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山東文化遺址都有哪些
山東龍山文化遺址
大汶口文化遺址
煙台白石文化遺址
山東周村漢碼頭文化遺址
瀘溪文化遺址
三里河文化遺址
後李文化遺址
② 在山東境內有哪些古人類遺址
1、大運河南旺樞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大運河南旺樞紐是為了解決大運河跨越水脊難題而建設的大型綜合性水利水運樞紐,是大運河上最具科技價值的節點之一,代表了17世紀工業革命前世界土木工程技術的最高成就,凝聚了數代乃至數十代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大汶口,是一個值得世界華人敬仰的地方。」這里不僅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祥地,也是東夷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發祥地!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大汶口文化作為東夷文化的傑出代表和中華文明的奠基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3、曲阜魯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魯國故城的城市布局是嚴格遵循《周禮•考工記》有關城市形制規定所建,「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市朝一夫」。這種嚴謹的規劃結構,充分體現了它所具有的禮制秩序,是研究我國古代城市規劃、建設的典型實例。
4、齊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齊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於2013年12月由國家文物局批復立項。2015年10月齊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列入《淄博市文化名城建設》重點項目。
2016年11月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十三五專項規劃》將齊國故城列入「具有帶動和示範效應的十大保護展示工程」。2017年2月齊國故都列入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十大文化旅遊目的地品牌」
5、城子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城子崖遺址是以龍山文化為主,兼有岳石文化和東周遺存的城址,為龍山文化的代表性遺址和命名地,在學術界享有「考古聖地」的美譽。
城子崖考古發掘首次發現了一種嶄新的考古學文化——龍山文化,引發學術界的震動,也打破了「中國文化西來說」,促使關於中國文化來源問題的大討論發生重要轉折,是中國考古學發展歷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③ 2000年以來山東省內的青銅時期的考古發現
2002年山東日照海曲漢代墓地
發掘單位: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發掘領隊:何德亮
時代:漢代
發掘90座中小型墓,分為四個區域,其中1、2、3區墓葬各有高大的封土,呈三角形分布。封土為堆築而成,未經夯打。每座封土之中都包含數量不等的中小型墓葬,並有早晚打破關系。三個較大封土之中共有84座墓葬。墓地從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延續約400年。除17座磚室墓大部分被破壞外,豎穴土坑木槨墓基本保存完好。一號封土的規模最大,面積約2000平方米,封土內墓葬的規格最高,保存最好。絕大部分墓葬葬具為一棺一槨,也有一棺重槨、一槨重槨、一槨雙棺等。墓葬中盛行設置器物箱,一般設置頭箱、腳箱或邊箱。木質棺槨全部採用楔卯結構扣合,製作考究,棺內外髹朱漆或黑漆。出土文物豐富精美,陶、銅、漆、木、玉、鐵、角器等各類文物1200件。其中500件漆木器和大量絲織品是發掘的重要收獲之一,不僅數量多,且是山東目前保存最好的,是研究漢代漆器製造業和紡織手工業的工藝水平的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
發掘基本搞清了封土墓葬的堆積形式和形成過程,為如何認識封土墓葬的性質提供了新的資料。墓地完整的棺槨結構、清晰的封填、下葬方式、隨葬品組合和形制特徵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時代和地域特點等,為研究漢代墓葬埋葬制度和埋葬習俗提供了重要資料。
2003年山東章丘危山漢代墓葬與陪葬坑及陶窯
發掘單位: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章丘市博物館
發掘領隊:王守功
時代:漢代
危山位於章丘市西部,四周是山前平原,孤山獨立,發掘共發現漢代陪葬坑三座(其中4號坑遭破壞),墓葬30餘座,陶窯3座,出土了大批彩繪陶車、馬、儀仗俑群等文物。陪葬坑均南北向。其中一號陪葬坑長9.7米,寬1.9米,坑內車馬俑擺放反映了王侯貴族出行的場面。共出土陶俑173個,馬56匹,4輛陶馬車,90餘面盾牌。二號坑規模較小,內擺放了11個木質器物箱,箱內遺物大多腐朽,有 4個箱內分別擺放了陶車、馬、俑等。二號坑內出土的陶俑多為女俑。從擺放的器物看,二號坑與一號坑所反映的內容不同。陪葬坑內出土的車、馬、俑均有彩繪,陶俑的彩繪主要表現了衣冠服飾;車馬的彩繪主要表現車馬的配飾。對彩繪的保護和研究,為漢代服飾及車馬的組裝及系駕法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危山車馬俑坑中,出土陶車5輛,有雙轅車和單轅車兩類,車的構件除車軸及傘蓋的杠外,均為陶土燒制而成的,一輛車的構件,多的達100餘個,為漢代車的研究提供了完好的實物資料。
發現的三座陶窯,從其填土及周圍堆積情況看,應為主要燒制車、馬、俑的陶窯。陶窯出土的車、馬、俑的殘片與一號陪葬坑內出土的基本一致,說明一號陪葬坑出土的車馬俑應該是在當地燒制的。此外在陶窯及其周圍發現的大量殘破車馬俑,以及採集到大量的殘破的陶俑和少量馬、車的模具,為車、馬、俑的製作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標本。對危山頂部的大型墓葬的勘探,基本了解了該墓葬的形狀、形制和規模。對危山北坡發現的部分墓葬進行了清理。發現的墓葬多集中在陪葬坑周圍。墓葬中除隨葬生活用品外,在東器物箱內隨葬了大量的兵器,其中一件銅弩機上有錯金銀花紋,製作考究。從危山陶窯周圍出土的陶器及墓葬出土隨葬品分析,危山發現的墓葬、陪葬坑及陶窯等大致屬西漢早期或中期早段。危山漢代陪葬坑及墓葬的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所取得的資料,為漢代濟南國歷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2003年山東臨沂洗硯池晉墓
發掘單位: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沂市文化局
發掘領隊:鄭同修
時代:西晉
2003年5月初,山東省臨沂市在市區王羲之故居公園擴建工程施工中,發現兩座較大的磚室墓葬。隨即,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臨沂市文化局聯合組成考古隊進行了搶救發掘,取得了重要成果。
墓葬位於臨沂市市區洗硯池街北側、王羲之故居公園東北部。兩座墓葬東西相距30餘米,除墓門為石制之外,其餘均為磚築。其中1號墓為雙室墓葬,為山東已發掘漢晉大中型磚室墓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山東已發掘大中型磚室墓葬中惟一一座未被盜掘的墓葬,出土了豐富精美的隨葬品。墓葬出土隨葬品十分豐富,有銅器、瓷器、陶器、漆器、鐵器、金器及其它質料的隨葬品250餘件(套)。其中瓷器主要為南方風格的青瓷,器形有盤口壺、雞首壺、罐、缽、水注、燭台等。陶器有盤、釉陶瓶等器類,其中盤多為漆衣陶。銅器有熏爐、鼎、魁、�斗、熨斗、燈、碗、弩機、帶鉤等。金器主要為裝飾品,有手鐲、釵、簪、鈴、串珠、牌飾、指環等。鐵器有刀、燈、鏡諸類。墓葬隨葬漆器數量也很多,但多腐朽嚴重,可辨器形有奩、壺、耳杯、盤、勺等類。在出土隨葬品當中,尤以青瓷胡人騎獸燭台、青銅人物騎獸燭台、鳳鳥形銅熏爐等器物造型優美,保存十分完整;銅弩機上刻有「正始二年五月十日左尚方造…」等30餘字銘文;部分漆器的底部有清晰的朱書文字,記載明確的年號,內容有「太康七年」、「太康八年」和「十年」三個年號以及「王女」、「李平」、「李次」、「官」等文字。2號墓葬為單磚室墓,主墓室前有寬大的甬道,是山東已發掘磚室墓中規模最大的單室墓葬,雖然經過兩次盜掘,但墓室結構保存依然完整,殘存各類文物20餘件。
從兩座墓葬的形制結構、隨葬品的器物組合特點和紀年資料初步判斷,墓葬的年代應屬西晉時期。1號墓完整地反映了當時的葬制葬俗。同一墓葬埋葬3個未成年人,是考古發掘中極為罕見的現象。出土隨葬品豐富而精美,為山東晉代墓葬中所僅見。2號墓雖然被盜,但規模更大,墓室結構完整,與1號墓葬相距不遠,時代相近。兩座墓葬規模較大、構築方式考究、出土文物豐富精美,墓主應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或一定的政治勢力,應與當時的名門望族或達官貴族有一定關系。
④ 山東發現156座連片漢墓,其考古價值有多高
近日山東菏澤市孫大園堌堆遺址考古大發現,156座連片漢墓驚艷了世人。據報道了解,該遺址位於菏澤市魏樓水庫西南部,整個面積1.3萬平方米,年代跨度從北辛文化、龍山文化、商代、東周一直到漢代,遺存豐富而年代久遠,歷史考古價值不可估量。
未來,這此的古墓群落的重大發現將持續釋放歷史文明之光和考古價值,對於研究漢代文化,還原漢代歷史制度和風俗文化原貌,以及探索漢代以前多個朝代的歷史文化,都將是一個巨大的實體文化寶藏,將大大填補了關於先秦到漢代文化文明研究的多處空白。
⑤ 山東菏澤發現156座連片漢墓,考古發掘古墓都有什麼意義
一、考古學的目標就是為了不斷的走近歷史的真實,盡可能的還原歷史真相.這是由人類的好奇心導致的,因為人類對祖先的生活好奇,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好奇,所以想要知道它原來是什麼樣子的,這樣就會有人專門去研究.然而光是靠文獻史料的記載是不夠的,人類創造的文化是豐富多彩的,文字的體現力畢竟有限。
未來的考古探索中,我們要在多學科的通力協作下,將問題逐步引向深人、細化。一門學科的研究發展所達到的程度,往往代表著那個時代的科學 技術發展水平,考古學更是如此。 十九世紀末期,考古學出現了發展的趨勢。
本篇由小編進行網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本人會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⑥ 山東省的地源文化 有什麼主要的文化特徵
山東,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簡稱「魯」,省會濟南。先秦時期隸屬齊國、魯國,故而別名齊魯。山東地處華東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中北段,是華東地區的最北端省份。西部連接內陸,從北向南分別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四省接壤;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點;東部山東半島伸入黃海,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拱衛京津與渤海灣,東隔黃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南則臨靠較寬闊的黃海、遙望東海及日本南部列島。
齊魯文化是先秦時期齊魯國地盤對照至今山東形成和發展的一種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陰陽、縱橫、方術、刑、名、農、醫等。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據當代作家田茂泉說,進入秦漢以後,齊魯文化逐漸由地域文化演變為一種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齊魯文化的淵源,應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聚居在齊魯之地的古老民族——東夷族的發展。這個在傳說中曾以後羿和大舜為榮的民族。自20世紀以來,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數千遺址證明這是一個文化發達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在齊魯之地上,不僅存在著從8000年前的後李文化到北辛、大汶口文化,再到龍山文化直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這樣一個在文化傳統演變上一脈相承又相對獨立的文化譜系,而且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眾多的城堡遺址和標志著文明發展程度很高的圖像文字、陶文以及生產的大量精妙絕倫的蛋殼黑陶及各種手工飾品。在戰國時期,儒學實際上已經占據了魯國、齊國兩個國家,實現了儒學齊魯化。秦漢時期,董仲舒吸收了齊國和魯國的新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學體系,得到統治階級認可,儒學從此由「齊魯之學」發展到「獨尊儒術」。
魯菜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以其味鮮咸脆嫩,風味獨特,製作精細享譽海內外。省內地理差異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膠東菜和內陸的濟南菜以及自成體系的孔府菜三大體系。宋代後,成為「北食」的代表之一。從齊魯而京畿,從關內到關外,影響已達黃河流域、東北,有著廣闊的飲食群眾基礎。魯菜是中國覆蓋面最廣的地方風味菜系之一,遍及京津塘及東北三省。
山東是中國較早有戲劇活動的地區之一。隋代齊倡名動全國,到了唐代參軍戲在山東流行。可以說長期流行的歌舞百戲,俳優活動,是戲曲孕育發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過程。
⑦ 山東省有哪些古人類遺址並介紹一下要求100字。
泰安大汶口遺址:史前人類生活居住場景揭面紗
泰安大汶口遺址是黃河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大型聚落遺址,也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遺址分布於泰安市岱嶽區汶口鎮南端的衛駕庄和寧陽縣堡頭村之間。大汶口遺址曾經過1959年、1974年和1978年三次較大規模的發掘,獲得一系列重要成果。2011年該遺址被列入國家「十二五」大遺址保護規劃和全國首批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2016年又被列入國家「十三五」重點大遺址保護名錄。
為配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2012年-2017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持續開展考古工作。2016年,清理並解剖了大汶口文化房址6座,發現了大汶口文化時期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單體建築,與前幾年的工作一起,揭露了一片房屋排列有序、規模大小有別、距今約5500年前的史前人類生活居住區。隨著考古工作的逐年開展,史前人類的生活居住場景猶如一幅美麗的水墨卷軸,在古老的大汶河畔正在徐徐展開。
章丘焦家遺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中心聚落遺址
焦家遺址地處泰沂山系北側的山前平原地帶,東南距章丘區約20公里,南距城子崖遺址4公里。2016年4-6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山東大學考古學系第一次大規模發掘該遺址,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共發現61座大汶口文化房址,填補了魯中北地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階段居住形態研究的空白。取得一批較為系統和豐富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階段的埋葬材料,為研究魯中北地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葬俗、葬制提供珍貴材料。出土大量的大汶口文化日用陶器及相當數量的玉器、白陶,大型墓葬的出現,均昭示了這是這一處重要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階段的中心聚落遺址。
⑧ 山東菏澤發現156座連片漢墓,這對我國考古研究有何重要意義
通過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得知考古隊員在菏澤市孫大園堌堆文化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其中發現了156座漢墓,9座東周墓葬,5個商代灰坑,27個龍山文化灰坑。整個面積大概為1.3萬平方米,年度跨度也是非常的大,從北辛文化,龍山文化等等一直到漢代和網友們看到有這樣的發現都變得異常的活躍,整個評論區也沸騰了起來,大家也在探討妲己和紂王,如果如何用菏澤話來進行談戀愛,對此次的文化發掘,大家也都充滿了興趣,都想看一看這個跨越了這么多年,並且這么龐大的一個墓葬群,到底能夠發掘出有多少有價值的文化和信息?
⑨ 山東臨沂發現北辛文化環壕聚落,從中出土了哪些文物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在滕州市(現棗庄市滕州市)北辛遺址調查中,採集到一批和大汶口文化風格不同的陶器,稱之為“北辛類型”。北辛文化主要分布於泰沂山系南、北兩側一帶,包括了除膠東半島以外的山東省大部分地區。 該遺址位於沂水縣許家湖鎮邵家宅村南,東部緊鄰沂河,北、西兩側被丘嶺環繞,屬嶺前沖積平原向河邊台地過渡地段,面積約3.5萬平方米。遺址保存狀況較好,內涵較為豐富,採集遺物標本以夾砂紅陶、褐陶為主,質地較粗疏,器型有鼎、缽、盆、罐等。根據器型的演變特徵並經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專家鑒定,為新石器時代北辛文化遺存。
⑩ 山東兗州的文物考古遺跡有多少
考古人員近日在山東省兗州市興隆塔地宮內發現石函、鎏金銀棺、金瓶等一批珍貴文物。據山東省文物考古界專家介紹,這一重大發現在國內十分罕見,對歷史文化研究、佛教史研究、繪畫藝術研究、製作工藝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據兗州市文物局介紹,興隆塔位於兗州市內,始建於隋代,重修於宋代。近期,文物部門在對興隆塔地宮的維修加固過程中,考古發掘出土一批珍貴文物,包括一座石函,石函內又發現了鎏金銀棺、金瓶、舍利、「佛牙」和玻璃瓶等文物。石棺外還有一塊「安葬舍利」碑刻,介紹了興隆塔和地宮的建造年代、原因和經過,更重要的是記述了頂骨真身舍利的來歷和供養過程。經鑒定,石函、鎏金銀棺、舍利金瓶為國家一級文物,舍利碑刻、玻璃瓶為國家三級文物
六里井遺址位於兗州市泗庄鄉六里井村西側,1991年秋考古工作者曾在這里進行過一次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清理出大汶口文化的灰坑、墓葬和水溝等多種遺跡,出土了陶、石、骨、角等各類文化遺物.本文就其文化面貌、時代特徵、分期與年代以及同周圍鄰近地區其他大汶口文化遺存的相互關系等問題進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