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中日甲午戰爭中得到的教訓是什麼
中日甲午戰爭,其實中國戰敗的因素是非常復雜的,遠不僅僅是教科書上寫的那麼簡單,北洋海軍絕非弱旅,會戰敗牽扯到的因素非常多,比如陸地上清軍在朝鮮慘敗,樓上有人說買不來現代化,但這位兄台也許不知道,晚清時代的中國不是民國時代的中國,這個時代的中國,重工業製造能力是具備一定水準的,你這句話適合的是民國而不是晚清,洋務運動不是一點成果都沒有,當時的中國就軍事而言確實稱得上的是遠東最強的一國,能夠打敗法國與沙俄就是證據,軍備是購買還是自產並不是戰敗的原因,國與國之間軍備購買所會產生的剋制性更不會發生在當時的中日之間。
粗略的說的話,中國首先是輸在國家戰略上,其實這是一個延續到今日的問題,今日中國的國家戰略,依然處於較為落後的狀態,比如持久力與執行力,都非常欠缺,時至今日,中日之間,就國家戰略的制定與實行能力,中國依然不如日本。
其次,就是在財政上,中國與西方世界,在財政運轉上有個很大的差別,這個差別就牽扯到銀行業,西方文明,源於古希臘文明,商業氣息濃厚,銀行業很早就存在了,其實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中國與英國,在進行那場戰爭時,英國是靠借錢來打的,而中國是靠國庫的積累來打,這樣的原因就導致了,當時更富有的中國政府,沒錢打仗,而沒錢的英國政府,反而不缺乏為戰爭付款的能力,所以,中國歷代以來都將戰爭看成是對財政的極大負擔,一般情況下,根本就不願意打,慈溪只不過是特別消極的一個罷了,清代的財政,本就是出了名的爛,加上上貪下腐,一天到晚沒錢用,這種狀況到了後來都嚴重到了列強政府都不相信中國政府靠自己的能力能給他們付錢了,因此才通過不平等條約接管中國政府的財政系統,說句良心話,中國的財政狀況,當時在列強們手裡反而運轉的比在清政府手裡好的多,也可算是中國的悲哀……
當然,教科書上關於政治腐敗的因素也是存在的,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至少,從歷史上看,民國時期的中國,號稱進步,但實際上國家動亂的比晚清還要嚴重,沒有了皇帝的中國,直到紅色中國建立之前,各個勢力打著民主的旗號,大打出手,近代中國最悲慘之時,莫過於民國,不過就當時而言,慈溪明顯是個內斗內行,外斗外行的傢伙,在這場戰爭中,作為中國最高領導者,她完全是在添堵,讓當時原本就不利的占據雪上加霜,更無語的是,當時中國的綜合國力遠超日本,一場甲午海戰之後,日本的國力便已幾乎耗盡,在這種情況下,反而是中國依然具備再戰的能力,但慈溪卻偏偏放棄了,反而讓日本通過這場戰爭獲取了足以彌補他們所透支的財富,從此走上強國之路,這與其說是制度問題,倒不如說是觀念問題,晚清時代的中國,觀念上依然是傳統的思維,對國家關系與國家競爭的認知,就今日來看,可謂是難以想像……
總而言之,所謂教訓,其實是很淺的一個東西,中日甲午戰爭,中方戰敗日方戰勝,本來在當時就被視為是一個奇跡,所牽扯的原因很多,不是什麼所謂的教訓就能說清楚的,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是在這一戰後一落千丈,而在這之前,中國至少還算的上是一個地區大國。
❷ 甲午戰爭的史實,給予我們什麼樣的教訓與啟迪300
甲午戰爭經驗教訓:富國強兵,最重要的是改變落後的制度,光改革創新技術是不行的。抗日戰爭:戰爭是國與國綜合國力的較量,團結就是力量,國家改革要徹底,和平共處!矛盾可以相互轉化,要揚長避短!共同的經驗教訓:落後就要挨打!綜合國力是戰爭的決定力量,中國必須和平崛起!
❸ 甲午戰爭對今天中國的教訓和啟示
至於甲午之戰的失敗,應該從政治、經濟上去找原因,如果我們只盯著
戰術、技術問題那我們永遠也搞不清真正的原因,更不用說汲取教
訓了。
關於檢討甲午戰爭失敗原因的思想方法:
(1)如果炮彈大多能命中敵艦而未能爆炸,則問題在於軍械;
(2)如果戰術對而射擊不準,則問題在於訓練;
(3)如果戰術、訓練、軍械都出了問題,則問題在於艦隊司令
丁汝昌;
(4)如果海軍敗而陸軍勝,則問題在海軍大臣;
(5)如果海、陸軍都失敗了,則問題在李鴻章;
(6)如果國家的軍事、政治、經濟都出了問題,則問題在西太後;
(7)如果咸豐、西太後、同治、光緒、浦儀都沒能搞好國家,則
問題在封建君主制度。
我的看法: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封建君主制的失敗。
原理一:經濟決定政治,而戰爭則是政治的繼續。說到底戰爭是為
經濟利益服務的。
對比一下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就能搞清很多問題:
(1)經濟方面:
甲午年間:
中國的經濟力量強於日本,日本打仗靠外國借款,戰爭
只能維持一個較短的時間,否則日本即告破產。但由於滿清王朝一
味對外妥協,匆忙割地、賠款使日本冒險發動的戰爭收到了成果,
光賠款一項就相當於日本六年的總產值,日本貨幣從那時起實現了
金本位,一個日圓相當於一兩銀子。台灣、朝鮮的割讓使日本的領
土擴大了一倍還多,這為日本日後的侵略打下了基礎,而中國的國
力卻受到了重創,賠款的白銀相當於一百艘鐵甲艦的造價,如果只
是白白丟掉了一百艘鐵甲艦問題還不嚴重,問題是日本得到了這一
百艘鐵甲艦,相當於中日兩國的實力相差二百艘鐵甲艦,以後就更
難追趕了。這一點上日本象一個賭徒:壓上了全部家當,僥幸贏了
一大筆錢。
❹ 歷史上著名的甲午戰爭教訓主要有哪些
此戰日本陸軍一共有接近兩萬名軍人餓死或病死,幾乎是陣亡數字的二十倍。事實上,如果葉志超能夠堅守平壤10天,而非像兔子一樣逃回國內,日本人就會因為大量士兵餓死輸掉戰爭。
然後輸掉崛起的全部希望——如果日本得不到戰爭賠款,英國皇家海軍遠東艦隊一定很樂意出動每一艘戰艦。前往日本為大不列顛地銀行家索要欠款……
❺ 甲午戰爭帶來的教訓是什麼
甲午戰爭的失敗,標志著洋務派苦心經營了數十年旨在富國強兵的事業,以徹底的失敗而告終。總結戰爭失敗的經驗教訓,尋求一種更為有效的變革途徑,已是當時人們普遍面臨的嚴峻課題。改良主義者在教育領域內也面臨著同樣的課題。他們在反思歷史經驗、分析洋務教育利弊得失時,不可避免地與洋務派發生思想交鋒。實際上,改良主義者在很大程度上是藉助洋務教育的實踐,來驗證和深化了自己在教育問題上的認識的。
康有為舊照
❻ 中國應當從甲午戰爭中吸取什麼教訓
甲午戰爭已經過去了120年了,現在人們紀念甲午戰爭120周年,需要吸取的教訓很多,但應該抓住重點,即中國從甲午戰爭中應該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訓是什麼?
甲午戰爭的結果是中國大敗,日本大勝,中國割讓台灣、澎湖等地,並支付高額賠款。自此,日本在軍國主義道路上加快速度,導致了二次大戰中日本侵略中國和南亞等國家,並與美國開戰。
120年後,日本軍國主義再次抬頭,估計十年之後將發展成為亞洲最強大的軍國主義國家。中國在最近30多年經濟有了長足發展,綜合國力大大增強,但軍事實力和科技實力仍然明顯落後。就拿海軍實力來說,目前仍然比戰後一直受到各種限制的日本海軍弱,所以日本不時企圖與中國打一次海戰,殲滅中國的海軍。
應該檢討的是,為什麼中國建國60多年,海軍實力仍然不能超過被捆住發展手腳的日本?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歷屆領導人的一大戰略失策。一艘舊船改造的落後航母,就建造了20多年,令人搖頭不已。如果照著這樣的步調發展下去,十年之後日本將會很輕易地發動第二次侵華戰爭。
中國領導人的戰略失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屈服於美國的壓力。西方記者一說中國的國防開支過大,中國就趕緊壓縮開支;美國一讓中國人民幣升值,中國就趕快升值;美國國會一命令中國從南海撤走981鑽井平台,中國就立馬撤走。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抗壓能力太差了,國家就會吃虧,人民就會遭殃。對待外國的侵略危險,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政策,是關乎13億中國人民生命的大事,是關乎整個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衷心希望國家領導人認清當前的國際情勢,不受美國帝國主義勢力的擺布,把強軍備戰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現在中國政府財力充足,應該多花些錢建設軍隊,快速提高軍事科技的研發能力,確保十年內使中國的軍事實力超過日本和美國的總和,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制止日美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這就是中國應該從甲午戰爭中吸取的最重要的教訓。
甲午戰爭的完敗和割地賠款強烈刺激了中國社會,人們開始領悟中國的落後是全面的,變法的呼聲從此變得響亮起來。即使戊戌變法後來失敗了,慈禧太後也開始奉行「新政」,但各種補救措施都已無法挽回清朝政權的崩潰。
甲午戰爭還是東亞地緣政治格局徹底改寫的分水嶺,日本從此在東亞「一強」為大。甲午戰爭後的東亞力量對比形勢持續了很久,直到最近一些年才再次變化。可以說,在有了一百多年的混亂之後,這一對比現在終於向它的傳統格局逐漸回歸。
客觀而言,汲取甲午戰爭的教訓和經驗,不是件容易的事,中日做得都不太好。中國此後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戰爭和社會動盪,國家發展才慢慢上路。日本因甲午戰爭的勝利極度膨脹,對外擴張一發而不可收,它終於在二次大戰後期遭到世界大國的聯合打擊,回歸了一個島國的原形。
中國這一百多年的風雨,應當說都與甲午戰爭有關,但我們的全部見識都用來消化那個歷史拐點,仍談不上寬裕。如何看中國今天的歷史及現實地緣政治方位,什麼是甲午戰爭對我們今天「最有意義的教訓」,中國社會內部有諸多爭論,共識基本談不上。
中國有可能遭遇新的「甲午戰爭」嗎?這個問題被不少人提出。歷史當然不可能有簡單的復制,但中國社會仍然面對諸多不確定性。至於它們的性質都是什麼,中國人的戰略自信又基於什麼,輿論同樣莫衷一是。
拿甲午戰爭或者一戰(今年是100周年)前的歷史環境套今天中國的境遇,總體來說是幼稚的。人類的政治和社會結構發生了如此深刻的變化,事物的運行邏輯亦有所不同。甲午戰爭告訴了我們突變的可能性,但我們無法破解、總結國家風險的真實密碼。
今天的特點是,中國在崛起,但擾亂中國崛起的內外因素很多。甲午一戰的敗績就摧毀了清朝,但之後世界上有過很多國家走出局部戰爭受挫陰影的例子。如今中國的強勁發展增加了國家的力量,但也釋放了大量問題。這些正負元素相互抵消後,國家究竟得到的是什麼,是增加了全社會的承受力,還是變得更脆弱了,這樣的思考很費神。
日本列島仍在中國大陸的東北方向,但日本已經不在決定中國前途和命運的戰略位置上。美國在當年日本的位置上嗎?這樣問問題同樣很有趣。
120年前的中國顯然缺少很多東西,但我們似乎最缺的是在遭遇重大挫折之後有條不紊推行改革的能力。國家在那之後以極端痛苦的方式摸索了幾十年,每一次的選擇都是通過流血對抗實現的,而且險些在日本的侵略之下亡國。消化這些沉痛教訓,思考很重要,但光靠思考又是遠遠不夠的。
甲午戰爭為之後的中國展開了一張巨大的考卷,直到今天我們都在繼續回答。中國必須推進、完成已持續三十多年的改革,大大提高克服我國社會各種痼疾的效率。我們需要戰勝腐敗,建立社會公平與效率的穩定關系,讓歷代革命者都倍加推崇的民主在這個國家真正落地生根,等等。而所有這一切都不能再以社會動盪的代價來換取。中國只有做到這些,我們才能說,甲午戰爭以及中國近代的歷次教訓得到了充分汲取。
❼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我們從甲午戰爭失敗中應吸取哪些教訓
要與時俱進,積極吸收外來文化,將外來文化中的精華與本國文化相結合;在面對外來侵略時,要團結一心,發揮民族精神,統治者要做好帶頭作用,抵抗侵略,維護主權;要增強本國綜合國力,增強國民民族意識;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是主流,但也蘊藏著危機,我們要善於全面分析局勢,把握局勢,提高預見性;
❽ 談甲午百年戰後給我們留下的歷史教訓
回顧120年前的甲午戰爭,客觀地看待中國失敗的歷史教訓,我們可以得出幾點認識。
第一,要避免落後挨打,關鍵在於國家綜合實力強大。國弱民貧,經濟落後,難免受外人欺凌。近代欺凌過中國的西方列強,包括後起的日本,都是正在上升中的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國家,都已經完成了或者正在完成工業化。中國當時只經歷了延遲的、遠不完全的早期現代化進程。這個過程的力度還不如日本幕府末期的改革。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停留在封建社會末期的落後大國,挨打是難以避免的。國家強大的基本要素有三:經濟實力增長,外部勢力不敢小視;社會制度先進,外國不能輕視;人民奮發向上,外國不會恣意動武。今天,新中國通過60多年的建設、改革和發展,我們已經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國家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日本,僅次於美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協商議政的民主制度,證明是完全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政治制度,其優勢已經得到證明。中國民氣昂揚向上,同仇敵愾,中國人民解放軍作為正義之師、威武之師,為保衛國家安全,為保衛海疆主權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這是與120年前決然兩途的,也是為120年來的歷史和現實證明了的。日本當局企圖否定二戰格局,修改「和平憲法」,堅持解禁「集體自衛權」,是針對中國的危險舉動,也是關乎未來日本走向、亞洲安全格局乃至戰後國際秩序的危險舉動。我們必須正告玩火者:2014年的馬年不是1894年的馬年,1894年的馬年是不可能在今天復制的。
第二,外交交涉要以國家實力為基礎。19世紀90年代的清王朝正好缺乏這樣的基礎,卻要謀求以夷制夷,無異於與虎謀皮,實際上被外國列強玩弄於股掌之中。列強早已逼迫中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清政府已被束縛在西方列強的條約體系之中,指望以夷制夷,期待列強在實質上幫助中國,只能是幻想。這個歷史教訓是十分深刻的!外交努力只有依靠強大的國家物質基礎和強大的國防,才可能有效。
第三,歷史的辯證法再次證明,依靠武力對外侵略擴張最終都是要失敗的,這是歷史規律。甲午戰敗雖然給中國帶來沉痛打擊,而且此後日本一再侵略中國,直到「七七事變」開始,日本叫囂三個月內滅亡中國。但是,甲午失敗,促進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民族覺醒。1919年中國外交代表在巴黎和會上拒絕簽字,是這種覺醒的最初表示。中華民族堅持八年全面抗戰,終於在國際正義力量配合下,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日本無條件投降,國際社會給予日本必要的戰後處分,這是日本軍國主義長期膨脹的必然下場。
第四,改善中日邦交要正視歷史。1972年9月中日兩國恢復邦交以來,中日兩國之間共簽署了4個政治性文件。這些條約和協議的基本精神在於正視過去以及正確認識歷史,這是發展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當前中日關系出現波折,主要原因是由於日本政府所謂「購島」、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等一系列事件,嚴重背棄了上述原則精神。鑒於今天安倍政權的右傾化,使中日兩國關系處在1972年建交以來最緊張的時刻;又鑒於16世紀末以來,近400年間日本謀我中華的歷史,尤其是第一次中日戰爭、第二次中日戰爭中,日本強加給中華民族的極大傷害和災難,要使中日關系正常化,我們更要抓住正確認識歷史這一條不放。只有這樣,中日兩國關系才有可能正常地向前發展。
第五,日本軍國主義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刻骨銘心的歷史災難不能忘記。日軍攻進旅順,獸性大發,在旅順進行大屠殺。日本軍人對平民的野蠻大屠殺,是日本軍國主義精神的體現。日本第二次侵華戰爭期間在中國各地的屠殺,包括南京大屠殺等,都是這種軍國主義精神的再現,將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2014年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9月3日為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通過12月13日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完全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意志。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山東大學特聘一級教授)
❾ 從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中你能得到什麼教訓
不要被蠻族打敗,保持漢民族的優秀文化。就像拿破崙說的:一隻獅子帶領的一群綿羊,能打敗一隻綿羊帶領的一群獅子。
甲午戰敗正是因為中華被蠻族統治,才會從明朝之後開始了文化、軍事、政治上的落後以及倒退。這才是深層次上的根源原因。
所以,今天我們漢人好不容易重新統治了華夏大地,我們一定要奮發圖強,不要像1644年那樣,被蠻族入主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