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校園文化的建設,應該怎麼做
引言:有很多的學校非常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設,所以說也會開展一些活動,想要校園文化建設的話,首先要形成一個良好的風氣。要堅持宣傳,這樣的話才能夠讓每個人都參與集中,另外的話就是可以舉辦一些活動,從而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表現自我,有利於校園文化的建設,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㈡ 如何營造良好的大學校園文化
1.
綠化、美化、凈化校園。
綠化美化凈化校園環境是良好的校園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 一處理想的校園,不僅要求建築的布局合理,各個部門排列有序,而且要求把植樹、栽花、種草的地方充分組織利用起來,按照校園的總體規劃,根據校園內地形、地貌進行巧妙的設計,建設成為綠樹成蔭,恬靜優雅的環境。 像我們學校近年來在圖書室的牆上,走廊上,張帖了一些學生的優秀書畫作品以及名人名像……這無聲的一切,都在訴說著一個學校師生的審美能力,辦學水平;這無聲的一切,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影響著學生、陶冶著學生、吸引著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強調,要讓每一面牆壁說話。 校園文化是校園歷史的一種精神產品,是一種隱性的,又十分富有吸引力的亞文化系統。 小而言之它這是一種潛在的滲透在校園各個角落的一種內在精神力量,它無處不在,無處不含,是整個校園理性光芒的密密細雨,它會讓任何知識與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學校那種獨特情調和氛圍的熏陶。
2.
合理巧妙地布置教室。
㈢ 如何建設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於創設一種氛圍,以期陶冶學生情操,構建學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本文就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方法及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談點看法。
一、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一是由社會環境及學校性質所決定。當今社會紛繁復雜,存在不少消極因素和腐敗現象。社會文化也是絢麗多姿、雅俗並存,包括許多不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負面文化。盡管各級政府採取了許多措施,但是在短期內優化社會大環境是不可能的。而學校不但是學習文化知識的場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陣地,它擔負著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歷史重任,因此校園文化不容許雜亂紛呈。這就要求我們根據辦學目的和培養目標優化校園文化,創造一個優良的育人小環境,以抵制社會負面文化的沖擊,並對社會大環境施加積極影響。二是由教育對象及環境的育人作用所決定。在學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學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強,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沒有良好的教育環境,容易將學生引向歧路。作為育人陣地的學校理應創造一種適合學生健康成長的外部環境。三是由學校辦學水平的現狀所決定。自從提出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方針後,各級政府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學校的辦學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著較大差距。也有的學校只重視物質文化的建設而忽視精神文化的建設;只注重學生智力因素的培養而忽視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只注重思想認識的灌輸和道德行為的強化而忽視間接情景的暗示。但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質是不能靠單純的知識傳授來養成的,要藉助道德環境長期的細膩的熏陶,只有在這種環境下培養起來的品質結構才具有穩定性,才能經受住外界環境的刺激。這也要求我們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四是由教育「三個面向」指導思想及教育改革趨勢所決定。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基礎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最緊迫的任務就是要轉向素質教育。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一個根本問題,是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走向。素質教育的內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要讓學生主動發展,這同樣要求我們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二、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和方法校園文化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這里主要談談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課余文化、輿論文化、人際關系等幾個方面的問題。1.加強物質文化建設,美化校園環境。物質文化是一種直觀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現出師生所處的文化氛圍,有較強的直觀性,如校園布局、建築裝飾、教學設施、環境衛生等。物質文化的建設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學校的辦學水平。因此,校園文化建設應從以創建優美校園為主要內容的物質文化入手。2.加強制度文化建設,強化管理機制。制度是校園文化建設初級階段的產物,是為了達到無意境界而採取的一種有意識手段,是為了保障學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來強化,而後用情境來內化。俗話說:「不依規矩,無以成方圓」。學校應遵循教育規律,依據教育方針和教育法規,圍繞培養「四有」新人這個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過程中,應充分發揚民主,經過師生充分醞釀和討論,最後才以條文的形式定下來。學校的規章制度要體現三個特點:一是全。規章制度應該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學管理制度、總務管理制度、內部體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細。內容具體明確,操作性強;三是嚴。紀律嚴明,賞罰分明。為了使廣大師生了解和掌握各項規章制度,可按適用范圍將教職工管理制度及學生管理制度分訂成冊,用知識競賽或考試的辦法,督促學生學習掌握制度的內容,使大家明白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違反了規定要受到什麼處罰,合符條件將得到什麼獎勵,從而形成自我激勵、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環境。為了保證制度的貫徹落實,有必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管理網路。如對學校的德育工作,成立以黨支部書記掛帥,主管校長負責,工會主席、德育處主任、團委書記、年級級長、政治科科長參加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實行「四線」管理。即:「黨支部棗工會棗團委」一條線,主管師生政治學習,組織師生開展各項政治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主管校長棗德育處主任椖曇都凍班主任」一條線,主要負責師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貫徹落實師德規范和《行為規范》;「校團委、學生會、少先隊大隊部棗團支部、班委會、少先隊中隊棗各班值日生」一條線,負責日常行為規范的自查自糾工作;「校長室、德育處棗公安局、派出所棗學生家長」一條線,主要負責學校、社會、家庭「三結合」教育及安全教育。有了德育工作的管理網路才能保證德育管理制度的落實。要強調的是這種管理網路的建設必須立足於職責,從樹立事業心和責任感入手,分工明確,職責分明,考核到位。3.加強課余文化建設,豐富校園生活。校園文化的載體主要是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如果課業和正規活動擠占時間太多,學生就會感到校園生活單調泛味,並可能形成熱衷於某些有害活動的潛流。因此,學校應適度地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4.加強輿論文化建設,形成優良校風。集體是一個熔爐,能把生鐵煉成鋼,也可能是個染缸,給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響。學生在集體中,思想行為容易受到集體輿論的制約和同化,心理學上稱之為「從眾心理」。因此,學校要重視輿論文化的建設,真正做到「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要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強政治思想學習,注重養成教育。通過校會、晨會、級會、班會,組織學生認真學習政治文件、法規制度、道德修養等文章,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其次,要加強「愛校」教育,培養母校意識。向學生講述學校光輝的歷史,成立校史展覽室,設計校旗校徽,製作校歌,統一校服,提高學校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學生自然生發出強烈的榮譽感、自豪感、熱愛母校的情感,從而產生凝聚力,形成學校精神。第三、確定共同的奮斗目標。學校根據社會發展趨勢及自己的實際情況、辦學特點,提出校訓和奮斗目標。各班相應地制定班級奮斗目標,直至幫助學校制定個人奮斗目標。並開展「爭先創優」活動,爭先進個人、先進集體、先進學校,創優秀品質、優異成績、優美環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學、趕、幫的熱潮。第四、強化學校「三風」建設。學校「三風」即領導的作風、教師的教風、學生的學風。首先,領導作風是關鍵,學校領導要加強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在學校的各項工作以及執行各項規章制度中發揮好帶頭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師在學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師從精神風貌、道德修養、工作作風、學識水平到儀表風度、言談舉止、生活起居都應起到為人師表的作用。這樣,教師有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學生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勤奮攻讀,立志成才,整個校園充滿一種濃厚的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第五、開展各種有益的健康的活動。如學雷鋒活動、演講比賽、創建活動等,以培養正確的輿論。第六、清除校園文化垃圾,凈化校園空氣。禁止傳閱不健康的書報雜志,禁止學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課桌、書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圖畫及語言文字,消除消極文化的影響。第七、針對傾向性問題或熱點文化,舉辦專題講座、主題班會、辨論會,澄清模糊認識,糾正錯誤觀點,引導正確輿論。第八、抓好宣傳陣地。充分發揮廣播室、黑板報、閱報欄、宣傳櫥窗、圖書閱覽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張旗鼓地表揚好人好事,同時批評錯誤的思想行為,抑制歪風邪氣,樹立正確輿論。通過以上種種辦法,使整個學校到處充滿著正確的輿論氣氛,從而促進優良校風的形成。5.創造和諧人際關系,優化人際環境。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際關系是一種高級形式的校園文化。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可以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促進學生奮發向上,健康成長,還可以形成良好的集體意識。良好的集體意識是一種向上的群體規范,是對學生思想品德的一種無形的巨大的力量。人際關系被稱為人世間最復雜的關系,學校也不例外。從橫向看,有領導集體的人際關系,教師集體的人際關系和學生集體的人際關系;從縱向看,有領導和教師、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領導集體的人際關系直接影響教師間的人際關系,教師間的人際關系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本文僅對學生健康成長產生直接影響的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談點看法。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既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又是行為主體,是校園文化的參與者和組織者。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既可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及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掌握多種技能,樹立熱愛勞動的觀念,還可以磨煉學生意志,提高學生組織管理能力,為以後走向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總之,要使學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積極灌輸外,還必須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園文化的潛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影響雖不是立竿見影的,但卻是穩定漸進的,要相信,優化的校園文化必然會結出人才成熟之果。
㈣ 農村小學該如何建造校園文化
1、校園文化建設方案要體現科學性、可行性、前瞻性、傳承性
校園文化建設方案指引著校園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藍圖。因此校園文化方案的制訂不是一時沖動的決定,而是立足校情結合地域文化特色制訂的長遠規劃,是一所學校辦學的理念發展的導向,是學校集體智慧的結晶,在建設過程中,不能因學校人事、時間的變化而隨意改變或停止校園文化建設的步伐。
2、校園文化建設要主題鮮明
校園文化建設必須有鮮明的主題。一般來說,校訓作為校園文化的主題,是較好的選擇。因為校訓是不會變化的,這就保證了校園文化建設的穩定性、傳承性。「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是清華大學的校訓。一百多年來,清華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也一直圍繞這個校訓為主題展開建設的。雖歷經風雨,但保證了文化建設的一脈相傳。
3、校園布局要科學合理彰顯文化氣息
校園布局不是劃一塊運動場地,蓋幾棟大樓這么簡單的事。校園總體設計應以尊重自然為前提,使校園的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創造符合校園精神特徵的優美的文化型校園。諸如,建築物的命名、造型、色調,與周圍景觀的映襯等。
㈤ 怎樣才能更好的建設校園文化,給同學們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一、大學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大學校園是一群朝氣蓬勃、思想活躍的年輕人學習、生活的場所,這些年輕人將在這個空間里度過他們的身體和思想成長中最為劇烈的時期,可能四年或者更長的時間。這個園區內的每一幢建築、每一個雕塑、每一個花壇、每一棵樹木都可能讓他們駐足,讓他們在以後很長的時間里仍記憶猶新。例如北大學生一談起自己美麗的校園,就首先想起「一塔湖圖」,未名湖岸邊的博雅塔的身影映在湖中,每個到北大的人都嚮往看到湖光塔影的圖畫。
環境藝術的核心應是生活藝術,美化環境,最大程度上是美化生活。大學校園環境是師生們的露天「起居室」,從課間休息、室外閱讀,到聚合交往、散步休息等等都與之息息相關。
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的身心發展更加活躍,比以往的大學生更渴望人際交流,更需要廣闊的自然空間,而這些空間很大一部分是在建築空間以外,校園內的小樹林,林蔭路,池塘邊,往往是學生停留的地方,或交談,或散步,或靜靜的讀書。
課堂上的學習只是人學生接受教育的一個方面,校園環境對培養大學生的修養、情操、品德更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校園環境就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因此,在現代人學校園建設中應該重視大學校園環境文化藝術建設,以達到環境育人的目的。
二、大學校園環境建設的方法
大學校園環境建設有很多的表現手法,下面簡單列舉一些常用的方法,這些方法組合在一起使用更能創造出完美空間環境。
雕塑,無論在教育上、人文上和知識上,雕塑都可以作為一個標志性的景觀,從中引出的寓意應該是積極的、向上的。如貴州工業大學毛主席塑像,毛老衣著簡朴,淡泊寧靜的身姿及神志,凝重中不失慈祥,深刻中不失質朴,襯托出當年中國領導人的正直不阿、寬厚善良的人格力量。讓許多的學生與毛老有心靈上的交流。
水景,自然狀態湖泊和小的人工池塘,無論大小,其中的水體都能給予環境以生氣,相對與體型巨人的建築,它可以軟化環境,增添親切感。無論動態和靜態,水都能賦予空間靈氣。池塘水表現為靜,水體反射四周建築,展現空間融合於自然的特點。噴泉水體表現為動,或面形、或線形、或點形。一動一靜的結合,對比勾勒出豐富多彩的學習、休憩空間氛圍。
綠色植物,大面積草地、富有造型的灌木、成排的樹木圍合成一個又一個生態空間,綠色植物被人們成為「有生命的建築材料」,綠色可以使長時間從事腦力和視力活動疲勞的人腦和眼睛得以恢復,並且達到改善校園小環境、小氣候的作用。隨著冷季型植物的引入,現在大學校園也正在逐步形成四季長綠、三季有花的校園環境,為學習、教學、科研和生活在這里的師生員工營造了更具恬靜、怡心、自然的環境。
廣場,適當的校園廣場建設,可以豐富校園內的院落感,現代小的教學組團型的教學模式人多有一個圍合的空間,這個空間很適合建設一個小刑的廣場,供學生舉辦小刑活動使用。
三、新老大學校園環境建設
老大學校園在校園環境改造中進行環境文化建設;以往的大學校園建設很多隻是著重教學、科研、辦公、生活、體育等各個職能建築的設計,對於校園環境,僅規劃好校園道路和路兩側種植些簡單的樹木。對於校園小環境的建設從來沒有提升到象重視建築設計一樣高的層次。這就形成了一個現狀,很多建於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前的大學校園環境都是圍繞校園主要建築簡單的路網,簡單的樹木綠化,點綴其間的是一些紀念性的雕塑,很少看到綠地和成片的景觀區域。舊校園環境的重新整合改造,會使老校閱煥發新的生命力。
老人學校園環境現在正在逐步進行改造,以適應新時代的大學教學、生活需求,這種改造往往需要不懈努力和精心雕琢,充分利用各種空間進行文化環境建設。例如可以將陳舊的、淘汰的建築拆除,建設校園景觀;還可以見縫插針的進行小區域景觀建設:在保留年久的樹木的情況下,增加小范圍綠地,減少裸露黃土地,在一些建築上增加藤類植物或浮雕,從平面上和空間上增加綠色景觀和文化景觀。
新大學校園在規劃中充分考慮環境文化建設;現在新規劃建設的大學校園,都將校園環境文化建設作為一個設計條件加以重視,並且突出了生態景觀、人文景觀設計。新大學校園規劃職能分區更加科學合理,在各分區之間又有各種文化景觀分布其間。新的大學校園規劃,很多都吸納了生態設計、人文設計。
在校園環境充分進行文化景觀設計,使新的校園有更為寬暢的室外自然空間,給師生以舒適、健康、自然、藝術的享受。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的建設就突出的表達了一個新的大學規劃理念:大學園林。
這個新概念已經引起了很多校園規劃專家的興趣。紫金港校區的布局將園林概念融入到規劃設計中,以「園」為特徵,形成現代化、園林化、生態化、網路化的校園環境。在校園中形成大大小小的、有主有次的園林組團,使園林包圍建築,建築建在園中,按地貌自然分布,形成人、建築、自然的和諧氛圍。現在該校區已經建成投入使用,大小十餘個園林組團已經建成,園林化格局初步形成。
四、大學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的幾點問題
要因地制宜進行校園環境文化藝術建設,不能盲日追求效果,將不適宜校園的作品搬入校園。在一些校園環境建設中,盡量避免照搬景觀,將一些已有的景觀或放大、或縮小、或原狀搬入校園,會使人產生抄襲之嫌,從而淡化它的美感。文化景觀重在創新,新穎、自然和符合地域環境才具有活力。在北方入學校園建設南方大學校園的景觀也是違背地域特點,所產生的感染效果也不能達到建設目標。
要考慮大學生的心理需求,要建出人學生能夠接受的環境。現代大學生對文化景觀環境要求具有知識性、和諧性、對比性等一般審美范疇外,還要求有新奇性,豐富性和多樣性。他們追求開闊視野、思想深化的東西。不能簡單的隨便做個塑像就算環境建設,要使塑像與大學校園的氛圍想適合,大小比例體現美感,並與周圍環境相適應。
要因材而建,量力而行,不盲目耗巨資進行校園環境文化建設。校園環境建設要根據學校的財力、物力來建沒,不能因為追求美觀而擠占教學、科研上的資金。有些人學為了追求新、大、特等要求,在校園內建設佔地幾十畝的大廣場和大湖面,雖然環境景色壯麗,給人與沖擊力,但壯麗的背後往往是造成了投資較人、維護成本過高的後果。
五、結語
大學校園環境設計是當前大學校園規劃建設的一個新課題,要在不斷探索中進行建設,而校園環境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加宜人的學習生活環境,使他們在這里學習的更加舒適、愉快,從而達到環境育人的目的,這樣的校園環境,也才是最美的
㈥ 校園文化如何創建
創建生命化的校園環境氛圍
校園文化環境的重建具有生命力的校園文化環境對人的發展的重要影響是不可低估的。歷史上孟母三遷的典故,正說明了在一種文化環境熏陶下對人才成長的作用。長期處在某一校園文化環境中的師生,在這獨特的校園文化的熏陶下,會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如學校環境的美化、凈化、綠化,不僅反映了師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學校的校風,很難設想一個環境骯臟,秩序混亂的地方,能培養出合格人才。
在重建學校文化的今天,做為一個管理者,要善於創設一種寬松與高潔、明麗與清新的校園環境文化,使學校變得有吸引力,這就需要講求環境建設的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規范性,精心創設學生的學習、生活的各種場所,烘托一種濃厚的育人氛圍。為此,我校在校門口左右兩邊建造兩個花壇,配合極具個性化的學校大門,給人第一印象是良好,感覺到學校的文化氣息濃厚,校園優美。
學校兩個宣傳欄書寫了課改的語絲,向社會、家長宣傳課改。教學樓從左到右設置有祖國版圖、世界地圖、學校規范圖,意在讓學生天天看到三幅圖,使學生放眼世界,胸懷祖國,心中裝有自己的學校,再依次是教風、班風、學風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及小學生守則等規章制度。
教室的黑板上方正中是國旗,國旗兩旁寫著熱愛祖國,勤奮好學八個大字,寓示著中華兒女應胸懷祖國,長大為祖國作貢獻。教師辦公室《教師職責》、《班主任職責》等一一上牆,旁邊配有梅蘭竹菊四幅圖畫,不僅明確規定了教師的職責,並要求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應具有梅蘭竹菊的品格,把校規、校訓放在最顯著的地方,黑板報內容定期更換,裝貼名人畫像及名言,建設校園文化長廊等,使師生無時無刻都接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真正努力實現讓學校的每塊牆壁都會說話。
同時,學校上下操場栽種芒果樹,開辟了一條綠化帶,創設了兩個園型的花壇,栽種塔柏樹,真正做到了陽春蔥籠滴翠,盛夏鮮花似錦、涼秋紅楓似火,寒冬松柏長青。置身其中,給人以秀麗清雅、生機勃勃、意起盎然、四季皆春之感。
優美、恬靜、整潔的校園,不僅給師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而且給人以藝術的感染和美的享受,發揮了育人的作用。
㈦ 如何弘揚文明精神 建設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指師生在學校教和學的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具有無形的教育功能、激勵功能、制約功能,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就會加速學校的快速發展。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不僅是辦好學校的關鍵而且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在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精神文化是建設的目的,物質文化是實現目的的途徑和載體,是推進學校文化建設的必要前提;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撐。大到校園的整體布局規劃,小到一室、一梯的凈化、香化,都是物質文化內涵的具體表象。
「想自立,想進步,就須膽量放大,將試驗精神,向那未發明的新理貫射過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礙,不怕失敗。」學校校園美是學校文明程度的標志之一,它能陶冶師生的情操,砥礪師生品行,培養師生良好和諧的氣質、個性和心靈;能促進師生身心健康成長,促進師生的學習和工作,提高師生的生活品位。
㈧ 中學應該建立怎樣的校園文化
想要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做以下幾點:
1、定期開展「校園文化」主題班會。
校園文化是需要宣傳的,定期開展「校園文化」主題班會,是一種營造良好校園文化的好方法。在班會上,學生能和老師、同學互動,直觀地了解校園文化。
2、保持良好的校園環境,倡導學生愛護環境。
想要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很重要。如果學校環境很差,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在學校的感受都不好。因此,學校可以安排打掃校園,也可以安排學生打掃校園,這樣學生能體會到勞動的重要性。
3、定期開展和校園文化有關的活動。
學校可以定期開展和文化相關的活動,比如舉報校園文化相關的藝術節。在這些活動上,學生能了解到校園文化,也能產生歸屬感。家長、老師參與這些活動,也能了解學校的校園文化。因此,定期開展和校園文化有關的活動很有必要,這樣有利於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
4、宣傳欄等地方宣傳校園文化,播放校園文化宣傳片。
學校可以在宣傳欄等地方宣傳校園文化,學生、老師或進入校園的其他人,看到宣傳欄也能了解到學校的校園文化。老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校園文化宣傳片,這樣學生也能了解校園文化。
㈨ 中小學如何做好校園文化建設
中小學做好校園文化建設就是充分利用板報、櫥窗、走廊、牆壁、雕塑、地面、建築物等媒介體現教育理念,鼓勵學生展示自己創作的作品或進行主題創作。從本地自然環境和條件出發,綠化美化凈化校園,使校園內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體現潛在育人功能。要建設好校史陳列室(或榮譽室)、心理輔導室和共青團、少先隊室,重視圖書館(室)、閱覽室、計算機教室等建設。
具體實施措施有:
1、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教育。
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教育片;利用各種紀念日,組織開展讀書宣傳活動;新隊員宣誓。舉辦各種知識競賽或演講會等活動,使學生從中受到直觀熏陶和潛移默化的教育。
2、抓好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
制定規章制度,把學生的操行評定與評比三好學生、優秀班隊幹部掛鉤。並開展評選文明班隊等評比活動,用先進激勵學生健康發展。通過開展學生值周,增強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能力,從而養成自覺遵規守紀的良好行為。
㈩ 如何於兒童的眼光來建造學校的校園文化
一是開展「書香校園」創建活動。堅持以「以文化人,以文廣才」為目標,大力開展書香校園建設,創設書香環境,扎實推進閱讀工作,提高校園文化品位。學校以「主體性、三貼近、分類指導」為原則,以「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為抓手,以「推進一個實驗,建好兩個圖書角,充實並開放學校圖書室」為主要建設內容,使書香校園常態化、制度化、特色化。
二是豐富校園文化內涵。積極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演講比賽、讀書比賽、速讀比賽、師生共讀等各種活動,定期創造性地開展讀書報告會、佳作欣賞會、詩文誦讀會等。利用寒暑假開展「我的『叢書』閱讀」師生讀書徵文比賽,三是搭建校園文化平台。定期舉辦全縣學校文化藝術節,組織各中小學開展足球聯賽、藝術節、讀書節、文藝匯演、現場書畫展示、歌詠比賽等活動,充分展示校園文化特色和學生的個性特長,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推動校園精神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