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禮儀 學禮的意義 對學生人生發展的重要性
禮儀教育是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需要學習的重要內容,可以說,禮儀是整個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課。任何一個生活在某一禮儀習俗和規范環境中的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該禮儀的約束。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學生學的是高層次的道德規范,實際行為上卻往往達不到基礎道德的水平,這與禮儀教育的缺乏是分不開的[1]。通過禮儀教育,直接教會大學生如何與人相處,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禮儀修養,培養大學生與人溝通的實際能力,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具備基本的文明教養。
一、禮儀教育在大學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禮儀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禮儀教育(Etiquette Ecation)是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行為教育,禮儀是大學生整個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課。在公共生活中,任何一個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某一禮儀習俗和規范的約束。大學生們有一種強烈地走向社會的心理願望,但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禮儀讓人懂得如何稱呼、介紹和問候;懂得如何著裝、怎樣待客、得體地對待贊美與批評;還懂得如何同各種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在不斷變化的場所游刃有餘,充滿自信地與人交往。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禮儀教育,可以讓他們掌握符合社會要求的各種行為規范,更好地促進大學生社會化;並且還可以培養大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提高他們的獨立能力。
(二)禮儀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禮儀具有道德功能,禮儀道德可以幫助人們調節行為的發生、發展和修正,從而將人們的行為控制在符合禮儀道德要求的范圍內。禮儀本身體現著一種價值導向,引導著人們選擇正確的價值方向和目標,去做符合禮儀規范的事情;禮儀還能通過對人們行為的評價以及評價信息的反饋,來指導、糾正人們的行為和活動,使之符合禮儀的規范。所以,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禮儀教育,能正確引導他們的思想意識,指導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如何按照禮儀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真正做到「誠於中而行於外」、「言行一致」,把內在的道德品質和外在的禮儀形式有機地統一起來,成為真正名副其實的有較高道德素質的現代大學生[2]。
(三)禮儀教育有利於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當代大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環境的逐漸變化,自我意識有了新的發展,他們十分渴望與周圍的人進行更多的情感交流,獲得真正的友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使自己能夠盡快地適應新的生活環境。但是部分大學生缺乏一定的禮儀修養和交際技巧,無法有效准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導致人際交往受挫,進而影響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禮儀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掌握基本禮儀規范和禮儀知識,幫助他們掌握人際交往技巧,積累交往經驗,在交往過程中學會遵循相互尊重、誠信真摯、言行適度的原則,使他們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得體的風度、高雅的氣質,從而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礙,充滿自信地走向社會,大膽地參與社交活動,與交往對象建立起和諧、良好的人際關系。
二、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一)在實踐中鍛煉
在我國歷史上,許多思想家都非常注重修養的方法。孔子及其弟子曾參就有所謂「內省」、「自訟」、「吾日二省吾身」的方法。儒家提倡「窮理居敬」、「讀書」、「靜坐」等修養方法。明代的陸王學派,認為品質的修養必須要在事上磨練,要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習齋認為,修養必須「躬行實踐」,重視「實用」。結合社會經濟發展和現代禮儀的要求,在禮儀修養方面必須充分強調實踐的作用,明確與實踐相聯系是禮儀修養的根本方法。一切禮儀修養如果脫離了實踐,就必然成為空洞的禮儀說教。在實踐中鍛煉才能認識到自己的哪些行為符合禮儀規范的要求,哪些行為不符合禮儀規范的要求。同樣,要克服自己的失禮行為與習慣,培養自己的禮儀品質,也必須依賴於交往實踐[3]。
(二)提高認識,多自我解剖
一個人的禮儀行為往往與他對禮儀的認識有關。很多失禮者,往往認為禮儀是「小節」,是「形式」,無關大局,有的不知禮儀為何物,甚至有人認為不受禮儀的「約束」,是追求「自我價值」的體現,因而無禮卻自以為榮,高校中屢禁不止的「課桌文化」就是有力的佐證。所以,要提高禮儀水平和禮儀修養,首先應當提高對禮儀重要性的認識。
禮儀修養的過程,也是自我監督、自我教育的過程。它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社交行為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弄清在禮儀規范方面自己哪些地方做得比較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夠。既要善於發現、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又要善於正視、改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知己者明」,多進行自我解剖才能減少用禮、行禮的失誤,摒棄輕視禮儀的觀念和失禮的言行,培養良好的禮儀品質和禮儀意識[4]。
(三)培養守禮的好習慣
禮儀既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極強的實踐性與明顯的可操作性。因此,學校進行禮儀教育不能僅停留在對書本知識的傳授上,而要緊密聯系實際,從具體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抓起,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並要求大家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一個人在不同場合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在馬路上,他是行人;在公園,他是遊客;在閱覽室,他是讀者;在商場、飯店,他又是顧客。但不論扮演何種角色,他的言行舉止都要符合禮儀的要求和規范。只有長期養成的禮儀意識和守禮的好習慣,養成時時處處用禮規范,才能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並帶動社會風氣好轉,使我們的社會更加文明,更加美好[5]。
三、結束語
當代人文素質教育一般滲透在歷史文化、哲學、倫理學等學科中,而禮儀教育涵蓋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同時,禮儀具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可以把內在的道德精神與外在的道德形象很好地結合起來。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總是通過禮儀來顯現禮德修養,表現一個人內在的涵養素質。正因為禮儀可以顯現人們的內在品德素質,所以它才能夠幫助人們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並相應地培養良好的人文精神,進而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質。
⑵ 什麼是大學校園的主流文化
宿舍文化、課桌文化、服飾文化、網路文化、簡訊文化、卡通文化、新新人類語言文化等等,這些非主流文化的傳播和盛行好比雙刃劍,給校園文化帶來的影響是積極與消極並存的多元文化融合以構建和諧校園,就是在不斷的文化融合中尋找契合點
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校園主流文化成為營造和諧校園最為重要的因素。
校園的主流文化是健康活潑、清新高雅、蓬勃向上的。但是由於受當前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元化的影響,以及校園文化主體的價值取向、文化修養、知識結構、志趣追求的差異,校園文化呈現出非主流文化日益盛行的趨勢。
非主流文化主要有:宿舍文化、課桌文化、服飾文化、網路文化、簡訊文化、卡通文化、新新人類語言文化等等。這些非主流文化的傳播和盛行好比雙刃劍,給校園文化帶來的影響是積極與消極並存的。一方面它給校園注入活力和激情,比如,網路給學生的學習、交流、了解社會和世界洞開方便之門;優秀的卡通和影視作品能夠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帶來美的熏陶和享受;課桌文化和宿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社會學意義上的「社會安全閥」作用,為學生提供了適時宣洩的空間,防止矛盾的產生和激化。另一方面,非主流文化的消極作用更為明顯。首先網路上的匿名性和虛擬性缺乏真實感,往往帶來某些欺騙性,學生可能會在匿名心理的主導下進行有悖常識、常規和道德規范的行為;其次網路文化、課桌文化、宿舍文化、影視文化中充斥著不少色情、消極頹廢的思想情緒,於是在部分青年學生中產生了一些心理困惑與障礙,從而導致了一系列浮躁化、庸俗化的言行。非主流文化的消極因素使許多尚未形成穩定價值觀的青年學子一時很難適應,甚至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行為無序、道德失范與思想困惑、混亂的狀態,成為校園主旋律中不和諧的音符。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對待校園文化的多元化呢?怎樣才能構建和諧校園?
構建和諧校園是價值目標與現實發展過程的統一,它不是靜態的完美,而是動態的協調。正因為校園中存在不和諧的因素,存在矛盾與沖突,我們才要追求和諧,也正因為追求和諧,我們才要協調矛盾。因此,校園中存在不和諧是必然的,是一種常態,我們不但要正視這些矛盾沖突,敢於讓它暴露出來,還要探究其發生的原因、規律,更重要的是關注不和諧背後所包含的積極因素,正確認識和諧與不和諧的辯證統一關系。
首先,要承認和尊重文化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是一種必然,也是一種必要:隨著全球化的步伐,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必然加強,不同文化出現在同一時空是我們必然要面對的一種局面。而一種文化就如同一個人,由於所處的環境和條件不同,如地域、人種、習俗、歷史、分工、身份、利益等的不同,每種文化都有體現其民族特徵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每一種文化都有其合理內核,構成文化的生命力和張力。因此,每種文化都有不可剝奪的存在理由和獨特價值,都應受到尊重和寬容。也就是說,在大學校園里,無論地域文化還是外來文化,無論是學科文化還是非主流文化,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和空間,不能用主流文化或者本土文化去替代它、擠占它。
其次,文化的多元化也是一種必要。「物一無文」,文化失去了它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而變成了一個面孔、一種聲音、一類顏色,必然是一種死氣沉沉而非生動活潑的局面;缺少新元素的融入,文化發展也必然成為空話。多元文化的共處和交流是文化發展的巨大動力,我們需要汲取世界上各種文化的有益成分,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國家的文化建設如此,學校的文化建設亦然。
再次,多種文化和諧相處、共生共榮是完全可能的。這是因為多元文化中會存在某些共同和普遍的原則,如對人的尊嚴的重視,對公正的推崇,對幸福和平的嚮往等等,而多元的區別在於它實現和表現的具體方式不同。正因為文化之間具有共同性,使各種文化相互學習和借鑒,互為補充和吸收,融合為一體才成為可能。所以尊重和承認文化多元化的態度,是我們對待校園多元文化必須有的基本態度。
既然文化多元化是必然的、必要的,和諧相處也是可能的。那麼,我們所要遵循的文化融合原則就是要在保持各種文化的個性的基礎上促進文化發展,共同繁榮,建構和諧的校園文化。
多元文化融合以構建和諧校園,就是在不斷的文化融合中尋找契合點,而這個契合點既要符合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的規律,又要有利於校園文化的建設、高校學生精神風貌的培養以及和諧校園的構建。費孝通先生多次強調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就是文化多元融合的最好表述。我們遵循這樣一種文化融合的原則,那麼校園多元文化的契合點不難尋找,和諧校園的構建也不難實現。
⑶ 課桌的尺寸是什麼
學生身高在一百一十九厘米以下,其使用的課桌高度應為五十二厘米,桌下空區高度應為四十厘米,椅面高度應為二十九厘米;學生身高在一百四十三至一百七十五厘米之間,其使用的課桌高度應為六十七厘米,桌下空區高度應為五十五厘米,椅面高度應為三十八厘米。
其實課桌沒有一個固定的尺寸,每個年齡段的學生所使用的尺寸會有些差距的,國家衛生部發布《學校課桌椅衛生國家標准》,確定了九類不同身高的學生使用的桌椅高度標准。
而且按照規定,中小學校使用的課桌椅其形式可以任選,但桌高、桌下空區高和椅面高等主要尺寸必須符合國家標准。
課桌簡介
也許留在我們記憶中最深刻的課桌可能是魯迅那個刻著「早」字的課桌,由此演繹成當年的課桌文化(專門在課桌上塗鴉,刻字等課桌文化)。課桌凳的功能尺寸標准,主要依據我國近年的人體測量資料和專門調查,由衛生部提出,由國家質檢總局於2002年重新修訂頒布,此前的兩項舊標准同時廢止。
⑷ 什麼是牆上文化.
我想可能有兩種吧,一個就是像那人說的,是擺設,是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另一種可能是指類似課桌文化(塗鴉啦,刻畫啦等等)的東西吧。 PS:個人觀點,酌情採納,謝謝!
⑸ 文明大學生是什麼級別
一、舉止文明
1 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告秩序,不起鬨,不無理取鬧,不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
2 愛護公共財物和校園環境,不攀折花木,不踐踏草坪,堅決杜絕「廁所文化」、「課桌文化」、「牆壁3 文化」,不張貼非法小廣告。
4講衛生,不隨地吐痰,不吸煙,不酗酒,不亂丟垃圾。
5注意文明用語,不講粗話,不惡語傷人。
6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衣著整齊,儀表端莊,不穿拖鞋、背心進入公共場合。
7與異性交往言行適度,舉止得體。
二、教室文明
1遵守學習紀律,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
2上課不玩手機,不影響他人上課。
3教室內不吃零食,保持教室整潔,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4積極配合老師,促進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提高教學質量。
⑹ 《魯迅愛書的故事》中「針對課桌文化,你有什麼理解」這道題的答案
1、 做夢的時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著。
形容高興到了極點。
指意識、形態方面有很大的收獲。
形容典籍、圖書等極為豐富。
形容說話辦事有條有理。
2、(買書)、(看書)、(抄書)
3、(1912)、(1939)、(九千多)
4、中心句:魯迅小的時候,愛買書,愛看書,愛抄書,把書看作寶貝一樣。
過渡句:魯迅小時候,不僅酷愛讀書,而且還喜歡抄書,他抄過很多書。
5、魯迅不買有問題的書;重新裝訂損壞的書;不在臟桌子上看書,不用臟手翻書;把書整齊地放進書箱里,並且放上樟腦防蟲蛀;做書賬統計。
6、意思是說,魯迅度過的書籍非常地多。
7、魯迅雖然一生生活很貧困,但是因為藏有這些圖書,腦海里有那麼豐富的知識,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
8、略
9、略
10、(投石問路)——(路不拾遺)——(遺臭萬年)——(年富力強)——
(強人所難)——(難書罄竹)…………
⑺ 從科學角度來說學生書桌桌面用什麼顏色最好
淺綠色的,保護眼睛 。
為學生所用課桌,從最早的學堂里的八方桌開始,用於學校,學堂學習的桌子應該統一為課桌。
也許留在我們記憶中最深刻的課桌可能是魯迅那個刻著「早」字的課桌,由此演繹成當年的課桌文化(專門在課桌上塗鴉,刻字等課桌文化)。課桌凳的功能尺寸標准,主要依據我國近年的人體測量資料和專門調查,由衛生部提出,由國家質檢總局於2002年重新修訂頒布,此前的兩項舊標准同時廢止。
其實現如今的課桌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實木課桌:2000年大部分學校都是使用這種傳統由實木加工成的單人課桌,雙人課桌。這種課桌加工方便,材料為雜木,浪費大量木材,而且不耐用,目前仍為很多貧困地區的中小學採用。因課桌凳高度固定,逐漸被鋼塑結構的可調試課桌取代。
升降課桌:又名可調試課桌,顧名思義,就是課桌凳的高度可調,通過桌腿的相關固件在滑軸之間上下調節來起到調節課桌高度,以此來滿足學校及學生需求。該類課桌主要為鋼塑結構,桌面為三聚氰胺板,桌腿為鋼管件,相關連接地面部分有塑料帽保護。
橡塑課桌:主要採用橡塑合金材料,經機械模壓成型校用課桌椅產品,該類產品多為固定結構,高度不可調,但因為所用材料特殊,材質較好,耐用輕便,也得到部分學校採用。
⑻ 用唯物主義思想來看待課桌文化將是怎麼的
1把桌子都給刻壞了!
2寫這么多擦著多不方便!
⑼ 請問校園里的課桌文化算不算亞文化范圍里我對亞文化並不是很了解,希望路過的解答一下,謝謝
當然算,
亞文化就是指不符合常規的一些社會文化元素,比如學生抽煙,打架等等,你說的課桌文化也算,並且長期存在。
是出於亞健康狀態的某一部分人的反常行為,不必刻意迴避,因為這並不能代表你心裡不健康或者什麼的,每個人由於都會受到壓力,因此心裡出於短暫亞健康狀態下是可以理解的。而亞文化也就多是這些人引進的一種新的社會生活方式
⑽ 什麼叫課桌文化
課桌文化 文化之大,包羅萬象。如今「美食文化」、「旅遊文化」等層出不窮,不登大雅之堂的「課桌文化」也有盛行之勢。課桌文化主要是指大學生塗寫或刻畫在課桌上的文字或圖畫。據調查,在大學教室里,只有11.5%的課桌是干凈的,大學生中經常在課桌上塗寫或刻畫者佔2.3%,曾有寫畫行為者佔23.7%。
課桌文化由來已久,已成為校園一景。有人說其祖師爺是魯迅,他在三味書屋的課桌上刻下那個「早」字,宣布了課桌文化的誕生。
在小學里,你會驚訝的發現,每一張著漆的課桌上總有一道刺眼的白線,這是同桌的天然屏障,美其名曰「三八線」。這一文化現象不知從哪一代起即有了 ,現在仍代代相傳,顯示了其極強的生命力。
那麼到了中學,課桌文化又是如何發展的呢?
仔細觀察課桌上層層疊疊、密密麻麻的字。其內容應盡有:「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一反映中學生厭考心理的校園順口溜也不失時機地被反映在課桌上。「不要讓自己埋沒自己。」不知是哪位「名人」留下的。但從中可見此人競爭意識、自主氣魄之強。當然,其中還有些不倫不類的小詩,還有一串串見頭不見尾的演算數字,更有那催人省醒的警句格言,使你目不暇接。
除了文字,還有許多各色各樣的圖案,便更多的是頗具諷刺的漫畫。有些課實在無聊或老師的水平不盡人意,為不使自己打瞌睡,便發揮自己的特長開始即興揮毫作畫,把老師的「個性、特點」刻畫得淋漓盡致,看後讓人尋味良久。有些漫畫是反映中學生對社會問題的看法,有音樂天賦的同學也藉此機會作上一曲,經渲泄自己的感情,同時也讓人「欣賞」自己的傑作。
有人認為,課桌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學生生活的一面鏡子,是學生心理的傳真。從中可以看到同學的喜、怒、哀、樂,可窺見當地的人世風情。然而,亂塗亂畫畢竟不是好習慣,「課桌文化」實在提倡不得。
課桌文化亦圖亦文,詩詞歌賦、色情段子、廣告啟事,應有盡有。例如甲書:
明月皎皎,嫦娥飄飄。人寂寥寥,思念悄悄。
乙閱後即應和:
清風微微,入我心扉。只為伊人,玉容憔悴。
這是比較雅的,俗的如:
昨夜飲酒過度,誤入校園深處,嘔吐,嘔吐,驚起鴛鴦無數。
工大自古無色狼,正人君子排成行。偶爾幾起強奸案,施暴也是女流氓。
師大本無美嬌娘,殘花敗柳排成行;偶有鴛鴦一兩對,也是野雞配色狼。
對課桌文化,論者褒貶不一。有人說它表露了大學生的心態,折射出他們的內心世界;有人則斥之為垃圾文化,應予掃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