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布洛陀民俗文化節是哪個民族

布洛陀民俗文化節是哪個民族

發布時間:2022-06-23 09:37:24

㈠ 廣西民族的簡介

廣西民族的簡介如下:

1、廣西民族種類

廣西世居民族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另有滿、蒙古、朝鮮、白、藏、黎、土家等其他民族44個。

2、廣西民族人口數量

2013年末廣西常住人口中有少數民族人口2004萬,其中壯族人口1698萬,分別占自治區常住人口的42.5%和35.98%。

3、廣西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1)壯族是廣西也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南寧、柳州、崇左、百色、河池、來賓等6市。靖西縣是壯族人口比重最高的縣,比例高達99.7%。

(2)漢族在各地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南部沿海及桂東地區。

(3)瑤族主要居住在金秀、都安、巴馬、大化、富川、恭城等6個瑤族自治縣。

(4)苗族主要分布在融水苗族自治縣和隆林、龍勝、三江、南丹、環江、資源等自治縣(縣),其中融水苗族自治縣苗族人口最多,約佔全自治區苗族人口的40%。

(5)侗族主要居住在三江、龍勝、融水等3個自治縣,其中三江侗族自治縣侗族人口最多。

(6)仫佬族主要居住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散居於宜州、忻城、環江、融水等縣(自治縣、市)。

(7)毛南族主要聚居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8)回族主要居住在桂林、柳州、南寧、百色等市及臨桂、靈川、鹿寨、永福等縣(區)。

(9)京族主要居住在東興市江平鎮。彝族主要居住在隆林各族自治縣和西林、田林、那坡等縣。

(10)水族散居在南丹、宜州、融水、環江、都安、興安、河池市金城江區等縣(自治縣、市、區)。

(11)仡佬族主要居住在隆林、田林、西林等縣(自治縣)。

4、廣西民族使用的語言

世居廣西的12個民族除回族轉用漢語外,其他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並都在使用,分別是漢語、壯語、瑤語、苗語、侗語、仫佬語、毛南語、京語、彝語、水語、仡佬語。其中,漢語、壯語、瑤語、苗語、彝語還各有自己的方言土語。

5、廣西民族的節日

(1)布洛陀民俗文化旅遊節,4月3日在田陽敢壯山開幕。

(2)那坡白彝族跳弓節,農歷四月初十在那坡縣城廂鎮達臘屯舉行。

(3)環江毛南族分龍節,6月28日在環江縣城舉辦。

(4)龍勝紅瑤曬衣節,(農歷六月六)在龍勝各族自治縣金坑大寨村瑤寨舉行。

(5)東興京族哈節,7月30日在東興金灘開幕。

參考資料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民族

參考資料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語言

參考資料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少數民族節慶與民俗活動

㈡ 廣西舉辦布洛陀民俗文化旅遊節將在何時舉行

4月22日,農歷三月初七,數萬民眾及遊客會聚廣西百色市田陽縣敢壯山,公祭壯族人文始祖布洛陀,呈現「萬把香火敬祖公」的壯觀場面。

傳說布洛陀是壯族先民口頭文學中的神話人物,是創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敢壯山是布洛陀的故里和布洛陀文化的發祥地。當天,來自貴州、雲南、海南、廣西四省(區)壯侗語系同根同源的壯族、布依族、水族、黎族、侗族、傣族、仫佬族、毛南族八個民族36支朝拜隊參加祭祀儀式,祈求在新的一年裡平安幸福,五穀豐登。來源:中國新聞網

㈢ 分布在廣西的具體有哪幾個少數民族

分布在廣西的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少數民族。

廣西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區,也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境內居住著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世居民族。

其中廣西是全國瑤族,壯族人口最多的地區,約佔全國瑤族總人口的60%;是全國仫佬族人口最多的地區,約佔全國仫佬族人口的90%;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是全國第一個的毛南族自治縣,也是我國毛南族最大的聚居區,有7萬多人;廣西是中國京族的居住地,境內其他44個少數民族均有居住。

(3)布洛陀民俗文化節是哪個民族擴展閱讀

廣西的少數民族給廣西帶來了眾多的民族特色:

1、賓陽炮龍節,主要有百龍舞賓州炮龍之夜文藝晚會和煙花燃放、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炮龍展示、百家宴以及書畫、攝影展等活動。

2、壯族「三月三」歌圩,原名「三月三」歌節,自1985年起先後舉辦了18屆,2003年後更名為「歌圩」,推出山歌擂台賽、千人竹杠陣等富有壯鄉特色的活動項目。

3、布洛陀民俗文化旅遊節,主要活動有開幕式、布洛陀之夜晚會、布洛陀民間祭祀大典、壯民族山歌歌王大賽、國際雄獅大賽、壯民族歌圩體育運動會、布洛陀文化研究成果發布會、商貿活動等。

4、環江毛南族分龍節,活動內容主要有敬祭儀式、民族體育競技表演、山歌對唱、民族特產及工藝品展銷、民族文藝晚會、千人儺面狂歡篝晚會等。

5、龍勝紅瑤曬衣節,紅瑤(瑤族的一個支系,以崇尚紅色為美,婦女所穿衣服多為紅色而得名)文化講古、勞動場景展示、紅瑤習俗展示、民族歌舞表演、千人送新娘表演等活動。

6、瑤族盤王節,主要活動有瑤族歌舞專題晚會、開幕式及大型文藝表演、三省十三縣節目展演、瑤族服飾大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奇石、盆景展和書畫、攝影展等。

㈣ 壯族三月三的由來和風俗

壯族三月三,也稱「歌圩節」,意為到洞外、田間去唱歌。據說是為了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也有傳說是為了紀念古時一對經常唱山歌的情侶。當天有包五色糯米飯和搶花炮的風俗。
壯族三月三的由來和風俗

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的誕辰日。壯族三月三是廣西人民展現民族文化魅力、推動經濟發展、凝聚發展動力、展現民族團結的盛會。
壯族三月三傳說中最廣為流傳的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行為。傳說有一年的三月三,劉三姐上山砍柴,財主派人上山砍斷藤蔓使其墜崖身亡。後人為了紀念劉三姐,三月三山歌節就此形成。
壯族人喜愛糯米飯,把它作為幸福吉祥的象徵,人們採用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的汁液浸泡糯米飯,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
在三月三這一天,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男女老少都會穿上節日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後趕到節日現場,搶到火炮的人被認為來年最有福氣,也最受姑娘的青睞。

㈤ 布洛陀的來源考辨

2002年6月,壯族文化名流古笛到百色盆地考察采風,興奮地「發現」了布洛陀的「遺址」就在田陽縣百育鎮六聯村那貫屯的敢壯山!他的依據是:一、敢壯山上有被當地人稱為「祖公廟」的布洛陀祭祀廟遺址。二、敢壯山的名字「敢壯」是壯人山洞的意思。三、「敢壯」歌圩是廣西最大的歌圩,也是廣西最大的祭祀布洛陀活動。四、田陽縣有許多古人類遺址,百色盆地三大古人類遺址之一的賴奎遺址就在田陽。五、田陽古稱增食縣,是百色地區建置最早的縣,壯族人文資源薈萃,明朝著名的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就出在田陽。
古笛提出的幾點依據大多隻是主觀性的推測和感情上的認同,如果此後,沒有商家的策劃、媒體的跟進和地方政府的介入,這不過是個文人一時激情的逸事。
但是,古笛回到南寧後興奮地約見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研究院的院長彭洋和記者,向大家公布了他的驚人發現。「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研究院」其實就是一家文化策劃和廣告公司,但是這個公司的骨幹大多是廣西有影響的作家、學者及成功的企業家組成,它的另一塊牌子是廣西縱橫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而文化商人彭洋則意識到這是個絕佳的機會:將田陽敢壯山論證為壯族始祖古居遺址意義十分重大,將引發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開發風潮。他立刻著手運作,並同當地政府進行談判。
在短短的時間里,田陽縣縣委、縣政府和廣西南寧國際民歌研究院聯合共召開了三次布洛陀學術研討會,[7]每一次的「研討」其實都有個先定的主題:即論證田陽敢壯山是布洛陀的遺址,因為如果沒有學術從嚴肅正統的角度加以認可,單靠大眾傳播營造不出穩固的合法性。
而學者在此扮演的角色則頗為尷尬,他們有個逐漸轉變的過程,從沒有出席會議到最終經過「專家研討」,布洛陀以及田陽縣和敢壯山的定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以廣西壯學會對布洛陀文化的內涵多角度多學科的闡發,對布洛陀文化系統化、體系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6年5月20日,布洛陀口頭文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可以說是一場多邊共贏的結果。
二,敢壯山與風流山,姆六甲與觀音---現實版魔幻乾坤大挪移
布洛陀落戶敢壯山是由偶然因素引發,經過周密論證,多方協調的結果。
時國輕在著手收集與布洛陀信仰相關的資料時發現,所能找到的史志文獻中均未發現對布洛陀及廣西田陽縣敢壯山的記載,即使是在張聲震先生主編的《壯族通史》這樣晚近包羅內容最多、最具官修權威的壯族通史也未發現相關記述,壯學研究者幾乎也沒有人找到過正史的記載。
2004年6月在「壯族在線」發表的「百色田陽及周邊歌詠文化與布洛陀文化調查」,通過對田陽縣坡洪鎮古美村及其附近一帶的調查後得出的結論:「當地人對布洛陀、姆六甲的傳說並不知曉,如同田陽縣其它地方一樣,『布洛陀』對當地人而言是個新名詞。當地流傳一些神話傳說,但其中並未提到布洛陀,有可能已經失傳,也有可能是名字的不同。因而,在當地也沒有關於布洛陀的供奉和祭祀活動。」
如果說「無中生有」是文化創意的力量,那麼原本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事物,如何被連接到一起?
名不見經傳的敢壯山在2002年「發現遺址」之前被當地百姓習慣性地叫做那屯山,因為它位於田陽縣百育鎮六聯村的那貫屯。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春曉岩。
2004年4月把「春曉岩」改為「敢壯山」時發生了「改名風波」——當地百姓投訴到政府認為有人把原先的山門題字「春曉岩」塗去是破壞文物。其實「春曉岩」三字並非明朝留下的古跡,而是1999年才寫上去的。
而在另外不為一般外來者所知的層面,敢壯山還有個諢名叫做「風流山」。1995年南昆鐵路經過此山時就建有「風流山名洞」隧道,這個諢名可能和山上不定期的歌圩有關系:男女在山上對唱,桑間濮上,偶爾有苟且之事也屬自然而然,這個名字並不帶太多貶義,但是在塑造始祖棲息地的話語實踐中,是不容許出現褻瀆和輕靡的,所以風流山的名字始終沒有出現在媒體上。而旅行者遇到的那個火車在始祖神靈的祭祀神地呼嘯而過怪異的場面也得到了解釋:鐵路原本就早於布洛陀神廟的建造。
2002年6月古笛發現「布洛陀古居」被確認下來之後,敢壯山就納入到官方與商業機制合謀的共建計劃之中。 敢壯山原本的信仰空間比較復雜,在商業和官方沒有插手之前,壯族原生性民族民間宗教信仰——么教是以靈魂崇拜、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為主,和以觀音、佛三寶、太上老君、彭祖、張天師、八仙等佛教、道教信仰為輔的。
布洛陀和姆六甲在這個眾神狂歡的體系中,如果不是微不足道,也只是兩個並不很重要的角色(敢壯山周圍許多民眾甚至對於這二者毫無所知)。
2002年6月前,在當地壯族群眾心目中,觀音和姆娘是同一個神,只是稱呼上有壯漢之別,觀音是漢語稱呼,姆娘是壯話稱呼,但有時候連在一起稱呼「觀音姆娘」。
當時,觀音(姆娘)與姆六甲和布洛陀尚未發生聯系;2002年6月之後,由於學者的認同、媒體的宣傳和政府的認可,首先是姆娘與姆六甲發生聯系,姆娘成為姆六甲的別稱,布洛陀是姆六甲的愛人,通過姆六甲,布洛陀成了敢壯山的主人。
這是個眾神退位、大神出場的變化。由於「布洛陀遺址」被確認下來,同時也是為了突出特色,供奉的神位自然應當與布洛陀有關。因為尚無布洛陀的神像,當地政府有關部門先用木頭做了「布洛陀守護神位」、「母勒甲姆娘神位」、「布洛陀祖神位」三個神牌,以彰顯布洛陀與敢壯山的關系;並對山上洞中、神廟里的觀音、關帝、玉皇、彌勒佛等神像進行了「清整」以突出敢壯山的壯族特色。
但是不久(2002年9月)就發生了「神牌丟失」的事件:一些無法接受神仙變化的事實,把新的神牌偷出來丟到了山崖的草叢中。
這個小事,凸顯了民間與知識精英及官方在利益共識沒有達成一致之前的沖突,神靈的沖突其實也就是人事的糾葛。
2002年11月15日,中共田陽縣委員會、田陽縣人民政府陽發[2002]75號文,調整充實布洛陀文化旅遊工作領導小組,不久將開發建設敢壯山布洛陀勝地的任務委託給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研究院,委託內容包括了基礎案策劃、2003年田陽縣布洛陀文化旅遊品牌廣告宣傳策劃等十一項。這些項目到後來雖然沒有一一實現,但是最重要的歌圩和布洛陀神像完成了。最初,廣西的雕塑家張也看到古笛發現布洛陀遺址的新聞之後自發創作完成了一個半身像,但是未得到官方認可。後來,開發公司委託廣州美術學院的曹崇恩教授完成了雕像,並於2004年12月31日經過道公的開光放入敢壯山祖公祠里。
在神像入住之前,當地信仰原有神靈的群眾同官方的清整舊神運動,進行拉鋸式的博弈,布洛陀雕像上山的事情木已成舟之後,一些曾經信仰觀音、將軍(關帝)和玉皇的群眾,在緊鄰田陽的田東縣強州鎮聯福村為原來的神又起了一座新廟,來安置原來的神靈。他們又找到了重新解釋這一世界的理由,對他們來說,給原來的神建個新廟,找一個息身之地,便完成了又一次的心理解脫。
三,創造布洛陀-----一個現代始祖謊言的最終構建
2005年及2006年,時國輕再到敢壯山田野調查時,發現群眾已接納了布洛陀、姆六甲等神的主導地位,政府也默許了觀音、關帝和玉皇的存在,山上的神靈得以和平共處,萬神殿中一片祥和。
就布洛陀的認同而言,首先是文學工作者的頗具戲劇性的「發現」,然後是策劃公司第一時間的介入和媒體的推介,最後是從事壯學研究的學者對「古笛話題」的回應和對布洛陀的尋蹤。
在知識分子的話語中布洛陀從神話傳說人物到壯族祖先、壯族人文始祖和珠江流域原住民族人文始祖的轉化,神話的歷史化過程在短短的幾個月中就得以實現,對民族歷史的重構初見成效。在政府和商人強有力的推動下,歷史的現實化也在短短的兩年間形成了一定規模。
敢壯山早先就有歌圩集會的傳統。據史書記載,歌圩形成於隋唐之前。每年農歷三月初七至初九,周邊群眾會自發聚集,伴有唱山歌、舞獅、拋綉球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這些活動後來被理解為是為了紀念布洛陀,是廣西歌海之源和百越民族集市之源。
最初的策劃實施中,在硬體建設如修路、通水、通電、建祠、塑神像等外,開發的重點主要體現在三次歌圩的籌備和舉辦中。由政府部門出面組織歌手,以市場化進行運作,2004年4月舉辦了百色田陽敢壯山布洛陀歌圩暨民俗文化體育節,到2005年,原先的民間祭祀,形成了公祭,一切都規范化了。2006年4月4日,央視大型系列節目《傳奇中國節》在洛陀歌圩進行首場直播,拉開了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當年著力打造的品牌節目的序幕。不久,布洛陀經詩就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
布洛陀信仰重建過程中,當地政府曾多次派人到陝西黃帝陵參觀學習,對布洛陀塑像的設計是參考各地黃帝和炎帝的塑像;祭祀布洛陀策劃方案更是以陝西祭祀黃帝的程序為樣板的。
1972年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規定,世界遺產本身必須具備兩個基本因素,一個是真實性,即遺產必須是原始的、獨具特色的、而非人為的東西;二是整體性,即遺產與其周邊人文環境、地理環境應當是和諧共存的。而那些人為的破壞或無序開發無疑會使遺產失去了它的公共性、整體性應具有的真正價值。以此為標准之於布洛陀,顯然不夠資格。不過,將布洛陀視之為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無不可,確切地說它體現了對於文化遺產的一種中國當代智慧。
布洛陀信仰的發明,祭祀和歌圩的建構,是一個創造歷史的沖動,一次本土民俗的展演,更重要的,它是一種經濟活動的轉場。

㈥ 廣西壯族自治區有哪些節日

賓陽炮龍節,主要有百龍舞賓州炮龍之夜文藝晚會和煙花燃放、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炮龍展示、百家宴以及書畫、攝影展等活動。

㈦ 布洛陀被視為壯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寓意可能是哪些

布洛陀是壯族神話傳說中的創世神以及想像中的人文始祖。布洛陀信仰習俗流傳於我國廣西紅水河流域、右江流域、龍江流域、左江流域以及雲貴南、北盤江流域的廣大壯語地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一些壯族口承文學(包括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等) 、祭祀儀式、習俗禮儀中,都可以找到布洛陀信仰的社會記憶。筆者曾於2003 年10 月赴廣西田陽縣農村,對那裡壯族群眾布洛陀信仰和儀式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調查。本文以位於右江河谷中心地區的田陽縣壯族為個案,從人類學的視野,解析壯族布洛陀信仰習俗。

壯族民眾對布洛陀信仰以及由此衍生的各類文化事項,可以稱之為壯族布洛陀文化系統,也有學者稱之為布洛陀文化體系(注1)。這種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布洛陀文化系統,體現壯族文化深層的民族心理、精神信仰、思想意識和觀念形態。可以說,布洛陀文化是壯族文化模式的核心,是壯文化的象徵符號。認識布洛陀文化,是了解壯族文化的一把鑰匙。

㈧ 壯族的傳統節日

壯族是多節日的民族,有春節、歌圩節「三月三」、送灶節等

—、春節

壯年 即壯族新年。時間比漢族早一個月。過去,每年農歷十一月三十日,家家戶戶殺豬宰羊,合家祭祖,聯寨拜社,喜迎新年。過去還有以八月酉日為迎新歲節日。宋代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藤州俗不知歲,唯用八月酉日(即十月前後)為臘,長幼相賀以為年。」壯族以八月收割稻穀為新年節慶,因有別於漢族春節而說成是「俗不知歲」。

現在壯族過春節的節期雖然是受漢族春節的影響,但其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則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宋代以前,壯族各地的節日是按農業生產的周期而定,自明代以後大部分地區逐漸採用農歷節期。壯族的迎新歲活動,與漢族大致相同,從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到了十五日各家吃了專供祖神的「母粽」(特大粽子)後即告「散年」,意為新年節期聚慶終止。亦有部分地區的新年節慶延至正月末,采白頭翁或艾草合糯米制糍粑(俗稱「艾粑」)小祭為歲慶終期,有的延至二月初二社祭方告結束。故通常又將整個正月作為慶新春節期,稱為「過正月」、「吃正月」。壯語Cieng(「正月」之簡稱)為春節的代稱。

二、歌圩節

三月歌圩節: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綉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拋綉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夥子時,就把綉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歌節是民貿的盛會,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1985年,區人民政府將三月三定為廣西的民族藝術節。

三、送灶節、年三十

送灶節: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壯族祭祀灶神的傳統節日,旨在送灶王歸天。人們認為,灶王爺一年到頭為農家司灶管火,即辛苦,又齷齪,從臘月廿三起到次年的正月初一,農家給灶王爺歇息七天,陳供品以餞行,並在灶口貼小對聯:「上天呈好事,下地降吉祥」。意即請灶王爺到天上多為本家說好話,祈求豐足安康。

年三十:又稱年晚,即臘月三十,這是壯族人民一年當中最繁忙而又最生動的節日。各家各戶宰殺年豬,包粽子,做年糕,縫制新衣,張貼春聯等。入夜,以豬頭、閹雞、果品隆重祭祖。大人圍在火邊,除夕守歲;小孩盡興游戲,通宵不眠。各戶在門前懸掛鞭炮,待雞鳴時燃放,以雞啼第一聲時最先點響炮竹者為最吉祥,俗稱「壓雞嘴炮」。並在火灶邊陳供品迎接灶王爺歸來。之後,每雞啼一遍,燃放一陣炮竹,直至天明。

㈨ 3月3日是什麼民族的節日

農歷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苗族、瑤族為典型。

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漢族為上巳節,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軒轅說法 ,三月三拜蚩尤的歷史。

這些民族每年都舉辦規模較大的三月三歌節,又稱為「歌婆節」、「歌圩節」。歌圩節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歌擇配為主要內容;夜歌圩在村子裡,主要唱生產歌、季節歌、盤歌和歷史歌。

(9)布洛陀民俗文化節是哪個民族擴展閱讀:

相關特色習俗:

包五色糯米飯

節前家家戶戶准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

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台,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則類似於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

綉球傳情

歌圩的綉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製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綉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綉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綉球內裝豆粟或棉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月三

㈩ 廣西的民族特色

廣西的民族特色:

1、廣西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自治區,也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世居民族有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等12個,另有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白族、藏族、黎族、土家族等40多個其他民族成分。壯族是廣西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

2、民族民俗節日豐富

賓陽炮龍節,有百龍舞賓州炮龍之夜文藝晚會和煙花燃放、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及書畫、攝影展等活動。

「三月三」歌圩,原名「三月三」歌節,推出山歌擂台賽、千人竹杠陣等富有壯鄉特色的活動項目。

布洛陀民俗文化旅遊節,有開幕式、布洛陀之夜晚會、布洛陀民間祭祀大典、壯民族山歌歌王大賽、國際雄獅大賽等活動。

環江毛南族分龍節,主要有敬祭儀式、民族體育競技表演、山歌對唱、民族特產、千人儺面狂歡篝晚會等。

龍勝紅瑤曬衣節,紅瑤(瑤族的一個支系)文化講古、勞動場景展示、紅瑤習俗展示、民族歌舞表演等活動。

瑤族盤王節,有瑤族歌舞專題晚會、開幕式及大型文藝表演、三省十三縣節目展演、瑤族服飾大賽等。

3、民族語言豐富,種類多

廣西的11個少數民族,除回族使用居住地的漢語方言外,均有自己的語言,分別是壯語、京語、瑤語、苗語、侗語、仫佬語、毛南語、京語、彝語、水語、仡佬語。而漢語方言也有粵語、西南官話(桂柳官話)、客家語、平話、湘語、閩語等六種。

4、桂劇是廣西主要的地方劇種

主要是桂劇、桂南採茶戲。少數民族戲劇和地方戲種:壯劇、壯歡、彩調劇、邕劇、苗劇、毛南劇、壯族提線木偶戲、壯族師公戲。

(10)布洛陀民俗文化節是哪個民族擴展閱讀:

廣西民族特色濃厚的原因

1、歷史上,廣西是真正的「自古以來」。自秦始皇吞並百越,設置桂林郡,象郡,廣西一帶就已經納入中國統治之下,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雖然後來出現如南越(開國國王趙佗還是秦將)等割據政權,但總體上還是屬於漢文化主導政治的地區,漢地十八省。

2、地理原因。廣西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山嶺連綿、山體龐大、嶺谷相間,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環繞,呈盆地狀,大小盆地相雜,族群部落間融合不便,形成多個部落,而一個部落再演化成一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閱讀全文

與布洛陀民俗文化節是哪個民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