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
理解文化強國戰略目標
進一步明確文化發展方向、發展目標,是關系文化根本性質、基本路徑和發展前景的重大問題。只有明確了目標,才能明確行動方向,才能激發奮鬥力量。推進文化改革發展,迫切需要加快建設與我國深厚文化底蘊和豐富文化資源相匹配、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相適應、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決定》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是要著力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不斷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這一戰略目標,既順應時代潮流又體現人民願望、既符合實際又催人奮進,必須將其作為主題,貫穿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全過程和各方面。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是立足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提出的。我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不僅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獨特貢獻。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加快發展、文化日益繁榮,取得歷史性的重大成就,體制改革取得決定性進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實現了大跨越,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創造了良好條件。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是著眼於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出的。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有了顯著提高,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正在向世界經濟強國邁進,迫切需要增強我們的文化力量,形成自己的文化優勢,建設文化強國。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建設日益繁榮發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迫切需要進一步指明前進方向,凝聚各方智慧,激發奮進力量,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第三,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目標是基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在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贏得主動提出的。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圍繞綜合國力的全方位競爭更加激烈,誰佔領了文化發展制高點,誰就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佔得先機。文化安全在整個國家安全工作中占據著基礎性和戰略性的重要地位。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充分運用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學習借鑒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② 我國當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目標是:
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構建有利於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建設宏大文化人才隊伍、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③ 從2020年到2035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奮斗目標是什麼
一、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三、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五中全會對文化建設高度重視,從戰略和全局上作了規劃和設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來,黨中央首次明確了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全會《建議》還專門用一個部分對文化建設進行了部署,提出今後文化建設的基本思路,部署了三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3)中國的文化目標在哪裡擴展閱讀: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文化建設高度重視,把文化建設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特別是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並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進入新發展階段以後,將對文化建設提出更高要求,文化的作用也會進一步凸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現代化,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
④ 我國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對文化建設的目標是什麼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立足中國現實、繼承優秀歷史文化傳統、吸取外國文化有益成果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⑤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和根本目標是什麼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
(一)根本任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和目標是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中共中央在《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進一步指出,要全面落實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的戰略任務,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進一步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在全社會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個方面。
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
(一)思想道德建設的任務思想道德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問題。它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決定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
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思想道德建設的任務是: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倫理道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思想道德建設的內容和層次性思想道德建設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理想建設。理想建設是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我們的理想就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它分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兩個層次。
我們的最高理想就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這是共產黨人的最終奮斗目標,也是全人類的最高理想。我們在現階段的共同理想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2、道德建設。道德建設是思想道德建設的主體內容。道德又可分為社會主義道德和共產主義道德兩個層次。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系。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集中體現。
共產主義道德建設則以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公而忘私、勇於獻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基本特徵。
3、紀律建設。紀律建設是思想道德建設的保證,同時也是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
三、社會主義教育科學文化建設
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所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現代化建設的智力支持問題。教育發達、科學昌明、文化繁榮既是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群眾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條件。
發展教育事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教育作為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重點,如果得不到應有的發展,不僅經濟建設沒有後勁,精神文明建設也不可能搞好
科學是推動歷史進步的革命力量。作為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不僅是推動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而且是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其發展程度本身直接就是精神文明發展達程度的重要標志。因此,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必須大力推進科學技術的進步。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載體。這種文化應該既是民族的,要繼承我國各民族歷史上的一切優秀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同時又是面向世界的,要吸取世界各國各民族的一切優秀的思想和文化成果。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是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四、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指導方針
(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
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乾重要問題的決議》,對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總的指導思想作了如下論述: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團結和動員各族人民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原因在於:
1、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方針的普遍規律,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礎。
2、馬克思主義理論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科學的方法和強大的動力,決定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性質和方向。
3、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才能培養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4、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才能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為它的發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才能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5、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本身就是社會主義思想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全部思想建設的核心。
(三)基本指導方針
上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中的戰略地位,決定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是圍繞和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是促進全面改革和實行對外開放的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精神文明建設。這就是黨的基本路線所要求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指導方針。
⑥ 論述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目標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個方面。
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
(一)思想道德建設的任務
思想道德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問題。它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決定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
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思想道德建設的任務是: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倫理道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思想道德建設的內容和層次性
思想道德建設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理想建設。理想建設是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我們的理想就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它分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兩個層次。
我們的最高理想就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這是共產黨人的最終奮斗目標,也是全人類的最高理想。
我們在現階段的共同理想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2、道德建設。道德建設是思想道德建設的主體內容。道德又可分為社會主義道德和共產主義道德兩個層次。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系。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集中體現。
共產主義道德建設則以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公而忘私、勇於獻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基本特徵。
3、紀律建設。紀律建設是思想道德建設的保證,同時也是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
⑦ 中國傳統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終極目標是什麼
是「天人合一」
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目標和特點。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和目標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和目標,就是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著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切實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第一,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對公民素質提出的綜合要求。
第二,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體公民的素質,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
第三,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我國文化建設面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方針
第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第二,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第三,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斷推進文化創新。
第四,堅持立足當代又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立足本國又充分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
第五,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
概括起來就是「二堅持」、「三貼近」、「兩立足」、「兩手抓」。
⑨ 我國當前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定位和目標是什麼
發展定位: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
主要目標是: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多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進一步弘揚,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得到進一步滿足;文化產業發展速度明顯高於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逐步提高;文化市場主體活力顯著增強,文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實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文化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布局更加合理;文化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更加健全,文化市場秩序更加規范,文化產業發展保障體系更加完備;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額明顯提高,中國文化產品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