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震盪包含哪些種類

文化震盪包含哪些種類

發布時間:2022-06-23 12:35:18

① 文化沖擊的例子是什麼

文化沖擊的例子是:聖誕節和情人節等西方節日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沖擊。從歡樂聖誕到情人節,西方節日在中國越來越火,而傳統的中國節日卻漸行漸遠越來越淡。

尤其是商家更是津津樂道,特別是聖誕節,無論大街小巷,熱鬧程度近年來有增無減,此長彼消,中國傳統的節日卻日漸清淡,端午,重陽,元宵,中秋,越來越不被重視。外國文化對中國文化的沖擊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韓劇,日本動漫,美國大片,西方的生活方式等。

文化共享的利弊

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

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

② 文化沖擊的例子有哪些

1、見面問候

中國人的見面打招呼很有特色的一般都是「吃了嗎」傳聞這是因為中國「民以食為天」的觀念造成。而西方一般都是「Hello!」之後就問天氣,「覺得今天天氣怎麼樣啊?」「覺得天氣不錯啊,難得的一個大晴天!」

2、餐飲習俗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餚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

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喝醉了為止。

產生原因

文化的產生是以人的生命體驗和生存經驗為基礎的。不同生存環境的刺激和作用,造成了人們對自身及自身以外的世界的不同感受與看法,而處在相同生存環境里的人,又會形成許多共同的感受和經驗。在封閉的生存環境里,這些共同的東西是產生部落或者村落文化的基礎。

文化的沖突是由文化的「先天性」或者文化的本性所決定的,是文化在不斷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種必然現象。

③ 什麼叫文化

第三章 文化
第一節 什麼是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定義:文化的定義很多,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下過定義,曾作過統計:自1871——1951年80年裡,關於文化的定義有164條之多,人類學的鼻祖泰勒是現代第一個界定文化的學者,
他認為: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其環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總成績.
此意義是否合理:W.H.Kelley對它提出了以下的批評:
(1)定義的方式有毛病,這種方式永遠不能將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內容都羅列出來,"其他"雖可概括未羅列出的東西,但如果沒有別羅列出來,就容易被人忽略.
例:定義中沒有列出"語言",而語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體一詞不合適,文化的組成部分之間是有矛盾的,強調整體就只突出了和諧.
(3)人類創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壞的一面,例:核武器.
這種批評是否合適
(1)如果把語言包括進去,該定義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整體一詞並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總體.
(3)人類創造的文化是有破壞的一面,但不要初衷,是意願與實際的偏差,文化的創造本來是為了適應和改善生活,但結果相反,因此,張凡月先生認為,如果加上語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美國社會學家David popenoe 則從抽象的定義角度對文化作了如下的定義:一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就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它包括這些價值觀和意義在物質形態上的具體化,人們通過觀查和接受其他成員的教育萬而學到其所在社會的文化.此定義的前兩句概括了泰勒的第一句,文化對於人類來說,就象是本能對於動物一樣,都是行為的指南.
Robin FOX更進一步指出:文化和本能的性質相通:
(1)二者都為某一種族成沒員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為也象本能一樣,是潛意識的,不必通過思考而才學到.將它的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應.
因為:個人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在不知不覺間將社會現存的生活方式及習慣保存入腦,形成文化密碼,由於這些離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經過大腦而得出種種行動,這一點上,與動物受到體能的支配一樣.
(3)後天學習而得.
二,文化的構成及社會化.
1,文化的構成.
DAvid總結文化的要素主要為3個:
符號,定義和價值觀,這些是用於解釋現實和確定好與壞,正確與錯誤的標准:包括語言和符號.
(2) 規范准則:對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人們應該怎樣思想,感覺和行動作出的解釋,包括習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3) 物質文化——實際的和藝術的人造物體,它反映了非物質文化的意義,包括:機器,工具,衣服,房屋等等.
2,文化的演化.(先討論)
(1) 文化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文化的發展使人類能根據它的有利條件來改變環境,以及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來適應改變了的環境條件,在產生文化以前,人類只能通過生物進化來適應環境的變化,文化使人的適應過程加快了許多.
例:當一種獵物滅絕後,獵手獵另一種動物的戰術又會產生.
(2) 文化促進了人體生物進化.
例:人腦越來越發達,人手越來越靈活.
(3)文化本身成為人類環境中的一種力量,它無論是范圍上,影響上都變得和環境一樣重要,而且自己也處於動態進化過程中.
在游牧——定居——小城鎮——城市——國家——全球化經濟這一發展歷史中,文化貫穿其中:衣服,房屋,工具,商品,技術.
第二節 符號與語言
一,符號.文化的存在依賴了人們創造和運用符號的能力.
1,什麼是符號 指能有意義地表達某種事物的任何東西.
例:字,數字,一把斧頭和鐮刀
2,符號的功能
(1)傳遞和保存復雜的信息.
(2) 藉助符號人類可以創造文化和學習文化.
(3)幫助我們理解抽象概念.
如:上帝,正義,愛國主義.
二,語言
1,定義
語言是最重要的一套符號.
狹義:限於口語,文字
廣義:各種姿態,如眼神,手勢,以及一切有意義的動作,即無聲語言,也就是符號構成的意義世界.
我們指的狹義的語言.
語言的重要性:
我們前面講過:社會的實質是意義世界,而語言是貯藏,賦予,理解和溝通意義的象徵系統,沒有它,人與人之間根本不可能溝通,社會也就無法組織起來,也就談不上文化了.
2,語言的兩個要素及其關系
語言是由象徵組成的體系,它包含兩個要素:意義,物質形式.
1)物質形式包括:物體,形狀,行動,顏色,教育等,是傳遞意義的媒介.
注意:使用象徵時,我們只知覺到事物的物質形式,而不是它的意義.
2)意義不是物質形式的內在本質,而是由人們賦予,在約定俗成的基礎上建立的,再通過教化代代相傳.
注意:1)物質形式及其附帶的意義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系,因此,不同文化的人對同一物質會賦予不同的意義.同一文化之內,物質形式與意義之間的關系也不一定是對應的.
2)物質形式意義之間必須要有約定俗成的基礎.
4,語言的功能:
(1)溝通媒介,思想媒介.
(2)語言反映和塑造現實.
語言反映現實:語言是人在生活的過程中創造出來的,自然也是人類現實狀況的反映,
※ 語言不僅反映物質環境,也反映社會環境.
※ 語言也反映現實社會的文化和進步.
※ 語言同時也記錄過去,是過去文化的化石
語言更是社會深層結構的反映.
2,語言塑造現實
語言塑造現實並不是說語言可以無中生有,而是指客觀世界給人類的各種亂紛紛的刺激,必須經過語言整理才能成為人類知覺的現實:我們感覺到的現實世界,已經是經過語言整理過的世界.
第三節 規范體系
什麼是規范 社會學家把對人們在特定情況下應該怎樣行動,思想和感受的期望叫規范.規范就是行為的准則,包括習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這四者的關系:習俗最廣泛,道德是習俗的一部分,宗教與習俗並不等同,但是宗教所涉及的行為守則和信念常常也會成為習俗的一部分,所以二者是交叉關系;法律是大人群社會的產物,從習俗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但隨著現實的變化已逐步從習俗分化出來,有時甚至與習俗相沖突.
一,習俗
1,定義
習俗:即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或意念,日久相沿而成的習慣.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衣,食,住,行,婚姻,社交,喪葬,生產,祭祀等等,無所不包.
2,習俗的內容
1)做事的方式.
例:吃飯時用筷子,天冷時穿上棉衣等.
由於人類所從事的活動通常不是各自孤立的,因此,習俗不僅牽涉到個別的做事方式,而且是多個活動聯成一起的整個程序.
(2)儀式(如典禮)
任何民族的生活都不會常年平板般過,總會在某些日子或場合里從事一些不平常的活動,這些活動中有一些嚴格的細節要求,這些活動就是儀式.
儀式分類:A,過渡禮儀,指個體或群體的身份或地位轉變時的活動程序.
B,強化禮儀,因為它們是指隔一段時間所進行的活動,每
(3)禁忌:禁止某些行為的習俗.
這主要是由於早期社會里,人類對周圍環境認識不足,摸不清自然的規律,因此心理上行為上對一些自然現象存在一些戒備.
產生戒備的原因:1:神秘的原因,就是對鬼神的恐懼,恐怕某些行為招致鬼神的懲罰而有所避忌. 2:功利的原因:生活經驗中發現某些行為帶來惡果,以後就迴避.
注意:習俗包括看得見的行為和看不見的意念.
習俗與社會制度的關系:
緊密相關:與生產和流通相關的習俗,稱為經濟制度;與婚姻生育等活動有關的稱為家庭制度;與公共事物管理及權力分配有關的習俗就稱為政治制度;與崇拜自然有關就稱為宗教制度等等.
3,習俗的約束力
在任何社會里習俗都是人們生活的成法,都對人們的行為有著一定的約束力,但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它的強度不一樣.早期社會,習俗對社會的約束力十分強大,因為:
(1),傳統的靈驗使人對它產生敬畏:早期社會里人類依賴前人的經驗作為解決生活的主要依據.
(2),習俗的單一使人覺得它有無可爭議的正確性.
特點:A,它是自發的: B,它又是強制的,
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比較,習俗的約束力不是那麼強烈,因為:
(1)現代社會生活復雜,變化快,許多問題單靠傳統習俗解決不了.
(2)現代工業都市人口眾多,民族成份復雜,習俗就不單一,各有不同習俗,使得習俗對現代人的約束力減小.
這種情況被西方社會學家稱為"風俗餅"破裂了.
然而仍有很大影響.
4,習俗的保守性和庸俗性.

(1)保守性表現在:習俗既然是生活的成法,行為的指南,在一定時期內,它就只能是衡量其它事物的標准,而不是被衡量的對象,因此,它就必然是保守的,固定的,拒變的.
(2)庸俗性:
人是過時習俗文化的最大阻力,群眾不僅是習俗的承擔者,也是執行者,當少數人認識到某些習俗或道德不合時宜而不願遵從時,就會受到民眾的壓力.這是習俗的庸俗的一面.
二,道德
1,道德概念
什麼是道德 道德是與社會利益有關的習俗.
例:塗爾干:"道德的行為,它符合集體的行為",Harman:道德是建立在對公眾有利的行為守則.
道德與習俗的關系:
道德蘊藏於習俗中,習俗中正確的意念與社會利益有關的部分就是道德.
因此,道德與習俗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層次上的表現,但它不是習俗的全部,只是與社會利益有關的習俗才是道德.
2,道德類型
與社會利益有關,這類道德的物征是:
它引起的反應十分強烈,因為它與社會利益有關.
違反一般習俗,只是使人覺得不得體,不舒服,皺眉頭,但不道德的行為會使人反胃,發指.
(2)與基本價值體系有關.
除了與社會利益有關外,足以引起社會強烈反應的行為就是觸及社會的基本價值的行為.
總之:道德包括兩類行為守則:一是與社會利益有關,二是與社會基本價值有關,當然社會利益與基本價值有重合的地方,例如殺人行為,不僅動搖社會秩序,而且侵犯神聖的個體生命.
3,行為與道德情緒
道德情緒,即違反道德守則引起的情緒,道德包括多種行為守則,彼此之間引起的社會反應不是相同的.
一般來講,某種行為所牽涉的利益越大,所觸及的價值越基本,所引起的道德情緒就越強烈.
三,宗教
宗教是人類的主要文化項目,在所有己知的社會中都有這種活動,特別是在早期社會,差不多所有的習俗都由鬼神的維護.
宗教與道德的關系:
1,十分密切.它對人的行為有著很大的調節作用,發揮著道德的功能.
(1)內容方面,二者有許多重合之處.
例:都教人向善
(2)宗教統一道德守則
由於人類的是非標准不一致,因而產生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行為准則,為了使人在毫無疑問的情況遵守守則,就必須要藉助宗教的力量,藉助超自然的力量來統一因人而異的是非標准.
(3)宗教加強道德的威懾力.
前面講過,人的道德生活有自覺的一面,也有被迫的一面,道德代表社會的要求,有時與個人利益和慾望不一致.要保證個人遵守規章,除了教化外,還必須有這樣或那樣有形無形的強制力量.然而人常常獨處,因而做了不道德的事也不會被人發覺,這樣就使社會制裁失去效力,此時,只能藉助超自然力量.
人認為鬼神是無所不在的,"抬頭三尺有神靈",人的行為,逃不過神明的監視,困此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天見地見,不可越軌.
宗教與道德密切相關,如果說有區別,那僅僅是制裁者的區別,宗教是超自然的力量,道德是社會力量.
2,宗教加強了道德對行為的約束力,但卻使道德流行僵化.如前面所講的,道德和習俗一樣,都是人類為適應環境而產生出來的.生活的條件轉變了,道德也得相應更改.但宗教卻常常拖它的後腿,以致於它不能適應社會的環境,這是宗教對道德的反作用.它之所以拖後腿,是因為它所觸及的東西都變成了神聖的東西,宗教統一道德標准,同時,並賦予了它們不可變更的特質,

四,法律.
1,什麼是法律 是由國家頒布的用來控制人類行為的規范,即國家維護的行為守則.
2,法律的特點:(1)強制性,法是無情的,法律與習俗不同,後者是自發的,逐漸的,無意的形成的,前者是由政府制訂,明令公布,強制執行的.(2)法律是大人群社會的產物.由小人群所組成的社區主要靠強制性的習俗規范,或叫習慣法,它嚴格意義上講不屬於我們指的法律范疇.
(3)法律是普遍的,抽象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3,法律與習俗的關系.
法律的基礎建立在習俗之上,是從習俗那兒產生的.然而,法律建立在習俗上,卻超越了習俗,它基本上以懲罰為主,因此缺乏了人們對道德所懷有的情愫和觀念.此外現代社會人口眾多,民族成分復雜,不同的社群有不同的習俗,法律作為統一和最高的規范標准,凌駕於各種習俗之上.
第四節 物質文化
一,什麼是物質文化:文化的物質形態——機器,書籍,衣物等叫物質文化.
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利用周圍的自然環境為人類生活服務,把土地,樹木,岩石,動物等自然資源變成遮蔽物和工具等,以提高自己的生存機會和豐富自己的生活,從而形成人類的物質文化體系.
二,物質文化的實質和功能.
1,物質文化的實質是技術水平,可獲資源和人類的需求三者的結合,因此,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其物質文化特點不一樣.
例:早期人類技術簡單,需求樸素,解決交通問題的方式主要是背,馬拉,牛拖等,現代技術高度發達,需求強烈,交通用的是汽車,火車,習機.
2,功能:儲存非物質的價值觀和該文化中的規范.例:考古發現的不是意識上的東西,而是物質文化殘品,它們可以再現該時代的價值觀及規范.
3,物質文化與人:人創造了物質文化並改變它,但它一旦產生又成為社會中一個固定的部分而對人產生影響,讓我們一生都必須去適應它.
例:人設計了建造了城市,但城市生活對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生活產生了永久的影響.計算機:我們創造了它,現在少兒孩子們卻必須適應電腦時代.
第五節 分析文化
當社會學家們觀察宗教信仰,禮儀慶典,風俗習慣或文化的其它方面時,提出的最基本問題:文化的這個方面為什麼得以存在 對這個基本問題,學者們基本上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的,這里我們介紹3種方法:功能主義,意識形態,生態學的.
一,功能主義的探討方法:認為組成文化的最小單位是文化元素,文化就是由一個由不同因素,包括文化特性和文化叢密切結合在一起的整體,他們探求一個特定的文化特性或文化叢在整體中的功能,認為一種特定的文化特性或文化叢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們有某種特定的功能.
功能主義最早是英國人類學家的主要研究方法,二戰後在美國被社會學家普遍使用,他們的文化概念不僅表示價值觀和信仰,也指由價值觀所決定的行為.
他們提出了"文化特質"概念,認為組成文化的最小單位是文化元素或叫作文化特質.每種文化中都有千百個這樣的文化特質,但它們都包含在幾個有限的"文化叢"中.
文化叢,即一些緊密聯系的文化特質的群集,這些群集在社會中以獨立的單位發揮職能.
功能主義認為,一種特定的文化特性或文化叢的存在是由於它能夠發揮一種重要的社會功能.
2,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
一種文化特性的存在也可以是歸結為它對某個社會集團利益的保護上促進作用,當一種觀念,價值觀,規范等有利於某個社會集團,因此被這個社會集團所鼓勵和發揚時,這種文化單位就被叫做意識形態.這種觀點的假設是每個社會存在著互相沖突的文化要素,各自都受到某種利益集團或階級的支持.
把文化作為意識形態的社會科學家們試圖發現哪個集團支持哪個觀念,價值觀,為什麼
例:Swanson Gay的《宗教與群體》就是用意識形態探討方法進行文化分析的例子,他試圖說明16世紀的歐洲的不同君主為什麼有的接受天主教,有的接受基督教,認為這些君主們選擇的標準是看這些教派是否支持他們的政治權力.
三,文化生態學
生態學認為,文化特性是由其資源和周圍環境的限制,以及這些環境的變化所決定的.由於這種研究方法與對有機體及環境的關系的研究的生態學相似,故稱文化生態學.
文化生態學的奠基人是:Steward Julian.在他的"Theory of cultoural change"(文化變遷理論)里,他對具有同等狩獵技術的不同社會的社會結構進行了對比,發現這些社會都使用相似的工具:弓箭,長矛,陷井狩獵,但社會結構不同.
社會經濟活動受到周圍環境條件的影響,別的領域例如宗教,法律,藝術等文化要素也一樣.
第六節 文化的差異與一致
一,文化振盪
上一節實際上己接觸到了文化的差異性,這是文化的主要特徵,每種文化都適應於特定的自然和社會條件.文化生態學家們讓我們了解到了文化形成的自然條件,但文化的形成除了由自然條件決定外,也決定於社會條件,而且,社會因素對文化的影響力有時比自然條件還要大.由於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不同,不僅不同社會的文化有區別,同一社會的文化也有區別.
"文化振盪"的概念
所謂文化震盪: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受到所在社會的文化薰陶,潛移默化,不知不覺間接受了一些基本的假定前提和價值觀念,由於這些東西從未受到過挑戰,因此默認它們是理所當然,不容置疑的,但當我們走到一個陽生的社會,發覺那裡的生活方式與當事人與自己這些自幼接受的東西大不一樣時,經常會產生一種很不舒服的感覺,甚致在心靈上產生很大的激盪,這就是文化震盪.
文化震盪的程度,一方面受文化差異的程度影響,文化差異越大,震盪越大,另一方面受個人的背景因素影響,個人所學的文化越單純,過去接觸其它文化的經驗越少,文化震盪越大.
2,文化共性:文化中相似的基本特徵即文化共性,又叫文化通象.
由於人類具有共同的生理構造,面對的自然及社會環境也有相似之處,因此,有些文化現象在幾乎所有己知的社會中都存在,這就叫文化共性.
差異是主要的,共性要次要的.
二,我族(種族)中心主義和文化相對性.
1,什麼是我族中心主義 以自己的民族或群體的文化為標准來評價其它文化,並認為自己的文化是正確的,別人的文化是錯誤的.
我族中心主義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傾向,因此也可以講這是一種文化通象.
2,我族中心主義的原因:
(1)源於習俗(2)與愛國主義有關:一個國家和社會為了團結一致,總會樹立一些共同效忠的象徵,以培養人民的歸屬感.
例如早期社會的圖騰,現代國家的國旗國徽國歌等.
我族中心主義並不限於國家和民族,同一社會中不同群體這間也有這種傾向,故也可稱作我群中心主義.
3,我族中心主義的功能:
(1)促進社會秩序的穩定,如果社會中的成員們相信他們文化中的價值觀和規范是正確有益的,他們就會努力遵守他們,從而促進社會秩序和穩定.
(2)妨礙文化交流:極端的我族中心主義會妨礙促進社會發展的文化交流,導致社會隔絕,甚至可能被濫用於政治目的,例:希特勒.
三,同一社會內部的文化差異
1,主體文化與次文化

主休文化:在多種文化並存時,總有一個居於支配地位,這種文化就叫主體文化.
次文化:主體文化以外的文化即次文化,又叫圈內文化——同是一個小圈子的.
並不是多民族的國家才有次文化,處於不同生活層面的人群也會產生次文化,一般來講,它主要由職業類型,種族類別,地區差異等形成.
例:階層:生活在不同階層的人往往生活上有很大差異:位於不同的社區,在不同的學校念書,上不同的餐館,看不同的書報,思想不同的問題,因此,不同階層的人,就各自有不同的次文化.
職業也產生次文化:學生文化,警察文化.
年齡:老年文化,青年文化.
每個復雜社會都由許多種文化組成,社會中個人常在一個以上的文化中發揮作用.
2,邊緣人與對立文化.
邊緣人:指的是那些擠身於兩個以上截然不同的文化體系的夾縫中的人,性格別具特色,稱為邊緣人.
之所以有邊緣人,是因為文化可以塑造性格,雙重文化自然就薰陶出雙重性格,
2,對立文化:與主體文化發生沖突的文化,叫對立文化.
對立文化與次文化是有區別的:次文化是自然的,不知不覺發展出來的,對立文化則是在主體文化之外另樹一幟,次文化與主文化只是有差異,而對立文化與主文化是有對抗性的.
思考題:
舉例說明象徵與記號的區別早期社會習俗對社會的約束力大,為什麼
怎樣理解習俗的保守性和庸俗性
西方社會學家講的"風俗餅"破裂了,是什麼意思
功能主義關於文化的觀點

④ 文化震盪產生的原因有

摘要 1.中西價值觀念的差異

⑤ 中國文化對西方舞蹈產生了哪些震盪

在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先鋒派舞蹈家默斯·坎寧漢得到一本英文版的中國《易經》如獲至寶。他從這本中國古老的哲學著作關於世界萬事萬物不斷變化的辯證思想中獲得了藝術變化發展的重要啟示,同時他把易理爻卦算命的原理用於他的舞蹈創作,形成「機遇編舞法」,坎寧漢先生似乎從未感覺到過東方文化對他的震盪問題。70年代,另一位先鋒舞蹈家特麗莎·布朗的現代舞蹈團一邊打著中國的「太極拳」,一邊創造她的「放鬆技術」時,布朗女士亦從未困擾於東西方文化的沖突問題。

⑥ 文化沖擊的五個階段是什麼列出五個階段並簡要解釋

1、第一個階段興高采烈階段

為新文化著迷和興奮,要持續幾天或幾個月。在這段時間內,每件事情都是新的或不同的。有時這個階段被稱為是「蜜月」階段。

2、第二階段是危機和覺醒階段

當你遭遇到更多的和你文化不同的新文化進,你的興奮也轉為失望。

3、第三階段調整階段

開始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

4、第四階段接受階段

會感覺在新文化中就像在家一樣,開始在新文化中活躍,開始培養友誼,開始感到在宿主文化社會中很舒服,你開始學習語言,並且新的文化風格做事。

5、最後一階段是再進入的沖擊

你幾乎象是最初在新文化中調整時受傷一樣,尤其是長期生活在國外,當你返回自己的國家,也會象最早進入別的國家那樣重復以上四個階段。

⑦ 文化震盪是什麼意思 專業術語一點。 社會學考試用~ 急。

文化震盪(文化休克或文化沖突)
在大量地收到一種異文化的信息之後,尤其身處異國,不同程度地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應。這是因為失去自己原有熟悉的社會信號和符號,對於對方的社會符號不熟悉,而產生的深度焦慮症。
另一方面,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的中文有其獨特性,而研究也顯示學習中文能夠訓練腦部的左右兩邊,從而增強邏輯思考和智力!

⑧ 文化分為哪幾類

可以分為三類,分別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類,其中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飾、日常用品等,它是一種可見的顯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別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社會制度以及思維方式、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它們屬於不可見的隱性文化,包括文學、哲學、政治等方面的內容,兩者合起來即為哲學思想。

⑨ 隨便來個數學論文主題不限 字數多點就行

摘要:大學畢業生由於個人的社會實踐能力以及思想認識等方面的原因,當他們進入這個急劇發展變化的社會時,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困惑和矛盾,這種思想狀態,即成為他們進步和發展的阻力,又成為他們成熟和成長的動力。本文通過對多名大學畢業生的調查了解,重點分析了產生大學畢業生思想波動的原因、思想動態的類型以及改善思想狀態的措施,探討了大學畢業生如何在職場維權的問題。關鍵詞:畢業生 思想 矛盾 社會實踐 維權十幾年寒窗苦讀,終於可以走出學校的窠臼,對大學畢業生來說,即興奮又悵惘,即留戀學校生活的無憂無慮,嚮往社會生活的欣欣向榮,又不知道腳下的路該怎麼走,患得患失。這是大學畢業生普遍的心態。對於思想准備充分,工作已經定位的大學畢業生來說,思想上的波動還算少一些;對於那些還奔波於求職場,看不到自己的未來或者說對自己的未來還比較模糊的畢業生來說,大學畢業就是新挑戰的開始。但整體來說,當前大學畢業生的心理壓力大,思想波動大,想法復雜,進退維谷。可以說,他們是「矛盾人」「邊際人」的化身。一、產生大學畢業生思想波動的主要原因 1、文化振盪和社會振盪社會心理學中對即將進入社會的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有「文化震盪」、「未來震盪」和「邊際人」等幾個概念。文化震盪與未來震盪是急速的社會文化變遷引起的一種特定的社會心理反應,它體現了變遷對人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的毋庸置疑的影響,這種影響甚至能夠使人們在前所未遇的社會壓力面前張皇失措、無所適從,產生心理上的麻痹與震顫。社會學家和文化人類學家將這種由於內在的文化積累或外在的文化移入引起的急劇的變遷對人的心理活動的沖擊與震動稱作「文化震盪」。「未來震盪」是一種時間現象,它是社會變動急劇加快的產物。它是發源於依附於舊文化基礎上的一種新文化附加物,是人們在自己所生活的社會里所遇到的文化震盪,是人們在一個極短的時間里承受過多的變化之後感到壓力重重,暈頭轉向,不知所措的現象。 2、學校教育存在缺陷,學生對自我認識不足,對走進社會准備不足現在各個大學都在大力開展學科建設,引進高層次人才,推進高深理論研究和教育,都忽視或者說不太重視開展對大學生比較實用的社會實踐教育,造成現在大多數學生對自我認識不足,在學校時孤芳自賞、自我陶醉,學習沒有壓力和動力,到了社會美好的夢想開始破滅,他們突然張皇失措起來。 3、社會競爭加劇,使畢業生缺乏自信一方面,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規模是有限的,所增加的就業崗位也是有限的,而且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信息化、機械化、自動化操作也排除了許多原本由人操作的崗位,大量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和低技術含量的企業為了成本和管理考量,寧願意聘用農民工也不想聘用大學畢業生。另一方面,我國每年畢業的各類大中專學生近六百萬,從各類技工學校和技術培訓班畢業的學生也有幾百萬,這么龐大的新生勞動力集團層出不窮地湧入社會,對社會保障和勞動再就業的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4、家庭和社會對大學生的期望與社會現實的差距太大,增加了大學生的心理壓力由於傳統觀念、社會輿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仍有相當多的家長和學生還抱著精英心態,不能適應社會形勢,跟不上就業方式的變化,不能及時調整就業期望,更新就業觀念。 5、社會的某些不公正現象,使畢業生心理上產生不平衡現在社會上有些單位特別是壟斷性行業,員工的工資和福利比社會平均工資要高出許多倍,電力公司一個普通抄表工,年收入可達十幾萬,而一個部屬院校的本科畢業生年薪只有一萬多塊,養老和醫療保險還得看老闆的良心以及單位的效益。行業差距、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反映在就業上就是前面講的「無業可就」、「有業不就」的矛盾。 6、對大學畢業生的指導幫助太少,使他們往往感到十分無助當大學生從學校畢業後,完全沒有人管了,家長鞭長莫及,學校愛莫能助,政府沒有管理的部門以及相關政策,他們如同斷線的風箏,在社會上東沖西突,對一些虛假招聘信息、招聘詐騙、用工侵權行為,他們往往感到十分無助。 7、大學畢業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太差,進入社會求職碰壁後往往變得自卑和自閉現在的大學畢業生都是「80後」的孩子,與人交往能力和動手能力也都相對較差。上了大學以後,更是凡事不肯屈尊。面對身邊發生的諸多問題,有些人不知所措,心理上難以承受,變得十分自卑,少數人因此患上了自閉症。二、目前大學畢業生思想動態的主要類型 1、迷茫型這類人對自己的將來沒有定位,不知所終,不知道努力的方向和前進的動力,只知道隨大流,精心地設計自己,努力地找工作,辛勤地參加各種面試。 2、逃避型這類學生心理相對脆弱,不敢或不願意直面現實人生,採取迴避甚至逃避的態度,不想這么早進入社會。他們有的感情出現過挫折,有的找工作不太順利,有的對現工作不滿意或者在工作中碰過壁,不肯屈就於現有工作等等,我們常說的「孔乙已型」、「肯老族」就是指這類人。 3、執著型這種類型的畢業生一是自己的能力和實力較強,對自己的選擇和行為有信心;另一種是自己家底殷實,有關系有背景。 4、務實型這類學生對社會對自己都有清醒的認識,對自己的定位比較明確,肯吃苦耐勞,不好高務遠,善於從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把好事做實。這類學生以農村男生佔多數。三、如何改善畢業生的心理狀態 1、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密切關注社會的發展變化社會實踐是個人綜合素質的檢驗,是實現個人發展路線成敗的主要依據,是大學生十幾年艱苦學習的試金石,也是畢業生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唯一手段。 2、實事求是、客觀准確地認識和分析自己拋開無謂的虛榮,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認識自己,與社會上其它人比較、與自己的競爭對手比較,看自己有哪些長處,有哪些不足,然後揚長避短,腳踏實地的直面社會人生。 3、培養自己吃苦耐勞的品質和開拓創新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要會勞動、肯勞動,通過日常的勞動實踐,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集蓄經驗和動力,磨練自己的性格,培養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品質。

閱讀全文

與文化震盪包含哪些種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