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無論輝煌,還是衰落,無論是強悍,還是軟弱,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影響。然而,何謂文化?中國古人在《周易》中就有所記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文明教化之義。而西方人定義:「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是為如今的文化之義。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我們的影響根深蒂固。無論我們現在和國際如何接軌,無論我們的生活里有多少外來文化的影子,但只要是中國人,就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傳統文化該如何弘揚?弘揚哪些方面?正如只有正確認識我們自己,才能揚長避短一樣,只有認識剖析傳統文化,才能將傳統文化發揚廣大。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悠遠性和獨創性
中國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中沒有中斷過,是一環扣一環的連續發展的唯一的獨立文明。埃及文化因入侵者的變化一度希臘化,後羅馬化,再又伊斯蘭化;希臘、羅馬文化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中斷;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巴比倫文化更是被赫梯滅亡,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而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中從未產生過斷檔和空白。僅就文學而言,從詩經、楚辭、先秦散文、漢魏詩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脈相承。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就曾對中國傳統文化給予高度贊揚,他說:「世界上有古無今的文化很多,有今無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則很少,像中國這樣波瀾壯闊的文化傳統簡直是獨一無二的歷史現象。」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穩定性和統一性
中國傳統文化在其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華夏文化為中心,同時匯集了國內各民族文化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發揮了強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時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過。即使在內憂外患的危急存亡關頭,在政治紛亂、國家分裂的情況下,它仍能保持完整和統一,延續至今而能基本保持原貌。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再生性
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兼收並蓄,體現在諸子百家在爭鳴中能夠取長補短,相互融匯;漢民族文化能夠長期吸收周邊少數民族的文化;對外來文化也能夠敞開它博大的胸懷,有揚有棄的吸收、整合。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多樣性
中國傳統文化雖然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但因中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所以內部的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的穩定和統一造就了它的悠遠和獨創,兼容和再生造就了它的多樣。歷史上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先驅,領先世界文明發展的潮流,對世界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時值今日,中國的傳統文化雖已衰落,但仍具有極其旺盛的生命力。該如何弘揚傳統文化,使其重放光芒?這就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入手,探尋其對人類世界的新的意義。
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新的營養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紛爭不斷,戰禍頻起。特別是伊斯蘭世界與基督世界的對抗,更是給世界各地帶來無窮災難。而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和諧與中庸,它不象西方文化那樣講求分別與對抗,而是主張「天下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提倡在主導思想的規范下,不同派別、不同類型、不同民族之間思想文化的交互滲透,兼容並包,多樣統一。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民主」「自由」漫天飛舞,戰亂此起彼伏。同一國之民分立對抗,互毆不止,致使國家動盪不安,經濟每況愈下。這都是西方所謂「普世價值」之功。而中國傳統文化能夠流傳至今從未中斷過,甚至在外族入侵時仍能保持自己的原貌,反而還給周邊族群以深刻的影響,不僅在於它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具有自己的特殊的政治觀和社會觀,還在於它存在一種超越國界、超越種族、超越意識形態,體現人類追求富足和人道主義的普世價值,那就是「仁」。它包括了對內的克己和對外的愛人,反映了人類寬以待人、相互諒解、相互忍讓、相互敬重、相互期許的仁愛精神,期望「泛愛眾」,人人和平相處,慈悲為懷,這才是人類應追求的幸福、安寧與和諧的普世主義精神。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環境惡化,天災不斷,資源近乎枯竭,全球危機已經顯現。科學技術高速發展,但卻造成人與自然的異化,人類與自然的搏鬥終於遭到自然的報復。西方的一些科學家把目光轉向中國,包括《老子》《論語》在內的中國經典受到重視。這種情況的出現,完全是由於處在科學發展困境的科學家們尋找世界觀啟發的努力,而不是由於什麼一時的感情沖動。1988年1月,全世界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聚會,他們發表宣言說:「如果人類想要在21世紀活下去,必須回顧2500年,吸收孔夫子的智慧。」
然而作為處在社會轉型期的我們來說,如何弘揚傳統文化,就是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成果運用到當今社會的建設當中,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傳統文化之間尋找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要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絕不能長期跟在西方國家的後面循規蹈矩,而應該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模式。只有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新的營養,創造一條有別於西方,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才能真正強大,傳統文化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弘揚。
2. 傳統文化正在消失,我們如何做到文化的傳承與保留
對於個人,應當積極的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對於社會,應當開展一系列的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動,對於國家,應當積極的引導公民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1、作為中國的公民,我們應當尊重和繼承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迄今為止已經有了5000年的歷史積淀,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的推陳出新對於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至今保留在現在。所以說對於每一個公民而言,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對自身是一個提高,更有利於國家文化的傳承。綜上所述,身為公民我們要擺清楚自己在這個社會上承擔的責任與義務,應當逐漸的培養自己對於傳統文化的熱愛,這樣對於自己不僅是一種提高,而且對於弘揚中國文化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 如何更好的傳承民族文化
一、傳承民族文化需要用科學技術來輔助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民族文化具有多樣性,他包括民族服飾、民族歌舞、生活習慣、自身獨特的政治、宗教、價值觀念和鄉土知識等。
由於民族文化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使他始終保持了不斷創新、傳承發展的性質,而傳承民族文化必須在尊重民族的傳統生活習俗、語言的前提下,利用科學技術來發展民族傳統技藝,如黃曉的《民族文化的開發與區域經濟的發展》文章里所提到的民族文化需要吸收那些自己能消化的東西,在沖突、磨石、調適中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二、傳承民族文化需要基層的、本土的民族老師
少數民族地區,學期班到2年級的學生基本上都是靠本民族語言去學習和掌握漢語的。因此,在這過程中、基層的、本土的民族老師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們不僅僅可以讓民族學生能更快、更好地學習漢語文化,也可以讓學生們在做到不忘本民族語言知識的同時,能深刻地懂得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三、傳承民族文化需要掌握自己的語言文字
在潘世華的《民族語言文字與民族文化教育》文章里指出千百萬年來,民族人民的生存、發展、繁榮、進步,正是因為有了自己的語言存在,它也是形成了民族社會的一個根本要素,第一生命線。民族的語言文字是民族人民生產勞動創造的結果,是時代的產物,掌握了本民族的語言文字,是傳承民族文化的基礎。
4. 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如何更好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
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尚品德。
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1)中華各民族的祖先就在這片古老而遼闊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僅創造了無窮無盡的物質財富,而且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獨具特色、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老祖宗的諄諄教誨,語重心長,句句箴言,滋潤心田,教我做人。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培育氣度,激勵自信,陶冶人格,塑造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精深厚重,傳承文明,營養無限,永屹世林。
二如何保護傳統文化
(1)傳承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進行系統性的文化教育。既包括由國家組織的小學、中學、大學及以上的國民教育,也包含了具備基礎教育功能和高等教育功能的非行政教育。制定相關教育制度,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教育,保障教育階段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
(2)結合當前新時代的要求,賦予傳統文化現代意義。結合當前新時代的要求,對傳統文化賦予現代的意義,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對傳統文化做出當代表述,為文化發展開辟出更大的空間。
5. 如何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1、實現中國夢需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家國天下情懷。
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其基本精神的背後,蘊藏著綿延已久的家國天下情懷,折射著內心深處的命運共同體意識,凝聚著振興中華的文化血脈。
2、實現中國夢需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自強不息精神。
中國夢的實現進程歷經艱辛和曲折,在不斷地探索和奮斗中,我們最終在實踐中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自強不息精神,則賦予了我們創新精神、文化自覺和文化動力。
(5)如何更好的傳承文化擴展閱讀: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中華兒女努力勞作、奮進拼搏,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最深厚的國家文化軟實力
文化軟實力是相較於經濟、政治、軍事、科技等硬實力而言,是一國基於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與發展動力,以及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潮流,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
6. 在當今社會中,該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呢
在當今社會當中,講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話,那麼一定要從學生開始進行,讓他們接受比較科學的教育。另外也要取其精華取其糟粕,將好的傳承,不好的就直接捨去。而且要知道這是一個長期學習的過程,不管是在小學還是在大學,都要利用不同的方式去探索和創新。
對於那些積極向上並且符合當代社會發展要求的內容,可以繼續保持和發揚,而且我們要學會正確的去對待外來文化影響。並不是說所有的外來文化都不好,有些外來文化還是非常優秀的,同時想要傳承的話也必須要結合當今時代的精神,要不然根本走不了多遠。一定要讓孩子從小就開始接受歷史文化,讓他們真正去了解這些歷史對於我們的重要性,也希望老師在講課的時候不那麼枯燥。
7. 在學習生活中如何能更好地傳承糧食文化
學習生活中更好傳承糧食文化的方法:
1、在學習生活中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挖掘和探究傳統糧食文化;2、整理和踐行現有的糧食文化;
3、在傳統糧食文化的基礎上,培育和創新新時代的糧食文化;
4、積極向大眾傳播正確的傳統糧食文化。
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學習生活中不忘傳承優良的傳統糧食文化,為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力添磚加瓦,是非常有必要的。
8. 如何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傳統文化,是營造和諧社會氛圍的關鍵。中國是文明古國,但是,當代社會暴露出的道德滑坡不容小視。食品安全領域問題叢生,威脅民眾身體健康;電信詐騙、碰瓷假摔,無不加深社會的誠信危機,出現「陌生人社會」的窘境。緣何產生公民道德滑坡?症結在於傳統文化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下逐步邊緣化。無論是孔子倡導的「禮之用、和為貴」,亦或是道家提出的「道法自然」,都是傳統文化的燦爛瑰寶,有利於公民素質的提升、社會發展的穩定。由此可見,傳承傳統文化是發展之基,是社會有序發展的前提。 傳承傳統文化,是民族生生不息的保證。中華民族一直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在近代史的開端,我們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被迫打開大國,備受欺壓;在國家發展的過程中,歷經風雨、地震等自然災害的摧殘。。。然而,緣何中華民族在歷經磨難之時,卻能浴火重生、化蛹成蝶?關鍵在於傳統文化的力量支撐。 書記說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這啟示我們,需要以「愚公移山」的恆心、「滴水穿石」的韌勁,傳承中華文化。
9. 大學生如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當代大學生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可以從下面幾方面做起:
(1)提高個人文化素養。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應提高自己的素養,使自己擁有文化底蘊,並積極投身實踐中,進行宣傳活動,在幫助他人的同時,有利於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2)培養自己對於傳統文化的興趣,努力學習傳統文化的知識,主動擔負起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
要對傳統文化形成正確的認識,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對於中國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凝聚著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的智慧,也是中華民族團結在一起的重要紐帶。要糾正自己對於傳統文化的錯誤認識,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去主動發揚,主動承擔傳承的重任。用發展的眼光對待傳統文化,加大宣傳力度,普及傳統文化和美德。
(3)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在各種外國文化不斷進入中國後,很多大學生盲目地崇尚外國文化,輕視中國傳統文化。尤其,近年來韓劇、美劇、泰劇、日劇大量引進了中國市場,對於大學生的影響很大,在缺乏正確引導的情況下,很多大學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早已過時,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將外來文化作為自己最愛的文化。大學生要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去看待外來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以理智的心態去對待外來文化,真正將中國傳統文化作為自己的民族文化區發揚光大,而不是以外來文化為榮。
(4) 對傳統文化注入時代內涵,古為今用,符合時代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需要大學生去繼承和發揚.大學生要主動擔負起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任,同時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養,促進自身的完善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