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這么多省,哪個省對文化人最受追捧
中國這么多個省市中,肯定是陝西人對文化人最為尊敬。
陝西人崇尚那些文化人,因為自己骨子裡的文化自信。就像我說的,由於幾千年之前冠中是富庶之地,所以這幾千年的財富和文化累積,讓陝西人有了非常良好的自我感覺,而在古代,富饒之地往往出大官出讀書人,所以這種算是千百年來的傳承吧,並且陝西人自信,所以也就不會屈服,要知道在曾經的抗戰時期,陝西人對日本那事絕不後退一步,就算他們自己裝備落後,但仍然堅守著陣地,甚至在被日本攻城之後,八百陝西人不願意投降,紛紛跳入黃河自殺。
B. 為什麼東北文化輸出的影響力比江浙滬更大
東北文化輸出的影響力比江浙滬更大。文化不是漂浮在空中的東西,而是依託於現實的基層社會。江浙滬文化的發達時期,隨著基層群體失去活力而逐漸衰落。江浙一帶的黃金時代是在宋、元、明、清時期。在小規模的農民經濟下,江蘇和浙江擁有中國最密集的水田和絲綢織造業。伴隨著水稻和絲綢而來的是良好的鄉紳群體和科舉傳統,在鄉紳鄰居的幫助下,產生了全國數量最多的進士。
這種地域歧視或黑,古今中外,都與經濟是否發達有關。廣東人雖然有錢,受人尊敬,但在古代,這個地方就像那裡的人一樣不受歡迎。它被稱為南蠻之地,而南蠻人是放逐罪犯的地方。在歐洲,西歐人看不起東歐人,但美國人不會。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分享就到這里了,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評論中告訴我們。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歷史文化遺存,都對華夏文明的進步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我們來看下中國的這幾個歷史文化大省。
D. 哪個省的文化底蘊最為豐富,文化名人最多
應該是四川省,自古川蜀大地人才輩出,有很深的文化底蘊。
其次文化底蘊比較深的是陝西,西安咸陽曾經是很多朝代的古都,出土的文物也是最多的。
然後就是河南,奴隸社會的商朝夏朝周朝都在這里,甲骨文誕生於河南安陽。
E. 為什麼四川的文化輸出如此強勢
曾經我也有過這樣的疑問,明明四川省作為一個經濟發展程度中等偏上的中西部省份,既沒有政治優勢也沒有經濟優勢。但是為什麼給人的感覺卻是,文化輸出這么強勢呢?到處都是四川方言,到處是川菜呢?
後來我找到了一些東西來支撐我的看法,想跟大家分享我的拙見。
一、四川人口多佔優勢
要知道四川本省8千多萬,而重慶3千多萬,還有漢中、遵義、昭通這些與四川同根的,也就是說擁有1.3億的人會講四川話,是四川同源的兄弟。整個四川就佔了10分之1的中國人了。
好想再去一次四川,再去感受一下成都的美景。
F. 請問中國文化底蘊最深厚的是哪個省
河南、陝西,浙江、江蘇四省文化底蘊最深了。河南省的洛陽開封古都,陝西的西安、江蘇浙江的民歌評彈名譽中外。
G. 中國哪個省的歷史文化底蘊最深厚
中國哪個省的歷史文化底蘊最深厚?國慶檔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算是口碑票房雙豐收的電影,其實看了電影才知道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小地方,都散發著自己的魅力。我們大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遺存,這些歷史文化都對華夏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說到歷史底蘊的地方,陝西,河南,山東,甘肅的歷史都是有悠久的歷史底蘊的,只是他們各自代表的文化和歷史都有一定的差異。除了這些大家熟知的地方,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小地方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底蘊,但現在卻已經沒了當年的輝煌與繁榮。
絳州鍾樓建於北宋乾德元年,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是現存最古老的鍾樓之一,後來因為鍾樓內失火,元明年間對鍾樓進行了幾次重建和翻修,現在留存的建築是明朝所修葺的,在清代時候也有幾次小的修補。
現在的鍾樓還是保留的比較完整,鍾樓周圍已經被辟為公園了,成為了老人和孩子們清早、傍晚的好去處,鍾樓雖然沒了往日的輝煌,但是在當今這個時代,能與人們一起享受清晨與傍晚的慢時光,也是一番景象。
其實中國具有豐厚歷史底蘊的小地方還有很多,有些地方還保留得很完整,如果有機會我希望能用鏡頭記錄下這些鮮為人知的地方。有時候內心還是很糾結,既想這些地方被更多人知道,又不想這些地方因此被破壞。也呼籲大家在追隨歷史的路上,慢些腳步,感受它的宏偉壯麗,也給後代留一些歷史瑰寶。
H. 傳統文化保留最好的省份
鄭州,別名商都,位於河南省中北部,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古老的少林寺就藏於鄭州嵩山密林之中,但絲毫不影響它威名遠揚。少林寺建於北魏時期,其間古老的建築遍布,不論是鍾樓還是古樓的幽遠聲響,還是大雄寶殿的雄偉壯觀,亦或是達摩洞中的深邃,都在訴說著少林寺的悠悠歷史。
中國文化底蘊最深厚的省份,八大古都有一半在這個省
二、洛陽
洛陽,古稱神都,位於河南省西部,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著名的漢魏洛陽城遺址位於今洛陽城東15公里,整體呈現長方形,因其被洛河河水沖毀,因此現存的遺址之中,只有東、西、北三面較為完整。閶闔門是北魏皇宮的正門,即使現在早已是斑駁劣跡,但也隱藏不住其巍峨雄偉之勢。遺址之中的永寧寺是皇家寺院最為豪華的寺院,佛像、佛台、帳幔、蓮花等,都極為精巧,彰顯著其壯麗之姿。考古學家對於古遺址的挖掘還在進行之中。
中國文化底蘊最深厚的省份,八大古都有一半在這個省
三、開封
開封,古稱東京,位於河南省中東部,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境內的清明上河園將清明上河圖之中的美景以最大的程度還原,還原了那古都城汴京的繁榮與昌盛。登上端莊的拂雲閣,極目遠眺,收全園之景於眼中,好不壯觀。或是去那趣園之中,嬉戲打鬧,盪鞦韆、射箭……各式各樣的宋代游戲,應有盡有,那是童心的復甦之地!最後到那民俗街上搜羅一些喜愛的古玩字畫,也是極為不錯的。
中國文化底蘊最深厚的省份,八大古都有一半在這個省
四、安陽
安陽,古稱殷,位於河南省最北部,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境內的殷墟是我國商朝的都城遺址,在這里發現了大批的甲骨文、青銅器,從而聞名天下。殷墟遺址整體嚴謹而庄嚴,宮殿宗廟現存80餘座,其間還有商王武丁配偶墓穴,其間的陪葬物品成為了研究歷史的重要工具。在這里發現的後母戊大方鼎成為了目前最重的青銅器,我們不得不感嘆於古代人們的智慧與能力!
中國文化底蘊最深厚的省份,八大古都有一半在這個省
河南,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的省份,在這里探尋歷史的足跡,總能在不經意間就震撼人心!
I. 中國哪個省份,歷史文化最厚重
陝西。理由有一下幾點:
1、地理位置上,這兒是黃河、涇河、渭河交匯的地方,地勢平緩,土地肥沃,八百里秦川,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糧食產區之一;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藍田猿人、半坡遺址。
2、是炎帝、黃帝的誕生地,同時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她分別繁衍下了女媧,伏羲,後來女媧,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黃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後裔,故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於華胥氏。
3、黃帝在這里鑄鼎、分華夏為九州,中華農耕文明的始祖後稷在這里教稼先民從事農業生產;從中華文字文明的始祖倉頡在這里發明文字。西周的歷史也在這兒。周文王制定禮樂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
4、最偉大的最輝煌的三個朝代——秦、漢、唐的都城所在地。這三個朝代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三個時期,秦漢、漢唐,至今我們都是漢族、漢人,國外的中國聚居地叫做唐人街。這兒是絲綢之路的起點,華夏文明從這兒出發,輸出到全世界。這三個朝代在世界史上都是舉足輕重的,是當時人類文明的最高代表!
5、到了近現代,尤其是抗戰時期,延安是華夏大地的話語中心,從延安發出的每一個指令都會被世界傾聽!
從史前到現在,陝西省的歷史延續的很好,幾乎沒有斷代。
宋元時期開始,隨著版圖的擴大,陝西偏居西北,不利於掌控天下,逐漸偏離了政治的中心,華夏的文明逐漸向中原地區過渡。但陝西絕對是歷史最厚重的地方!
J. 中國文化大省的排名
第一名:山東
山東又稱齊魯(周代齊、魯兩國均在其地),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諸子百家時代里表現最優異並首先
崛起的文化中心,涌現了一大批至今仍對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產生影響的文化巨子,如孔子、孟子、
管子、曾子、孫子、墨子等等,他們為奠定中華文化的基脈貢獻甚巨,尤其是孔子、孟子家鄉,其地儒
家學說思想淵源流長,亦素有「禮儀之邦 」的美譽 。宋代蘇軾詩雲:「我生本西南,為學慕齊魯」,
齊魯學風為士夫文人所景仰,從中可見一斑。故有人稱,山東文化是中國文化之源,山東是中國 的一個
縮影;並且在隨後(指秦漢以後)的歷朝歷代中表現雖有些起伏, 但總體上可稱上佳。宋之前,其綜合
表現僅次於河南;北宋中後期之後,河南迅速地失去其作為文化中心的地位而風光不再,山東人文狀況
卻較之其隋唐五代時期的相對低迷而有著顯著的改觀,並在北方諸省中,表現一直最出色、最穩定(即
使是元代以來,長期作為都畿之地、挾政治優勢的河北亦不能駕其而上),像「智神」諸葛亮、賈思勰
、「書聖」王羲之、劉勰、顏真卿(祖籍山東)、王禹、張擇端、辛棄疾、李清照、戚繼光、馮惟敏、
李攀龍、宋琬、王士禎、蒲松齡、孔尚任、趙執信、劉墉、傅斯年等都出自山東。
所以,五個文化大省山東理應佔有一席。
第二名:河南
河南地處中原,古稱中州,其在第一個諸子百家時代表現也很突出,比如老子、莊子、范蠡、商鞅、李
斯、蘇秦、呂不韋、石申等也堪稱 那一時期出類拔萃的人物,總的來說,在這一時期河南的人才從總體
質量 及對後世影響上雖然稍遜於山東,但在人才數量上卻佔有一定優勢。 尤有甚者,自秦漢以後迄北
宋前期的一千多年裡,地處中原腹地的河南一直穩居中國文化中心的位置,晉朝即有「天下名人,中州
過半」的說法;並且在盛唐時期達到其輝煌的頂點,錢仲聯曾雲:「唐詩大家胥出中州」可為印證之一
。 雖然北宋以後中州人才下降的趨勢明顯,但相對北方諸省,仍在高位上運行。先秦以後其地出產的代
表人物有晁錯、張仲景、 張衡、向秀,阮籍、謝靈運、謝眺、庾信、鍾嶸、玄奘、一行,「畫聖」吳道
子、「詩聖」杜甫、「一代文宗」韓愈、劉禹錫、岑參、白居易與元稹、李賀、元結、李商隱、程顥與
程頤、岳飛、許衡、王鐸、侯方域以及近代的馮友蘭等等難以勝數。中州名人見於《二十五史》,事跡
可查者不下5000人。據繆世鴻「歷代傑出專家學者的地域分布」表,元之前各時期河南人才數量曾長期
穩居前三(絕大多數時期列第一,總人數列第一)。亦可參觀丁文江對《二十四史》辟有列傳的歷史人
物進行 籍貫考證提供的人物分布資料。
這樣一個人才輩出省份入選五個文化大省是不容置疑的。
第三名:江西
號稱「文章節義之邦」的江西,在宋代以前,所出人才並不突出, 除陶淵明之外幾乎舉不出其他有份量
的文化名人,但在北宋中後期迅速崛起並完全取代了河南作為文化中心的位置(單就詩家而言,唐時「
唐詩大家胥出中州」,至宋時,則轉而為「宋詩大家胥出江西了」,唐有「李杜韓白」, 三位中州人一
位蜀人;宋有「歐王蘇黃」,三位江西人一位蜀人),並且一直保持到明代中前期。況且宋朝是華夏文
化的造極之世, 宋明時期又是中國學術文化史上的第二個諸子百家時代, 江西文化人無疑是其中的主
角。兩宋時期,眾多文化巨子從江右噴薄而出,叱吒風雲,開宗立派,引領潮流, 晏殊、歐陽修、李覯
、曾鞏、王安石、黃庭堅、陸九淵、楊萬里、姜夔、文天祥等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 這一時期也無疑
是江西人文輝煌燦爛、如日中天的極盛之期,並且為華夏文化之登峰造極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從而
對中華文化的進程作出了無與倫比的巨大貢獻。
元代至明初,江西文人承宋代之餘烈,在正統的文化領域里,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仍然首屈一指,之後也
在比較高的水平上運行。元代以來江西所產的著名文化名人有馬端臨、吳澄、虞集、羅貫中、羅欽順、
湯顯祖、宋應星、魏禧、朱耷、蔣士銓、陳三立、文廷式、李瑞清 、陳寅恪、蕭公權、傅抱石等等,亦
可稱得上超超玄箸矣!
這樣一個在中國文化極盛之期取得最高成就的省份應該占據其中之一席。
第四名:浙江
「江浙」常並稱,也為更好地說明問題,筆者先將其視為一整體加以論述,作為宋元至明初文化重心的
江西,在長時期興盛之後,大致在明代成化年間跌落較大,而宋元以來人文表現也一直很優秀的浙江,
就在這時,終於大大地凌駕於江西之上了,加之,稍後的江蘇人文狀況也一路高歌猛進,先後邁越閩贛
;從此,江浙互相頡頏,迭為雄長,開創了中國文化史江浙時代,成為中國文化中心,並一直保持至今
!分論之:
用人才輩出、經久不息來形容浙江決不為過,其文化起步遠早於江西。宋之前,其文化名人有勾踐、褚
遂良、虞世南、駱賓王、賀知章等。宋元時期表現也相當優異,甚至人才總數上還超過江西,但其學術
不佔主流(重要性被大打折扣),頂級人物也遠不如江西多。這一時期,浙江文化名人有沈括、林逋、
周邦彥、陸游、呂祖謙、陳亮、葉適、吳文英、張炎、趙孟l、王冕、陶宗儀等。明前期即可與江西並駕
齊驅,中期以後則大大超越,直至江蘇崛起前,還獨領風騷了一段時期。明清以後人物有劉基、方孝孺
、於謙、徐文長、施耐庵、黃宗羲、袁枚、章學誠、龔自珍、吳昌碩、沈曾植、王國維、章太炎、蔡元
培、秋瑾、魯迅、豐子愷、潘天壽等數不勝數。
是故,浙江堪稱名副其實文化大省。
第五名:江蘇
江蘇與浙江相較,宋之前,江蘇略勝 (尤以兩晉及南北朝時期表現更為明顯)。宋之前,其代表人物有
葛洪、陶弘景、顧愷之、陸機、陸雲、蕭衍、劉義慶、鮑照、張旭、李煜等等,在南方諸省中表現最優
異。但宋元時期有一段低谷(與自身比較),遠不如浙江。只有范仲淹、秦少游、陳後山、范成大等少
數幾人可躋身於名家之列。不過,明中晚期以後其文化又重新崛起,並最終駕浙江而上成為人才密集度
最高的省份 (然近代以後浙江又有反超的跡象)。
明清時期江蘇文化名人有高啟、王世貞、顧憲成、徐霞客、沈周、文徵明、董其昌、祝允明、吳承恩、
歸有光、馮夢龍、陳子龍、鄭板橋、金聖嘆、顧炎武、錢謙益、趙翼、劉鄂、徐悲鴻、梅蘭芳,真可謂
群星璀燦、不勝枚舉。
所以,五個文化大省裡面不能沒有江蘇。
第六名:湖南
古稱「三苗」的湖南,近代以前,文物教化遠遜於中原及東南地區,乃不爭之事實。所謂「湖南人物,
罕見史傳」,即是古代湖湘乏才的真實寫照。150年前幾千年漫長歲月里,湖南只有唐時歐陽詢、懷素,
宋時周敦頤,元時歐陽玄,明時李東陽,清初王夫之等少數人可躋身於文化名人之列。19世紀後半葉,湖
南人物憑籍其傑出的軍事才能,而成為軍功時代的弄潮兒,由軍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文化,迅速走強,
可謂人文蔚起,曾國藩、程潛、毛.澤.東 (以上三人是湖南近世如此強勢之關鍵人物)、何紹基、王]
運、楊度、譚嗣同、沈從文、瓊瑤、龍應台、曾熙、譚延]、齊白石、賀綠汀、黎錦暉、譚盾、田漢、歐
陽予倩、向達、蔣廷黻、蔡儀、李澤厚、方克立、黎錦熙、陳子展、劉大傑、楊樹達、余嘉錫、周b生、
曾昭掄、周光召等即是近世湖南籍文化名人的傑出代表,稱之為名流輩出,決不為過。但隨著時代性質
的改變,湖南人文能否將強勢繼續下去確實是一未知數!
雖如此,我仍然願意將其列於第六,並希望其文化能可持續一路走好。
第七名:山西
宋元之前,古老三晉亦稱文化昌盛之地,曾涌現過許多著名的歷史文化名人,其中大思想家荀況,著名
文藝家薛道衡、王勃、薛稷、王之渙、王維、盧綸、王昌齡、柳宗元、白居易(祖籍山西)、溫庭筠、
司空圖、張彥遠、司馬光、米芾、元遺山、白樸、關漢卿、鄭光祖等,即是其中之代表人物,可謂群星
燦爛、光芒耀眼, 由此,也永遠定格了山西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比較高的地位。
但宋元以後,受日益熾熱商業風潮影響,致全民皆商,斯文掃地,晉地文化事業從此一落千丈而幾成文化沙
漠。拿句時髦話來概括: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沒能協調發展 (人家徽州地區就處理得相當完美)。數百
年間,除明末清初的傅山而外,在文學藝術史上,幾乎再也見不到晉籍名家的影子,如果說「三晉風騷
雜偽真,遺山歿後更無人。」 似嫌略帶誇張的話,那麼將末句中遺山改為傅山,而成「傅山歿後更無人
」,便與實際無差了!晉地明清兩代將近600年間沒出過一位狀元亦可印證。
盡管如此,鑒於其文化以前曾有過輝煌,同樣可以入選。
第八名:福建
福建是文化起步時間與江西差不多,且其文化最鼎盛之時期也在兩宋。理學四大學派中閩有其一,即閩
派。宋時,閩地出產的著名文化名人有 柳永、朱熹(江西婺源人,生長於閩地)、元幀......盡管其時
福建傑出人物總數上不及浙江,影響上遠不如江西,但與贛浙並列一甲還是可以的。元代時,與贛浙相
較即黯然失色。明時雖有起復,但給人印象是名家眾而大家稀;清代中前期無足道。元至清中前期,這
600年中閩地能稱得上傑出人物者只有楊榮、李贄、李光地以及不甚光彩的貳臣洪承疇等少數幾人。晚清
後得地利之便,人文蔚起,林則徐、沈葆禎、嚴復、陳衍、陳寶琛、鄭孝胥、林語堂、冰心等等皆一時
之俊才,共同譜寫福建人文之新篇章。
司馬光謂:閩人狹險。正因其狹險,所以閩地人才,給人的感覺,器狹容小、識高才薄,影響普遍不頂
大,福建文化在全國的地位,自然受到了限制。
第九名:河北
自古燕趙之人俗重氣狹,好結朋黨。故前有荊軻、高漸離、樊於期、田光等慷慨悲歌之士!後有劉關張
趙(除關外均為河北人)結義兄弟生死相依之典型!河北是華夏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且其南部為中原
之一部),宋以前,各時期人才數列位均在前五名(據繆世鴻「歷代傑出專家學者的地域分布」表)。
其綜合排名列於豫魯陝之後,居第四位;但其所出人才數量雖多,真正影響大的極少,甚至遠不如其隔
壁鄰居――綜合排名列於第七的山西。宋之前,其著名文化名人有,扁鵲、董仲舒、劉琨、祖沖之、酈
道元、盧照鄰、高適、劉長卿、賈島等。兩宋時,人才跌入低谷,排名列於十名開外。後由於長期建都
北京,作為畿輔之地的河北,其人才數在北方諸省中,始終保持前兩名之位置(元代時,甚至居於各行
省第一)。 元之後,河北所產傑出人物代表有,郭守敬、馬致遠、顏元、紀昀、翁方綱、張之洞、李大
釗等等。
總的說來,就河北這樣一文化啟動較早、後又長期挾政治之優勢的地區而言,只出這樣一些人才, 其文
化上表現是難以稱得上是出色的!同時也說明該地區孕育傑出人才的能力是不夠的。
第十名:湖北
作為古荊楚文化區之腹地的湖北,其文化起步期幾乎與中原同時,先秦時,楚地即出現過屈原(中國最
早的偉大詩人)、宋玉、唐勒、景差等文化名人,在南方諸省中,絕無與之比肩者。只可惜後勁不足,
在以後各時期的表現都難以稱為上乘。秦漢至清末,其貢獻的著名文化名人只有陸羽、孟浩然、杜甫(
祖籍)、岑參(生於)、皮日休、宋祁、張居正、李時珍、袁宏道、楊守敬等少數幾人。也難怪,近代
大學者梁任公會給湖北貼上: 「學者無聞」、「學者希焉」的標簽。
只不過,清末以後,得能吏張之洞苦心經營之利並沾民國首義區之光,使得其經濟與政治地位明顯提升
,人文環境亦隨之改觀。黃侃、熊十力、王世傑、李四光、湯用彤、李濟、聞一多、徐復觀、曹禺等湖
北籍文化名人之出色表現也足以 使鄂省人文狀況在全國的位置前移,但願不會是如往常一樣的曇花一現
(有人總結:湖北文化發展的速率恰 與我國統一發展的速率成反比,即當國家統一並快速發展時, 湖
北便無生機,但當國家分裂或變革之時,湖北便興旺發展。對此,我深有同感)!
所以,我將其列於第十位。然若,今日之湖北人繼續以「九頭鳥」自命的話 (更要命的是不以為恥而反
以為榮),那麼,鄂省文化前景必定堪憂,殊不知聰明會反被聰明誤也!湖北人也就永遠逃不脫「言過
給分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