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知識點是什麼
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知識點:
1、文化對人的影響一般不是有形的、強制的,人們總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圍中生活,文化氛圍看不見、摸不著,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
2、文化對人的影響即使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發生的,也不都是消極被動、無目的地接受的。
3、人們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接受文化熏陶的過程。
4、經年累月、難以抹去,是從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結果來說的。強調文化對人的影響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5、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文化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
② 知識和文化二者有什麼樣的區別表現在哪裡
知識和文化其實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進行學習的,而且這兩者其實有著很大的共通之處的,所以知識和文化都是在我們生活中的,我們可以在生活中來對自己的經驗進行總結,優秀的文化其實是可以轉化為推動我們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的。知識和文化其實是屬於同一分支的,文化更多的時候對於知識的升華和歸納總結,具有更高的概括性。但是兩者都對我們的世界觀,和處事態度有著很深刻的影響意義。
文化更多的還是存在於更高的程度上的,而且我們只有對於知識進行了真正的掌握之後,我們才有可能真正的理解知識的魅力所在。所以我們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我們也並不是一個有文化的人,我們還是需要在這一基礎上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理解能力的。
③ 文化對人的影響
1、文化影響著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3、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優秀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優秀文化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知識文化的傷害到底在哪裡擴展閱讀
1、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優秀文化能夠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優秀文化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3、文化影響著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文化是人創造的`,反過來又影響人、熏陶人、塑造人。文化對人的影響既來自特定的文化環境,也源於人們參與的各種文化活動。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之中,都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文化的影響。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是不斷接受文化影響,由生物人變成文化人的過程。先輩的引導和教誨,社會的褒揚和懲戒,無不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傳播一種文化觀念。我們接受各種教育、參與這樣那樣的文化活動,都是在接受教化。文化最主要的功能在於化人,教育人、熏陶人、塑造人。一個人小到飲食起居、待人接物,大到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無不是一定文化影響的結果。文化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影響人們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人是文化的產物。
④ 中華文化歷史知識對我們的影響
中國文化的特徵
任何一種文化類型的產生,都離不開特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這就是特定自然地理環境下的物質生產方式和社會組織結構。關於這三個方面,我們在下以章節將有詳細的論述。簡而言之,從地理環境看,中國處於一種半封閉狀態的大陸性地域,與西方地中海延岸的多民族有很大的不同;從物質生產方式看,中國文化植根於農業社會的基礎之上,封建的小農經濟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這與中亞、西亞的游牧民族、工商業比較發達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從社會組織結構看,宗法制度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成為維系社會秩序的重要紐帶,專制制度在中國延續兩千年,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
中國文化的特徵可大致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有四大文明古國,也曾經出現過許多優秀的文化體系。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在近6000年的人類歷史上,出現過26個文明形態,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國的文化體系是長期延續發展而從未中斷過的文化。這種強大的生命力,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
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表現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續力和凝聚力等方面。
所謂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進入中國後,大都逐步中國化,融入中國文化而成為其一部分。在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莫過於佛教文化的傳入和中國化。佛教開始流傳於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一帶,並不是中國本土的文化,在公元1世紀的兩漢之際開始傳入中國,經過魏晉、隋唐幾百年,佛教高僧的東渡,佛教經典的翻譯,中土僧人的西行求法,都不能使佛教文化完全征服中國的士大夫。佛教傳播的結果,一部分變為中國式的佛教(如禪宗),一部分反而消融於宋明理學之中,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猶太人遍布全球,而且保持他們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思維方式,而他們來到中國後,便湮沒在中國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
所謂融合力,是指中國文化並非單純的漢民族文化或黃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漢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有機地吸收中國境內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楚文化、吳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豐富內涵的中華文化。中華各民族文化,例如歷史上的匈奴、鮮卑、羯、氐、羌、契丹、遼、金等民族的文化,都融匯於中國文化的血脈之中。沒有這種融合,也就沒有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當然,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也包含有「同化」的意義。
中國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在歷史中形成的,因此它不是簡單的偶然的文化現象,而是一種文化生命力的表現。具有如此強大的文化生命力的民族,在世界歷史上都是少見的。湯因比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曾與日本學者池田大作有過一次著名的對話,在這次對話中,他指出,「就中國人來說,幾千年來,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現實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
在人類歷史上,多次出現過因為異族入侵而導致文化中絕的悲劇,如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因亞歷山大大帝的入侵而希臘化、愷撒的佔領而羅馬化、阿拉伯人移入而伊斯蘭化,希臘、羅馬文化因日耳曼蠻族入侵耳中絕並沉睡千年。但是在中國,此類情形從未發生。唯有中國文化一種,歷經數千年,持續至今而未曾中輟,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延續力。
這種強健的生命延續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東亞大陸特殊地理環境提供了相對隔絕的狀態,是其緣由之一。而中國文化長期以來以明顯的先進性多次「同化」以武力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反復演出「征服者被征服」的戲劇,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⑤ 忽視傳統文化有哪些危害
(1)中國文化是一種積極理性的文化
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哲學文化,借用了現代科學上的發現,把宇宙的本質、宇宙的形成、發展變化、成熟、衰老與死亡,宇宙的歸宿;人的本質,人的過去與未來,人從那裡來,到那裡去,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應當怎麼做人;我是什麼?我是誰?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運動中扮演的角色;人類社會的本質,人類社會的歸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訴給人類。把以上內容告訴給人類,是讓人們明白我們做人的權力、責任和義務,讓人們都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學發達,人們的文化水準提高,認識能力增強的情況下,越是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2)強烈的道德色彩
中國古代的社會組織、經濟結構和政治宗教設施,無一不是與宗法血緣關系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其積極作用表現在: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諧人際關系的作用。
(3)頑強的再生能力
中國傳統文化最富於魅力並引起世人贊嘆的,不僅在於它的古老,更在於它在內憂外患之中,一次又一次表現出來的頑強再生能力。 除了環境等因素,中國傳統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生生不息的活力,貫穿於中國民族歷史活動中的那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頑強精神,以及中國古代樸素系統論所具有的涵蓋面廣、常變相參的思維機制,也是這種情況得以出現的重要原因。
(4)注重「中和」的思想方法——中庸之道
「中和」思想突出強調了兩個側面:一是中即把握事物的量的准確性;二是和即不同因素、不同方面的合理組合、對立統一。
這種思想方法在古代中國社會曾經促使中國人民在很大程度上實現自身協調、天人協調和人我協調,對於民族團結、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
2.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點
(1)重道德而輕事功
在德智關繫上,儒家認為,人格遠遠要比知識重要。在義利關繫上,雖然也有「義以生利」的說法,但「何必曰利」的觀念卻是長期深植於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心靈之中。
這種文化取向,造成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空談心性而輕視實踐,尋覓「良知」而鄙視對客觀世界的探索,以致阻塞了探索知識、改造世界的雄心和銳氣。
(2)法經典而薄今世,尊「往聖」而抑個性
在文化學乃至科學方面,人們不是致力於總結經驗,推陳出新,而是對聖賢經傳注、疏、訓、考不絕。這雖然也能在前人的基礎上補綴若干新的知識,但總的看來絕難超越前人規定的范圍,使學術得不到突破性進展。
這種陳陳相因的思維定勢,必然妨礙自由爭鳴風尚的普及,也必然會泯滅人們的個性和創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