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泉州特色文化有哪些

泉州特色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23 09:44:13

『壹』 泉州風俗傳統文化是什麼

一、方言文化

泉州市通行閩南話,屬於泉州音。泉州方言的形成,跟晉唐、五代十國時期中原漢人大批南下入閩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泉州方言中至今還保留著古漢語語音、詞彙的許多特點,猶如古漢語的"活化石"。泉州方言由於受臨近地區方言的影響,新派和老派,市區和郊區在說話上存在用詞和腔調有差別。

短語/俗語:豬公一公豬,塗沙一泥沙,天烏一天黑,熏斗一煙斗,鼎蓋一鍋蓋,汝一你,伊一他,走一跑,歷日一日歷,人客一客人等。

二、節日文化

泉州民俗古樸,除了具有傳統和地方習慣互相結合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冬至等傳統節日。

還有隨著泉州市各區人民生活習慣及社會發展而形成的旅遊節慶活動,如二月的永春北溪文苑桃花節、三月的德化美湖鄉小湖村樟樹王節、六月的鯉城關帝文化節、永春魁星文化旅遊節等,節日文化可謂絢爛多彩兼具地方特色。

三、嫁娶文化

現代泉州結婚習俗:新娘新郎「上頭」、哭緣、挑花擔、跨米篩火爐去邪、新娘撐紅傘「進男方家房」、敬雙親「烏糖茶」、洞房飲「合歡茶」、探房等。

現代泉州市結婚流程:探家風→談聘金和衫褲錢、系紅包→找日子,送日頭→擔盤,上頭,舉行結婚典禮→回娘家,請女婿,請親家。


四、飲食文化

泉州人的飲食文化主要形成於唐宋時期,一日三餐,以大米為主,輔以甘薯(地瓜)、麥類,有早茶晚酒的飲食習俗。由於泉州地區依山傍海,物產富饒,副食佐餐種類繁多,比如鮮蔬菜、腌漬菜、豆製品、水產品海鮮、肉蛋類等。

五、喪葬文化

舊時泉州素重「慎終追遠」,崇拜祖先,喪葬禮俗悉循古禮,沿習官儀,喪禮隆重侈靡,故有「要吃要穿在蘇杭二州,要死要葬在福建泉州」之俗諺。

泉州喪葬流程:發喪(報喪、收殮、點腳尾燭)、入殮(上水、辭生祭)、開吊(做功德)、殯葬(土葬、火葬)、服喪(禮盡三年)、禁忌(報喪者不得進入人家大門、春節拜年,不得向居喪人家道賀「恭喜」等。)

『貳』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

1、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古樂。起源於唐,形成於宋,主要流行於閩南及台灣、南洋群島華僑居住地區。泉州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被稱為傳統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撥子,且是橫抱姿勢,泉州南音保持這一遺制。

『叄』 中國東亞文化之都泉州有什麼特色嗎

多元文化寶庫,海峽西岸明珠!
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是東亞著名僑鄉,是古代四大口岸之一,歷史悠久。
泉州十八景是觀光旅遊的好地方。

『肆』 泉州的傳統文化和習俗

1、拜月娘媽,泉州人將月亮稱為「月娘媽」,表示對月亮十分崇拜。舊時到了中秋之夜,民間婦女有拜月習俗。幾乎家家戶戶擺香案於庭院天井中,陳列時令瓜果和月餅,虔誠祭拜月娘媽,焚香祈祝,祈求稱心如願。

2、燒塔仔,中秋節到來的前兩三天,鄉下的孩子們便到處拾磚頭瓦片,在曠野中疊成一個圓形「塔仔」,孩子們還相邀互相參觀。

3、劃拳和搖骰子,這是泉州酒文化兩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泉州人猜的是閩南拳,也可以叫泉州拳,因為同廈漳兩地劃的閩南拳還是有一定的差別。

4、公雞娶婦,指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華僑,因種種原因,近期無法回家鄉按時完婚,經男女雙方家長協商同意,如期舉行婚禮,新郎則以一隻大公雞代替。

5、哭嫁,新娘出嫁是大喜事,但是在泉州,新娘出嫁時是要大哭以示悲傷。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轎時,哭嫁達到高潮。這段時間的哭唱必須按著傳統禮儀進行,不能亂哭。誰不會哭,就會被別人嘲笑甚至歧視。

『伍』 泉州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泉州傳統文化如下:

1.宗教

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猶太教等諸多宗教,其宗教傳播歷史悠久、史跡豐富。

(5)泉州特色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泉州,福建省下轄地級市,簡稱「鯉」,別名鯉城、刺桐城,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北承福州,南接廈門,東望寶島台灣,轄四區、三市、五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泉州台商投資區,是福建省確定做大做強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是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

主要特產

蘿卜飯,芥菜飯,花菜飯,鹵肉飯,芋仔飯,壺仔飯,泉州炒飯 魚仔粥,鴨仔粥,鹵面,面線糊,湖頭米粉,豆簽,浮果,粉團,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條,澳茄粿,酸菜雞絲面,浮粿。

特色湯類

貢丸,魚丸(深滬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鴨湯,黑豆龍骨湯,苦菜大腸湯,馬鮫羹,墨魚梗,香菇豆豬舌湯,灌腸仔湯,石獅牛肉羹,藕段排骨湯,蘿卜排骨湯,玉米排骨湯,水豆腐湯,七彩干貝湯,肉燕湯,豬血湯。

特色包子

水晶包,肉夾包,東方包,菜包,水煎包。

『陸』 泉州還有哪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泉州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下:

1、南音:

起源於福建泉州,以閩南方言演唱的,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傳統古樂。南音唱法保留了唐代以前傳統的、古老的民族唱法。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北管:

一種傳統民間絲綢竹音樂廣泛傳播於泉州泉港區,福建省,中國北方管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統稱為「泉州北管」,「古代音樂活化石」和「姐妹花」,被稱為「天子」的聲音。

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3、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劇種之一。梨園戲起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它又被稱為「閩浙之聲」,「模仿南宋戲曲,唱和讀調」,被稱為「古代南戲活化石」。

2006年5月20日,梨園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提線木偶:

木偶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木偶戲。在表演中,表演者用繩子拉木偶。木偶戲根植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古稱「掛絲木偶」,又稱「絲戲」,俗稱地方民間儀式,是流行於閩南方言地區的古代罕見的傳統戲曲。

2006年泉州提線木偶戲入選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5、高甲戲:

高甲戲起源於福建泉州,起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場化裝遊行。高家戲的傳統劇目有900多部。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柒』 泉州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

1、文廟

文廟的建築規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築形式的孔廟建築群,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閩南古建築藝術的有機結合。文廟里有一家百姓書房田,書籍不多,卻有很多人往來。

文廟內大成殿的重檐龐殿式結構是泉州目前惟一存在的這種建築結構,這種結構代表了當時最高建築規格。快到時間了,離開了紅色的紅牆,恍若隔世。希望有機會再到文廟走走人。

『捌』 泉州地方戲曲有什麼沿海的文化明珠

泉州,東亞文化之都,有著豐富非常的歷史文化和現代社會文明。其中,泉州戲曲文化中的高甲戲和木偶戲更是獲得諸多榮譽,深受人們的喜愛,那麼,泉州的 地方戲曲 都有哪些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吧。

高甲戲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最初源於明末清實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它的足跡曾遍布於泉州、廈門、漳州等閩南語系地區和台灣省,還流傳到華僑居住的南洋一帶。

高甲戲的演出劇目分為「大氣戲」(宮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生旦戲較少。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大半來自京戲、木偶戲和布袋戲,小部分是吸收梨園戲的,還有一些是藝人根據歷史小說和民間傳說編而創作的。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可以演員按劇情順口溜。唱做也較自由,沒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時間可長可短。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調」和民間小調,而以南曲為主。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伴奏樂器以管樂、嗩吶為主(解放後改用琵琶為主),此外還配有橫笛、二弦、三弦等。打擊樂器及其打擊方法與京劇相同,如〔沖頭〕、〔長錘〕、〔急急風〕等,但「三通」和「出將」時則與京戲不同。丑旦戲或輕松場面加用雙鈴、響盞等。解放後,1951年成立泉州大眾劇社(1957年改為泉州市高甲戲劇團),1954年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會演,《桃花搭渡》、《掃秦》榮獲劇本獎和演出獎。

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台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

梨園戲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戲劇目和音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鏡記》刊本,可見當時梨園戲已經流行。清末,高甲戲在泉州地區迅速崛起,歌仔戲也隨即在漳州、廈門地區廣為流傳,打城戲又以新的面貌出現,梨園戲因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班社日益減少,范圍日漸縮小,連廈門的梨園戲也改唱歌仔戲。十九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已瀕臨消亡。

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宋時,行省稱為路,閩南泉、漳一帶人稱上頭的省份為上路,故「上路」戲系指由浙江傳入的戲曲。其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戲腳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買臣》、《劉文龍》、《孫榮》、《朱文》(即《朱文太平錢》,存有《贈綉篋》、《認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蘇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木偶戲
泉州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1957年定名為線戲。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屬於傀儡戲。源於漢,興於唐,盛於宋。宋元以降,即流傳於泉州地區,俗稱嘉禮戲。經數百年傳承,逐漸形成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演出規制、表演線規、偶像製作工藝及豐富的演出劇目和獨特的劇種音樂——傀儡調。江總書記在泉州視察時,饒有興趣地觀看雕刻精美的泉州提線木偶。

泉州提線木偶表演難度較大,每個木偶形象都設置有16條至30餘條纖細的提線。歷代藝人憑借精湛的傳統線規和嫻熟的表演技巧,創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角色,體現了泉州提線木偶細膩逼真、生動傳神的藝術特色。

打城戲
打城戲,流行於以福建省泉州市為中心的閩南方言區。它是由地方民間宗教儀式活動發展起來的一種宗教劇,俗稱「法事戲」、「師公戲」、「和尚戲」。打城戲的表演藝術重在武功、雜耍,這是從京劇武打程式中學來的,而音樂曲調是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礎上吸收了本地梨園戲、高甲戲音樂曲牌和伴奏樂器。

打城戲早期的音樂、唱白以及科步,帶有濃厚的木偶戲表演風格。其表演動作多側重於跳躍跌打和武打雜技,有時也表演一些少林拳技。其武打的高超技藝,與傳統的南少林拳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為南少林拳術在泉州的活文物,在閩南地區傳統戲曲中獨樹一幟。後期武戲受京劇的影響,較多採用京戲的武技表演;文戲則吸收了梨園戲和高甲戲的某些科步動作來豐富自己。

該劇種的生、旦、凈上下場都要念場詩。韻白較多,唱白發音較重,但比高甲戲輕柔,接近口語。此外,它還有其他劇種所沒有的「開大籠」,裡面裝關表演各種類型舞蹈節目的衣套,可隨演隨用,別有一番生動情趣。

『玖』 泉州文化遺產是什麼啊

泉州文化遺產北管。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調、曲仔,是廣泛流傳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的一種漢族民間絲竹音樂。中國的北管現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統稱為「泉州北管」,與「古音樂活化石」南音並稱「姐妹花」,素有「天子傳音」的美譽。

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2014年泉港區榮獲國家「中國北管音樂文化之鄉」。2019年11月,泉州北管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北管的表演特點:

北管曲一般由五、六個十三、四歲的女孩和男孩來演唱,演唱時都配之以伴奏。典型地方特色是,小孩子邊唱邊執打打擊樂器為某些樂曲伴奏,給曲子增添了很多生氣。

在北管曲中,歌詞以敘事抒情、寫景抒情居多,在樂句、樂段、樂曲結束處,常有襯詞「哎喲」,保留了發源地江淮一帶民歌的某些特色。

演唱時,常採用提高八度的演唱方法,使歌聲高亢、有力。並借鑒了莆仙音樂的波音奏法和南音演唱中將某些特殊字的「聲母」與「韻母」適當間隔的讀音,使歌聲更為悠揚、柔婉和秀麗。

閱讀全文

與泉州特色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