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華文明有什麼內涵我們應該怎麼對待自己的文明呢
中華文明作為四大文明之一,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創造了,中華兒女辛勤勞動,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為中華文明創造了極為豐富的內涵和特色。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發展到現在被世界認可和接納。那麼中華文明有什麼內涵呢?我們因該怎麼去對待自己的文明?
所以,我們要對自己的民族文化充滿自信,充滿力量。而且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展和延續中華文化的優點,摒棄或者改革不好的地方,推陳出新,才能讓文化更具活力和生命力,才能在人類文明進程中立足。我們要自覺堅守和挖掘中華文化,保護好國家的文化遺產,站在歷史的角度去看待發展中的中華文明,這樣才能以史為鑒,才能更好推動中華文化朝著好的方向發展,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做到的。
⑵ 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其實我們需要分幾個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對待傳統文化,我們保持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傳統文化中的內容其實並不是完全正確的,我們也是從古人的經驗教訓中吸取了優秀的部分來完善現在的文化,而且因為中國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直在穩步的前行,我們需要維護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結合時代的新內容,發展現在的當代文化。
你三個方面是我們必須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難免會對自身產生懷疑,這是人類發展所經歷的必不可少的階段。但是在這個階段,我們必須要保持足夠的信心,我們要相信自己可以發展下去,不要從根源上否定自己國家的文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只有這樣才會平穩的進行下去,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會實現這個偉大夢想。
⑶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1、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2、要善於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
3、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4、創作出具有鮮明民族特點和個性的優秀作品,要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善於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
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
(3)如何對待中華文化擴展閱讀
古往今來,世界各民族無一例外受到其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上產生的文藝精品和文藝巨匠的深刻影響。在每一個歷史時期,中華民族都留下了無數不朽作品。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共同鑄就了燦爛的中國文藝歷史星河,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提供了寶貴的資源財富。
我們要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全面融入國民教育、文化創造、生產生活,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加強對傳統文學藝術的扶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繼承中轉化,
在學習中超越,創作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又符合世界進步潮流的優秀作品,讓中華文化綻放時代風采。
⑷ 怎樣看待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有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中蘊藏著許多哲學思想和道理,對我國管理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
⑸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如何加強中國傳統教育
一、國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
民族文化是中國數千年沉澱下來的精華。在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在不斷吸收和引進外來文化,外來文化充斥著我國的各個角落。然而,中西方文化不斷交融,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讓國人有些迷失了方向。當今社會忽視傳統文化,西方文化占據國人生活的現實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大部分年輕人青睞於外來文化,不論是國外影視還是國外書籍、國外節日,已經占據了年輕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許多孩子不知道什麼是儒家思想,什麼是《三字經》,反而操著一口生硬的英語、韓語、日語,對外來文化信手拈來;嘴裡天天喊著吃肯德基、麥當勞,不喜歡吃面條等傳統中餐;他們不再重視傳統節日,如端午節、重陽節等,不會在傳統節日進行相關教育,反而熱衷於過西方的節日,如聖誕節、萬聖節,還進行誇張的裝扮,舉行很多形式上的活動引人注目。許多年輕人崇洋媚外,包包、服飾、食品等偏愛於外國牌子,認為國產品牌質量低下,點滴之間把中國之根、中國傳統文化拋之腦後。此外,我國傳統節日的慶祝形式也在逐漸減弱甚至淡化,如春節放煙花爆竹被禁止,元宵節打紙質燈籠被認為危險,清明節掃墓認為不必要,甚至感覺污染環境……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國家的印記與標識,卻在日益發展的當今社會逐漸消亡,這是多麼可怕。
二、如何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在當今中國傳統文化遭受猛烈沖擊的情勢下,如果國人再不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再不保護自己的本土文化,避免其遭受侵蝕,那麼我們的國家、民族將深陷萬劫不復,會給我國的發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一)真正領會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為輔,並包涵各種文化形態,如法家、墨家、兵家名家等多種思想體系,以及各種民間信仰、知識、習俗等而形成的一種文化[2]。一個國家的文化是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的靈魂,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文化的發展對國家的發展和命運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3]。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是不留餘地地全部吸收,任何文化都具有兩面性,既有其精華,也有其糟粕。真正領會中華文化的精神,需要學會與時俱進,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發展緊密結合,借鑒外來優秀文化,摒棄傳統落後文化,學會審時度勢,用發展進步的眼光去解讀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二)強化各階段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
當代青年在面對兩種迥然不同的文化帶來的沖擊時,應該如何去對待,這一問題始終困擾著年輕的一代人。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我國各教育系統和單位應該注重傳統文化的起步階段,即潛移默化地對兒童階段的孩子進行傳統文化知識的熏陶和培養,讓其從小身受古代優良文化的影響,使其具有辨別鑒賞文化的能力,學會認可精華,摒棄糟粕。比如,可以在幼兒教育教學階段或者中小學階段開展古典詩文品讀誦讀,陶冶兒童的情操;可以開展以儒家典籍為主的淺顯易懂的古代文學作品的賞鑒,豐富學生的思想;也可以開展相關的系列教育活動,弘揚民族文化,突出古典教育對孩童時代的重要性。同時,對於高中及以上階段的學生,特別是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生,更不可因為專業課而忽視傳統基本文化課的學習。有的高校因專業性極強而忽視對傳統文化的開設和學習,忽視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塑造和培養,這是極不可取的。在大學階段我們仍然提倡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比如將其設為大學必修課,要求學生在畢業前完成相關文化的學習任務,以免年輕人不知儒學,崇洋媚外。
(三)中國各文化宣傳職能部門應職責分明,重視相關傳統節日的宣傳教育
每年的新年之際,我們都會在各種新聞媒體上瀏覽到新一年的日歷,日歷上標紅的節假日更是吸引眾人眼球。那麼到底有多少國人真正重視我國的傳統節日呢?他們僅僅關心的是什麼時候放假,什麼時候可以遊玩,什麼時候可以和同事舉行派對聯歡……而本應該引起思考的春節、清明、端午、重陽等傳統節日僅僅被當成了玩樂的標識。大家沒有認識到這些傳統節日的關鍵點在於有內容含義的「節」,而是把它單純理解為休息的假日。清明文化的意義首先是追根溯源,銘記先輩,牢記傳承,它是一種文化的延續。清明節,眾人皆知是祭祖掃墓的日子,是一個對已逝故人先賢進行「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的節日,是一個對先人表達我們追思與敬意的節日,清明更是代表著一種感恩文化。現在的我們需要感恩先賢,感恩祖宗,正是他們用心血和智慧創造了當今燦爛的文化,正是他們留下的這些優良傳統文化讓我們有了自己的根本。這就要求中國各文化宣傳部門應該在重大傳統節日來臨之際,加強對節日由來、傳統歷史、文化背景等的宣傳教育或者開展趣味高雅的教育活動,使國人真正認識到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接受並傳承我們民族的文化,有效干預國人過分重視洋節,如萬聖節、聖誕節和情人節,加深國人對中國優秀文化的情感。
三、中國傳統文化對教育的影響和意義
教育總是伴隨著一國文化的發展而發展,文化是教育發展背後的真正推動力。不難發現,一個國家文化的消亡沒落勢必導致教育落後。只要文化不滅,文明就會延續下去。傳統文化是重要的教育工具和教育材料,中國傳統文化對教育的影響是兩面性的,傳統文化中的優良部分起到積極導向作用,是國人精神力量的支撐,是國人行為舉止的指南。在優良傳統文化的引導下,中華兒女踐行著「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和為貴」「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兼相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格物致知」[4]等等。在優良傳統文化的熏陶下,華夏子孫演繹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頑強自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創新精神[4]。優秀的傳統文化賦予我們高尚的愛國情懷和道德品質,給予我們卓越的智慧和百折不回的勇氣,支撐著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另一方面,傳統文化對現實教育也有一定的消極影響。我國古代歷來追求同一性,這源於古代君主對政治局勢的把控,但在如今看來,盲目追求集中統一的思想嚴重束縛了思維的發散,嚴重阻隔了創新的發展。追求同一的價值取向在教育方面表現得尤為顯著,如果教育課程、種類、設置等整齊劃一,長期集中統一,勢必會造成教育靈活性的不足,教育特色的缺失,最後導致教育體系的滯後,學生缺少學習上的主動性,學習被動化,缺乏創新意識,嚴重阻礙教育事業的發展,影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
⑹ 如何看待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1、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讓這個時代的人認同傳統文化,其實只要從身邊做起,比如現在對於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的重視程度已經遠遠超出過去60年的總和。這說明這個時代,這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已經得到了社會性的認同。
2、保護和發揚傳統文化產業。
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事情,有些事物必然在歷史中會被洇滅。這是歷史的趨勢,也是歷史的必然性。比如中國的建築特色是一項傳統文化,那麼通過博物館一些旅遊景點的塑造可以讓文化產業化。
3、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
韓劇中的古代文化其實很多都是來源於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韓國人通過韓劇把這部分文化偽裝成了自己的文化,主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文化通過影視文學作品進行發揚,讓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去。
(6)如何對待中華文化擴展閱讀: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注意事項:
1、要擁有辨別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拋棄不良的、落後的傳統文化,要正確看待傳統文化的利弊,保持客觀、批判的態度。
2、要創新性學習、發展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通過不同的方式學習傳統文化,現在自媒體發展迅速網路傳播快,也要適應新的時代潮流,創新性學習。
3、當然,也要持之以恆,學習好中華傳統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需要不斷堅持不懈、刻苦鑽研。
⑺ 中華文化給平靜的生活增添了樂趣,你怎麼看待它呢
中華文化,首先是在華夏大地上出現的文華。其次,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第三、中華文化有時代特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徵,有些東西在當時是積極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它就會不再是積極的了。第四、對中華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傳而承之,去其糟粕批而棄之。第五.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它對中華民族有相當大的凝聚力,我應當增強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決不能肓目祟洋媚外。
中國文化如何理解,四個字,博大精深。五千年中華文明之古國,它包括,經濟,政治,軍事,文化,詩歌,餐飲及風土人情,數不勝數,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知識遺產及文明的象徵。
⑻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
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應持有的正確態度:
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向世界,博採眾長。
2、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內容,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它們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4、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
拓展資料: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⑼ 中華傳統文化備受冷遇,我們該如何對待
中華傳統文化備受冷遇,對於個人,應當積極的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對於社會,應當開展一系列的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動,對於國家,應當積極的引導公民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1、作為中國的公民,我們應當尊重和繼承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迄今為止已經有了5000年的歷史積淀,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的推陳出新對於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至今保留在現在。所以說對於每一個公民而言,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對自身是一個提高,更有利於國家文化的傳承。
2、面對傳統文化不受重視的局面之下,社會應當積極的開展有關傳統文化的活動,讓公民積極踴躍的參加。社會上可以定期的開展有關傳統文化的活動,例如一些詩歌朗誦或者知識競賽這些有關傳統文化的活動,在開展這次活動中最好設立獎項,讓公民踴躍的參加,這樣以來不僅能夠調動公民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夠活躍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發揚。在社會的大力扶持之下,我國的傳統文化定會如萬花筒一般百花齊放爭相鬥艷。
3、對於國家而言,應當積極大力的去引導公民去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國家的號召力始終都是最為浩盪的,在國家的大力引導之下,相信每一個公民都能夠擺清楚自己的定位。國家可以通過教育的途徑使人們對傳統文化更加的重視,可以在學生群體中大力的開展關於傳統文化的教育,設立更多的有關傳統文化的探討和學習,這樣一來就能夠產生一個較強的感染力。
綜上所述,身為公民我們要擺清楚自己在這個社會上承擔的責任與義務,應當逐漸的培養自己對於傳統文化的熱愛,這樣對於自己不僅是一種提高,而且對於弘揚中國文化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