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目前 ,被列入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
江南絲竹、崑曲、京劇、越劇、滬劇、鑼鼓書、顧綉、竹刻(嘉定竹刻、寶慶竹刻)、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Ⅱ 上海被列入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的有------和------
金山農民畫和崇明的灶花
Ⅲ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類有:白楊村山歌,浦東地區哭嫁哭喪歌,陳行謠諺,滬上聞人名宅掌故與口碑,上海花樣經,雜技與競技,舞龍競技,鳥哨,耍石擔石鎖,搖快船。
Ⅳ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上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55項。
1、江南絲竹
中國民間傳統器樂絲竹樂的一種,流行於江蘇南部和浙江一帶。辛亥革命以後,在上海地區得到較大的發展,相繼成立了「鈞天集」、「清平集」、「雅歌集」、 「國樂研究社」等組織。2006年5月20日,由江蘇蘇州太倉市和上海市聯合申報的江南絲竹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鑼鼓書
舊稱「太保書」,「太保」是由上海郊縣農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動「太卜」衍化而成,是在上海地區流傳民間曲藝之一,因演出時由演員自擊鑼鼓演唱故事,民間亦稱之為「堂鑼書」、「神鼓書」。新中國成立後,合其名稱為「鑼鼓書」。鑼鼓書有著極廣泛的群眾基礎,堪稱曲藝的傑出代表。在當地家喻戶曉,影響甚廣。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十錦細鑼鼓
是上海泗涇地區的吹打藝人們吸收了崑腔藝術特色的基礎上,在長期的演奏過程中不斷打磨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間音樂,距今已近300年的歷史。於2008年6月成為國務院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
4、上海道教音樂
是一個各樂種成分相互融匯、並具有江南地區獨特的音樂風格和豐富道教色彩的音樂。它伴隨著上海道教浩繁的齋醮科儀的進行,靈活巧妙地在各種場合穿插運用,有時鼓聲震天,氣勢磅礴,以示召神遣將、鎮邪驅魔;有時絲竹雅奏,餘音繞梁,使人身心清靜,如入縹緲之境。
5、上海龍華廟會
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華東地區歷史悠久並沿襲至今的傳統廟會之一,它是商品集市、民間信仰和民間娛樂三者相結合的綜合性廟會,是獨特的海派廟會。它不僅對上海地區,而且對長三角地區曾經發生過深遠的影響。
6、嘉定竹刻
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以刀代筆,以書法刻竹,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點和傳統技藝。嘉定竹刻藝人以刀代筆,將書、畫、詩、文、印諸種藝術融為一體,賦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獲得了書卷之氣和金石品味,風雅絕俗,成為歷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徐行草編
徐行古鎮是江南著名的草編之鄉,黃草草編是上海嘉定徐行的傳統手工藝品,上海嘉定區勞動人民利用黃草桿莖編織成玲瓏精緻的生活用品,綴以色彩鮮艷的花紋圖案,精細美觀,輕巧方便,成為一方名產,其黃草編織歷史悠久,飲譽中外。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上海市徐匯區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在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棉麻紡織品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唐代手工棉紡織技藝得到明顯提高,清代達到繁盛時代。2006年5月20日,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Ⅳ 上海人的物質文化
您問的是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吧?上海十大非物質文化有滬劇、銅鑼書、上海絨綉、顧綉、越劇、浦東說書、毛筆製作技藝、中式服裝製作技藝、滑稽戲、上海龍華廟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相對,合稱「文化遺產」。
Ⅵ 上海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有哪些2個
崇明灶花和金山農民畫
Ⅶ 上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間文學是
請及時採納
民間文學部分包括以下:
青浦田山歌是上海市唯一一項民間文學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是江浙滬交界地區勞作時傳唱的一種民歌形式。
浦東地區哭嫁哭喪歌(市級)
王龍仙(王學紅)
出生年份: 1939
性 別: 女
民 族: 漢
類 別: 民間文學
浦東地區哭嫁哭喪歌(市級)
張文仙
出生年份: 1931
性 別: 女
民 族: 漢
類 別: 民間文學
上海花樣經(市級)
鄭樹林
出生年份: 1960
性 別: 男
民 族: 漢
類 別: 民間文學
上海花樣經
幾十段「花樣經」的曲譜和唱詞,這些「花樣經」共10至12個曲調,以揚州小調、蘇北小調、南匯調(上海說唱)為基礎,再配上不同的唱詞,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上海花樣經」。在此基礎上,他又增加表現新生活的內容,使「上海花樣經」的內容進一步豐富和完整。
剪紙之類的不屬於「民間文學」,屬於「手工技藝類」
Ⅷ 上海傳統戲劇非物質遺產有什麼
上海的傳統戲劇非物質遺產有:滬劇,昆劇,越劇,京劇,淮劇。
Ⅸ 上海的南翔小籠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嗎
上海南翔小籠包,又叫南翔小籠饅頭,源自上海嘉定區南翔鎮。該品素以皮薄、餡多、鹵重、味鮮而聞名,是深受國內外顧客喜愛的傳統風味小吃之一。
原料輔料
一、原料:
新鮮豬前腿肉、上等精白麵粉、煮熟肉皮凍
二、輔料:
精製油、食鹽、白糖、蔥花、薑末
三、配比:
1.每兩麵粉製作小籠10隻。
2.每隻小籠用豬肉餡3錢。
3.每公斤豬肉餡加適量肉皮凍。
4.每公斤豬肉餡加適量清水、食鹽、白糖、蔥花、薑末等。
步驟
一、製作:
南翔小籠包
1、餡料:將鮮豬肉加工成肉醬,置於容器內,然後按配比加肉皮凍及適量的清水、食鹽、白糖、蔥花、薑末等一起攪拌,攪勻成餡待用;
2、面坯:將精白麵粉加適量清水拌和揉成面團,然後撒上適量乾麵粉和適量精製油,反復揉和,做成柔軟適度的面團待用;
3、小籠:按用量配比將面團勻分成小籠面坯,然後用手將小籠面坯壓成圓形薄餅狀,放上豬肉餡,用手將餅狀面坯包起,再用手指折疊捏合成小籠包,並形成14道以上折褶。
二、烹蒸:
將小籠放入有草墊的竹製小籠格內,用旺火沸水蒸5分鍾即可。
三、成品:
1.形狀:小籠出籠時呈半透明狀,形如荸薺,14個以上折褶均勻清晰,小巧玲瓏,具有賞心悅目之感;
南翔小籠包蘸醬
2.味感:撥開小籠麵皮,肉餡內的湯汁約一食匙,口感滑爽不膩、鮮美純正、清香悠悠;
3.特點:皮薄、餡大、汁多、味美、形美。
營養價值
在畜肉中,豬肉的蛋白質含量最低,脂肪含量最高。瘦豬肉含蛋白質較高,每100克可含高達29克的蛋白質,含脂肪6克。經煮燉後,豬肉的脂肪含量還會降低。豬肉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可以使身體感到更有力氣。豬肉還能提供人體必需的脂肪酸。豬肉性味甘成,滋陰潤燥,可提供血紅素(有機鐵)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豬排滋陰,豬肚補虛損、健脾胃。
Ⅹ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民間文學14種、傳統音樂16種、傳統舞蹈10種、傳統戲曲10種、曲藝6種、傳統體育和游藝與雜技15種、傳統美術34種、傳統技藝84種、傳統醫葯15種、民俗18種。
1、浙派古箏藝術
浙派古箏藝術廣泛流行於我國的江浙地區,即長江以南的江蘇南部、上海和浙江地區。唐宋年間,箏已由中原傳至浙江杭州地區。明清以後,古箏被保留在「杭州灘簧」的伴奏和「杭邦絲竹」的合奏中。
近40年的箏樂新作品的技法沒離開過浙派箏藝傳統與新創的技法,推進了全國古箏融入社會生活的進程,目前已吸引了500餘萬人學習古箏,以浙派古箏為基礎的古箏人才已遍及了全國及世界各地。
2、腰鼓
亭林腰鼓是亭林地區民間文化活動中流傳下來的一種傳統特色活動項目,在長期的傳承和發展中,其表演形式融合了音樂、舞蹈、健身、體操、秧歌和民俗文化。
3、宣卷
宣卷源於唐代的「信講」和宋代的「談經」,至清代出現以唱宣卷為職業的藝人。宣卷藝人以講故事的形式,為民眾說講民間事物和民間傳說,故宣卷藝人又被人們稱之為「說講人」。它由一人主宣,二人幫襯,小樂隊伴奏,其形式近似蘇州評彈,又不盡相同,更具特色。
4、周虎臣毛筆製作技藝
周虎臣筆墨庄集湖筆、水筆、書畫筆三大制筆技藝之大成,融會我國南方制筆技藝,創制了海派毛筆,使海派毛筆與海派書畫相伴而生。制筆的獸毛常用山羊毛、黃鼠狼尾、山兔毛、淮兔毛等。
(10)上海有哪些非物質文化擴展閱讀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體現了上海這座海派都市的傳統理念、審美個性和文化精神,成為見汪上海城市發展的「活化石」,是上海的城市文脈。自開埠之日起,上海作為「通商碼頭」就成為了各種文化和文明交匯、交流與交融的天然平台。
頻繁進出的商船,不僅帶來了豐富的物資,也帶來了東西南北各具特色的文化,於是「通商碼頭」衍生為「文化碼頭」。
上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基於這樣的社會環境逐步沉積發展起來的。上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資源形態繁多,幾乎涵蓋了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中涉及到的所有門類。
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著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資源,其巾不儀有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還有許多以口頭傳承、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傳統手工藝技能等非物質形態代代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中既有鄉村特色濃郁的民間歌謠(如網山歌、長山歌、哭嫁歌)、民間故事(如郊縣農民故事、市區新故事)、民間傳說(如城隍廟傳說、七寶傳說),也有都市文化鮮明的戲劇曲藝(如滬劇、京劇、獨腳戲)、手工技藝(如刺綉、編織、剪紙、木版水印)。
既有反映上海商業文化特色的民間商貿(如老字型大小、民間醫葯、小熱昏),也有展現地方風情風貌的節慶廟會(如龍華廟會、三巡會、豫園燈會、端午賽龍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