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鄉一體化後,為何說農村比城市更適宜生活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發展呈現不同的水平,不同地區的農村也存在相當大的發展差異,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農村地區,在城鎮化和工業化水平上,幾乎與其他地區的城鎮發展水平持平;而中西部的廣大農村,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甚至有些地區還處在貧困中。因而,探索城鄉一體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對接,必須要充分考慮本地區整體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既要量力而行,又要開拓進取,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因地制宜,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推動鄉村社會全面發展。
2. 新農村和城鎮化建設什麼區別
簡單來說:城鎮化是為了幫助已經脫離農業和農村的農民工在城鎮安居樂業,新農村建設是為了讓農民獲得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公共服務,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等。
新農村建設可以分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
(1)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濟建設,主要指在全面發展農村生產的基礎上,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2)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民民主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建設和農村法制建設,引導農民依法實行自己的民主權利。
(3)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文化建設,主要指在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開展多種形式的、體現農村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4)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社會建設,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事業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以期實現農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的願望。
城鎮化:從中國國情出發,城鎮化中接收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應以城市為主,城市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點和主導方面。其次才是小城鎮,而絕不能找錯方向——以小城鎮為主,這一問題事關重大。有人主張以小城鎮為主,並算了一筆賬,如果每個縣城的城關鎮增加十萬農村勞動力,全國就有二億多農村勞動力轉入小城鎮,中國城鎮化問題就可以解決了。這是不現實的。
正確的城鎮化道路應該是穩步發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積極發展中小城市,有重點的發展小城鎮,這樣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3. 在這個城市化逐步加快,傳統農村逐漸消亡的時代,農村文化當如何自處
在農村城市化進程中,現代要素的各個方面都在向農村擴展和輻射農村的社會、經濟、文化結構已經或者將面臨著生活環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的諸多變化,這些變化不僅帶來了現代生產生活要素,也對傳統的農村建築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在農村城鎮化的規劃建設方面,存在新建環境反映了人們對現代生活前景的嚮往,現代建築材料、建築方法和建築形式正在取代或已經取代傳統的區域性建築模式,傳統建築環境的文化特徵正在失去其存在的基礎,成為新的、微觀的。
還有,鄉村振興離不開有針對性的扶貧措施。十九大報告指出,民生領域還存在許多不足,扶貧任務艱巨,城鄉發展與收入差距仍然較大。顯然,我國城鄉差距是造成「三農」問題和絕對貧困的主要原因。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可以讓更多的種糧農民富裕起來,而且可以讓更多的農村產權權益成為城市社會保障,使扶貧任務大大減少、更加精準,確保實現產業繁榮、生態宜居,農村文明建設,有效治理,全面振興小康農村。
所以,隨著城鎮化的逐步推進,鄉村的傳統建築和文化改如何處理還是需要靠國家的精準扶貧的,國家好自然而然的整個社會就好起來了。
4. 都市文化與鄉村文化的區別
在我們對城鄉差別的認識中,往往更多地局限於物質形態,但就城鄉差異而言,還遠遠不惟如此。文化和心理的差異,具有更加深層的、根深蒂固的淵源。
1、 觀念差異
農民代表居住生活在特定地理環境中的人群。這一人群常常與居住在城鎮或都市的人群形成一種對照,即「鄉下人」和「城裡人」。居住在鄉野之中,聚村而居,成群而落,靠近田野、草原和大自然。因其出生地的原始基因,不論到哪裡,他們「鄉下人」的
地理身份與天生「城裡人」的地理身份的差異,便決定了城鄉之間的觀念差異,以及社會對這種身份的認知差別。由此,大凡落後、保守、歧視的觀念似乎都源於農民,也適合農民;而大凡進步、創新、高尚的精神似乎是城裡人的專利。「小農意識」、「小農觀念」以及「小農行為」等等概念,既是用來代表農民的觀念及行為,同時又是人們用來貶低他人的一種價值判斷。領導幹部不勝任工作稱之有農民意識,工廠廠長把廠子搞虧了、破產了稱之有農民意識,體育比賽比輸了稱教練有農民意識,作家寫不出好作品稱之為有農民意識,科研人員不出成果稱之為有農民意識,導演把作品弄砸了稱之為有農民意識,演員演不好自己的角色稱之有農民意識,連某些腐敗分子走到腐敗這一步,也稱自己有嚴重的農民意識,但有深厚農民意識的地地道道的農民,有成為腐敗分子的嗎,簡直是無恥之極。夠啦。其實帶有農民二字的貶義詞不止一個,比如農民心態、農民思想、農民觀念、農民作風、農民思維、農民形象等等,不一而足。
由此,城裡人腦海里便形成這樣一種定勢思維,即認為農民總是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安於現狀,害怕冒險;思想固執、狹隘,而缺乏開拓進取精神,甚至把「中國的根本問題是農民問題」這一關乎國家發展和治理的根本性的問題
,也歧視性地理解和歸結為「農民的問題」或「農民出了問題」,似乎中國所有的問題都出在農民身上或都根源於農民。因而,農民問題解決了或農民不再出問題了中國便安然無恙。
2、主流意識形態差異
由於農民進入大中城市會面臨很高的壁壘,比如定居成本,就業機會、生活保障、子女就學等等。因而規模小一些的中小城鎮成為農民進城的較理想的選擇。事實上,農民進城的願望是很強烈的,想致富的農民甚至在自己耕作的土地上直接建起了供自己進入的城鎮,來表達他們渴望進城的願望。它代表了一種原生意義上的農民樸素求富心理。即要通過城市化來改變自己的現狀,來提高自己的生命質量,實現人生的價值。
觀念的差異反映在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上,便形成了對農民的歧視。由此造成了在制定和執行政策法律上,對農民群體利益的忽視以及對農民採取的不公開、不公平和不公正的認識與對待。有些腐敗分子假星星懺悔,要求從輕發落,說給我一次重新做人的機會,我可以回家種地;那農民要是犯了錯,怎麼發落,不論從輕還是叢重,還能到城裡當官嗎?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對農民的歧視常常表現為整個社會或居於強勢地位的社會集團對農民群體的種種限制上,這些限制日益制度化、經常化,事實上已經構成了中國社會的最大不公。
3、文化與科技差異
物質層面上的差異還有個比較,有關資料統計,城鄉收入比已經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6:1拉大到現在的3.2:1,而隱性收入則是6:1。文化和技術上的差異更是不可比擬。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科技和文化藝術等領域發展緩慢。文盲和半文盲佔全國總人口比重大,科教文衛人員比重小。據有關統計,農村各類科教文衛人員只佔農村總人口的2.5%。就說衛生一項,可以說差異大的驚人,占人口70%的農民醫療衛生消費只佔到總消費的6%。
由於文化技術水平低,大多數農民工目前在城市裡乾的都是城裡人不願乾的活兒,收入也十分微薄。那麼,農民為什麼不去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呢?難啊!一是沒文化技術;二是沒錢培訓學技術;三是即便大學畢業了也沒門路找個體面的工作。在我國的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佔9.1%。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新興產業的興起,缺乏轉崗就業技能的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難度越來越大。
生存難保,談何文化技術,更談不上精神享受。
4、心理差異
就心理觀念而言,農民作為一個群體,有於其自身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特殊性以及在社會中的特定地位,自然會形成他們自己對待世界、社會和人生的基本態度和觀念。在這個意義上,農民文化、農民意識確實存在。但是,如果把農民的思想觀念和農民文化放到線性文化進化論的某個時點之上,認為農民的意識、觀念總是保守的、傳統的或落後的(孟德拉斯語),那麼,這種認識多少帶有偏見和絕對化的局限。馬加爵案,媒體評論多歸於因教育、歸因於學校和社會心理救治系統不健全,這些其實都還是表象。最根本的原因,恐怕還在於橫在「城裡人」與「鄉下人」之間日益擴大的鴻溝。於是,這種心理不平衡很容易轉變為惹事作惡的誘因。相當多的城市社會治安案件往往由此引發。
調查發現農民工是一個面臨強烈心理矛盾與心理沖突的群體,有些心理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穩定的制約因素,應引起關注。比如,自卑心理和孤獨情緒,由此造成農民工在就業、生活、醫療、教育等許多方面與城裡人隔著一條人為的卻又是難以逾越的鴻溝;被剝奪心理和不滿情緒,城市職工與農民工相比在各種福利上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壓抑心理和怨恨情緒,與生活上的貧困相比,農民工更難以忍受的是不被城市接受,不能與城裡人正常交往與合作,不能像城裡人一樣感受到平等與尊嚴。
5. 城市化的好處和弊端
一、城市化的好處: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環境,例如:通過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設施、綠化環境等措施,使得環境向著有利於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和促進社會發展的方向轉變,降低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壓力。
作為區域發展的經濟中心,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又促進城市的發展;促使生產方式、聚落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等的變化。
1、人口轉化
城市能夠創造出比較多的就業機會,大量吸收農村剩餘人口。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四產業逐漸轉移。
2、產業調整
城市化過程能夠卓有成效地帶動廣大農村的發展,有利於改善地區產業結構。
3、工業發展
城市化有助於提高工業生產的效率,工業化使城市化獲得持續推進的動力。
4、科技進步
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信息化的推進,使現代化大城市成為主要的科技創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進而提高區域的整體發展水平。
5、文化交流
城市文化向鄉村廣泛地擴散和滲透,影響著鄉村的生產生活方式(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並提高鄉村的對外開放程度。有利於城市與鄉村的交流,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6、發展的動力
推動城市化發展的動力無非兩種,一種是推力,一種是拉力。推力指使人群離開鄉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來到城市的因素。
推力如人地矛盾加劇,自然災害頻發,收入低,生活水平差,社會服務資源短缺等;拉力如就業機會多,社會服務資源豐富,交通便捷,文化設施齊全等。
二、城市化的弊端:
1、生物圈
減少生物多樣性
2、岩石圈
導致耕地面積減少,土壤污染,地面下沉
3、大氣圈
空氣污染。加劇熱島效應和溫室效應
4、水圈
下滲減少,地表徑流增多;水質惡化;水資源短缺;酸雨
5、交通
交通擁擠
6、住房
住房緊張
7、就業
就業困難
8、社會秩序
社會秩序混亂(高犯罪率)
9、道德風氣
道德風氣日下
10、社保
社會保障壓力快速加壓,社保缺口難於填補。
11、經濟影響
地價上漲,成本上升。
12、糧食問題
農民大量離開原耕種土地,棄耕拋荒問題越來越嚴重,中國糧食進口率逐漸增高,使得人口大國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存在隱患,這不利於中國國家發展和政局穩定。
13、大城市病
當今中國的大城市病已經相當嚴重。交通擁擠、資源緊缺、城市居民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在困擾著城市的進步。中國大城市的建設和改造步伐加快,城市圈開始在中國部分地區出現,而許多特大城市也開始著手興建「衛星城」希望能解決大城市病的諸多問題。
14、城市職能轉化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大體上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集中化」為特徵,第二階段則以「分散化」為特徵。於是,以大城市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帶」發展較快。
中國一些發達地區,比如北京、上海、廣州,已出現了生活富裕起來的階層從城裡向郊區遷移的趨勢,也就是說,進入了城市化發展的第二階段:「市郊化階段」。發展「城市圈」「衛星城」需要注意到城市職能和周邊郊區職能的轉化和協調發展。
城市化的過程,就是不斷現代化的過程,中心城市應該不斷加強「城市帶」和「區域經濟」的規模、布局、功能的完善。城市職能的不斷演進,是中心城市良好發展的前提,同時也是解決大城市病、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的基礎。
(5)城鎮化和鄉村文化哪個好擴展閱讀:
城市化的方面:
1、旅遊
「城市化」是「人的城市化」,是以人為本的城市化。可以說「城市化」並不等同於「工業化」,以旅遊業為導向的「非工業化」城市化模式,是一條非常重要和值得推廣的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 。
首先,要牢牢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方向,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實現城鎮化的主導性原則,引導城鎮化建設走「美麗」之路,讓「美麗中國」成為宜居、宜業和宜游的中國。
其次,要堅持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維持和強化地方個性,把文化塑造作為牽引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並通過文化建設使地方的軟實力和硬實力得到同步提升。
再次,要旅遊規劃、組織好產業業態,旅遊導向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倡導的是「非工業化」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要以旅遊業、文化創意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現代新型的實體經濟為主體,
構建具有突出特色的「以人流帶動物流、資金流」的新型產業結構,用創新的業態創造出比傳統業態更好、更高、更有質量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績效。
最後,要著力提高旅遊產業的經濟貢獻率和社會貢獻度,以旅遊產業的高貢獻率使其成為支撐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性、主導性產業,同時發揮旅遊產業吸納就業數量大、容納就業口徑寬等優勢,
使其成為承載地方就業的基礎性行業,讓旅遊業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吸納地方就業、改善民生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旅遊的介入可以解決城市化過程中的產業問題,還有城市化過程中基礎設施、農民福利、城市建設等的誰來投資的問題。產業的布局發展問題解決了,也就從根本上解決投資問題和發展問題。換而言之,就是用旅遊來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2、人的城市化
中央多次表態城市化是我國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在城市化大趨勢的市場背景下,各地熱衷於新區、新城的報批,一些新區、城市副中心規劃大批量出台,預計未來將會有大規模新城涌現。
首先,調整與改革地方政府業績評價指標,弱化GDP等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導向的指標,強化一些新型的集約型的經濟評價指標。
其次,從調控角度而言,通過長效調控機制穩定宏觀經濟發展預期是避免炒房的基礎。形成了相對穩定宏觀經濟發展預期和房地產市場發展環境,這樣才會避免房地產投機與炒房市場行為,防止房地產市場投資過熱而出現的「空城」現象。
第三,房地產不再依靠「政策市」這條路來刺激區域規劃與房地產市場開發,而是根據區域產業布局需求,使城市、資本、產業與人口的協調發展,逐步進行城市化的過程。
第四、發展產業新城,要產業先行,切實做到「產城融合」。
6. 你認為城市城鎮化與鄉村有什麼區別
也就是城鎮和鄉村的區別,城鎮有很全面的公共場所和公共機構,鄉村只有基本的設施和機構,想要什麼手續都要去城鎮才能申請
7. 農村文化的意義何在
首先,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面對人口眾多的國情,確保糧食穩定、增產增收始終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村人口在我國總人口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因此,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做好農村工作,確保農村繁榮穩定,這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市場經濟的刺激下,金錢至上的觀念影響和顛覆了農民傳統的審美觀念。農村的文化結構觀念受到了嚴重沖擊,賭上賭下、講究排場等一些不良社會風氣也開始在農村滋生蔓延。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世界,農村文化是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加強和建設農村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如果說城市文化是城市人的靈魂,那麼農村文化就是農民的靈魂。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文化是其他社會因素不可替代的。做好農村文化工作,可以增強新農村建設中農民的凝聚力。加強農民與農村基層領導的溝通和團結,營造和諧向心力的建設氛圍。第二,先進的農村文化可以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從生產生活方式上,要引導農民拋棄落後愚昧的傳統封建思想。提高農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讓農民轉變觀念,主動迎合,實現思想的現代化。了解市場經濟的運行模式將為新農村建設增添光彩。第三,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和建設城鎮化的進程,對於農民來說,無疑是像春風一樣的好消息。農村建設以農民為中心,不僅需要農民硬體建設,還需要農民的思想、文化和意識。只有不斷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民教育水平和整體素質,才能更好更快地實現中國城市化的目標。第四,農村文化是
總之,農村文化的意義是巨大的,不可忽視的。它具有不可低估的經濟意義,也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大家好,我是雲中。歡迎朋友們留言點評,一起互動交流。我在頭條等你,不見不散!
8. 城市和鄉村哪個好
城市生活與鄉村生活各有特點。城裡比較喧鬧;鄉下顯得清靜。在鄉下與動物、植物、土地打交道多,離自然很近。在鄉下體力勞動也會多一些,不像在城市什麼都能買到,許多東西得靠勞動才能獲取。許多人喜歡這種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方式,也喜歡這種城裡與鄉下不斷輪換的方式。 德國人的觀點:鄉村有鄉村的快樂,城市有城市的煩惱,鄉村生活和城市生活不同類,但效用等值。
農村有自己的工作的話,我願意留在農村,我覺得農村裡空氣好,對人休身養性特別好.自己在農村有自己的房子,然後每個星期天星期六不用工作,自己種點菜自己吃,在院子里種點花,然後有空的時候可以在院子里喝茶,聊天,或者什麼都不做,就坐那裡發呆,我覺得那樣生活很好,很愜意.不知道你覺得怎麼樣.城市空氣不好,城市裡什麼樣的人都有,生活壓力也大,不過有一個地方是好,就是創業機會大點.相對而言,如果不是很窮的農村的話,多數人寧願在農村.而不是在繁華的城市.
9. 隨著城鎮化的逐步推進,鄉村的傳統建築和文化改如何處理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機制,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是新的時代條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城鎮化已經成為中央決策的重中之重,理論界也越來越關注和重視對於城鎮化問題的研究。伴隨城鎮化的具體實施和逐步展開,會有很多相關問題需要解決,在這其中,農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備受關注。
另一方面,挖掘利用農村傳統文化資源,有利於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許多地方的農民已經從中受益,他們在耕田種地的同時,在閑暇時間還從事著文化旅遊、民間工藝加工或是民俗風情表演等第三產業,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條件。全國各地有不少聞名遐邇的特色文化之鄉,如「風箏之鄉「剪紙之鄉「戲曲之鄉『木版年畫之鄉「中國書法藝術之鄉」等,這些傳統文化技藝一旦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走上市場化產業化的道路,必將創造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此外,有些地方利用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開展鄉村的文化旅遊、民俗旅遊等,快速拉動當地農民收入的增長。
我國民間傳統文化主要存在於鄉村之中,盡管它已有五千年的歷史積淀,但在城鎮化進程的沖擊下,無論是人為因素的破壞還是自然因素的侵蝕,無論是現代傳媒的強勢介入,還是農村人口的大規模流動,這些因素都使得農村傳統文化顯得十分脆弱,其保護開發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10. 如何認識城鎮化進程中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的關系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當前乃至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任務。如何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鎮化全過程之中,是當前需要思考的問題。
生態文明理念
融入城鎮化建設的內涵
城鎮化是指伴隨工業化的進程,非農產業不斷向城鎮集聚、農村人口不斷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村地域向城鎮地域轉化、城鎮數量增加和規模不斷擴大以及城鎮生產生活方式和城鎮文明不斷向農村傳播擴散的歷史過程。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理念,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來反映人類文明的程度,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良性互動和可持續發展。主張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因此,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過程,可以為城鎮化建設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路徑。
在價值理念上,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就是對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要按照客觀規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在自然承載力范圍內推進城鎮化。此外,還要努力構建城鎮的生態文化,提高城鎮居民的生態意識,倡導社會生態道德等生態文明理念的牢固樹立。
在社會實踐上,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在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做到合理、有效。在利用自然的同時保護自然,形成人類社會可持續的生存和發展方式,要求城鎮化從一個區域整體的角度考慮人與自然的平衡,強調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鎮之間的功能協調互補,注重地區各自的主體功能發揮。使得大中小城市、城鎮之間以及城鎮內部既有交換的外循環,也有交換的內循環,甚至還有微循環。
在時間維度上,生態文明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城鎮化也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因此,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過程不能只看當前,要看得更加長遠。生態文明融入城鎮化過程不是一勞永逸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認識和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而且隨著內外環境的變化,出現的矛盾也會變得越來越復雜和多樣,這就更加需要用發展的歷史觀來認識生態文明指導下的城鎮化規律和內涵。
生態文明理念
融入城鎮化建設的具體路徑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形成生態保護意識。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和傳統。古人雖然對自然的認識處於蒙昧的狀態,但是懂得尊重自然規律。隨著人們對自然認識的深入以及對自然控制能力的增強,生態意識卻越來越淡薄了。因此,重新建立正確、科學的生態意識是保證生態文明理念真正融入城鎮化過程的重要前提。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規劃空間格局。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過程,要求根據土地空間的自然屬性和自身特點,規劃土地空間格局,做到合理開發和有序開發。規劃空間格局重點是優化土地空間結構和提高土地空間的利用效率,從佔用土地的外延擴張為主轉向調整優化土地空間結構為主,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要求,逐步擴大綠色生態空間、城市居住空間、公共設施空間、保持農業生產空間。需要從國家和省級兩個層面來系統規劃,空間格局既要從國家的全局著眼,又要從地方的優勢和劣勢著眼,避免空間格局凌亂無序。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城鎮化過程既表現為人口的聚集,又表現為產業的聚集。產業的聚集為人口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使得進入城鎮的人口可以有很好的發展機會,同時,大量人口向城鎮集中,又為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供給。產業結構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既關繫到產業本身能否持續發展,又關繫到城鎮的發展是否具有可持續的動力。要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要求,通過新型工業化促進城鎮化良性發展。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探索生態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城鎮化首先是人的城鎮化,城鎮是為人的聚集和發展提供場所,因此城鎮化需要圍繞著人的全面發展來推進。不僅要給城鎮居民提供必要的物質產品,還要提供良好的生態產品。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水、電、路、氣、生活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要逐步完善,公共服務能力要不斷得到增強,生態環境要持續得到改善,城鎮運行效率要進一步提高。以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的城鎮化就是要為所有人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生態文明要求城鎮化過程中培育生態文化。生態文明理念需要通過生態文化這個載體在人類社會中傳承,城鎮化過程是培育生態文化的重要途徑。在城鎮化過程中,要引導人們科學認識生態的價值,實現思維方式的生態轉型。在生產領域,要倡導綠色、循環、低碳的生產方式。在消費領域,要樹立健康的消費理念,養成與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承受能力和個人收入水平相適應的合理消費行為。
生態文明理念
融入城鎮化建設的保障措施
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需要相應的機制來提供保障,使城鎮化過程向著健康城鎮化、生態城鎮化、可持續城鎮化方向發展。為此,要建立和完善制度體系,形成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城鎮化過程的長效機制。
以主體功能區戰略為指導,制定科學、系統的城鎮規劃體系。一個國家、一個區域的發展存在於特定的土地空間。要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確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完善開發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范開發秩序,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因此,要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戰略的要求,從全局出發,注重地區之間的差異性,著力發揮地區的優勢,科學地制定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城鎮化規劃,形成生態良好、功能定位準確、產業布局合理、區位優勢凸顯的城鎮化格局。
以轉變發展方式為契機,促進城鎮生產方式轉型。發達國家城鎮化的實踐表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最終都要落實到發展方式的轉變上來。我國城鎮化進程雖然起步較晚,但是這些經驗值得借鑒。因此,推進城鎮化建設,首先要注重發展方式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要集約使用各種資源,對水資源、土地資源以及礦產資源要制定合理的開發強度,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要注重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形成適應市場需求、合理利用資源、可持續的產業結構體系。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要求,積極培育城鎮生態文化。要加強對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通過各種宣傳手段使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首先,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舉辦一些生態文明相關的會議,組織一些喜聞樂見的活動。其次,要完善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載體建設,為生態文化的傳播提供渠道和途徑。最後,發展生態文化產業,向公眾和社會提供生態文化創意產品與服務,最終形成可永續傳承的生態文化。
以生態補償機制為手段,促進區域城鎮協調發展。各地區資源環境稟賦不同,承載的生態功能不同,各區域實現城鎮化的途徑也會存在差異。對於優先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應發揮其經濟基礎較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發展潛力較大、集聚人口和經濟條件較好等優勢,實現人口聚集和經濟聚集的主體功能。對於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應發揮其土地生產力較高、生態涵養較好的優勢。要建立以生態補償機制為主、均衡性轉移支付和地區間橫向援助機制為輔的經濟手段,實現不同區域的經濟互補和環境互補,推動不同區域城鎮化的協調發展。
以財政金融手段為引導,提高城鎮化發展效率。財政政策要著眼於支持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實現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良性互動。根據不同地區的發展潛力,利用財政政策杠桿來有效引導城際間產業分工與協調。要利用合理的金融手段拓寬城鎮化過程中的資金來源渠道,鼓勵多元化的資金來源。發揮地方金融機構的作用,大力發展適合城鎮化建設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以科學的考評機制為載體,形成城鎮化的綠色導向。要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符合生態文明理念的科學的考評激勵機制。要強化領導幹部的生態文明意識,根據主體功能定位確定不同的考核目標,加大生態文明相關指標在城鎮化考評中的權重。通過科學有效的考評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走一條新型城鎮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