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什麼文化散文

什麼文化散文

發布時間:2022-06-29 03:00:40

Ⅰ 文化散文比較著名的作品有哪些

文化散文比較著名的作品有:余秋雨的《一個王朝的背影》、《風雨天一閣》、雷達的《足球與人生感悟》、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張承志的《清潔的精神》、王英琦的《求道者的悲歌》、顧驤的《也愛黃昏》、還有《散文選刊》上選登過的《菩提》、《四十而大惑》、《思索人生》、《用筆簽約》等等。

Ⅱ 「文化散文」一名的由來是什麼

人們習慣把思辨散文稱為「文化散文」或「學者散文」。之所以稱「文化散文」,或許是因受余秋雨《文化苦旅》一書所受的啟發,但《文化苦旅》只是余秋雨對中國文化的感懷,對中國文人的傷悼,而並不能代表所有「文化散文」的內涵。還有一說是「中國文化人」寫的散文,而為「文化散文」,此亦籠統得很。因為何為「中國文化人」呢?這一定義難以界定,「文化散文」的定義就失去了意義。

Ⅲ 為什麼說余秋雨的散文被稱為文化散文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起源於他的《文化苦旅》,時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文化苦旅》應該說對於拓寬當時中國散文的走向及突破其困境與注入生氣是有所幫助、有所貢獻的,因為他是以學者的目光、學者的心靈來打量山水風物、品評歷史精魂,但是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走俏,除了其自身的散文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優勝之外,也跟《收獲》的連載不無相關[1],同時又跟余秋雨的四處講學,到處演講、傳播己說不無關系,可以說余在講學的過程中也製造了一大批自己的忠實讀者(依我看來,恰恰是這批年青的讀者在其後成為了他的不斷出版的書籍的購買軍主力――當時幾乎清一色都是在校的大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水平,同時又因應試教育之苦而導致文化、歷史知識的斷層和欠缺,急需彌補,余的文化散文恰恰能夠起到這個補課的作用。),同時也跟余秋雨在評論界所受到的吹捧和貶損相互交織而更激發了社會廣大讀者的好奇和跟進有關,諸多種種,從而導致了「余秋雨熱」的持久不散的現象。可以說,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恰恰是給當時軟弱無力、格局狹隘、囿於個人悲歡的散文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以思想潛揚和格局開闊而取勝,這普遍適應了當時中國社會急劇轉型期間的知識大眾和青年學子尋覓和重新打量中國山水風物和歷史文化的心理向度和精神需求。因為現實的政治已不容許輕易和隨便放言,而隨之而來的經濟狂潮更是席捲了無數社會大眾的不安穩而煩躁的心,而在文化領域,學者們普遍遁入了精神學術和著書立說之中,先前的一套已經不行了,得另建一套話語體系和理論框架,便應運而生。至於文化領域中的藝術,也自有其運行的軌跡,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小說,顯著者莫過於賈平凹的《廢都》和陳忠實的《白鹿原》,一寫現實,一寫歷史,相得益彰,彰顯了那一時期的主流藝術形態。而在散文界,呼喚散文變革之聲、之氣早已彌漫開來,余秋雨的散文,以一學者的人文游記忽入文壇,既得益於《收獲》的彰顯,也慢慢自成體系,由此擴大開去,終成一家。這底子里,通過打量歷史,或許能夠看得更加清楚。彼時也,國中諸多學者紛紛遁入學術,學生逼入考試,社會逼入經濟,人心轉向金錢,棄理想而取實利,擯高尚而取世俗,社會轉型之風風起雲涌,前路之向多乃不明,國人乃注重當下及享受(極則致腐敗),少談主義和理想,更可謂潮湧大江流。在此當中,余氏之散文應運而生,風行天下,實有時勢所造成之因素。非唯人力而已,亦仰時勢。(文章閱讀網http://www.sendfon.com/)
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能吸引人,下面試分析幾個主要原因:
一、作品有思想,有力量,有藝術,能夠吸引人。前面還說過,有壯氣,有神氣――這一點越到後面的散文越容易看出,畢竟心高氣壯了,不似先前的「文化苦旅」了,變成有些儀式形式了。他幾乎每寫一書,都嘗試一種新的形式,迴避前書所寫和所採取的形式,力圖別開生面,[3]這種努力總是值得贊許的,而且辛勤之下,總有不菲收獲。老實說,無論怎麼壯闊,總有狹窄之處,無論怎麼豐美,總有蔽秕之處。有些作品雖然理性過重,但是他鋪陳得開,張揚得來,而且他能夠收放自如,氣勢貫通。深入挖掘之處,即使就像一篇論文,他也能夠自圓其說。應該說,余秋雨於散文寫作,實在是有他獨到的目光和手法的(他是帶著探索和試驗寫的),這個獨到的目光和手法就是以他多年的學術訓練為功底的,以他多年的學術思考作為基礎底子的。由此可見,倘若沒有深厚的學養,要想把知識轉變為思想,把見識轉化為文字,實在有時就只差那麼一籌,隔著那麼一層什麼。這種融會貫通和點鐵成金的力量,余秋雨委實比眾多散文作家高出一籌。但他相對於那些老而彌到者譬如巴金,又委實差著一截。但是余秋雨的「文化人格」構建的呼聲和人文關懷的情思,及其對文明的追索和追問,實在是比建國後出生的眾多作家精深。其文化散文之所以能夠吸引國內眾多的讀者,不無這個主要的原因。人文安慰和人文關懷實是社會知識大眾的心靈雞湯,其營養成份非某些枯燥的學術論文和政治宣傳所能比擬,其豐富的營養也有助於健全一代青少年的心智靈明。
二、不能不看到,廣大社會讀者對於歷史和文化知識的普遍欠缺,對於此種既有高雅成分又包含有文化知識和歷史知識的獨到挖掘、而又能夠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的文化書籍的需要,實在是余秋雨散文熱的外界因素。讀者就是作者的上帝。完全可以這樣說,是中國這個轉型時代的中國讀者創造了余秋雨現象。可能有人會說,你怎麼不看東南亞一帶海外華人讀者對余的熱愛呢?我會告訴他,那些人再怎麼多,也比不過中國大陸的讀者。沒有中國大陸的讀者的厚愛,怎麼有一開機首印數十萬冊月多之內就一銷而空的奇跡呢?
中國自文化大革命後實行的普遍的高考教育制度,已經造成了中國目前最大的教育缺陷――應試教育導致眾多的偏科和無知。無知應該是青少年的通病。應試教育造成了一批歷史知識欠缺、人文知識欠缺、科技知識欠缺、心理知識欠缺的學子,可以說,知識欠缺是我們這個時代青年學生最大的弊病。知識殘缺不全的、文化修養不高的眾多的大學生和更其數目龐大的社會男女青年,在其人生的道路上混沌摸索,似清醒又糊塗,既盲目而堅韌,目標單一而又愛好多樣,可以說,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恰好能夠給他們補上一課,能夠給他們補上一門通俗歷史的課,一門文化修養的課,所以在這一點上,就不難理解青年男女對余書趨之若騖的現象了。據余的文字,上海某地下行業之從業年輕女性,其坤包里三樣東西,其中之一就是余的散文。這雖然是個案,但和余的散文巨大印數一印證,似乎又可見人心向善。不管有些人怎麼貶低余的散文,事實上,很多人沒有能夠像余寫到這個份上。所以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能夠吸引廣大的讀者,也就不難理解了。老實說,如果眾多的讀者對於歷史知識、文化知識,有相當的了解和掌握,那麼他們未必會那麼喜歡余秋雨的散文,因為當你掌握到那樣一種程度的時候,你就會對他所談的事物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你就不會輕易跟著他的筆觸走了,結果你可能就不會接受他的散文。即使接受,也是有所保留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看法,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理解,倘若心智比較健全,知識比較豐富,目光比較全面,那麼你可能就不會那麼容易跟著他走了,不會那麼受他影響了。但是,也要看到他所談的一些文化主題是帶有共同性的、普遍性的,你很難拒絕對這些文化主題有所認同。這就是余秋雨思想的獨到之處。
三、余秋雨在他的文化散文中,往往摸索出了一個個主題,大的幾個就是: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追尋文明的蹤跡和「穴位」(用他的話來說),思考中國歷史的重大難題,文明和野蠻構成的對應和傳承等;用古時的話來說,這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充滿了入世的精神,余秋雨對它們的探討和追蹤,以及相關的思考和啟悟,完全充滿了當代知識分子入世的精神,敢想敢為的作風。可以說是接繼昔往,傳之今後。[4]可以說,余秋雨作為一個大學教師,對於中國二十多年來的教育利弊得失,內心也多少瞭然,加之他對若干歷史現象的考察、研究和總結,尤其對學術之研究之方式,亦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從散文構建開始,就呼喚建立健全的人格,尤其是知識分子,因為知識分子對於社會文化的傳承有著別人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一呼喚未嘗不有對著廣大青年學子而發的深意,因為余深知青年學生乃祖國的未來,對於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至於國民,建立健全的人格,則於社會的進步功莫大焉!這一思考和呼喚,可以說是接續著魯迅的「改造國民性」的話題和主題的,是一脈相承的。此後,他擴大到文明的高度上去了,則更見其遠見和意義。(誠然有人會說文明這個話題及其深遠意義,非余發見,但余在散文中一以貫之的探討和尋找,實有著別人不可替代之重要意義。)諸多重大的話題,涉及到時代的種種,涉及到文化的種種,面積之大,深度之廣,難度之巨,可以說在當代文化的散文史上,無人與之倫比!其意義,倘若余氏晚年深掘開去,在理論上自成一格,那麼,恐怕余氏在思想文化史上,亦留一名耳!即使如文化人格論者、文明論者,盡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改造和建立健全的人格,則是我們當代社會所必需,完全是當務之急,於此一端,余氏即有所貢獻。所以說,余秋雨的散文自有其對當代社會的、對文化的積極的建議和應對意見,這一點,也是吸引廣大讀者的一個重要的原因罷。
四、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能夠在社會上形成長久持續不去的余秋雨散文熱的原因,也跟他持續不斷的受到攻擊、誹議(非難)、盜版等打擊和他不斷的反駁、反擊有關。持續不斷的媒體宣傳,無論好話壞話,皆可以擴大一個人的知名度,引起廣大社會讀者的關注,引起潛在的購讀慾望,進而一定程度上引起購讀潮,從而幫助了余氏文集的促銷。換言之,余秋雨的散文熱,一半在於媒體的跟捧、宣傳、非難和炒作,這些文學之外的傳媒力量,在現代可以說威力無比,無孔不入!媒體的這種宣傳和推出能力――這種既可以說是炒作也可以說不是炒作的功夫――甚至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文化明星式的人物――盡管余秋雨的本意未必如此,但確實也有這樣的跡象。學者觸電乃時代之需,應時而作,余的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也甚為可嘉,這樣一來二去,兩相互為交用,無形中又為他製造了許多潛在的讀者,無形中又為他的散文熱火上加油。如果沒有傳統媒體的如此眾多的版面宣傳(無論正面反面),如果沒有現代立體媒體的龐大的覆蓋率和廣泛受眾,我相信余秋雨的散文不會熱到這個程度,他的散文銷量不會高到如許驚人的地步!也就是說,余秋雨之所以能夠紅遍中國,很大部分、很大程度上受益於媒體的炒作、造勢、宣傳。尤其是幾個別有用心的人對他的文革問題的不斷逼他「懺悔」的問題和事件,更是哄動一時,以致鬧到打起了官司,搞得眾語紛紜,混淆不清。開始鬧騰很大,最終卻是平靜的庭外和解(?)。實在也是有所得,有所傷。
回到傳媒來說,余秋雨因為名聲在外,又持著自己的知識實力,曾經有一段,不斷擔任公共電視媒體的嘉賓,這一現象,既可以說是信息時代知識分子走向公共化、公眾化的適時而動,套用余的話大意來說,即是現在和過去不同了,知識分子應該敢於走向公共媒體和發出自己的聲音;從另一些人的反向來看,又可以說是知識分子(學者)耐不住寂寞,抵抗不了誘惑,有心成為明星人物的舉動。以我個人之見,我還是贊成和支持余的出鏡,因為這是時代潮流,雖然不一定好,但總得有人嘗試。而且,可能余秋雨也需要這么一個機會來擴大自己的影響,來宣揚自己的主張,來演說自己的心得體會,因為他畢竟負著傳承文化和傳遞文化的使命。電視傳播文化,在現代已經成了當仁不讓的受眾最廣的傳媒利器,余秋雨怎麼能夠不好好利用它呢?一次演講,面對的可能就是幾百個學生,演講完了就完了;而在電視傳媒上出現,他面對的觀眾何止幾百個人,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和千萬,那麼對於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擴大自身的影響、傳播自己所思考的文化都是有一定的幫助和效果的,即使受邀者以傳播文化為己任,不以名利為意,但終究在無形之中,名士的風度依然深入到龐大的社會觀眾心目中去。至於引起眾說紛紜,那則是難免和別人的事了。 但我們也不能由此而認為余秋雨是借機炒作自己,而是說他趁水推舟,借力打力,或者公正地說雙方相互合作(可以看作是先進的知識分子應時而動的一種文化行為),那麼余秋雨的這些行為,都為自己的散文增加了、積累了許多潛在的讀者。又因為他的散文的確是寫出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上一些不容迴避的文化問題,很有吸引力,只要你拿起了他的散文,讀下去,慢慢地你就會被他吸引,欲罷不能,你就會被他思考的問題而引發你的思考,你就會跟著他追尋下去。這種誘惑――藝術的誘惑也好,思考的誘惑也好,總之餘秋雨做成功了,起碼對於普通讀者他是成功了。他的背後,歸根到底是他的思想和知識在起支撐作用,歸根到底是他的作品在吸引人。如果沒有這一點,他再怎麼樣出席電視公開場合,再怎麼樣作秀都沒有用,那隻是一時的電視人物而已;但余秋雨顯然跟這有所區別,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的散文將他和別人區別開來了。

Ⅳ 文化散文是一種什麼樣的散文

柳含煙,花幽夢
月夜幽靜,伏案品讀書卷,時而清泉流碧,時而鳥鳴山澗,露珠輕盈,嬌花凝露,在主人公的溫婉曲折的故事情節里深思品味其間的韻律。漫步欣賞,不覺贊嘆,古今的文人墨客的胸懷和文采真值得我去學習,揮毫舒捲,留此一箋,書寫感言。柳含煙,花幽夢,春意漸濃,醉在書卷,一夢千年。

Ⅳ 余秋雨,文化散文有什麼

八十年代後期開始寫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辭職後更以親身歷險考察國內外各大文明為人生主業。所寫的《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開啟一代文風,長期位踞全球華文書暢銷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認目前全世界各華人社區中影響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Ⅵ 文化散文是什麼余秋雨的散文與前人所寫的散文有何不同之處

對余秋雨和文化散文的一些看法

我要寫一篇文章,來表達我的思想。我要寫的人是現在炙手可熱的學者,文化名人:余秋雨,我要說的散文也是頗有爭議的「文化散文」。

說余秋雨這個人很紅,實在是因為他寫了一些文章比較「走紅」,確切的說是散文有些與眾不同。

近年來的各種輿論紛紛指向余秋雨,無論其人和其文!據說一些寫抨擊文章的人有些還是頗有「臉面」的人,而他們大都借著對文章的攻擊來達到攻擊作者的不良目的。在我看來,對個人的攻擊我是無能為力的,一些人,人品有問題。但文章是可以公平客觀的評價的。我於是更仔細的「研讀」了余秋雨的文章,發現的確寫的很有特色,很有可讀性,發現了很多優點。其實要說「漏洞」那要細究起來沒有文章是十全十美的。而那些雞蛋里挑骨頭,用抓小錯誤來全盤否定作者甚至人身攻擊的所謂「文化人」,只能說丟了文化人的臉,寫不出比余秋雨更好的文章便肆意詆毀。有本事也寫一本,寫一本比《文化苦旅》更好的書出來,大家也來評一評,那才是真本事!而恐怕連最起碼包容和涵養都沒有的人,就是寫出來東西,估計也是浪費紙張,無人觀看吧。

說起文化散文,這里還是要站在文學專業的角度說兩句。「散文誰沒讀過呀?他的又有什麼不同?」,的確,我們讀過的散文太多了,小學課本里就有不少,初中語文課里也有不少,比較熟悉的朱自清的《背影》,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等等。但說余秋雨的散文與眾不同,社會上一直有爭議。有學者稱這類散文是「文化散文」,網上立即有人反駁,據說有代表性的還是個大學教授,他說:「人家寫的散文就都沒文化,只有到了您這里才是有文化兒的『文化散文』!」,我看後情不自禁的笑了。認為這人太「矯情」!

我讀過的余秋雨的作品有幾本主要的,比如《文化苦旅》、《行者無疆》、《山居筆記》,還有近期的半自傳體《借我一生》等等。在我看來,他至今就寫了一本有影響的書。而這一本書就奠定了他在散文史上的地位,也充分的展示了他的「文化散文大家」水平。這書就是大家可能都看過的:「《文化苦旅》」。

寫熟悉的地方!這絕對是一大特色!上海,杭州,甘肅,四川,莫高窟,都江堰,青雲譜,西湖,洞庭湖,蘇州……這些地方相信許多人都去過!而且有些景點還很熟悉!那麼,看來人家文章寫的好並不是寫的神仙都難接觸到的地方,就是普通的地方,而景物就是普通的景物,只要高興,有那麼些時間和盤纏,人人都可以去的嘛!既然景物人人都有機會,買個門票都能進去看到,那就人人都可以寫寫感受了。我相信普通人都可以堂而皇之的進去領略的地方,那麼那些所謂的大「教授」大「文學家」當然也沒有不去的理由了,而寫不出這樣的文章?那我看只能說是自己天賦不夠、天資愚笨了!寫不出可以學嗎?幹嘛攻擊別人嘛,尤其是寫不不錯的人的,這不是妒忌和心胸狹隘的表現嗎?事實明擺著嘛,大家也看到了,平常景物啊?寫的好就是好,怎麼個好法,別人怎麽就寫不出,那還要往下說。

真摯的情感!這也不是妄言!余秋雨以一種發至肺腑的感情入他的文章,他在景物中挖掘可以感動的掉淚的細節來描寫揮發。心中有大悲憤,大喜悅都回歸於痛心疾首的歷史的冷漠。他散文里有年歲徒增的感慨,有步履維艱的蹣跚,有默默無聲的佇立,有奔涌情感的噴射,滄桑的人生感……且看《道士塔》里的一段:「今天我走進這幾個洞窟,對這慘白的牆壁、慘白的怪像,腦中也是一片慘白。我幾乎不會言動,眼前直晃動著那些刷把和鐵錘。「住手!」我的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過臉來,滿眼困惑不解……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麼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面對王道士不生不息的為了金錢就賤賣了珍貴的古文物壁畫,作者多麼的心痛,竟然要「下跪」來乞求,但是乞求什麼呢,國人那麼不爭氣,結局不過是另一次倒手和轉賣……但余秋雨的感情流露還是讓我感到那種滲到血液里的愛國情懷和無可奈何。其實不只《道士塔》,縱觀《文化苦旅》,面對歷史文物的洗劫、民族瑰寶的毀滅,這種「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的深刻情感是貫穿一至的!恐怕世界上最珍貴的就是感情了。感情里最珍貴的恐怕是真情了吧?而《文化苦旅》里,處處皆真情,作者就是用這彌足珍貴的「真」字在鋪墊續寫的!難怪這文章好看又耐看了!現在許多學者當然也寫散文,而不能說文章沒有感情,但也的確挺「淡」的,好像就是在調侃而已。真情不知道是在哪裡耗盡了。而抨擊起別人來也不知道哪來的勁頭,特別的「有熱情」,這可不好,把勁使在詆毀人上算不得君子。要是想要文章也好看,耐讀,那就先不妨「存」些感情嘛!

故事性的敘述,平近又簡練的語言也很有特色。秋雨散文的語言是那種平易近人有很有味道的語言。他用的雖然是淺近的語言,卻不是隨便就寫的,而是經過提煉的精華,表達簡練,准確,生動,尤其形象。隨手翻開一頁:「色流開始暢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統一中國之後。衣服和圖案都變得華麗,有了香氣,有了暖意,有了笑聲,這是自然的,隋煬帝正樂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的運河碧波盪漾,通向揚州名貴的奇花。隋煬帝太兇狠,工匠們不會去追隨他的笑聲,但他們已經變得大氣,精細,處處預示著,他們手下將會奔瀉出一些更驚人的'東西。」這語言華艷不刻意,隨意不膚淺,讓人讀了可以在頭腦里勾出畫來,讓人忘記時間和空間。相信作者寫的時候一定投入,才使得讀者看的時候也實在是享受。《文化苦旅》中散文大都富有故事性,故事本來就好看,用作者這舒暢的語言寫來文章就富有了可讀性和神采。

書的好,讀了才知道,好書是可以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的。過了許多年,當我在拿出很多年前買的《文化苦旅》,伴著青燈品讀的時候,也還感到了快樂。沒有比讀書更大的快樂了。沒有比讀好書更長久的快樂。《廢墟》,《老屋窗口》,《風雨天一閣》,這些文章都滲透了作者對生活和人生的感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都令人回味良久。

遺憾的是,余先生的文風近年來似有改變。我看了《借我一生》,還些零零散散的文章,都是近作,便覺少了些什麼。文章里憂愁感沒那麼濃了,好像少了以前文章中的恢宏豪邁和澎湃的激情。總之,沒有看到《文化苦旅》更超越的文字。其實那本書是我在一個舊書攤上買到了,忘了價錢,好像挺便宜的。而且還是盜版。但因為是我喜歡的書,還是不忍看著在地攤上被來回挑揀展覽。我把它帶回了家,撕去了粗糙的不相配的封皮,保留到現在。

時間總在走,沒有一刻要停息。終究,一切要成為歷史。歷史也要被遺忘。我常常不由得傷感。看到現今中國文學狀態也一直在思考,中國,中國難道就沒有文學批評嗎?有人說中國歷來缺少文學批評,有的只是「文人相輕」。但恐怕現在的實際更加糟糕,有了網路便有了肆意攻擊,詆毀,甚至辱罵。讓人匪夷所思這些爭論的人物和辱罵的對象竟都是所謂的「文化人」,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文明人。「文明人」意義在哪裡?「文學批評」?何時才能建立呢?

Ⅶ 20世紀90年代的「文化散文」是指什麼

在20世紀90年代散文熱中,散文圈內人士最熱衷的是談論所謂「文化散文」,也有人稱之「學者散文」,也有人稱之「思辨散文」,其實則是一個接近於隨筆的散文大集合。它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具體事物而引發人生感悟,並對之進行理性思考,富有哲理思辨性。

Ⅷ 文化散文特點

「文化散文」的第一個特點是它的大歷史品格。一般的散文可以不具備這一條美學原則。一般的散文可以是寫些身邊瑣事,花花草草,風花雪月,個人哀樂,一己悲歡。而文化散文通常寫作的都是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以及與之相關的風土人情、民俗民規。而且,文化散文所寫作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不是歷史小人物和歷史小事件,它通常要寫的是歷史大人物(包括政治家、軍事家、革命家、學術家、藝術家等)和歷史大事件(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
  文化散文的第二個特點是堅持文學品格。這樣,就把那些雖然是從文化角度來寫作但不具有文學品格或文學品格比較弱的散文從「文化散文」這個集體中剔除出去。比如從各個學術角度來寫作的散文性文字就只能稱之為學術隨筆而不是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的第三個特點是深刻的歷史理解。這種「歷史理解」,按評論家謝有順的看法,就是作者的獨立見解和思想個性。這種歷史見解,也如文化散文作家張加強所認為的那樣,是「一種精神發現」,「它往往是在野的異質的,民間的精神發現,能到達歷史的人生深處。」
  文化散文的第四個特點是濃厚的文化意味。既為「文化散文」,就不單只有散文的文學品格,也應當具有文化品格,這種「文化品格」我將之概述為「文化意味」。這種「文化意味不僅意味著文化散文必須有「文化」的品格,有「文化」的內涵,或者說本身就是「文化」的。這種「文化意味」還意味著一種文化考古、文化爬梳,更重要的是,還應該具有一種「文化批評」的價值立場。大多數文化研究者也講文化批評,但文化研究者的「文化批評」又因其理性的表述而不能列入「文化散文」行列。所以,「文化批評」這種態度應該是內在於文化散文家的靈魂之中。

Ⅸ 有哪幾種文化散文

歷史文化散文 ,人文文化散文。 沒有太大的區分,文化散文是一種比較自由的文體
沒必要分得很認真以余秋雨的文章為例,如果他的文章主要說的是一
種文化,比如城市文化,戲劇文化等內容,就可以稱為人文文化化散文,如果他的文章是講歷史事件的,那就是歷史文化散文了。其實這些不過是人們對於散文的叫法和大體的分類罷了指20世紀80,90年代出現,由一批從事人文學科或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寫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現出鮮明的文化意識和理性思考色彩,風格上大多較為節制,有著深厚的人文情懷和終極追問的散文,
又稱「學者散文」或「散文創作上的『理性干預』」,從文化視覺來關照表現對象,但與歷史文化反思的作品相比在美學風格上往往表現出理性的凝重與詩意的激情以及渾然一體的氣度。代表作家及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嘆》,張中行《負暄瑣話》,陳平原《學者的人間情懷》,韓晗的《大國小城》等。 他們的散文創作將科學研究的「理」與文學創作的「情」結合起來,既充滿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關懷和個人感受。

Ⅹ 什麼是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
指20世紀80,90年代出現,由一批從事人文學科或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寫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現出鮮明的文化意識和理性思考色彩,風格上大多較為節制,有著深厚的人文情懷和終極追問的散文,又稱「學者散文」或「散文創作上的『理性干預』」,從文化視覺來關照表現對象,但與歷史文化反思的作品相比在美學風格上往往表現出理性的凝重與詩意的激情以及渾然一體的氣度。

代表作家及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嘆》,陳平原《學者的人間情懷》,張中行的《負暄瑣話》,韓晗的《大國小城》等。 他們的散文創作將科學研究的「理」與文學創作的「情」結合起來,既充滿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關懷和個人感受。

閱讀全文

與什麼文化散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