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何為文化,文化又從哪裡來
文化從實踐(特別是生產實踐)中來。
①定義
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心靈(精神世界)的外化。精神世界具有內在性的一面,人的心靈總有一些他人無法感知的東西,這些方面不是文化;精神世界具有外化性的一面,人的心靈總會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這些形式就是文化。波普的「世界Ⅲ」指的就是文化。
狹義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與經濟、政治相對應(「文化建設」等概念和相關判斷中的文化一詞)。
最狹義的文化是指語言文字和文學藝術等等,與思想道德、科技教育相對應(「文化素質」等概念和相關判斷中的文化一詞)。
②大類
廣義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生態文化。
Ⅱ 我國文化獨特在哪裡它有什麼特點呢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華夏兒女,我們都會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感到自豪,為我們的文化感到驕傲。那,我國文化獨特在哪裡?它有什麼特點呢?
所以,我國文化豐富多樣,淵遠流長,兼容並蓄,博大精深。我國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和自豪,是世界文化史冊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我國走向繁榮富強的重要力量!不知道在面對我們國家文化獨特在哪裡您有什麼不同看法呢,不妨也說出來跟我們一起來交流吧。感謝各位網友的閱讀,如果您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歡迎你留言評論,如果覺得本文好也可以分享給您的朋友閱讀。
Ⅲ 中華文化的源頭在哪裡
中華文化的源頭在哪裡?
華夏文明5000年,中華文化是華夏文化的基礎,中國文化通過不同程度的整合而形成最終的華夏文化,在源源不斷的歷史長河中,究竟哪裡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
4,文化自信我們作為中國人,而中國作為最後的一個大國,歷史文化悠久,在我國歷史的長河中,出現了多種文化。比如說:儒教,道教等等,這都是我國人類發展中的智慧結晶。都是中華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現在放眼全球,有誰能比中國的歷史更加長遠?有誰比中國的傳統文化底蘊更深?我們必須要堅持文化自信,堅持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夠發展得越來越好。
說到這里,相信大家應該對中華的起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它就是在上古時期黃河長江流域不斷地發展與繁衍,才形成了如今這個歷史厚重的中華文化。在這里也希望大家能夠不斷地宣傳中華文化,樹立文化自信。讓我們的文化也能夠走向全世界。能夠讓中華文化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
以上就是筆者的觀點,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歡迎來討論。
Ⅳ 中國文化的發祥地在哪裡
中國文化的發祥地在黃河流域
。
資料鏈接:
1、在150萬年前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西候度猿人;10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出現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出現晚期智人。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
2、中國古代的最早文明是氏族與部落,這些都是從黃河流域開始發展的。而無論是古代的三皇五帝,還是古代王朝,他們的活動中心都在黃河流域一帶。所以中國的古文化也是在這一帶產生並逐漸發展來,到了漢朝才開始逐漸地向南發展起來。
3、黃河文明的形成期大體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間,前後經歷了兩千年之久。在這一時期,神州大地出現了許多地區性文明,如在長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漢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
4、我國考古出現的:雲南元謀、河南安陽、陝西藍田、還有後來的北京的周口店、浙江省餘姚河姆度都在黃河流域。
Ⅳ 中國的古文化發源地在哪裡
黃河流域,古中國的文明史是從這里開始的。從甲骨文的出現開始,就算是有了正式的文明記載。中國古代的最早文明是氏族與部落,這些都是從黃河流域開始發展的。而無論是古代的三皇五帝,還是古代王朝,他們的活動中心都在黃河流域一帶。所以中國的古文化也是在這一帶產生並逐漸發展來,到了漢朝才開始逐漸地向南發展起來。。
Ⅵ 中國文化在哪裡
在台灣
在國外(唐人街)
甚至在日本、韓國
可嘆我們自己的祖國只剩下中國情人節這樣的東西了
Ⅶ 文化在哪裡 文化是什麼
」文化?它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他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他是隨手把枝折斷丟棄,還是彎身而過?一隻滿身是癬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憐憫地避開,還是一腳踢過去?電梯門打開,他是謙抑地讓人,還是霸道地把別人擠開?一個盲人和他並肩路口,綠燈亮了,他會攙那盲者一把嗎?他與別人如何擦身而過?他如何低頭繫上自己鬆了的鞋帶?他怎麼從賣萊的小販乎里接過找回的零錢?如果他在會議、教室、電視屏幕的公領域里大談民主人權和勞工權益,在自己家的私領域里,他尊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嗎?他對家裡的保姆和工人以禮相待嗎?獨處時,他如何與自己相處?所有的教養、原則、規范,在沒人看見的地方,他怎麼樣?文化其實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在一個文化厚實深沉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智能。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積累的總和。提問者事後告訴我,他以為我會談音樂廳和美術館,以為我會拿出艱深的學術定義。我當然沒有,因為我實在覺得,文化不過是代代累積沉澱的習慣和信念,滲透在生活的實踐中。否則,我想我會慢條斯理地繼續說:胡蘭成描寫他所熟悉的鄉下人,儉朴的農家婦女也許坐在門檻上織毛線、撿豆子,穿著家居的粗布褲,但是一見鄰居來訪,即使是極為熟悉的街坊鄰居,她也必先進屋裡去,將裙子換上,再出來和客人說話。穿裙或穿褲代表什麼符號因時代而變,但是認為「禮」是重要的——也就是一種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尊重,卻代代相傳。農婦身上顯現的其實是一種文化的底蘊。什麼叫底蘊呢,不過就是一種共同的價值觀,因為祖輩父輩層層傳遞,因為家家戶戶耳濡目染,一個不識字的人也自然而然陶冶其中,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於焉形成,就是文化。希臘的山從大海拔起,氣候乾燥,土地貧瘠,簡陋的農舍錯落在荊棘山路中,老農牽著大耳驢子自橄欖樹下走過。他的簡單的家,牆漆得雪白,牆角一株薔薇老根盤旋,開出一簇簇緋紅的花朵,映在白牆上。老農不見得知道亞里斯多德如何談論詩學和美學,但是他在刷白了的牆邊種下一株紅薔薇,顯然認為「美」是重要的,一種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環境的做法。他很可能不曾踏入過任何美術館,但他起居進退之間,無處不是「美」。在台灣南部鄉下,我曾經在一個廟前的荷花池畔坐下。為了不把裙子弄臟,便將報紙墊在下面。一個戴著斗笠的老人家馬上遞過來自己肩上的毛巾,說,「小姐,那個紙有字,不要坐啦,我的毛巾給你坐。」字,代表知識的價值,斗笠老伯堅持自己對知識的敬重。對於心中某種「價值」和「秩序」的堅持,在亂世中尤其黑白分明起來。今天我們看見的巴黎雍容美麗一如以往,是因為,佔領巴黎的德國指揮官在接到希特勒「撤退前徹底毀掉巴黎」的命令時,決定抗命不從,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保住一座古城。梁漱溟在日本戰機的炮彈在身邊轟然炸開時,靜坐院落中,繼續讀書,思索東西文化和教育的問題。兩者後果或許不同,抵抗的姿態一致,對「價值」和「秩序」有所堅持。抵抗的力量所源,就是文化。1.閱讀全文,組合文中語句,給「文化」這一個概念下一個定義。2.第二段中的詞「謙虛」原為「謙抑」,有必要改動嗎?3.在作者看來,怎樣的人才算是有文化的人?你對此又是怎樣認識的?4.有人說,(倒數第三段第一句話)似乎可有可無,可以刪去,談談你的理解。5.雍容的美麗的巴黎沒有被毀,梁漱溟面對炮彈在身邊轟然炸開,靜坐院落繼續讀書,這些都是源於「對「價值」和「秩序」有所堅持」。請你在列舉一個類似的事例,以佐證作者的觀點.
Ⅷ 為什麼說文化重要,重要在哪裡
我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將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延續到現代社會。而這些悠久的歷史文化,見證了我們的先輩一步一步創造出如今的太平盛世。所以說文化有多重要,它就是我們民族的根本,如果沒有文化,國家將無法前進,人類也無法進步,最終只會走向滅亡。而文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你的精神層面可以得到拓寬,對社會的認知加深。
三、文化的歷史意義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全球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益激烈。而文化的位置越來越重要,因為文化的力量融合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所以在國際競爭中,有代表性作用。
Ⅸ 中華文化的起源在哪裡,山東嗎
中華文化的起源黃河流域說到中華文化的起源,我們首先來看看人類文明的起源,人類一直都有一個這樣的問題我是誰,從哪裡來?這裡面主要包含的就是遠古人類,遠古人類分為元謀人和藍田人。元謀人的時期是距今約170萬年,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經確定的最早的人類。藍田人是距今約80萬年的遠古人類,是陝西藍田縣發現實陝西西安最早的居民。大家都知道遠古居民都是用他們的發現地來命名的,所以看他們的名字就知道他們是在哪裡發現的。
中華文明的開端,新文明的發源地是在黃河流域。在距今5000多年的歷史中,中國已經出現了發達的文明,這也證實了我們平時說的“中華上下五千年”這句話,中華文明從多遠走向一體,在文明的形成中雖然有東西方文化的影響,但是我們始終沒有脫離我們的中華文明。
Ⅹ 中國文化的發源地在哪
中國文化的發源地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
中國文化,是華夏文化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東方文明體系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梁的維新變法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中國文化不但對日本、朝鮮半島產生過重要影響,還對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南亞國家和乃至美洲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很多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發明以及指南針技術首先應用於航海,才導致了人類所謂藍色文明和環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國水運史》);鄭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這種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並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樞紐的東亞文化圈。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以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