芳樓叢書本,第3頁。)宋代以降,福建等地的漁民蛋戶遷港者日眾,他們大多仍以航海捕撈為生業,並帶來了原有的文化習俗。在他們的影響下,香港地區一向依賴海洋為生的漁民們也寄望於天後的護佑。可以說,香港的媽祖文化主要是通過福建移民傳入的。
從澳門西文名macau或macao的命名來看,福建人與澳門的媽祖文化關系密切。時至今日,莆人仍稱澳門為macau, 發音近似於閩南語「媽港」。澳門原屬香山縣(今廣東中山市),其主要部分位於該縣入海的半島頂端。澳門城市成長於明代。有的研究者認為,最早到澳門定居的是福建莆田和廣東潮州、汕頭人。福建為廣東鄰省,自唐末五代始,福建人口增長超過了廣東。宋代福建經濟、文化比較發達,成為全國最發達的省份和人口過剩的區域之一。五代以後已有閩人移居香山縣境的記載,及至宋代,縣志中已有一些閩人官仕香山的反映,其中尤以宋代香山縣令洪天驥著名。此外,宋代閩人移居該縣的也很多。谷都南湖鄭族、仁良都南湖鄭族、良都長洲黃族、仁都邑城高族等等,成為當地的大族。南宋的最後兩個統治者在張世傑、陸秀夫的扶持下航海到泉州。他們曾徵用當地許多船隻和水手組成一支大規模的船隊,漸次行至香山、新會沿海,後來結集於崖山。《廣東通志》載:張世傑等人「奉帝幸香山,以馬南寶宅為行宮,復駐淺灣」,元將敗張於香山島。研究者一般認為,淺灣指澳門十字門一帶的海灣,而香山島則為澳門附近島嶼的古稱。張世傑敗於元後,成千上萬的南宋遺民流散當地,許多人定居香山,其中當有不少閩籍遺民。入明
後,香山仍為地廣人稀之地,閩人繼續移居香山,其中以客家人最為顯著。這些客家人大多來自福建西部的汀州,他們先是移居廣東梅州,而後陸續遷移各地,成為廣東漢族人口的主要組成部分。他們也盛行媽祖崇拜的習俗。葡人初到中國騷擾廣東失利後,廣東實行海禁。於是,「安南、滿刺加諸番舶,有司盡行阻絕,皆往福建漳州府海面地方,私自行商,於是利盡歸於閩,而廣之市井皆蕭然也。」(註:(明)嚴叢簡著、餘思黎點校:《殊域固知錄》卷9 《佛郎機》中華書局,1993年,第323頁。 )廣東海禁而福建未禁使得漳州人等在澳門比較活躍。明代嘉靖名臣龐尚鵬在奏疏中寫道,澳門「其通事多漳、泉、寧、紹及東莞、新會人為之,椎髻環耳,效番衣服聲音」(註:龐尚鵬:《題為陳末議以保海隅萬世治宏事》,陳子龍等編:《明經世文編》卷357,中華書局影印本,第3835頁。)。 說明澳門開埠之初的福建漳州人、泉州人及浙江寧波人、紹興人均很活躍,並能用「番語」與葡人經商。《澳門記略》載:「相傳明萬曆時,閩賈巨舶被颶殆甚,俄見神女立於山側,一舟遂安,立廟祀天妃,名其曰娘媽角。娘媽者,閩語天妃也。」(註:(清)印光任、張汝霖:《澳門紀略》上卷《形勢篇》,澳門文化司署,1992年點校本,第24頁。)
這反映了福建大船常往來於八閩與澳門之間。該書還提到澳門「商儈、傳譯、買辦諸雜色人多閩產,若工匠、若販夫、店戶,則多粵人」(註:(清)印光任、張汝霖:《澳門紀略》上卷《形勢篇》,澳門文化司署,1992年點校本,第23頁。),說明晚明至清代澳門多閩人。
澳門的媽祖信仰隨著福建移民的到來而到來。由於家鄉的關系和作為媽祖文化的載體,他們可能成為澳門積極引進媽祖香火的傳播者。道光《香山縣志》載,該縣的「月山古廟,在黃角山,宋咸淳間建,祀天後」(註:(道光)《香山縣志》卷1《建置志·壇廟》。)。 咸淳為公元1265~1274年,時值南宋末年,已為劉克庄所雲「廣人敬妃,無異於莆」(註:劉克庄:《後村居士集》卷36《到任謁諸廟》。)的時代了。明清以降,媽祖信仰在香山縣境紮根,並且發展很快。嘉慶《香山縣志》雲:「天妃像在官船廠,備倭官船灣泊之所,延德中千戶盛紹德立,後廢,嘉靖二十四年指揮田倪重建。」(註:(嘉慶)《香山縣志》卷3《政事志·壇廟志》。)該書卷八《祥異》又雲:「天妃廢宮, 在河泊所前,洪武中千戶陳豫建,田十八畝有奇。」香山四面環水,那裡人們的生活與水運密切相關,因而當地人對被奉為航海保護神的媽祖是很崇信的。明末崇禎年間香山縣《大欖天妃廟碑記》雲:「粵與閩境相接,而妃之靈爽又每駕海島而行,故粵不論貴者、賤者,貧者、富者,舟者、陸者,莫不香火妃,而妃亦遂愛之如其手足。吾所居之里,出入必以舟;亦為山澤之藪,群盜乘以出沒,而妃之相之者,纖悉不遺。故其間或官、或土、或農、或商
、或往、或來,有於海上遇危難者,群匍伏號泣呼妃。妃來則有火光從空而下,止於檣,無檣止於舟之背,或其櫓柁,眾乃起鳴金伐鼓而迎之。須臾舟鬼,火將往,眾又鳴金伐鼓而送之。諸如此類,嶺南人在在可據,大與尋常飾說鬼神而不同」。(註:(光緒)《香山縣志》卷6《建縣·壇廟》。)這說明, 由福建傳來的媽祖文化此時已在香山紮根了。據現有的材料來看,最早開發澳門的可能是福建漳州人嚴啟盛及其部眾。故有的研究者認為,澳門最早的媽祖廟——媽祖閣是由第一批到澳門經商的福建漳州人嚴啟盛及其部下建造的。
台灣漢族是從大陸移居過去的,或者說是大陸移民的後代。大陸向台灣移民,歷史上以閩人居多,閩人中又以泉、漳兩府為最。「台灣之人,閩、粵之人也,而又有漳、宋之分也」。(註:連橫:《台灣通史》(下),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413、405頁。)他們移居台灣大概可以分為三次:第一次是在明天啟年間,以顏思奇、鄭芝龍為首的海上資本集團占據台灣北港時,正值福建大旱,泉、漳兩府貧民大量入台,當時不下三千人;第二次是1661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實行軍屯,廣招移民,又有許多福建貧民入居台灣。除鄭氏軍隊外,新增移民二、三萬人,使台灣漢族移民增至10~12萬人,與土著居民人數差不多;第三次是1683年鄭氏政權結束,清朝統一台灣後,實行開發墾殖,又有許多大陸居民入台。嘉慶十六年(1811年)時台灣人口已達1901833人。 在向台灣移民之中,福建人(主要是閩南人)占絕大多數。據統計,1926年台灣總人口為3751600人,其中福建籍3116400人,佔83.07%。閩人渡台, 為求一帆風順和開墾成功,大多數人都隨身攜帶在家鄉崇祀的神像或香火之類的聖物。平安到達目的地後,便將小神像或香火掛在田寮或供於居屋、公厝等處,朝夕膜拜,祈求神靈護佑。到了台灣之後,他們就把隨船而來的神像供祀於廟宇中
,這就是台灣民間宗教信仰中最普遍受供奉的是媽祖之原因。由於台灣與大陸之間存在著人緣、地緣和神緣等方面的密切關系,它的民間文化多自大陸傳來或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而產生,其中又多具有閩南及廣東一帶的風格,這大概是因為台灣漢族居民多來自這些地區的緣故。總的看來,台灣的媽祖文化是伴隨著閩粵人渡台而東漸的。
歷代封建統治階級對媽祖的封賜褒揚,使媽祖女神由地方神靈逐漸成為主宰人間的神靈,加速了它在港澳台地區的形成與播行。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給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海上遇險,以為媽祖「神助」方能平安回國,於是上奏「神功」,帝賜「順濟」廟額,是為媽祖首次得到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褒封。南宋偏安後,對媽祖更是一封再封。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以郊典封靈惠夫人」。淳熙年間(1174—1189年),又「賜爵以妃」(註:《福建通志·壇廟》。)。
元朝商業繁盛,海外交通發達。元政府雖設專職官員管理海運,但當時海運風險仍然很大。元朝統治階級利用媽祖護海,以求完成海上漕運任務。至元十五年(1278年),加封大妃為「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又改封「南海明著天妃」為「廣佑明著天妃」。元代封賜媽祖共9次,其中5次與保護漕運有關。
明朝統治階級對媽祖的崇奉與利用更甚。洪武五年(1372年),封媽祖為「孝順純正孚濟感應聖妃。」明成祖朱棣於永樂七年封媽祖為「護國庇民靈應弘仁普濟天妃」,並規定「歲以正月十五日及三月十三日遣官致祭」;又於永樂十四年御書碑文鐫立《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於龍江天妃宮。(註:《明成祖實錄》卷61。)
清朝統治階級為利用宗教實行愚民政策而大肆宣揚媽祖靈應。康熙十九年,閩浙總督姚啟聖奏封媽祖為天上聖母。康熙二十三年,清朝出兵台灣,施琅以為媽祖相助,遂「請禮部致祭,敕建神祠於原籍,紀功加封天後。五十九年編入祀典」。(註:李元春:《台灣志略》卷1。)雍正四年,御賜「神昭海表」匾額,懸於台灣、廈門和湄洲。雍正十一年,又賜「錫福安瀾」匾,並「令沿海各省一體奉致祭」。(註:轉引自林家恆:《媽祖信仰的對外傳播》,《文史知識》1997年第8期。)
歷代封建統治階級褒揚媽祖靈應的目的是宣揚君權神授以惑人心,鞏固其封建統治。清人陳雲章在《湄洲謁天後宮》中寫道:「宣和賜號廟貌古,淳熙以後難悉數。或稱夫人或稱妃,我朝封號恩尤普」,這便十分明了地陳述了歷代封建統治階級對媽祖的褒揚。據統計,自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至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媽祖共被褒封59次,封號達66字之多,成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潭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普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嘉佑天後之神」。同時還被御賜廟額4次, 甚至列入國家祀典。歷代封建統治階級出於自己的統治目的而對媽祖大肆封賜褒爵,使之更為神化,這無疑會加速著媽祖文化在港澳台的形成與播行。代表封建社會大傳統的統治階級文化雖與代表鄉民或俗民的小傳統文化有所不同,但它們卻是相互影響、互動互補的,「大傳統引導文化的方向,小傳統卻提供真實文化的素材,兩者都是構成整個文明的重要部分。」(註:《太倉州志》卷10。)(註:李亦園:《人類的視野》,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第296、295、296、144、145、157頁。)因此,作為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港澳台的媽祖文化不可能不受到封建統治階級大傳統的影響。
歷代文人儒士對媽祖女神的積極鼓吹與頌揚,又在一定程度上誇大了媽祖的神異成分,成為媽祖信仰在港澳台形成與播行的助推力。
宋代媽祖信仰形成後,歷代文人儒士和達官貴人對媽祖歌功頌德、褒揚有加。撰於延佑二年(1315年)的《崑山靈慈宮原廟記》說:「今夫輕舟單舸,以行江潮,尚有風濤不測之虞。」「當其霾噎斂藏,天宇澄穆,然猶奮擊震盪。若乃纖雲召陰,勁風起惡,洪濤騰沓,快風吹撞,束手罔措。……千夫怖悚,命在頃刻。於是,吁呼天妃,應答如響,光景赫然見於檣端,而船中之人如嬰之睹怙恃矣。」(註:(宋)黃公度:《知稼翁文集》卷5《題順濟廟》。)宋紹興八年(1138年), 狀元黃公度在《題順濟廟》中寫道:「枯木肇靈滄東海,參差宮殿翠晴空,平生不厭混巫媼,已死猶能效國功。萬戶牲醑無水旱,四時歌舞走兒童。傳聞利澤至今在,千里危檣一信風。」(註:(宋)黃公度:《知稼翁文集》卷5《題順濟廟》。)宋人吳自牧亦述「其妃之靈者, 多於海洋之中,佑護船舶,其功甚大。」(註:(宋)吳自牧:《夢梁錄·外部行祠》。)盡管媽祖傳說虛無縹緲,但由於文人的褒揚和達官顯貴的倡導,媽祖傳說「上達天聽」,下入民心,因而極大地促進了媽祖文化在港澳台地區的形成與播行。
媽祖受到民間和朝廷的特別崇拜,與她經常顯靈和現身渡劫的傳聞有關。對於普通民眾來說,祭奉神靈的目的是祈求平安,他們關心的不是教義經典、教派教統等等,他們在乎的只是哪些神祗最能護佑平安降賜福祉,以及如何遵奉神祗的教諭以保證福祉的延續;對於上層士大夫或文人儒士而言,祭祀神靈則是一種儀式,「甚至是一種教化的工具或穩定社會關系的手段。這就是古來大傳統與小傳統之所以分歧之處」。(註:李亦園:《人類的視野》,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第296 、295、296、144、145、157頁。)但是,不論大小傳統社會如何分野,亦不管他們祭奉神靈的目的是否相同,但他們在奉祀神靈這一點上是一致的。這就是港澳台漢族民間小傳統甚至在遠離大陸大傳統的情況下仍然信奉媽祖的原因。
古代人們在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情況下常求神靈保佑。在海上或海邊生活的人們面對的是反復無常、威力無比的異己力量。因而他們特別希望冥冥之中有力量更為強大的神靈在危險之際來拯救自己、保佑自己。險惡的自然環境及這種環境背景下的人們心理狀態為媽祖信仰的形成提供了土壤,而歷代封建統治階級和文人儒士對媽祖的褒封頌揚使之更為神化,又助長了媽祖文化的形成與播行。總的看來,港澳台媽祖文化的形成是復雜多變的自然環境與特殊社會環境合力作用的產物。
三、港澳台媽祖文化的特點
作為一種民間信仰文化,港澳台的媽祖文化既具有中國民間信仰文化的特點,同時又由於它們所處的特殊環境而具有自己的文化特點。
首先,港澳台的媽祖文化基本上是一種「移民」文化。從前述港澳台媽祖文化的形成狀況可以看出,港澳台的媽祖文化形成史基本上是閩粵人的航海移民史。隨著閩粵人移居港澳台,他們原有的媽祖信仰亦隨之而來。港澳台媽祖廟的香火基本上是從福建媽祖故鄉分香過去的。台灣的媽祖廟來自閩南民系,並非土產。澳門的媽祖廟也是從福建的媽祖廟分香過去的。換句話說,「澳門媽祖閣的媽祖神像,也是福建祖廟的『分身媽』」。
其次,港澳台的媽祖文化作為中國民間信仰文化的一部分,它既具有與儒釋道交融的特點,同時由於它們曾處於外國的殖民統治之下,因而又具有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特點,這在港澳地區表現得尤為明顯。
從港澳台媽祖廟的造像來看,除正殿主祠媽祖外,配殿往往還陪祠觀音和關公,兩側還塑有侍者形象。儒釋道與地方神祗崇拜熔於一爐,不同宗教的諸神共同祀奉是媽祖廟的一個顯著特徵。媽祖信仰產生於宋代。自宋以降的儒釋道的許多中堅人物都主張「三教」旨歸同源,故有「禮之中庸,伯陽之自然,釋氏之無為,共為一家」(註:《宋史》卷277《宋太初傳》。)、「儒門釋戶道相道,三教從來一祖風」 (註:《重陽全真集》卷1。)之說,盡管儒、釋、 道對媽祖信仰產生了一些滲透和影響,但一般民眾的媽祖信仰仍保留著民間信仰的基本特徵,並未完全等同於道教或儒門,只是融進了它們中的若干因素。儒釋道競相對媽祖信仰滲透和施加影響,反映了宋代以降「三教」與民間信仰相互融合的趨勢。媽祖信仰對儒釋道有關因素的兼收並蓄,則是「三教」合一潮流在民間信仰方面的具體反映。澳門媽祖閣摩崖石刻中的「布衣」詩雲:「古木涵江影,峰奇石亭。魚龍沾佛法,鳥雀帶仙靈。水鏡雲磨碧,山屏雨洗青。蓮花開世界,煙靄遍南冥」。(註:轉引自唐思:《澳門風物志》,澳門基金會出版,1994年,第194頁。 )這首詩簡約含蓄地描繪了澳門媽祖信仰與儒釋道交融的情景。
港澳台曾分別處於英、葡、日的殖民統治之下,在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當地華人由於種種條件的限制未能與大陸保持正常友好的民間交往,他們只能通過原有的文化習俗來認同中華民族和「尋根」。作為東西方文化的交匯地,港澳台的媽祖文化不但沒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削弱,相反卻有增強繁盛的趨勢,並逐漸滲透到當地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其中最明顯的便是媽祖文化與當地政治、經濟的互動。
日本占據台灣時期,當地的宗教信仰受到嚴格控制。此後台灣人民又處於與大陸不同的社會制度之下,海峽兩岸的民間交往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台胞在未能回大陸探親訪祖的情況下,只能通過祭奉包括媽祖在內的民間諸神來表達他們的思鄉念親情結。隨著海峽兩岸民間往來的不斷加強,民間信仰已成為其中一個重要中介。台灣同胞護送「媽祖」到福建「省親」,是兩岸人民相互交往的一種形式。這對台灣當局開放台胞民間赴大陸探親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產生了一定的政治影響;同時又從另一個方面推動了台灣民間信仰的發展,使之從民間下層向上層社會延伸,甚至有些地方官員及政界要人也以出席或主持民間宗教的儀式來提高自己的身價。因此,包括媽祖信仰在內的民間信仰在台灣社會中具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力。台灣媽祖祭祀廟會設商行,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媽祖文化與經濟的互動關系。
地理位置和自然資源決定了港澳地區是個漁業經濟發達的地區。媽祖信仰傳入港澳後,逐漸成為當地漁民的主要信仰。祈求海上生計平安,是港澳漁民信仰媽祖的主要動機。但就漁民從海洋中獲取資源本身來說,如果僅僅停留在這一層面尚未能保障他們自己的生計。漁民必須將其產品投入市場,換取勞動報酬才能維持生計。漁民通過一種復雜的交易制度與專營批發水產品的中間商——漁欄發生聯系。這種聯系沒有法律和金融方面的擔保,除了要靠彼此之間的信任來維系之外,顯然還

⑵ 媽祖文化在那些地方盛行

我國從東北至華南,許多著名的港口城市的開發史幾乎都跟媽祖廟息息相關。「先有娘娘廟,後有天津衛。」這句諺語是對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說明。宋代華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廣州四大市舶司均與媽祖廟建在一起。還有營口、煙台、青島、連雲港等都是以媽祖廟的興建為標志,使荒涼的漁村變為繁榮的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龍彭蒲罔村林氏族譜》關於媽祖信仰自南宋傳入的記載,則成為香港歷史文獻記載的第一筆。澳門地名的葡萄牙語稱作MACAU,就是粵語「媽閣」的音譯。台灣同胞把早期的分靈媽祖稱為「開台媽祖」,這更充分說明媽祖渡台和寶島開發是直接關聯的。 在海上交通貿易及沿海港口開發的歷史上,與媽祖信仰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⑶ 媽祖廟的分布概況

1、莆田地區是媽祖信仰的發源地,莆田的媽祖廟數以百計,湄洲島上有近20座。
2、福建沿海地區和山區:沿海地區:福州、廈門、泉州、長樂、平潭、福清、晉江、惠安、漳浦、東山、寧德、羅源、霞浦等沿海地區有五、六十座。山區:仙游縣10多座,永定縣、上杭縣、浦城縣、安溪縣、邵武等山區都有媽祖廟。 湄洲媽祖祖廟坐落在「媽祖信俗遺產地」莆田市湄洲島。湄洲島因形似娥眉而得名,面積14多平方公里。這里四季如春,綠樹成蔭,天藍水凈,空氣清新。島上景色秀麗,有號稱「天下第一灘」的黃金沙灘九頭尾,有「天然盆景」之絕的日紋坑,有鬼斧神工之妙的鵝尾山,還有如訴如歌的千古絕唱湄嶼潮音……
1992年10月,湄洲島被辟為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湄洲島還與媽祖的名字連在一起。 2006年05月25日,媽祖祖廟和祖廟的「媽祖祭典」分別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第一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湄洲媽祖祖廟在世界媽祖文化現象當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是建設年代最久遠的媽祖廟。據《莆田縣志》記載,林默「羽化升天」的同年,雍熙四年(987)邑人立通賢靈女廟於湄洲島。這座通賢靈女廟即今天的湄洲媽祖祖廟,是世界上第一座祭祀媽祖林默的廟宇,其建設年代為世界之最。建造於999年的還保存完好的莆田平海天後宮,是世界上第一座祭祀媽祖的分靈宮廟。
建造年代較久遠的媽祖宮廟還有建於1086年的莆田聖墩天後宮、北宋元符初(1098-1100年)的仙游楓亭天後宮,以及蓬萊閣天後宮(1122年)、長島廟島顯應宮(1122年)、莆田白湖天後宮(1157年)、泉州天後宮(1196年)等。
首個世界性媽祖社團組織的落址單位。國家批準的首個世界性媽祖文化社團「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2004年在湄洲島媽祖祖廟成立。「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的成立,標志著媽祖信仰正式被界定為媽祖文化,具有里程碑意義。 祭祀規格最高的媽祖宮廟。祖廟的「媽祖祭祀」、山東的「孔子祭祀」和陝西的「黃帝祭祀」並稱為中國三大傳統祭典,祖廟「媽祖祭祀大典」是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湄洲島每年都要舉辦朝拜媽祖祭祀大典。祭典場面氣勢磅礴,恢宏壯觀,主祭人為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或秘書長。湄洲媽祖祖廟是祭祀規格最高的媽祖宮廟。 建設規模最龐大的媽祖廟。始建於987年的湄洲媽祖祖廟歷經多次重修和擴建,已成為規模宏大的廟宇建築群,特別是祖廟的南中軸線廟宇群,全長323米,寬99米,其中天後正殿高19米,寬50米,進深30米,面積987米,可同時容納千人朝拜,正中供奉8米高的媽祖座像,陪侍的有婦幼保護女神陳靖姑和興建宋代著名水利工程木蘭陂的女傑錢四娘以及航海家鄭和、收復台灣的施琅將軍等八大神像。殿前的天後廣場面積達10000多平方米,還有一座高26.5米的大戲台,是祖廟舉行盛大活動的場所,兩旁的觀禮台及迴廊能容萬名觀眾。而高19米,寬33米,五開間的山門大牌坊則是我國少見的雄偉牌坊之一。 湄洲媽祖廟是全世界二千多座媽祖廟(宮)的祖廟。經過千百年的分靈傳播,隨著信眾走出國門,媽祖也從湄洲逐漸走向世界,成為一尊跨越國界的國際性神祇。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有媽祖廟(宮)2500多座。根據1987年台灣報刊統計的數字,台灣省的媽祖廟(宮)有800多座;香港、澳門地區有57座;國外有135座,分布在日本、韓國、越南、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印度、菲律賓、美國、法國、丹麥、巴西、阿根廷等17個國家。全世界媽祖信眾約有2億人,單台灣省就有百分之七十的人信奉媽祖。
湄洲島媽祖廟建於宋初,開始僅「落落數椽」,名叫「神女祠」,經過多次修建、擴建才形成規模的。其中鄭和、施琅等歷史名人就力主擴建過,形成建築規模,日臻雄偉,最後形成了以正殿、偏殿等五組建築群,16座殿堂樓閣,99間齋舍客房;畫梁雕棟,金碧輝煌,恰似「海上龍宮」。後來廟宇幾經損壞,日漸破敗,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1968年),媽祖廟受到了嚴重的毀壞,幾乎「夷為平地」。
八十年代來,媽祖廟才陸陸續續開始重建,尤其是近十年來,台灣媽祖信徒到湄洲島祖廟進香日漸增多,目睹媽祖廟的現狀,海峽兩岸媽祖信徒同心協力,自願捐物捐資,進行大規模的修復興建。如今,湄洲媽祖廟不但重顯光彩,而且建築規模遠遠超過了歷史任何時候,更加富麗堂皇。目前祖廟建築群是以前殿為中軸線進行總體規劃布局,依山勢而建,形成了縱深三百米,高差四十餘米的主廟道,從庄嚴的山門,高大的儀門到正殿,由323級台階連綴兩旁的各組建築,氣勢不凡。在祖廟山頂,還建有14米高的巨型媽祖石雕塑像,面向大海,栩栩如生。佇立山頂,極目遠眺,山海茫茫,水天一色;回望山下整個廟群盡收眼底,構成了一幅瑰麗壯美的山水畫。 在媽祖廟附近,有「升天古跡」、「觀瀾」石、「媽祖鏡」、「潮音洞」等景觀,廟里還有重修碑記、御賜金璽、御賜匾額等文物。
「升天古跡」摩崖題刻在媽祖廟寢殿後的一塊巨大石壁之上,旁有一行小字:住持僧照乘和尚叩立世原洋。石壁上隱約可見千年前僅「落落數椽」的「神女祠」、「人」字形造型。佇立此處,舉頭西望,對岸賢良港隱約可見。相傳,默娘就是在此附近的「石鼓」上坐化升天的。

⑷ 媽祖娘娘像在哪裡

我建議到湄洲去看一看。福建莆田湄洲是媽祖文化發源地,是媽祖故里。媽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後裔。媽祖,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還立天妃神位供奉。湄洲媽祖廟,被譽為「海上布達拉宮」。媽祖文化後來發展到潮州、莆田、汕頭、泉州、漳州、雷州、湛江、海南等地。

⑸ 媽祖文化的信仰功用

航海之神海上守護神宋元時代航海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移民和僑民的不斷出現,以及統治階級的加封與提倡是媽祖成為著名海神的歷史原因。人們將媽祖視為海神加以崇拜,是從漢族民間開始的,以巫覡為核心傳播開來,在民族中傳承下來,進而在朝廷官吏中傳播。
助漕運媽祖到元代得以迅速傳播,除航海原因外,還以元代漕運改為海路有關,媽祖信仰逐漸擴大,從東南亞沿海擴大到北方京津地區,媽祖信仰已為中央王朝所承認。
雨水之神求雨我國為農業大國,雨水不僅是飲食之源,也是從事農業生產不可缺少的條件,沿海地區也把主宰海事活動的媽祖視為司雨之神。從歷史看,巫覡都是求雨的主祭者,媽祖既然生前為巫,死後為神自然與雨水有難解之緣。 宋元以後,隨著閩南海上貿易和漁牧事業的發展,以行船謀生的船工漁夫亦逐漸增多。他們面對反復無常的大海,惟有從祈求神明庇護中得到一些精神安慰,媽祖信仰遂之傳開,歷代皇帝對媽祖的褒封也逐步升級。
初時,媽祖廟只是莆田海邊的雜祠。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領事路允迪奉使高麗國,船在黃水洋遇風暴。恰好此船上水手從莆田雇來,危難中祈禱媽祖,終轉危為安。返國後,奏請朝廷,宋徽宗於是賜順濟廟額,順濟廟即當時寧海墩(聖墩)媽祖廟,媽祖信仰從此獲得了朝廷的承認。
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封崇福夫人,這是對媽祖最早的褒封。
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莆田人陳俊卿為當朝丞相,篤信媽祖,於是奏請朝廷誥封媽祖為靈惠夫人,之後,一路加封。
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要再加封時,「經禮部核議,以為封號字型大小過多,轉不足以昭鄭重,只加上『嘉佑』二字」。
這樣,自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直至清同治十一年,四個朝代14個皇帝先後對她敕封了36次,封號最長達64個字,從「夫人」、「天妃」、「天後」到「天上聖母」,已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媽祖和孔子、關帝等一同被列入清朝地方的最高祭奠,規定地方官員必須親自主持春秋二祭,行三跪九叩禮,列入國家祀典,使她成了萬眾敬仰的「海上女神」。
朝代年號(時間)封 號
宋朝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崇福夫人
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靈惠夫人
高宗紹興三十年(1160年)靈惠昭應夫人
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靈惠昭應崇福夫人
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靈惠昭應崇福善利夫人
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靈惠妃
寧宗慶元四年(1198年)靈惠助順妃
寧宗嘉定元年(1208年)存靈惠助順顯衛妃
寧宗嘉定十年(1217年)靈惠助順顯衛英烈妃
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妃
理宗寶祜二年(1254年)封存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協正妃
理宗寶祜三年(1255年)靈惠助順嘉應慈濟
理宗寶祜四年(1256年)靈惠協正嘉應慈濟妃;封靈惠協正嘉應善慶妃
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靈惠顯濟嘉應善慶妃
元朝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護國明著天妃
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護國顯佑明著天妃
成祖宗大德三年(1299年)護國輔聖庇民顯佑明著天妃
仁宗延祜元年(1314年)護國輔聖民顯佑廣濟明著天妃
文宗天歷二年(1329年)護國輔聖庇民顯佑廣濟靈感助順福惠徽烈明著天妃
明朝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
成祖永樂七年(1409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上聖母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後
乾隆二年(1737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後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天後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天後
嘉慶五年(1800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天後
道光六年(1826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天後
道光十九年(1839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天後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天後
咸豐二年(1852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天後
咸豐三年(1853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天後
咸豐五年(1855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天後
咸豐五年(1855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天後
咸豐七年(1857年)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後之神 宋雍熙四年(987年),媽祖升天後,人們崇奉海神,在湄洲島建廟祭祀,此廟宇即最早的媽祖祖廟。湄洲媽祖祖廟是世界所有媽祖廟之祖,世上所有的媽祖廟都是從湄洲「分靈」出去的。有華人即有媽祖廟。據《世界媽祖廟大全》提供的最新數字,全世界已有媽祖廟近5000座,遍布20多個國家與地區,信奉者近2億人。
莆田地區是媽祖信仰的發源地,媽祖廟數以百計;福建、廣東、浙江、海南以及東北部的上海、江蘇、北京、河北、山東、河南、湖南、貴州、遼寧、吉林等地也建有媽祖廟。台灣三分之二人口信仰媽祖,島上媽祖廟宇500多座。港澳地區也有媽祖廟50多座。國外媽祖廟宇較密集的地區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其它分布於美國、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朝鮮、挪威、丹麥、加拿大、墨西哥、巴西、紐西蘭及非洲等地。
媽祖廟宇各地名稱不一,或稱天妃宮、天後宮、媽祖廟,或稱天後寺、聖母壇、文元堂、朝天宮、天後祠、安瀾廳、雙慈亭、紛陽殿等等,在這些媽祖廟宇中,福建湄洲媽祖廟(987年)、天津天後宮(1326年)、台灣北港朝天宮(1694年)(以上被成為世界三大媽祖廟)、福建泉州天後宮(1196年)、湖南芷江天後宮(1748年)、台灣澎湖天後宮(1592年)、蓬萊閣天後宮(1122年)、長島廟島顯應宮(1122年)、寧波天後宮即慶安會館(1853年)、澳門天後宮(2003年)新加坡天福宮等在年代、規模、地位及影響方面均極富特色,為媽祖廟宇建築中的佼佼者。
泉州天後宮素來被認為是海內外建築規格較高、規模較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是第三批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
史料記載,泉州天後宮始建於宋慶元二年(1196年)。傳說其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覺全夢神命作宮,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實當浯江巽水二流之匯,番舶客航聚集之地。時,羅城尚在鎮南橋內而是宮適臨浯浦之上。」當時建的這座媽祖宮規模已經很大,有三殿、山門、兩廊、兩亭。宋元時期,泉州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貿易商港之一,與亞洲五十八年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同時,泉州的造船業也著稱於世,國家出海貿易的船舶「多廣州、泉州所造。」宋代,泉州地方長官和市舶司官員,每年春秋兩季都舉行「祈風」、「祭海」儀式,祈求風浪平青靜,航海平安,以鼓勵發展對外貿易。最初祭海在晉江邊的真武廟,祈風儀式在南安縣的九日山,但到了南宋未年,取而代之的是順濟宮的祭儀。宋元明歷朝經常遣官致祭,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欽定春秋兩祭,此後,順濟宮官祭便成定例。
元代,泉州港更為繁盛,和海外通商的國家多達九十多個,海上巨船入港有時多達三百多艘。元代帝王為了漕運、海運的順利,也多次詔封媽祖,以祈求媽祖的庇祐。至元十八年元世祖再次下詔,「遣正奉大夫宣德使左副都元帥兼福建道市舶司提舉蒲師文冊爾為護國明著天妃」,特地指派泉州的蒲師文(其父蒲壽庚,仕宋嘗為泉州市舶司提舉,入元累官至福建行中書省中書左丞,擅蕃利者三十年)為冊封大臣,在泉州天妃宮舉辦祭祀和褒封天妃的典禮。大德三年(1299年),二月二十日,元文宗下詔書,「加泉州海神曰護國庇民明著天妃。」詔文中直呼媽祖為「泉州海神」。媽祖的海神職位進一步明確。天歷二年(1329年),元文宗又命翰林院擬定祭文遣官齎香詣宮致祭。祭文曰:「聖德秉坤極,閩南始發祥。飛升騰玉輦,變現藹天香。海外風濤靜,寰中麟鳳翔。民生資保賜,帝室借匡襄。萬載歌清宴,昭格殊未央。」
元代帝王在蕃人雲集的泉州港多次御祭天妃,其影響之大是可以想見的。
進入明代,泉州港仍然是全國的一個重要港口。洪武三年(1370年),泉州復設市舶司,專通琉球。此後,又「以諸番貢使益多」,在天妃宮附近的車橋村設置「來遠驛」,專門接待琉球等國的外賓。為了幫助琉球開發經濟文化,洪武二十二年(1392年),明太祖「敕賜閩人三十六姓」定居琉球。這三十六姓中,泉州人佔了相當一部分,如南安的蔡氏,晉江的李氏、翁氏等,他們在琉球擔任通事(翻譯),傳授操舟技術和文化知識。當時明政府規定,凡是封舟必須安放天妃神像,開洋前正副使必須先到出口發港的天妃宮祭拜。封舟到達目的地,正副使必須恭奉船內的媽祖神龕上岸,安放於所在國的天妃宮,藉以朝夕膜拜。當時,福建開洋至琉球,必經滄水,過黑水,古稱「滄溟」,又稱「東溟」,是一條深達兩千多米的大海溝,波濤洶涌,航海者經常在此遇難。這樣,媽祖就被「閩人三十六姓」恭奉於船中,伴隨他們從泉州出發,披波斬浪,順利到達琉球。「閩人三十六姓」來到琉球後,分別在琉球首府那霸和他們聚居的久米村建起了上、下兩座天妃宮,宮成之後,琉球當地地方官也作了規定:「自貢船開船之日起至第七日,上至大夫下至年輕秀才,都必須參拜兩天妃宮」,「自第七日至貢船回歸本國為止,每日大夫以下的年輕秀士與鄉官士們都要輪流詣廟參拜。」由此,隨著中琉兩國交流的不斷密切,天妃信仰在琉球逐漸深入人心。
永樂五年(1407年),三保太監鄭和第二次出使西洋時途經泉州,遣使祭拜媽祖,因天妃宮「歷歲既久,寢以傾頹」,五年特奏請「令福建守鎮宮重新其廟。」永樂十三年(1415年),鄭和部屬「少監張謙使渤泥(今北加里曼丹島)得乎州,發自浯江(泉州),實仗神庥,歸奏於朝,鼎新之。」永樂十五年(1417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再次途經泉州,在依制祭拜媽祖之後,又去靈山伊斯蘭聖墓行香,祈求祖先靈聖庇佑。鄭和行香所立碑石至今尚在,文曰:「欽差總兵太監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斯公幹。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於此行香望靈聖庇佑護。鎮撫蒲和日記立。」嘉靖十九年(1540年)郡人徐毓集資大修,先修正殿五間,重建寢殿七間,涼亭四座,兩廂三十間,東西軒及齋館二十八楹。二十三年(1544年)落成。
清代,靖海侯施琅奉旨東征台灣,統一祖國。他分兵三路出擊,其中一路在泉州十五都圍頭,《泉州府志》載:「國朝將軍施琅征海師次於此,神有助順功。」平定台灣後,施琅感念涌潮濟師之神恩,在自己的同鄉、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題請未准,再次上書康熙帝請封,歷數媽祖助順神跡。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八月十四日,「以將軍侯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奏,特封天後」,欽差禮部郎中雅虎等,齎御書香帛到泉州廟及湄洲祖廟致祭。自此,泉州天妃宮改稱天後宮。施琅將軍為報答神恩,對天後宮進行重修和擴建。嘉慶二十一年(1916年)署泉州府事徐汝瀾以棟宇漶漫,非復舊觀,倡捐再次重修。道光年間(1830—1850年)清文宗加封媽祖為「天上聖母」,泉州天後宮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
清代,私商貿易和向東南亞各國及台灣的移民熱潮在泉州港進一步興起,媽祖信仰也隨著泉州商人和移民的足跡更為廣泛地傳播。史料記載,泉州商人「襟帶江湖,足跡遍天下。南海明珠,越棠翡翠,無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題之國,無所不到。」在國內,有廣東的番禺、瓊州、崖州、濠鏡、海南、東莞、徐聞、香山溴、潮州、雷州、惠州、高州、邁州等;江浙的寧波、雙嶼、溫州、杭州、舟山、蘇州、南京、台州、臨清等,廣西的南寧、梧州、羅定、郁州等,台灣的雞籠、淡水、鹿港等,還有京師、濟寧、包頭、徽州等城市,以及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陝西、山東等省份;省內則有福州、廈門、月港、漳州、建寧等。在國外,有呂宋、暹羅、巴達維亞、勃泥、爪哇、占城、占城、交趾、柬埔寨、巨港、長崎、琉球、高麗等。泉州商人每到一處,必當建造會館,並從家鄉請來媽祖祀奉。泉州天後宮內原本就設有蘇、寧、福、寮郊等許多商郊,附近還有鹿港郊公堂。天後宮每次修建,各大商郊會館都傾力資助,以表虔誠。
據統計,台灣現有八百多座媽祖廟,皆拜莆田湄洲媽祖祖廟為祖庭。媽祖的信徒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三,堪稱媽祖信仰的極盛之地。從台灣媽祖廟宇的級別來看,無不屬於「分靈」。一是從大陸捧持媽祖神符或香火到台灣奉祀,稱為「分香」,二是從大陸捧持媽祖的神像到台灣奉祀,稱為「分身」,天下媽祖祖湄洲。其源蓋出於明清時期福建向台灣大規模的移民。 莆田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媽祖,原名林默,於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洲島。林默幼年時就聰明穎悟,過目成誦,她洞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平素精研醫理,教人防疫消災,終生以行善濟人為事,矢志不嫁。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傳說她能「預知休咎事」,被稱為「神女」、「龍女」。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初九,林默羽化升天,年僅28歲。從此以後,傳說航海的人常見林默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漸地普遍供奉媽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世界各地有兩億多的媽祖信眾,在台灣媽祖信眾占人口的三分之二。
莆田古稱「興化」,又稱「莆陽」、「莆仙」。境域北連福州,南接泉州,西依戴雲山脈,東南瀕臨台灣海峽。港口資源得天獨厚,擁有「世界不多、中國少有」的湄洲灣秀嶼深水良港和三江口、楓亭等輔助港;擁有湄洲灣、興化灣、平海灣三大海灣以及湄洲、南日等大小150多個島嶼。 媽祖文化的傳播得益於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
中國人向海洋進軍的歷史很早。秦漢時期,方土徐福三次東渡求仙,秦始皇亦多次巡幸山東半島,漢武帝步求仙後塵有過之而無不及,雖未能如願,卻無意間推進了造船、航海和港口業的發展。自漢代開始,由於開辟了歷史上有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綿延2000多年的中外貿易和東西方交流,成為貫穿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主線,海外交往勢盛而時久。以古代「四大港口」之一登州港為始發港的東方海上絲綢之路,連接中國與朝鮮、日本等西方諸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帶動了渤海和山東半島航海業的發展。南路」之廣州的遠洋貿易可直達亞歷山大港。泉州港的對外貿易可與世界名港亞歷山大齊名。
至元朝,因沿海遭倭寇侵擾,海上對外貿易相對減弱,但國內南北萬余裏海上航線和南北河漕貿易相對增強,後因定都北京800年時政的相對穩定,國內沿海港口亦日益興盛起來,逐步進入黃金時期。明代,鄭和七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尚早半個世紀,更是無與倫比。歷史事實充分說明:中國是世界上早期海洋的擁有者。
遠在十世紀,中國航海者首先擁有指南針,以保證海上航路的定向行駛,也首先發明了隔艙航舟,萬一海上遇難觸礁,即使撞破一角,一艙,而船體的大部尚能上浮。但是,盡管當時的造船和航海技術相當發達,由於沒有氣象預測,海上氣候變化萬千,一片小舟如滄海一粟,當狂風暴作時,在威力無比的海洋世界面前,人類的行為還是顯得極其渺小,甚至微不足道,所以,祈求於神靈護佑,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唐中業,玄宗以欽定形式冊封「四海龍王」,因傳說其能施風布雨,興濤作浪,故被航海人崇奉為降服自然的神物。但這種想像中的自然神形象丑惡,東海龍王敖廣在人民印象中又被視為凶神,加上當時「五行五陰」之說盛行,認為「天屬陽,地屬陰,水在地上亦屬陰;男屬陽,女屬陰,水神應為女性才適合『五行陰陽之理』」,至宋初莆田湄洲灣出現了年輕貌美,勇於在海上冒險救人的林默,死後被人們祈奉為女海神,這是航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媽祖的出現不負眾望。明萬曆年間高澄前往琉球,在他的《使琉球錄》一書中有一段生動的記載,說:「船搖盪於暴風雨中,篷破、桿折、舵葉失、舟人號哭、蘄於天妃,妃雲立即換舵可保平安。在巨浪中舵葉重二三千斤,由於神庇,力量倍增,平素換舵須百人以上,今日船危三數十人舉而有餘」。南宋開禧元年的紫金山擊金和合肥的解圍,也是以媽祖的精神作用來鼓勵士氣的。自南宋起,例定舟內載海神航行,朝夕拜祈。元代採取丞相平章國耶律楚村和名相伯顏的「南糧北調」的主張,起初官方造舟把國家糧食直接由江南糧區海運到直沽,後來改僱用漢族民間舟舶包運,有私商兼任海上運輸,一時間自廣州至天津天妃宮接踵而起,足窺航海者對媽祖的信仰程度。
鄭和七下西洋,亦禱於祖廟,明清大量漢人向南洋群島進軍,均舟載媽祖神像以行,這說明媽祖這位「女海神」是中國傳統航海業的保護神。另外,日本本土接受媽祖的傳播後,發展為「媽祖會」,以宗教形式規定朝拜制度。台灣同胞家家戶戶信仰媽祖,稱為「開如媽」,海峽兩岸共同信奉媽祖的俗例一樣。故此,媽祖又是中外交流和溝通海峽兩岸,密切同胞往來的和平女神。 作為古代北方建造最早、規模最大的蓬萊閣天後宮和登州港在媽祖文化的北上和中國與東方諸國的傳播中所起到的作用。
蓬萊閣天後宮建於1122年,比「世界三大媽祖廟」之台灣北港朝天宮和天津天後宮及台灣最早的澎湖天後宮早200多年;比中國第一個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泉州天後宮(公元1196年)亦早數十年。史料記載:「宋徽宗時,赦立天後聖母廟,乃於閣之西營建焉。時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計建廟四十八間。」。作為媽祖廟之「鼻祖」的湄洲媽祖廟,建廟時僅「落落數椽」,直至清乾隆年間才逐步形成99間齋房,由此可見蓬萊閣天後宮建造時的規模。
另外,與蓬萊閣天後宮齊名的、一度被稱為「天下第一娘娘廟」的長島顯應宮(廟島因此得名),在中國北方媽祖廟宇中也佔有顯要「席位」。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高麗恭愍王的賀正使李崇仁出使南京回國時在贊美登州海道的詩《留沙門島(沙門島即古時蓬萊以北的長島廟島),奉呈同行評理相君》中寫到:「沙門翹首立多時,暮景撩人慾賦詩。神妃享祀應需報,海若潛形不敢窺……」。由於蓬萊與長島為中國南北和東西方水路交通樞紐,地理特殊,在「起航先拜媽祖,有船必有媽祖祈像」這種古代傳統的、普遍的信仰下,蓬萊閣天後宮和廟島顯應宮所肩負的使命是可想而知的。
廈門神霄宮分靈於廈門何厝順濟宮,始建於宋朝,現位於忠侖公園(原忠侖苗圃)內。歷史上修建 數次,最後一次 重建是在1993年。從高處看神霄宮,被綠樹所 環抱,四周綠樹 成蔭,百花齊放,走進神霄宮彷彿走進綠的世界、花的海洋,各種花草樹木錯落有致,使人心曠神怡。 古代登州是廣州至京津海漕運輸和朝廷與東方諸國交流的中樞,是承擔北方貿易、外交、文化交流活動的重要港口,其地位遠遠高於後來的廣州、泉州、明州、揚州「四大名港」。
首先,媽祖是海上航行的保護神,媽祖文化沿廣東、福建至京津及東北的海上漕運航線傳到渤海灣沿岸,並與地方文化相融合,與城市發展形成良性互動,媽祖文化迅速得以傳播,逐漸成為當地的民眾信仰,以致「航海者祀之極為虔誠,一般人民亦漸信仰……天後遂成為掌司各事之神」。 2001年天津首屆「媽祖文化旅遊節」舉辦的「媽祖文化與沿海城市的興起」學術研討會,有學者在考察媽祖文化落戶天津並對這個城市進行孕育和催生的過程後,發現其沿革軌跡是「先人後廟,以廟聚人」;接著「以廟興城,以廟興市」,形成廟旺城興的良性互動態勢。如果說天津當初是「以廟聚人」,那麼登州可以說是「以城興廟」。
登州是當時連接中國南北尤其是出入津京的海上交通樞紐,為北方第一大港,航海與媽祖又密不可分,故此,媽祖文化由南傳入後迅速被當地文化和民眾信仰所接受,繼爾借港口特殊的地理和海上交通優勢得以消化、容納,逐漸成為當時北方海洋文化的主導。
同時,媽祖文化的傳入也為登州聚集了人氣,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和發展,形成了廟與城良性互東,相得益彰的勢態。蓬萊閣天後宮建於宋徽宗第一次(宋元明清四朝共36次)對媽祖褒封的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建廟之早,即使在媽祖文化的濫觴福建沿海地區也是鳳毛麟角,無疑為北方建造最早、當時規模最大的媽祖廟,加之登州港無以替代的區位條件,如此說,登州及其蓬萊閣上的天後宮是中國古代北方媽祖文化的淵藪不足為過。 漢族民間貿易傳播 媽祖文化由南至北,再由北沿「東方海上絲綢之路」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等東北亞國家,最終北上穿過白令海峽,到達北美洲地區,作為我國北方沿海地區媽祖信仰與媽祖文化傳播中心的登州古港,同樣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登州是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新唐書》卷四三下《地理志七下》載:「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是以登州港為起點,分為兩條,一條是從登州港出發,渡渤海海峽到遼寧旅順口,再沿遼東半島到鴨綠江口,然後沿朝鮮半島南下,過對馬海峽到日本;另一條從登州港出發,經八角、芝罘,再渡黃海,到朝鮮仁川,然後沿朝鮮半島南下,過對馬海峽到日本。隋唐是我國古代海上貿易和對外交流的鼎盛時期,尤其唐中期以後,登州以其特殊區位優勢成為中國北方第一大港,在唐廷與朝鮮半島及周圍諸國的外交與貿易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雖然宋時遼國屢屢北犯,但由於內地通往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陸路交通被阻隔,兩國間的交流勢必靠海上船隊來完成,加之宋代的造船水平和航海技術的提高及指南針的發明與使用,航海更加安全,航線距離明顯縮短,兩國的使臣和貿易來往頻繁,銳勢不減。北宋滅亡,南宋與金爭戰於山東半島,海上航線南移,元朝主要發展陸上交通和海上漕運,中國的對外貿易受到束縛。
但是,由於從松都附近港口橫穿黃海至朝鮮半島的航線太長且十分危險,曾多次遭遇海難,定都南京的明廷接受高麗國王的請求,答應改道經遼南渡海至登州,並於1376年升登州為府。《明實錄》中提到建立登州府原因時載曰:「時以登、萊二州皆瀕大海,為高麗、日本往來要道,非建治,增兵衛,不足以鎮之」,故此,明初登州古港仍然是高麗使者上路和起航的主要海港……那裡有船,那裡就有媽祖,那裡有華人,那裡就有媽祖廟。信仰無國界,「海上女神」由蓬萊隨船沿登州海道飄洋東渡,為遠行者送上一方平安,一份祥和。 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客肇祖先後發表了多篇關於《天後》的論文,在學術界引起反響。
自80年代起,台灣、澳門、廈門等地掀起了媽祖研究熱潮,舉辦多次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出版了《海內外學人論媽祖》、《媽祖研究論文集》、《媽祖研究資料匯編》、《媽祖文獻資料匯編》、《媽祖信仰與祖廟》、《湄洲媽祖》等近百餘篇學術專著。 1、弘揚愛國思想,促進祖國和平統一。
大陸和台灣,同根共祖,千餘年文化傳承,形成了堅不可摧的民族意識。媽祖是中國的「神」,媽祖之愛國也決定了其信眾的愛國。
1989年5月6日,200餘名台灣同胞沖破台灣當局的禁令,乘船直抵湄洲朝拜媽祖祖廟;
1997年1月至5月,湄洲媽祖金身巡遊台灣103天,駐蹕36個宮廟,接受台灣媽祖信眾1000萬人次的朝拜,在台灣島內引進了巨大反響。
2002年7月25日,媽祖金身直航澎湖,萬人朝拜,其情景使人熱淚盈眶。
2004年10月21日早上8點,湄洲媽祖金身從莆田市湄洲島媽祖祖廟起駕,在54位護駕團的陪同下,從長樂國際機場乘飛機飛往澳門,參加第二屆澳門媽祖文化旅遊節。
2005年,連戰和宋楚瑜先生分別為湄洲媽祖祖廟題詞:「神昭海表」,和「聖德配天」。
這就是媽祖信仰的凝聚功能。如今,媽祖已成為海峽兩岸通商、通航的和平象徵,成為統一祖國,溝通兩岸往來的和平女神。媽祖信仰中的這一功能還將繼續發揮作用,直至祖國的完全統一。
2、傳播博愛精神,教化眾生向善。
浩瀚宇宙,蒼莽無垠,而人卻是宇宙的主宰。盡管因地域,種族,文化根柢的差異,派生出審美觀、價值取向、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但作為「生」的本能,人性對於善惡美醜之認知卻趨於大同。
媽祖信仰在諸多方面適應了人類對真、善、美的認同,如扶危濟困,治病救人,賜人以平安吉祥等等。這既是一種文化的傳播,更是一種觀念的教化。
「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義,有授,有傳。言則宣,教則告,因言而悟教明理,理明則忘言」(張君房《雲笈七簽》),當一種理念為民眾所接受後,教化則退居其次,而觀念(對真、善、美的認同)則生根、開花、結果。
3、啟迪良知,樹立珍惜自然、回歸自然。
千餘年來,人類面臨旱澇蝗災,瘟疫流行時,往往把祛災的希望乞求於神靈,媽祖之平息海嘯、張天師之祈禳瘟疫、龍王爺之普降甘霖……人類在對神靈的不斷祈禱中逐漸地得到啟發:眾生平等、萬物有靈,道法自然……。保護生態環境,回歸自然已成了全球、全人類的呼聲,誰能說,這當中沒有神的啟示?

⑹ 尋找媽祖!哪裡有最大的媽祖神像

汕尾鳳山媽祖雕像。又稱「天後聖母」,高16.83米,由468塊花崗岩雕造而成,是大陸規模最大的媽祖雕像。雕像下方鐫刻的「天後聖母」四字由冰心題寫,山下是粵東最著名的媽祖廟「鳳山祖廟」,以及媽祖文化廣場、媽祖聖跡館、鳳儀台等。

由世界弘道理事會捐資建造的世界上最大的媽祖雕像將坐落在漳浦縣烏石媽祖旅遊區內,總造價約800萬元人民幣。

據烏石天後宮景區管委會總監、台胞唐先生介紹,該尊烏石媽祖雕像高28.92米,由522塊玉石組成,總重量將達1000噸,將於2009年完工。烏石景區還將通過開展媽祖巡遊開幕式、媽祖祭典、「媽祖文化與和諧社會」研討會、兩岸學術交流座談會、華人尋媽祖等一系列活動,打造「烏石——世界最古老媽祖金身供奉地」品牌。

⑺ 媽祖的故鄉在什麼地方,媽祖誕生的地方

媽祖的故鄉在中國台灣湄洲島,媽祖文化本身就是以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

⑻ 有誰知道哪幾個地區比較信仰媽祖呢

信仰規模
媽祖是受到中國漁民崇拜的海神,而在木船時代移居世界各國的大都是中國沿海的漁民,在他們走向世界各國之時,也將媽祖信仰帶到了全世界,因此在全球華僑中,媽祖成了他們他們共同信仰崇拜的神靈。全世界的媽祖宮達五千多家,媽祖信徒達 2.5 億人之多,幾乎凡是有華人的地方都有媽祖宮,都信奉媽祖,媽祖成了90%海外華人的共同信仰。所有僑居海外的華人社區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以媽祖宮作為同鄉會館或商會,是各國華人的政治文化及社區中心,也是各國華人的精神支柱。媽祖信仰因此成了全球華人的全球性共同信仰,媽祖信徒因此遍布全球,可以說,海外華人的信仰就是媽祖信仰,媽祖信仰是屬於華人的信仰。到目前為止,媽祖信仰成了一個能橫跨世界大多數國度又同時都作為華僑社區中心的網路體系,也是中國人在海外最龐大的精神體系。
★★媽祖信仰的龐大族群
媽祖信仰的規模十分龐大,自宋以來直至清代,媽祖成了三大由國家祭典的神明(黃帝、孔子和媽祖)由歷代國家祭祀的中國十四個沿海城市的媽祖宮為核心,形成龐大的媽祖宮群,有一億多媽祖信徒。台灣 2,300 萬人口中有 1,700 萬媽祖信徒,佔台灣人口的 70% 以上。新加坡的媽祖信徒占總人口數的 70%。香港和澳門的媽祖信徒達居民人口的 50% 以上,馬來西亞的華人人口占該國人口的重要比例而媽祖的信徒則佔了華僑人口的 80% 以上。此外,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也有很大數量的華人,也都是以媽祖信仰為主要信仰。而在日本的華僑也是以媽祖信仰為主。所以,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亞洲諸國華人世界中,媽祖信徒版塊形成了龐大的族群,是華人世界的主流族群,像台灣和新加坡兩地,媽祖信徒成了社會的結構主體,是兩地社會的主導力量,而世界各地都有唐人街的華人社區,也都百分之百的成了媽祖信仰區,是媽祖信徒為主的族群聚集地。從此可見,媽祖信仰涵蓋了華人世界的主要族群。中華民族傑出女青年林默誕生於一千多年前宋朝時代的福建省莆田湄州島漁村,在世時就已成為人人尊敬的聖賢,並被漁民尊稱媽祖;林默年輕時無私的關愛民眾,觀星象、學醫術,為出海的人們指引海象,替窮苦百姓醫治疾病不圖回報;林默去世之後,歷朝都有褒揚林默的義行義舉,歷代都有賢達偉人為立碑做傳,媽祖聖名遠揚,澤披後世,在後人的心中,媽祖就是眾生仰慕的典範,就是我中華民族還有道教聖賢天神的代表之一。

⑼ 媽祖廟在哪裡

媽祖廟在莆田市湄洲島。

媽祖廟,即「湄洲媽祖祖廟」,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始建於北宋雍熙四年,是媽祖文化的起源地。湄洲媽祖祖廟是世界上第一座媽祖廟,現存建築多為清代結構。

媽祖廟建築群以前殿為中軸線布局,依山勢而建,形成了縱深300米、高差40餘米的主廟道,從山門、儀門到正殿由323級台階連綴兩旁的各組建築。在祖廟山頂,還建有14米高的巨型媽祖石雕像。

(9)廣西哪裡有媽祖文化擴展閱讀:

千百年來,媽祖文化隨著漁民、船工、商賈的不斷傳播,遍布世界38個國家和地區,全球信眾近3億人。湄洲媽祖祖廟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是全球媽祖信眾的朝聖中心,是海峽兩岸民間交流的橋梁和紐帶。

媽祖信仰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廣為盛行,台灣民眾信仰媽祖者更是高達千萬人。隨著兩岸交流的日益增進擴大,台灣民眾前往湄洲島媽祖祖廟拜謁人數眾多,湄洲島年接待台胞達10萬多人次。

閱讀全文

與廣西哪裡有媽祖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