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分析灤河口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灤河是渤海沿海地區的多沙性河流,每年輸入渤海2,670萬噸泥沙,主要堆積在河口附近,在波浪作用的參與下,建造了一個發育較快的三角洲平原。據C~14測定的年代數據和考古歷史資料,全新世以來先後形成五個次一級三角洲堆積體。即距今8000年以前的全新世早期三角洲,距今8000—3000年的全新世中期三角洲,距今30000—460年以前的的歷史早期三角洲,距今460—100多年以前的歷史晚期三角洲和主要是在1915年以後形成。
進入歷史時期以後,由於灤河河口分流點的一再遷徙與改道,自西南而東北,依次形成了.以汀流河為頂點的歷史早期三角洲,以馬莊子為頂點的歷史晚期三角洲和以蓮花池為頂點的最新三角洲。
發源於大馬群山的灤河,古稱濡水,由西北東南流,注入渤海,過灤縣後逐漸發育成三角洲平原。
灤河是一條強流量多沙性河流,年平均流量每秒一百四十八立米,懸移質輸沙量二千六百七十萬噸。每年六至八月汛期到來時,泥沙隨著洪流的猛漲猛落在下游快速淤積,使河道頻繁地分流或改道,形成放射狀水系,塑造了呈弧形向海延伸的扇形三角洲。灤河又是個弱潮汐河口,平均潮差一至一點五米,口外海區卻具有中等能量的波浪,在東及東北風波浪最強時,最大波高可達四點八米。由於河流與波浪因素的共同作用,在三角洲前緣的波浪帶上,波浪對灤河入海泥沙重新進行橫向搬運和分選沉積,從而形成了以中細砂粒級為主體的環繞三角洲前緣與岸線近於平行的濱岸沙壩。
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1978年對灤河三角洲及其鄰近地區進行野外調查,通過鑽孔對沉積物的分析和C14測定,發現自全新世以來,灤河入海泥沙先後形成全新世早期、全新世中期、歷史早期、歷史晚期和最新的五個次一級亞三角洲堆積體。
晚更新世末,灤河在沖積扇面上侵蝕下切,向南堆積成全新世三角洲。在灤河以北,昌黎平原南部,分布著一條條沙丘帶,其下的泥炭層成線狀分布。根據對七裏海西四公里毛河北村泥炭層剖面的實測及C14測定,在三點五米深的沙質粘土層為八千年前的廢棄河道沼澤相,八爺鋪海岸大沙丘下層,也發現有古三角洲平原的河漫灘相沉積,表明在全新世早期,灤河位於今灤河之北,流經昌黎平原的南部,由七裏海附近入海,建造了距今八千年前的全新世早期的三角洲。後來,灤河改道,廢河道逐漸演化成沼澤濕地。並因海岸沙堤的疊置,經風力吹揚而形成沙丘。堤內瀉湖濕地也演變成半封閉瀉湖。
在灤縣平原的東南部,灤河經溯河(新灤河)、小青河故道分流入海的泥沙,建造了距今八千至三千年前的全新世中期的三角洲,並形成三角洲前緣的曹妃甸等濱岸沙壩。根據近年在灤南縣劉小橋村鑽孔獲得六千年前的淤泥質沙粘土沉積,以及灤南縣胡各庄附近二點五米以下的泥炭層中發現有仰韶文化時期的石器,說明這一地區在全新世中期已經成陸,並有人定居。嗣後,因灤河改道北遷,來沙中斷,三角洲前緣受波浪、潮流浸蝕後退,形成寬闊的浸蝕潮灘。
進入歷史時期以後,由於灤河河口分流點的一再遷徙與改道,自西南而東北,依次形成了三個三角洲的堆積體。
1.以汀流河為頂點的歷史早期三角洲
樂亭縣城北的老灤河(灤河故道),以沖積平原上的汀流河為頂點,其泥沙經由大清河、長河和湖林河分流入海,建立了距今三千四百六十年以前的規模最大的主體三角洲,並在三角洲前緣形成打網崗、月坨、石臼坨等濱岸沙壩。
近年在樂亭縣境閻各庄附近曾出土有漢代的五銖錢及唐宋時期的開元、天聖、熙寧、元豐、崇寧、以及金正隆年間的古銅錢,表明早在漢代以前,三角洲平原已大部成陸,並已有人定居。1979年,在馬頭營南王莊子村開渠道時,在二至二點五米以下的海相沉積中,發現有與今海岸近於平行的古貝殼堤,經C14測定,其年代與渤海灣西岸起於天津市東南的小王莊經巨葛庄至沙井子的第Ⅲ貝堤相當,共同組成渤海西北部距今三千四百年至四千年的古海岸線。
渤海西岸Ⅲ貝堤至Ⅱ貝堤的古文化遺址中,也「僅見戰國和西漢的遺存,不見西漢晚期和東漢的遺存,再遲的就是唐宋時期的遺物」,這與灤河三角洲的文化遺存同樣在漢、唐之間出現中斷的年代上不相連續的現象,並非是偶然的巧合。北魏酈道元作《水經注》雲:「昔在漢世,海水波襄,吞食地廣,當同碣石苞淪洪波也」。這是指漢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五月,因地震而引起「渤海水大溢」,「浸數百里,九河之地已為海所漸矣」,說明西漢時期的這次大海浸,使灤河三角洲北面昌黎縣的碣石山大部淪於海,黃河北流入渤海的九河之地,即渤海灣西岸也發生大海浸,則介於碣石與渤海灣之間的灤河三角洲,也必因海浸而使海岸線後退了。
南北朝後期,由於地殼上升,海水逐漸減退,到唐宋時已基本上恢復到海浸以前的情況。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年)登臨碣石時,已是「披襟眺滄海」,海水已脫離碣石山重歸於海。西漢時原在今昌黎縣南置?縣,後為海浸所沒,乃罷?縣改置臨榆於今撫寧縣東榆關鎮。唐時碣石山仍屬其西北的盧龍縣,直至遼時始在碣石山南置廣寧縣,作為營州治所。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因與關外廣寧縣(今遼寧北鎮)重名相混,改廣寧為昌黎,並開始在灤河三角洲上置樂亭縣。從這一縣治建置的沿革,也反映了灤河三角洲經歷了西漢後期的海浸,及其後逐漸海退的過程以後,直至十二世紀,三角洲平原才得到開發。
1977年,在祥雲島的尖鋪村附近挖排鹼溝時,發現一艘埋藏在地下的長十丈的木船,其年代與渤海灣西岸歧口的貝殼堤相當,代表距今九百至一千年左右的灤河三角洲古海岸線。其時,三角洲前緣的祥雲島仍孤懸於海外。
歷史早期的灤河三角洲,由於灤河改道北徙,泥沙來源減少,直至清代,入海泥沙才促使祥雲島並岸,海岸線推進至撈魚尖,沙質海岸的沙嘴並一直伸展至曹妃甸附近。民國初入海口改走東支,由於泥沙來源中斷,海洋因素占優勢。伸向曹妃甸的沙咀,在波浪的沖刷下,被切蝕成一連串的孤立島嶼。三角洲前緣也被潮汐改造成寬闊的潮坪灘地。
2.以馬莊子為頂點的歷史晚期三角洲
隨著灤河的向北遷移與改道,灤河在馬莊子曲流彎頂決口分流,灤河岔又在灣頂黃口村附近決口,由灤河岔、老米溝、湖林河分流入海的泥沙在口外堆積,形成以馬莊子為頂點的距今四百六十??一百多年的歷史晚期三角洲,入海泥沙並在三角洲的前緣塑造了蛇崗、燈籠鋪、大網鋪和湖林口沙崗等濱岸沙壩。
這一多級決口扇堆積的歷史晚期三角洲,因僅接受灤河的部分來沙,三角洲平原伸展比較緩慢,由於它形成的時間較近,目前仍繼續得到部分泥沙的補給,其前緣沙壩至今仍保留完整。
3.以蓮花池為頂點的最新三角洲
灤河入海泥沙塑造的最新三角洲,是近一百多年來的堆積體,灤河上游山地原被清廷辟為圍場,植被保存良好,河清沙少,自清末開禁,「圍場伐木墾荒,盪然無所隔限,因頓成洪流」,水土流失,泥沙供給量的增加,三角洲平原向海推進迅速。
1915年,渤海大海嘯,八爺鋪至蓮花池之間的沙丘為海潮沖斷,灤河從此改道東流入海。七十年來,灤河挾帶的泥沙,堆積了突出於平原之外的弧形三角洲平原,並在三角洲外緣塑造了破船門沙崗、老河底沙崗等濱岸沙壩。
近期灤河流量加強,泥沙增多。1962年,出現歷年最大洪峰,流量每秒三萬四千立米。1959年,懸浮質輸沙量達二千六百七十萬噸。由於泥沙來源豐富,三角洲平原正以每年二百米的速度向海推進中,前緣沙壩在不斷堆積加高,扇形三角洲堆積體已突出於一般岸線之外。
㈡ 急用~~~~~~~~詹天佑和宋慶齡的資料~~~~~~~
詹天佑
詹天佑,字眷誠,江西婺源人。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出生在一個普通茶商家庭。兒時的詹天佑對機器十分感興趣,常和鄰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種機器模型。有時,他還偷偷地把家裡的自鳴鍾拆開,擺弄和捉摸裡面的構件,提出一些連大人也無法解答的問題。1872年,年僅十二歲的詹天佑到香港報考清政府籌辦的「幼童出洋預習班」。考取後,父親在一張寫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證明書上畫了押。從此,他辭別父母,懷著學習西方「技藝」的理想,來到美國就讀。
在美國,出洋預習班的同學們,目睹北美西歐科學 技術的巨大成就,對機器、火車、輪船及電訊製造業的迅速發展贊嘆不已。有的同學由此對中國的前途產生悲觀情緒,詹天佑卻懷著堅定的信念說:「今後,中國也要有火車、輪船。」他懷著為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信念,刻苦學習,於1867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紐海文中學業。同年五月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專攻鐵路工程。在大學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學習,以突出成績在畢業考試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中,獲得學位的只有兩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個。
回國後,詹天佑滿腔熱忱地准備把所學本領貢獻給祖國的鐵路事業。但是,清政府洋務派官員迷信外國,在修築鐵路時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顧詹天佑的專業特長,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師學堂學駕駛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艦「揚武」號擔任駕駛官,指揮操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第二年,蓄謀已久的法國艦隊陸續進入閩江,蠢蠢欲動。可是主管福建水師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卻不聞不問,甚至下令:「不準先行開炮,違者雖勝亦斬!」這時,詹天佑便私下對「揚武」號管帶(艦長)張成說:「法國兵船來了很多,居心叵測。雖然我們接到命令,不準先行開炮,但我們決不能不預先防備。」由於詹天佑的告誡,「揚武」號十分警惕,作好了戰斗准備。當法國艦隊發起突然襲擊時,詹天佑冒著猛烈的炮火,沉著機智地指揮「揚武」號左來右往;避開敵方炮火,抓住戰機用尾炮擊中法國指揮艦「伏爾他」號,使法國海軍遠征司令孤拔險些喪命。對這場海戰,上海英商創辦的《字林西報》在報道中也不得不驚異地贊嘆:「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國人會這樣勇敢力戰。『揚武』號兵艦上的五個學生,以詹天佑的表現最為勇敢。他臨大敵而毫無懼色,並且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還能鎮定如常,鼓足勇氣,在水中救起多人……」
從戰後到1888年,詹天佑兒經周折,轉入中國鐵路公司,擔任工程師,這是他獻身中國鐵路事業的開始。
剛上任不久,詹天佑就遇到了一次考驗。當時從天津到山海關的津榆鐵路修到灤河,要造一座橫跨灤河的鐵路橋。灤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漲急流。鐵橋開始由號稱世界第一流的英國工程師擔任設計,但失敗了;後來請日本工程師衽實行包工,也不頂用,最後讓德國工程師出馬,不久也敗下陣來。詹天佑要求由中國人自己來搞,負責工程的英國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同意詹天佑來試試。
詹天佑是一個認真踏實的人,他分析總結了三個外國工程師失敗的原因後,身著工作衣與工人一起實地調查,(P116)密測量。夜晚,借著幽暗的油燈,又仔細研究灤河河床的地質構造,反復分析比較,最後才確定橋墩的位置,並且大膽決定採用新方法——「壓氣沉箱法」來進行橋墩的施工。詹天佑果然成功了灤河大橋建成了。這件事震驚了世界:一個中國工程師居然解決了三個外國工程師無法完成的大難題。
詹天佑初戰告捷後,立刻遇到了更為嚴峻的考驗。1905年,清政府決定興建我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北京至張家口)。英俄都想插手,由於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他們的企圖沒能得逞。英俄使臣以威脅的口吻說:「如果京張鐵路由中國工程師自己建造,那麼與英俄兩國無關。」他們原以為這么一來,中國就無法建造這條鐵路了。在這關鍵時刻,詹天佑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全權負責京張鐵路的修築。消息傳來,一些帝國主義分子及英國報刊挖苦說:「中國能夠修築這條鐵路的工程師還在娘胎里沒出世呢!中國人想不靠外國人自己修鐵路,就算不是夢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們甚至攻擊詹天佑擔任總辦兼總工程師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頂著壓力,堅持不任用一個外國工程師,並表示:「中國地大物博,而於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我以為恥!」「中國已經醒過來了,中國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師和自己的錢來建築鐵路。」
1905年8月,京張鐵路正式開工,緊張的勘探、選線工作開始了。詹天佑帶著測量隊,身背儀器,日夜奔波在崎嶇的山嶺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風卷著沙石在八達嶺一帶呼嘯怒吼,颳得人睜不開眼睛,測量隊急著結束工作,填個測得的數字,就從岩壁上爬下來。詹天佑接過本子,一邊翻看填寫的數字,一邊疑惑地問:「數據准確嗎」?「差不多」,測量隊員回答說。詹天佑嚴肅地說:「技術的第一個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點模糊和輕率,『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於工程人員之口。」接著,他背起儀器,冒著風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認真地復勘了一遍,修正了一個誤差。當他下來時,嘴唇也凍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進入最困難的階段。在八達嶺、青龍橋一帶,山巒重迭,陡壁懸岩,要開四條隧道,其中最長的達一千多米。詹天佑經過精確測量計算,決定採取分段施工法:從山的南北兩端同時對鑿,並在山的中段開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兩端對鑿。這樣既保證了施工質量,又加快了工程進度。鑿洞時,大量的石塊全靠人工一鍬鍬地挖,湧出的泉水要一擔擔地挑出來,身為總工程師的詹天佑毫無架子,與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臉汗。他還鼓舞大家說:「京張鐵路是我們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錢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著我們,必須成功!」「無論成功或失敗,決不是我們自己的成功和失敗,而是我們國家的成功和失敗!」
為了克服陡坡行車的困難,保證火車安全爬上八達嶺,詹天佑獨具匠心,創造性地運用「折返線」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龍橋地段設計了一段人字形線路,從而減少了隧道的開挖,降低了坡度。列車開到這里,配合兩台大馬力機車,一拉一推,保證列車安全上坡。
詹天佑對全線工程曾提出「花錢少,質量好,完工快」三項要求。京張鐵路經過工人們幾處奮斗,終於在1909年9月全線通車。原計劃六年完成,結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費用只及外國人估價的五分之一。一些歐美工程師乘車參觀後嘖嘖稱道,贊譽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卻謙虛地說:「這是京張鐵路一萬多員工的力量,不是我個人的功勞,光榮是應該屬於大家的。」
京張鐵路建成後,詹天佑又繼任了粵漢鐵路督辦兼總工程師。這時,美國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要他親自去美國參加授銜儀式。為了全力參加祖國鐵路建設,他放棄了這一榮譽。
辛亥革命後,詹天佑為了振興鐵路事業,和同行了起成立中華工程學會,並被推為會長。這期間,他對青年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為作出榜樣外,還勉勵青年「精研學術,以資發明」,要求他們「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釣譽。以誠接物,毋挾褊私,圭璧束身,以為範例。」
詹天佑從事鐵路事業三十多年,幾乎和當時我國的每一條鐵路都有不同程度的關系。到晚年,因積勞成疾,不幸於1919年病逝。周恩來同志曾高度評價詹天佑的功績,說他是「中國人的光榮」。
宋慶齡
宋慶齡,海南文昌縣人。1893年1月27日生於上海。宋慶齡青年時代追隨偉大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致力於民主革命事業,1915年與孫中山結婚。她七十年如一日,把畢生精力獻給中國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事業,獻給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宋慶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產主義的偉大戰士,保衛世界和平事業的久經考驗的前驅,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1981年5月29日,宋慶齡在北京逝世,終年九十歲。
宋慶齡大事年表
1893年 1月27日誕生於上海。
1907年 離上海到美國留學。
1913年 夏,畢業於美國喬治亞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學院,獲文學士學位。
1914年 接替宋藹齡擔任孫中山的英文秘書。
1915年 10月25日,與孫中山在東京結婚。
1918年 8月,同孫中山遷居莫利哀路29號(今香山路7號)住宅。輔佐孫中山著書立說。
1922年 6月16日,陳炯明叛變。勇敢地留在總統府,掩護孫中山脫離險境。
1924年 1月20-30日,在廣州參加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5年 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向國內外介紹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和"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的遺囑。
1926年 1月,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堅持孫中山三大政策的演說。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1927年 3月10-17日,出席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當選為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
7月14日,發表《為抗議違反孫中山的革命原則和政策的聲明》,宣布站在堅持孫中山的革命原則和政策的立場上與叛徒們決裂。
8月1日,支持南昌起義。和毛澤東等22名國民黨中央委員發表《中央委員宣言》,痛斥蔣、汪集團背叛革命,號召革命人民繼續為反對帝國主義和解決土地問題而奮斗。
1929年 4月,離德國柏林回國。參加在南京舉行的孫中山的國葬儀式。行前發表《關於不參與國民黨任何工作的聲明》。
1932年 12月,與魯迅、蔡元培、楊銓等在上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擔任臨時全國執行委員會主席。
1933年 9月30日,在上海主持召開"世界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委員會"遠東大會。
1934年 4月20日,與何香凝等1779人聯名發表《中國人民對日作戰基本綱領》,要求發動抗日救國的民族自衛戰爭。
1936年 春,促成埃德加·斯諾和馬海德的陝北之行。5-6月間,與沈均儒、鄒韜奮等在上海成立"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
1937年 2月中旬,同何香凝、馮玉祥等13人聯名向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提出《恢復孫中山先生手訂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案》,力促國民黨改變立場、團結抗日。
6月下旬,同何香凝、胡愈之等16人發起"救國入獄運動",抗議蔣介石非法逮捕進步人士。
1938年 6月14日,邀集中外著名人士,在香港發起組織"保衛中國同盟",致力於戰時醫療救濟和兒童福利工作。
1941年 12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太平洋戰爭。在香港淪陷前,乘最後一架班機離港抵渝,繼續開展"保衛中國同盟"的工作。
1945年 9月,在重慶上清寺桂園張治中住所同毛澤東會見。
12月,離重慶回到上海。組織"中國福利基金會"(即"保衛中國同盟"的後續組織),從事婦女衛生、文化教育和社會救濟事業,支持進步組織和民主力量。
1946年 7月23日,在上海發表聲明,要求促成組織聯合政府並呼籲美國人民制止他們的政府在軍事上援助國民黨。
1948年 春,遷居到林森中路1803號住宅(即今淮海中路1843號上海宋慶齡故居)。
1949年 9月,受中共中央邀請,到北京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10月1日,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12月,被推薦為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
1950年 4月,出席在北京召開的中國人民救濟代表會議。當選為中國人民救濟總會執行委員會主席。
8月,宣布中國福利基金會改組為中國福利會,在婦女保健和少年兒童文化教育方面進行實驗性、示範性的工作。擔任執行委員會主席。
11月23日,出席在華沙召開的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當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
1951年 9月18日,在北京接受1950年"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金。旋將10萬盧布的獎金全部獻出,交給中國福利會作為創辦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之用。
11月26日,出席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成立大會。當選為該委員會主席。
1952年 年初,創辦《中國建設》雜志,親自指導該刊的編輯、出版工作,把新中國的真實情況介紹給全世界人民,以增進世界人民對新中國的友誼和了解。
10月,率領中國代表團參加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當選為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聯絡委員會主席。
12月11日,率領中國代表團出席在維也納舉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
1953年 1月13日,在莫斯科會見斯大林。
4月25日,出席第二次全國婦女代表大會。當選為中華全國民方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
1954年9月,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委員會副委員長。
12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當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955年 1月,擔任中蘇友好協會總會會長。
12月,訪問印度。
1956年 1-2月,訪問緬甸和巴基斯坦。
8月,訪問印度尼西亞。
1957年 9月,應中共中央的邀請,列席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全國婦聯第三屆執委會第一次會議上,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婦女聯合會名譽主席。
11月,隨同毛澤東率領的中國代表團抵達莫斯科,參加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及"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活動。
1959年 4月,出席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1961年 5月11日,在上海寓所會見毛澤東。
1963年 4月,從上海到北京,居住在後海北沿46號住宅(即今北京宋慶齡故居)。
1964年 2月,同周恩來、陳毅一起訪問錫蘭。
1965年 1月,出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1966年 11月12日,在北京參加紀念孫中山誕生一百周年大會,並發表題為《孫中山--堅定不移、百折不撓的革命家》的講話。
1975年 1月13日,出席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1978年 2月,出席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9月,出席第四次全國婦女代表大會。當選為全國婦女聯合名譽主席。
1981年 5月8日,在北京接受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授予的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同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接受宋慶齡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
同月1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決定授予宋慶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的榮譽稱號。
同月29日,因患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於晚8時18分在北京寓所逝世。黨中央、人大常委會、國務院決定舉行國葬。
6月4日,根據宋慶齡的遺囑,她的骨灰安葬在上海萬國公墓(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陵園)。
㈢ 唐山的文化及精神
唐山——灤河文化與長城精神的交融
唐山有兩條龍。一條灤河來自遠古,它自由自在穿越遷西、遷安、灤縣、灤南、樂亭,然後在樂亭縣躍入渤海,它留下的是燦爛的文化。另一條長城來自中華民族自身的創造,它凝聚著先人們的血汗與智慧,在燕山山脈起伏盤旋,縱橫飛舞,展示著邊塞先民的人文精神。
在這片由灤河哺育的土地上,繁衍著多民族的人群,傳承和創造著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灤河文化。這種文化表現出兼容並蓄的特徵,早在新石器時代,灤河文化就與周邊文化融合。此後歷朝歷代,都有各地的人們遷移定居,特別是明代,由山西、江西、江浙等地大量移民,僅灤南一縣,絕大部分居民都來自晉中晉南地區。他們帶來了黃河中游的文化習俗。此外,在冀東沿海地區還有著漁、鹽業生產及相應的生活方式,因而也存在著海洋文化,很顯然,灤河文化具有鮮明的包容性特點。
灤河文化形式多元,有平原農業、游牧業和工商業等以生產方式存在的文化形態;有飲食、特產、習俗、方言等以生活方式存在的文化形態;有遵化燕山書院、灤縣橫渠書院等十餘座書社為代表的科教形式的文化形態;有戲劇、書畫、年畫、剪紙、綉品、秧歌、制陶、泥人等的民間藝術形式的文化形態。灤河文化無窮的創造力,在藝術發展方面尤為明顯,如光彩奪目的冀東「藝術三枝花」——評劇、皮影和樂亭大鼓等,均創作流傳於唐山南部的沖積平原地帶的灤南、樂亭、灤縣、豐南等地,而且在傳統皮影基礎上,又產生了唐劇這一新型劇種。這說明,灤河文化不僅擁有自身的輝煌,而且具有現實的繁榮,也使燕趙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長城不僅是人類歷史上的建築風景,更熔鑄了先民們勤奮智慧與堅韌自強的人文精神。千百年來,長城沿線以其獨特的社會和歷史環境,形成了周邊民族豪爽豁達、能文能武的民風。唐山連接長城內外,是東北和關內的交通樞紐,自古多發戰爭,經濟文化交流頻繁,且臨近政治文化發達的京津兩地,接受傳統和現代文化十分便捷。為此,唐山人民兼采華夏之傳統,戎狄之驍勇,更兼古灤河流域蘊含的豐富礦藏,遂使唐山成為近代工業的搖籃、科學發展的沃土、鳳凰涅盤的奇跡。
歷史的風雲,都在長城留下了深深的印跡。且不說改朝換代的歷史,在近代,長城腳下的大部分地區都是革命根據地,很多有志之士為救民救國而壯烈犧牲。灤州起義、冀東大暴動、《大刀進行曲》的誕生、特別能戰斗的精神和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作為凝聚中華民族的歷史豐碑,作為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長城所象徵的中華民族精神必將在新的時代,煥發新的青春。
㈣ 請問這出自哪裡
辛普森一家
網路:
《辛普森一家》是美國福克斯廣播公司的一部動畫情景喜劇,由馬特·格勒寧創作。該劇通過展現霍默、瑪姬、巴特、麗莎和麥琪一家五口的生活,諷刺性地勾勒出了居住在美國心臟地帶人們的生活方式。該片從許多角度對美國的文化與社會、人的條件和電視本身進行了幽默的嘲諷。在4頻道的節目「100個最偉大的兒童節目」(2001)及「100部最偉大的卡通片」(2005)中均名列榜首。主人公霍默·辛普森在「100位最偉大的熒屏形象」中也名列榜首。該片被許多評論家視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動畫」。《時代》雜志在2000年將之題名為20世紀最偉大的電視節目。
http://ke..com/subview/717551/8345870.htm?fromId=1578767
㈤ 李寅的專業成果
1、1992年第5期,紫禁城雜志,載《咸豐末年的遷都之爭》
2、1993年,第三屆中國清宮史研討會,提交論文《清代王爺接見臣工禮節探索》 3、1994年第4期,紫禁城雜志,載《紅雕漆匣解析》4、1995年,第四屆中國清宮史研討會,提交論文《咸豐遲緩回鑾的原因探蹤》5、1995年,清東陵文化研討會,提交論文《清代文科殿試考析》6、2003年,遼寧民族出版社,載《康熙未予孝庄建陵的原因初探》7、2004年,中國紫禁城出版社,載《清朝皇陵的陪殉制度》8、2004年,科學出版社,載《清帝梓宮的停靈與起靈》9、2005年,中國紫禁城出版社,載《淺析清東陵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後文物保護的定位問題》10、2005年8月19日《中國文物報》,載《遺產地市場化管理的走勢及對策》11、2005年第85期《文物春秋》載《乾隆御制<知過論>賞析》12、2006年,科學出版社,載《發揮世界遺產作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13、2007年,中國紫禁城出版社,載《清東陵砂山培補略考》14、2007年,中華書局,載《清帝後陵寢殉葬品芻議》15、2007年,紫禁城出版社,載《清宮主位遺物的分類處理與焚化革新》16、2007年,北京燕山出版社,載《試述明清皇家陵寢的承接與嬗變》17、2008年,新華出版社,載《清代皇家棺具略考》18、2008年《中國紫禁城學會會刊》23期,載《惠陵建築修繕工程綜述》19、2008年《唐山社會科學》雜志第3期,載《清朝康熙帝陵寢建造之謎》20、2008年,中華書局,載《清乾隆裕陵隆恩殿建制與陳設變化述略》21、2009年第106期《文物春秋》載《昭西陵神道碑亭的建置及其影響》22、2009年,唐山市《灤河文化研究》第23期,載《清東陵文化》23、2009年,科學出版社,載《清東陵「圈牆文化」的搶救與發展策略》24、2009年《文物天地》218期,載《惠陵與「樣式雷」立樣圖卷》25、2010年第113期《文物春秋》載《清東陵段長城斷開的歷史考據》26、2010年,中國檔案出版社,載《乾隆烏喇那拉皇後剪發事因新證》27、2010年《紫禁城》雜志186期,載《同治帝惠陵規制之謎》
㈥ 資料大搜索..有禮品相送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 –1919年4月24日)(Jeme Tien Yow),字眷誠,廣東南海人,祖籍江西婺源,是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詹天佑1861年(清咸豐帝十一年)出生在一個普通茶商家庭。兒時的詹天佑對機器十分感興趣,常和鄰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種機器模型。有時,他還偷偷地把家裡的自鳴鍾拆開,擺弄和捉摸裡面的構件,提出一些連大人也無法解答的問題。1872年,年僅十二歲的詹天佑到香港報考清政府籌辦的「幼童出洋預習班」。考取後,父親在一張寫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證明書上畫了押。從此,他辭別父母,懷著學習西方「技藝」的理想,來到美國就讀。
在美國,出洋預習班的同學們,目睹北美西歐科學技術的巨大成就,對機器、火車、輪船及電訊製造業的迅速發展贊嘆不已。有的同學由此對中國的前途產生悲觀情緒,詹天佑卻懷著堅定的信念說:「今後,中國也要有火車、輪船。」他懷著為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信念,刻苦學習,於1867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紐海文中學業。同年五月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專攻鐵路工程。在大學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學習,以突出成績在畢業考試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中,獲得學位的只有兩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個。
回國後,詹天佑滿腔熱忱地准備把所學本領貢獻給祖國的鐵路事業。但是,清政府洋務派官員迷信外國,在修築鐵路時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顧詹天佑的專業特長,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師學堂學駕駛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艦「揚武」號擔任駕駛官,指揮操練。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第二年,蓄謀已久的法國艦隊陸續進入閩江,蠢蠢欲動。可是主管福建水師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卻不聞不問,甚至下令:「不準先行開炮,違者雖勝亦斬!」這時,詹天佑便私下對「揚武」號管帶(艦長)張成說:「法國兵船來了很多,居心叵測。雖然我們接到命令,不準先行開炮,但我們決不能不預先防備。」由於詹天佑的告誡,「揚武」號十分警惕,作好了戰斗准備。當法國艦隊發起突然襲擊時,詹天佑冒著猛烈的炮火,沉著機智地指揮「揚武」號左來右往;避開敵方炮火,抓住戰機用尾炮擊中法國指揮艦「伏爾他」號,使法國海軍遠征司令孤拔險些喪命。對這場海戰,上海英商創辦的《字林西報》在報道中也不得不驚異地贊嘆:「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國人會這樣勇敢力戰。『揚武』號兵艦上的五個學生,以詹天佑的表現最為勇敢。他臨大敵而毫無懼色,並且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還能鎮定如常,鼓足勇氣,在水中救起多人……」
從戰後到1888年,詹天佑兒經周折,轉入中國鐵路公司,擔任工程師,這是他獻身中國鐵路事業的開始。
剛上任不久,詹天佑就遇到了一次考驗。當時從天津到山海關的津榆鐵路修到灤河,要造一座橫跨灤河的鐵路橋。灤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漲急流。鐵橋開始由號稱世界第一流的英國工程師擔任設計,但失敗了;後來請日本工程師衽實行包工,也不頂用,最後讓德國工程師出馬,不久也敗下陣來。詹天佑要求由中國人自己來搞,負責工程的英國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得同意詹天佑來試試。
詹天佑是一個認真踏實的人,他分析總結了三個外國工程師失敗的原因後,身著工作衣與工人一起實地調查,(P116)密測量。夜晚,借著幽暗的油燈,又仔細研究灤河河床的地質構造,反復分析比較,最後才確定橋墩的位置,並且大膽決定採用新方法——「壓氣沉箱法」來進行橋墩的施工。詹天佑果然成功了灤河大橋建成了。這件事震驚了世界:一個中國工程師居然解決了三個外國工程師無法完成的大難題。
詹天佑初戰告捷後,立刻遇到了更為嚴峻的考驗。1905年,清政府決定興建我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北京至張家口)。英俄都想插手,由於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他們的企圖沒能得逞。英俄使臣以威脅的口吻說:「如果京張鐵路由中國工程師自己建造,那麼與英俄兩國無關。」他們原以為這么一來,中國就無法建造這條鐵路了。在這關鍵時刻,詹天佑毫不猶豫地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全權負責京張鐵路的修築。消息傳來,一些帝國主義分子及英國報刊挖苦說:「中國能夠修築這條鐵路的工程師還在娘胎里沒出世呢!中國人想不靠外國人自己修鐵路,就算不是夢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們甚至攻擊詹天佑擔任總辦兼總工程師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頂著壓力,堅持不任用一個外國工程師,並表示:「中國地大物博,而於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我以為恥!」「中國已經醒過來了,中國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師和自己的錢來建築鐵路。」
1905年8月,京張鐵路正式開工,緊張的勘探、選線工作開始了。詹天佑帶著測量隊,身背儀器,日夜奔波在崎嶇的山嶺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風卷著沙石在八達嶺一帶呼嘯怒吼,颳得人睜不開眼睛,測量隊急著結束工作,填個測得的數字,就從岩壁上爬下來。詹天佑接過本子,一邊翻看填寫的數字,一邊疑惑地問:「數據准確嗎」?「差不多」,測量隊員回答說。詹天佑嚴肅地說:「技術的第一個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點模糊和輕率,『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於工程人員之口。」接著,他背起儀器,冒著風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認真地復勘了一遍,修正了一個誤差。當他下來時,嘴唇也凍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進入最困難的階段。在八達嶺、青龍橋一帶,山巒重迭,陡壁懸岩,要開四條隧道,其中最長的達一千多米。詹天佑經過精確測量計算,決定採取分段施工法:從山的南北兩端同時對鑿,並在山的中段開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兩端對鑿。這樣既保證了施工質量,又加快了工程進度。鑿洞時,大量的石塊全靠人工一鍬鍬地挖,湧出的泉水要一擔擔地挑出來,身為總工程師的詹天佑毫無架子,與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臉汗。他還鼓舞大家說:「京張鐵路是我們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錢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著我們,必須成功!」「無論成功或失敗,決不是我們自己的成功和失敗,而是我們國家的成功和失敗!」
為了克服陡坡行車的困難,保證火車安全爬上八達嶺,詹天佑獨具匠心,創造性地運用「折返線」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龍橋地段設計了一段人字形線路,從而減少了隧道的開挖,降低了坡度。列車開到這里,配合兩台大馬力機車,一拉一推,保證列車安全上坡。
詹天佑對全線工程曾提出「花錢少,質量好,完工快」三項要求。京張鐵路經過工人們幾處奮斗,終於在1909年9月全線通車。原計劃六年完成,結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費用只及外國人估價的五分之一。一些歐美工程師乘車參觀後嘖嘖稱道,贊譽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卻謙虛地說:「這是京張鐵路一萬多員工的力量,不是我個人的功勞,光榮是應該屬於大家的。」
京張鐵路建成後,詹天佑又繼任了粵漢鐵路督辦兼總工程師。這時,美國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要他親自去美國參加授銜儀式。為了全力參加祖國鐵路建設,他放棄了這一榮譽。
辛亥革命後,詹天佑為了振興鐵路事業,和同行了起成立中華工程學會,並被推為會長。這期間,他對青年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為作出榜樣外,還勉勵青年「精研學術,以資發明」,要求他們「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釣譽。以誠接物,毋挾褊私,圭璧束身,以為範例。」
詹天佑從事鐵路事業三十多年,幾乎和當時我國的每一條鐵路都有不同程度的關系。到晚年,因積勞成疾,不幸於1919年病逝。周恩來同志曾高度評價詹天佑的功績,說他是「中國人的光榮」。
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其間,釐定了各種鐵路工程標准,並上書政府要求全國採用。中國現在仍然使用的4尺8寸半標准軌、珍氏自動掛鉤(Janney Coupler,亦稱姜坭車鉤、鄭氏車鉤,美國人 Eli Janney 所創)等等都是出自詹天佑的提議。此外詹天佑亦著重鐵路人才的培訓,制定了工程師升轉章程,對工程人員的考核和要求作出明文規定,並且定明工程師薪酬與考核成績掛鉤。京張鐵路堷訓了不少中國的工程人員,詹天佑所制定的考核章程亦成為其他中國鐵路的模仿對象。
京張鐵路建成後,詹天佑獲宣統賜工科進士,任留學生主試官等職。1910年,任廣東商辦粵漢鐵路總公司總理兼工程師,1912年兼任漢粵川鐵路會辦,負責興建粵漢及川漢鐵路。此後一直定居在漢口俄租界的鄂哈街9號(今洞庭街51號)。同年成立「中華工程師學會」,並被推舉為首任會長。民國成立後,於1913年獲政府委任為交通部技監,1914年獲頒授二等寶光嘉禾章。1916年,獲香港大學頒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1919年初,受命往海參崴和哈爾濱任協約國監督遠東鐵路會議中國代表。4月因病回漢口,4月24日病逝,終年五十九歲。
詹天佑與其妻譚菊珍埋葬在京張路青龍橋火車站附近。1922年青龍橋火車站豎立詹天佑銅像。1987年,附近再建成詹天佑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