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文化和社會習俗有哪些新變化
隨著西風日漸,近代中國文化和社會習俗出現了新的變化,最明顯的特徵是:
1、傳統文化習俗的淡化;
2、西方傳統習俗侵入並在青年一代中漸成風氣;
3、改良文化習俗的興起(主要是指一些在傳統文化習俗和西方習俗的交媾產生的一些新的文化習俗現象,兩者所佔不中並不機械均衡)。
局限性:一方面是忽視了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也沒有能真正理解西方文化習俗的真諦要義;往往是丟了傳統,而西方進步文明的真諦沒有很好學到。
對策:還是毛澤東的經典語言: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百花齊放。
『貳』 近代中國文化和社會習俗有哪些新變化
隨著西風日漸,近代中國文化和社會習俗出現了新的變化,最明顯的特徵是:
1、傳統文化習俗的淡化;
2、西方傳統習俗侵入並在青年一代中漸成風氣;
3、改良文化習俗的興起(主要是指一些在傳統文化習俗和西方習俗的交媾產生的一些新的文化習俗現象,兩者所佔不中並不機械均衡).
局限性:一方面是忽視了傳統文化,另一方面也沒有能真正理解西方文化習俗的真諦要義;往往是丟了傳統,而西方進步文明的真諦沒有很好學到.
對策:還是毛澤東的經典語言: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百花齊放.
『叄』 中國文化發展歷程有哪些階段
大致上有三個階段
1
文化啟蒙階段
中國人
是兩億五千萬年誕生的
全球第一個人類
在經歷了兩億多年後
自發啟蒙了原始象形抽象文化
擁有了描繪自然景象的能力
誕生了最早的象形抽象文字
……
2
開創科技文化階段
當第四紀冰川後
由於自然災害給人類造成了生存的極其嚴重的威脅
中國古人在原始社會的末期
發明了農糧醫葯生物學技術
為了解決近親生殖遺傳
造成的先天姓生育畸形
創造了父系生殖遺傳形態
徹底地改變了原始母系社會
向著父系社會的轉變
開創了了人類社會的生產活動
其後
又開展了航海考察全球活動
測繪了經緯線天體系統
編著了人類史上第一部總歷法
就是著名的《黃帝歷》
又稱《萬年歷》
簡稱《黃歷》
從此
中國的原始先民
啟動了全球最偉大的四項發明
奠定了中國人世界人類文化先驅的超然地位
這個典型的文化科學啟動期
被稱作五十萬年的「華時代」
也是「中華」一詞的出處
這個璀璨的五十萬年階段
又被稱作「三皇五帝」時期
……
3
大夏文化階段
由於
在四紀冰川過後的近卅萬年後
誕生了新型類似於人的人類
中國古人
在啟蒙這些人文化中
感染了類人生殖遺傳
導致了中國人的生物學屬姓的微妙變化具有了佔有能力
從而
在堯舜時期改變了以貢獻值作為生產頭領的本能
開啟了禪讓世襲罔替的階級文化制度
這個時期
開始建立了商朝和周朝
完成了「三公九卿」制度
到了東周時期
為了擴展人類文明在全球發展
進行了「封爵建邦」的封建文化聯邦改造
大封諸侯列國
造成了第一階段的諸侯聯邦
從此
開啟了人類文化史上的
大夏文明時代
近萬年以來的時期
就是人類文化發展史中的「夏時代」
……
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
在總體上來說
也表達了全球人類文化的發展歷程
中國
依然是世界人類文化發展的先驅動力驅動者
『肆』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文化發展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的物質要求也都基本達到滿足。而精神文明建設也成為了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為了解決人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我國對文化領域的發展實施了眾多促進政策。例如加強教育,普及9年義務教育制度,培養人們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我國的精神文化面貌隨著發展步伐的加快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三、接力打造旅遊勝地生活奔小康之後,隔三差五的旅遊也成了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為了滿足人民對華夏文化的認識,政府對旅遊景點也付出了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既加強了民族文化的感染力,也擴大了民眾們的眼界,提高了文化素養。
我國政府堅定不移地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的福祉為奮斗目標,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不僅物質文明發展迅速,精神文化文明也不落後。細心觀察我們便會發現,文化發展體現在我們身邊的各個角落。
『伍』 近現代中國文化的大變化過程,本質上是什麼過程
文化是一種活著的東西,一種新的文化發展起來必然有適合其發展的環境,環境變化舊的文化可能就不再占據主流。這一點與生物群落的演替極為相似,有時候舊的文化被淘汰並不是完全死亡,新的文化也要依賴於舊的文化,我們或許無法阻止文化的新舊交替,但我們可以改變文化變遷的方向與速度。
中國的近現代史,從文化的角度看,是一場極其生動的文化變遷史。
一、從皇權至上到民權意識
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中國政治體制的整體走向是向中央集權,皇帝集權,這一點並不是沒有道理,中央集權有利於國家統一,防禦外敵如匈奴等少數民族。雖然到了明清時期君權神授的觀點已經削弱,但大部分文人還是抱著國家不能沒有皇帝的想法,這是一種文化慣性。
不光是國家層面,在一個家庭里要有當家人,在一個家族裡要有族長,在一家店裡要有大掌櫃,其實都受這種中央集權思想的無形影響。並不是說這些人擁有與皇帝同樣的權威,而是說這種集權的體制滲透了中國的方方面面。
在中國開始睜眼看世界以後,有些中國文人聽說一些西方國家沒有皇帝感覺很不可思議,一些出國留學的留學生在見識過西方的先進與繁華後自然就有把矛頭指向皇帝專政的。然而他們忽略了中國與西方的不同之處,中國之所以會有這種中央集權,皇帝專政的文化,與中國本土的文化環境密不可分,與儒家文化密不可分。一味學習西方的民主自由,只會造成民主與自由水土不服的情況。
要推行民主自由,那麼勢必要先創造出適合適合民主自由發展的環境,資本主義想要在中國做到,但失敗了,共產主義做到了。從三民主義到新三民主義再到共產主義,其實是中國人的民權意識在慢慢覺醒,中央集權的文化還在,但已經成為新的文化的墊腳石。
二、外來文化的「拿來」
魯迅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裡面提到了「拿來主義」這個詞,字面意思,就是把人家的東西拿來用。中國近現代文化變遷的過程中,可以說很多新的東西都是從別人那拿來的,這些新的東西有沒有影響中華文化的純度呢?答案是沒有。
首先中國的文化十分博大,如同汪洋大海,所以西方文化的溪流並不能對中國文化造成根本上的影響;其次,中國文化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多次外來文化的匯入,正是由於這些新鮮的文化不斷補充,中國文化才得以保持活力;最後中國文化也有著強大的同化力,在西方文化進入中國後,往往很快就被同化,並且有可能反向入侵西方世界。
以太平天國為例,在這起農民革命中起重要作用的「拜上帝教」,本質上和陳勝吳廣起義的魚腹藏書、劉邦的斬白蛇是一樣的。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外來文化終究只是補充。
又比如佛教,中國的佛教與印度的佛教早就不同,少林寺這類由佛教衍生的產物也被打上了厚重的中華文化的烙印,並且反向輸出到印度與其他國家。
唐朝也曾經是歷史上中國最開放的時期之一,盛唐年間藉由絲綢之路許多異域來客帶來了商品,卻也帶來了文化,那時候的盛唐人在趕時髦用異域文化時是不會考慮「崇洋媚外」這件事的,因為盛唐國力強大,拿來主義在那個時期貫徹地倒極為徹底。
三、封建迷信到相信科學
《未來簡史》里有一個觀點,現在的人在遇到飢荒,天災這類問題時不會再想著請巫師來祈雨作法,而是想著誰來解決問題,誰來為事件負責。這是個十分新穎但是其實並不難理解的觀點。
在近代史上一次次慘烈的挨打過後,幸而有一群為中國的前途奮勇呼告的仁人志士,他們是行動派,他們不會妄想靠上天幫助來拯救一個國家,他們只會用切切實實的實踐來為中國探出一條明路。
這些人雖然早已逝去,但他們留下的精神,卻深深地影響了中國。這是一種人定勝天的精神,在過去每個朝代更替時,往往會有人用迷信的說法解釋王朝破滅的原因,在中國曾一度被列強瓜分時,或許也有人感嘆中華命數已盡,但是並不是這樣。
這些為中華民族之崛起做出重大貢獻的先輩,用其行動與實際,告訴了中國人一個實打實的道理,那就是實踐出真知,封建迷信必然自取滅亡。
這種文化的變遷確實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網路掃墓的出現,就是一些舊民俗文化逐漸被淘汰的表現。試問時光倒退一百年,有誰敢相信中國人會放棄燒紙錢呢?
文化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無形無色的,猛然回首,才發現今日已與往日不同。
在當今的中國,網路早已成為了第二現實,各種新文化層出不窮,然而回顧近現代文化的變遷,我們就會發現,中華文化的生命力無比強大,我們無法阻止中華文化在這些新文化的注入下發生改變,但我們能夠決定中華文化向著哪個方向去發展。
『陸』 中國文化變遷的例子
首先在指導思想提出了文化強國的方針,把文化自信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的精神支柱,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宣傳工作中大為加強。同時把文化事業建設列入各項事業發展的重頭,全國各地出現了文化興省、文化興市、文化興縣、文化興村的全面規劃蓬勃發展的局面。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成為企事業發展的共同範式,各級黨政領導重視文化發展的自覺性大大提高,並落實到發展成略規劃和實踐中。
二是實施了文化走向市場的體制性改革,把文化事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文化生產和消費具有了內在的動力和再生產機制,也使文化產品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得以兼顧增長。全國文化藝術事業單位和團體普遍進行了企業化的體制改革,進入了市場發展的新軌道。文化和旅遊的結合催生了許多新的產業。
三是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得到了大力弘揚和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閃涵並加以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國學,孔子思想文化精華的宣傳教育得到普及並走向世界,中華民族傳統的優良道德觀念和風尚習俗得到繼承發揚,日益形成新時代的社會道德風尚。
以上三個方面,是新世紀我國文化發展變化的主要特徵,其它方面的變化還很多,茲不一一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