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隨州多少文化

隨州多少文化

發布時間:2022-06-23 04:20:54

1. 誰幫忙介紹一下隨州市 洛陽鎮的文化,人文

湖北省曾都區洛陽鎮
洛陽鎮,位於大洪山東南麓、曾都區東南角,南與安陸市孛畈鎮接壤,東與徐家河水庫毗鄰,面積二百三十平方公里,人口三萬八千人。洛陽鎮現有樹齡百年以上的銀杏樹一萬七千多株,其中千年以上的三百零八株,是世界最大的古銀杏群落。九七年全國第六屆銀杏研討會在洛陽鎮召開,與會的專家學者參觀後贊嘆不止——華夏銀杏第一鎮受之無愧。以古銀杏群落為標志的田園風光是天人合一的典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數千年純朴民風的沉澱,靜靜地等待遠方的朋友走進古銀杏群落,走進各自童年的夢幻……因此,市、區兩級政府慧眼識珠,決定將洛陽鎮辟為旅遊區,冠名為「白果園」。「出門無所見,滿目銀杏園,屈指難盡數,何止株萬千。」這是洛陽鎮古銀杏群落的真實寫照。
洛陽鎮資源豐富,重晶石、大理石、石灰石等礦藏含量大,品位高;銀杏、板栗、葛根、香菇、木耳、柿子、靈芝、金頭蜈蚣等綠色資源遍布全鎮。漢十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並設有出入道口,距武漢、襄樊均只有1小時路程。
洛陽境有較多的名勝古跡:金雞嶺古文化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人類長期生活區;狗跡嶺、現光山是東漢末年劉備的軍師徐庶和"詩仙"李白長期隱居之地;青林寨是夏帝明玉珍結屯起義遺址;救孤嶺是明太祖朱元璋與漢王陳友諒廝殺時的見證;九口堰是共和國李先念當年率領新五師與日寇浴血奮戰「證人」。還有那世界罕見的古銀杏群落,桃園河、鄭家河、青水河三座大型水庫,以及夾牛嶺、三真仙人洞等。這些眾多的人文、自然景觀,既是大自然的特殊恩賜更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亦虛亦實,如詩如畫,反映著悠久的中華文化,承傳著遠古的華夏文明,表現了人與自然的珠聯璧合,向人們展示出一塊經典的旅遊勝地

2. 湖北橢州風土人情

  • 名城特色
    隨州古稱「漢東之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風景秀麗,物產豐富,以「古、奇、美、新」而著稱,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古----神農故里。據史籍記載和國內外專家學者考證,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就誕生在隨州烈山(厲山鎮),近年來隨州烈山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聖地。

    奇----編鍾故國。隨州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早期大型成套系列編鍾(打擊樂器),精美絕倫,價值連城,被海內外譽為世界奇跡。

    美----旅遊勝地。被稱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荊楚名勝大洪山,風光秀麗,景觀奇特,為中原一絕,是國家級自然風景保護區。

    新----新型城市。隨州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人傑地靈,特產眾多。經濟基礎雄厚,城市功能齊全,經濟增長迅速,是聞名全國的改裝汽車城。

  • 3. 隨州的文化

    隨州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作為炎帝神農故里,這里開啟了華夏5000年的農耕文明;作為編鍾古樂之鄉,隨州出土的2400年前的曾侯乙編鍾改寫了世界音樂史,隨州被中國音樂家協會授予「中國編鍾之鄉」光榮稱號。隨州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就誕生在隨州市隨縣厲山鎮,他創耕耘、植五穀、嘗百草、興貿易,開創了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農歷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神農誕辰日,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尋根問祖,隨州厲山因此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聖地。隨州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隨州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早期古文物——大型成套編鍾震驚了世界,改寫世界音樂史;被稱為世界古代八大奇跡之一。
    曾侯乙墓與隨州
    1978年春,湖北省隨州市爆出了一條轟動全國乃至世界的新聞:在城西兩公里一個叫「擂鼓墩」的地方,發掘了一座戰國早期的大型木槨墓葬——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其中許多造型奇特,工藝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見的珍品。
    2007年第八屆中國藝術節的吉祥物「楚楚」就是以鹿鶴為原型。
    隨州曾侯乙編鍾表演第一次奏響:1978年出土時,考古人員在隨州一處修理廠內試敲響過編鍾。1978年建軍節,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編鍾,在駐隨炮兵師某部禮堂,被敲響。
    第二次奏響:1984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省博物館演奏人員被特批隨編鍾進京,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為各國駐華大使演奏了中國古曲《春江花月夜》和創作曲目《楚商》以及《歡樂頌》等中外名曲。
    第三次奏響:1997年,著名音樂人譚盾為慶祝香港回歸創作大型交響樂《天·地·人》時,由國家特批再次敲響了編鍾。
    2008年為北京奧運健兒喝彩奏響音樂
    奧運世博音震世界20世紀80年代,編鍾復製件在省博演奏廳每天多場次演奏,接待過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英國前首相希思、德國前總理科爾等多個國家的首腦。湖北省博物館編鍾樂團自1983年成立以來,編排了100多首古今中外名曲,每年演出1600餘場,涉足20多個國家和地區,6億多人通過各種方式領略了編鍾的神采,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嘉賓在中國聆聽了編鍾演奏。
    編鍾敲響隨州之音 感受「世界第八大奇跡。
    2012年7月17日下午,「中部支點新湖北」第四屆全國網路媒體行全體記者來到了位於湖北省北部的隨州市進行實地采訪。隨州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全國最年輕的地級市」。
    炎帝神農與隨州
    據考古發掘表明,在距今5000年至6000年前,已有一支遠古人類在隨州生息勞作。1957年6月,湖北省文管會文物調查組在距隨州市區約5公里的山地採集到一件石英岩打制的石器。經專家鑒定,確認這件石器是舊石器。這是湖北乃至長江流域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遺物。
    隨州境內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文物十分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已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50餘處,新石器時代文物近幾年來3000件。其中,較著名的有淅河西花園遺址和三里崗冷皮埡遺址。
    淅河西花園遺址距隨州城約20公里,遺址分上下二層。下層因潛入水面以下,未能大規模發掘,從出土少部分遺物來看,已證實其文化內涵與中原地區仰韶文化類似。上層為屈家嶺文化層。在這一層中發掘房基5座,皆由紅燒土塊堆積而成,木骨泥牆,茅草蓋頂。還發現大量稻穀殼、窖穴、成人墓葬、兒童瓮棺葬及當時人們使用的石刀、石鏟、石斧、石錛等生產工具和彩陶壺、杯、缽、豆、碗、罐、鼎、盆、鍋、甑、空心陶器、玉珠等大量生活用具和工藝品。
    三里崗冷皮埡遺址距隨州城西南約40公里。遺址中不僅出土了磨製石斧、石刀、石鐮、石箭鏃等石器,而且出土了夾砂陶、泥質灰陶及泥質磨光黑陶等陶器,尤其以彩繪蛋殼黑陶最為典型,還發現了大量含稻穀殼的紅繞土塊。經專家分析鑒定,其文化內涵包括屈家嶺文化和中原地區龍山文化這兩種文化遺存。
    隨州歷史悠久據《禮記》、《左傳》等眾多文獻記載:隨州上古為烈山氏,華夏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本起烈山。五千年前,炎帝神農氏在此「創耕耘、植五穀、嘗百草」,開啟史前農耕文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周,這里使封因為隨。《左傳》中有「漢東之國隨為大」之說。每年的農歷四月二十六日,隨州市都要舉辦隆重熱烈的「中國湖北烈山炎帝神農節」,以紀念華夏始祖的生辰在這一天,世界各地的烈山宗親會等海外華人組織,都要組團前來參加節慶替典活動。
    (一)神農生地
    據大量的文獻記載分析,神農生於烈山。《國語·魯語》說:「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也說:「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禮記·祭法》的說法也基本相同:「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前文已充分論證烈山氏、列山氏、厲山氏實為一人,其子柱或農即神農。烈山,很可能就是神農之先輩也可說是第一代神農放火燒荒之地,或人以山名,或山以人名,總之神農起於烈山已無疑問。
    唐代蕭德言所編《括地誌》記載:「厲山在隨州隨縣北百里,山東有石穴。昔神農生於厲鄉,所謂列山氏也,春秋時為厲國。」?唐代後期李吉甫編撰的《元和郡縣志》記載:「隨縣,本漢舊縣,屬南陽郡。即隨國城也,歷代不改。……厲山,亦名烈山,在縣北一百里。《禮記》曰: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故曰厲山氏。」北宋王存等主編的《元豐九域志》記載:「隨州:神農廟,在厲鄉村。」南宋羅泌《路史》記載:「神農井在賴山(即厲山),舊說汲一井則八井皆動,人不敢觸。今惟一穴,大木旁蔭,即其處立社。」清代章學誠主持編纂的《湖北通志·輿地誌》記載:「厲鄉,在州北,今名厲山店。……亦雲賴鄉,故賴國也。有神農社。」
    上述記載無一例外地表明,神農生於厲山,厲山位於今隨州北。神農生於隨州厲山一說代代相因,眾口一詞,足證不謬。
    (二)炎帝神農氏合一後的生地
    雖說炎帝神農氏合一的史實形成於遠古,但合一的觀念至秦漢之際方才形成。
    最早指出炎帝神農氏生地的學者,是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鄭玄根據《國語·魯語》中展禽和《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蔡墨關於烈山氏及其子柱的言論,參之以秦漢之際炎帝與神農合一的定說,在為《禮記·祭法》的類似記載作注時,將厲山氏或曰烈山氏同炎帝視為一人:「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或曰有烈山氏」。既然鄭玄以為烈山氏(神農氏)同炎帝為一人,其生地也自然在一處。時隔不久,三國時吳韋昭率先響應鄭說。他在為《國語·魯語》展禽的話作注時說:「烈山氏,炎帝之號也。起於烈山。《禮(記)·祭法》以烈山為厲山也。」由於先秦典籍只有神農氏(烈山氏)生地的記載,未見炎帝生地的記載,以致鄭玄、韋昭將炎帝神農合一後的生地定在烈山。
    炎帝神農氏的遺跡,以長江支流的漢水中游最為多見,以隨州的厲山最為集中。谷城縣相傳是因炎帝神農氏在那裡嘗五穀而得名的,神農架相傳是因炎帝神農在那裡嘗百草而得名的。至於隨州的厲山,則有神農洞、神農宅、神農井、神農社等遺跡。
    隋文帝楊堅和隨州
    隨州的「隨」最早出於西周「漢東之國隨為大」,當時隨國為一諸侯國,附庸在楚國之下,附近有陳國、蔡國、唐國等。自西周後,「隨」這一古地名得以流傳下來。
    《隋書》卷五十《龐晃傳》雲:「……時高祖出為隨州刺史,路經襄陽,衛王令〔龐〕晃詣高祖。……」這里的「隨州刺史」,就是現位於湖北北部、桐柏山脈以南的「隨州市」。周武帝即位時,楊堅「遷左小宮伯。出隨州刺史,進位大將軍。後征還,遇皇妣寢疾三年,晝夜不離左右,代稱純孝。宇文護執政,尤忌高祖,屢將害焉,大將軍侯伏、侯壽等匡護得免。其後襲爵隋國公。」這里的「襲爵」要特別說明一下,「爵」是北周封楊堅之父楊忠「隨國公」的「爵」。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楊堅發跡就是在隨州(當然這也是很正常的,自秦後,各「王公」都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諸侯王國,楊堅的父親楊忠的封地在隨州,他兒子在隨州能夠得到人民的支持,取得武功是佔了「人和」的因素),他的封號也是以封地「隨州」為名的,這就解釋了楊堅為何建「隋朝」的原因(楊堅奪位後立國號為「隨」,他以自己曾受封於隨,因以為國號,又忌惡「隨」字帶「走」旁,恐不祥遂改為「隋」。同年,隨州改為「隋州」。中國歷史上統一王朝把州郡名的文字拆去偏旁而為國號,這是僅有的一次。)。
    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周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布禪讓。楊堅三讓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定國號隋,改元開皇,是為隋文帝。
    隋朝建立之初,即著手改革地方行政制度,按照「存要去閑,並小為大」的原則,把北朝的州、郡、縣三級改為州、縣二級,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又改州為郡。隨州改置為漢東郡,領隨、土山、安貴、順義、光化、平林、上明、唐城等8縣。然而,隋王朝國祚短促,漢東郡在隋的地位和發展尚未充分顯現出來。
    歐陽修與隨州
    歐陽修,祖籍廬陵(今江西永豐),其父歐陽觀於景德四年任綿州(今四川綿陽)軍事推官,這年6月21日,歐陽修在綿州出生。大中祥符三年,歐陽觀病卒於泰州(今江蘇泰州)軍事判官任上,終年59歲。年方29歲的鄭氏攜年僅4歲的兒子歐陽修到隨州投靠歐陽觀的弟弟歐陽曄。歐陽曄在隨州任推官(審判官)長達25年,他為人正直,尤以廉潔自恃。歐陽曄的為人給年幼的歐陽修產生了重要影響。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出身江南名門望族,知書識理,她常用蘆桿當筆,在地上寫字以教其子,「荻畫學書」的典故即出於此。
    歐陽修在隨州生活了18年,可以說隨州是歐陽修成名成家的搖籃,他在這里吸取了智慧的乳汁。從4歲到22歲,這是人生成長的最難忘的時間段。對於歐陽修來說,使其終身難忘的就是隨州城南的李氏東園。李氏樂園是其好友李曉輔的花園。歐陽修22歲離開隨州,20年後到隨州探望其叔父歐陽曄,故有機會再次到李氏東園故地重遊。老友相逢,感慨萬千,回返京師洛陽時,他便寫了這流傳千古的《李氏東園記》,以表達對隨州的眷戀之情。他深情地說:「隨雖陋,非予鄉,然予之長也,豈能忘情於隨哉」。 隨州地處鄂豫交界,為南北文化薈萃之地,其特點是南北兼收、諸藝並存。以戲劇為例,反映楚文化的漢劇、楚劇在隨南擁有廣大的觀眾,表現中原文化的曲劇、越調、豫劇在隨北也有廣泛市場。而別具一格的隨州花鼓戲,更為隨州人民喜聞樂見。最初的隨州花鼓戲是一些民間藝人身背一個圓形小鼓,邊打、邊舞、邊唱的民間小調,後來發展到人唱,眾人幫,打起鑼鼓冬冬倉。至今神農廟,年年賽村鼓,又吸收了西路花鼓和北路花鼓的劇調,隨州花鼓戲逐步形成了以蠻調、呔調、梁山調、彩調為主的聲腔藝術,內容大多反映男女愛情、反對封建禮教、鞭撻嫌貧愛富、歌頌公正廉明等,但也有一些低級荒誕的糟粕並存。摬懷齷實跡是隨州花鼓戲的又一特點,如果需要時,人在後台答應即可,皇帝從不正面出場,反映了花鼓戲為底層勞動人民的小戲的特點。建國後,特別是1956年建立專業花鼓劇團後,上演劇目大大豐富,整理編演、移植傳統戲、新編歷史劇、創作演出現代戲共40多台。1985年,新編歷史劇《楚莊王》被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第一次搬上銀幕,將隨州花鼓戲推向全國。
    以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民間曲藝為主體的隨州民間文藝集南北之精華,絢麗多姿、獨具一格,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一宗極珍貴的文化財富。一般常見的民間文藝形式有龍燈、板凳龍、獅子、旱船、高蹺、鼓書、道情、嗩吶、山歌、號子等數十種,尤為突出的是以隨州(獨人轎、獨龍杠、獨角獸)為代表的民間文藝形式,更是顯示了地方藝術特色的魅力。
    獨人轎是隨州及周邊地區深受群眾歡迎的一種民間表演形式。表演者背上一根長竹片,上扎一頂轎蓋,坐轎人在轎頂下表演。以兩人表演為宜,男女皆可。表演者踩著鼓點或音樂節奏,加上愛情、幽默滑稽的嘻鬧情節,能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獨龍杠,是用長短杉桿交叉成撌當字形扎緊,兩人抬桿,一人掌桿後部,前桿表演者多扮成贓官,胸前用篾片系著一個便壺,隨著桿的閃動,贓官的烏紗帽翅上下擺動,便壺也不時擺動到贓官胸前,模樣滑稽可笑,反映了勞動人民對封建統治者的嘲弄。此種表演一組或多組進行均可。
    民間稱其:桿子當轎,好看好笑,不是真轎,而是嘻鬧。獨角獸指表演者兩手向上伸直合並頭部,形成摱瀾菙,在肚皮上畫出人或獸的臉譜,以雙乳為眼,以肚臍為嘴,中間胃部畫上鼻,腰部圍上一個黑裙子(意為鬍子),與一群小孩嘻玩,體現一種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藝術境地。1993年的開幕式上,成功表演令數萬名中外來賓大飽眼福。
    炎帝神農傳說(湖北省隨州市、神農架林區)及花鼓戲(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宣城市;湖北省隨州市、麻城市;湖南省岳陽縣、邵陽市、常德市)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鹿鶴
    在大大小小一萬五千件文物眾中,還有一件隨著編鍾出土的後來被專家定名為「鹿鶴」的青銅器,是迄今為止,在國內外出土文物中絕無僅有的,「鹿鶴」還被隨州市定為自己城市的標志。
    樂都旋風
    因出土大型系列編鍾、編磬被譽為「古樂之都」的湖北省隨州市,理所當然應擁有自己的地理標志。於是,「樂都旋風」應運而生。該雕塑佔地近1萬平方米,主體雕塑高16米,以青銅為主要材料,通過對古編鍾、編磬的抽象變形,塑造出一個以編鍾、編磬為基調、螺旋式升騰的「彩色音符」,以展示隨州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暗喻隨楚古樂隨著旋轉升騰的樂曲旋風般地席捲宇宙,同時蘊含隨州傳承歷史文化、迅速崛起之意;雕塑表面飾以隨楚文化藝術圖形和符號;基座採用花崗岩製成,其上輔以編磬等圖案。

    4. 隨州好不好

    分享復制地址
    日誌地址:
    請用Ctrl+C復制後貼給好友。
    轉播到微博轉載自 Qq、淺
    1隨州有悠久的歷史,是歷史文化名城
    2,隨州有燦爛的文化,戰國編鍾聞名遐邇
    3,隨州湖光山色秀麗,封江徐家河大烘山風景這邊獨好
    4,隨州卧虎藏龍,隋文帝發跡於隨,隋朝因隨得名
    5,隨州人傑地靈,華夏始祖炎帝誕生於此
    6,隨州為春秋隨國所在地,乃一重要諸侯國
    7,隨州誕生了大哲學家季梁
    8,隨州自古有反抗精神,綠林軍起義就爆發於隨
    9,隨州具有革命傳統,洛陽有新四軍第五軍軍部
    10,隨州洛陽留下了無數戰斗英雄的斗爭痕跡
    11,隨州是魚米之鄉,生活殷實
    12,隨州自古風光秀麗,李白以"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贊美她
    13,隨州是國家糧食大市
    14,隨州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15,隨州是全國體育先進市
    16,隨州是全國文化先進市
    17,隨州是全國衛生城市
    18,隨州交通地位重要,是連接西北到中南華東的要沖
    19,隨州有316,312,107國道以及武漢-銀川高速
    20,隨州60年代就通了火車
    21,隨州是湖北重要的汽車城,位於漢十汽車工業走廊
    22,隨州特產豐富,銀杏香菇蜜棗聞名海外
    23,隨州水量充足,水質佳,我們都愛喝
    24,隨州雖沒有大江大湖,但厥水鄖水別有一番風味
    25,隨州開發區經濟火熱,前景廣闊
    26,隨州波導勢力強勁,手機產量佔全省43%
    27,隨州的香菇出口強勁,是香港香菇市場一哥
    28,隨州人勤勞智慧
    29,隨州人兼具北方人的豪爽與南方人的靈性
    30,隨州人具有兼容性和包容性,能和各地人和睦相處
    31,隨州人仗義,有人情味
    32,隨州人走遍四海不忘根
    33,隨州出了個精神萬元戶
    34,隨州出了個身殘志堅的造林英雄
    35,隨州還出了個通信領域的知名企業家徐立華
    36,隨州有中國花王裴作斌
    37,隨州人很會做生意,在廣東很風火
    38,隨州人闖勁十足
    39,隨州人骨子裡有種傲氣和志氣
    40,隨州姑娘很賢惠
    41,隨州小伙很帥氣
    42,隨州的老鄉很熱情
    43,隨州有我們童年的游戲夥伴
    44,隨州留下了我們小時候打鬥的痕跡
    45,隨州有我們的啟蒙老師
    46,隨州伴隨我們走過中學時代
    47,隨州有我們一起"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中學同學
    48,隨州有我們羞澀的初戀
    49,隨州的老師對我們影響很大,教誨很深
    50,隨州不靠江海,但在白雲湖游泳也很愜意
    51,隨州有國家級的示範高中隨州一中
    52,隨州的高中都很漂亮,市一中區一中烈山中學都很美
    53,隨州師范歷史悠久,很多人才活躍在隨州各界
    54,隨州的中心醫院醫術高,看病不愁
    55,隨州的職工都是勤勞敬業的
    56,隨州的醫生是體貼的,我小時候就親身經歷過
    57,隨州的警察大多是辦事有力的
    58,隨州的治安近幾年有很大改善,走在隨州是安全的
    59,隨州的百姓是淳樸的
    60,隨州的民風是實在的
    61,隨州人敢愛敢恨,感情真摯
    62,隨州人做事不拖泥帶水
    63,隨州人民是愛國的,在抗日戰爭中為了民族解放作出了很大的犧牲
    64,隨州人民是不忘國恥的
    65,隨州人的名聲在外面是好的
    66,隨州沒有給湖北丟人抹黑
    67,隨州是湖北最年輕的地級市
    68,隨州有中國面積最大的市轄區曾都區
    69,隨州的淅河是漢丹鐵路沿線人口大一大鎮
    70,隨州的唐鎮是"楚天明星鄉鎮"
    71,隨州有中南塑編第一鎮環潭
    72,隨州的洪山是全國綠化先進鄉鎮
    73,隨州出行很方便,去上海廣州武漢成都重慶5大城市均有直達車
    74,隨州區位優勢明顯,位於兩大城市武漢襄樊中間
    75,隨州的發展迅速,進幾年都位於全省前列
    76,隨州的白雲湖很漂亮,湖光山色與現代都市交相輝映
    77,隨州白雲湖邊的情侶很多,隨州的一道風景線
    78,隨州白雲公園神農公園是休閑的好去處
    79,隨州的步行街品種繁多,琳琅滿目
    80,隨州的小吃很有特色
    81,隨州的早餐很豐盛,不像廣州,全是些麵包粉類
    82,隨州的小炒也很不錯,口味佳
    83,隨州的山林資源豐富,香菇茶葉香飄百里
    84,隨州的大洪山是鄂北天空第一峰
    85,隨州的消費不高但商業發達,生活自在,樂在其中
    86,隨州的香江商貿中心是鄂北皖西豫南最大的商貿中心
    87,隨州的明珠廣場寬闊舒暢
    88,隨州的廣水是全國書法之鄉
    89,隨州廣水的香煙很暢銷
    90,隨州的四季美啤酒物美價廉
    91,隨州的招商引資很力度很大,青啤健民波導和博大
    92,隨州的民營經濟也很火,雙龍就是一例
    93,隨州四季分明,冬冷夏濕
    94,隨州的春天很美麗,春遊踏青去處多多
    95,隨州的夏天很熱烈,雨水充沛蓮葉甜甜
    96,隨州的秋天五穀豐登,處處是稻花香
    97,隨州的冬天雪花紛飛,銀裝素裹
    98,隨州的春節味道濃,氣氛祥和,家庭和睦
    99,隨州的水是綠的,天是藍的,有大都市沒有的蔚藍天空

    實際隨州不是很好,但聽說最近發展挺快。我就是隨州的

    5. 隨州為南北文化薈萃之地,其又有哪些獨特的民間文藝特色呢

    隨州地處鄂豫交界,為南北文化薈萃之地,民間文藝形式有龍燈、板凳龍、獅子、旱船、高蹺、鼓書、道情、嗩吶。

    6. 隨州民族文化有哪些

    隨州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是特大城市武漢向西北輻射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轉站,隨州市是國務院於2000年6月25日批准設立的地級市。全市版圖面積9636平方公里,總人口258萬(其中非農業人口50萬),轄曾都區、廣水市。

    隨州市是國務院於2000年6月25日批准設立的地級市。全市版圖面積9636平方公里,總人口258萬(其中非農業人口50萬),轄曾都區、廣水市,有55個鄉、鎮、城(郊)區辦事處和國營農場,2個省管經濟技術開發區,1610個行政村、居委會。1999年,全市國民生產總值119.6億元(現價),財政收入8.2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3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30元。

    隨州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是特大城市武漢向西北輻射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轉站,區位優勢十分明顯,戰略地位日益突出。京廣鐵路、漢丹鐵路和107、316、312國道以及即將興建的「漢十」高速公路貫穿全境,國家正在興建的西寧鐵路經過隨州北部,西寧鐵路與漢丹猛跌的連接正在隨州建設,形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隨州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已初步形成了以醫葯化工、汽車機械、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築建材、卷煙為主的工業體系。車輪、電梯、齒輪、油泵、油咀、氣泵、台鑽、避雷針等產品在全國均有較高知名度。7240細帆布、牛仔布、牛仔服裝是國際市場的搶手貨,鐵樹牌商標和鐵樹牌牛仔服獲第三屆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金獎。臘梅王、偉哥牌香煙,高強度電瓷配件,L-乳酸,高效節能風機,PVC管材管件等60多種產品獲國家和省級創優、創新獎。農業形成優質大米、優質小麥、優質棉等9個全國農業基地;香菇、油桃、銀杏、大棗、紅梅李、葡萄、板栗、銀魚產量居全省前列,是湖北省林業、烤煙、蒜苔出口和鱷魚養殖的重要基地。其他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先後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科技達標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體育先進城市。

    隨州物產豐富,是全國優質大米、優質小麥、優質棉、商品牛基地。已經探明的礦產資源有40多種,其中黃金、鐵、磷礦石、大理石、重晶石、鉀長石等18種資源已經開發使用;特產眾多,茶葉、香菇、銀杏、蜜棗等產品馳名海內外。

    隨州市旅遊資源極其豐富,以「炎帝神農故里、編鍾古樂之鄉」而聞名海內外,有著大量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隨州是華夏始祖炎帝神農誕生地,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神農誕辰日,有大量的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尋根祭祖。

    隨州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就誕生在這里,他創耕耘、植五穀、嘗百草、興貿易,開創了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編鍾震驚世界,被譽為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跡;隨州曾是隋文帝楊堅封地,隋朝因隨州而命名;隨州山川秀麗,大洪山、桐柏山、中華山、徐家河、封江等風景名勝旅遊區享譽省內外。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以「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的不朽詩篇贊美隨州。被譽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大洪山,集各類風景名勝之精華,峰峻、山秀、林幽、洞奇、泉醇、湖美,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封江、徐家河水庫岸柳依依,百島競秀、漁舟游弋,有「水上公園」之勝名;平靖、黃土、武勝三大古關雄踞險地,突兀而立,氣勢非凡。處處佳境引人入勝。

    【位置面積】 隨州市位於湖北省北部。北鄰河南省信陽市、桐柏縣。面積9636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人口257萬。
    【地形氣候】 地貌特徵以低山丘陵為主,兼有山地和沖積平原,一般高度海拔200-800米。境內最高點為北部太白頂,海拔1140米;最低點為東南平林鎮忄免水出境河床,海拔37米;中部平原平均海拔100米左右,城區海拔68米。全市河流476條,大都是常流河,主要有涢水、應山河等。
    【駐地郵編】 隨州市人民政府駐曾都區。郵編:441300。行政區劃代碼:421300。區號:0722。拼音:Suizhou Shi。

    7. 隨州有那些民俗

    神農故里,編鍾之鄉!呵呵!我們隨州也沒有特別的民俗。文化遺產倒有很多。擂鼓敦的曾候已墓。還有二橋(南膠)的博物館有很多以前隨國時期的文物。還有神農公園的隨國古城牆。飛來土。還有殷店的神農洞。歷山的神農廟。

    8. 幫我介紹一下隨州

    地理環境
    隨州位於湖北省北部,跨北緯31度過19分至32度26分,東經112度43分至113度46分。全市南北長約130公里,東西寬約105公里,總9636平方公里,人口258萬。其中,山地面積4285平方公里、丘陵面積2094平方公里、平畈530平方公里、河灘面積80平方公里,分別占總面積61.3%、30%、7.6%、和1.1%。隨州北面與河南省南陽、信陽二市毗鄰,南面與湖北省江漢平原的京山縣、鍾祥市相連,恰好處於北方黃河流域和南方長江流域的交接地帶,真可謂西通宛洛,南達吳越,地當荊豫要沖,扼阻襄漢咽喉。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曾對隨州的地理形勢作了如是描繪:「隨北接黽厄,東蔽漢沔,介襄、郢、申、安之間,實為要地;義陽南陽之鎖鑰,隨實司之;其山溪四周,關隘旁列,幾於鳥道羊腸之險,洵用武者所必資也。」

    早在遠古代中期以前,隨州地區全部原始的海洋所覆蓋。在其後的呂梁構造運動中(約距今17億年前後),因地球構造運動加劇,岩漿不斷迸發,地殼發生了強烈的褶皺和隆起,局部地區海水退縮,使湖北境內的鄂西和大別山區第一次成為陸地,但隨州地區依然沉睡於大海之中。寒武紀早期(距今6億年前後),包括隨州在內的大洪山一帶才成為古海島。寒武紀晚期(距今5億年前後),隨南盆地發生過大規模火山噴發。志留紀末期(距今4億年前後),隨著隨州西北部的武當山一帶上長為陸地,隨州乃至湖北大部分地區相繼成為陸地。在二疊紀(距今2億多年),地殼又一次升降頻繁,湖北地區又有兩次大的海進海退,隨州地區也處於時隱時現的變化之中。直到三疊紀末期(距今約2億---1.9億年),地殼再次上升,隨州終於連同整個湖北地區告別了大海。

    地球的構造作用造就了隨州奇特的地勢和復雜的地形,形成了良好的地勢特點和復雜的地貌觀:山脈與河流交錯,山谷與坡地相銜,丘陵與平地呼應,有「萬山千泉百洞」之稱。隨州的北面是屬於淮陽山脈西段的桐柏山,其主峰太白頂海拔1140米,西南面是褶皺斷塊山大洪山,其主峰寶珠峰海拔1055米。其間為丘陵和坡地,中部是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的平原,稱之為隨棗走廊,這是古今南北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平原之上,有�水流貫其間。�水是漢水東面最大的一條支流,它發源於大洪山北麓,流經隨州、安陸、雲夢,至應城與雲夢交界的蝦咀分流,西支經漢川北部至新溝注入漢水,東支由雲夢入孝感至武漢諶家嘰注入長江。在�水兩岸,愛百條支流呈葉脈狀分布,其中流量較大的厥水、漂水、差水、均水等,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水系,可稱之為涢水流域。可謂河流縱橫,土地肥沃。同樣,地球的構造作用也給隨州留下了大理石、銅、金、鐵、硫、石油等豐富的礦產資源。

    生態環境

    隨州處於中緯度季風環流區域的中部,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因受太陽輻射和季風環流的季節性變化的影響,隨州氣候溫各,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較長,嚴寒酷暑時間較短。據統計,年平均降水量大部分地區在865-1070毫米,年光照相館總數在2009.6-2059.7小時之間,年平均氣溫15.5攝氏度,無霜期220-240天。溫暖的氣候條件,良好地地貌特點,造就了優越的生態環境,尤其是大洪山一帶,保留著很多珍貴的植物種類,其中主要包括中亞熱帶的常綠闊葉林和北亞熱帶的常落葉混交林。繁茂的植和充足的果根,使隨州的動物資源也相應豐富,從腔腸動物、昆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到哺乳類,應有盡有,而且至今還保留有一些珍貴的物種如大鯢、金魚等。可以說,自古以來,隨州大地一直是動植物棲息和繁衍的理想場地。

    自然環境和生物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尤其是在人類的遠古時期,良好地自然環境和生物資源是原始人類生存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備條件。由於隨州地區處磨擦生代以來氣候氣候適宜、雨量充沛、林木茂密、綠草成茵、果根豐富、動物繁多,加之大洪山一帶石灰岩分布廣泛、溶洞發育,因此,隨州大地便成為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的重要地區之一,也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

    編鍾與隨州
    編鍾與隨州

    一九七八年春,湖北省隨州市爆出了一條轟動全國乃至世界的新聞:在城西兩公里一個叫「擂鼓墩」的地方,發掘了一座戰國早期的大型木槨墓葬——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其中許多造型奇特,工藝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見的珍品。
    當時,由於是「文革」剛剛結束不久,軍隊仍然參與著地方的一些工作,而且,我所在的部隊又是隨州境內唯一的建制師,因而在地方的邀請下,我們部隊參與了對古墓的挖掘和保護工作,而當時我剛調任師部政治部新聞幹事,有機會近距離接觸這項工作,所以,對於古墓發掘的部分工作,親歷親為,對當時的一些情景至今記憶猶新。「擂鼓墩」在發掘前只是一個普通的山崗,北望桐柏,南面渦山(大洪山),山嶺綿亘,古冢森森。相傳公元前605年(楚莊王九年),令尹(相當宰相)杜越椒發動叛亂奔隨,楚莊王率軍追擊至此,親自擂鼓督戰,最後全殲叛軍,此地因而得名。兩千多年後的一天,隨著人民解放軍戰略施工的一聲炮響,使這個沉寂多年的地方再次揚名——一個空前的考古發現展現在世人面前。
    曾侯乙墓建於紅沙岩坡上,鑿石為穴,墓的主人是戰國早期曾國(春秋時為隨國領地)一名叫乙的國君。墓口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深11米,墓壙面積約220平方米,其形狀極像我們今天的三室一廳單元房,分東、中、西、北四室,都是用巨型優質梓木隔成的小室,用材總量達380立方米。其中中室最大,南北長9.75米,東西寬4.75米,主要放置編鍾等青銅禮器,其餘三室放置棺槨及其他隨葬品。主棺分內外兩層,外棺槨高3.5米,內外槨全是彩繪;殉棺21具,多施彩繪,殉葬人多是13-25歲的青年女性。從屍骨中存有銳器或作掙扎狀的情況分析,這些殉葬者可能是被生葬或是被殺害後裝入棺槨的,可見奴隸社會實行的殉葬制度是極其殘酷的。
    古代帝王為了防止自己的陵寢及其隨葬品被毀被盜,往往不惜花費人力物力,把墓葬修的十分堅固,保護措施也相當嚴密。曾侯乙墓也是如此。從整個墓葬結構看,棺室上部及周圍填有厚厚的木炭,總重約6萬公斤,是用來防潮的。木炭之上蓋有一層半米厚的梓木方材,梓木上填有厚達10餘米的青膏泥黃褐土,這種土具有很強的密封作用。褐土上面密密排列著分別重達數噸的石條,叫做封頂石。再往上才是厚厚的堆土層。
    然而,如此嚴密的防範措施也未能阻擋住盜墓者的光顧。發掘過程中,在墓上方西端發現了一個由雜草叢生的地表直插墓室的深達十幾米的盜洞,盜洞底端墓室的淤泥中,發現一具屍骨和幾件古代盜墓用的工具。據考古專家分析,盜墓發生在東漢末年,那時戰亂頻發,民不聊生,幾個盜墓者乘著月黑風高,夜深人靜,前來盜墓,經過幾個夜晚,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將洞打通。可是不知是深深的墓室缺氧,還是墓中有什麼暗器,一個盜墓者腰間系著繩子,剛進入墓室便一命嗚呼,上邊的人見此情景,都逃之天天。所幸的是,墓內文物並未丟失。
    不知是由於千百年的自然滲漏,還是那個盜洞所至,墓室打開後,發現裡面充滿了積水,水呈黑褐色,如同煤窯里流出的一般,所有文物都被浸泡在水中,無一倖免。但令人費解的是,在污水中湮沒了兩千多年的各種文物竟然毫發未損,出土後稍加整理,便光亮如初,璀璨奪目,風姿依然。
    挖掘古墓的工程是巨大的,青膏泥、重石條、方梓木、黑木炭,重達成千上萬噸的覆蓋物,還有一件件珍貴文物,都需要從地下起運到地面上,為此,我們部隊專門派出了一個連隊配合考古隊,鍬挖鎬刨,晝夜奮戰,還特地抽調了一部吊車(吊車司機馬樹祥同志,現轉業在徐水縣公安局工作)專門負責較重文物的起吊,確保了挖掘工作順利進行。隨著墓內積水被抽干,墓內大量文物顯露出來。經考古工作指揮部與部隊首長協商,出土的所有文物都用軍車運送到部隊營房,擺放在我們師部禮堂寬大的舞台上,逐一進行清點、擦拭、整理和測試。
    經過初步清理,曾侯乙墓共出土各種青銅禮器、樂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漆木器及竹簡等文物一萬五千多件,大大小小,林林總總,擺放在禮堂里,儼然一個中型博物館。墓中出土的文物,可以說是件件精美無比,個個令人叫絕。我記得,有一件二尺多長的金彈簧,是用直徑不足一毫米的金絲纏繞而成,拿在手上,彈性十足,熠熠生輝,使人難以想像,在當時的條件下,工匠們是如何鍛造成型的;在眾多的文物中,有幾十件木質漆器也十分搶眼,漆器中有碗、缽、匣等,裡面塗有一碼的磚紅色,外表則繪有黑紅相間的漆畫,表現主題一般為游魚、鴛鴦等,色澤艷麗,圖案生動,這些漆器經過泥水的長期浸泡掩埋,不但沒有變型、腐蝕,就連一點褪色掉漆的地方都沒有,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還有一件後來被專家定名為「鹿鶴」的青銅器,是迄今為止,在國內外出土文物中絕無僅有的,造型非常別致:一隻體態修長的仙鶴頭上卻長著兩只鹿角,引吭高歌,展翅欲飛。望著這只氣度非凡,栩栩如生的「鹿鶴」,使人不能不折服先人們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後來,「鹿鶴」還被隨州市定為自己城市的標志,從武漢沿316國道乘車去隨州,一進城區,便遠遠看見那隻高傲的「鹿鶴」矗立在街心花壇,似乎在向人們展示著古代隨州的燦爛文明(鹿鶴今已不存此處)。2007年第八屆中國藝術節的吉祥物「楚楚」就是以鹿鶴為原型。
    然而在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124件古樂器,其中以規模巨大、保存最好的打擊樂器——編鍾最為壯觀。這套編鍾共65件,總重2500多公斤,小的不及水桶那麼大,大的則有五、六百公斤,設計精巧,氣勢宏偉,出土時分三層掛在銅鑄的鍾架上,只要敲擊鐫刻在鍾下方的標音位置,就能發出或渾厚或清脆的聲音,音域寬廣,音色優美。經湖北省有關專家用精密儀器測試,其准確的發音竟與現代標准樂器絲毫不差!我記得,當時測試過後,在場的專家們都驚愕得半晌說不出話來,他們怎麼也無法理解,2500年前的人類,十分簡陋的冶煉條件,卻如何鑄造出如此絕美的樂器?這套編鍾的出土震驚了中國,震驚了世界,舉世矚目,被譽為「世界奇觀中獨一無二的珍寶」,「古代世界第八奇跡」。
    在文物清理過程中,湖北紀錄電影製片廠攝制組匆匆趕來,在全面反映發掘工作的同時,重點拍攝編鍾演奏的情況。於是,就在我們部隊的禮堂里,在專家們的指導下,由我師宣傳隊的幾名女兵擔任樂手,一台獨特的編鍾音樂會拉開了帷幕: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鍾聲優美渾雄,令人震撼。後來,正是由編鍾演奏的這首《東方紅》樂曲還在中國發射的人造地球衛星上反復播放,古韻新聲,傳遍世界,傳向太空。前些時,我有幸又踏上了隨州大地。渦山腳下,水河畔,如今的「擂鼓墩」已闢作游覽景區,風景如畫,遊人如織。

    二、炎帝神農與隨州厲山

    由於神農與炎帝有時代早晚之別,所以在探討其生地時也宜將二者分開。至於炎帝神農氏合一後的生地,則另當別論。

    (一)神農生地

    據大量的文獻記載分析,神農生於烈山。《國語•魯語》說:「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穀百蔬。」《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也說:「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禮記•祭法》的說法也基本相同:「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前文已充分論證烈山氏、列山氏、厲山氏實為一人,其子柱或農即神農。烈山,很可能就是神農之先輩也可說是第一代神農放火燒荒之地,或人以山名,或山以人名,總之神農起於烈山已無疑問。

    唐代蕭德言所編《括地誌》記載:「厲山在隨州隨縣北百里,山東有石穴。昔神農生於厲鄉,所謂列山氏也,春秋時為厲國。」�唐代後期李吉甫編撰的《元和郡縣志》記載:「隨縣,本漢舊縣,屬南陽郡。即隨國城也,歷代不改。……厲山,亦名烈山,在縣北一百里。《禮記》曰: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故曰厲山氏。」

    北宋王存等主編的《元豐九域志》記載:「隨州:神農廟,在厲鄉村。」

    南宋羅泌《路史》記載:「神農井在賴山(即厲山),舊說汲一井則八井皆動,人不敢觸。今惟一穴,大木旁蔭,即其處立社。」

    清代章學誠主持編纂的《湖北通志•輿地誌》記載:「厲鄉,在州北,今名厲山店。……亦雲賴鄉,故賴國也。有神農社。」

    上述記載無一例外地表明,神農生於厲山,厲山位於今隨州北。神農生於隨州厲山一說代代相因,眾口一詞,足證不謬。

    (二)炎帝神農氏合一後的生地

    雖說炎帝神農氏合一的史實形成於遠古,但合一的觀念至秦漢之際方才形成。

    最早指出炎帝神農氏生地的學者,是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鄭玄根據《國語•魯語》中展禽和《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蔡墨關於烈山氏及其子柱的言論,參之以秦漢之際炎帝與神農合一的定說,在為《禮記•祭法》的類似記載作注時,將厲山氏或曰烈山氏同炎帝視為一人:「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或曰有烈山氏」。既然鄭玄以為烈山氏(神農氏)同炎帝為一人,其生地也自然在一處。時隔不久,三國時吳韋昭率先響應鄭說。他在為《國語•魯語》展禽的話作注時說:「烈山氏,炎帝之號也。起於烈山。《禮(記)•祭法》以烈山為厲山也。」由於先秦典籍只有神農氏(烈山氏)生地的記載,未見炎帝生地的記載,以致鄭玄、韋昭將炎帝神農合一後的生地定在烈山。

    那麼,炎帝神農氏合一後的生地究竟是「烈山」還是「華陽」?我們認為,神農氏與炎帝在先秦典籍中是先後出現的兩個部落及其首領的稱號,因而不可能同一生地。之所以炎帝神農氏合一後的生地會出現「烈山」和「華陽」兩說,前者或許是因神農生地而沾上了炎帝,後者則很可能是因炎帝生地而沾上了神農,由於五行學說將炎帝派定在南方,這就使「華陽說」釜底抽薪,而使「烈山說」錦上添花了。合二而一以後,華陽由炎帝而沾上了神農,烈山由神農而沾上了炎帝。可是,炎帝位於南方已成定論,因而「烈山說」比「華陽說」更理直氣壯。況且,古代的曾國,奠都於隨州的厲山(烈山),其公族為姜姓,無疑是正宗的炎帝苗裔。因此,如果一定要找出炎帝神農氏合一後的生地,「厲山說」的理由最充分。何況,炎帝神農氏的遺跡,以長江支流的漢水中游最為多見,以隨州的厲山最為集中。谷城縣相傳是因炎帝神農氏在那裡嘗五穀而得名的,神農架相傳是因炎帝神農在那裡嘗百草而得名的。至於隨州的厲山,則有神農洞、神農宅、神農井、神農社等遺跡湖北省隨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隨州志•勝跡》,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1988年版。由此,說厲山是炎帝神農故里是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的。

    隨州旅遊

    隨州市旅遊資源極其豐富,以「炎帝神農故里、編鍾古樂之鄉」而聞名海內外,有著大量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隨州是華夏始祖炎帝神農誕生地,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神農誕辰日,有大量的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尋根祭祖;城西墩擂鼓出土的戰國早期古文物——大型成套編鍾,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譽為世界古代八大奇跡之一。

    隨州曾是隋文帝楊堅封地,隋朝因隨州而命名;隨州山川秀麗,大洪山、桐柏山、中華山、徐家河、封江等風景名勝旅遊區享譽省內外。唐代大詩人李白曾以「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的不朽詩篇贊美隨州。被譽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大洪山集各類風景名勝之精華,峰峻、山秀、林幽、泉醇、湖美,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封 江、徐家河水庫岸柳依依,百島競秀、漁舟游弋,有「水上公園」之勝名;平靖黃土、 武勝三大古關雄踞險地,突兀而立,氣勢非凡;吳山雞鳴山,相傳得名於張三豐,道家發源地;高貴三潭風景區等。處處佳境引人入勝。

    隨州歷史文化名人眾多,上古有炎帝神農;春秋有季梁、隨侯;戰國有曾侯乙;唐時有胡紫陽,李白與胡紫陽交往頻繁,寫下了大量詩文,流傳至今的有《題隨州紫陽先生壁》、《冬夜於隨州紫陽先生餐霞樓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等,今隨州擬重建餐霞樓,保護現光寺等文物古跡,擴建成現光山旅遊名勝區;唐代詩人劉長卿曾在隨州任刺史,有《劉隨州集》傳世;宋代有歐陽修,他4歲隨母親來隨州投靠叔叔,24歲才離開隨州北上求學,留有五眼橋、八角樓等遺跡;元朝有明玉珍,農民起義軍領袖,大夏國建立者。原名旻玉珍,因信奉明教而改姓「明」。柳林古城畈人。元末農民起義攻重慶,陷成都,定四川,自稱隴蜀王,於至正二十二年(1362)即帝位於重慶,國號大夏(史稱「明夏」),建元天統。明軍大舉入川,明升降附,到南京後被封為歸義侯。第二年朱元璋懷疑明升有異心,將其全家送往高麗
    地理區位
    隨州地處湖北省的北部 , 西走川陝 , 北通中原 , 南望江漢 , 自古就是連接荊楚與中原的重鎮 , 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域。隨州南有大洪山環列 , 北有桐柏山拱峙 , 是中國著 名的南北界河一一淮河的發源地地貌形態有山地、丘陵、沖積平原。 2000年6月25日 , 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隨州市 , 全市版圖面積 9636 平方公里 , 轄曾都區、廣水市和經濟技術開友區、大洪山風景名勝區 , 人口258 萬。這里山青水秀, 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歷史文化

    隨州歷史悠久據《禮記》、《左侍》等眾多文獻記載 : 隨州上古為烈山氏 , 華夏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 " 本起烈山五千年前 , 炎帝神農氏在此 " 創耕耘、殖五穀、嘗百草 ", 開啟史 前農耕文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周 , 這里使封因為隨。《左傳》中有 " 漢東之國隨為大 " 之說。每年的農歷四月二十六日 , 隨州市都要舉辦隆重熱烈的 " 中國湖北烈山炎帝神農節 ", 以紀念華夏始祖的生辰在這一天 , 世界各地的烈山宗親會等海外華人組織 , 都要組團前來參加節慶替典活動。

    說起隨州的文化家底 , 不能不提到青銅編鍾1978 年夏 , 在隨州城西一公里處的擂鼓墩 , 發掘出的一座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 , 共出土各類珍貴文物 l5000 多件 , 其中一套大型昔銅編鍾苛謂稀世珍寶。這萎虧屬有實 65 件 ,軍三層 , 雄渾神奇 , 洋洋大觀《其規模之恢宏 , 鑄造之精美 , 錯金銘文之珍貴 , 音律音階之完備 , 不僅給世界一個驚奇 , 也讓天下人對隨州這個地方刮目相看。這套2400 多年前的編鍾在隨州出土, 是 "20 世紀世界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之一 ", 尊其為 " 中華樂器和禮器之王 ", 也不為過它的發現 , 改寫了中國音樂史 , 將中國古代的音樂歷史向前推進了500年。
    基礎設施
    突出歷史文化名域的神韻與風采 , 追求現代開放城市的氣魄與胸懷——隨州人用這樣的形象定位 , 來改造和妝 扮自己的家園。市政廣場、神農大道、白雲大道、波導路等市 政工程全面啟動並相繼竣工 ; 沿河大道、 316 烈山大道、解放路商業步行街高標准包裝改造 , 立交橋維修、明珠廣場植綠、白雲山公園商業旅遊街和88條街巷道路建設等工程的實施,全面提升了城市功能;白雲湖水庫即將完工蓄水,屆時白雲湖將成為僅次於東湖的第二大城區內湖;城南新區標志性建築市政大樓正式投入使用 ; 通過招商引資大力發展房地產業 , 建成現代化住宅小區和商業步行街12處 , 市區街道已形成五縱六橫的大格局。城區面積達43平方公里 , 人口40 余萬。武漢至安康復線鐵路、西寧鐵路及與武康鐵路的唯一聯接線 ,312 國道、316 國道、l07 國道貫穿全境 , 已經竣工並投入使用的漢十高速公路和即將竣工的隨岳高速公路均在隨州城郊交匯,即將開工的麻竹高速公路將經過隨州開發區淅河鎮。
    產業概況
    隨州堅持 " 開放興市 ,工業興市,項目興市」,一座現代化新型工業城市在中原腹地崛起。
    波導公司催生信息產業城。波導隨州公司是寧波波導股份有限公司在總部以外的唯一一家生產企業。目前 , 在隨州安家 , 與波導手機配套引進的有德立電子科技公司、 陸發特技公司、韓國甲乙公司、新加坡美律公司和已簽約的日本東芝松下三井技研聯合公司等 8 家企業。按照波導公司的市場規劃 , 隨州公司年銷售收入三年內突破 100 億元。

    東風公司催生改裝汽車城。隨州改裴汽車有著 30 多 年的發展史。 2004 年 , 東風汽車公司在原湖北汽車製造 廠的基礎上 , 重新組建東風隨州專用汽車製造公司。目甜隨州以此為龍頭共有汽車製造和零部件生產企業 53家。去年實現總產值 29 億元 , 已成為湖北乃至整個中南地區改裝汽車和汽車零部件的重要生產基地。2007年,隨州榮獲「中國專用汽車之都」的稱呼,有數家中外知名汽車企業入駐隨州。

    武漢健民催生醫葯化工城。 2000年 , 武漢健民集團先後兼並了隨州制葯廠、楚天制葯廠、楚天外用葯公司 , 擁有顆、粒劑、口服液等 18 個劑型共 137 個品種 , 年銷售收入達 2 億元以上。以武漢健民為代表 , 隨州醫葯化工產業全行業以上企業個數已達 59 家 , 擁有 10 余億元的資產。

    武大科技園催生新型材料城。2004年初 , 武漢大學正式在隨州建設王業園區 , 集研發、成果孵化、產業化、 風險投資與園區管理功能於一體 , 具備了 10 個產業化項目的生產技術。這些項目都是填補了國內及省內空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項目。 目前 , 工業園己啟動生產改性納米硅嗣膠炕氧基硅坑及其合成光纖光纜專用石英材料項目 ,年銷售額 12 億元 , 利稅 4 億元。

    鐵樹集團催生紡織服裝城。 2003 年 , 香港集嘉、柳鶯兩公司聯合收購了鐵樹公司 , 成立了隨州鐵樹紡織有限責任公司。一個以鐵樹、景康為龍頭 , 集紡紗、印染、服裝 加工等為一體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正在隨州大地顯露生機。今年 , 隨州市充分發揮紡織服裝工業對勞動力資源的吸納能力 , 積極培育品牌 , 沿 316 國道建立紡織服飾工業走廊。

    香江集團催生商貿旅遊城。香江集團是以家居流通、 物流市場為主業 , 以房地產、金融為兩翼的全國性大型企業集團。 2003 年 , 香江集團計劃沿 316 國道征地 1000畝 , 投資8 億元 ,興建香江隨州商貿中心。目前 ,一個集人流、物流、信息流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型批發市場已正式投入使用。 與此同時 , 以編鍾、炎帝神農等人文特色為主的旅遊業繼續鞏固和發展 ,2004 年隨州市旅遊接待人數超過 300 萬人 。 旅遊綜合收入 9.3 億元。

    隨州擁有優雅的人文環境和優美的自然風光。 " 峰峻、林幽、洞奇、湖美、泉醇 ", 不僅是地處隨州西南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 楚北天空第一峰 " 大洪山的典型寫照 , 也是隨州山水風光絕佳景色的濃縮。在這塊土地上 , 古隨國的遺風、炎帝神農文化、編鍾文化的內涵和當代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 , 融為和諧、淳厚的人文氛圍。隨州將打造旅遊城市,炎帝神農歷山風景區、大洪山國家地質公園正在緊張施工建設中,繞城公路將連接擂鼓墩與歷山風景區。隨州博物館新館將於2008年10月開館,以慶祝編鍾出土30周年。

    隨州行政區劃
    隨州行政區劃
    隨州市是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地級市,全市版土面積9636平方公里,人口258萬,下轄一市一區:廣水市、曾都區。
    廣水市共有18個鄉鎮。
    曾都區共有29個鄉鎮、辦事處、場。

    廣水市共有18個鄉鎮,分別是:
    馬坪鎮 平林鎮 郝店鎮 城郊鄉 武 勝 關鎮
    楊寨鎮 吳店鎮 李店鄉 太平鄉 廣水辦事處
    陳巷鎮 駱店鄉 長嶺鎮 十里辦事處
    關廟鎮 余店鎮 蔡河鎮 應山辦事處

    曾都區共有29個鄉鎮、辦事處、場,分別是:
    洪山鎮 雙河鎮 柳林鎮 三里崗鎮
    均川鎮 澴潭鎮 安居鎮 萬福店農場
    新街鎮 洛陽鎮 何店鎮 府河鎮
    淅河鎮 萬店鎮 高城鎮 殷店鎮 東城辦事處
    草店鎮 小林鎮 淮河鎮 新城鎮 西城辦事處
    萬和鎮 尚市鎮 唐縣鎮 吳山鎮 南郊辦事處
    厲山鎮 北郊辦事處

    9. 隨州的介紹

    隨州,湖北省最年輕的地級市,位於湖北省北部。隨州市版圖面積9636平方公里,人口258萬,下轄一市一區一縣:廣水市、曾都區、隨縣。隨州素有「漢襄咽喉」,「鄂北明珠」之稱。跨北緯31度19分至32度26分,東經112度43分至113度46分。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中部中心城市武漢,西接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北臨信陽,南達荊門,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襄十隨汽車工業走廊重要城市,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由東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轉站。隨州榮譽:炎帝神農故里,編鍾古樂之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專用汽車之都,世界四大古銀杏群落之鄉,世界三大蘭花產地之一1。隨州古稱「漢東之國」,以「古、奇、美、新」而著稱,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據史籍記載和國內外專家學者考證,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就誕生在隨州烈山(厲山鎮),隨州烈山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聖地。隨州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早期大型成套系列編鍾(打擊樂器),被海內外譽為世界奇跡。被稱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荊楚名勝大洪山,風光秀麗,景觀奇特,是國家級自然風景保護區。橫跨鄂豫兩省的桐柏山,成為中國南北界河淮河的發源地。隨州專汽博覽中心,已成為隨州市專汽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閱讀全文

    與隨州多少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