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謝氏文化苑在哪裡

謝氏文化苑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6-24 04:45:42

⑴ 文化苑交通方便嗎應該怎麼過去

城市:昆明

樓盤名稱:昆明文化苑

別名:翠湖社區網

公交線路:圓通北路 22路 市體育館(人民西路) 56路 93路 小西門(人民中路) 2路 54路 61路 65路 66路 69路 82路 100路 237路 k6路特色公交快線 空調52路 五一路(省人才市場) 2路 54路 56路 61路 65路 69路 189路 237路 k13路特色公交快線 北門街口(北門街) 187路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點擊查看更全面,更及時,更准確的新房信息

⑵ 佛教文化苑與寺廟有什麼區別

網路「五蓮居士」看看相關帖子,信什麼佛,中國的佛教就是一場騙局。佛經是捏造的偽經,所謂的菩薩不過是修煉的動物精幻化而來。國信國滅,人信人亡。當初曾國藩就留下家訓:不得信佛
原始佛教認為人生都是苦,八苦煎熬。苦、空、無常是人生的特徵,要擺脫苦就得修煉,從十二因緣入手,斬斷無明,最終達到涅磐清靜的境界。涅磐清靜了,就心無掛礙了,對人生的苦、樂、悲、喜無所謂了,就像一個人死亡的狀態。所以道家說佛教是求死的宗教,懼怕死亡,不敢面對人生,最後發明用死亡的心態面對一切,就算解脫了。所以佛教徒沒有生活的鬥志和激情,也沒有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動力。印度產生的宗教都是這樣,畏生怕死,不活在當下,不通過努力來改變人生,而是寄託於修煉來獲取來世或者彼岸的好日子。清華大學教授、大歷史學家秦暉先生曾經分析過印度經濟落後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印度的宗教不思進取,重來世輕今生,所以人們得過且過,整個社會缺乏向上的動力。
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就是一個消極悲觀的哲學宗派,可小乘佛教發展到大乘,就蛻化成一個以發展寺院經濟為目的的詐騙集團。
佛教最吸引人的是宣稱自己是「大智慧」,而且這個智慧是最頂級的,超過世間的一切科學、哲學和其它宗教。
可我們反思一下,佛教真有智慧么?真有慈悲么?
第一,從吃素這個佛教理念看,佛教的善是愚善。我問你,狼吃羊,狼有罪過么?天地間的大道就是相生相剋。有一個案例,100多年前,有人把兔子帶到澳洲,兔子繁衍很快,快把澳洲的草場吃光了。人們束手無策,後來有人把狼引進澳洲,生態又重新平衡起來了。相生相剋的大道,那些高僧大德永遠不會明白。就像道家說的,你肚子餓了殺豬吃肉沒有罪,但殺豬取樂就有罪了。
第二,佛教很偽善。原始佛教不準僧侶種地,因為種地要傷害蟲子,犯了殺業,要下地獄。可僧侶們吃糧食,卻讓農民冒著下地獄的惡果去為他們生產糧食,僧侶們出輪回了,為僧侶提供必需品的農民卻下地獄了,這種損人利己的行為只有佛教好意思說。我不討厭禪宗的另一個原因是,百丈禪師看透了佛教騙人的把戲,提出禪僧要種地自養,不做社會的寄生蟲。
第三,佛教很貪婪。在凈土世界裡,鋪地的磚都是純金的,滿足了佛教貪財的心理。世間的普通人追求財富,也知道自己努力奮斗。可佛教徒追求財富的手段是念經念佛,因為佛教說念經念佛可以「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貴得富貴」,所以佛教徒不僅貪婪,還懶惰。到了僧侶那裡,就憑借功德箱、法會、超度、造像等騙人的把戲聚斂財富,典型的不勞而獲。現在中國的大寺方丈都有豪車名表,可沒見他們做過什麼善事,偶爾有個把人捐點錢給學校,就大肆吹噓,他們把信徒供養的錢財都用於吃喝嫖賭享受了。基督教進中國還修了不少教會醫院,你佛教為社會做了什麼?
佛教告訴人們生活是苦、空、無常的,而且要求信徒時刻去體會這種苦、空、無常,信徒被洗腦後,認為苦就是人生,於是失去生活工作的激情和動力。工作有成的人都知道,激情和投入對於工作是多麼重要,佛教徒沒有工作的激情,自然做不出業績,年齡一大把了,收入上不去,職務上不去,開始自卑。遇到這種狀態,佛教徒不是勇敢的走出佛教,而是更進一步的體會到人生就是苦,心態更加消極晦暗,造成一個惡性循環。
有什麼心態,就會有什麼命運,所以佛教徒大多很倒霉,這種倒霉是因為不努力造成的。可佛教給佛教徒說,信佛後倒霉是因為冤親債主來追討,所以才不順。其實佛教徒倒霉是因為接受了佛教消極的人生觀,自己不努力上進,失去競爭的能力,無法獲得幸福的生活。
可人骨子裡是追求個人利益的,佛教徒盡管消極,可也追求幸福生活。他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手段不是積極努力,而是念經念佛,希望到來世或者彼岸享福。他們希望來世做皇帝,做轉輪聖王,擁有世間的權力、地位和財富。既悲觀又貪婪,這就是佛教徒的本性。
為什麼佛教國家不能逃脫窮困潦倒的命運呢?因為佛教鼓勵信徒修煉,而且認為人生最大的事業就是修行。你想,一個人都把精力用於修行了,還能為社會創造價值么?凈土宗祖師蓮池寫過《七筆勾》,認為人生一切都是假的,最大的目標是到極樂世界享福,所以要抓緊時間念佛。凈空法師說「我幾十年都不看書不看報不看電視了,就是老實念佛」。連退休老頭都知道看《參考消息》了解國家大事呢。佛教徒被洗腦後,自閉起來修煉,最後心態越修越封閉,越修越和社會脫節,最後被社會淘汰。被社會淘汰後,更加憎恨這個社會,更加嚮往那個子虛烏有的凈土。
有一個社會規律:修煉技術越發達的國家越是落後。印度一直落後就是因為修煉技術太發達,練瑜伽的,冥想的,打坐的,在印度不計其數。人都把精力用於修煉了,還能創造社會價值么?
基督教不害人,佛教害人。中國現在的僧侶百分之九十都是社會的最無能的人,這種人參加高考,數學絕對考不上30分。他們不敢去面對社會,只好出家混日子。一旦讀了佛學院,做了方丈,他們就能讀名校的MBA,口說因果惑弄信徒,開豪車,戴名表,從社會垃圾搖身變為成功人士
《阿彌陀經》說極樂世界在地球的西方,可我們知道,地球是自轉的,並沒有固定的方位,早上的西方到了晚上就是西方,根本沒有什麼極樂世界。現在學術界一致認為,大乘佛經完全是偽造的。
可為什麼有的人念佛得到感應了呢,完全是自我潛意識作怪。一個道士批判佛教凈土宗,說你就是念磚頭瓦片也會有感應。如果有一本《范冰冰佛經》,告訴信徒范冰冰是佛,只要信徒天天時時刻刻念誦「南無范冰冰佛」,給范冰冰佛上香、造像。時間長了,念誦范冰冰佛的信徒也會有感應,晚上睡覺會夢到范冰冰佛全身發光,會在天空的雲朵中看到范冰冰佛顯像,一些小病小痛也能不葯而愈。

⑶ 請問謝氏的祖籍是哪裡

謝姓何來
1、謝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後裔申伯的後代。相傳炎帝居於姜水畔,便以姜為姓。至商代有後裔孤竹君的長子伯夷與叔齊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後反對武王伐商,武王滅商後他們又逃到首陽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們的後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繼位後封伯夷的後裔為申侯,稱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厲王時娶申伯之女為妃,生字為宣王,宣王繼位後,封母舅申伯於謝國,後來這儀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國滅掉申國。其子孫按當時的習慣以新都之邑名為姓,稱謝氏。望出陳留、會稽,史稱謝氏正宗。是為河南謝氏。
2、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後。相傳黃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為12姓,其中第7姓為任姓。任姓有10個小車,其中第一為謝國,因周宣王時使召公營謝邑,以賜申伯,蓋謝已失國,子孫亡散,以國為姓。是為河南謝氏。
3、為他姓改謝姓。據《舊唐書不文苑傳》,衛州人謝偃之本為鮮卑族人,姓直勒氏,後改為謝氏。亦為河南謝氏。

郡望堂號

堂號:

1,威懷堂。

2,安晉堂:因謝安命名。晉朝時的謝安名望很高,朝廷屢次請他做官他都不幹,一直到了40歲那年才當了司馬。在作官的過程中表現了高風亮節,拜為尚書僕射加後將軍。在淝水之戰中攜其侄謝玄大敗苻堅,使晉朝轉危為安,得此堂號。
3此外還有以「陳留」、「會稽」為堂號。

郡望:

1,陳留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陳留。相當於今河南東至民權。寧陵,西至開封、尉氏,北至延津,南至杞縣。

2,陳郡:秦始置郡,西漢時改為淮南國,東漢章和二年改為陳國,治所在陳縣。獻帝時改變郡,隋開皇初廢。

3,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於原吳、越地置郡,治所所在吳縣。西漢相當於今江蘇省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大部及福建全省。順帝時移至山陰。此支謝氏為陳郡謝氏分支。

4,馮詡郡。漢武帝太初元年設置同名行政區。三國魏在此置郡,治所在臨晉。

謝姓分布
1、夏商時期謝國比較弱小,居於姜水流域(今陝西境內)。
2、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為謝,以加強西周對南方的統治。任姓滅謝國後,國人有一部分留在當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國為姓,即謝氏。
3、西周末至春秋時期,謝氏除了大部分分布在今河南外,還有一支遷往山東,一支遷至湖北,還有一支遷至湖南,遷至四川,後又分為三支:一支於三國時遷至蜀郡,至晉代有部分遷至陝西;一支遷至雲南永昌,後發展為當地大姓;還有一支遷至四川彭水一帶及貴州北部。隋唐時被稱為東謝蠻、西謝蠻、南謝蠻,後大多融入布依族、水族和苗族。漢代謝氏的聚居地有增加了會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處。其中會稽郡的謝氏人丁興旺,已相當有名望。
4、晉代,成郡謝氏發展成為名門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陽夏謝氏,以及由此遷出的康樂謝氏。西晉末年,黃河流域戰亂頻繁,中原人大量遷往江南,陽夏人謝衡因避戰亂遷望會稽始寧東山,在此繁衍,成為謝氏最重要的一支。謝衡極其後代在東晉至南朝時期多數都很著名。
5、唐朝時,河南固始謝氏入福建泉州,同時入閩的還有一支居於福建寧化縣,後有一支自寧化遷至江西,至洪武四年(1371年)移居梅縣(廣東):還有一支自寧化遷至廣東大埔,後移居梅縣。
6、至清代,謝氏不僅遍布中原及南方各省,而且還發展到北部及東北的一些省區。
7、謝氏移居海外,始於明代,多數是自閩粵地區先遷至台灣,進而遠播東南亞及世界各國。

謝姓家譜
全國:謝氏族譜十卷、謝氏通譜、謝子村後裔譜系卷。
遼寧:謝氏譜冊一卷
江蘇:鎮江潤州謝氏九修族譜十卷、江蘇當陽西州謝氏族譜十卷、常州謝氏寶樹堂創修族譜三卷、常州謝氏族譜二十二卷
浙江:紹興謝氏族譜不分卷、紹興狀元橋謝氏族譜不分卷、四門謝氏四房譜六卷、蓋東謝氏族譜不分卷、紹興謝氏族譜不分卷、常山陳留謝氏族譜二卷、常山宗譜一卷 5安徽:祁門中山謝氏家譜不分卷、懷寧寶樹堂謝氏宗譜十八卷
江西:銅鼓謝氏家譜卷首一卷、豐城謝氏家譜、謝氏家乘不分卷
山東:煙台福山謝氏家乘不分卷
河南:太康謝氏遷玉族譜十四卷末一卷
湖北:黃崗呂陽村謝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新州謝氏宗譜三卷
廣東:四會謝氏族譜一卷
廣西:橫縣謝氏族譜不分卷

歷史名人
1 謝清高;今廣東梅州市人,請代航海旅遊家,航海4年返國,後流寓澳門,今存《海錄》一書。
2 謝安: 東晉人,字安石。出生士族。年四十餘歲出仕,孝武帝時位至宰相,在淝水至戰中打敗苻堅,使晉朝轉危為安。
3 謝玄:東晉名獎。字幼度,陳郡陽夏人。謝安為宰相時哦任他為廣陵相,組織北府兵。在淝水之戰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4 謝夷吾:漢代人,曾經極力推薦班固的才華。
5 謝庄:文學家,陳郡陽夏人、曾官至吏部尚書。
6 謝赫:南齊著名畫家,善於作風俗畫、人物畫、著有《古畫品錄》是我國最早的繪畫理論書籍。
7 謝眺:陳郡夏陽人,南齊詩人,曾在朝廷任職,其詩多描寫自然景色,為為李白所推許,是永明體作家中成就最高的詩人。
8 謝靈運:陳郡陽夏人,南朝著名畫家文學家,後移居會稽,謝玄子孫,曾任永嘉太守等職。博覽全書,文學稱「江左第一」。其詩歌創作開創了新風。開創了文學史上的山水詩派,許多佳句為後人所傳誦。
9 謝子遠:福建汀州人,清康熙二十八年進士,官至總兵。三十六年攜十六姓墾湘。

⑷ 寶山區文化苑怎麼預約9價

摘要 你好,你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請稍等一下哦☺️

⑸ 恆大文化苑在海口的哪個地方

這個地方好像是在府城地區的恆大文化旅遊城,開發的很多房地產

⑹ 路仲·文化苑周邊環境怎麼樣生活便利嗎

城市:嘉興

樓盤名稱:嘉興路仲·文化苑

別名:路仲文化苑

其他交通方式:桐鄉高鐵站 海寧火車站,G 60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450000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35%,共40棟樓,停車位車位配比:1:1

周邊配套:幼兒園:路仲幼兒園 中小學:路仲小學海寧中學 綜合商場:世紀華聯購物中心,好又多超市 醫院:康華醫院,海寧第一人民醫院 銀行:建設,工商,農業,郵政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買新房,就上搜狐焦點網

⑺ 文化苑5號周邊環境怎麼樣生活便利嗎

城市:北京

樓盤名稱:北京文化苑5號

公交線路:香河文化廣場: 810路
香河文化廣場西: 810路
香河三中: 810路

其他交通方式:京哈高速香河出口南行經五一路至新華大街,沿新華大街東行至永明路,沿永明路南行至文昌街即可到達。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7300平方米,容積率暫無數據,綠化率30%,共1棟樓,停車位地下81個

周邊配套:學校:香河縣幼兒園、香河縣一小
醫院:香河縣醫院、香河北大醫院
商場:華聯香百超市、快樂購
銀行:農行、工行、建行、興業銀行
其他:便民果蔬市場、新華書店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買新房,就上搜狐焦點網

⑻ 貴州黔西南謝氏祖籍來源

謝姓
謝姓的始祖是姜太公的後代申伯。
炎帝五十三世孫姜太公,又稱子牙,輔助滅商有功。傳至六十三世申伯、申甫兄弟,周宣王念太公開國之功,封申伯於陳留郡謝邑(今河南唐河縣南)。申伯子孫便以地為姓。申伯為謝姓始祖,申甫仍姓姜。所以說謝姜同源。
《元和姓纂》記載:「姜姓,炎帝之允。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於謝,今汝南謝城是也,後失爵,以國為氏焉。」
申伯為周宣王王後的兄弟。王後姓姜,以賢德著稱。申伯就以姜後兄弟和國舅的身份取得了一份封地謝。後來,謝被楚吞並,其子孫也就按照當時的習俗,以國為氏,全都改姓了謝。
申伯受封的謝國古邑,在今河南唐河南。《詩·大雅·崧高》:「壇壇申伯,王纘之事,於邑於謝,南國是式。」《詩·大雅》把謝國喻為「南國是式」,是因為周天子的都城在洛邑,而當時的謝國位置正好在洛邑之南,故有「周之南國」之稱。這里就成了謝氏的最早源地。
但謝氏的姓源並不止這一個。在申伯之後的這一系源傳至唐代時,因為他姓加入,又生出了新的一系。這就是《舊唐書·文苑傳》記載的謝偃。謝偃「本姓直勒氏,祖孝政,北齊散騎常侍,姓謝氏」。謝偃,以善賦著稱。他被唐太宗召見時,曾當場獻賦,規勸太宗不可志得意滿,要想國家長治久安,仍要勵精圖治。謝偃有膽有識,其祖父原本姓直勒氏,後來就改姓為謝了。從此,謝姓多了一個姓源。
==============================================================================
謝姓起源
一、是出自姜姓,為炎帝後裔申伯之後。
據《姓譜》、 《元和姓纂》等所載,相傳上古部落首領炎帝,傳至商未有後裔孤竹君,其長子伯夷與弟叔齊一齊投奔到周。到周後,反對周武王進軍討伐商王朝,武王滅商後,他們又逃避到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後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繼位後,便封伯夷的後裔為申侯,稱申伯,是為申氏之始祖。厲王時娶申伯之女為妃,生子為宣王,宣王繼位後,便封母舅申伯於謝國(今河南唐河縣南部,一說在今河南南陽縣)。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發兵攻申,不久滅掉申國。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新都之邑名為氏,稱謝氏,史稱謝姓正宗。是為河南謝氏。
炎帝,世稱神農氏,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為世代所敬仰,也被謝姓奉為始祖之一。關於謝姓的先祖來源,許多姓氏書都說它出自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後裔。如《元和姓纂》卷九去聲四十榪:「謝,姜姓,炎帝之胤。」《通志》卷二六《氏族略二·以國為氏》:「周異姓國:……謝氏,姜姓,炎帝之裔。」《萬姓統譜》卷一。五去聲二二榪:「謝,陳留,商者。炎帝之胤。」
炎帝是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始祖之一,也稱神農氏。司馬遷作《史記》,依據《世本》,不將其正式列入《五帝本紀》之中,把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作為五帝,而將炎帝附於黃帝,故其名不顯。
炎帝為傳說中的古帝,姓姜,由於以火得王,所以稱為炎帝。大概其執政時間較早於黃帝,所以《史記》說:「軒轅之時,神農氏衰。」但是所謂「氏衰」,並非指神農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紀》雲:「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嬌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妃,游於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
根據《竹書約年》的說法,「炎帝……育於姜水,故姜為姓」。可知炎帝最早的活動區域在姜水一帶。姜水,在今天陝西的岐山、武功一帶,屬渭水流域。
炎帝部落後來還有多次遷徙。上述引《帝王世紀》說炎帝「初都陳」,即今河南的淮陽縣;又說「又徙魯」,魯即曲阜,在山東西南部。炎帝還有一支向南發展,《竹書紀年》說:「炎帝……其起本烈山,號烈山氏。」烈山後來成了厲國,其地望在湖北省的隨州市,與河南省桐柏縣接壤。《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阪泉在河北省西北部的涿鹿縣城東一里,說明炎帝的足跡除到過陝西、河南、湖北外,還到達過河北地區。
至於炎帝一生的事跡,主要有五個方面的貢獻:第一,《白虎通》:「制耒耜,教民農作。」第二,《帝王世紀》:「始教天下種谷,故號神農氏。」第三,《太平御覽眾「神農耕而陶。」第四,《商君書·畫策》:「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第五,《淮南子·修務訓》:「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百日而遇七十毒。」
近年來,考工作者在炎帝的主要活動地區,先後發現了距今七千多年、新石器時代前期的磁山一裴李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出土了許多磨製精緻的石斧、石鏟和石鐮等石質農具(木質農具難以保存不知其形),還有石磨棒、石磨盤之類的糧食加工工具,以及儲存在窯穴中的碳化粟谷,炎帝開創了中華民族的農業文化,因而被後人尊稱為神農氏,當做農業神世代敬仰。
二、是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後。
據《左傳》、《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相傳黃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為任姓。黃帝賜子為姓,謝氏出於黃帝子族任姓。由此,謝姓另一部為黃帝後裔,得姓時間為夏王朝以後。
當今謝姓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黃帝為祖先,自稱是黃帝的裔孫。其實,這種說法由來已久。
宋王應麟《姓氏急就章》引《世本》曰:「謝,任姓,黃帝之後。」《世本》是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史學著作,記黃帝迄春秋時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這是謝姓出於黃帝的最早說法。
漢王符《潛夫論·志氏姓》:「黃帝之子二十五人,班為十二:姬、酉、祁、己、滕、葳、任、拘、厘、姑、衣氏也……王季之妃大任,及謝、章、昌、采、祝、結、泉、卑、過、狂大氏,皆任姓也。」王符是東漢時期人,根據這段記載,可知漢代有人認為謝姓是黃帝之後。
宋羅泌《路史·國名紀》:「謝,伯爵。《荊州記》:棘陽東北百里謝城是。有謝水。棘陽城在唐之湖陽西北。」又:「黃帝之宗:歐陽修《謝絳銘》雲:黃帝後,昔周滅之以封申伯……見《詩·嵩高》。其地西甚廣,鄭公友言謝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上述意思是說,謝姓得名於謝國,黃帝之後,諸侯國,伯爵。至周代亡國,其地為申伯封邑,後人以國名為姓氏。
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人聲四十馬》:「謝,出自黃帝之後。任姓之別為十族,謝其一也……三代之際微不見,至《詩·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營謝邑,以賜申伯,蓋謝已失國,子孫散亡,以國為氏。」
三、他姓該姓
兩唐書《謝偃傳》記載,隋末唐初有個人叫謝偃,衛州(治所在今河南淇縣,唐貞觀元年移治汲縣,即今河南衛輝市)人,他在隋朝任散從正員郎,於唐太宗貞觀初年應詔對策高第(即考試成績優秀),被太宗李世民任為弘文館直學士,又調任魏王府功曹,受詔獻賦(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一種文體),以能得規諷之意,受到太宗的稱贊。當時有李百葯工詩,而謝偃善賦,人稱李詩謝賦,可見謝偃以文學知名當時。謝偃的祖輩本姓直勒,《舊唐書·文苑傳》說,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齊任散騎常侍,改姓謝。
直勒氏又稱敕勒氏、敕力氏,出自南北朝時北方的主要少數民族之一高車部。高車本是匈奴人近屬,在語言上屬土耳其語系,漢代稱丁零。至南北朝時,北方的鮮卑、柔然人稱它為敕勒,漢人則因為其「俗多乘高輪車」而稱之為高車或狄歷,南朝人則仍舊稱為丁零。直勒、敕勒、敕力、狄歷、丁零,都是譯音之轉。他們原分布在今西伯利亞南部的安加拉河和葉尼塞河一帶,以後逐漸南遷,到達色楞格河以西至阿爾泰山以東地區。南北朝初期,他們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時代,後來因為經常與北魏作戰,受其影響,才慢慢進入階級社會。公元5世紀時,被北魏打敗的數十萬敕勒人被迫從漠北遷居大漠以南,開始接受北魏的統治,負擔賦稅和兵役。由於不堪忍受奴役,到北魏末年,他們在酋長胡琛的帶領下參加了由各族人民聯合發動的反抗運動,推倒北魏王朝後,便與漢民族融合在一起了。
直勒人粗獷豪放,曾在公元460年前後舉行過一次有數萬人參加的民族盛會,「合聚祭天,眾至數萬,大會走馬,殺牲游遨,歌吟欣欣」。後來追隨北齊武帝高歡創業,又唱出了傳頌千古的《敕勒歌》:「敕勒歌,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遼闊萬里的草原風光和天仙般的敕勒民族生活盡在歌聲之中。
後來被改謝姓的直勒人就出在這樣的民族中。在謝偃父直勒思政被改姓以前,直勒族中早已有人以族名為姓。如據《魏書·太祖紀》和《高車傳》記載,天興三年(400年)十一月,高車直利曷部酋長敕力犍率九百餘落內附,被授以揚威將軍之職,置司馬、參軍,並賜谷兩萬斛。《周書·陳欣傳》也說,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陳欣與開府敕勒慶破齊將王鸞嵩。從時間上推算,敕勒慶應是與謝偃父同時的人。按照高車人的習俗,部落酋長世代相襲,則謝偃父與敕勒慶都可能是敕力犍的後裔,或者二人之中還有一人接任了本部落的最高職務。如果這種推斷無誤的話,那麼,改姓謝的直勒政就出在高車直利曷部落,而率眾降魏的敕力犍也就是他的血緣先祖。
另外,先秦時期,姓氏之中有射氏,因與謝字同音,常被寫作謝,後人遂有以謝為氏者關於射氏的來源,史書記載不一。《萬姓統譜》說出自晉大夫貌之後,《姓氏考略》則認為由古代司射官而來,《漢書》顏師古注更認為是謝氏的分支。
還有一種改姓謝的情況是:周宣王封支子於洛邑西南的謝水之濱,乎王東遷洛邑後,這部分人被迫東遷兗州龔邱縣(今山東寧陽縣)。為了紀念故地,也把新到的地方稱作謝丘。後來又以謝丘為姓
四、少數民族謝姓:
涪陵謝氏
居住在今四川彭水縣一帶的謝姓人祖先。據研究,他們可能出自被楚文王南遷荊山一帶的謝人,約在戰國時遷居涪陵,與巴人雜居,有的融人巴人。東漢末年,一個叫謝本的人請求以丹興(今四川黔江)、漢葭(今彭水縣東)二縣設涪陵郡,得到批准,可知他在當地已有相當的勢力。另據晉人常琚所撰《華陽國志·巴志》說,蜀後主延熙十三年(250年),涪陵大姓徐巨起兵作亂,被車騎將軍鄧芝討平,「乃移其豪徐、藺、謝、范五千家於蜀,為獵射官。分贏弱配督將韓、蔣,名為助郡軍。遂世掌部曲,為大姓。晉初,移弩士於馮翊蓮勺。其人性質直,雖徙他所,風俗不變,故迄今有蜀、漢、關中、涪陵,其為軍在南方者猶存。」就是說,謝姓作為涪陵四大姓之一,因受徐巨的牽連,被鄧芝北遷於蜀(今四川成都一帶),擔任獵射官或助郡軍,後來又被稱為弩士,在蜀漢亡國後北遷馮翊蓮勺(今陝西渭南縣東北)。這些被兩度遷移的涪陵謝氏,人數當在千家以上,可見其勢力之大。也正是因為這種遷徙,涪陵謝氏一分為三,在蜀郡和馮翊都留下了生活的足跡。
早在東漢時,涪陵謝氏的一些人還與當地的白虎夷人融合在一起,甚至有人當了他們的首領。《東漢繁長張禪等題名碑》中有「白虎夷王謝節」,顯然就是其中之一。白虎夷是巴人中的一支,繁縣在今四川鼓縣西北,正是謝人的遷徙之地。 鄧芝遷徙涪陵謝氏之後,勉強留下來的謝姓人又有南遷南中地區者。《華陽國志·南中志》說永昌郡有陳、趙、謝、楊四姓,都是「大姓」,可見謝氏遷到這里以後仍然保持其大族地位。永昌郡就是今天以雲南保山縣為中心,包括緬甸東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
由於涪陵謝氏居住在古代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他們很早就扮演了民族融合的先驅者角色。早在東漢初年,他們中的一支南人黔中,與散居在今貴州境內的濮人、越人、僚人雜居通婚,成為部落領袖,後采演變為隋唐時期的東、南、西三謝蠻。據《華陽國志》等書記載說,西漢末年,(片羊)柯郡(今貴州凱里縣西北)功曹謝暹與郡中大姓龍、傅、尹、董氏擁郡自保,後聽說光武帝起於河北,乃派人繞道番禺江(即今珠江)北上,奉貢漢朝。光武帝嘉之,賜號義郎。從此,謝氏世代承襲,發展為大姓。至西晉末年,巴人李特據成都稱帝,晉寧州刺史王遜「欲遷烊柯太守謝恕為涪陵太守」,以抵抗李特。謝恕就是(片羊)柯人。其後,李特侄李壽控制了南中地區,「惟烊柯謝恕不為壽所用,遂保郡獨為晉」。不久,東晉滅亡李氏政權,對烊柯實行羈縻政策,實際上是承認了謝恕對烊柯的世襲特權。於是,謝恕便分封子弟到郡內其他各縣,出任長官,也允許他們世代相繼,從而使謝氏勢力在烊柯郡內得到更為廣闊的發展。為了便於進行區分,居住在郡南庄州(今貴州貴陽市南青岩附近)者稱南謝,郡東應州 (今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東)者稱東謝,郡西琰州(今貴州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南)者稱西謝。而以後的隋唐王朝因為他們居住在蠻族人生活的地區,則習慣把他們稱作南謝蠻、東謝蠻和西謝蠻。所以《舊唐書·南蠻傳》有這樣的記載:東謝蠻,其地在黔州之西數百里,南接守宮獠,西連夷子,北至白蠻。其首領謝元深,既世為酋長,其部落甚尊畏之。貞觀三年(629年),元深入朝,以其地為應州,仍拜元深為刺史。又有南謝首領謝強,與西謝鄰,共元深俱來朝見,拜南壽州刺史,後改為庄州。此外,在《新唐書·南蠻傳》中,也有一系列關於謝蠻人活動的記載,如:武德三年(620年),授謝龍羽為烊州刺史、夜郎郡公;龍朔三年(663年),矩州刺史謝法成率七千戶內附;開元十年(722年),烊柯大首領謝元齊死,詔以其孫謝嘉藝襲封;貞元中(785—805年),謝訕出任邛州(今四川邛崍縣)刺史;十三年(797年),謝文經任(片羊)州錄事參軍;等等。他們活動的地區和統轄范圍,主要是貴州東南部一帶。
遷徙分布
中國的謝姓,發源於河南,申被楚滅後,楚把謝姓人一部遷到淮河上、中游一帶,後又把其中部分再遷到今湖北武當山東南的荊山,楚國亡後,謝姓一部南遷瀟水流域,一部入重慶涪陵。漢魏時期,原瀟水謝姓的謝夷吾發跡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一帶,後裔謝 嫁女於孫權,使自己的家族變為皇親國戚;而中原的謝纘與其子孫均顯貴於曹魏。兩晉南北朝時期,以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謝衡為代表的謝姓人(謝纘後裔)從北方渡江南下,東山會稽派始祖謝衡遷會稽始寧,其子謝鯤遷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謝鯤弟謝褒,因擔任會稽郯縣令而遷居郯縣(今浙江省嵊縣),這支謝姓顯貴於東晉南朝,僑居於江浙三吳,以謝安、謝石、謝玄、謝琰為代表,並且使得原分為南北的謝姓獲得了新的交流,同時陽夏還有一支謝姓遷康樂(今江西省萬載縣東),又有謝姓北上西遷至陝西馮翊郡,南遷居四川成都、彭水、雲南永昌一帶。隋唐五代時期的謝姓在以前的基礎上又有了較大發展,其中謝夷吾和謝纘的後代都在東南沿海地區或中原一帶進一步繁衍播遷,唐僖宗時,謝衡後人中還有一支遷江西寧都。宋時,有會稽山陰謝夷吾之後遷居福建長樂,以及嵊縣、上虞等地。至元明清時,南方各省的謝姓人,發展勢頭遠遠超過北方,並誕生了許多知名人物和著名家庭,江西寧都的謝新(謝衡後裔)隨文天祥收復梅州後,任梅州令,謝新之子謝天佑,定居梅州福鄉,成為謝姓在閩、粵之地的開基始祖。謝姓入台,始於明末,同時也有謝姓人遷呂宋(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地,清同治年間,有廣東南海丹山的謝姓遷美國舊金山……,至此,謝姓人廣布全國各地。如今,謝姓人在全國分布廣泛,尤以廣東、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四省謝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謝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謝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七二。
歷史名人
謝 纘:魏朝時典農中郎將。陳國陽夏人(今河南省太康)遷居會稽山陰,生子衡,官為國子監祭酒,寓居於始寧之東山(會稽在隋朝有建郡治),謝纘實為會稽東山一脈之始祖,其後人遂有會稽郡之稱。
謝 鯤:晉代謝萬的伯父,是個放浪任性的人。有一次他要調戲鄰居家的姑娘,姑娘正在織布,看他要非禮,就將手中的梭子擊向謝鯤,結果把他的門牙給打斷了。謝鯤也沒當回事,出來後得意洋洋地說:「猶不廢我嘯歌!」
謝 安: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人,東晉宰相、太傅,他與弟弟謝石和侄子謝玄通力合作,將號稱擁有百萬之眾的苻堅大敗於淝水,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謝 萬:字萬石,謝安的弟弟。他的器度不如謝安,卻也很有才氣,而且擅長自我炫耀,年紀輕輕就頗有名氣,仕途通達。昇平二年(358年),謝安的哥哥謝奕去世,謝萬便被任命為西中郎將,監司、豫、冀、並四州諸軍事,兼任豫州刺史。然而他並不是統兵作戰的材料,在昇平三年十月受命北征時,仍然是一副名士派頭,只顧吟嘯歌詠自鳴清高,不知撫綏部眾。謝安對弟弟的做法非常憂慮,勸戒說:「你身為元帥,理應經常交接諸將,以取悅部眾之心。像你這樣傲誕,怎麼能夠成事呢?」謝萬於是召集諸將,想撫慰一番。不料這位平時滔滔不絕的清談家竟連一句撫慰的話都講不出,憋了半天,乾脆用手中的鐵如意指著在座的將領說:「諸將都是勁卒。」如此凌辱輕慢,不僅不能撫慰將領,反而使他們更加怨恨。謝安無奈,只得代替謝萬,對隊帥以下的將領一個個地親自拜訪,盡力加以撫慰,拜託他們盡力協助謝萬。但這並未能挽救謝萬失敗的命運。謝萬率軍增援洛陽,還未與敵軍交戰,手下士卒就驚擾奔潰。謝萬單騎狼狽逃還,軍士們本來要殺了他,看在謝安的份上才沒有動手。損兵折將的謝萬不久就被罷免為庶人。
謝 玄:字幼度(343-388),謝安兄謝奕之子。自幼為安所器重,及長,有經國才略。初為征西將軍桓豁司馬,領南郡相。時前秦苻堅強盛,數犯邊境,朝廷求文武良將,安以玄應詔,拜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召募徐、兗二州丁壯,組織「北府兵」。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堅將彭超、句難進犯,玄擊破之,進號冠軍,加領徐州刺史。太元八年(383年),苻堅大舉南下,兵臨淝水,詔以玄為前鋒,與其叔父石、從弟琰、中郎將桓伊等拒之。玄先遣劉牢之襲擊洛澗,首戰告捷。繼以精銳8萬敗秦師數十萬於淝水之上。秦將苻融馬倒被殺,堅中流矢,秦兵自相藉踏,死於水者不可勝計,淝水為之不流。進號前將軍。安以苻堅喪敗,上疏請乘機北伐,以玄為前鋒都督。兗、青、司、豫四州皆平,以功加都督徐、兗、青、司、冀、幽、並7州軍事,封康樂縣公。太元十一年(386年),丁零翟遼襲據黎陽,泰山太守張願舉郡叛,河北騷動。玄自以處分失當,上表求解職,又以疾辭,皆不允。轉授散騎常侍、左將軍、會稽內史。玄輿疾至郡,太元十三年(388年)卒,年四十六歲。謚獻武。《晉書》有傳。
謝 尚:字仁祖,豫章太守謝鯤子,東晉太傅謝安從兄,陳郡陽夏人,東晉名臣,曾從後趙國奪得玉璽,政績卓著。少有令名,八歲即被名士視為「一座之顏回」。又為王導所重,比之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時人謂謝尚為「小安豐」(安豐為王戎字)。初為黃門侍郎,後輟清貴職而轉為建武將軍、歷陽太守、江夏相出鎮一方。北伐時進號安西將軍,但因不能安撫降將張遇而敗,回朝降職為建威將軍。此戰謝尚雖敗,卻於其後自冉智處得到東晉皇朝丟失已久的玉璽,從而結束了東晉皇帝被稱為「白板天子」的局面。繼而破北將楊平,拜尚書僕射,都督江西淮南諸軍事,自請留朝。後又進號為鎮西將軍,出鎮壽陽。以病辭洛陽不鎮,進都督豫、冀、幽、並四州軍事,進封衛將軍,加散騎常侍,詔未至而病篤卒於歷陽。追贈衛將軍,散騎常侍並開府儀同三司,謚號為簡。另外他在音樂和舞蹈上也頗有建樹。
謝 衡:西晉末年,戰亂頻繁,申伯的三十六世孫謝衡率謝氏從中原遷居於浙江省會稽郡東山,為東山派始祖。
謝 眺:陳郡陽夏人,南朝齊國詩人,其詩多描寫自然景色,善於熔裁,時出警句,風格清俊,頗為李白所推許,為永明體作家中成就最高詩人。
謝 赫:南齊著名畫家,著有《古畫品錄》,提出了中國繪畫史上「六法」,成為後世畫家、評論家、鑒賞家所遵循的法則。
謝 翱:字皋羽,一字皋父,長溪(今屬福建省福安)人,後徙居浦城(今屬福建)。南宋愛國主義詩人和散文家,性耿介,有大節。文天祥在福建聚兵抗元,他率鄉兵百人歸附,任咨議參軍。宋亡不仕,漫遊江海以終。謝翱詩文在宋末卓然成家,詩辭采濃烈,沉鬱奇特,文則長於記敘,風格近柳宗元,為紀念文天祥所作詩文尤為沉痛感人。著有《唏發集》、《天地間集》等。
謝 遷:浙江省餘姚人,明朝賢相,三朝元老。成化十一年中狀元,授修撰職。明孝宗時,以少詹事入內閣,參預機務,隨即加任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輔政時天下皆稱之為賢相。武宗嗣位,加少傅,後以年老而辭歸。卒謚文正,著有《歸田稿》。
謝 丕:字以中,號汝湖。是明代著名大學士謝遷(謝閣老)的仲子。謝丕從小過繼於陸氏夫人為子(謝選之妻,謝閣老的弟媳)。由於陸氏夫人撫養教之有方,謝丕從小很聰明。讀書過目成誦,於明代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舉順天鄉試第一名(解元),第二年三月,即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月考取乙丑科一甲第三名進士及第(探花)授編修。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卒贈禮部尚書。 謝 榛:字茂秦,號四溟山人,又號脫屣山人,山東省臨清人,明代文學家、詩人、詩論家,為「後七子」的初期代表人物,著有《四溟集》和《四溟詩話》等。
謝靈運:陳郡陽夏人,南朝宋國著名詩人、畫家、文學家,文學稱「江左第一」。其詩歌創作,一反東晉籠罩詩壇的玄言詩風,開創了文學史上山水詩派。

⑼ 謝姓的起源、歷史名人、人口數量、族譜。

謝姓起源參考之一
歷史來源:
一 ; 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周宣王分封其舅父申伯於謝國,在河南唐河縣,後子孫以國為氏。
二 ; 據《舊唐書.文苑傳》所載 ; 唐代謝偃的祖父孝政,本姓直勒氏,是鮮卑族人,後改姓為「謝」氏。

家族名人
謝安 (320~385)字安石,東晉陽夏人。少有重名,徵辟皆不就,隱居東山,年四十餘,始出為桓州司馬。淝水之戰任征討大都督,指導策劃,克敵有功,累官至太保,卒贈太傅,故世稱謝太傅。
謝玄 (343~388)東晉名將,謝安侄子,陽夏人,字幼度,具經國才略,以精銳八千,破前秦苻堅百萬大軍於淝水,拜前將軍,封康樂縣公,卒諡獻武。
謝靈運 (385~433)南朝文學家,謝玄之孫,小名客兒,時稱謝客。襲封康樂公,又稱謝康樂。少好學,工書畫,文章之美與顏延之為江左第一。性好山水,肆意遨遊,所至輒為題詠,以致其意。其詩開創山水寫實派風格。初為太尉參軍,後徙廣州,有詩傳世。

地望分布:河南陳留郡。

謝姓起源參考之二
謝姓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非常古老,而且有著顯赫聲望的姓氏。在河南省南陽這塊當年被稱為謝國古邑的地方,仍然居住著謝氏的子孫,他們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這里,過著平和而安祥的生活。

南陽市謝氏宗親聯誼會副會長謝振祥:早在四、五十萬年以前,白河的上游就是「南召猿人」的聚居地,再往南,中游黃山一帶,是仰韶文化的遺址。緊接著再往南到了獨山實名謝山之下,沿白河兩岸,包括宛城區、卧龍區、唐河和新野縣的一部分地區,聚居著一大批謝姓人群,他們在這里長期繁衍生息,人口逐步增多,形成了一個民族的部落方國。
據謝姓自己的家譜記載,他們的始祖是一個叫申伯的人,是周宣王的王後兄弟。當年,申伯以國舅的身份在河南領到一份封地,稱為謝國。後來,申伯失去了爵位,他的子孫便以國名謝為姓了。世居在古謝國的謝氏後人,不斷繁衍生息,成為當地的旺族。以後隨著時代的變遷,他們不斷向各地播遷。其中,陳郡陽夏(河南太康)的謝姓是非常值得一提的。陽夏是謝姓的主要郡望,陽夏謝姓涌現出謝安、謝玄、謝靈運等傑出人物。
有句成語叫「東山再起」,它講的是謝安的故事。才華橫溢的謝安,起初不願做官,整天與書法家王羲之等好友在東山以文會友,不問國事,朝廷多次召他都被他拒絕。後來,國家瀕臨滅亡的危險,四十多歲的謝安這才決定東山再起。出山後,謝安舉賢不避親,任命侄兒謝玄統領軍隊,積極備戰,終於在淝水大戰中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軍事奇跡,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成語也都由此而來。明朝末年,有一批謝姓先人從廣東、福建渡海東行,登上了台灣島,居住在台南。以後,又有謝氏入居彰化、台北,苗栗,隨著入居台灣的謝姓隊伍不斷擴大,謝姓也逐漸成了當地的望族,如今被排列為第13位。謝姓後人,無論生活在哪裡,都沒有忘記他們的祖居地在河南南陽。
南陽市謝氏宗親聯誼會副會長謝海亭:我和謝漢儒先生有過多次接觸,謝漢儒先生是世界謝氏宗親總會的會長,現居住在台灣的台北市,曾多次來我們大陸,在好多場合謝漢儒先生不止一次地向我們講過,世界各地姓謝的根在大陸,發祥地在河南省南陽。
南陽市僑務辦公室主任傅光宇:這幾年,由於工作的原因,我接待了世界上來自八個國家和地區的謝氏宗親,他們到南陽之後對故土的感情特別深刻,我親眼看到他們有的人捧一把故土,流著熱淚,真是感到回到家鄉的感覺,不少的謝氏宗親說,我們真是回到家了,我們的根就在南陽。
許多年以前,謝姓的子孫曾經帶著祖先的榮耀和夢想,與謝家的堂號離開家鄉。多少年後的今天,飄泊在海外的謝姓遊子,滿懷著對故鄉的眷戀又踏上了歸途。

謝姓起源參考之三
謝姓是當今中國第二十四大姓,在台灣排名第十三。謝姓出自任姓,有黃帝的後代和炎帝的後代兩種。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第七個姓任。任姓一共建立了十個國家,第一個就是謝國。西周末期,周宣王將他的舅父申伯封在謝。在申伯就任前,周宣王先派人滅了任姓謝國,任姓謝國的一些人就把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姓謝。申伯就任後,建立了申國,後來被楚國滅掉,住在謝邑的人就有一些以邑為姓,也姓謝。這樣,謝姓就有了黃帝之後和炎帝之後的區別。 發展和演變:謝姓還有一些是出自少數民族的姓氏。比如說,鮮卑族的直勒氏就有人改姓謝,射氏,謝丘氏也有人改姓謝。謝姓早期分布在河南南部,到春秋時期,有些謝姓人遷徙到了山東,湖北和湖南。戰國時,謝姓擴展到了四川和貴州,並融入了當地的少數民族。唐末,謝氏開始進入福建,到明朝開始進入廣東,並且發展到了台灣。謝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唐河,南陽,涪陵,永昌,會稽,下邳,九江,章陵,陳郡,陽夏,康樂,東山,梅縣,大浦,寶樹等。

族譜
八世祖考榆罔公,在位55年。蚩尤作亂,禪位黃帝,降為侯。妣伊耆氏,子帝柱。
九世祖考帝柱公,因父降為列侯,分封丁洛,世襲其職。妣伊耆氏,子慶甲。
十世祖考慶甲公,妣陳張氏,一作陳絳氏,子戲。
十一世祖考戲公,妣有邰氏,子器。
十二世祖考器公,妣風氏,子祝融。
十三世祖考祝融公,相黃帝而治天下,辯乎南方。妣摯氏,子垂。
十四世祖考垂公,妣蜀山氏,子伯益、伯夷。
十五世祖考伯益公,舜命為虞,佐禹治水有功,禹崩以天下授之,公不受,乃避居箕山之陽。妣虞氏,一作有娥氏,子若木。
十六世祖考若木公,妣石費氏,子費昌。
十七世祖考費昌公,妣祝絳氏,子房。
十八世祖考房公,妣視山氏,一作蜀山氏,子仁昌。
十九世祖考仁昌公,一作仁公。妣有娥氏,一作娥氏,子天英。
二十世祖考天英公,妣蜀山氏,子硅。
二十一世祖考硅公,妣扈氏,一作有扈氏,子敏。
二十二世祖考敏公,妣嫩訾氏,一作(女取)紫氏,子豹。
二十三世祖考豹公,妣鬼方氏,子謙。
二十四世祖考謙公,妣有扈氏,一作扈氏,子澄。
二十五世祖考澄公,妣摯氏,子曄。
二十六世祖考曄公,妣風氏,子宇。
二十七世祖考宇公,妣己氏,子清。
二十八世祖考清公,妣伊耆氏,子寶。
二十九世祖考寶公,妣鬼方氏,子寬。
三十世祖考寬公,妣有娥氏,一作娥氏,子典。
三十一世祖考典公,一作興公。妣有嬌氏,一作蟜子明。
三十二世祖考明公,妣有嬌氏,一作蟜氏,子車。
三十三世祖考車公,妣寶惠氏、一作實費氏,子能。
三十四世祖考能公,妣蜀山氏,子宏。
三十五世祖考宏公,妣寶惠氏,一作實費氏,子瑞。
三十六世祖考瑞公,妣風氏,子倚。
三十七世祖考倚公,妣寶惠氏,一作實費氏,子拜。
三十八世祖考拜公,妣有娥氏,一作娥氏,子世長。
三十九世祖考世長公,妣景仆氏,子恭。
四十世祖考恭公,妣鬼方氏,子祥若。
四十一世祖考祥若公,妣有邰氏,一作邵氏,子范。
四十二世祖考范公,妣陳絳氏,子籜。
四十三世祖考籜公,妣有嬌氏,一作嬌氏,子安世。
四十四世祖考安世公,妣伊耆氏,子忠貞。
四十五世祖考忠貞公,妣摯氏,子紹良。
四十六世祖考紹良公,妣風氏,子庵年。
四十七世祖考庵年公,妣蜀山氏,子卿。
四十八世祖考卿公,妣景仆氏,子(訁合艹)。
四十九世祖考(訁合艹)公,妣風氏,子彥。五十世祖考彥公,妣姬氏、鬼方氏,子綏章、筠生綏章,一作紱章。
五十一世祖考筠生公,一作虺筠公。妣姬氏,子呂尚。
五十二世祖考呂尚公,字子牙,號飛熊,一稱姜太公。年八十遇周文王,相武王而治天下,周尊為師尚父,封齊侯,子孫世襲。妣馬氏,子丁、王、年、彥、柯、紹、駱、鐸、青、易、尚、其、佐。
五十三世祖考佐公,封於申。妣景仆氏,子汲。
五十四世祖考汲公,妣有扈氏,一作扈氏,子陵高。
五十五世祖考陵高公,妣姬氏,子嵩。
五十六世祖考嵩公,妣溫氏,子謀。
五十七世祖考謀公,一作某公。妣顧氏,子成。
五十八世祖考成公,妣馬氏,子胡。
五十九世祖考胡公,妣溫氏,子獻。
六十世祖考獻公,妣有施氏,子寧。
六十一世祖考寧公,妣顧氏,子恩。
六十二世祖考恩公,字宏道,妣孟氏女適周厲王。子誠、申甫。
六十三世祖誠公,號申伯。輔宣王中興,宣王賜封於謝,子孫因以為氏,遂為謝氏受姓始祖。妣王、高、張氏,子弘、猛。

人口數量:謝姓936萬人

⑽ 謝氏的祖籍在哪裡出過哪些名人呢

1、源於姜姓,出自炎帝後裔申伯後裔的封地謝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炎帝,世稱神農氏,被謝氏族人奉為始祖之一。關於謝氏的先祖來源,許多姓氏譜書都說是源於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後裔。

2、源於任姓,出自周朝封予黃帝後裔申伯的謝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左傳》、《古今姓氏書辨證》等的記載,黃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為任姓。黃帝賜子為姓,謝氏出於黃帝子族任姓。

由此可見,謝氏的一部份為黃帝後裔,得姓時間為夏王朝以後。當今謝氏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黃帝為祖先,自稱是黃帝的裔孫。

3、源於姬姓,出自周宣王封支子的封地謝水,屬於以居邑為氏。

西周時期,周宣王姬靜曾經封支子於洛邑西南的謝水之濱。到周平王姬宜臼東遷洛邑後,這部分族人也隨之東遷至龔邱(古兗州,今山東寧陽)。

4、源於嬴姓,出自先秦時期司射官,屬於以官職稱謂字訛為氏。

先秦後期,秦國中人的姓氏之中就有射氏,出自軍制司射官。後因「射」與「謝」二字同音通假,常被寫作「謝」,後人遂有以訛字為姓氏者,稱謝氏。

5、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文王南遷時期的楚民,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居住在今四川彭水縣一帶的謝氏人祖先。據考證,他們可能源於被楚文王南遷荊山一帶的謝人,約在戰國時遷居涪陵,與巴人雜居,有的融入巴人。

6、源於牂牁蠻,出自秦、漢之際西南地區三謝蠻,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蠻,是中國古代對西、南方各少數民族的泛稱。「三謝蠻」,是指東、南、西三支,因其首領姓謝而得名。

7、源於地名,出自秦、漢之際西南地區謝沐,屬於以居邑名稱漢化為氏。

壯族、瑤族主要居於中國廣西、湖南等地。族中謝氏的來源,主要與秦、漢時遷居謝沐的謝人有密切關聯,屬於以居地名稱漢化為氏。

8、源於侗族,出自秦、漢之際西南地區三謝蠻,屬於以族稱漢化為氏。

侗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貴州、湖南、廣西三省交界地區,隋、唐時期是東謝蠻的活動范圍。

9、源於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高車族直勒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閱讀全文

與謝氏文化苑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