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坐落於中國哪個城市
莫高窟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千米。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南北長約1600米。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歷經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周、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營造千年之久。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築、彩塑、繪畫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藝術。
敦煌石窟營建的一千年歷程,時值中國歷中上兩漢以後長期分裂割據,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統一,臻於大唐之鼎盛,又由顛峰而式微的重要發展時期。
敦煌莫高窟是一座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寶庫。雖然主要以佛教內容為題材,但若揭去宗教的面紗,研究歷史的任何一個方面都能在這里找出所需的圖像資料。
『貳』 敦煌是哪個省的城市
敦煌市位於中國甘肅省西北部,是酒泉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來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
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畫而聞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及陽關的所在地。
敦煌市地處甘肅省西北部,東西分別與瓜州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和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相接。敦煌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點,東有三危山,南有鳴沙山,西面是沙漠與羅布泊相連,北面是戈壁,與天山余脈相接。
介於東經92°13′—95°30′,北緯39°40′—41°40′之間,總面積3.12萬平方千米,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千米,僅占總面積的4.5%。
敦煌市南北高,中間低,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平均海拔1139米。市境東有三危山,南有鳴沙山,西面是沙漠,與塔克拉瑪干沙漠相連,北面是戈壁,與天山余脈相接。
敦煌市屬典型的暖溫帶乾旱性氣候,氣候乾燥,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四季分明,春季溫暖多風,夏季酷暑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
全年日照時數為3246.7小時,年平均降水量42.2毫米,蒸發量2505毫米,年平均氣溫9.9℃,最高氣溫41.7℃,最低氣溫-30.5℃。年平均無霜期152天。
文化和旅遊
1、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鳴沙山、月牙泉。
2、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莫高窟、玉門關及長城烽燧遺址、懸泉置遺址。
3、中國國家地質公園: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4、敦煌八大怪:第一怪:香水梨要放黑賣;第二怪:驢肉黃面拽門外;第三怪:漿水面條解暑快;第四怪:泡兒油糕美味在;第五怪:三九鎖陽人參賽;第六怪:酒棗新鮮放不壞;第七怪:羅布麻茶人人愛;第八怪:榆錢也是一道菜。
5、 陽關博物館。
6、莫高窟。
舉世矚目的莫高窟則位於敦煌城區東南方向的鳴沙山上,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莫高窟俗稱「千佛洞」,開鑿於前秦,在以後的一千多年裡均有續建,直至元朝,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石窟寺。有洞窟近500座,壁畫數萬平方米,內容以佛教為主,美輪美奐,被稱為「石窟藝術寶庫」。
20世紀初曾發現藏經洞,內藏4萬多件經卷等文物,但在20世紀初大量流失至歐美國家。莫高窟西南的西千佛洞以及相鄰瓜州縣榆林窟亦相類似,附近相似的石窟藝術被統稱為「敦煌石窟」。
『叄』 敦煌莫高窟是下列哪個地區的世界文化遺產()A.西北地區B.南方地區C.青藏地區D.北方地
西北地區的河西走廊氣候乾燥,年降水量只有150毫米左右,地表以半荒漠和荒漠為主.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敦煌等城市,都是建立在河西走廊串珠狀的綠洲之上.其中敦煌莫高窟以眾多精美的文物古跡而享譽海內外.敦煌莫高窟現保留有古代石窟745個,石窟內古代壁畫、彩塑眾多,是享譽世界的藝術寶庫.
故選:A.
『肆』 敦煌屬於世界什麼遺產
敦煌屬於甘肅,在我國西北部.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伍』 敦煌在甘肅省哪個地區或哪個市
敦煌市,隸屬於甘肅省酒泉市,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處,介於東經92°13′—95°30′,北緯39°40′—41°40′之間,總面積3.12萬平方千米。 截至2016年,敦煌市下轄轄9個鎮,總人口18.94萬人。實現生產總值106.40億元,其中:一產增加值14.59億元,二產增加值27.06億元,三產增加值64.75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3.71:25.43:60.86。人均生產總值達到73987元。 敦煌是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陸』 甘肅有哪些文化遺產
甘肅有哪些文化遺產
最佳答案
甘肅7處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和世界聞名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之一,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是融建築、雕塑、壁畫三者於一體立體藝術,是中國古代藝術史的網路全書。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鎖陽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等,位於酒泉市鎖陽城鎮,是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隋唐時期古城址,是集古城址、古河道、古寺院、古墓葬、古墾區等為一體的古文化遺存地。2014年作為中哈吉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嘉峪關長城,位於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明代萬里長城沿線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壯觀的古代軍事城堡,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玉門關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是長城西端重要關口。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因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位於天水東南約30公里。據記載,後秦時開窟造像,創建佛寺。在中國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2014年作為中哈吉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懸泉置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巴黎藏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閣經)有記佛龕之文日「右在縣東(壽昌縣)六十里,香舊圖雲,漢(闕)佛龕百姓更營造。」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永靖縣西南35千米的小積石山中。炳靈寺在北魏之前稱唐述窟,唐代稱靈岩寺,明代始稱炳靈寺。同樣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柒』 敦煌有哪些世界文化遺產
1987年,敦煌莫高窟列名為世界文化遺產。
2014年,絲綢之路被列為跨國文化遺產,在甘肅的有:
1.
玉門關遺址:位於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
2.
懸泉置遺址:位於敦煌市甜水井東南2公里吊吊泉溝口西側。
如果去敦煌,這兩處可以考慮並入行程。
甘肅省另兩處遺址(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都離敦煌很遠。
離敦煌很近的榆林窟,壁畫藝術十分豐富。雖為莫高窟藝術系統的分支,僅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捌』 敦煌屬於哪個城市
敦煌屬於甘肅省酒泉市。
敦煌市地處甘肅省西北部,東西分別與瓜州縣、肅北蒙古自治縣和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相接。敦煌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點,東有三危山,南有鳴沙山,西面是沙漠與羅布泊相連,北面是戈壁,與天山余脈相接。
介於東經92°13′—95°30′,北緯39°40′—41°40′之間,總面積3.12萬平方千米,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千米,僅占總面積的4.5%。
敦煌是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2012年,入選「2012年度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敦煌市屬典型的暖溫帶乾旱性氣候,氣候乾燥,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四季分明,春季溫暖多風,夏季酷暑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全年日照時數為3246.7小時,年平均降水量42.2毫米,蒸發量2505毫米,年平均氣溫9.9℃,最高氣溫41.7℃,最低氣溫-30.5℃。年平均無霜期152天。
『玖』 甘肅敦煌屬於哪個地區
敦煌市,是甘肅省酒泉市代管的一個縣級市,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歷來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敦煌東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畫而聞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及陽關的所在地。
中文名稱
敦煌
面積
31200平方千米
外文名稱
Dun Huang
人口
20萬人(2010年)
行政區類別
縣級市
氣候條件
溫帶大陸性氣候
所屬地區
中國西北地區
著名景點
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玉門關,陽關
下轄地區
7個鎮、2個鄉
機場
敦煌機場
火車站
敦煌火車站
電話區號
0937
車牌代碼
甘F
郵政區碼
736200
地理位置
甘肅西北部
行政代碼
620982
敦煌的歷史古老而久遠。「敦煌」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東漢應劭解釋「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輝煌之意。歷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樞紐要道,絲綢之路上的咽喉鎖鑰,對外交往上的國際都會,經營西域的軍事重鎮,在中華歷史的長卷上佔有光輝的篇章。
敦煌古稱「三危」。《都司志》載:「三危為沙州望山,俗名羿雨山,在縣城東南三十公里。三危聳峙,如危卵欲墜。故雲。」 至今敦煌市城東南有三個巍峨奇特的山峰,就是古代的三危。今仍稱三危山。
在距今約4000年前相當與舜禹時的上古時期,敦煌地區就有人類的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據《尚書》記載,舜「竄三苗於三危」,成為敦煌歷史上最早的居民。根據考古發現,在我國夏、商、周時期,這里就有屬於玉門火燒溝文化類型的羌戎居住。春秋時敦煌稱瓜州,以地產美瓜而得名。當時有月氏、烏孫游牧民族在此駐牧。到了戰國,月氏逐漸強大,吞並羌人,趕走烏孫,成為敦煌的新主人。
秦漢之際,雄踞漠北的匈奴崛起,打敗擊走月氏,敦煌為匈奴占據。至西漢武帝時,經過反擊匈奴的戰爭,迫使匈奴「遠循」,河西地區歸入漢朝版圖。自此,開始了中原王朝經營河西和西域的偉業,揭開了歷史上敦煌開發的篇章。張騫通西域的「鑿空」之行,開通了影響深遠的絲綢之路。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置敦煌郡。到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改敦煌郡為敦德郡,東漢時復名敦煌郡。這一時期,敦煌經濟快速發展,同時戰略地位提高,中央主管西域事務的護西域副尉長駐敦煌,這里成為統轄西域的軍政中心。
三國時仍置敦煌郡,屬曹魏政權管轄。西晉承襲不變。東晉前涼時將敦煌、晉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護、戊巳校尉、玉門大護軍三營合設沙州。東晉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李暠建西涼國,初都敦煌。北魏初(公元439年)置敦煌鎮,公元526年置瓜州,敦煌均為治所。整個漢魏之際,雖多有戰亂,但敦煌的經濟和商業日漸繁榮,中原文化廣為傳播,佛教東漸興盛,一度敦煌成為五涼文化的中心。這時期於東晉前秦二年(公元366年)始開鑿莫高窟。北周初置沙州,公元564年改敦煌縣為鳴沙縣,屬敦煌郡,因縣南鳴沙山而名之。
隋初廢郡置瓜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復置敦煌郡,同時罷鳴沙縣復名敦煌縣。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沙州,此時的敦煌進入歷史興盛時期。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 陷於吐蕃。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沙州人張議潮率州民起義,推翻吐蕃貴族統治,建立歸義軍政權,使河西地區重歸唐王朝,至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西夏佔領止,敦煌歷史上稱歸義軍時期。宋景祐中敦煌為西夏佔領,統治敦煌達191年。元滅西夏後,於至元十四年(公元277年)復設沙州。
公元1280年升為沙州路總管府,隸屬甘肅行中書省。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改為沙州衛,後增設罕東左衛。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明朝政府關閉嘉峪關,從此瓜州、沙州曠無建置200年,敦煌日見衰落。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設沙州所,旋升為沙州衛。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從甘肅56州縣移民2400多戶到沙州屯墾。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60年)改為敦煌縣,直到1949年9月28日敦煌解放。同年10月7日成立敦煌縣人民政府,屬酒泉地區管轄。 1987年9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敦煌縣,設立敦煌市。[1]
行政區劃
敦煌市轄7個鎮、2個鄉:沙州鎮、肅州鎮、莫高鎮、轉渠口鎮、七里鎮、月牙泉鎮、郭家堡鄉、黃渠鄉、陽關鎮;國營敦煌農場、青海石油管理局生活基地。沙州鎮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西7公里處的七里鎮是一座新型的石油城,現為青海石油管理局所在地和青海油田後勤生活基地。[2]
地理位置
敦煌市位於甘肅省西北部,隸屬甘肅省酒泉市管轄。東經92°13′-95°30′,北緯39°53′-41°35′。東西分別與瓜州縣、肅北蒙古自治縣和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相接。全市總面積3.12萬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400平方公里,僅占總面積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圍,故有"戈壁綠洲"之稱。
氣候條件
敦煌大部分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明顯的特點是氣候乾燥,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年平均降水量39.9毫米,蒸發量2486毫米,全年日照時數為3246.7小時。這里四季分明,春季溫暖多風,夏季酷暑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氣溫為9.4℃,月平均最高氣溫為24.9℃(7月),月平均最低氣溫為-9.3℃(1月),極端最高氣溫43.6℃,最低氣溫-28.5℃,年平均降雨量39.9毫米,蒸發量2490毫米,年平均無霜期142天。
自然資源
敦煌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芒硝、石棉、釩、金、錳等4大類26個品種,其中位於方山口的釩礦探明儲量125.86萬噸,位居全國第四,近年又發現儲量很大的敦煌玉,玉質僅次於和田玉。
旅遊景區
莫高窟
敦煌三危山旅遊區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和莫高窟與佛為緣,相互輝映,在絲綢之路上形成了一道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旅遊風景線。三危山東西綿延數十里,主峰隔大泉河與鳴沙山相望,其「三峰聳立、如危欲墮,故雲三危」。三危山是敦煌歷史的一座名山,是敦煌文明歷史的發源地,據山海經記載,三危山是神鳥三青鳥居住的地方,在遠古神話傳說中,三青鳥是為神話人物西王母取食的童子,這給三危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結合上書左傳,史記等記載,原住於洞庭湖,鄱陽湖之間的三青部落,在當時的部落戰爭中戰敗,一部分三苗人被流放到了三危山,據史書考證,三青本來是以鳥聲龍身為圖騰的民族,所謂的三青鳥居之,就是南方以三鳥為圖騰的民族被流放到了這里,三苗民族遷移到了三危山,成為歷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的敦煌居民,也由此翻開了敦煌燦爛歷史的第一頁。
『拾』 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位於哪裡
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位於甘肅省敦煌市。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甘肅省敦煌市。它始建於前秦宣昭帝苻堅時期,後歷經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西夏、元朝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1961年,莫高窟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與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後加麥積山石窟稱四大石窟。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單位聯合攝制的大型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首映。紀錄片以亞洲文明對話為題材,向人們展現了不同文明之間命運相通、文化相通、藝術相通的奇妙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