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秦腔來自於哪個地方,有什麼歷史淵源
秦腔是在中國西北地區流行的主要地方戲。它是陝西,甘肅,新疆和中國西北地區其他地方最受歡迎的歌劇。盡管它的起源和生長沒有非常可靠的物質研究,但可以普遍確認它是以陝西省關中地區為中心開發的。 這個地區是周代的“秦”。 直到現在,人們仍然習慣稱其為“秦”,“秦腔”也以它命名,也稱為秦聲。民間俗稱秦戲,清中葉以後,北京等地也被稱為秦腔西部。
三、秦腔受方言的影響由於當地方言的影響,在發音,唱歌,音樂等方面存在一些差異。在過去的50年中,東部,西部和南部的秦腔都不怎麼發達,被中間的秦腔取代,因此秦腔在陝西和整個西北地區都具有絕對的優勢。所以秦腔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國時期,起源於陝西地帶。
㈡ 秦腔在哪個省
秦腔是陝西省著名劇種。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為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鏈接:http://ke..com/link?url=IoBpB2jXcFEuxjENMhqN90eZYpY-_niMYvb-。
陝西省簡稱「陝」或「秦」,位於中國內陸腹地。東鄰山西、河南,西連寧夏、甘肅,南抵四川、重慶、湖北,北接內蒙古,居於連接中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陝西地域狹長,地勢南北高、中間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種地形。陝西橫跨三個氣候帶,南北氣候差異較大。陝南屬北亞熱帶氣候,關中及陝北大部屬暖溫帶氣候,陝北北部長城沿線屬中溫帶氣候。
㈢ 秦腔起源於哪裡
1、形成來歷
秦腔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經歷代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衍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
2、簡介
秦腔,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又稱亂彈,流行於中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為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常見曲目
代表作品有《三滴血》、《周仁回府》、《十五貫》、《火焰駒》、《大登殿》、《春秋筆》、《八義圖》、《紫霞宮》、《和氏璧》、《惠鳳扇》、《玉虎墜》、《麟骨床》、《鴛鴦被》、《射九陽》、《哭長城》、《伐董卓》、《白蛇傳》、《梵王宮》、《法門寺》、《鐵公雞》等。
㈣ 秦腔是哪個地區的藝術種類
陝西地區的。秦腔又稱亂彈,亂彈源於西秦腔,而梆子腔則來源於老秦腔(東路秦腔,同州梆子),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
㈤ 秦腔來自什麼地方
秦腔,又名秦聲,是我國最早形成於秦地的一種梆子聲腔劇種,它發端於明代,是明清以來廣泛流行的南昆、北弋、東柳、西梆四大聲腔之一。唱腔以梆子腔板腔體為主,除有「慢板」「二六板」「帶板」「滾板」「箭板」「二倒板」等基本板式,還有「麻鞋底」等彩腔腔調十餘種。板路和彩腔均有歡音、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特色,深沉哀婉,歡音腔剛健有力。凡屬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屬彩腔,均用假嗓。伴奏曲牌分絲弦曲牌和管樂曲牌,數目甚豐,常用也有一百餘首,如「小開門」「紫南風」「朝天子」「雁兒落」「柳生 [被屏蔽廣告]
芽」「步步高」等。鑼鼓經名目繁多,有慢、中、快、散四種類型,依其作用又有開場、動作、板頭、曲牌鑼鼓四種之別。樂隊分文、武場,文場以胡琴為主奏,武場以鼓板為主奏。表演均以我國傳統的戲曲虛實結合、且以寫意為主,並採用虛擬的表現手法,有四功五法和一整套的程式,再加上世代的藝人的智慧運作和多方創造,形成眾多「絕活」。角色有三大行十三小行,三大行為生、旦和花臉。十三小行是鬍子生、老生、小生、武生、正旦、花旦、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大花臉、二花臉和三花臉。現存傳統劇目三千多種,多為歷史故事戲,劇中主要人物也多系帝王將相、忠臣義士、英雄豪傑和才子佳人。最擅長搬演袍帶戲、扎靠戲和「光棍戲」。組班制統「四梁四柱」,「四梁」為頭道鬍子生、大花臉、正旦和小旦。「四柱」為二道鬍子生、二花臉、小生和丑。這些行當要求唱念做打俱精,且有各自的絕招和拿手好戲。臉譜旦角多用墨縐紗包頭、貼片子。丑角有梅花、蝙蝠、銅錢和全白臉等,凈臉譜色塊大,起竅高,面窄額寬,圖紋多變,可分為花臉、白臉、黑臉、紅臉和凈臉。勾黑臉表示人物鐵面無私,剛正不阿,如《鋤美案》中的包拯。曹操、潘仁美因其驕橫、霸道和姦詐,則勾白臉。勾紅臉則表示人物有忠貞英武的性格特徵,如關羽。還有特殊的臉譜勾法如旦角凈扮,凈角俊扮,生角凈扮。
秦腔是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一直主要的地方戲曲,是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陝西、甘肅、青海 、寧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它的發源和成長雖無十分可靠的材料考證,但大體上可以肯定,它是以陝西關中地區為中心發展起來的。這一地區就是周代的「秦」,直到現在,人們還都習慣稱它為「秦」,「秦腔」也就以此而得名,又名秦聲、亂彈、梆子腔。民間俗稱大戲,清代中葉以後,北京等地亦稱西秦腔、山陝梆子。向外曾流行至京、津、冀、魯、豫、皖、浙、贛、湘、鄂、粵、桂、川、滇、青、寧、新、藏等省區。l949年後還傳至台灣。域外遠達吉爾吉斯共和國。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衍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即同州綁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 );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於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中、沔縣一帶有漢調恍恍(實為南路秦腔,又叫漢調秦腔、桄桄戲);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亂彈)。
清代是秦腔的繁盛時期。乾隆、嘉慶(1736-1820)年間秦腔演員魏長生曾三次到北京演出,使京腔六大班幾無人過問,不少崑曲、京腔藝人改習秦腔。此後半個多世紀,秦腔幾乎一直是北京舞台上的一個重要戲曲劇種,同時也是流行全國許多地區的劇種。就清代有關史料統計:當時除山海關以外的東北三省尚未有秦腔的足跡外、其他各省都有流行。在流行過程中,與其他戲曲形式和民間藝術結合,逐漸遞變形成各地多種多樣的梆子聲腔劇種。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三路秦腔都不發達,中路秦腔起而代之,故在陝西及整個西北地區均占絕對優勢。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兩部分,每部分均有歡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越,適合表現悲憤、懷念、凄哀的感情;歡音腔歡樂、明快、剛健、有力,擅長表現喜悅、歡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帶板〕、〔滾板〕等六類基本板式。彩腔,俗稱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盪、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墊板腔等四類。凡屬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屬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須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均重唱,名曰唱亂彈。民間有"東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亂彈"之說。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亂彈,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其中有些生角的大板亂彈,長達數十句之多,花臉唱腔講究"將音"和"嗷音",調高難唱,能者則成名家。秦腔曲牌分弦樂、嗩吶、海笛、笙管、崑曲、套曲六類,主要為弦樂和嗩吶曲牌。秦腔的音樂伴奏,向稱四大件,以二弦為主奏,人稱秦腔之"膽"。琴師在秦腔戲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於舞台前場後部正中。伴奏音樂擅奏老調,音高為"三眼調"。三十年代後改用出調(即下把拉法)。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體制有生、旦、凈、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種,統稱為"十三頭網子"。秦腔角色行當有十三門二十八類。老生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須生分王帽須生、靠把須生、紗帽須生、道袍須生和紅生,小生分雉尾生、紗帽生、窮生,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帶青衣,小旦分閨門且、刀馬旦,花旦分玩笑旦、潑辣旦、武旦,媒旦,大凈,毛凈,丑分大丑、小丑、武丑。各門角色都有獨特風格和拿手戲。臉譜講究莊重、大方、干凈、生動和美觀。顏色以三原色為主,間色為副;平塗為主,烘托為副。所以極少用過渡色。在顯示人物性格上,表現出紅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點。格調主要表觀為線條粗獷、筆調豪放,著色鮮明,對比強烈;濃眉大眼。圖案壯麗,寓意明確,性格突出。格調"火爆",和音樂、表演的風格一致。除凈角外,有個別生角也開臉譜。
㈥ 歷史上秦腔起源於哪裡發展歷史怎麼樣
秦腔(Qinqiang Opera),別稱“梆子腔”,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古時陝西、甘肅一帶屬秦國,所以稱之為“秦腔”。因為早期秦腔演出時,常用棗木梆子敲擊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後,流傳於全國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體系,對各地的劇種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並直接影響了梆子腔成為梆子腔劇種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藝朴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㈦ 陝西秦腔的簡介
秦腔(Qinqiang Opera),我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位置為今寶雞市的鳳翔與岐山,稱「西秦腔」)。秦腔又稱亂彈,流行於我國西北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寶雞的西府秦腔口音最為古老,保留了較多古老發音。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
秦腔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成形,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清人李調元《雨村劇話》雲:「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亂彈」一詞在我國戲曲聲腔中的含義很多,過去曾把崑曲、高腔之外的劇種都叫「亂彈」,也有曾把京劇稱為「亂彈」,也有的劇種以亂彈命名,如溫州亂彈、河北亂彈,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為先、為主的梆子腔系統的總稱上。
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衍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明代萬曆間(公元1573-1620年)《缽中蓮》傳奇抄本中,有一段註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說明秦腔在當時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傳到其他地方了。
由於秦腔的很多劇目都是表現我國歷史上反侵略戰爭、忠奸斗爭、反壓迫斗爭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題材,由於秦腔音樂反映了陝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義的性格,和淳樸敦厚、勤勞勇敢的民風,且較早地(也可能是最早的)形成了比較適宜於表現各種情緒變化的板腔體音樂體制;加上秦腔藝人逐漸創造出一套比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處,都給各劇以不同的影響,並直接影響了各個梆子腔劇種的形成和發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響到京劇的形成。
秦腔的鼎盛時期在乾隆年間(1736-1795年),這個時期,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僅西安地共就有三十六個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東班、雙寨班、錦綉班等。
秦腔的表演朴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秦腔唱腔分為歡音、苦音兩種,前者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後者抒發悲憤、凄涼情感,唱腔音樂豐富多彩、優美動人。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而清脆。在臉譜(如秦始皇的金色正三塊瓦花臉、帶一字須)、身段(如趟馬、拉架子、擔柴擔、水擔等)、化妝(如改包頭為梳水頭)、特技(吐火、吹火、踩蹺)以及語言聲韻(秦腔是十四韻,內有入聲)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唱戲吼起來」被譽為關中十大怪之一。角色行當分為四生(老生、須生、小生、幼生)、六旦(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凈(大凈、毛凈)、一丑,計十三門,又稱「十三頭網子」。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衍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稱西府秦腔;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的稱東府秦腔;流行於漢中地區的叫漢調秦腔;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西安亂彈(就是中路秦腔)。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三路秦腔都不發達,中路秦腔起而代之,在整個西北地區均占絕對優勢。
秦腔所演的劇目多是取材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劇目超過1萬本,劇目之豐富,居我國三百多劇種之首,因時代久遠,散佚頗多。據現在統計,僅存約4700多個,而且,這些劇目目前還正以驚人的速度繼續流失,如果有關部門不能有效搶救,歷代人民用心血創造的寶貴文化遺產將永訣於世。
㈧ 秦腔發源於陝西哪個地方
發源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演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即同州綁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於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台區、勉縣一帶有漢調恍恍(實為南路秦腔,又叫漢調秦腔、桄桄戲);流行於乾縣、禮泉、富平、涇陽、三原、臨潼一帶的稱北路秦腔(即阿宮腔,亦稱遏宮腔);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亂彈)。西路亂彈流入四川後,與川北的燈戲、高腔長期共處,互相融匯,又採用四川語言,便逐漸形成獨具風格的四川梆子--彈戲;東路亂彈在京劇、晉劇、豫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形成過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北三路秦腔的發展趨於停滯,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趨勢。
傳播
秦腔秦腔的鼎盛時期在乾隆年間(1736-1795年),這個時期,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僅西安一地共就有三十六個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東班、雙寨班、錦綉班等。
唱腔
咸陽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兩部分,每個部分均由「苦音」和「歡音」(又稱花音)兩種聲腔體系組成。苦音腔是秦腔區別於其他劇種最具有特色的一種唱腔,演唱時激越、悲壯、深沉、高亢,表現出悲憤、痛恨、懷念、凄涼的感情。歡音腔則歡快、明朗、剛健,擅長表現喜悅、愉快的感情。秦腔板式分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無眼和無板無眼四種。板腔稱謂有慢板、攔頭板、一錘安板、陰司板、二六板、拉錘二六板、帶板、尖板、滾板、二導板、雙錘板等。總歸稱是六大板頭、慢板、帶板、墊板、二導板和滾板。秦腔曲牌分為弦索類、擊樂類、嗩吶類、笙管類、海笛類、套曲類共6種。早期樂隊分文、武兩部6人。
角色
秦腔的角色有「十三門二十八類」之說。老生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須生分王帽須生、靠把須生、
紗帽須生、道袍須生和紅生,小生分雉尾生、紗帽生、貧生,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帶青衣,小旦分閨門旦、刀馬旦,花旦分玩笑旦、潑辣旦、武旦,媒旦,大凈,毛凈,丑分大丑、小丑、武丑。各門角色都有獨特的風格和拿手戲。演唱時須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亂彈」。有人贊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熱耳酸心,使人血氣為之動盪」,正是出於秦腔表演的特色。其表演技藝質朴、朴實、粗獷、細膩、深刻、優美,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程式嚴謹,技巧豐富。身段和特技有趟馬、拉架子、吐火、吹火、噴火、擔子功、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鞭掃燈花、頂燈、咬牙、耍火棍、跌撲、髯口、蹺工、獠牙、帽翅功等。
臉譜
秦腔的臉譜講究莊重、大方、干凈、生動和美觀,顏色以三原色為主,間色為副,平塗為主,烘托為副,所以極少用過渡色,在顯示人物性格上,表現為紅忠、黑直、粉奸、神奇的特點,格調主要表現為線條粗獷,筆調豪放,著色鮮明,對比強烈,濃眉大眼,圖案壯麗,寓意明朗,性格突出,格調「火暴」,和音樂、表演的風格一致。秦腔臉譜歷史悠久,在陝西武功境內出土的明代「康海臉譜」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秦腔臉譜,陝、甘兩省的秦腔由於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出風格,故在臉譜塑造上也涌現出了許多流派,比如甘肅秦腔就有隴南派臉譜、隴東派臉譜和代表甘肅中路秦腔的「耿派」臉譜,陝西各路秦腔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秦腔臉譜。
題材
秦腔所演的劇目數以萬計,傳統劇目大多出自民間文人之手,題材廣泛,內容紛繁。因時代久遠,佚散頗多,據原陝西省劇目工作室(現省藝術研究所)1958年挖掘整理的統計僅存約3000多本。這些劇目主要以反映歷史事件的悲劇、正劇居多,表現民間生活、婚姻愛情的劇目有佔有一定比例。歷史劇多是取才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說部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其中三國戲有108個,楊家將戲有85個。其他題材還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 辛亥革命後,西安易俗社30多位劇作家共編輯出了550多個劇本,其中孫仁玉、范紫東、高培支、李桐軒、李約祉五人成就最高,這些劇目中,《三回頭》、《三滴血》、《奪錦樓》、《雙錦衣》、《軟玉屏》、《櫃中緣》、《小姑賢》、《庚娘傳》、《韓寶英》等成為經常上演的保留劇目。另外,在革命邊區也涌現出了一批秦腔現代戲劇作家,創作劇本計有200多個,其中以馬建翎成就最高,代表劇目有《血淚仇》、《一家人》、《窮人恨》等等。建國後整理、改編的劇目有《游龜山》、《游西湖》、《三滴血》、《趙氏孤兒》、《竇娥冤》、《鍘美案》、《破寧國》、《四進士》、《白蛇傳》、《法門寺》、《烈火揚州》等,創作的現代戲中以《三世仇》、《祝福》、《西安事變》等影響較大。
唱詞
秦腔唱詞結構是齊言體,常見的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就是整出戲詞如同一首七言無韻詩一樣排列
整齊。和唱詞相對應的是曲調,秦腔板腔音樂結構可以歸納為 「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於急板——結束」的過程,也即打板節奏從慢到略快、快、極快、結束以前的漸慢、最終結束的過程。演唱者根據這種循序漸進的節奏,層層推入地展開故事情節。那麼如何來改變節奏的快慢呢?這正是秦腔唱腔「板路」起的作用。秦腔屬於板式變化體劇種,有二六板、慢板、帶板、墊板、二倒板、滾板等六大板式。二六板就是兩個「六板」,一個六板要敲六下梆子,都是強拍。其它各種板式都是將二六板加快、減慢、自由、轉板等變化而成的。這樣藝術家就可以根據劇情需要,使用不同的節奏來表達情感了。
伴奏
秦腔所用的樂器,文場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琵琶、揚琴、嗩吶、海笛、管子、大號(喇叭)等;武場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鑼、小鑼、馬鑼、鐃鈸、鉸子、梆子等。秦腔中最主要的樂器當然是板胡,其發音尖細清脆,最能體現秦腔板式變化的特色。
代表人物
秦腔的優秀演員,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藝術家魏長生外,還有被譽為花部四美的王湘雲、陳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欒小惠,周至派的桃瑣兒,長安派的岳色子等。光緒中後期有潤潤子、玉喜兒、陳雨農、黨甘亭、趙傑民、李雲亭(麻子紅)、劉立傑(木匠紅)、王文鵬等。辛亥革命以來,有名丑馬平民,名小生蘇哲民、蘇育民任哲中,名旦劉箴俗(有與歐陽予倩「並駕齊驅」之譽)、王天民(人稱「西北梅蘭芳」)、李正敏(人稱「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華等。名凈田德年和名須生和家彥、耿善民、張鎖中、劉毓中、劉易平等。
八大絕技:
吹火
亦稱噴火,一般多用於有妖怪、鬼魂出現的劇目中。秦腔《游西湖·救裴生》中,李慧娘用此技。吹火的方法是先將松香研成粉末,用籮過濾,再用一種纖維長、拉力強的白麻紙包成可含入口中的小包,然後剪去紙頭。演員吹火前將松香包噙在口裡。用氣吹動松香包,使松香末飛向火把,燃燒騰起火焰。
常見的形式有:直吹、傾吹、斜吹、仰吹、俯吹、翻身吹、蹦子翻身吹等。就其形狀可分為;單口火、連火、翻身火、一條龍、蘑菇雲火等。
單口火:即一口一口吹火。主要用鼻子吸氣,丹田用氣,沖著火把的火苗直吹。
連火:用氣方法與單口火相同。吹時要連緊一些。在火頭上吹第一口火,乘其未滅時,緊接著在第一口火上再吹一口火,使火延續不滅。
翻身火:踏左步,半卧魚勢,從火頭上引火(即借吹出的火苗再連續噴出松香末,使火苗不斷延續長達四、五尺)翻身,轉一圈後,火仍然連續不斷。
一條龍:半卧魚勢俯沖火把頭吹火,然後離開火把,均勻地一口氣吹的引過火來,使火苗不斷延續長達數尺,猶如一條火龍一樣擺過去。
磨菇雲火:半卧魚勢,在「一條龍」火的龍尾上緊接著再擺回來,重重地一口一口吹火,即成一朵一朵的磨菇狀(也叫天女散花或火中鳳凰。後來吹這種火時,還可將火的顏色變成雪青色)。以上是最基本的幾中吹法,還可根據劇情需要和舞蹈動作的變化而變化。秦腔黨甘亭、何振中、李正敏、馬藍魚、張詠華、孫利群、張燕;同州梆子王德元;西府秦腔曾鑒堂、李嘉寶等均擅長此技。馬藍魚的「鬼吹火」(《游西湖·救裴生》中的李慧娘之鬼魂吹火)享譽全國。她能吹出各種形狀的火,且能一口氣吹到四十多口火,堪稱絕技。她曾向全國,如北京、上海等省市的很多劇種的演員傳授過此技。
變臉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漢調桄桄、漢調二簧等劇種的生、旦、醜行皆有此特技。其變法有「變臉型」和「吹麵灰」兩種。
變臉型:《三人頭·揭墓》中用此技。揭墓賊用腰帶做好套圈,一端套在僵屍脖子上,另一端掛在自己脖子上,扶起僵屍脫衣時,感情變化復雜,面部表情也隨之變化。他發現死者衣著豪華時,高興得眼睛眯成了一條線,嘴角翹到了鼻子兩側,喜得渾身發抖。當屍體的蓋臉怕飛落,露出陰森可怖面孔時,他被嚇得脖子一縮,裂開大嘴,瞪著兩眼,眉毛不住地跳動。揭墓賊為了抑制心中的恐懼情緒,忽地眉頭一聳,圓鼓雙眼,翹起鼻翼,眥著牙,顯出兇殘之相。死者穿了七套衣服,每旋轉一次屍體,就脫掉一件衣服,同時還要穿在自己身上,並要變化—次臉型。他一時變得憨傻痴呆,一會兒又變得機智勇敢;一會兒扯長脖子,收起下巴,舌尖頂住下唇,把頭和脖子拉成一體,變成又長又細的臉型;一會兒皺起雙眉,縮著下顎,撅著下巴,變成兩腮無肉的險惡者;一會兒又鼓起兩腮,松開雙肩,變成大胖子;一會兒縮著頭,收起下巴,變成瘦子……形態百出,變化無窮,全靠一張臉的功夫。漢調桄桄演員田興華精於此特技。
吹麵灰:演員給自己臉上吹灰,使之變化。西安亂彈《毒二娘》、漢調桄桄《葯毒武大郎》等,皆用此法。武大郎一時毒酒下肚,腹疼難忍,指罵潘金蓮。潘下狠心猛撲過去,用被子捂住武大郎,到潘起身坐在被子上時,麵灰已吹上臉,一副陰森黑煞之臉相。《太和城》中孫武也有變臉的情節。
頂燈
演者將一盞油燈點著,置於頭頂,耍各種動作。秦腔《三進士》的丑角常天保因賭博被其妻處罰頂
燈。常天保頭頂油燈,跪地、行走、仰卧、鑽椅、鑽桌、上桌等,均很自如,並能使油燈不掉、不灑、不滅。這全憑演員脖頸的平衡技巧。秦腔丑角演員劉省三、晉福長和漢調桄桄演員王半截、趙安學及漢調二簧演員蔡安今等,均擅長此技。王半截還能自己將頭頂之燈吹滅。
打碗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漢調桄桄及漢調二簧等劇種演神廟會戲時常用的打鬼特技。《打台》的天官,《太和城》的孫武子等凈角、須生也用此技,其表演方法是將一碗擲於空中飛轉,用另一隻碗飛出擊打,兩碗同在空中粉碎。打碗表演有平打、斜打兩種打法。平打:先將一碗底朝下平擲於空中飛轉,再將另一碗底朝上擲出,兩只碗底對擊相撞,破碎落下。斜打;兩手各拿一碗,碗底相對轉磨,打時先將碗側立擲出,使其在空中如車輪滾行狀旋轉,然後將第二個碗如法擲出,以碗底邊撞擊而破碎。西府秦腔須生王彥魁、唐二瓜、司東紀、呂明發,西安秦腔演員陸順子、和家彥、劉立傑、閻國斌等,均擅長此技。
鞭掃燈花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漢調桄桄和漢調二簧凈、旦行的表演特技。有鞭掃燈花和「紙擺子」(把紙擰成繩子一樣的條子)掃燈花兩種。鞭掃燈 花:《太和城》中的孫武子與《黃河陣》中的聞仲用此技。其表演法是:先用黃表紙在鞭梢紮成約四寸多長的紙花,然後加足燈油,拉長燈捻(用紙裹香做成),使其多出燈花。演員在兵卒下場後,跨右腿,左轉身,躦步,左前弓後箭,面向觀眾,對著舞台左前角吊的油燈,在打擊樂《腳底風》伴奏中,雙鞭從下向上,反手交叉挽面花,雙鞭梢前面的紙花,反復掃向燈捻上所結的燈花,使其擴散,灑向空中。接著,跨左腿,右轉身躦步,右前弓後箭,面向觀眾,對著吊在舞台右前角的油燈,動作要求與鑼鼓經同上,只是方向不同。接著,舞一套雙鞭,在《倒四錘》中,到舞台右前角扎勢亮相。這時,舞台空間火星閃閃,四下飄落,忽明忽暗,撲朔迷離。靠近演員亮相的那盞燈,因燈花被掃掉而燈光由暗轉亮,使觀眾清晰地看到演員面部的表情與眼神。掃燈花,在添油、撥捻子、結燈花、掃燈花上,均需掌握好時間,恰到好處,配合默契,才能顯示出技巧的高超。舊時演出用清油燈照明,用此特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照明條件的改變,此特技已無人使用。
踩蹺
秦腔、漢調二簧旦角表演特技。蹺子是木製腳墊,尖而小,約三寸長,外面套綉花小鞋。演員只能用兩個腳指穿假鞋,而且要將鞋綁在腳指上,因此,稱之為扎蹺。扎蹺之後,演員只能憑兩個腳的腳指行走,腳跟高高提起,扎蹺演員則始終都得用二指著地。戲演完後方可解蹺休息。更難的是,不僅要求模仿三寸金蓮的步子和形態,還有特為扎蹺設計的高難動作,如:踩蹺走凳、踩蹺過桌、踩蹺踢石子等,沿低上高,蹦跳不止,方能顯出演員的踩蹺技巧來。清乾隆時,秦腔旦角魏長生在北京演出後,「名動京師」,踩蹺之技從此推廣到全國各兄弟劇種。魏長生之後,踩蹺著名者有朱怡堂。
牙技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漢調桄桄和漢調二簧等劇種中毛凈所用的一種特技。牙技分為「咬牙」和「耍牙」兩種。咬牙:也叫磨牙,毛凈常用此技。演員用上、下牙齒咬緊磨動,發出咯吱吱的聲音,表示咬牙切齒的恨。這一技巧主要在於控制,咬響並不難,難點在於聲音要響並要傳得遠,還不能有疹人的噪音。秦腔名演員彥娃、劉金錄、范仲魁、華啟民、陳西秦、周輔國等在《反長沙》、《虎頭橋》、《祭燈》、《淤泥河》、《八義圖》等劇中,扮演魏延、蓋蘇文、屠岸賈等,均用此技。
耍牙:即將牙含在口中使其活動。所耍的牙有兩種。一是將兩顆較長的豬牙洗凈,空根郭灌鉛,外部刻細槽,紮上細絲線,使兩牙相連,演出時含於口中,以舌操縱;一種是用牛骨磨製而成的。從前漢調桄恍演員用這種牙。耍牙有六種七個樣式。(一)陰陽齒。即左邊牙尖朝上彎,右邊牙尖朝下彎,或相反;(二)獠牙。即兩顆牙齒同時向上,並微向外撇,呈倒八字形;(三)鼻孔齒。即兩顆牙齒同時向上,將牙尖仲進兩個鼻孔內,根部微撇,呈正八字形;(四)一字齒。即兩顆牙齒分別從嘴兩邊出,伸向兩邊腮部,同嘴唇呈一字形。(五)巨齒:即巨靈神的齒形,兩顆牙齒從嘴角兩側向下斜仲,在下巴兩側呈倒八字形;(六)疵牙。即兩顆牙齒由口中向下伸直,呈「ll」形狀。西府秦腔藝人謝德奎、溫良民、趙文國、焦定國等常用此技。主要用於番王、判官、鬼怪—類腳色。漢調二簧藝人劉嗚祥,漢調桄桄名凈馬忠福、張同福、華天堂,西安亂彈的王化民,後起之秀雷藝強,富平阿宮腔的柏福榮等均擅長此技。
用2-4顆洗凈的長豬牙空其根部灌鉛,繞根部外圍刻一道細渠,用約二寸長的線分頭扎在渠里,銜在嘴內用舌操作。表演時,嘴唇、牙齒配合舌尖頂來拉去,使其吐出各種形態的「耍牙」技巧。唱念時,用舌將牙頂到唇內牙外兩邊即可,功夫深的演員經常牙不離口,並唱念清晰。此表演技巧難度特大,具有和高的欣賞價值!秦腔有史以來能活泛用用此表演技巧的實屬鳳毛麟角。(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劉鳳鳴老藝人的「耍牙」表演堪稱一絕。五十年代的王華民也有此技巧。後起者雷藝強「耍牙」表演自如,並能准確的配合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富平「阿宮腔」凈角演員柏福榮尚能「耍牙」,六十年代他表演的《活捉王魁》一戲中的判官,把「吐火」巧改「耍牙」,頗有聲譽!此後再無有演員掌握「耍牙"技巧真是秦腔界的遺憾! 「耍牙」技巧,在秦腔傳統戲中一般表現相貌凶惡的角色。周倉、判官、王白超、龍須虎、鄧忠等都用耍牙表演。不管陽世三間,陰曹地府,還是天際神界,皆有用之。其代表作為《淤泥河》中的蓋蘇文。
屍吊
亦稱「大上吊」[劉全進瓜],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漢調桄桄、漢調二簧、眉戶等劇種均有此特技。演出前,先將一根長吊桿,平綁於入場口的柱子上,桿的一端在台口,另一端藏於台內側。劇中人上吊時,站椅上,將白綾吊圈綁於桿頭,然後將吊圈套在脖子,蹬倒椅子。這時台內即將吊桿一端壓下,右移,使桿頭上翹並伸出台口,使上吊者高高吊於台前。演員在化妝時,腰裡扎一橢圓形鐵裹肚,上端有兩個鐵鉤,由胸部直通脖頸。上吊時,往脖子上套的吊圈一定要套在鐵鉤上,然後將一水袖繞脖搭肩,以作掩飾,另一水袖下垂,呈現出活人被弔死的景象。至今已不用此技。
㈨ 陝西秦腔從古流傳至今,它的精髓是什麼
秦腔(Qinqiang Opera), 別稱梆子腔,中國西北地區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古時陝西、甘肅一帶屬秦國,所以稱之為「秦腔」。因為早期秦腔演出時,常用棗木梆子敲擊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後,流傳全國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體系,對各地的劇種產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響,並直接影響了梆子腔成為梆子腔劇種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藝朴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1]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抗日戰爭期間,陝甘寧邊區秦腔藝術工作者,為戲曲表現革命的現實生活,塑造工農兵英雄形象,進行了大膽的探索。1938 年7月成立的陝甘寧邊區民眾劇團,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緊密配合革命斗爭,創作排演了大批新秦腔劇目,如《血淚仇》等。彭德懷同志在給《血淚仇》作者馬健翎的信中說:「為廣大貧苦勞動人民、革命戰士熱烈歡迎,為發動群眾組織起來有力的武器。」1944年陝甘寧邊區文教大會還特此授予馬健翎「人民藝術家」稱號,民眾劇團獲得了「特等模範」的獎旗。
新中國成立後,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五省、區陸續在縣級以上建立了專業秦腔劇團,至20世紀80年代初,共達三百多個,其省屬劇團有陝西戲曲研究院秦腔劇團、甘肅省秦腔團、寧夏回族自治區秦劇團、青海省秦劇團(後改為西寧市秦控劇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猛進劇團。此外,各地還建立戲曲學校,為繁榮秦腔藝術積累了大量的人才資源。[3]
㈩ 秦腔的起源地在哪裡
秦腔又稱亂彈,源於西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明末無名氏《缽中蓮》傳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於甘肅。甘肅古稱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時,陝西涇陽人張鼎望寫《秦腔論》,可知秦腔此時已發展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間,魏長生進京演出秦腔,轟動京師。對各地梆子聲腔的形成有著直接影響。
秦腔唱腔為板式變化體,分歡音、苦音兩種,前者長於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後者善於抒發悲憤、凄涼情感。依劇中情節和人物需要選擇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滾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清脆。
秦腔的表演朴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腳色行當分為四生、六旦、二凈、一丑,計13門,又稱「十三頭網子」,表演唱做並佳。辛亥革命後,西安成立了易俗社,專演秦腔,銳意改革,吸收京劇等劇種的營養,唱腔從高亢激昂而趨於柔和清麗,既保存原有風格,又融入新的格調。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衍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即同州綁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於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中、沔縣一帶有漢調恍恍(實為南路秦腔,又叫漢調秦腔、桄桄戲);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亂彈)。其中的西路入川後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三路秦腔的發展趨於停滯,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趨勢。
秦腔所演的劇目,據現在統計約三千個,多是取才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說部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它的傳統劇目豐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秦腔的優秀演員,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藝術家魏長生外,還有被譽為花部四美的王湘雲、陳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欒小惠,周至派的桃瑣兒,長安派的岳色子等。光緒中後期有潤潤子、玉喜兒、陳雨農、黨甘亭、趙傑民、李雲亭(麻子紅)、劉立傑(木匠紅)、王文鵬等。辛亥革命以來,有名丑馬平民,名小生蘇哲民、蘇育民,名旦劉箴俗(有與歐陽予倩「並駕齊驅」之譽)、王天民(人稱「西北梅蘭芳」)、李正敏(人稱「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花等。名凈田德年和名須生何家顏、耿善民、張鎖中、劉毓中、劉易平等。特別是秦腔表演藝術家陳雨農、王文鵬、黨甘亭、李正敏、王天民、劉毓中,郭明霞以及原「三意社」的編修李逸笙、蘇哲民等人,在唱腔、表演、化妝造型等方面都有創新。
秦腔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清人李調元《雨村劇話》雲:"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亂彈"一詞在我國戲曲聲腔中的含義很多,過去曾把崑曲、高腔之外的劇種都叫"亂彈",也有曾把京劇稱為"亂彈",也有的劇種以亂彈命名,如溫州亂彈、河北亂彈,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為先、為主的梆子腔系統的總稱上。
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衍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明代萬曆間(公元1573-1620年)《缽中蓮》傳奇抄本中,有一段註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說明秦腔在當時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傳到其他地方了。
由於秦腔的很多劇目都是表現我國歷史上反侵略戰爭、忠奸斗爭、反壓迫斗爭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題材,由於秦腔音樂反映了陝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義的性格,和淳樸敦厚、勤勞勇敢的民風,且較早地(也可能是最的)形成了比較適宜於表現各種情緒變化的板腔體音樂體制;加上秦腔藝人逐漸創造出一套比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處,都給各劇以不同的影響,並直接影響了各個梆子腔劇種的形成和發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響到京劇的形成。
秦腔的鼎盛時期在乾隆年間(1736-1795年),這個時期,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僅西安地共就有三十六個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東班、雙寨班、錦綉班等。 秦腔的表演朴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秦腔唱腔分為歡音、苦音兩種,前者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後者抒發悲憤、凄涼情感,唱腔音樂豐富多彩、優美動人。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而清脆。在臉譜(如秦始皇的金色正三塊瓦花臉、帶一字須)、身段(如趟馬、拉架子、擔柴擔、水擔等)、化妝(如改包頭為梳水頭)、特技(吐火、吹火、踩蹺),以及語言聲韻(秦腔是十四韻,內有入聲)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唱戲吼起來"被譽為關中十大怪之一。角色行當分為四生(老生、須生、小生、幼生)、六旦(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凈(大凈、毛凈)、一丑,計十三門,又稱"十三頭網子"。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衍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的稱東路秦腔;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稱西府秦腔;流行於漢中地區的叫漢調秦腔;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西安亂彈(就是中路秦腔)。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三路秦腔都不發達,中路秦腔起而代之,在整個西北地區均占絕對優勢。
秦腔所演的劇目多是取材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劇目超過1萬本,劇目之豐富,居我國三百多劇種之首,因時代久遠,散佚頗多,據現在統計,僅存約4700多個,而且,這些劇目目前還正以驚人的速度繼續流失,如果有關部門不能有效搶救,歷代人民用心血創造的寶貴文化遺產將永訣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