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華傳統文化和猶太文化的異同點
歷史:相同點少於不同點。中華傳統文化一以貫之,中間從未斷檔;猶太文化自從耶路撒冷被異族征服,全族流落世界各地後,呈現一種碎片化的特徵。相同點:中華文化在吸收、引進的同時同化了很多進入中國的外來文明(伊斯蘭教除外,暫未實現同化),猶太人依靠對著民族的認同頑強地保持了民族性,沒有被其他強勢民族同化。
經濟:不同點多於相同點。中華文化體現了農耕民族的特徵,比較重視農業,講究自給自足,長期不重視工商業發展。猶太人在世界各地較受本地人的排擠,普遍地比較重視和精通經商賺錢。
社會組織:中國的傳統文化最求大一統的政權組織,對一切可以或可能威脅一家一姓統治的社會組織都視為洪水猛獸,因此中國的社會組織一般呈兩極分化的特徵,即要麼是政府的仆從或外圍組織,要麼是反抗政府的秘密社團,沒有中間道路可走。猶太人的社會組織重在爭取自身利益,同本地政府勾心鬥角,既有合作也有對抗,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在野黨。
學術:由於與社會組織相同的原因,中國的學術要麼是服務於政府對社會的統治,為其高唱贊歌;要麼全力反對政府的統治,不可能實現學術上的獨立。猶太人的學術研究多種多樣,一般情況下既體現了本民族的民族性,又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流入地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烙印,在文化的多樣性方面倒是有其相同性。
企業:中國的成功企業分兩類,一是官辦壟斷企業,這類企業能在排他性的經營生產活動中賺大錢,二是家族式企業,依靠一兩個強有力的領頭人實現企業的勃興,猶太人的成熟商業模式不包括中國國企模式,但包括家族企業,後者比較類似。
以上純屬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⑵ 歷史最悠久的是哪個國家中國5000年算久的嗎
所謂文明史是以奴隸制國家的出現為標志的,原始社會不算.這樣歷史最悠久的國家是埃及,公元前5000尼羅河下游就出現了小規模的奴隸制城邦,公元前3500年統一的古埃及正式建立,所以埃及的文明史可以算7000年.中國的5000年文明史在世界上並不受承認,因為中國最早的奴隸制出現在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其實只有4000年而已.堯舜禹雖然留下了很多傳說,但明顯是原始社會的部落,不能算是文明史.(其實夏朝國外很多所謂專家也不認可,他們認為中國文明史開始於商朝,這樣算才3500多年)
按4000年算,中國的文明史在世界只能算比較悠久的之一了.兩河文明出現在5000年前,古印度文明在4500年前,而西方愛琴海文明,美洲瑪雅文明,甚至猶太文明也都可追溯到4000年前.不過可以讓我們自豪的是,我國是惟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其他的都早已湮滅了....(我這樣的說法是中國官方的,其實現在很多人都已經認識到中華文明的斷層,我們的傳統文化已經被完全拋棄,沒有什麼剩下.港澳台和海外華人保持的文化傳統反而比大陸好,這是文革的後果之一)
題外話,中國傳統文化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尊重和學習的地方,它的中斷並不是被某些人說的所謂被歷史淘汰(這一點讓我很無語,似乎當今有一種趨勢使得某些人非要把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貶的一無是處才能顯出自己的明智),而是被外力強行破壞,就像印度文明被英殖民主義破壞一樣.現在是復興我傳統文化的時候了,正如西方的文藝復興,這不是什麼"歷史的倒退",不是"復古",我們要復興的是讓我們引以為傲的歷史文化.很多同胞已經走在了前面,他們從復興最易為各階層接受的漢服開始,有的人甚至選擇畢生為這項偉大的事業奮斗.我不在國內,似乎做不了什麼,打了這些字,為他們吶喊一下...
⑶ 中國文化和猶太文化誰早
中國文化最早:中華民族與猶太民族之間有著深厚的感情,近代以來,東北和上海接納了許多猶太難民。然而這僅發生在上個世紀,並不足以讓兩個民族碰撞出黃皮膚的猶太人。
其實猶太人早在北宋年間就來到了中國,並向真宗皇帝進獻過洋布。中國皇帝都超級喜歡「萬邦來朝」的感覺,真宗皇帝看到猶太商人仰慕中華文化,便恩准他們: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
當時的中國人對猶太民族一無所知,因其宗教習慣與伊斯蘭教非常相似,只是佩戴的帽子為藍色,所以稱他們為「藍帽回回」或是「青回」。元朝時,蒙古人將人種四等分,開封的猶太人是第二等的色目人,在政治上享有較高的特權。
中國歷史上實行長時間的閉關鎖國,開封猶太人後裔與猶太教世界始終處於隔絕狀態。他們只知道自己信仰的是「一賜樂業教」,並錯誤地認為自己是回回古教。
直到清朝時,開封猶太人中有一位叫艾田的考生,他在進京趕考時,慕名拜訪了天主教傳教士利瑪竇。經過一番交談,利瑪竇才幫他們揭開的身世之謎。利瑪竇也同時將這一消息告訴了梵蒂岡的教皇。
此後不斷有西方各國傳教士來到開封,但他們發現,開封猶太人已經漢化的實在太嚴重。雖然他們曾試圖幫重建猶太信仰,但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
猶太人在中國沒有保持其民族信仰,一是因為黃河長期泛濫,開封深受其害,許多猶太後裔迫於經濟的壓力,逐漸沒有能力嚴格遵守教義的規定。
二來就是中華文明與猶太教有太多共同點。開封猶太人在重建被黃河沖垮的教堂時,在碑文中明確指出,他們的宗教與儒教大同小異,都是教導大家:敬天道,尊祖宗,重君臣,孝父母……
雖然以色列制定了回歸法,但是開封猶太人移民成功者寥寥無幾。他們已經從心裡接受的中國的父系傳承,但猶太人卻是母系傳承,而且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已經無法熟練掌握希伯來語和猶太教經典了。
⑷ 猶太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
文化的概念非常抽象,簡單的說是兩個地域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價值觀等等!
⑸ 為何猶太人,在全球流亡兩千年都沒被同化,一到中國就被同化了
猶太民族可以說一直在歷史上都是一個神奇的存在,這個民族出了相當多的富豪,世界傑出的政治家,科學家,而這個民族在將近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處於流亡狀態,並且在全世界都沒有被同化,只有在一個國家被同化了,那就是中國,不禁引來了相當多的歷史學家研究這個民族。那到底是怎樣的原因導致的呢?
猶太這一民族在世界歷史上是相當有存在感的,在全球都有猶太人的身影,包括中國,但他們很難被同化,然而在中國,以猶太人的生活習慣是無法在這里生存的,他們那一套社會法則在這里無法適用,同時商人在中國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被瞧不上的職業,這也就強迫了他們必須接受天朝的同化,才能活下來。
⑹ 猶太人和中國的淵源很深嗎
中華民族與猶太民族同屬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列。據史料記載,這兩個古老的民族在歷史上的交往始於唐代,大約是在公元8世紀前後,大批猶太人沿著絲綢之路進入中國境內,在此之後還有很多是由海路進來的。這些猶太人來到中國以後,分散到了全國各地。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北起哈爾濱,南至廣州,均發現他們定居的痕跡。在這些猶太聚居區當中,關於開封猶太社團的記載是最全面的,因此,它也是我國研究這兩個古老民族交往史的寶貴資料。所以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就以開封猶太社團的發生與發展來簡要說明猶太民族與中華民族交往的歷史足跡。
`
* 在我國的北宋時期,猶太人就和阿拉伯人一道,從絲綢之路來到了當時的京城----東京,也就是現在的長安,並且受到了朝庭的熱情接待,允許他們歸依中國,可以保持他們自己的民族習慣與宗教信仰,並定居在開封。此後,他們在各方面都與漢民族保持了平等的待遇,從未受到過歧視。而猶太人的經商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並且在這個領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被朝庭譽為"模範臣民"。由於猶太教的特殊性,他們在具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之後,又開始宗教設施的建設,並且於1163年在開封建立了一座猶太會堂。因為當時的漢民族對於他們的宗教還不熟悉,所以也被稱為"一賜樂業教清真寺。
在元朝時期,該會堂又得到元朝庭的支持而進行重建,可見當時中國對於猶太教的尊重程度。明代,開封猶太社團進入了鼎盛時期,當時的社團已經有了五百個家庭,人口大約為五千人,當然,這一數字還沒有包括從開封遷徙到其他地方的猶太人。與此同時,他們的社會地位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既有通過科舉而當官的,也有通過經商而成為富翁的,其他行業上,他們也大多數處於社會的上層。雖然他們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他們自己的文化傳統,但是畢竟身處一個完全不同的社會歷史環境當中,交流與融合是不可避免的現象,開封的猶太人當然也不能例外。為了方便與漢民族的溝通,他們也開始學習中華文化,並且在生活習慣等方面與漢族拉進了距離,在如語言、通婚等方面都採取了開放的態度,現在看來,這是他們能夠經久不息的社會基礎。他們所遭受的唯一一次重創是在1642年,明朝將領為了抵禦農民起義軍,而下令挖開黃河大堤,使開封全稱被淹,結果猶太人有約一半死於那場大水會堂也被沖垮。雖然在後來也經過重建,但是已經開始走上下坡路了。
在此後,由於當時的中國逐步採取了閉關鎖國的盲目政策,開封的猶太人無法與外界再取得聯系,結果最後被中華文化所完全同化。以至於當時有文章說"無論是從宗教意識上看,還是從一個社會團體來看,開封猶太人已經不復存在了"。然而,猶太民族與中國的交往並沒有就此止步,到了19世紀,在香港和上海又出現了新的社團,他們同樣以自己的特有的經營思想在當地取得了成功。在這個時期,由於東歐開始了排猶運動,很多居住在俄羅斯和東歐的猶太人來到了中國的北方地區定居。到本1920年,僅在哈爾濱的由太人就達到了12000人。在德國納粹開始針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行動之後,又有大批猶太人來到了中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當時全世界的排猶浪潮中,上海是唯一一個向全世界猶太人敞開大門的大城市,到了1941年,上海的猶太人就達到了30000人之多。中華民族的包容和溫和在這里得到了極其充分的反映,與此同時,猶太人也為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⑺ 猶太人是世界公認聰明的民族,我想問一下那到底是中國人還是猶太人聰明
聰明也分很多種的。猶太人經商很聰明,那也是被迫的。古代猶太人也就在所羅門和大衛王時代輝煌一下,然後就開始沒落。最終流亡離散了千年,即使是現在也依然生活在恐怖威脅中。你覺得這個叫聰明嗎?如果聰明就要大流散,就要天天被恐怖威脅,那我寧願我們民族都傻些。
相比較下,中國人雖然也是飽經過苦難的,但畢竟還有過較長較穩定的輝煌年代,強秦天漢盛唐,即使明清也是對外打過勝仗有過附屬國的。偶爾漢民族不是統治民族,但一來還不至於像猶太人那樣徹底失去國土長達千年之久,二來漢文化具有極強大的包容性,被漢文化同化的少數民族非常之多,往往出現非漢族政治征服漢族,但文化被漢族同化,因此最後反而也變成了漢族的情況。
我想,中國漢文化的強大包容力,感染力和自我更新力是猶太文化所欠缺的,所以到底誰比誰聰明呢?
不過我對聰明的理解和大家可能不太相同,所以,如果要我來說,猶太人要聰明一些,但中國人要更智慧。
⑻ 中華民族、猶太民族和英語民族中哪個民族文化水平最高
不同時期,各民族文化水平發展不一樣。劃個界吧,公元1500年之前,中華民族文化水平最高,1500年之後,由於大航海時代、文藝復興、伽利略、牛頓的貢獻等等,不可否認,英語民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開啟了偉大的復興,逐漸建立了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再劃個界吧,估計2020年後中華民族就可以和英語民族在文化水平上並駕齊驅,各領風騷。至於猶太民族,他們的文化水平就沒有高過。象愛因斯坦和馬克思都是英語民族的土壤里結出的果實。
⑼ 猶太和中國文化哪個更早
上下五千年
⑽ 猶太人和中國人誰更聰明
中國文明和猶太文明同樣悠久,而且都對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世界上許多古文明都有過自己的輝煌時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衰敗了,有的中斷了,而中國與猶太文明卻能歷千祀而猶新,這就是所謂持續性。猶太人因亡國而散居世界各地;中國固然始終是一個大國,但是華人的蹤跡也遍布世界。雖然如此,兩個民族卻都能保持文化上的同一性,人與人之間有強固的凝聚力,這就是所謂普遍性。這兩個共同性歷來是引起世人囑目的焦點。
在世人眼裡,中國文化與猶太文化的共同點是不少的:
第一、中國人和猶太人一樣都是極其勤勞的民族;
第二、中國人和猶太人一樣都是極其節儉的民族;
第三、中國人和猶太人一樣都是善於經商的民族;
第四、中國人和猶太人一樣都極其重視家庭。因此在世界各民族中,中國人和猶太人的社會穩定性和親和力是最高的;
第五、中國人和猶太人一樣都有好學的傳統。其結果是,在國際學術界,有許多驚天動地的人物是猶太人,馬克思、愛因斯坦和弗洛伊德就是中國人最熟悉的例子。中國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系統,古代的聖賢不必說了,中國學者在近百年來進入國際學術界以後也已經表現出了強勁的競爭力。在歐美的大學生中,猶太學生與中國學生被公認為最優秀的學生。
所有這一切,也許就是中國人和猶太人互相仰慕、互相同情的原因。
對李慎之先生的觀點,季羨林先生也表示贊同,並寫過類似的文章。那麼,猶太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差異究竟在哪裡呢?本人曾在拙著《猶太人之謎》的封底上寫過一段話:
第一、中國人創造東方文明,猶太人繁衍西方文化;
第二、中國人愛恨在心中,猶太人愛恨在報紙上;
第三、中國人謳歌民族好兒女,猶太人尊崇學者和富翁;
第四、中國人經商講究誠信,但假冒偽劣屢禁不止。猶太商人擅長投機取巧,但做生意時從不違約;
第五、中國人重視教育,全國人民支援希望工程;猶太人望子成龍,總統退休後去當教育部長。
這段話寫於1996年底,雖然在某種意義上說出了中國文化和猶太文化的某些差異,但總體上是膚淺的。按照李慎之先生的觀點,猶太文化的最大特點就是其宗教性。而中國人則好像從上古起就有一種非宗教化傾向,中國人並不承認有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的「上帝」,而採取一種「天人合一」的觀點,而究竟「天」是什麼?「天」與「人」如何「合一」卻沒有定論。筆者認為,中國文化和猶太文化後來的許多差異恐怕都是由於宗教觀的差異造成的。由於有了「上帝」,猶太人便成了「上帝的選民」,從而歷盡磨難,並在磨難中奮發圖強,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中國人則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於是在「龍飛鳳舞」的天人合一中,個個變成了拜伏在「真龍天子」腳下三呼萬歲的「龍子龍孫」和臣民,從而在科學上無所發現,技術上無所發明,思想和藝術上無所創造。這是盡人皆知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