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漢文化是不是就指儒家文化
不是,儒家文化是漢文化一部分,
漢文化一般指漢族人民創造的物質文化和思想文化的總和,又稱為華夏文化,歷代漢族勞動人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漢民族特色。中國有三千多年有實物可考的歷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歷史,文化典籍極其豐富。幾千年間,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眾多具有深遠影響的文化成就。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的文化流派。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其核心是「仁」。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後學的發展和傳承,使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無不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
② 漢族的傳統文化是什麼
漢族的傳統文化:
1、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擁有眾多具有深遠影響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2、宗教對許多民族有重大影響,在漢族中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完全意義上的宗教。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
3、在服飾上,漢族有自己悠久華美的服飾,即漢服。各個朝代,對服飾的顏色,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取法周、漢、唐、宋,定為赤色為宜。
4、漢族的語言為漢語,使用漢字書寫。漢語屬漢藏語系,按學術界較常見的劃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話方言)、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語、粵語七大方言。
5、漢民族的文化心理是經過幾千年的積淀,逐漸形成的。
6、自從漢朝開始獨尊儒術後,中國開始了2000多年的儒學教育。隋朝時隋煬帝確立科舉制度,宋朝時開始興建書院。清朝末年科舉制度取消。
7、古代軍事理論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軍事名著《孫子兵法》問世。
(2)什麼是漢文化擴展閱讀: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人口為12億多,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公元前21世紀後,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夏、商、西周幾個王朝。
他們雖都自認黃帝為其祖先,實際卻來自不同的部落集團,經過漫長歷史年代的接近、交往、斗爭和融合,形成了共同族體。西周時已出現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名,以區別於蠻、夷、戎、狄等;至戰國時,秦、楚、齊、燕、韓、趙、魏同稱諸夏。
後經兼並、爭戰,形成諸夏統一趨勢,進至中原的戎、狄、夷、蠻也與華夏融合,華夏成為穩定的族體,分布區域已達東北遼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東南湖湘吳越等廣大地區。前221年秦兼並六國,統一諸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漢族以先秦華夏為核心,在秦漢時期形成統一民族。
漢族的先民:
遠古傳說,還描述了漢族先民曾經歷漫長的原始公社制時代。在黃帝以前,經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階段;關於黃帝的傳說,則標志著由母系氏族部落轉化為父系氏族部落,並已進入部落聯盟階段。
傳說在黃帝之後相繼以禪讓方式為大部落聯盟首領的堯、舜、禹,雖都被認為是黃帝的子孫,然而歷史傳說又表明,漢族遠古先民,實包括來自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團的人。
因而,又有虞舜出自東夷,夏禹出自羌、戎的記述;還有一些傳說中的人物,按不同記述,可解釋成亦羌、亦夷、亦苗黎。這種歷史傳說的矛盾現象,反映了不同來源的氏族部落集團逐步融合為同一個族體,創造共同祖先的歷史過程。
③ 漢代文化特徵是什麼
漢代文化特徵在西漢前期是受到春秋戰國時期黃老學說的影響,主張奉行老子的道家學說,老子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無,只有無才符合道的原則,「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犟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根本,鑒於秦朝苛政的覆滅,統治階層意識到仁政對於維持王朝穩定統治的必要性,漢武帝採納了他的主張。
從此儒學成為正統思想,董仲舒在具體的政策上將道家,陰陽家和儒家中有利於封建帝王統治的部分加以發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在漢朝的儒家思想普及過程中,很多社會問題得到解決。
漢代文化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得到總結的直接產物,是中華傳統文化成熟的標志,它突出的基本特徵是多元文化基礎上的統一和統一條件下的文化多樣性,共生並存。
漢代文化表現出了多元性、統一性、包容性、和諧性與創造性,使中華傳統文化具有了「博大兼容」的特點。既能堅持本土文化的傳統,又能不斷吸納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來豐富自己,為己所用。
漢朝文化主要內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為:「無為而治」奠定了漢王朝的立國之本;「獨尊儒術」造就了漢王朝的長治久安;「龍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漢朝的齊魯文化、中原文化、關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等代表著地方文化的區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