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道教包含著哪些優秀傳統文化

道教包含著哪些優秀傳統文化

發布時間:2022-03-15 04:59:03

1. 道教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什麼特點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道教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將道教對「道」之信仰人格化體現。

2. 道教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影響呢

道教作為由春秋戰國時期道家演變而來的本土宗教,在不斷地發展中與其他的文化相交融,擴充豐富自己的同時,也反過來作用於中國的傳統文化,而其產生的影響主要有:其一是在藝術創作領域的影響;其二是在民間習俗上的影響;其三是在科學技術上的影響。
一、在藝術創作領域的影響

道教對於自然宇宙的探索與思考,營造出了一種空靜虛無之感,而在這種飄渺氛圍的影響下,許多方面的藝術創作也受到了影響。在繪畫上,不少畫作突出表現了一種對生死觀的探討,對宇宙萬物的洞悉,比如宋朝繪畫中“骷髏”意象的運用,這種意境的營造是與道教的思想相合的。

三、在科學技術上的影響

道教首先作為古時煉丹求葯的重要代表,許多的古代君王也希望通過丹葯來實現“長生不老”,而正是在這種煉丹的追求下,歪打正著發明了火葯的雛形,從而成為了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這也為中國古代乃至全世界的變革提供了一種堅實的基礎,也可以說是道教最入世、最具意義的一個影響因素。

3.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包括哪些

  1. 農業文化:農家、農民起義、鋤頭。

  2. 皇宮官府:宮廷文化、帝王學。

  3. 諸子百家:

  4. 儒家(孔子、《論語》、孟子、《孟子》、《荀子》;仁、義、禮、智、信;《中庸》)

  5. 佛家(《心經》、《地藏經》、《佛說阿彌陀經》......)

  6. 道家(老子、列子、莊子;道德,無為、逍遙)

  7. 墨家(墨子、《墨子》、兼愛)

  8. 法家(韓非、李斯、《韓非子》)

  9. 名家(鄧析、惠施、蘭名鈞)

  10. 陰陽家(鄒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11. 縱橫家(鬼穀子、蘇秦、張儀、《戰國策》)

  12. 雜家(呂不韋)

  13. 農家(《呂氏春秋》)

  14. 兵家

  15. 醫家

    • (3)道教包含著哪些優秀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中國傳統文化有如下特徵:

    1. 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 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 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 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 參考資料:中國傳統文化-網路

    4. 道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道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宗教,與佛教和伊斯蘭教不同,它不、以各種道團組織在民間流傳,直到魏晉南北朝時代,由於幾代道教學者的宣傳和改造,道教教義逐步地符合統治階級的統治需要,最終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和扶持,從民間走向官方,成為以後歷代封建王朝的統治工具之一。作為近兩千年封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產生著無法想像的、巨大的社會作用。它與儒教、佛教兩家鼎足而立,互相融合,一起構成了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由於它的誕生是基於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宗教,所以道教必然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會產生影響。道教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魯迅有一段話說得很透徹:「前曾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道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是深遠而又多方面的,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1,文學藝術領域:基督教文化對西方文學發生的重要影響,在西方許多作家的作品裡均可以發現。同樣,中國的宗教文化也曾經對中國的文學發生過重要影響。首先,道教保留了大量的神6話故事和民間傳說,本身也創造了許多神仙故事,這些都為中國文學中的神話部分增添了色彩。道教中關於玉皇大帝、東龍公、西王母、盤古真人等等傳說還有道教本身所創造的神仙故事,如關於八仙的傳說,以及有關泰山、華山、龍虎山、武當山等的神話故事,也盛傳於民間,對中國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
    道教追求在現實世界上建立「人人無貴賤,皆天之所生也」的平等社會。這種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影響了許多文學家,從而產生了一批類似《桃花源記》和《水滸傳》、《三國演義》的文學作品還有,道教信仰的理想,是長生成仙。這種神仙思想成為文學的重要題材之一。古代以道教神仙為題材的作品,充滿於詩、詞、歌、賦、戲劇、小說等各種文學形式之中,數量甚多,作者亦不少。如《封神演義》、《三遂平妖傳》、《韓湘子全傳》、《呂仙飛劍記》、《七真傳》等。並且道教對文學的影響,不僅反映在題材方面,還反映在文體上。再者就是在藝術領域中,道教對中國音樂、書畫、雕塑、石刻、建築等形式及其精神,均有重要影響。如音樂上,由於道教音樂是為道教宗教活動服務的,具有較強的功利性,又蘊藏著濃厚的道教哲理,與群眾的習俗關系密切,為人們所歡迎,不僅對中國古典音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而且也保留了不少歷代已經失傳的宮廷音樂曲調和各地民間音樂的曲調,是今天人們發掘和研究中國古典音樂重要方面。建築上,如武當山現存的4座道教宮殿、2座宮殿遺址、2座道觀及大量神詞、岩廟。在建築藝術、建築美學上達到了極為完美的境界,有著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化和科技內涵。

    2.科學技術:一提到道教,必然會聯想到一個詞——長生不老。沒錯,道教為了實現長生不死,從一開始便十分重視煉丹術。試圖通過各種方術,來達到它所追求的目標,雖然這只不過是一種幻想,這個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從客觀上來看,這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意義重大。如當時煉丹術的發展,為近代實驗化學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並且在道教長期發展過程中,通過修煉各種方術,在客觀上為中國古代自然科學技術積累了許多有價值的材料與經驗。同時,許多道教的人往往兼通葯物學和醫學,為中國古代的醫學和養生學作出了重要貢獻。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孫思邈將道教方術與中醫葯學結合,在導引、服氣、金丹、服餌、按摩、飲食起居等方面對養生學作出了重大貢獻。除此之外,道家和道教經典文獻以不同的方式保存了古代許多數學與物理成果,對中國古代數學
    與物理也有著獨特的貢獻。最後還有,至今我們仍然引以為傲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火葯,就是道教方士在煉制丹葯中發明的,火葯的發明為人類作出的貢獻是巨大的,這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總之,道教在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並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科技方面的寶貴遺產。
    3.民間習俗:道教對於中國古代民俗的影響尤為廣泛、 深刻, 有些影響甚至延續至今。 例如,對城隍、土地、灶君之崇拜和祭祀, 幾乎便及全國各個地區、 各個民族乃至各家各戶。 中國的老百姓,不管信仰道教與否,對這些神靈大都很恭敬。每逢年末歲首,道教對於民俗的影響表現得更明顯。春節是每個中國人心中最重要的節日,在這傳統節日里,從喜慶娛樂到飲食、祭祀,集中體現了中國民間風俗和傳統文化的特點,如貼門神、灶馬,畫桃符,十分熱鬧。這些習俗,有些甚至延續至今。其中門神、灶馬、桃符等,均出自道教。
    4.中華民族心理、民族性格: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以得道為人生的最終目的,這種人生哲學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道教徒尊道重道和唯道是求的傳統,歷史上許多道教徒為了得道求道,自覺拋棄人世間的一切物質享受和功名利祿,甘於恬淡素樸的生活,安貧樂道,刻苦磨煉,主動忍受一般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這種傳統,通過具有民族風格的宗教形式,長期傳播於社會,對形成中華民族的心理素質和民族性格起了重大作用。同時,道教文化中有「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認為人的壽命可通過修煉得以延長,此種熱愛現世、人定勝天的觀點,既與佛教悲觀厭世思想不同,又與儒家「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聽天由命思想有很大的區別,它是鼓勵人們積極征服自然、努力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這種思想經過道教的長期宣傳,深入人心,不能不影響到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使人定勝天的信念成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此外,道教思想主張寬容、謙讓,虛懷若谷,反對自矜、自足、自大、自伐,反對驕傲自滿,這種精神集中體現在文化方面的兼收並蓄態度,融攝百家,像海納百川一樣,具有極大的包容性。這種文化心理的發揚,形成了中華民族開闊的文化胸懷,容易吸收各種先進文化以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使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夠經久不衰,而且愈來愈繁榮昌盛。
    5、政治領域: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一方面是上層統治者常常利用道教為鞏固他們的封建統治服務,因而長期以來,道教均受到封建統治者的扶植。另一方面,許多農民起義的領導者,也曾利用道教作為農民起義的組織形式,並利用道教經典中的某些思想作為他們發動起義的思想武器。由此可見,道教與過去中國上層和下層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均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
    6.道德倫理領域:道教是一個十分重視倫理道德教化的宗教,它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戒律和勸善書,包括功過格等,其中包含了許多對當時的社會來說是合理的倫理道德思想,這些內容不僅對道教的發展有重大意義,而且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及價值觀念等諸方面,都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它的各種勸善書,在社會上流傳很廣,深入到社會各階層。其根本宗旨在於勸人行善積德,去惡從善,因此在中國民間也一直流傳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觀念,在人們的心中形成一種良好的道德規范,這對於社會的安定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道教對我們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影響是深遠而重大的,其實其影響除了體現在上述的領域外,道教還對民族的凝聚力,民間的信仰,中國學術思想領域有著影響。道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觀念、情緒和活動的相當嚴整的體系,是人類的一種偉大的創造,它屬於華夏文明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繼續傳承下去,更好的服務於社會。

    5. 佛教、道教、儒家思想分別從哪些方面影響了中國傳統文化

    佛教對於中國的貢獻

    在文學方面:由於佛典的翻譯,刺激了中國文學的革命,從詩文的意境到文體的演變,在魏晉南北朝的時代,就已有了新的氣象。六朝時代,由於梵文的拼音——華嚴字母的翻譯,啟悟了中國文字的反切,由反切產生四聲,由四聲而把五言與七言詩改進為律絕。中國人向來作文,都主張多讀多看,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因為中國是沒有文法可言的國家,但在唐朝時代,卻由印度佛典的大量翻譯,也將印度的文法輸入了中國,比如「八囀聲」,即是名詞、代名詞、動詞、助詞等,又如佛典中的「六離合釋」,就是梵文文法的一種,現代人多以馬氏文通是中國文法學的鼻祖,其實唐朝時代,中國就已有了文法學,只是未能普遍地為民間運用而已;再如「文心雕龍」是中國文學史上文體及作法——文學批評論的不朽名著,但它的作者劉勰(法名慧地),卻是在佛教寺院中成長的,晚年也出了家,他的作品,頗受佛教文學的暗示及鼓勵(注十五)。到了唐代以後的文體,多能近於寫實而順暢,乃是受了佛教文學的感染;經隋唐而至宋代,「彈詞小說」或「平話」的出現,那是受了佛教所用「變文」的影響;近乎語體的唐宋詩,如白樂天及蘇東坡等的詩,是因禪宗的「頌古」以及寒山、拾得所作深入淺出的新詩而來,乃至梁啟超先生要說:中國古詩中的第一長詩「孔雀東南飛」,是受馬鳴大師所作「佛所行贊」的影響。唐代的禪宗諸大師,創用白話的語錄體,說明佛法的要義,因此而有宋明理學家的語錄出現,完全是學的禪宗的筆法。明清的小說是由平話及擬平話而來,小說中「有詩為證」的風格,散文之後以韻文作結的形式,以及彈詞里的說白與唱文夾雜並用,明明白白是受佛經中「長行」與「偈頌」並用的暗示。由於佛典的翻譯,也為中國增加了三萬五千多個新語。

    在藝術方面:魏晉的佛教建築,一直影響著中國的建築形態,佛教的建築,雖不如近世西洋的實用,但卻由於佛經中敘述天宮及佛國凈土的施設,力求藝術化,建築物的布置、點綴、庄嚴、雄偉,都是原始印度佛教的特色;又如佛教輸入的佛塔建築,也為中國的建築史,帶進了一步,開拓了新的里程。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也給中國帶來了塑像的藝術,在此以前的中國,尚沒有塑像的技藝,唐朝的佛教塑像,美麗盡致,曾極一時之盛,數十年前有日本人曾在蘇州某寺發現了唐人的塑壁,後得蔡元培申請政府保存。洛陽的龍門,大同的雲崗,那些偉大的佛像雕刻,浩大的工程,精湛的技巧,均有飄飄欲仙,栩栩如生之勢,那不唯是中國的藝術寶庫,也是世界性的藝術偉構。在繪畫方面,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也享譽世界。正如莫大元先生所說:「雲崗石室與敦煌石室、龍門石室,不啻中國北方之三大佛教美術陳列館」。又說:「後漢以降,佛教輸入,中國之美術,遂由貴族美術一變而成為宗教美術,建築則從宮殿樓台而變為寺院佛塔,繪畫雕塑則從君臣肖像而變為佛菩薩像,工藝則從器皿服飾而變為宗教之佛物法器。此種美術形態之延續,自後漢以迄於今……在中國文化史上,實佔有極重要之地位」(見「中國佛教美術」)。由於佛教的許多碑碣的保存,也為中國的書法,儲蓄了無價的財富,許多名家的字跡,多由佛教的流傳而得遍及民間。「魚山梵唄」,是受了佛教梵音而來的中國音樂。從敦煌石室的發現,知道在馮道的印刷術之前,佛教於隋唐時代,就已有了通俗宣傳的刻板印刷品。

    在科學方面:佛教入漢以前中國雖已有了鄧析、惠施、墨子及荀子等類似論理學(名學)的提出,中國之有完整的論理學,卻自佛教輸入以後的因明學開始。中國從唐朝至明朝,皆是用的一行禪師所定的歷法,那是根據印度的天文學而來。

    在哲學宗教方面:佛教初入中國時,道教的排斥很大,但到了魏晉時代,講佛學的引用了老莊,講老莊的也引用了佛經,從此之後,道教典籍的日益完備,在許多方面都是取材於佛教,比如地獄及閻羅的觀念,道教便欣然地接受了也運用了,在佛教未來之前,中國沒有閻羅的印象,到了宋時的全真教,根本就是佛化的道教。由於禪宗的啟發,宋元明的儒家——理學的出現,根本就是禪化的儒教,雖由於偏執他們的門戶之見而反來抨擊佛教,他們卻是「坐在禪床上罵禪」;禪宗僅是佛教的一支,宋明的理學家卻連對於禪宗的法門也只淺嘗半口而不敢深入,唯恐在深入之後,會迷失了他們自己的立場,朱熹看的佛典較多,朱熹就有這樣的體驗。近世以來的中國思想家中,比如康有為、譚嗣同、章炳麟、梁啟超、胡適、梁漱溟等,雖然未必信仰佛教,他們卻都受了佛教思想的啟發。最近(西元一九六四年六月至八月)在夏威夷召開的第四屆東西方哲學家會議中,中國的方東美,也強調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佛教所要建立的宗教世界。史家錢穆,對佛教有極高的敬意。哲學家唐君毅,自稱受到圓覺經等的啟發很多。可見佛教對於中國的貢獻,過去有了那許多,現在仍然有,未來也將必定有了。其實,佛教不唯對中國是如此,對全人類也是如此啊!

    在民間的風俗方面:中國原有的儒家信仰,是著重於現實人生的建設,無暇推究生前與死後的問題,所以孔子要說:「未知生焉知死」?對於生前死後以及形而上的宇宙本體,都是存而不論,所以要說:「祭神如神在」。縱然講到善惡的補償及懲罰問題,也只寄望於各人的後代子孫,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易經),就是說的這樣的觀念;其實,從現實的史實上看,寄望於子孫的果報是不可靠的。因此,自從佛教傳入之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觀,為中國的民間,帶來了新興而有力的希望,佛教給我們指出了生死輪回的問題,以及善惡報應的問題,告訴了我們,一切行為,均由各自負責,善報屬於自己,惡果也屬於自己,現生不報,來生必報。這一點,鼓勵了人們要積極地去惡;這一觀念,對於千百年來的中國民心社會的安定與影響之大而且深,實在無法估計。

    6. 道教愛國主義有哪些文化傳承

    很多

    全真教義精髓可歸納為以「三教合一、修真養性」為正道,以「識心見性、清凈寡慾」為基礎,以「苦己利人、濟世救苦」為宗旨,最終達到「功行雙全、全真而仙」的圓滿境界,其實這就是「原汁原味全真教」的精髓所在,也是全真教應該回歸的本源.


    以下內容摘自張誠達道長發表在中國宗教雜志的文章,正好可以回答您的問題,截取用之,如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國家價值目標層面的呼應

    國強民富歷來是國人的美好期許,道教早在創教之初,就提出了「助國」、「保國」主張,《太平經》卷四十八《三合相通訣第六十五》謂修道者當「助國得天心」;卷九十一《拘校三古文法第百三十二》則說:「天乃與德君獨厚,故為其製作,可以自安而保國者也。」這里的「助國」、「保國」指的是以某種方式來協助國家治理,或者保護國家安全,其目的就是期望國家富強,人民富足。道教對價值觀「富強」的祈望由古至今一脈相承。

    道教宮觀的「十方叢林」管理制度,體現的就是民主原則,住持通過民主的方式選舉產生,道眾來自十方、去至十方,只要遵守戒律均可共住,平等勞作、同苦共難,體現了道眾間的民主身份,在全真教,民主這一價值觀一直延續至今。

    那些符合真善美標準的行為就是人類文明,全真教在立教之初就遵循苦己利人、先人後己,勇於擔當的精神。重陽祖師在《金關玉鎖訣》中要求道眾「第一先須持戒,清凈忍辱,慈悲十善,斷除十惡,行方便,救度一切眾生」,其中的忍辱負重、與人方便等全真教義,實質就是體現了「文明」這一價值觀的特徵。

    全真教倡導三教合一理念,即融合儒教的倫理仁義、佛家的慈悲為懷、道家的清靜無為,三教平等融合,不獨尊一家。其最終目的是「全三教之真」。《金關玉鎖訣》有雲:「三教者,如鼎三足,身同歸一,無二無三,三教者,不離真道也」。在這一理念指導下,重陽祖師先後在膠東地區建立了五個以「三教」為命名的組織,如「三教平等會」等,以實際行動踐行「圓融和諧」的主旨。另外近八百年前,丘祖更是通過萬里西行創下「一言止殺」的豐功偉績,祖師敬天愛民、慈悲濟世的胸懷至今受世人禮贊,上述種種無不是對「和諧」這一價值觀的回聲響應。

    當下,全真道眾在濟世利人、開悟眾生、建設原汁原味全真教的同時,更要緊密地團結在黨和政府周圍,積極發揚道教的處世智慧和信眾的群體優勢,積極參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在提升全民道德素養、疏解心理壓力、促進民族團結、增進社會和諧、保護生態環境、繁榮宗教學術等各方面做出貢獻,以增進社會各界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層次理解,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希望對您有用~~

    7. 佛家,道家是否屬於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儒釋道。看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國編現行高中語文教材選修教材《中國文化經典研讀》一書就知道。書中對儒釋道極其聯系做了詳細介紹。
    第二單元:儒道互補。選《論語》十則《老子》五章《孟子·孟子見梁惠王》《莊子·胠篋》為閱讀文章。
    第五單元:佛理禪趣。選《壇經》兩則《百喻經》六則為閱讀文章。單元閱讀介紹中說:「中國古代影響最大的思想有儒、釋、道三家。釋即佛教,雖然它是從外域傳入的,但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也逐漸融入中國本土文化,並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8. 道教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類似於爸爸,
    天王老子,
    爺爺,老子,

    9. 道教是怎樣產生的其核心主張是什麼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什麼特點急~

    道教的發展歷史大約是這樣:
    據學者考證,道教的創立有兩支系,時間約在我國的漢朝時期。一個是張魯的五斗米教,一個是在青州一帶。由於青州的教眾最終發動反對漢朝的黃巾起義,後又被鎮壓,所以這一支消失了。而五斗米教被招安,張魯父子受到封侯待遇。這支最終成為道教的創始教派。道教在唐朝被定為國教,是全盛時期。宋朝仍為國教,但開始衰落。明末清初道教分為南北兩支,北派是王重陽所建,白雲觀為其所建。南派為張天師的繼承關系,即自稱為張魯的傳人。也叫天師教。中心在龍虎山朝天宮。道教追求的目標是人的長生不老。這和其他宗教對死亡的態度完全不一樣。實現長生不老的被成為「仙」。是道教崇拜的對象。
    道教尊老子為祖師,因為老子的一部《道德經》被尊為道教的基本經典。道藏中其他經書基本以這部著作的基本思想展開。其實老子是一位哲學家,只不過道教把他神化了。由於老子《道德經》中把「道」作為其理論的核心和基礎,所以天師教也稱為道教。
    既然老子的《道德經》是道教的基本教義,那麼老子被道教的尊為祖師,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稱為「太上老君」。
    道教在明朝開始世俗化,走向民間。因此道教的諸仙中有大量民間傳說中的人物。這是道教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其內容有了極大的擴充。道教的教義和學說總匯叫《道藏》,在這時達到最完整的程度。
    道教歷史上還有一個重要的事件就是清朝雍正時,雍正正式提出「三教合一」的政策。盡管在明朝已經在知識分子中有這樣的觀點,但正式成為國策,是從雍正開始的。所謂「三教合一」是指儒教、道教和佛教相互融合的意思。「三教合一」的政策影響直至今天仍然可以看見。比如在某些道教的宗教活動場所,可以看到老子、釋迦牟尼和孔子同時享受香火。這是典型的例子。
    另外,道教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巨大的。比如,火葯的發明和道教的煉丹活動有直接的關系,而道教的長生不老的理念和追求,促進了中醫理論探索和醫術的提高。著名的道士往往就是名醫。道教的宗教儀式,隨著道教的世俗化,也成為群眾的節日和日常的生活習俗。
    以上是道教的產生與發展過程。
    樓主採納啊!!!!!!!!!!!!

    10. 為什麼說道教是中國傳統文化會通精神之典型

    【道教簡釋】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東漢時形成,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後又分化為許多派別。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
    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即《老子》)、《正一經》和《太平洞經》為主要經典。奉三清為最高的神。要人脫離現實,煉丹成仙。

    我國古代先民認為萬物有靈,進而產生了對自然的崇拜,圖騰的崇拜,靈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發展到祖先與天神合一,成為至上神的雛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便已存在。先民們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嶽,皆視為有神主宰,因而產生敬畏感,乃對之頂禮膜拜。那時先民們除認為萬物有靈而產生自然崇拜外,還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因而又產生了對鬼神的崇拜。各種喪葬禮儀和祭鬼、驅鬼儀式隨之逐漸形成。《竹書紀年》中載:「黃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幾杖而廟祀之」。至殷商時代,史前時期的自然崇拜已發展到信仰上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上帝為中心的天神系統,遇事便由巫祝通過卜筮以向上帝請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發展到以血緣為基礎,與宗法關系相結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動定期舉行。這時期已出現專門從事溝通鬼神和人類的宗教職業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並有一套符咒驅鬼的巫術;祝以言辭悅神,是宗教祭祀活動中負責迎神祈禱的司儀者。他們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畫符念咒等。當時國家和社會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進一步發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個系統。並把崇拜祖宗神靈與祭祀天地並列,稱為敬天尊祖。蓋所謂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後世道教所以成為多神教,即源於古代之鬼神崇拜;後世道教做齋醮法事,亦與古人鬼神祭祀禮儀和禮制有密切的關系。人們崇拜神靈就要舉行祭祀活動,而祭祀活動離不開「禮樂文明」,禮樂文明隨著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逐漸由上層走向民間,被後來的民間方士和巫覡所繼承,道教成立後,演變為道教的齋醮科儀。所以說,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明有相當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來。道教實際上是禮樂文明的繼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國遠古原始社會時期。其證據之一便是《山海經》。該經記載了我國原始社會時期的神話及宗教信仰,其內容相當豐富和系統。它為道教仙學的遠源提供了依據。《山海經》中,提出了長生信仰;提出了神仙與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記載了祭祀的祀禮及奇異的方術。

閱讀全文

與道教包含著哪些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3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0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8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8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2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6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8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3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2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7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2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2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5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3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