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華第一劍叫什麼在那個省請知道的告訴啦,謝謝噢
近日,河南省有關方面的專家、教授在西平旅遊資源評估會上,對棠溪寶劍文化給予很高的評價,特別提到知名的中華第一劍,他們的贊譽是:中華第一劍無愧第一。
在中國兩千年的劍文化歷史上,棠溪中華第一劍獨領風騷,已經把中國的劍文化推向了極致。
棠溪中華第一劍具有悠久的歷史。據史書記載,中國的劍文化起源於西周,居九大名劍之首的棠溪寶劍曾輝煌於春秋戰國時期。西平春秋屬楚,戰國歸韓,那時,由於戰國七雄爭霸天下的戰爭需要,由於西平棠溪溟山含鐵量豐富,由於龍泉水質獨特、適於淬刀劍,冶鐵、鑄劍業十分發達,其規模達480平方公里,涵蓋了當今舞鋼市的部分地域。規模之大,從業人員也多,僅工匠就有七千之眾,鑄劍名師歐冶子、干將、莫邪等均在棠溪鑄劍,此地形成了中國古代的兵工場基地。鑄劍名師鑄出的棠溪寶劍等九大名劍吹毛斷刃,格外鋒利而名揚天下,《史記》、《資治通鑒》、《戰國策》、《鹽鐵論》等大量史書對棠溪九大名劍均有記載。《史記》曰:「韓卒之劍皆出於溟山棠溪,」「天下之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其劍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另有史書「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之說。棠溪寶劍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斷層於唐朝元和年間。中國現代著名史學家範文瀾曾兩次來西平考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西平有棠溪村,有冶爐城,都是韓國著名鑄劍處,」現在酒店鄉棠溪河畔仍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冶鐵爐遺址,已被國家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於棠溪九大名劍,該地有許多優美的傳說故事。
棠溪中華第一劍仍沿襲傳統工藝製作。傳統工藝是所有民間工藝的根,棠溪寶劍的傳統工藝凝聚了歷史上鑄劍名師的心血和智慧。棠溪寶劍重新問世以來,並未因當今科技的發達而採用現代化的製作手段,而是把傳統工藝作為產品的靈魂和傳承的血脈,在充分尊重傳統的基礎上,汲取其優良的工藝,融入現代審美意識。在劍條的製作上,仍採用千錘百煉的鍛打、冶煉方法。更為特殊的熱處理技術,沿襲了傳統的方法。在對劍鞘的加工和雕刻上,也是採用手工製作,棠溪中華第一劍形成成品的過程三百多道工序,但每一個工序都是手工操作,沒有機器留下的痕跡,更沒有現代科技對傳統工藝的背叛。
棠溪中華第一劍仍顯現了棠溪寶劍的強硬韌彈四大顯著特點。廠長高慶民父子數十年潛心鑽研出來的特殊的熱處理技術,賦予重型劍以一定的強硬度,其劍砍鐵劍刃不留任何鈍痕,輕型劍梢彎曲90度仍可恢復原狀,許多到棠溪寶劍廠購劍、賞劍的顧客或名人,對這一特點懷著驚奇的心理,拿起劍當場試驗,無不嘆服,廠營銷室專一用作試驗的三角鐵和手指一樣粗細的鋼筋,留下許多次試驗的豁口和斷為兩截的鋼筋殘斷,均是有力的驗證。其實,早在1989年少林全國武術大賽上,棠溪寶劍就以其這一特性,力挫與之相擊的其它寶劍,永信高僧親眼目睹,禁不住連連贊賞,說「棠溪寶劍不失真傳!」
棠溪中華第一劍材質優良。真東西要有真材料,材質是決定產品優劣的首要條件。棠溪寶劍廠購買原材料手續相當嚴格,不是真貨不要,真貨有疵不要,寧可高價格買真材料決不低價格買次材、假材。他們打造的中華第一劍,劍條材料為優質高碳鋼。劍盒、劍架的材料為進口珍貴稀有的紅木,價格十分昂貴。緊固飾件全部為銅錫相融的青銅精密鑄造。劍把上鑲嵌的寶石系純天然綠松石。制劍用的噴漆系每公斤二百多元的高檔進口漆,附著性強並且強度高、耐摔打,碰撞不易脫落掉色、光澤好耐久耐腐蝕。棠溪中華第一劍的優良的材質高超的技術保證了產品的生命力,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經得起實踐的考驗。
棠溪中華第一劍創意獨特。獨特的創意決定產品的個性和特點,喜歡各種民間工藝品的廠長高慶民愛觀賞也愛動腦筋,他往往從眾多的民間精湛工藝品中受到啟發,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從而迸發出令人稱道的創意,而後,又多方爭取專家意見,徵求本廠科技人員的意見,最終定稿。棠溪中華第一劍的創意做到了新、奇、特、美。一是立意新,除了在劍上反映中國的龍文化,而且還通過劍鞘上的畫面反映棠溪悠久的劍文化;二是設計奇。劍架不是靠下面的 榫固定在劍盒上支撐寶劍,而在劍盒上設計了可以左右滑動的軌道。而軌道又不單單是軌道,它還具有裝飾性和反映中國龍文化的圖紋一樣的夔龍,既節約空間,又便於運輸和攜帶。三是構思獨特,「龍頭鳳尾」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具有的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結構方式,這一方式恰到好處地用在了中華第一劍上。劍的首部飾一龍,劍的尾部雕一鳳,而龍、鳳又是傳說中人們普遍認為最吉祥、最崇尚的動物。
棠溪中華第一劍工藝精湛。產品的工藝體現了產品生產者的工藝水平,棠溪寶劍廠有這樣一些工藝水平相當高的人員。廠長高慶民是寶劍生產領域造詣頗深的國家級民間工藝大師,他精通多種工藝。他掌握的其中多項重要工藝曾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國家發明金獎及專利特別金獎等幾十項,他曾被評為河南省十大科技人才、省管優秀專家、全國科技先進工作者。雕刻工藝方面還有幾位承襲先輩雕刻技藝、具有頂尖級水平的師傅,還有一批技術嫻熟的新秀。中華第一劍劍條上鏨上去的龍、劍鞘上的各個畫面、緊固飾件的造型和上面的圖飾,均體現了精湛的工藝。一是畫面精細、形態逼真,蟬紋細小的紋路和棠棣花圖案的裝飾性紋路都十分清晰,一絲不苟;干將、莫邪鑄劍的畫面雖然不大,但人物鍛劍的動態像生活中的情景一樣。二是線條簡潔。冶鐵鑄劍的人物、采礦運礦的人物,用塊面表現,顯得簡潔而粗獷;三是畫面和諧完美,劍鞘上既有金屬的細紋畫面,又有木質的塊狀畫面,不同地畫面所要表達的思想和寓意都統一在一個龍文化和劍文化的主題里。四是刀法嚴謹,嫻熟,力度感強。劍盒上的夔龍紋,線條粗而有力。中華第一劍的所有工藝,透出一種古色古韻,給人視覺上一種大氣、尊貴、古樸的美感。
棠溪中華第一劍內涵豐富。沒有內涵的東西,僅僅是具象、符號而已,永遠不會產生藝術魅力。藝術品的真正價值是視覺美和內涵的完美結合。棠溪中華第一劍通過劍條、劍鞘、飾件、劍架和劍盒上的所有部位不同的畫面,既表現了中華民族龍的精神、龍的氣概、龍的神韻,又反映了歷史悠久、創造中華冶鐵、鑄劍文明的棠溪文化和勞動人民祈福致祥、鎮惡服邪的心理訴求。劍盒上的56條相互纏繞糾結的夔龍,代表56個民族緊密團結和富有反抗精神的中華民族,劍鞘上的饕餮、蝙蝠圖案和劍架的獸頭造型,都是匡正祛邪的一種表達。腰箍上的龍鳳圖案,表達了龍鳳呈祥之義。人們觀賞這樣的寶劍,會從中攝取撥動心靈的東西。
棠溪中華第一劍經國家權威部門鑒定認可,並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永久收藏。「第一」在任何時候都不是自封的,是由權威機構最有發言權的人用最嚴格最有說服力的標准量出來的。而「中華第一」更要有國家級的權威機構和專家嚴肅認定。棠溪寶劍於2000、2001年兩次經中國歷史博物館組織的資深專家進行全面認定,「達到了國內、國際同行業最高技術水平」,「不愧為名副其實的中華第一劍」。
棠溪中華第一劍獲得了原國家某些領導人、全國文化藝術界知名人物的贊譽。棠溪中華第一劍被國家權威部門鑒定會認可之後,贊譽紛紛而來,既有原國家一些領導人稱頌「天下第一劍」、「劍寶」的題詞,又有文化藝術界知名大家留下的「千古一劍」、「棠溪寶劍稀世奇珍」的墨寶,能獲得這些人的贊譽,非藝術珍品莫能受之。
棠溪中華第一劍已成為當今中華瑰寶,中央電視台、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多家大型新聞機構多次給予報道。它作為最有特色的傳統工藝品,將會受到更多人的喜愛。中華文明的輝煌篇章中,有它燦爛的一筆。
㈡ 除了尚武之風,名流推動、經濟環境也是關鍵,唐朝劍文化從何而來
大唐劍
總結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鼎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總能給現代人提供無限探討的現象和空間。雖然其中有好有壞,但無一不是它那個時代的獨特象徵,劍的盛行也是如此。劍自古以來便在中國人的生活之中占據了較為重要的地位,而唐朝無疑是使它得以更加發揚光大的朝代,豐富多彩的劍文化更是值得去懷念和解讀。
㈢ 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中國武術史學科問題:劍的三種文化現象古代武術的...
劍國文化與其文化里括含范圍同西方古代只有雙刃和直型劍對西方人來說刀也被定義劍種即使名Saber(單刃軍刀)、Falchion(單刃彎刀)也被歸於西方文化劍類再日本則沒有區分刀與劍日文劍道或者劍術其實國唐代流傳日本雙手刀法
國文化里劍與刀兩種同武器劍特別用來用來指雙鋒直型刃而刀則指單鋒彎型刃
劍通常做出三種攻擊:截、削和刺
《史記》曾有記載天下之劍韓眾曰棠溪二曰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淵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吳越春秋》記載:棠溪西平水淬刀劍特鋒利干莫邪所從出亦名川也據範文瀾《國通史》記載:河南西平有冶爐城有棠溪村都韓國著名鑄劍處西平有龍淵水淬刀劍特堅利告訴筆者西平棠溪春秋屬楚戰國屬韓當時冶鐵鑄劍勝地軍工基地距今已經有二千七百年歷史先人們里開創了國鐵器文明輝煌了國寶劍文化
二
華武術內容豐富拳種繁雜
按運動形式與技法特徵分[竟賽分類法]:
1長拳2太極拳3南拳4劍術5刀術6槍術7棍術8其拳術9其器械10對煉項目11集體項目
按地域分:
少林拳武當拳峨嵋拳青城拳八門拳等
按形式分:
投射式表演式角技式
按內容分:
拳功內功與外功套路徒手與器械對煉固定對打與散打
按拳種分:
查拳華拳洪拳炮拳少林拳蔡李佛拳詠春拳翻子拳劈掛拳形意拳太極拳八極拳螳螂拳等等
上大分類
細分舉要:
1查拳:
子母拳行手拳飛腳拳梅花拳二路查刀吾昆劍盤龍棍鎖喉槍等等
查拳各地又略有所同山東查河南查青海查
2太極拳:
陳式楊式武式孫式沙式等等
3南拳:
法門拳字門拳五虎拳蔡李佛拳李拳洪拳等等
㈣ 劍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怎樣形成的都有哪些社會影響
劍屬於短兵器,是中國古代兵器的一種。它的發展歷史非常久遠,經歷了石制、銅制和鐵制的時代。在劍的形成演化過程當中,圍繞劍器形成一種特殊的劍文化現象,影響著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文化形成與發展。而春秋戰國時期也是劍文化發展的黃金時期。
其三贈劍文化
佩劍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權利和身份地位的象徵,到後來人們將做工精美的劍器作為禮物或當作以一種手段,使得劍又擁有了另一種功能“贈劍禮俗”。通過一些古典可以看到一些有關贈劍的典故,伍子胥以劍謝漁夫救命之恩,國君勾踐送說客子貢以劍為禮物。越國戰敗送吳王寶劍以求保全,可見劍在生活中所佔的地位之高,說明贈劍已經逐漸為人們所接受,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文化禮俗的一部分。
劍文化是我國傳統武術文化史中的一個分支,它與哲學、社會學、考古學等是相互滲透。因此在研究過程中,應考慮到多學科的交叉研究,整體和局部統一起來研究,有助於劍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整理和繼承發揚。
順沿著歷史文化的鏈條,翻檢著幾乎與中華民族走過同樣久遠歲月的百兵之君——劍,沒有哪樣兵器能與劍所產生的影響相提並論。它伴隨著中國武術文化歷經幾千年,它所負載的文化內涵,逐漸褪去神秘的面紗,展現出其獨具特色的文化氣息。
㈤ 我國的劍文化宣揚是什麼
我國歷史上有種種神奇的鑄劍故事。如干將莫邪鑄劍,出自我國古代神話故事集《搜神記》,屬於小說家言。但是,類似這種傳說,將劍化之以文,成了劍文化。其文化,藉助劍之傳說,宣揚的是劍之外的東西。
㈥ 中華傳統文化的創立者是什麼族
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智者說
國學熱已經持續了很多年,如今的許多人都在講國學,也出現了許多的「國學大師 」。那麼,誰知道國學的精髓是什麼呢?或者說,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呢?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說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糟粕是什麼。中華傳統文化當然不全是糟粕,其中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我們說,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個主要的糟粕,我談過了,那麼,精華呢?尤其是最主要的精華是什麼?這就是我今天在這里所要說的問題。
我把這個話題,取了個名目,叫做: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很多東西無疑是值得肯定的,比如:易經的變化哲學;孔子的君子之道;老子的辯證法;莊子的認識論,孟子的民本主張;荀子的學習之道;孫子的軍事韜略;韓非子的法術勢;鬼穀子的權謀之術;禪宗的禪悟;朱熹的格物致知與陸九淵、王陽明的發明本心等等,都是值得肯定與發揚的,當然還遠遠不止這些。
中華傳統文化當然也體現了很多精神,比如;做人方面的道德精神,講究善良、仁義、剛毅,不屈不撓,自強不息,以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精神;處理人際關系方面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嚴以律己,寬於待人、講信修睦精神;政治生活方面的公道、捨生取義精神;物質生活方面的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神;學習方面孜孜不倦、持之以恆、不恥下問的精神,實踐方面與時俱進、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治理國家方面反對暴政的「愛民」精神;國家外交層面熱愛和平的「非攻」精神;還有在天人關系層面上的畏天、事天、人定勝天的精神等等。
上述精神,無疑都是值得肯定、贊揚,值得傳承、發揚的。那麼,在所有這些精神之中,或者在這些精神之上,我們能不能找出,或者說概括出一種精神來呢?按照我的設想:這種精神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這種精神理應是最偉大、最值得贊揚,最值得提倡,最值得發揚光大的;這種精神理應像內核一樣,隱秘存在於上述所有精神的深處;這種精神與上述所有精神既有聯系,又高於其上,懸浮其上。好,就讓我們找找看——
著名學者錢穆先生提出:「中國人常抱著一個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覺得外面的一切異樣的新鮮的所見所值,都可融會協調,和凝為一。這是中國文化最主要的一個特性」。(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上海三聯書店1988年影印本,第162頁)錢穆先生在辭世前不久通過口授,由他的夫人筆錄了一篇文章,刊登在1991年8月《中國文化》第4期上,題目叫做《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這個標題非常好,非常宏大,非常重要。我們總說自己的文化好。那麼,對於世界文化的貢獻,可能會是什麼呢?錢穆先生告訴我們說:「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觀——實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之歸宿處。我深信中國文化對世界人類未來求生存之貢獻,主要亦即此。」
著名學術大師季羨林先生認為:「『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中外治中國哲學史的學者,哪一個也迴避不開。但是,對這個命題的理解、解釋和闡述,卻相當分歧。」季羨林先生對於《中華思想大辭典》中「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天與人的和諧一致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基調」的觀點,持完全肯定的態度。認為「這是很有見地的話,這是比較廣義的理解,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季羨林:《『天人合一』新解》,載《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1993年01期 )
毫無疑義,兩位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師,均提到了「天人合一」,而且都是頗有深意的。那麼,「天人合一」是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不是可以作為中華文化所提倡的最偉大精神呢?
中國古有「天人合一」之說,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經過董仲舒等學者的闡述,由宋明理學總結並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最深刻的思想內涵究竟是什麼呢?我以為,迷信於所謂的「天人感應」自然是不可取的;望文生義,單純地理解為人與自然的統一也是膚淺的。「天人合一」是不是一種文化精神?從中是否可以概括出一種精神呢?我以為,完全可以。但是這種概括,必須從更高的哲學層面來進行。
從「天人合一」中可以概括出一種什麼精神呢?我覺得,有一個詞彙比較准確和恰當,這就是「圓融」。我以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就在於「圓融」二字,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偉大精神是「圓融」精神。為什麼這么說呢?
從哲學的意義上講,首先需要作出解釋的問題是:天是什麼?我以為,天是自然,是客觀,是客體,是物質;那麼,人是什麼呢?我以為,人是意識、是主觀、是主體,是精神。「天人合一」的本質含義在於,思維和存在、精神與物質的圓融。在認識領域,是主觀與客觀的圓融合一;在實踐領域,是主體與客體的圓融合一。
下面,就讓我們上升到哲學的層面來分析一下,天人合一所蘊含的「圓融」精神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為什麼具有統攝的意義?
哲學本身都有哪些內容呢?首先是本體論,即對於世界及其本源的認識。其次,是認識論,就是人們總結自己的認識過程,從而得出的結論。再次,是真理觀,人們得出的認識,換個名詞叫做真理。那麼,對於真理本身的看法,就是真理觀。所有這些哲學層面的認識,就是元哲學。就是抽象於其他知識之上的最高的學問。當然,在具體領域,還有經濟哲學、政治哲學、文化哲學等等。
我第一個要講的是,本體論意義上的圓融。
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是如何認識世界的本體及其起源的呢?
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認為,道(規律)是先於事物而存在的。老子這個「道」是不是先於世界而存在的呢?我們暫時不用管,且聽他接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世界上的萬物就是這么來的。對老子的這句著名的話,我們還可以倒過來理解:萬物是三演化而來的,三與二比,是個多。那麼這個三是怎麼來的呢?是陰陽之二衍生的;而這個二,又是由一演化而來的,這個「一」就是大一統的一。老子在五千言的《道德經》中還有「周行而不殆」 之說,以及「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萬物各得其和而生」的論斷。在後來的道教《太平經》的中,也有「陰陽者象天地以治事,和合萬物,聖人亦當和合萬物,成天心,順陰陽而行」的教義。
在《國語·鄭語》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道是:「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意思是說,只有各不相同的東西取長補短,圓融和合,才能產生和發展萬物,如果完全相同的東西聚在一起,只能停留在原有的狀態,不可能變化發展。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有個「太極圖」,這個圖和我們古代的「眾經之首」——「易經」有關。太極圖的圖形,是一對陰陽魚。一陰一陽。我們看到的太極圖,都是靜止不動的,是一種「定格」的狀態,就像面對一個活動的物體,我們拍照一樣。物體是活動,而照片上的圖像卻是固定不動的。在我們看來,陰是陰,陽是陽。事實上,真實的情形不是這樣。這個陰陽魚是動態的,旋轉著的。這種旋轉就是一種圓融。
宋代周敦頤有個《太極圖說》。顧名思義,是對太極圖的一個說明。全文僅249個字。他認為,在太極之先有個無極。其中還有這樣的話,道是:「太極動而生陽」,「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他告訴我們太極的是「動」的。他強調「二氣交感」。
按照宋代張載的說法,充滿宇宙渾沌無間的太虛之氣,在不斷進行著「鬱蒸凝聚、健順動止」等不同形式的變化。這種運動變化的原因是,太虛之氣是陰陽之二氣的合和體,陰陽交互變化而生萬物。陽氣的特性是清、浮、升、動;陰氣的特性是濁、沉、降、靜。
陰陽、雌雄的圓融交合可以解釋有機物的發生與發展。對於無機物而言,能夠解釋得通嗎?當然也可以。有機物中有雌雄之別,無機物中同樣有正負電子之別。異性相吸,同性相斥,是一個普遍性的物理規律。在自然界,我們可以根據物質屬性的不同,解釋很多力的產生,因而也可以解釋很多的運動變化。比如風力,風是怎麼來的?因為冷空氣與暖空氣的交匯。電閃雷鳴是怎麼產生的?是因為帶有正負電荷的雲團相遇。
陰陽圓融,運動變化。我們的傳統文化,不僅找到了世界的本源,而且找到了世界發展、運動變化的原因及其動力。
我第二個要講的是,認識論意義上的圓融。
我讀《莊子》,尤其喜歡他的《齊物論》。所謂的「齊物」,是指天下萬物包括人都是齊一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看似屬於本體論的范疇,本質上是屬於認識論的。他揭示了認識的本質、展現了一種崇高的認識境界。他提出的所謂「乘物游心」的境界就是作為認識主體的人,與認識客體,與天地萬物圓融一體。
孟子提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盡心上》)意思是說,盡自己的善心,就是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而覺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懂得了天地萬物的自然規律。保存自己的善心,養護自己的本性,就可以遵從自然規律,與天地萬物圓融共振了。在心性、心智、道德智慧修養達到一定境界之時,則「萬物皆備於我」(《孟子·盡心上》)。
公元667年 正月初八,惠能來到了廣州的法性寺。當時主持法師印宗正在講涅槃經,惠能在座下參聽。風吹幡動,兩個僧人爭論起來,一個說是幡在動,一個說是風在動。惠能聽了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仁者心動。」風在吹動,幡在飄動,都屬於自然現象。如果將其作為「認知結果」提將出來,那麼,作為認知主體的人心,無疑是不可缺位的。心若沒有認識到,心沒「動」,一切的「動」作為認知結果都是不復存在的。
我讀張載,比較感興趣的,是他的「視天下無一物非我」的論斷,以及其弟子呂大臨提出的「物我兼體」。
程頤認為,,認識事物的關鍵乃在「心」。心「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內感」,不重外面事物。程頤提出了「定性」的理論。「定性」實際就是「定心」,即如何使人做到內心的安寧與平靜。他認為,要使內心平靜,不受來自外部事物的干擾,就應該做到即接觸事物,又不執著、不留戀於任何事物,「內外兩忘」,超越自我。
朱熹強調,只有達到「物格知至」,方可進入聖賢之域。「格物致知」的具體內容是「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事故。」朱熹主張要通過格具體之物,致知大道理。格物的目的當然不是把精力花在草木、器用的研究上,那就如散兵游勇那樣,回不到老家。他說:「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間,此何學問!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飯也。」用沙子怎麼能做出飯來呢?
陸九淵認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先發明人之本心然後使之博覽」,所謂"心即是理",毋須在讀書窮理方面過多地費功夫,要「脫略文字,直趨本根」
很多人都知道王陽明的龍場悟道。他悟到了什麼呢?他說: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產物,心即理。在他看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就是著名的王陽明的「龍場悟道」。七年之後,王陽明對這次略帶傳奇色彩的悟道經歷回顧總結到:「謫官龍場,居夷處困,動心忍性之餘,恍若有悟,體驗探求,再更寒暑,證諸五經、四子,沛然若決江河而放諸海也。然後嘆聖人之道坦如大路。」
我們中國人講究頓悟、感悟、直觀,這種心與物的圓融無礙,這種伴隨著快感與喜悅的認識方法與路徑,被西方稱之為神秘主義的東方智慧。
我們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最首要的任務是什麼?是認識這個世界。怎麼才能實現這個認識呢?就是我們古代先賢所謂的「心」與「物」的圓融。用哲學的詞彙來講,就是主觀與客觀的圓融。主客圓融,方有認知。主客圓融方能達到認識的最高境界。
我第三個要講的是,真理觀意義上的圓融。
《老子》開篇就驚世駭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總是願意把這句話與釋迦摩尼的「不可說,不可說,說了即為錯」聯系在一起。沒有任何一個具體的真理是唯一的,也沒有任何一個具體的真理是不可反駁的。真理渾然天成,個數難分,說不完,道不盡。
中國佛家講「萬法圓融」,這個所謂的「萬法圓融」,意味著萬千真理圓融一體,全部真理圓融一體。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佛門中的故事,說的是兩個小和尚爭論問題。老和尚走了過來,一個小和尚問:「師傅,我說的對不對?」老和尚回答說:「對。」另外一個小和尚問:「師傅,哪是我說錯了?」老和尚笑著說:「你說的也對。」兩個小和尚面面相覷,老和尚接著說:「走,喝茶去。」
人們常講:「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人們還常說:「人嘴兩扇皮,咋說咋有理」。 在普通的老百姓那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兩種意義完全相反的樸素的抽象思維。譬如,一種是「勤儉持家」,相關的論斷有——「過日子嘛,既要有摟錢的耙子,又要有裝錢的匣子。不怕耙子掉了齒,就怕匣子掉了底」、「有米一鍋,有柴一灶,不是正經過日子人家」。另有一些論斷及其依據,則明顯與前面的相反,「小錢靠掙,大錢靠命」、「馬不吃夜草不肥,人沒有外財不富」、「錢是冤種,越花越涌」等等。
我們在日常說話中,總喜歡作出類似的轉折,一方面講什麼什麼,又接著說,從另外一個方面看;「雖然」怎麼怎麼的,「但是」又如何如何;剛剛說了一番話,馬上用一個「不過」,又折回到反面去了。簡簡單單的兩面,構成了一個最基本的圓。說的相對比較圓滿了,沒有過頭、沒有遺漏。
我們中國人最喜歡追求的是什麼?是「圓滿」二字。不圓,意味著缺失。我們所要明白的道理,無疑是應該圓滿的,沒有缺失的。我們在智慧上的終極目標,是把握所有的真理,而這所有的真理理應是圓融一體的。
所有的真理不僅是圓的,而且是活的。當人類的理性把真理這只小鳥抓在手裡,一經用語言進行宣告,這只活生生的小鳥立即就變成了死去了標本,變成了僵死的、極端的、片面的教條。如果人類看清了這種無奈的結局,認識的觸角就抵近了一個新的高峰:如何實現主觀與客觀的美妙圓融,讓真理這只小鳥活在靈動的體驗之中呢?我的回答是,首先要讓所有的真理在我們心裡美妙地圓融為一體。
我第四個要講的是,實踐意義上的圓融。
中國古代有一本講軍事謀略的書,叫做《孫子兵法》。軍事戰爭無疑是性命攸關的實踐活動。取得勝利的關鍵是什麼呢?孫子告訴我們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意思是說,了解敵人,了解自己,歷經百戰才不會有危險。那麼,如何做到知彼知己呢?
從實踐的意義上,莊子給我們做了一個形象的描述。這個描述,見之於他的《庖丁解牛》。莊子的筆下庖丁這樣說:
「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裡看到的是一隻完整的牛;三年以後,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這個庖丁潛台詞的意思是說:只看見骨肉相間、骨肉相分離的一種存在。庖丁接著說:「現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那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因為砍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如今,我這把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有間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地,那麼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餘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雖然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裡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嘩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
莊子這篇文章,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被總結歸納出了一句成語,這個成語叫做什麼呢?游刃有餘。如果我們凡事都能夠做到「游刃有餘」,這又意味著什麼呢?毫無疑問,意味著實踐的成功。
莊子的文章還沒完,他接著寫道,那庖丁「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意思是:庖丁提著刀站立起來,為自己的成功舉目四望,為自己的成功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後把刀擦抹乾凈,收藏起來。一個完滿的殺牛過程結束了。庖丁的收勢動作,讓我們想到了一個高超的劍客的收勢,想到了書法大師、繪畫大師在完成一部滿意作品時的收筆動作。
就一切實踐活動而言,我們所嚮往的,就是達到一種游刃有餘、出神入化的境界,要達到這種境界,需要具有什麼條件呢?那就是我們作為主體本身,要做到對於客體的完全了解與把握,要實現主體與客體的美妙圓融。
我第五個要講的是,處理社會人際關系以及社會政治意義上圓融。
「中華民族」這一概念所包含的,不是單純的漢族。在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還包含著眾多的少數民族。偉大的中華文明傳承至今,生生不息。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雖然有過元朝、清朝等少數民族統治時期,但是,大漢民族並沒有滅亡,中華傳統文化也從來沒有發生過斷裂。以漢民族文化為主的中華文化,在兼收並蓄的同時,融匯了各少數民族文化。中華民族本身也實現了漢族與各少數民族的大融合。
我們的大中國,好大的一個家。我們國家的人口,佔世界的四分之一。同時,我們的疆域也相當遼闊。和其他國家比起來,我們的國家為什麼會這樣大呢?這與我們國家當初的封建專制體系的完善有關。更主要的,是與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及其文化心理有關。我們在處理人際關系,在處理國家間的關繫上,講究一個「和」字。我們有世人為之驚嘆的萬里長城。這個萬里長城,從秦始皇到明代,一直在修建。但是,它作為一種軍事設施,卻是防禦性質的。隱藏在這種修建行為背後的文化心理是什麼呢?我不侵略你,你也別來侵略我,大家相安無事。寧可把公主送出去嫁給你,也不要打仗了。圓滿地融合在一起,多好。
《尚書·堯典》提出,親睦九族,協和萬邦。在我們的古典文獻《禮記·禮運》中,還有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社會理想。
從人生哲學的意義上講,老子講,「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意思是,消磨鋒銳,不要事事「咬尖」,避免和消除紛擾,調和光芒,不要「各色」,要和塵土一樣普通與平凡。孔子在《論語》中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禮之用,和為貴」,「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墨子告誡人們說:「離散不能相和合」。墨子特別強調「非攻」,意思是不要去主動進攻別人。為了阻止楚國攻打宋國,墨子曾與公輸般進行模擬攻防,以此說服公輸般放棄進攻,結果獲得了成功。墨子晚年到了齊國,又力圖勸止項子牛征伐魯國。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管子》有言:「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和合故能諧」。
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處理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的關繫上,我們中華民族一直主張「和平」、「和諧」、「協和」,堅守和平主義。我們主張「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不犯人」。在這種主張的背後,潛藏這一個基本道理,那就是:你讓我生,我讓你生,你不讓我安生,你自己也不得安生。一損俱損,一榮俱榮。這個道理衍化為一種基本的哲學理念,那就是,圓融——大家最好圓滿地融合在一起。
陰陽圓融,化生萬物;主觀與客觀圓融,可以達到認識的最高境界;萬法圓融,可以真正把握真理;主體與客體的圓融,可以達到實踐的最高境界;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與國之間的圓融,則可以實現美好的大同社會。
從對於世界及其本源的認識,對於世界運動變化的原因與規律的認識,到對於認識過程本身的反思;從對於認識結果即真理的反思,到對於實踐真理的過程的反思;從具體的為人處事,到治理國家和處理國際關系,傳統的中華文化自始至終隱含著一個特有的基因密碼,那就是圓融,圓滿地融合。這個恰恰就是我們值得自豪與驕傲,值得發揚光大的文化精髓。
㈦ 我國傳統的民族文化有哪些
1.中山裝 布鞋 農村老年人不用買的現成腰帶,用長布條或繩子系褲子 衣服的紐扣用布條盤扣袢 農村老大爺自做的扣袢對襟粗布汗衫 農村和少數民族的織布 農村老大媽穿自己做的偏大襟的衣服 小女孩兒們扎小辮兒用紅頭繩
小孩兒眉心點紅點兒 小男孩兒自出生就留胎毛小辮兒
2.吃飯用筷子 吃飯、喝湯用大碗並且端著碗喝 農村做飯用特大號大鐵鍋 炒菜用大油旺火爆炒 一家吃飯不分餐而是聚餐,同吃一個盤里的菜 生吃大蔥、小蔥蘸醬 吃生蒜 吃餃子 饅頭 手擀麵條
餅子、窩頭 喝粥 餄餎 燉骨頭 雜燴菜 煎餅
油條、果子、鍋箅兒、麻花、麻葉 粽子 元宵
餛飩、雲吞 燒餅 糖葫蘆 喝白開水 原發自我國的各種蔬菜水果等等,中國吃食幾千種,都是傳統
3.中國式住宅各省、各市、各民族、各區域都有極獨特的特點,睡大火炕 不用上網或各處打聽,找到我國發行的民居郵票就可看個大概
4.先民創的各種獨輪車 農村自己攢、焊的自行車 出門遠行看黃歷
5.過祖先遺留傳承的節日 拜祖先 磕頭 燒香
燒冥紙錢 唱聽看京劇、地方戲 舞獅、舞龍 、高蹺、秧歌、旱船、落子、相聲、京東大鼓、西河大鼓、對歌、花燈、踢毽子、打陀螺、燈謎、歇後語、拜年、中國紅、中國畫、文房四寶、癢癢撓、年畫、對聯、石獅子、供神仙及祖宗牌位、花圈、挽幛、輓聯、紅白事隨禮、中式傢具、中國瓷器、中國雜技、漢字、漢文化、黃歷、易經、八卦、道教、古遺跡、古建築、詩詞歌賦、撲滿、中國結、中醫中葯、糖人、鴿子哨等等等等
衣食住行、文學、藝術、婚喪、建築、禮儀、節日、時令、製造、科學、宗教等等均在其中
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武術
秦磚漢瓦、兵馬俑、桃花扇、景泰藍、玉雕、中國漆器、紅燈籠(宮燈、紗燈)
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
茶、中葯、文房四寶(硯台、毛筆、宣紙、墨)、四大發明
豎排線裝書、剪紙、風箏
佛、道、儒、法寶、陰陽、禪宗、觀音手、孝服、紙錢
樂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圖案、中國織綉(刺綉等)、鳳眼
彩陶、紫砂壺、蠟染、中國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劍等)、青銅器�鼎
國畫、敦煌壁畫、山清水秀、寫意畫、太極圖
石獅、飛天、太極
對聯、門神、年畫、鞭炮、謎語、餃子、舞獅、中秋月餅
鳥籠、盆景、五針松、毛竹、牡丹、梅花、蓮花
大熊貓、鯉魚、芭蕉扇、風箱
唐裝、綉花鞋、老虎頭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後的鳳冠
泥人麵塑、鋤頭、清朝大辮子、銅鏡、大花轎、水煙袋、鼻煙壺、筷子
華表、牌坊、長城、園林、寺院、古鍾、古塔、廟宇、亭、井、黃土、民宅
漢字、數字8、6、4
唐詩、宋詞、《三十六計》、《孫子兵法》、《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詩經》
金元寶、如意、燭台、羅盤、八卦、司南、棋子與棋盤、象棋、圍棋
黃包車、鼻煙壺、鳥籠、長命鎖、糖葫蘆
玉佩、鷲、千層底、刺綉、絲綢、檐
㈧ 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中國武術史學科問題:劍的三種文化現象古代武術的...
一
劍在中國文化與其它文化里的括含范圍不同。如西方古代只有雙刃和直型的劍,對西方人來說刀也被定義為劍的一種。即使名為「Saber」(單刃的軍刀)、「Falchion」(單刃的彎刀)也被歸於西方文化中的「劍」一類。再如日本則沒有區分刀與劍,日文中的「劍道」或者「劍術」其實是中國唐代流傳到日本的雙手刀法。 在中國文化里,劍與刀是兩種不同的武器,劍特別用來用來指「雙鋒直型刃」,而刀則是指「單鋒彎型刃」。 劍通常可以做出三種攻擊:截、削和刺。
《史記》中曾有記載,「天下之劍韓為眾,一曰棠溪,二曰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淵,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將。」《吳越春秋》記載:」棠溪在西平,水淬刀劍,特鋒利,為干將莫邪所從出,亦名川也。」據範文瀾《中國通史》記載:「河南西平有冶爐城,有棠溪村,都是韓國著名鑄劍處。西平有龍淵水,淬刀劍特堅利。」他告訴筆者,西平棠溪春秋屬楚,戰國屬韓,是當時冶鐵鑄劍的勝地軍工基地,距今已經有二千七百年的歷史。先人們在這里開創了中國的鐵器文明,輝煌了中國的寶劍文化。
二
中華武術內容豐富,拳種繁雜。
按運動形式與技法特徵分[竟賽分類法]:
1,長拳。2,太極拳。3,南拳。4,劍術。5,刀術。6,槍術。7棍術。8,其它拳術。9其它器械。10,對煉項目。11,集體項目。
按地域分:
少林拳,武當拳,峨嵋拳,青城拳,八門拳,等。
按形式分:
投射式,表演式,角技式。
按內容分:
拳功,內功,與外功。套路,徒手與器械。對煉,固定對打與散打。
按拳種分:
查拳,華拳,洪拳,炮拳,少林拳,蔡李佛拳,詠春拳,翻子拳,劈掛拳,形意拳,太極拳,八極拳,螳螂拳等等。
以上是大的分類。
細分舉要:
1,查拳:
子母拳,行手拳,飛腳拳,梅花拳,二路查刀,吾昆劍,盤龍棍,鎖喉槍等等。
查拳在各地又略有所不同,山東查,河南查,青海查。
2,太極拳:
陳式,楊式,武式,孫式,沙式等等。
3,南拳:
法門拳,字門拳,五虎拳,蔡李佛拳,李拳,洪拳,等等。
㈨ 中國劍文化
一、劍之歷史
劍的來歷要追溯到軒轅黃帝時代。據《黃帝本紀》記載:「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又有「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之說。劍之出世極為古遠,歷史悠久,故後人稱之「短兵之袓」,確可當之無愧。
遠古時期的武器的設計和製造尚處於初始階段,《淮南子·汜論》所述:「古之兵,弓劍而已矣,槽矛無擊,侑戟無刺。」 為利於在山地叢林中奔躍和近戰,那時人們普遍習慣使用短兵器。劍是短兵的一種,脫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原於殷商以前,形極為短小,僅有短平莖,而無管筒。古人用此劍插腰,輕便易使,直刺旁擊都能運用自如,抵禦匪寇與野獸都是必不可少。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構造簡單容易製造的劍已成為主要短兵器,成為社會各階層必有之佩備。連馮諼與漢初的韓信,雖然貧至無食,也仍然隨身攜帶。著名的有干將、莫邪、龍泉、太阿、純鈞、湛盧、魚腸、巨闕等。春秋時的龍泉劍,仍有一隻藏於故宮,至今仍很鋒利,證明我國在劍的製造和使用上,有著很悠久的歷史。]
至東周時期,西方大陸此時仍處在蠻荒時期,但是中土的冶銅工業已經非常發達。工匠大多以銅鑄劍,造就出一大批劍質頗佳的精品,制劍技術亦逐漸進步。 依據《考工記》的記載,戰國時期的工匠以累積了足夠的經驗,能充分的掌握冶煉青銅的技術,按照器具不同的用途,合金中的銅與鉛、錫比例也有所不同。這樣的冶煉技術領先西方國家近千年。
早期的青銅劍約在商朝即已大致成形,最初僅長十餘公分,直脊雙刃,劍身扁闊,柄以木片夾束,亦無劍格,而後發展出固定的形制,主要由劍身與劍莖兩部分組成,每一部位都有名稱。劍身前端稱「鋒」,劍體中線凸起稱「脊」,脊兩側成坡狀稱「從」,從外的刃稱「鍔」,合脊與兩從為「臘」。劍把稱「莖」。莖主要有扁形與圓形的兩種。莖和身之間有的有護手的「格」,又稱為「衛」。莖的末端常有圓形的「首」或「鐔」。莖上有的有圓形的「箍」。莖上常以繩纏繞,繩稱為「緱」,劍柄尾端旋環稱做鐸。劍鞘也謂之「室」。短劍也稱「匕」。考究的青銅劍的首與格等常以玉質作成,這種劍,一般則稱為「玉具劍」。在未來的千年間,這種劍的造型逐步邁向成熟,並作為步兵的基本武器而活躍於戰場上。
鄭鍔更於劍有所詳解,他這樣說到:人之形貌大小長短不一,選擇不同的劍,不是為了美觀,而是要使之各適其用而己。因此分為為三等劍制,以適合三等帶劍之士,什麼人用什麼劍則自取其便。劍柄長五寸,劍身若是劍柄的五倍,那麼就該有三尺,重九鏘,也就是三斤十二兩,長之極,重之至,故謂上制。只有高大有力的劍士可以佩帶,所以稱為上士之制。劍身是劍柄的四倍,那麼劍之長則有二尺五寸,重七鏘,也就是二斤十四兩,長短輕重取其中,謂之中制。適合普通身材和力量大小的人使用,故稱為中士之制。若劍身只有三倍劍柄長短,則只有二尺,重量只有五鏘,則只重二斤一兩三分,輕而且短,稱為下制,矮小羸弱者適用。
上述劍制,大抵沿用於遠古,歷代仍有頻繁變更,自秦至宋,其中的變化最多。鄭鍔雲:「若以秦漢之劍與宋時之劍比較,則宋時長劍有二十一寸三分,漢時長劍僅十七寸九分。宋時短劍十五寸二分,漢時短劍僅十寸五分,故宋時之劍較漢時之劍長,且品質更優」。
劍之用途,不只是專供殺戮之用,也用做文士飾品,不過終究是以防身拒敵為主,如劍過長則運用不便,劍短則難以及遠,過短的劍輕而沒有打擊力度,長劍重而揮動遲緩,二者均不適合實用。另外古籍有言:「漢高祖仗三尺劍而得天下」,由此可見漢代劍長不及兩尺之說應當有誤。若綜合劍史所記,大抵古劍之長,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則為二至三斤。
春秋時期,互為世仇的吳越兩國卻同以鑄劍精良聞名於當世,其技術之精湛、工藝之華美,可稱舉世無匹,尤其是劍身的表面處理,不但具有神秘華麗的花紋,在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仍然寒光四射、鋒銳如新,這種處理技術至今仍然是個謎。
1994年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正式開始挖掘,考古工作者發現一把青銅劍被一尊重達150千克的陶俑壓彎了,其彎曲的程度超過45度,當人們移開陶俑之後,令人驚詫的奇跡出現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銅劍,竟在一瞬間反彈平直,自然恢復。當代冶金學家夢想的「形態記憶合金」,竟然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葬里!這柄古劍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為什麼沒有生銹呢?為什麼依然寒光四射、鋒利無比呢?通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的原因在於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鉻是一種極耐腐蝕的稀有金屬,提取十分不易,但是此時的鑄劍工藝水平成為一個迷。其中還發現了一批青銅劍,這批青銅劍內部組織緻密,劍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紋細膩,紋理來去無交錯,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時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科研人員測試後發現,劍的表面有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這一發現立刻轟動了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只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
春秋晚期至戰國可說是銅劍最發達的時期,除個別地區的劍反映了地域或民族風格外,形制上一般都開始定型。春秋晚期的銅劍,絕大部分都有劍首,並普遍出現了劍格,但具劍箍的還較少。長度一般都要在40-50厘米以上。有名的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劍、吳王光劍等等,都是這時期的重要作品。這些寶劍製作精美,表現了卓越的製作工藝。東周青銅劍,以吳國、越國的最為上乘,《周禮·考工記》載:「吳越之金錫,此材之美者也」。湖北江陵古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通長55.7厘米,身滿飾菱形紋,劍格兩面以藍色琉璃鑲嵌花紋。
此時,鋼鐵制的兵器也登上了舞台,或許對於青銅兵器的鍛冶技術已累積了足夠的知識,又或許摺疊鋼的技術本來就承襲自打造青銅兵器的經驗,無論如何,這個時期的鋼鐵兵器,其水準的確領先了全世界一大截,著名的鑄劍大師如:歐冶子、干將等人,鏈就一批千古名劍:干將、莫邪、湛盧、巨闕、純鉤、龍淵、太阿、工布、魚腸等,即使實物不存,它們的赫赫威名仍令我們心馳神往;《吳越春秋》中記載薛燭評純鉤劍:「光乎如屈陽之華,沉沉如如芙蓉始生於湖,其文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此外,太阿劍「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工布劍「文若流水不絕」,以及:龜文、縵理、列星、溢水、冰釋、高山、深淵、水波、珠衽、流泉等等形容,均是指劍身上的摺疊花紋而言,當我們看到古代刀劍上的花紋時,才能體會古人所言實非虛語。
戰國後期的秦國已經是青銅劍、鐵劍並用,同時劍的型制也有變化,長度曾加到一百公分左右,劍身狹長,表面經過仔細地研磨,並有一層鉻鹽氧化物,顯現著烏黑的光澤,能防蝕防銹,陝西秦墓出土的諸多長劍幾乎有如新制。
直到9世紀末,義大利青銅劍工藝仍然在這個水平上。
鋼鐵兵器正式裝備部隊後,因為硬度和韌度都明顯地優於青銅,也由於騎兵的大量使用,配合其沖鋒陷陣、馬上接戰的戰術需要,對兵器的強度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西漢末年時,鋼鐵兵器幾已完全取代了青銅,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在這數百年的交替期間,同時也是青銅兵器的發展巔峰,無論長度、硬度、韌度,在歷史舞台上展現其最後的燦爛風華。
騎兵成為軍隊的功擊主力後,伴隨而來的是戰術的改變與裝備的革新,由於騎兵沖鋒的速度極快,單手施力的長劍固然仍能直刺敵人,予以重創,但沖力之大也足可把騎兵拉下馬來,陷入挨打的困境,因此,馬上的短兵顯然要特重其切削的性能,加上強韌的鐵器也已相當成熟,長劍於是漸漸為長刀所取代,並在漢代末期完全退出戰場。這個時期的長劍常以玉石為裝具,千年之後,長劍已朽,玉劍飾卻已其精美的質地與紋飾為人珍愛,成為玉器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品目,我們可以說:劍雖然在戰場上沒落了,但在民間它始終保有王者的地位。
中國刀劍工藝最高水準,在史料上有詳細記錄的,應該是東漢時代出現的「百煉鋼」。百煉,則是反覆加熱、折疊鍛打一百次,使得雜質盡出,最後鍛造出最精純的鋼。可惜這樣的技術太費工,動輒耗費數年,才得神兵三五把。到了唐末「安史之亂」,社會大亂,十室九空,百煉鋼的技術就逐漸失傳了。到了北宋,當時的大科學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一書中說到他造訪磁州鍛坊,觀看煉鐵,才認識所謂「真鋼」。他還記述了當時的一把寶劍:有人將十支大釘釘入柱中,揮此寶劍一削,釘子全部截斷,劍鋒卻纖毫無損;用力彎曲,劍身如勾,放開來鏗然有聲,又如箭弦一般平直。
到了明朝,更是每下愈況。戚繼光在《練兵實紀·雜集》中指出,當時的工匠不肯好好磨刀,結果「砍入不深、刀芒一禿,即為頑鐵矣。」
清朝的乾隆皇帝是非常重視文治武功的一位。他尤其喜愛刀劍,從乾隆十三年到二十二年,不惜人力物力,製作了一批款式精美的刀劍。由於「今上」的重視,當時冶煉刀劍的技術又大幅提升。有花紋鋼就是百煉鋼?根據中國自唐朝後就少有刀劍著作、墓葬出土來推測:百煉鋼的技術,唐以後可能就失傳了。清朝扣鳴刀上花紋鋼的技術,很可能是從日本、東南亞、中東、印度學習的。世界上最好的花紋鋼不在中國,我們古代刀劍的鑄造技術,沒有流傳下來。
古代鑄劍技術
製作銅劍的基本方法是鑄造,鑄造一件銅劍大體上有五道工序。
(一)制范
即製作供澆鑄用的型範。劍范多用泥塑造,然後放入窯中經火烘乾,再加修整,質地似陶,故稱泥范或陶范。制范以銅劍的器形設計為依據,而銅劍器形是否能夠達到設計要求,規整而諧調、勻稱而美觀,則決定於制范是否精細。制范還要為以後的裝飾打下基礎,如劍體上鑄出的花紋和名文,都必須預先在劍范的內壁上刻鏤出陰陽相反的紋路。實際上,銅劍裝飾的第一步是范型上進行的。
(二)調劑
鑄劍的材料是青銅,青銅是銅和錫或銅和錫、鉛的合金。劑即劑量,指青銅合金中各成分的比例,古時寫作「齊」。熔煉青銅之前,須根據合理的配比規律,對銅、錫或銅、錫、鉛等原料進行調配,稱作調劑。這是決定銅劍性能的關鍵環節。在一定范圍內,青銅中含錫量提高,能夠相應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強度;但含錫量超過合量的界限,就會使青銅合金變得非常脆弱,易於斷折。在青銅合金中加入少量的鉛,可調節金屬的鑄造和加工性能,但鉛含量過高,也會降低合金的硬度和強度。因此,只有按照合理的比例對各成分進行調配,才能得到適於充作劍材的既堅且韌的青銅。
對於銅劍合金的成分配比,春秋戰國之際已經認識到了其中的規律。《考工記·攻金之工》所記「金有六齊」,標明了六類銅器的成分比例,其中第四類為:大刃即劍;叄分其金而錫居一,指青銅合金作四等分,銅(金)佔三分(百分之七十五),錫佔一分(百分之二十五)。
近年來,冶金史研究者陸續分析檢測了一些春秋晚期和戰時期的中原銅劍實,發現其合金成分中,銅的含量與「大刃之齊」很接近,大致在百分之七十五上下;但錫的含量相差較多,實際含量只有百分之十六左右,較高的也只有百分之二十多一些。這種差別可能因為,《考工記》「六齊」只標明了青銅合金中最主要的兩種萬分——銅和錫,而銅實物中常含有少量鉛及其他一些元素(鐵、鋅等),因之,六齊的銅錫配比法大概是一般性地代表了青銅合金中銅和其他非銅元素的比例,如此,則青銅劍實際成分中其他非銅元素的總量也就大致接近百分之二十五了。
撇開文獻和實物的上述差別不管,有兩點是明確的。一是《考工記》關於「大刃之齊」的記載說明在春秋戰國之際,中原匠師對於銅劍合金萬分的配比規律已經有所認識,有所總結,並以之指導鑄劍;二是銅百分之七十五上下和錫百分之十六左右的實際合金比例是合理的,一些研究者對如此配比的銅劍作了機械性能和硬度試驗,證明其具有很好的強度和硬度。
古人鑄劍既無先進的熔煉設備、純潔的原材料,又無精確的測試手段,匠師們在這種情況睛經過長期實踐,摸索總結出了青銅合金的配比規律,並具有很強的規律,鑄出的銅劍的合金比便也會不盡相同,而呈現在配比常數上下浮動的現象。
(三)熔煉
原料調配停當後,將之裝入坩鍋煉。熔煉的目的是將銅、錫、鉛等原料熔液體,同時也進一步去除原料中含有的雜質,如附著於原料上的木炭,以及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鐵等其他金屬元素,使合金精純。
熔煉的關鍵是觀察火候,判斷是否熔煉成熟。《考工記》對此有較詳記述:
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
黑濁氣是原料上附著的木炭、樹枝等碳氫化合物燃燒產生的。黃白氣主要是熔點低的錫先熔化而產生的,同時,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其他元素揮發出來也形成不同顏色的煙氣;
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
溫度升高,銅熔化的青焰色有幾分混入,故現青白氣;
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
溫度再高,銅全熔化,銅量大於錫量度,一進只有青氣了。而且,焰色純凈,表明原料中的雜質太多氣化跑掉了,剩下殘渣可予以去除;
然後可鑄也。
銷煉成熟,可以澆鑄了。
上述次序,也是古代匠師長期實踐的經驗總結,後來人們用「爐火純青」喻功夫純熟,就源於這里。
為了提高青銅合金的質量,工匠們還對銅錫進行多次熔煉,以進一步去除雜質。《考工記·栗氏》所記「改煎金錫」,就是指更番,重復煎煉。
(四)澆鑄
將熔煉成熟的青銅液體澆灌入劍范,俟其冷卻、凝固,銅劍就成形了。
(五)鑄後加工
范鑄出來的銅劍僅是一個坯件,表面精糙,故卸去鑄范後,還須進行如下的修治加工:
——刮削琢磨,使其表面平整光滑;
——裝飾,如在鑄成的花紋溝槽中鑲嵌琉璃、綠松石,或嵌錯紅銅絲、金絲、銀絲,甚至進一步在器表刻鏤花紋。嵌錯是當時很常見的裝飾工藝,它是在銅器表面鑄出或刻鏤出花紋,再嵌以金、銀、銅絲(或片),用錯石將表面磨光,即顯出色彩鮮明、線條清晰的生動形象;
——裝置附件,配齊劍具;
——砥礪開刃。
這樣,銅劍的製作就最終完成了。但在使用過程中,劍器還要時常修治砥礪,故當時可能有一類工匠專門從事這項工作。漢代稱這類工匠為「削厲(礪)工」,其技藝又稱「灑削」之技。削礪就是刮削砥礪的意思;灑削,指磨刀以水灑之,泛指修治刀劍。
西漢景帝時,大臣袁盎被刺,屍體上棄有凶器,是一柄新修治過的劍,官府就在長安的削礪工中訪查,一工匠說:這把劍是梁王的某位郎官來修治的。由此便查出了主使人梁孝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用戰國晚期大學者荀子的一段話來概括鑄造銅劍的整個過程:
刑(型)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劑)得,剖刑而莫邪已。然而不剝脫,不砥厲,則不可以斷繩;剝脫之,砥厲之,則劙盤盂,刎牛馬忽然耳。
黃白雜則堅且牣
戰國相劍術士曾說:
白所以為堅也,黃所以為牣(韌)也,黃白雜則堅且牣,良劍也。
這種精良之劍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復合劍。戰國時期,銅劍應用臻於極盛。在此背景下,鑄劍術不斷發展進步,出現了一些科學先進的工藝,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其中尤以鑄造復合劍的技術最為突出。
所謂復合劍,是指劍脊和劍刃用不同成分配比的青銅合金分別澆鑄的青銅劍。其劍脊採用含錫量較低的青銅合金,韌性強,不易斷折;劍刃採用含錫量較高的青銅合金,硬度高,特別鋒利。因而剛柔相濟,是古代銅劍的精品。其鑄造方法也與普通銅劍有別。普通劍之劍身系一次澆鑄完畢,復合劍則是二次澆鑄:先以專門的劍脊范澆鑄劍脊,在劍脊兩側預留出嵌合的溝槽;再把鑄成的劍脊置於另一范中澆鑄劍刃,劍刃和劍脊相嵌合構成整劍。
從冶金史研究者檢測的一些復合劍實物得知,其劍脊的含銅量要高於一般銅劍,含錫量則低於一般銅劍;刃部的情況相反,含銅量低於一般銅劍,含錫量高於一般銅劍。如果單以脊部或刃部的材料製作整劍,勢必過於柔軟或過於剛脆,但以之分別製作劍脊和劍刃,就獲得了超過一般銅劍的更為優秀的性能。這是創造性地運用青銅合金成分配比規律的高超工藝,體現了古代匠師對銅劍合金成分比例的控制達到了極高境界。
復合劍的脊部含銅多,故呈黃色;刃部含錫多,故泛白色。劍脊和劍刃判然異色,正如相劍術士所言,所以有人稱之為「兩色劍」。又由於這種劍表面看起來,劍脊像是鑲嵌上去的,故也有人稱之為「銅鑲劍」或「插心劍」,這些都不是科學的名稱。
總之一句,古代的鑄劍技術是大冶鑄金、巧奪神工。
關於相劍
所謂相劍,即通過觀察器身外表(包括器形、文理、顏色、光澤、銘文、裝飾等),來鑒別劍器的優劣和名劍的真偽。戰國社會上專門有一類術士以此為務,被稱為「相劍者」。《呂氏春秋·疑似》稱:「使人大迷惑者,患劍似吳干者。」可見,即使是相劍術士,對於一般銅劍之貌似名劍也很頭痛,要予以鑒別,就必須精通鑄劍之術,能夠識別優劣。故相劍術又以鑄劍術為基礎。《呂氏春秋·別類》記:「相劍者曰:白所以為堅也,黃所以為牣(韌)也,黃白雜則堅且牣,良劍也。」這句話大概出自相劍術士的相劍經,它就是以鑄劍術為依據,結合銅劍的形貌特徵和流傳使用情況等,即今之所謂掌故,這樣才能夠最終鑒別名劍的真偽。《吳越春秋》記有薛燭為越王允常相劍的故事,他事先並不知情,僅憑觀察,判明了各劍的名稱、優劣,並歷數其特徵、來歷和流傳始末。這雖是後人編造的傳說,但大致反映了相劍的情形。
《韓非子·說林上》也記有一則與相劍有關的故事:
曾從子是一位善相劍之人,客游衛國。衛君怨吳王,曾從子就說:吳王好劍,我是相劍者,請大王讓我去為吳王相劍,乘機將他刺死。衛君卻說:「你這樣做並非緣於義,而是為了利。吳國富強,衛國貧弱,你如果真去了,恐怕反會為吳王用之於我。於是就將曾從子逐走了。
這個故事來看,春秋晚期似已有相劍術。盡管《說林》中的故事都是為游說而編集的事例,有些來源於傳說,有些是韓非自己杜撰的,不一定真有其事;但說相劍術大約初起於春秋晚期,卻完全有可能,因為古代銅劍正是在這個時期趨於成熟興盛,並在戰爭和社會生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相劍之所以能夠流行而形成為了一門方術,與貴族中盛行的帶劍、好劍之風有著密切關系。由於社會上有這么一個顯赫階層,不僅盛行佩劍,而且喜好精良華美的寶劍,於是就出現
了一些以相劍為務的術士,他們出入豪門,專為權貴鑒別刀劍。曾從子、薛燭之流,可謂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