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疆的特色是什麼
新疆當地特色1: 古絲綢路
絲綢之路是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國際通道,正是這條古道把古老的中國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連接起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這條東起中國古都長安(今西安)、西至地中海東岸的古絲道有一半是在新疆境內,因此新疆是東西文化的薈萃交融之地,留下了許多歷史遺跡。
(1)新疆民族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新疆是多宗教地區,主要宗教有伊斯蘭教、喇嘛教(藏傳佛教)、佛教、 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和薩滿教,其中伊斯蘭教為維吾爾、哈薩克、回、柯爾克孜、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撒拉、東鄉、保安等10多個民族所信奉。伊斯蘭教在新疆社會生活中有較大的影響。
現在全疆各地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和其他宗教活動場所包括喇嘛廟、天主教堂等,共23000多處,充分滿足了各族信教群眾的需要。
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陸地邊境線5600多公里,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國接壤,在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現在是第二座「亞歐大陸橋」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拓展鏈接:網路_新疆
2. 新疆還有哪些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已經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新疆自治區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是木卡姆說唱藝術。
「新疆維吾爾族木卡姆說唱藝術」是流傳於中國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是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
在維吾爾人的特定文化語境中,「木卡姆」已經成為包容文學、音樂、舞蹈、說唱、戲劇乃至民族認同、宗教信仰等各種藝術成份和文化意義的詞語。
3. 新疆有哪些文化遺產
新疆是絲綢之路咽喉要地,也是世界唯一四大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希臘文化、波斯伊斯蘭文化、古代中國文化)的交匯地,還是一個民間文化遺產大區。
新疆各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各具風貌、沉澱深厚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如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歷史悠久的民間美術、民間樂器;難以忘懷的民間舞蹈、民間雜技、民間手工技藝、民間生產商貿習俗;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五味俱全的飲食文化;風格各異的民居文化、交通習俗;特色鮮明的人生禮俗、歲時節令以及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民間醫葯等民間文化遺產,凝結著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情感與理想,也是新疆各族人民智慧的體現。至今還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道德和情操,成為人們獲取知識的寶庫和民族凝聚力的象徵。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民間文化遺產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農耕(游牧)生活方式也必然發生變化,給一向主要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民間文化遺產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民間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有逐漸縮小的趨勢,許多頗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民間文化遺產隨時都有消失的危險。留住歷史,留住記憶,讓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的民間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保護迫在眉睫。
作為有社會責任感和文化使命感的知識分子,我們自覺主動地擔起了傳承和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重任。在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苦環境中,自費「上山下鄉」,深入秘境,追蹤采訪,記錄拍攝,歷經數十年,我們和當地的原生態部族一起感受了時代的變遷,既親眼目睹了現代化及其現代文明給當地人帶來的驚奇、喜悅、快樂和幸福,同時也深深感受到,蘊涵著豐富的民間文化遺產的原生態文化也受到了現代化及其現代文明的巨大影響。從而激發了我們盡量陝、盡量完整而客觀地記錄下這些原生態文化的責任感、緊迫感、使命感。
古代岩畫
民間繪畫
民間剪紙
維吾爾族刺綉
哈薩克族刺綉
蒙古族刺綉
柯爾克孜族刺綉
生活器具
民間雕塑
草原石人
民間木雕
磚雕裝飾
釉面磚裝飾藝術
膜鳴類打擊樂器
體鳴類打擊樂器
氣鳴類吹管樂器
弦鳴類擊弦樂器
弦鳴類撥弦樂器
弦鳴類弓弦樂器
維吾爾族「麥西熱甫」
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
《刀郎木卡姆》
《哈密木卡姆》
《吐魯番木卡姆》
維吾爾族「賽乃姆」
4. 獨具特色的新疆民族文化的名稱
在飲食方面,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以麵粉、大米為主食,主要吃牛、羊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凡是有信仰伊斯蘭教的群眾居住的地方和單位,都專門設置了供他們進餐的清真餐廳,所用的炊具、餐具都和漢族餐廳的炊具、餐具嚴格分開;供清真餐廳食用的牛、羊肉均由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群眾自己宰殺,並且嚴禁與豬肉一起存放、運輸和買賣;清真餐廳的管理人員和炊事人員一般也由少數民族職工擔任。
在待人接物方面,少數民族很重禮節。親友見面,一般都要握手問候。其中,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民族的群眾在遇到長輩或朋友時,習慣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把身體向前傾斜30°,並連聲地說:「撒拉買里孔木(意為『祝您平安』)!」這些民族的老年人到別人家裡或者在進餐時,常常雙手摸面做「都瓦」(一種祝福的宗教儀式),有時互相見面握手之後也做「都瓦」。
5. 新疆旅遊特色文化
在新疆,民俗文化旅遊前景廣闊。新疆傳統文化中富於表演和展示性的內容很多,演唱類的如維吾爾族的「十二木卡姆」演唱、哈薩克族的「阿肯彈唱」、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演唱、蒙古族的「江格爾」演唱等;雜技類如「達瓦孜」表演;民族體育類如賽馬、馬上競技、摔跤、叼羊等等。民族歌舞是新疆傳統文化中最富表演與展示性的形式。新疆久負「歌舞之鄉」之盛名,各民族的傳統歌舞藝術多姿多彩,僅以舞姿來看,維吾爾族輕盈舒展,哈薩克族風格粗獷剽悍,柯爾克孜族活潑,塔吉克族剛健,烏孜別克族動作優美輕快,塔塔爾族開朗奔放,風趣幽默,與各自的傳統音樂、舞蹈語言以及民族服飾等共同構成風格各異、內容獨特的藝術表演形式。由著名藝術家王洛賓改編的新疆民歌唱遍全世界有華人的地區,一曲「達坂城的姑娘」就吸引了許多國內外遊客到達坂城旅遊觀光。由此,以精品意識開發和包裝民俗文藝,提高其藝術欣賞性、娛樂性、參與性,並融入現代科技,就有可能形成產業,成為旅遊業魅力不減的重要精神支柱。特色是旅遊之魂,文化是特色的基礎,民俗則是最有特色的文化。在新疆47個民族和睦共處的大家庭中,民俗文化不斷傳承廣大。新疆的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有維吾爾族的麥西來甫、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高空達瓦孜、哈薩克族的阿肯彈唱會、吐魯番葡萄節等;民俗文化也異常豐富,涉及到生產、生活、歲時、禮儀習俗等各個方面。例如:古爾邦節、那達慕大會、肉孜節、叼羊、賽馬等。此外,還有與新疆人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絲綢文化、茶文化、陶文化、酒文化、…幾乎與旅遊相伴而行,是景點之需,也是遊客之需。各地有共性的東西,也有個性的特點,凡個性的旅遊產品大都以地方民俗取勝,這正是民俗文化形成產業的可為之處
6. 新疆少數民族文化的概況
截止2004年底,新疆人口為1963.11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約佔60.5%。各民族中,維吾爾族有897.67萬人,占總人口的45.73%;漢族有780.25萬人,佔新疆總人口的39.75%;哈薩克族有138.16萬人,佔新疆總人口的7.04%;回族有87.63萬人,佔新疆總人口的4.46%;柯爾克孜族有17.12萬人,佔新疆總人口0.87%;蒙古族有16.96萬人,佔新疆總人口的0.86%;塔吉克族有4.35萬人,錫伯族有4.08萬人,滿族有2.41萬人,烏孜別克族有1.42萬人,俄羅斯族有1.13萬人,達斡爾族有0.67萬人,塔塔爾族有0.47萬人,其他少數民族共10.79萬人。
新疆是多宗教地區。主要宗教有伊斯蘭教、喇嘛教(藏傳佛教)、佛教、 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和薩滿教,其中伊斯蘭教為維吾爾、哈薩克、回、 柯爾克孜、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撒拉、東鄉、保安等10多個民族所 信奉。伊斯蘭教在新疆社會生活中有著較大的影響。
新疆宗教組織主要有伊斯蘭教協會、伊斯蘭經學院和佛教協會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主要高校有:石河子大學、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新疆師范大學、新疆財經大學、塔里木大學等。
7. 新疆特有的歷史文化,傑出人物,名勝古跡,民族風情都有什麼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中,有關周穆王西巡昆侖會見西王母的故事。
西漢征匈奴,設西域都護府。
絲綢之路的歷史。
傑出人物:阿凡提。左宗棠收復新疆。傳說人物香妃。明星佟麗婭 王學兵 古力娜扎 李亞鵬。作家 畢淑敏 北野。歌手刀郎等。
名勝古跡:月牙泉。 。
民族風情:新疆舞,新疆二胡,十二木卡姆(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 新疆的歷史文化到底是什麼
提及新疆的歷史文化,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絲綢之路,但是這只是新疆歷史文化的一部分。新疆的歷史文化主要分為絲綢之路的文化、游牧民族文化、以佛為信仰的宗教文化。其中絲綢之路的文化最為重要。
「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連接其他洲的商業貿易之路。它把亞洲、歐洲。
非洲連接起來,進行貿易和文化的交流絲綢之路起源於漢武帝時期,當時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這就是絲綢之路的最初形態。絲綢之路的起始地位於當時的洛陽,在到達新疆之後,分為了北中南三路,到達了地中海東岸,東羅馬帝國等地方。
(8)新疆民族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新疆文化
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中,有關周穆王西巡昆侖會見西王母的故事。新疆境內考古發掘出土的大量陶器,其中不少彩陶的圖案紋飾與中原內地同期出土的陶器圖案紋飾相同或相近似。
距今3000年前,新疆出土的彩陶三角形紋、渦紋、弦紋的繪制和諸如陶豆一類器形,說明甘肅和內地彩陶藝術已影響到新疆彩陶文化的發展。
1995年10月至11月,民豐尼雅遺址3號棺出土色彩斑斕的錦被上織著「王侯合昏,千秋萬歲宜子孫」的小篆漢字和紋樣;8號棺木出土的一隻色彩艷麗的錦袋上有篆書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揭示了漢、晉時期尼雅與中原王朝密切的政治和經濟關系。唐代詩人岑參、駱賓王、洪亮吉等撰寫的雄渾的大漠、壯麗的山川、奇特的氣象、悲壯的征戰奇觀等奇妙絕倫的詩篇,膾炙人口,久傳不衰,稱為中國文學史上的「邊塞詩」。
隨著佛教由印度沿絲路傳入西域乃至中國內地。佛教文化成為當時西域的最重要的內容。龜茲佛學家、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來到內地講譯佛經、著述佛學經文。東晉高僧經西域赴印度取經,著有《佛國記》。
回鶻文《彌勒會見記》是中國最早的誕生在西域的戲劇文學劇本。龜茲樂、高昌樂、疏勒樂等在隋唐時期樂曲中佔有重要地位。
除樂曲外,琵琶、箜篌、鼓、角等西域傳統樂器也傳入內地,成了唐代以及後世音樂演奏中的主要樂器。西域舞蹈如:胡騰舞、胡旋舞、拓枝舞等傳入中原宮廷乃至民間。
宋元明清時期。喀拉汗王朝(9世紀末~1211)時期,隨著伊斯蘭教傳入西域並逐漸擴展,伊斯蘭文化對西域文化的影響愈來愈大。
著名突厥族學者玉系甫·哈斯·哈吉甫編著了反映當時社會及精神文化生活的詩體網路全書《福樂智慧》,著名維吾爾族學者馬赫穆德·喀什噶里著有突厥語工具書《突厥語大詞典》維吾爾族詩人玉素甫阿吉著有愛情敘事長詩《艾里甫與賽乃姆》。
蒙元時期有著名文學家馬祖常;著名散曲作家貫雲石;著名農學家魯明善著有《農桑衣食撮要》。明代旅行家陳誠著有《西域行程記》、《西域番國志》等。
9. 維吾爾族的文化是什麼
文化:維吾爾族有自己豐富的文化,如《突厥語詞典》、《福樂智慧》和大量的古代文獻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多姿多彩的歌舞和眾多的樂器,使維吾爾人成為能歌善舞的民族。維吾爾族的體育活動豐富多彩,有叼羊、達瓦孜、鞦韆、摔跤等。在民間還舉行一種包含歌舞、說唱、詩歌朗誦等項內容的麥西萊甫活動。
節日:維吾爾族的節日主要有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等。
宗教:維吾爾族古代曾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景教、祆教(拜火教)和佛教,從公元10世紀初起初步改信伊斯蘭教。
服飾:維吾爾族服飾有著悠久的歷史。 絢麗多姿的服飾便是維吾爾服飾文化的組成部分。維吾爾服飾形式清晰、紋路多樣、色彩鮮明。
維吾爾族人十分講究衣著打扮,男子傳統服裝為條絨無領黑色或花條布袷袢,黑長褲。腳穿套鞋,冬天高寒地區則穿氈筒。腰系質地不同的方形腰帶,維吾爾語稱「法嗒」,頭戴小花帽。女子無論春夏秋冬,都喜歡穿色彩絢麗、圖案別致的艾德麗斯綢寬袖連衣裙,外罩黑色金絲絨對襟綉花小坎肩;
維吾爾族人,無論男女都喜歡戴花帽。花帽,又名「朵帕」,吐魯番人叫「伯克」,維吾爾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備品,也是饋贈親朋好友、貴客佳賓的珍貴禮品。吐魯番花帽與新疆其他地區的花帽形制、花紋、色彩有明顯不同,其主要特點是紅花綠底,大花底空小,顏色紅火鮮艷,鑲黑色絨布邊,這種花帽,尤為老年人所喜愛。用珍珠串成圖案的「瑪勒江伯克」,高雅華貴,受到文化藝術界女士們的青睞,而宗教人士則喜歡戴帽沿用羊皮做成的「賽勒布西吐瑪克」。在城市,吐魯番男子常戴短沿硬殼圓形鴨舌帽,知識分子則喜歡戴做工考究的禮帽。
在吐魯番農村,許多維吾爾族群眾喜歡穿套鞋,維吾爾語叫「喀拉西」。這是一種用橡膠製成,穿著衛生,既保暖,又能保護皮鞋壽命的短腰膠鞋,無論是做禮拜還是做客,只要脫去外面的套鞋即可,方便、實用、衛生。套鞋「玉德克喀拉西」為圓頭,為一般人所喜愛;「買塞喀拉西」為尖頭,則受到中老年人和宗教人士的歡迎。
婚俗:維吾爾族實行一夫一妻制, 婚姻一般要經過擇偶、說媒訂親儀式(克其克恰依)、商定彩禮、訂婚儀式、尼卡(宗教儀式)和婚禮幾個階段。婚禮極為隆重和熱烈,男女雙方家中都要請客,客人贈送禮品,婚禮一般舉行三天。
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建國後,推廣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現兩種文字並用。
維吾爾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