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北宋的文化評論
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是宋朝而不是唐朝。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宋代是為中國最爭光的朝代,也是當時世界上發明創造最多的國家。宋朝也是中國為世界貢獻最大的時期,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發明一半以上都出現在宋朝,那時中國所謂的四大發明的三項被發明或是開始得到大規模實際的運用,火葯、指南針、印刷術、紙幣、垂線紡織,瓷器工藝的重要改革等。宋朝航海、造船、醫葯、工藝、農技等都達到了古代前所未有、後難比及的高度。宋朝還發展起一門新科學,技術科學。這些輝煌的成就與宋的綜合文明有直接聯系。宋代的GDP是佔全球的50%。國家的綜合實力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宋朝都是當時世界的第一大國。宋朝已經達到了封建王朝的頂峰,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四[宋朝是文化藝術]
宋朝是個群星匯粹的年代,寇準、包拯、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蘇東坡、沈括、岳飛、朱熹、李清照、辛棄疾、文天祥等等一大批在中國乃至世界史中光彩奪目的人物。宋朝因為極其重視文教,學術文化的成就極高,中國文化至此更趨精深成熟,所以更方面的人才也就不斷的涌現了。明人宋濂謂:「自秦以下,文莫盛於宋。」唐宋八大家,宋朝佔了六位,除「三蘇」蘇洵、蘇軾、蘇轍外、還有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宋四大書法家: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理學家北宋二程:程頤、程顥。南宋東南三賢:朱熹、張拭、呂祖謙。南宋四大家: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重要的是宋朝許多名人文化大家,都是出身貧苦。范仲淹、歐陽修都是單身家庭出身,自幼貧寒。范仲淹一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謝氏帶著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嫁朱姓的人家。范仲淹從小生活極其艱苦,喝粥度日苦讀。歐陽修年少時家裡買不起筆紙,他母親用蘆稈畫地教他識字。最終兩人都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文化大家,朝廷重臣,國之棟梁。范仲淹、歐陽修或許命運相近,兩人成為真正的朋友。王安石、蘇洵、蘇軾、曾鞏都是歐陽修培養扶植起來的文化大家。蘇軾又培養了著名的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陸游是曾鞏的學生,陸游、辛棄疾是好朋友,他們在一起的交往聚會組成了文化沙龍、文學俱樂部。宋朝民間涌現了許多的文學社體,總之宋朝是文化人的天堂。宋四大書法家: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宋代涌現許多著名畫家主要有范寬、郭熙、趙佶、李唐、馬遠、夏圭、張擇端等。最能代表中國畫最高藝術水平的就是宋代山水畫的博大與意境!宋代山水畫家人才輩出,各有專長和創造,北宋李成的塞林平遠,范寬的崇山峻嶺和雪景,許道寧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繪四時朝暮、風雨明晦的細微變化,惠崇、趙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雲山墨戲,李唐、馬遠、夏圭高度剪裁而富有詩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畫藝術的不斷變革和發展,與劉松年共稱南宋四家。
宋朝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宋朝詩歌是一個巨大的寶庫。裡面有各個方面的知識財富。但這個寶庫,我們認知開發的極少。宋朝的詩歌是唐朝詩歌的延續、再發展與突破。宋朝的詩人更廣泛、詩篇更豐富。詩歌的種類、形式在宋朝達到豐富。宋詩創作數量空前豐盛。北京大學正在編纂《全宋詩》,據初步統計所收作者不下九千人,為《全唐詩》的四倍。《全宋詞》輯錄,共收詞人一千三百餘家,詞章近兩萬首。孔凡禮《全宋詞補輯》,又增收詞人百家,詞作四百多篇。
宋代多高產詩人,陸游自謂「六十年間萬首詩」。陸游現留存詩篇九千三百多首。楊萬里寫過兩萬多首。但現在只留存的一小部分。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尤袤留下的詩篇就更少了。那麼多偉大的詩人寫了那麼多首詩歌,我們更多的人只能有機會讀到他們幾首詩,可以說連皮毛都沒接觸,別說體會他們的精骨了。宋詩反映社會視野較前有所拓展,切入生活力度有所深化。宋與唐的時代氣象與氛圍不同,詩家又勇於創新,因而形成與「唐音」殊異的「宋調」。宋詞作為新興的合樂詩體,既可傳誦於文士案頭,又能流播於樂人歌喉,強化了它的娛樂性和傳播力,擁有眾多接受群體。
宋是中國文明的第二次浪潮。不僅使神韻文明向絕對化發展,還使平民文化發展起來。戲藝,有滑稽劇、雜技、傀儡戲、皮影戲、說話、雜劇等等。其中雜技就有上百種。宋人小資情節嚴重,宋詞中抒發的感情大多都是抒發那種淺斟低唱的閑情逸趣。宋詞體現了宋朝穩定的政治局勢、繁榮豐富優越的社會生活。娼妓業的興盛起源於宋代城市經濟的高度繁榮。宋代的娛樂業則分得更明確,大致分為了「官妓」、「聲妓」、「藝妓」、「商妓」四類。宋代的「妓」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妓」。大部分可以買藝不買身。她們大多數相當於現代的文藝工作者。她們一般都是才貌雙全的,有的人對琴、棋、歌、詩、書、畫、等有很深造詣的,有的可以稱上是那個方面的藝術家了。「官妓」是最為人們仰慕。她們不只是相貌出眾,還非常有才華的。她們品貌、學識、才智和藝術趣味都非常出眾超群。現在的演員明星、或從事文藝工作的女人都難以比上她們,因為以前的紅樓女子是從小培養、不斷的熏陶出來的,而現在的一些演藝界女士,長得漂亮點只上兩年學就有可能成為明星……可以說一個宋代的名妓,要比現代的女明星強不少。
茶文化是在宋代時才達到藝術的境界。宋朝的茶不是現在意義上的茶,而是茶飲料。有的要加糖,有的要加鹽,要加各種作料的茶。這是有無數種喝法的茶飲料與茶文化,遺憾的是像宋朝大多數的工藝、文化一樣沒有遺留到現在。宋時已有各種花瓣茶流行叫賣。宋還有鬥茶之風。蔡襄在《茶錄》中介紹建安鬥茶,特別推重當地所產的一種半發酵的白茶。宋人用各種漂亮的、精緻的瓷碗的飲茶,其中兔毫盞、天目碗等都是當時有名的茶具。民間根據兔毫盞色澤的微妙不同又分稱「金兔毫」、「銀兔毫」。宋代茶盞分黑釉、醬釉、青釉、青白釉四種。「輕裘駿馬成都花,冰甌雪碗建溪茶。」「矮紙斜行閑做草,晴窗細乳戲分茶。」「雞唱三聲天欲明,安排飯碗與茶瓶」「道旁草屋兩三家,見客擂麻旋點茶」。宋朝的詩歌里就時常滲透著茶文化。「七物甘香雜蕊茶,浮花泛綠亂於霞。啜之始覺君恩重,休作尋常一等誇。」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梅堯臣,也寫出這么悠閑具有小資情節品味的品茶詩。宋徽宗《大觀茶論》二十篇文章介紹茶文化。宋代茶文化是精英文化、大眾文化的綜合體現,是雅俗共有的文化。
玉文化是在宋時開始流向民間的。由於宋徽宗對玉器的過分喜愛。導致玉器在宋代空前發展,世俗化傾向的玉雕空前發達。宋的玉器玩味大增,禮性大減。宋代出現了玉雕市場和專門販賣玉器的商鋪。市民成為玉器的玩賞者、擁有者。佩帶玉器受到廣大的市民階層及文人墨客所追捧流行。除玉雕之外,宋的木雕、竹刻、漆器、銅器、金銀器、牙角器、碑帖、印章、及筆墨紙硯等等都有極高的造詣。這些都表明宋的文化藝術的高超深厚。雖然宋代開始紙質明器、陶俑日漸衰落,但也有陶俑出土而且有的造型奇特美妙,有人首魚身的「儀魚」、人首鳥身「觀鳳鳥」蛇體雙人首的「墓龍」,這表明宋的文化的豐富性與多樣性。用紙器祭祖之風一直留存至今……宋代的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是深遠的影響到滲透到我們現在的生活。現在使用廣泛的宋體字就是宋朝創造出來的……
清朝學者辜鴻銘認為,如果唐朝人是正統的中國人的話,那今天日本人更是中國人,因為日本人更像唐朝人。從文化的角度講,日本人更多繼承的是中國唐朝及其以前的文化。也就是說今天的日本人比今天的中國人更多、更好的繼承了中國唐朝及其以前的文化。嚴復說:「究人心政術之變,則趙宋一代歷史最為揪心。中國所以成今日現象者,為惡為善姑且不論,宋人所造什八九。」
英國史學家湯因比說「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中國學者余秋雨也說「我最嚮往的朝代就是宋朝。」……因為什麼?因為宋朝是文化藝術的殿堂……
❷ 如何寫文化評論
首先簡述文章內容; 其次談感想(可以就文章作者的意圖,或者自己有什麼啟發, 或者對某一細節進行評述,或者對人物或事件發表看法), 可贊揚\批評\提出問題,皆可. 能寫出好的文章的人必然會有自己的思想體系。我想首先要給自己「尋找」一個思想附體,通俗的說是一種信仰。無論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粹,還是五四之後從西方舶來的現代主義,甚至是所謂的後現代主義等等,選擇其一或是其中的一個分支,作為自己寫作的思想支柱,這樣就會形成自己獨立的思想體系。比如徐不老就明確表示他的「研究成果」是「官僚是萬惡之首」,雖然我對他的這種觀點不敢苟同,甚至還「頗不以為然」。但是,正是在這種思想構建的支配下,不老才寫出很多有力量的文章,達到了「刺貪刺虐入木三分」的效果,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有了自己的思想追求,就會堅定自己的立場,不為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更不會盲目寫作,跟風式地重復他人的觀點。特別對於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的年輕的知識分子來說就更為重要了,這不單是寫文章的根本,更是培養自己獨立的文化人格的思想基礎。我想多說幾句的是,就是對於評論或雜文創作而言,「揭醜」是其生命所在,有評判才會有發展,因此,大多的雜文都延承了魯迅的道路,而發揚魯迅精神並是一味的模仿魯迅的寫作手法,他的雜文寫作別人是學不來的。我們要學習的,是他的思想和精神。作為中國具有獨立文化人格的現代知識分子的楷模,魯迅是一個文學家,但他更是一個思想家。 就具體創作而言,積累和選材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我也無需贅言。針對具體的事件或人物來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是文章的主線,而怎樣從一個點擴大的一個面,甚至是一個體,這是些評論中最為重要的問題。從現象說到本質,文章寫作要有邏輯,這樣才能告訴讀者文章想要表達的東西。雖然一些純評論文章讀起來很枯燥,但這樣的文章卻很有力度,能夠看到作者的真工夫。現在的很多評論,無論是紙媒上的還是網路上的,所揭示得問題人們大都能夠看出,真正寫得很深刻,沒有多少,這樣就產生了很多的文字垃圾來重復著已經重復過多遍的觀點。 必需明確的一點是,評論,不是作者發泄感情的工具。在很多的評論文章中我們都能發現一個強烈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最初發現這個通病是在我寫作的時候。這種文章作者寫起來是十分容易的,而且感覺很過癮,而讀者讀起來也很過癮,但是這只是表面現象,真正把文章推向一個高度靠的並不是作者的憤怒程度。我們不否認文章需要感情,但這個感情必須得跳出作者的主觀情緒,需要表達一個客觀事實。魯迅曾說他的雜文經報刊發表需要編輯抽刪三四次,而我們讀起來依然是那麼有味道。當今的一些雜文恐怕經過一次就形同白開水了。我想我們寫這樣的文章只是有了自己「儒雅罵人」的暫時的壯陽葯,因為它的存在,文章被冠以深刻、幽默、辛辣等光環,而這實質上,這也只是陽痿患者自鳴得意的意淫而已。就此而言,憑欄論世的那句「與其空發牢騷,不如伏案成文」的號召口號,本身就導向就錯誤了。 有人說現在的雜文和時評打起了架,如果真要把它們當作兩種小的文體區分開,那麼,我想它們是可以互相借鑒的。一篇好的評論應該是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的結合。這種結合必須是合理的,過分強調任何一個方面都會削弱文章的感染力。每個作者都有自己的風格,而這些迥異的風格卻都表現出相同的味道,這種味道就是評論的一大魅力所在。這種魅力更是評論在文學本體中的生命力。 寫作要創新似乎是近來提的一個很響的口號,也是在當今文字垃圾大量出現的情況下作者做出的一個選擇。《雜文選刊》去年曾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新雜文寫作」,而就其選登的優秀作品來看,它們的新主要還是在形式上。內容上的創新似乎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靠以維持的是選材上的新穎。因此,創新也是眾多作者的一個難題。不過我們不能一味的求新而把文章的根本忘掉了。求新也不能走向媚俗的道路,當今文壇「拳頭加枕頭」大行其道,作為評判文體的評論,更不能向這種吸引別人眼球的寫作方式「揮手致意」。 一個作者風格的展現靠的是他的語言。每各人都有的語言風格,這和作者本身的文字積累有關。我個人觀點,評論還應以洗練的語言為主,不應過多的粉飾。河邊漫步兄的文字在且聽受到了大家的認可,有著自己的風格,很新穎,可讀性也很強。但我總覺得作者在文中過多的語言修飾削弱了文章的力度。一篇好的文章,必須是刪改得不能再刪的地步,使得每一句話每一個詞都能達到它的效果。文章在投稿前作者要有耐心,把自己的每一篇文章仔細修改。現在在網上碼字不比用鋼筆寫作,但我想一篇文章的出爐是要經得起歷練的,就自己的文章來說,還遠遠還不到火候。
❸ 文藝評論 什麼是文藝評論
文藝評論是運用文學理論現象進行研究,探討,揭示文學的發展規律,以指導文學創作的實踐活動。
文藝評論包括詩歌評論、小說評論、散文評論、戲劇評論、影視評論等。例如,《我的父親母親》是電影。電影是集編劇,導演、演員、攝影、音樂、美工、剪輯、服裝、道具、化妝、燈光、特技等於一身的一種集體創作的綜合藝術,影視評論既可對諸多方面做綜合評論,亦可對某一方面做重點評論。
(3)什麼是文化評論擴展閱讀:
注意
1、要有正確而鮮明的觀點(論點)。我們對一篇文學作品發表議論,總要有個基本看法:是好還是壞?是基本上好的還有缺點,還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處?這個基本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而這個論點必須是正確的、鮮明的。
2、要有準確、充分而有說服力的論據。文學評論的論據,主要應從作品的人物、情節和藝術描寫中去找,也就是說,要對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藝術描寫和語言運用等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具體的分析。
從而引用足以說明自己論點的材料來作為論據。這些論據一定要准確可靠,不能想當然,更不可曲解,甚或斷章取義,攻其一點不及其餘。
3、要運用科學的符合邏輯推理的論證方法。是用歸納法,還是用演繹法,或者是類比法,應深思熟慮。而且,是寫成一篇立論的評論,還是一篇駁論的評論,也需要根據寫作目的,從作品實際和讀者需要出發來確定。
4、要具有文學批評的當代意識,能按照文學規律和特性結合作品實際進行寫作。必須運用學過的文學理論知識、文學史知識、美學知識、語言學和修辭學知識,針對具體作品進行具體分析。否則,在文章中盡講外行話,或者對文藝作品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這樣的評論肯定難以服人。
❹ 什麼是文學評論
文學評論屬於論說文。在很好的閱讀文學作品以後,或者是覺得好,或者是覺得有些討論,或者是覺得有些批評改進,也加「有感」而為。或者就其全面,或者就其某些故事情節,或者就其某個人物作為論點,搜集其中的依據或者是比對其他作品裡的同類,加以討論,得出一些結論性的東西來,就是文學評論
❺ 什麼是文化我們罵別人沒文化是罵他缺少什麼文化跟知識含量有什麼關系
我個人感覺吧 他們所謂指的文化 也就是從自己的人生閱歷以及價值觀或人生觀所決定看待事物的方向(也就是所謂的觀點) 你說農村人 來到城市裡 冷不丁的朝地上吐了一口痰或是夏天的時候光個膀子 一些人就說 啊呀這些人真沒文化素質真低 但在農村他們的做法又看似那麼的平常 你說你怎麼理解這里的「沒文化」呢 但這里並不能說明城裡人就不吐痰光棒子了。。
當然一個人的素質修養決定了他在社會上的關系和地位 但這不是絕對的。並不是說富人就是一定要有素質要 有修養 難道沒有文化的人 就沒有富翁嗎?你敢確定嗎?
再給你說個小故事 以前有一個百萬富翁,不管他是怎麼的努力,怎麼的經營自己的事業可是一直還是一個百萬富翁,他就想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呢。有一次他去一個千萬富翁的人家作客 臨走的時候把這個問題說給了千萬富翁聽 。富翁笑了笑。然後問他,你一般除了工作都和些什麼人在一起,他說和他們事業上的朋友啊! 然後富翁又問了他們和你一樣有錢嗎?他說是啊 ,他們可都是百萬富翁。個個都很有錢,然後千萬富翁又問他知道我都和些什麼人在一起嗎?他說因該是你的朋友吧。千萬富翁說對,但你知道他們個個都是千萬富翁嗎? 聽到這百萬富翁恍然大悟。。。。這個故事說到這你自己去領悟去吧!
❻ 文化是什麼
說得更好聽一點,這也可算是一種「新啟蒙」。 什麼是文化?什麼是生活?這兩個最常用的關鍵詞,也成了我這個專欄的主題。且先把「文化」這個名詞演繹一番。 對活在當今的一般人而言,所謂文化不過是 「高等消費」的代名詞, 它不見得屬於物質上的享受,但和買一雙名牌皮鞋差不多,穿起來走在街上很體面,甚至表現一個人的生活品位和所屬的社會階層。 多年前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寫過一本書, 名叫「Distinctions」 (《差別》),英文和法文的原意皆有等級高下的含義,簡而言之, 就是品位的區分,並以此來界定新興的階級。中國近年來流行的新名詞「小資」指的也是一個新興起的都市群體和其消費品位。據說拙作《上海摩登》也被列為「小資」讀物之一,令我在榮幸之餘頗感啼笑皆非。 除了消費和品位之外,文化還會帶給我們什麼?這就牽涉到意義的問題了。 物質消費的基本動機是刺激慾望,它大多是屬於身體上的,然而文化消費並不只於此;慾望是無底洞,消費得愈多,慾望愈大,商品是經由廣告推動的,而且商品千變萬化,讓人眼花繚亂,任人選擇,但又選不勝選;況且不停地換樣子,「時髦」變成了一個「差別」的絕對標准,今日新的立刻會變成明日黃花,於是消費也是停不了的,不斷再買新的。 不少理論家說過,這也是「現代性」的特徵之一。英國的一位研究全球化的理論家齊格蒙特?鮑曼創了一個新名詞來形容這種現象——「流體現代性」,意思是說,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至少在發達國家)已超過「供」與「求」的經濟循環,不再是經由發明或製造把新的物品取代舊的物品,而是新/舊永遠存在於一種流動狀態,因此社會生活本身也永遠是流動的,不能穩定,更不能持久。其影響所及,所有的價值系統也不能穩定持久了,於是一切都飄浮不定,變得不可捉摸。人生也早已失去那種「扎實」的感覺,更不必提男女愛情和婚姻及家庭關系。「虛無主義」早已席捲全球。 為了尋求挽救之道,不少中外人文學者都不約而同地重新探討倫理問題,大學商學院也將之列入必修的課程。我現在任教的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的一個高級訓練班(EMBA) 也請我這個文學專業學者去講文學和文化,我先後做過兩次演講,發現學生的反應十分熱烈,甚至比我自己文學班上的學生更熱烈。我選了一個看來膚淺的題目:「我們現在為什麼還要讀小說?」 討論時才發現,除了我以外,沒有一個人認為小說只不過為了消遣。他們要我多講小說的文學價值,並介紹更多的更值得看的文學作品,每人臉上顯露的都是一副思想飢渴的表情!課後和幾位學員交談,他們個個向我抱怨當今價值混亂,無所適從的感受。 於是我禁不住想到文化和生活的問題,覺得必須把文化徹底重新定義。 這個新定義其實並不新,如果我們回想「現代化」以前的世界,就會發現:無論在中國或是西方,文化都是一種經由人的心智和創造而產生的成果,一種孔子以文化作為思想和行為上的准則;西方的啟蒙主義更將文化視為推動民族國家建設的動力和工具。可惜的是,這個力量和工具被誤用了,變成了意識形態的一環,用來統治人民,這又和馬克思理論中所謂的「上層結構」不完全相同。 上面提到的布爾迪厄在另一本書《在流體現代世界中的文化》(Culture in a Liquid Modern World)中說道:在西方 「文化」原來的意義是「耕耘」,它的教育含義是和儒家相通的,都假設一群少數的有知識的人來教育大多數無知的人,兩者有一個協定:前者自願把後者提升到 一個經過改進的新價值秩序中,這個雙方共識的基礎就是新成立的民族國家;二者都是其中的一分子和公民。民國時代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個最經典的例子。 然而在今日的「後現代」社會,這種知識精英主義早已受人非議,當今商品掛帥的文化早已雅俗不分,大家都在消費,品位由商品的價格而定,而價格則靠廣告炒作,於是文化成了一種奢侈品。 這個反精英主義的潮流也侵入當今西方學院種的「文化研究」體系,理論五花八門,但都反對精英式的文化,更激烈的學者還反對所有經典,認為是權力的產物。文化研究更把人類學對文化的定義擴大,舉凡一切日常生活的行為和模式都是文化,推而廣之,消費主義當然也成了文化研究的主要范圍,有人批判,但更有人視之為當然,還從馬克思的理論中抽取「戀物狂」一詞,大作理論文章,一切以消費是瞻。 文化的生產和創造呢?研究的人反而少了。甚至現在香港政府大力鼓吹的所謂「創意工業」,其目的也不在開發創意而在「工業」——也就是說,如何把文化變成一種企業,能打開市場賺大錢!文化變成賺錢的好生意以後,其本來的啟蒙和教育意義也盪然無存。 我提倡回歸文化原來的意義,到不是為了復古,更不贊成把文化視為意識形態。我覺得應該把文化的意義回歸到個人日常生活的領域,它雖然免不了帶有消費的功能,但絕不止於此。消費式的文化是不能積累和持久的,它瞬間即逝,而我心目中的文化恰好相反,是逐漸吸收,和積少成多的,但更需要消化(它和消費只有一字之差)。如何吸收和消化,則需要個人的努力,培養興趣必不可少。本欄的文章都是出自我個人多年來培養的興趣——往往是專業以外的興趣。 我曾向聽課的學員(大多是商界成功的人士)問一個基本問題:當你們賺夠錢以後,又如何生活?生命的意義何在?也許,文化可以提供一部分答案。 (作者系學者、作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分享到:歡迎發表評論 我要評論
❼ 求關於傳統文化或者現代文化的評論,比如京劇之類的,每篇不少於150字
中國的民族音樂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個特點比較鮮明的體系,隨著歷史的變遷以及各個歷史時期人們的意識形態不斷發生變化,民族音樂也隨著變化和發展,而且一直都在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僅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精神面貌,也用音樂這個特殊的方式記載著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作為文化整體中的一部分,音樂是人類與人類的不同個體和各種群體創造的一種體現他們自身文化價值和文化特點的藝術形式。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根植於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土壤之中,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造就了獨特的民族音樂。
流行音樂是隨著工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流行音樂』的概念最早還是來自西方。英文有Pop music一說。但POP之流行,其義為通過報紙、電台等媒介手段流傳出去。可見,這是一種手段與手段之結果。手段是以工業文明(如今又使用了信息文明的手段,如電視)的媒體來傳播,其結果是在廣大群眾之中流傳開來。因此,「流行音樂」不是一種音樂形式,而是一種音樂行為及其被社會認可的程度。」由此可見,流行音樂之所以流行,不能完全的肯定為音樂本身被認可,但是可以肯定這種手段如果被很好的利用也會有利於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的,雖然目前對民族音樂的現狀和其存在的形式有著許多不同的看法,但誰又能說這種爭論不就是一種發展呢?
美國老牌樂隊組合「空氣供應站」(Air Supply)成員在南寧聽了三天的民歌,我國著名歌手韓紅,音樂製作人臧天朔以及因翻唱《山歌好比春江水》等經典民歌而走紅的斯琴格日樂也來到南寧。按他們的話說就是「非常非常的好」,可以在南寧的歌海里好好充電,一如大快朵頤。看得出民族音樂元素越來越被流行歌手所重視,正如他們所說「尊重原創風格的改變,附以當今年輕人所接受的音樂形式,不僅能讓更多人重新認識並喜愛古老民歌,也使傳統民歌古老生命力的一種延續。」反過來說,對流行音樂的創作這也是一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寶藏。我國古老的民族音樂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和沉澱,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特徵,中國民族音樂語言能夠最為准確的反映中國人的思維狀態,中國的流行音樂只有紮根在本民族的音樂土壤里才能獲得更為頑強的生命力。馬克思曾經說過「越具有民族性的就越具有世界性」
人們喜愛的周傑倫音樂時是說:我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喜歡那些哼哼唧唧的歌,我不想批判他們的喜好,主要是尊重個性。但就音樂本身來講,我相信等到他們年齡成熟的時候他們就會很自然的走進音樂廳,去感受肖邦帶給他們的浪漫,莫扎特帶給他們的幽默,貝多芬帶給他們的激情。 先不談肖邦,莫扎特,僅《長城謠》就會讓老師和學生一起「跑題」。但教授說的沒錯:尊重個性。現在的社會,我們需要更加關注古典音樂,人們又何嘗不需要流行音樂呢?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又何嘗不能融合起來呢??
(絕對原創,放心吧,這可是我一小時的成果)
❽ 文化現象評論怎麼樣寫
論鳳姐和犀利哥----供參考
古人說,兔死狐悲,物傷其類。何況人呢?但從大眾看待「鳳姐」、「犀利哥」的眼光來看,此言真是差矣!
前段時間,一個叫羅玉鳳的姑娘,人稱「鳳姐」,因為長相醜陋、語出雷人,而徵婚條件又出奇高,「雷」到公眾一片,一時成為網路紅人。這個羅姑娘一出,眾生喧嘩。然而以戲謔者和罵者居多。諸如精神病院跑出來的,腦子有問題,整一個豬八戒的臉,武大郎的身材;有著變形金剛的血統和一張車禍現場的臉,彷彿是活死人的現實版。甚至有人建議送她去檢查一下腦袋是否有問題。什麼難聽的話都出來了。
盡管我也被她的話「雷」倒過,但回顧公眾包括媒體對她的評價,心不禁涼了一截。羅玉鳳無疑是一個弱者,她只是一個打工者,不管從哪方面來講她都不佔優勢,甚至可以說是從農村出來的打工者的一個標本,是這個相當弱勢群體的一個代表。她不滿意現在生活,想要突破現在這種生活,這一點無論如何是值得理解的。像任何一個姑娘一樣,她也有追求她幸福的權利。她說的那些徵婚條件,對於長相稍微好一點的姑娘來說,其實並不為過,誰都有自己心中的白馬王子嘛,試想,一個絕色美女講出她一樣的話作出一樣的行為,會有這么多人戲謔嗎。但這些落到羅玉鳳身上,因為她長得丑、長得矮、語出驚人,便淪落為世人的笑料、笑柄和無情戲謔的對象,甚至一些媒體也助紂為虐(作為社會公器的媒體也如此,尤其不能讓人忍受),不禁為她鳴不平。她的行為、話語難道有擾亂社會秩序?沒有!她的話難道突破了人們的道德底線?也沒有!但為什麼她就惹得公眾一陣譏謔,以此自鳴得意?這恐怕與我們社會長久以來不自覺地歧視弱者有關,我們比誰強,我們便有俯視誰的權利;我們比誰地位稍微高那麼一點,我們似乎便有了優越感。古人說,這是五十步笑一百步。魯迅說,這是阿Q精神。
有人評價羅玉鳳說,這是懶蛤蟆想吃天鵝肉,這當然是譏諷的。但正是這個「懶蛤蟆想吃天鵝肉」,卻道出了一個重要事實,那就是誰都有追求自己想要追求東西的權利,哪怕是只懶蛤蟆異想天開地想吃天鵝肉。只要追求的不是違法違反社會公德的,我們都要維護這種權利,哪怕是這種追求多麼可笑!
在「鳳姐」背後接連崛起的,還有近日火爆的網路紅人「犀利哥」。這又是一個被惡搞戲謔的對象。這是寧波街頭的一個流浪漢,無意中被人拍了照片貼到網上,因其放盪不羈、不倫不類的感覺以及那原始版的「混搭」潮流,引來無數評論、驚嘆、惡搞和戲謔。
果粒網網友評論到:歐美粗線條搭配中有著日泛兒的細膩,絕對日本混搭風格,絕對不輸藤原浩之流。發型是日本最流行的牛郎發型。外著中古店淘來的二手衣服搭配LV最新款的紙袋。絕對諳熟混搭之道,從視覺色彩搭配上講,腰帶絕對是畫龍點睛之筆。然而這根腰帶絕非那些上班族小白領所得承受得起的,全球限量發行的GUCCIxclot混色系腰帶,只有那些敢於為潮流獻身的人才能懂得。也有人評價說:型男!那銷魂的發型,憂郁的眼神,唏噓的胡茬子,時尚的日式混搭風格……膜拜。更有時尚網站把他著裝與明星著裝一一對比,一一點評。各種ps惡搞圖片也層出不窮。
其實,據報道這個流浪漢是有著悲慘身世的,是一個可憐人。他是寧波街頭精神有問題的一群流浪漢之一,沒有身份,沒有家。但就是這樣一個可憐人,公眾關注的不是政府應該如何保障他們的生活,他們的人身安全;關注的不是社會應該給他們怎樣的關愛;關注的不是這樣弱勢人群的冷暖。而關注的是一些毫無意義的「娛樂」話題,真是既無聊也可悲,令人齒冷。
在這些背後,我們無疑可以看到,很多人是不尊重人的尊嚴的,不尊重人的權利的,甚至許多人根本沒有這種意識。對於弱者的同情,對於弱者權利的尊重,應該是一個文明民族最基本的要求。而社會形成對於人的權利尊重的氛圍,是靠公眾推動起來的。可現今看到的情景,如何不叫人心涼?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也淪落到社會最底層,我是否會如「鳳姐」、「犀利哥」一樣被人笑謔譏諷呢,感受到的是人情冷漠呢?想想,背脊已不寒而慄。而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有可能成為「鳳姐」、「犀利哥」的一天,想想吧!
❾ 什麼是文化定義或解釋
文化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一種獨特行為,是主觀能動意識循環,即一個群體所擁有的「道、術、器、法、勢」行為。其中「道、術、器」是組織的文化基因,「法、勢」是基因密碼,它們是量子化的文化最小組合。具體內容見《解密文化的基因密碼——用五個字讀懂文化》
在文化的統一定義明確之前,文化行為都是無意識的,是人們日常工作與生活行為的自然表現,因此得出,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文化行為,幾千年從來沒有人在刻意的做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的文化都是人們在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中自然形成的,文化的產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文化基因的自然循環。我們必須承認,組織文化是自然形成的,無需刻意建設,先進文化是有質量的文化,只有質量文化是有方向性的文化,認識到這點就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因為它從反面說明了文化建設是有意識的文化行為,這種行為必須建立在文化定義已經明確的基礎上,大家知道文化是什麼,才有建設方向。因此,破解文化的定義標準是當今文化強國建設的首要問題。
「道、術、器、法、勢」五個字的文化定義,言簡意賅,不但體現出了文化豐富的內涵,還能夠替代「文化」二字,直接應用到各種文化的概念和解釋中。例如;文化自信就是對組織治理的「道路、制度、行為、理論、未來」的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題中應有之意。只要與文化相關的理論和概念都可以直接用新的「道、術、器、法、勢」五個字來代替,可以做到 讓文化深入人心的目標,是組織文化管理實踐的福音。
這是文化思想領域的重大創新,原有的文化基礎理論存在認識上的錯誤,否則,文化早就定義出來了。我們不能跟著西方後面走,不重視國人自己的研究成果。「道、術、器」的文化基因理論成果已經上傳一年多,但始終沒有引起關注,說明現實社會對文化的重視程度很低,文化已經被邊緣化了,形成不了文化的群體意識、組織意識,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文化屬於管理范疇,迫切需要國家的文化標準定義,否則,我們就只見大樹,不見森林,只有出台統一的國家文化評價標准,用評價體系推動全國的組織文化建設。才能讓文化的大樹變成森林。
❿ 文化的評價與標准(談談文化的標準是什麼,派別意見)
傳統文化的標準定義
傳統文化
由歷史沿襲而來的風俗、道德、思想、藝術、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質和精神文化現象的有機復合體。任何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是在歷史進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都隨著歷史的演變而代代延續,都有其特定的內涵和佔主導地位的基本精神。傳統文化包含著有形的物質文化,但更多的體現在無形的精神文化方面,體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心理特徵、審美情趣、價值觀念上,內化、積淀、滲透於每一代社會成員的心理深處。傳統文化有四大特點:一是新舊交融性。傳統文化是過去一直發展到現在的東西,是過去與現在交融的結果,滲入了每一個時代的新思想、新血液,並非古人的獨創。二是相對穩定性。不可否認,傳統文化是在動態過程中不斷吸取新內容而形成的,但它是植根於自己民族土壤中穩態的東西,有相對不變的一面,能夠超越時代而長久延續。凡不具有這種穩定性的文化現象,必將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被歷史所淘汰,不成其為傳統。三是倫理性。盡管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倫理觀念標准、表現形式不一,但這是傳統文化得以延續的力量和原因,是以強制的法律范疇之外的社會道德觀念認可而淬的。四是廣泛的社會性。傳統文化既不是賢哲的觀點,也不是少數人的思想傾向,它反映和代表著一個民族、社會的整體意識和總傾向。
如何評價大眾文化??
評價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理論滋養的土壤是現代工業社會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伴隨高科技生產而呈現紛繁的物質文化消費。文化消費是現象,不是文化本身;文化是精神產品,不是具體的物質。工業化生產解決的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豐富的生活物質,文化解決的是人類生存的高級需求,即精神提升和美的建構,亦即人類如何實現自身價值、發掘自身潛力、實現對人性的終極關懷。大眾文化的倡導者顯然忽略了這個簡單的事實。社會生產所追求的是物質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並盡可能為人類提供紛繁復雜的消費構成。大眾文化的平面化、批量復制是以消解文化個性和創造性為目的的,物質追求的豐富多樣性與文化追求的簡單標准化顯然構成了一個人類生存的悖論。從某種意義上說,西方大眾文化思潮是一場反叛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運動。它是建立在西方經濟高度發達的基礎之上,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進程,大眾的自由意識、思想解放達到某種高度之後產生的。
新文化運動的反思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1916年9月起改名為《新青年》,1917年1月遷到北京,1926年7月停刊。以《新青年》為主要輿論陣地的新文化派代表人物有: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易白沙、吳虞、錢玄同等,新文化派以文學革命為起點,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被稱之為新文化運動。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學校學生在天安門廣場集@#¥會游*&行,反對巴黎和會損害中國權益,史稱「五四運動」。
然而,後人常常將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混淆,籠統的稱之為五四新文化運動。事實上,五四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是新文化運動,二者不可混淆。五四運動,其源流上承東漢東京「黨錮之流、獨行之輩」,是一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而新文化運動,則是面對清季「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屢次救亡圖存運動失敗或無望後的又一次救亡運動而已,只不過,這一次,則是所謂「文化救國」,與前幾次的救亡運動比,少了些火葯味兒和政治斗爭而已。
但是,由於今天對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二者的混淆,似乎對新文化運動的重新審視,變成了對五四運動的重新翻案一樣。因此,對於這一點需要特別指出,我這里,是重新審視新文化運動,這種審視,與五四運動無關。
今天,我們回過頭來看新文化派,我們需要承認,新文化運動確實給當時中國帶來了一股新鮮的空氣,讓科學、民**@主的觀念,深入人心,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從而影響了二十世紀中國的歷史,並且這種影響就是在今天,還是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的(當然,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科學、民**@主、自由等等現代觀念的深入人心,並非只是新文化派的功勞,事實上,就是當時被作為保守派攻擊的學衡派,也是支持這些觀念的,只是他們二派在對待傳統文化和中國文明的出路方面所持的觀點不同而已,這一點,到現在也是被人們所忽視了的,這種忽視,在今天,又加到了新儒家和文化保守主義的身上了,誣蔑他們要將人們帶回到所謂的封建社會去)。但是,其消極影響,也是伴隨而至,直到今天,流毒不絕。
消極影響之一,就是歷史的、文化的虛無主義。
我們知道,世界任何民族的起源歷史,其一大特點就是具有神話色彩,神人不分,比如羅馬起源始祖,據說,就是由狼喂養成人的。中國的三皇五帝史也是如此,這本不奇怪。然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以堪稱憤青鼻祖的顧頡剛、錢玄同為首的「疑古派」派,對中國上古史全盤否定,稱「三皇五帝」史為偽古史,夏也是不存在的(「大禹是條蟲」就是這位老先生的傑作),殷商王朝若非安陽甲骨資料的出土.也幾乎難逃被抹煞的噩運。甚至西周初年也被看成是「本無信史」」的傳說時代。流毒至今,仍然有人否認夏代的存在。既然這些歷史是不存在的,那以此為基礎產生的《詩》《書》諸文化經典也就是偽經典了。我們來欣賞一下「疑古派」的一些結論:
「許慎的《說文》是一部集偽古字、偽古義、偽古禮、偽古制和偽古說之大成的書。」
「至於《左傳》,……這部書底信實的價值,和《三國演義》差不多。「
「從實際上說,『六經』之中最不成東西的是《春秋》。」
就連以 「小心求證」求學術的胡適,也說,「東周以前的歷史沒有一個字是可信的。」這里,我們看到的只剩下他的「大膽懷疑」了,而「全盤西化」就是這位「小心求證」的胡適老先生提出的。
在這種學術氣氛下,可想而知,作為傳承中國文明精髓的諸經和其建立的歷史實踐基礎的被打倒,中國人的精神,就失去了其自強不息的源頭動力了,經典失去了其解釋系統,其存在不過是活的化石而已,只能讓人欣賞。而經典及其歷史實踐的被打倒首先是中國人自己倒下了,失去了對中國文化的自信。對自己文化的不自信,往往會產生對其它文化盲目崇拜。於是,出現了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學者,居然鬧出了將孟子當外國人崇拜的笑料。
消極影響之二,以偏激代替理性。
新文化運動,標榜科學和理性,要求以理性與科學判斷一切,但事實上,新文化運動挾庸俗的進化論觀點,宣揚優勝劣汰,偏激偏進,幾無理性可言的。
新文化運動標榜反對專制,提倡民**@主;反對儒家,歌頌法家。而魯迅,被時人歌頌為中國的尼采。如果說,儒家專制的話,法家思想起碼比儒家專制的多,歷來為人所垢病;而尼采本人,後來被視法西斯理論的先驅。理性何在?
新文化派否定中國傳統是從文學開始的,號稱「文學革命」。後來,這種否定和懷疑的思潮,發展到否定中國的一切所謂舊的東西(和文革何其相象!),甚至於中國人。阿Q就是中國人的國際形象代表。我們來看看新文化派的主張:
一、廢除漢語
取消漢語,用英語或法語代替(劉半農、錢玄同)。
二、廢除漢字
欲使中國不亡,非取消記載道教妖言的漢字不可(錢玄同);
漢字不廢,中國必亡(胡適);
漢字終當廢去,蓋人存則文必廢,文存則人當亡,在此時代,已無倖存之道(魯迅);
三、廢除中國戲曲
四、廢除中醫中葯
五、文學革命
1917年1月,胡適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首先提出文學改良的主張,提倡以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話文學代替仿古文學。2月,陳獨秀發表了《文學革命論》,改良變而為革命,標榜所謂國民文學,將傳統的文學等同於貴族文學,封建主義的文學。陳積極鼓吹他的所謂文學革命軍的「三大主義」,即:推倒貴族文學,建設國民文學;推倒古典文學,建設寫實文學;推倒山林文學,建設社會文學。這種對文明及其載體貼標簽,一棒子打倒的做法,和後來的給人隨便戴高帽,無限上綱之間,是否有某種冥冥中的幽暗通道在溝通著?
六、……
七、……
廢除!廢除!廢除!……
打倒!打倒!打倒!……
這種瘋狂,真叫人懷疑,是要擁抱文明呢,還是自絕於文明?倘若這些個廢除都徹底實現了,中國還剩下什麼?我們中國人恐怕真不認識中國人了!但是倘若沒實現或沒完全實現呢?那新文化派就有話說了,你做的還不夠徹底!
這種偏激帶來的另一大弊端就是造成學風輕浮,學者追求轟動效應,廣告效應;而文學革命,帶來的就是革中國文明的命,幾千年文明的積累,毀於一旦,文喪道絕。1912年,蔡元培廢除了小學「讀經科」,1920年,小學語文科全部改成了白話文。今天,能讀懂文言文的國人已經少之又少了;而讀文言文的人,多數也只是將其當做一種個人愛好,抱著欣賞的態度讀的。中國文明失去了發展,隨著大清王朝的滅亡,永遠的停留在了過去,成了無生命力的東西。
消極影響之三,反道德主義。
新文化派反禮教,打倒孔家店。在魯迅看來,中國的書中,就三個字――「人吃人」, 藏在仁義道德的縫里。中國幾千年唯一不變的就是道學家虛偽的仁義禮智。新文化派還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光明燦爛的博愛的新道德的社會,以便讓人們認清所謂狹隘的舊道德的社會:
「我們不滿意於舊道德。是因為孝弟底范圍太狹了。說什麼愛有等差,施及親始,未免太猾頭了。」 (《新文化運動是什麼?》陳獨秀)這種墨子先生兼愛的老調,早已經證明不合人性了,反倒成了新文化派手中的寶貝。雷鋒精神可謂博愛之至矣,國人也學習實踐多年,反倒是這個社會時時出現孟子批判的「率獸食人」現象,人給狗下跪的事時有耳聞。
道德具有強烈的實踐性。只有深查人性的微妙,從符合人性的的路徑出發,才能真正實踐道德。不合人性的道德,必將不能長久。
子貢是孔子的弟子,名賜,也是富甲一方的商人。有一次,他贖回了一個淪落在國外為奴的魯國人。根據魯國的法律,國家是要給贖買人相應的賠償金的,但是,富有的子貢卻沒有去領取自己應得的賠償。他認為,君子應該扶危濟困,況且自己又有錢,這點贖金算得了什麼呢?
子貢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孔子。孔子說:「賜,這樣做,就是你的過失了。」子貢有些詫異,問為什麼?孔子說:「從官府取你應得的賠償金,並不會對你的德行有什麼損害。你不取賠償金,就會暗示別人,取賠償金是道德不夠高尚的表現。我擔心,從此以後,魯國人不再贖自己的同胞了。」孔夫子可謂至察矣!
當人們把道德標准提高到需要人仰視才能看得見,做得到的時候,這個社會的道德實踐,就只能被人陽奉陰違了。
魯迅先生有一個馬甲的比喻,說舊馬甲沒有穿破,人們也可以做一個新馬甲來穿穿。我們也可以這么說,倘若新馬甲還是一個畫餅的時候,舊馬甲也是可以不用丟掉的。
否定的終極,就是否定否定自身。如今,否定所謂封建的道德,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已經到了否定當初那些鼓吹否定道德的人所鼓吹的道德的地步了。「不要拿道德說事」,已經成了一些人的口頭禪。
上面三點,是新文化運動帶來的主要的消極影響。講這些,並非是要否定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雖然它應該在某些方面,並且是很重要的方面被否定,而是希望,在建設新的文明的今天,我們能夠抱著「泰山不讓土壤,河海不擇細流,王者不卻眾庶」的寬廣胸襟,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建設自主的、當代人的、有生命力的新的中國文明。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6789285.html?fr=qrl3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果不能夠滿足你的需求,可以自己到網上搜一搜!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