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有哪些外國人根本無法接受的「另類文化」
印度是一個比較神奇的國度,在這個國家,有許多的事情,讓人們覺得不可思議,匪夷所思,在印度,有許多奇怪的風俗習慣,雖然他們習以為常,但是在外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本文就說一下幾個非常另類的文化現象。
1:包辦婚姻。流傳很久古老習俗,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已經拋棄了這一陋習,但印度仍然保留著。新娘的嫁妝是任一場包辦婚姻里最糟糕的部分,陪嫁的東西包括沉重的傢具、珠寶、現金、汽車或摩托車,某些情況下可能是房產。
8:和日本的割腹不一樣,印度為了哀悼死去的烈士,會有很多教徒會參與這個活動,不惜用鏈條和劍傷害自己。任憑手上的鏈條和刀具把自己割得遍布血跡。這是他們悼念烈士的方式,在整個過程中,這種近乎殘暴血腥的場面讓外國人都看不下去。
9:租老婆在印度很常見。因為某些地區很落後,難討到老婆,為了解決生理需求,因而印度出現了一種讓外國人都難以接受得另類現象——租.妻。每月一千八百元人民幣就可以租到,還可以經常換。聽著好像還不錯的樣子,但是這種現象隱藏著巨大的社會不穩定性,會增加暴力的發生機率。
印度是多民族的國家,信奉宗教,習俗各異,所以我們去到印度的話,一定要尊重當地的風俗文化,做一個有素質的中國人。
B. 如何理解另類文化
另類文化,就是一種不合時代不合主流,需要別人包容的文化。
這種文化反傳統,以吸引人的眼球,以出位為動力效果。只要能出位,能博得關注,可以不擇手段。
這種文化,只要不是對時代文化,固有文化,傳統文化,優秀文化造成顛覆,屬於個人愛好,可以不予理睬,不必大驚小怪。
林子大了,啥鳥兒都有;鳥兒大了,什麼怪事都能做出來。
C. 主流另類理解看法寫一篇800字作文
「主流還是另類,這是個問題」。在主流的大江大河中,另類只是旁支小流,不斷壯大和擴充主流,由最初的分歧走向最終的融合統一。
主流是人們的大體認同,而另類則是人們額外的訴求。
另類對主流起推進作用,近年來的「山寨風」便是一例。「正版與山寨齊飛」是對主流的挑戰,逼迫主流審視自己的不足從而不斷前進。央視「春晚」年年被批,並非眾口難調,而是忽視群眾的訴求。而「山寨版春晚」的公開叫板和迅速走紅便是對央視春晚的一記悶棍。避免了因央視獨大而引起的自傲,讓主流媒體能夠在憂患意識中不斷自我檢驗與審視,不斷超越前行。
唱著「哼哼哈哈」,玩轉「雙截棍」的周傑倫可謂「另類」,然而你不得不承認他的旋律引爆了人們麻木已久的神經,一曲「青花瓷」更勾起了人們對古文化的無限嚮往。李宇春的《蜀綉》不也令人對古蜀文化心生遐想嗎?學科網
審視當今西方搖滾元素和東方嬉哈元素的音樂聖堂,維塔斯可謂另類。他決定用獨特的「海豚音」詮釋音樂殿堂的「失樂園」,讓音樂進入一個嶄新的「海豚音」時代!
是的,正是這些所謂「另類」的不斷嘗試才使得主流文化得以擴展和發展,時刻以最新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
然而,另類中不免摻雜些雜質,因此,對待另類,主流亦不能全盤接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當今的「山寨文化」,其中不乏創新個性的閃亮之處,但也夾雜著大量盜版與低俗的成分。我們呼籲央視這個主流媒體放低姿態去接受另類的「山寨」,但也不能不加選擇。央視打算讓「山寨」入主元宵晚會,而又放棄此決定正顯示了「山寨」這樣的另類也不是拿來就能用的。
主流與另類,在不斷的推進與抉擇中必將由分歧走向一統,使主流發展壯大。因此,審視另類,以寬容的心態去看待它,注重構建另類與主流之間的聯系尤為重要。這是個循序漸進,逐漸融合壯大的過程,「萬流同宗歸滄海」是對它最好的詮釋。
D.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不同的文化
世界文化豐富多樣.在全球化過程中,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互相促進,呈現出多元和諧的發展局面.
面對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我們應該平等對待.我們要抱溝通的態度.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價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價值,主張平等交流,相互學習.同時,又要抱揚棄的態度,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我們自己的文化體現民族性,突出時代性.互相尊重,兼容並包。
同時,文化差異是正常的文化現象現象,是由各國家、地區的歷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等因素引起的社會習慣、價值取向等的不同。我們應該正確看待這個問題,取其精華去其糙粕。
我們應當具有開放的胸懷,消除差異,保持自身精神家園,正確對待不同文化。
E. 另類,何為另類
另類一詞出道不久。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另類是年輕人的事,是率意直為,是想穿什麼就穿什麼,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是酷斃了,帥呆了,是靚,是爽,是怪,是膽大妄為,是現代的新潮和荒誕,是傳統的否定和背叛。把它當時代的伴生物,是人性的徹底解放;把它當主流生活的邊緣,是放縱和異端。
無法拒絕另類。另類的生活充滿自由和誘惑。有時感覺,另類,這是對人生自由的一種吶喊;有時感覺,另類,這是對人生前景和秩序的一種破壞和踐踏。然而,無論多麼矛盾,它的誘惑無處不在,象深淵萬丈之底的桃花仙境,象巨海廣袤無邊的玄暈宮殿,叫人神往,駐足翹盼,臨身其中。一如都市中憋悶久了走向山巔引吭嘶鳴,一吐胸中穢氣和豪情。 我們要自由自在,我們要快意人生!!去他媽的你羈我拌,我要無拘無束揮灑我自己、我自己!我自己的生,我自己的命!!
無法投身另類。另類,需要環境,需要金錢,需要尊嚴和名譽的不被侵犯,需要性慾的奔放和搭配。另類,需要觀念的徹底改變,需要不計青春的代價和前程的渺茫,或者相反,需要青春無悔,需要我活著我痛快我極致就是我的前程!另類,離我們又何其遙遠!另類就在我們邊緣,就在我們其中,這是一道靚麗的風景,是社會和生活愈見其精彩和五光十色的點綴。然而,無法投身另類,無法。國人的另類,是一種體制之外失控而公開的隱私,是流言蜚語和傳統根深蒂固勢力撼動不了的灑脫與倜儻。另類,體制之內無法與你交臂生輝!!怕,怕一切的桎鋯、掣肘和詆毀!!
無法認同淺層的另類。另類,具層次之分。搖頭叫另類?任意幽會性愛叫另類?敢說別人不敢說的話,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叫另類?是的,這應該是另類的某種形式上的組成。但,低級文化層面的另類只是另類階級中的基層部分。國情下的另類,《上海寶貝》、《糖》等文章及其作者已屬上流。然而,上流中缺乏深厚的文化積淀,缺乏政治層面的關注與憂思,缺乏族群特性的概括、引導和激發。另類,一如美麗的女性,不要只做小家碧玉,而要升華出大家閨秀,具備一份雍容大度。另類,不讀書、不看報,不關注人性深處情感的深層思考,只在意形式和感官上的快覺,在意嘴上風光,在意風風火火,這是徒有其表的另類。
無法否認自己的另類。另類,古今中外早已有之,闡述不同,程度不同,表現不同,內容神似。每一個人,都有另類的一面,都有另類的沖動和慾望。有的因為環境遭遇心態合適迸發出來,有的因為教育教養擔憂約束一直包裹難以泄漏。另類的另類了,半另類的偶一為之,不另類的並非絕不另類,只是突破不了自我的心理和周圍的保守牽制。如果大而廣之,要說:理想的天空下—自由自在就叫另類,無拘無束就叫另類;文化的氛圍中—思考之後的舉動就叫另類,沖破頑固勢力的作為就叫另類;你、我、他——置身的環境不能另類,然而我們,願做另類,就是另類!!
F. 傳統贛劇文化帶動現代鄉村旅遊,你如何看待這種另類文化結合
江西傳統贛劇文化帶動現代鄉村旅遊,新生的另類文化結合必然會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1、古往今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
2、有所突破,有所嘗試,才能有所收獲;
3、另類的文化結合也會創造不一樣的驚喜和期待。
感覺是江西的傳統文化之一,如今通過贛劇文化來帶動現代鄉村旅遊無疑是非常妙的一招。也許有人會對此發出質疑,質疑傳統的贛劇文化能否與現代的鄉村旅遊和美結合,但是相信更多的人對此是持有一定的肯定態度的。
四、結語不管是傳統的贛劇文化帶動現代鄉村的旅遊業,還是鄉村旅遊業成就了傳統贛劇文化的魅力,這樣的結合都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即便這種結合在短時間內會被很多人稱為是另類的結合,我們也期待不斷的嘗試,不斷的發展與進步,給予我們更多的機會與經驗,讓我們找到合適的點去創造,去發展。期待江西的贛劇文化和現代鄉村旅遊業的完美結合能夠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商業價值。
G. 怎麼看待主流與非主流的文化
1、主流文化
在現代社會里,一切關於思想文化的有效傳播、意識形態建設和文化經濟的實現,都只有通過和藉助於文化產業的規模和手段才能實現,因此,文化經濟的競爭背後實際上是國家和民族的綜合實力的競爭,也是民族文化從封閉走向開放,從文化敵視到文化融合,從文化輸入到文化輸出,實現文化雙贏。
主流文化由於具有歷史性民眾認同,經常憑借認同優勢,採取固守陣地手法,思想觀念僵化、內容虛化、表現形式居高臨下,傳播手段粗暴單一,發展方式上呈現出權利化、內卷化的自殘走勢。
面對文化傳播渠道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文化消費趨勢,主流意識形態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應付,大有陣地喪失之感。大眾文化強大的、快捷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正是在廣大消費者感到熱鬧、好看、刺激、過癮的文化享受過程中實現了。
2、非主流文化
非主流原意本身是一個很小資和小眾的圈子代表詞,但在中國被嚴重惡俗化了。所謂的非主流,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非主流,而是一種特殊時代背景下產生的膚淺的社會現象。
很多網頁,論壇什麼的,也喜歡把時尚和非主流混淆,這對潮人而言無非是極大的侮辱。再提示一下什麼是非主流吧,
簡單來說,非主流就是另類到讓大眾無法接受的,非常規的事物,形容外表時已經和殺馬特劃等號了,在大陸,許多人把它和時尚、潮流混淆,完全錯誤,其實是根本沒有關系的非主流在中國已經成為了某一群人逃避現實,找尋心靈慰藉的工具。
而非主流也失去了它本來所蘊含的深刻內涵和意義。在中國,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停留在那些隱晦的,頹廢的文字中。在年輕的茫然中,非主流成為他們逃避社會責任,逃避自我責任的一種借口,換句話說,他們頹廢的一塌糊塗。然而現實生活中,實在找不出能夠讓他們如此頹廢的人或事物。
而非主流所體現的深刻的觀念也被曲解為頹廢,傷感,痛苦等等一些部分年輕一代十分喜歡的字眼。正如某位網友所說的,連那些真正的反傳統邊緣人士都厭惡。
(7)如何看待另類文化擴展閱讀
隨著非主流現象的流行,非主流網站也如雨後春筍般滋長起來。毫不誇張的說,一時之間個人站長們齊齊將目光放在了非主流站上,一夜之間這些非主流站點已經充斥了網路的各個角落。
非主流站的流行也加劇了非主流色彩的加速傳播,非主流站大多以QQ空間模板、QQ空間代碼、手機壁紙、非主流圖片、繁體字、非主流音樂、非主流資訊等信息為建站素材,內容充分體現了個性、另類、非大眾化。越來越多人在這里尋找素材,尋找靈感,不少80、90後成為此類站點的忠實粉絲。
非主流站,經過發展已經從繁榮走向平穩,大量相同內容的泛濫,主心思想信息傳播的不到位,成為非主流站發展的瓶頸,人雲亦雲,沒有特色可言,雖然此類站點迎合了不少少男少女的口味,強烈沖擊了他們的視覺,感觀甚至內心。
但是站內不時充斥著不健康的內容、廣告、信息,這樣的內容應該杜絕,熱愛非主流文化的人也應該學會識別,因為真正的非主流,並非色情頹敗萎靡,它體現的應該是一種健康的個性主張!期待非主流站的發展能打破陳規,做出真正的非主流文化也引導正確的非主流文化!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文化,60無法容忍70,70唾棄80,80反對90,90教育00,00不服90。寬容面對,未來是下一代的。
H. 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如何對待外來文化
社會的變遷影響我們對外來文化的態度。社會的需要與社會的心態決定我們怎樣去看待外來文化,研究外來文化。文化是人類的財產。人類的交往,就提供了不同文化間的接觸與交流的機會。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化的接觸中,人們根據自己所處的社會狀況而產生的心理,以及自己社會的各種需要決定如何去對待外來文化。
自己的文化受到沖擊,更嚴重的是受到別人的輕視,可能出現三種態度:
第一種態度
第一種態度,是更愛自己的文化。最早的例子見於戰國時期的楚國。 中國近代史上出現的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更是和面對外來文化的壓力有關。民族國家處於衰敗時期,以自己的文化認同為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民族,並將外來文化和國家存亡聯系起來,導致封閉排外。或者認為外來文化的任何優點,都是自己的文化里早已具備的,梁啟超所說的:「清季承學之士,喜言西學為中國所固有。」 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而出現的產物。
第二種態度
第二種態度,是崇拜外來文化,認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這是過分崇洋。不少人盡管不同意或者嘲笑「假洋鬼子」,但內心卻難免多少認為自己不如人。尤其在鴉片戰爭以後的一大段日子裡,中國被迫接受西方文化之後,中華民族多少都存在這種心理。這充分表現在各種社會行為,學術行為,文化行為,和語言行為上。在中英雙語社會里,社會語言學者研究語碼轉換或語碼混用,都發現華人用中文時雜用英語的現象,非常普遍,而說英語時雜用中文的,卻非常少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是一時找不到適當的詞語之外,也和把說「英語」認為是受高深教育、代表高社會階梯有關。
在這種心理的壓力下,主張各個領域里全盤西化,但對於傳統的價值根源卻也有人不能完全放棄,因此出現了民族主義情緒與文化自卑感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成為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特徵。但「拋棄黃土文化,接受藍色文化」的崇洋現象,卻是這個特徵里的主導,最為主要的傾向。
第三種態度
第三種態度,是以自己的文化為本,客觀地審視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里有益於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來文化不僅不會使自己原有的文化傳統中斷,而且會大大促進自身文化傳統更快更健康地發展.外國文化不是洪水猛獸,外國的文化性格也產生了無數個對人類文明有著重大貢獻的人物。沒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也就不可能充分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當今文化的發展,必定是全球意識和民族意識的結合。這種態度,通常只有在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建立以後,才有可能出現。當民族國家處於興盛時期,文化認同不僅強烈,而且也易於接受外來文化,從外來文化中吸收有益於自己發展的東西。這個時期的文化態度通常比較開放,寬容。
這是一個日趨多元的時代,各種價值觀、各種文化形態以及各種各樣的信息,都在改變著我們,不論是中國新生代,還是那些提議不能讓新生代姓「西」的人們。隨之而來的,這樣的現實格局也必將影響著我們的文化性格。我們不再像一百年的中國人那樣閉關自守,妄自尊大,我們開始具有了睜眼看世界的能力,我們變得開放而包容,積極而正是一個文化多元時代應有的文化性格,也正是絕不同於以往那種文化性格之所在。
傳統文化當然是不能丟棄的,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卻必然決定於,它能否與現代文化、現代文明相互交融。什麼是中國人的生存智慧以及為人處世的道理?大約從一冊《增廣賢文》里就不難得到答案。但我總以為,面對一個日益開放的大世界,我們恰恰需要丟棄的是傳統文化中以中庸、封閉、內斂以及小富即安、無為而治為特質的民族性格。
我們面對的真正問題,不是如何一古腦地回到傳統文化中去,這本身就忽視了文化應有的發展性。因此我們要面對的,是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意識相融合,培養一種真正具有這個時代的特徵的文化性格。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它的與時俱進性,無此,難以代表最先近的生產力。因此文化本身就喻含了一種「化」的能力,化干戈為玉帛,化腐朽為神奇,化人為我,化外為內,化西為中。所以對於焦慮於姓「西」現象的人而言,換言之,對於中國未來文化性格的養成而言,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在一種開放、包容的胸襟之下,建立一種「化」的機制,這種「化」,是一種拿來,但更有一種揚棄。如果沒有這一點,一味復古,我想既不可能阻擋外來文化的進入,也不利於現代文化意識的生長。
我們曾經爭論過多年有關姓資姓社的問題,但這種爭論終於歷史性地統一到發展上來;我們又開始爭論起了姓中與姓西的問題,在我看來,這樣的一種爭論同樣需要統一到發展上去。21世紀,中華民族重新建立自己的信心,有人認為19世紀是英國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而21世紀就是中國的世紀。民族自信心的重建,使中華民族有可能重新審視外來文化,更客觀的對待、研究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以自己的文化為本,有信心地、客觀、包容地審視外來文化,接受外來文化有益於自己的成分.如果不能汲取外來的、有益的文化以充實自己,並不斷地揚棄本民族文化中不利於自己發展的東西,將阻礙自己的發展。只有以自己的文化為基礎,不斷地融合汲取外來文化中先進的因素,才有助於自己文化的發展。
I. 如何看待西方的「另類美」
我覺得西方的另類美 ,果在西方人的眼裡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但是在東方人卻不這么認為,主要是因為東西方的審美觀念差異造成的。
J. 什麼是另類網路文化在線等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它的特徵主要體現在文字的流傳,思想的繼承,觀念的發揚三個方面,相對而言,目前藉助於網路廣泛傳播的所謂「另類網路文化」就是相對於傳統文化而言的,這一類文化出現時間短,但是流傳極其廣泛,影響面也大,尤其是在青少年之間廣為傳播。網路小說中,內容中有符號語言的書籍非常多,這些網路「符號文化」是對傳統語言文學的一種挑戰;傳統文化是先秦諸子百家,法墨儒釋道各個流派思想的積淀,主要傳播方式就是紙質文字;傳統文化崇尚謙虛勤懇,價值觀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社會的統一,另類網路文化宣揚的則是如何突出自我,名曰「秀」,鼓吹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網民呈現指數級增長,其中絕大部分屬於10-30歲之間的年輕人,在這個人群中,另類網路文化極大的沖擊著他們從小接觸的傳統文化,由於網路的發達與網路文化的顛覆作用,傳統文化舉步維艱,中國面臨年輕一代道德的缺失,文化的斷層,問題的解決刻不容緩。
前人說:存在即合理。另類文化的存在肯定有其可取之處,便捷的獲得渠道,新穎的價值觀念,這都是傳統文化所無可比擬的,因此意圖把另類網路文化完全封殺是不可取也是行不通的,只有仿效大禹治水,棄堵為疏,從根本上疏導網路文化走向正軌,才是問題的解決之道。
首先,要從管制理念上主動適應網路文化,採取新的管理辦法。網路文化的迅猛發展,網路文化管理對象的復雜化,網路文化的多樣化以及社會問題的網路化、輿論斗爭的國際化,都給傳統的管制方式方法帶來強烈沖擊,傳統的管制理念已嚴重不適應形勢需要。為此,一是既要正視網路文化中出現的一些不容迴避的問題,又不能因噎廢食,要順應時代潮流,看到網路文化在社會進步中積極的一面。二是要破除只堵不疏的片面觀念,充分認識我國社會日益多元化的特徵,充分認識網路文化的傳媒功能、娛樂功能和訴求表達功能的基本屬性,對危害國家信息安全、色情暴力的有害內容毫不含糊堅決依法取締;對健康有益的網路文化大力倡導,對無益無害的網路文化不鼓勵可允許存在。三是要站在發展先進文化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對待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來思考促進網路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其次,要以健全法律為基礎,推進立法質量和依法行政水平全面提高。與網路文化的迅猛發展相比,我國的法制建設滯後相當突出。為此,一是提高立法質量,把網路管理的立法工作納入到國家整個法制建設的框架思考設計中;二是跟蹤網路文化的最新動態,加快立法進程,改變執法部門執法過程中法律依據不足或無法律依據的窘況。
三要加強傳統文化的信息化建設,由國家和地方協商,建立傳統文化的知識庫—專業化網站。藉助於網路的發展來傳播,這是網路文化傳播的最大優勢,一旦傳統文化也引入這種機制,將能從根本上扭轉傳統文化獲得渠道少的不利局面。樹立「品牌效應」,大力宣傳傳統文化,引導民眾向這個方面靠攏,自覺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蝕,從道德建設方面加強傳統文化的耐沖擊力。
四要加強行業自律建設,從自身來疏導。首先,要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組織的作用。當前需要做的工作包括設立通訊傳播技術委員會和自律委員會,從專業層面制定有關技術標准,劃分管制主體和管制對象的職責、許可權,釐定相關從業人員的責任。以自律的方式對缺乏職業道德的傳播行為加以警誡和處罰,以專業的參考對違法傳播提供處罰依據。其次,充分發揮媒體監督作用,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曝光;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通過獎勵舉報等措施,及時查處傳播有害信息的網站。
只要我們疏導及時,手段有力,管理得當,即使有另類網路文化的沖擊,傳統文化也一樣能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