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哪些糟粕是我們要拋棄的
愚忠,愚孝,人格依附是封建文化最大的糟粕。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為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影響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㈡ 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都有哪些
沒有糟粕,每一樣文化都是有其用處。後世之所以認為糟粕,只是時世變了、價值觀變了,優質資產也就成了糟粕。
㈢ 傳統文化的糟粕有哪些
精華:孝道、和諧觀、大國風范、敢為天下先的氣概
糟粕:愚昧、愛面子、阿Q精神、不善於學習
㈣ 中國傳統文化里有哪些糟粕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有一本記錄孝行的書非常有名,就是《二十四孝》。古時候,幾乎每個朝代都號稱以孝治天下,所以那些非常孝順的人往往會成為時代楷模,成為統治者宣傳官方教化的教材。二十四孝記錄的就是二十四位孝行感天動地的楷模。
在這二十四孝里,不乏一些大人物出鏡。比如漢文帝,是開創了文景之治的好皇帝,他為人就很孝順。他的母親薄太後卧病三年,身為皇帝的漢文帝經常衣服都沒換過,日日夜夜守護母親。每次有湯葯熬好了,都是自己先嘗,再給母親服用。這個故事在二十四孝里的名字叫「親嘗湯葯」。
再比如北宋大文豪黃庭堅,他的故事叫「滌親溺器」。黃庭堅雖然已經身為高官,但對母親的孝順卻沒有任何改變,每天為母親洗小便盆,從無怨言。黃庭堅的這個故事也是二十四孝里最短的一條,只有一句話:「宋黃庭堅,元符中為太史,性至孝。身雖貴顯,奉母盡誠。每夕,親自為母滌溺器,未嘗一刻不供子職。」
這些孝行的故事各有各的不同,但孝心都是一樣的。不過,如果你認為二十四孝里都是這么感人的故事,那就錯了。在這二十四個孝子里,有這么一個人,他做出來的事雖然也是孝順,但卻讓人感動不起來。魯迅先生在讀到這個故事的時候,還批判了一把。這個故事到底講的什麼呢?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郭巨,是個晉朝人。郭家本來也是小康家庭,家財不少。後來郭巨的父親去世了,這要是在大多數家庭里,幾個子女就要開始爭家產了,爭得親情都不要了也是正常的事。但郭家不是,郭巨作為長子,主動表示不要一分錢,把豐厚的家財分給了兩個弟弟,而郭巨選擇獨自供養年老的母親。
但是,時間久了,家裡開支頂不住了,郭巨家開始陷入經濟危機了。郭巨和老婆有一個兒子。有人統計過,一個小孩養大起碼要花十幾萬,郭巨就那點收入,養老還要養小。這時候,郭巨跟老婆商量了一件事。郭巨說:「我們養這個孩子,必然會影響養母親,咱們家錢就這么多??」
郭巨的老婆說:「那你說怎麼辦呢。」
郭巨回答了一句讓你瞠目結舌的話。郭巨說:「兒子可以再生,但是母親死了就不能復活了,我們不如把兒子埋了,省點錢糧,供養母親。」
最神奇的是,郭巨的老婆竟然同意了。
兩個人在沒經過兒子同意的情況下,就這么拍板了,然後開始挖坑,准備埋了兒子。挖到兩尺時,突然挖出了一罐黃金。郭巨把黃金拿起來看,發現黃金上面還寫著一句話:「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郭巨看到黃金很激動:這下不就有錢了嗎,那不是母親兒子都能養了嗎?郭巨感謝了上蒼恩賜,把兒子抱了回去,母親兒子一起養。
這個故事叫「埋兒奉母」。雖然這個故事最後是BOSS出現拯救世界,完美結局,但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卻沒有一點被郭巨孝行感動的感覺,反而覺得有點反胃。
魯迅先生說:「我最初實在替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松。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並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
魯迅先生還是很幽默的。現在我們每個還活著的人,都應該感謝自己的父親當年沒這么孝順,否則早就沒我們什麼事了。郭巨也得感謝他爸,如果他爸當年也孝順埋了他,他就沒機會上歷史書了。
郭巨做的這件事,確實說明他很孝順,但是他違反了一些比孝心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性,還有對生命的尊重。說小點,為了養母親把兒子殺掉,這是毫無人性的行為,也是一個男人無能的表現。說大點,每一個生命都是平等的,沒有任何人、任何集體可以用任何理由去剝奪一個生命。這就是適用於全人類的普世價值。普世價值最基礎的一項是人權,人權最基礎的一項是生命權。
但是在三綱五常的理論指導下,很多人的生命是毫無分量的,經常成為權力的犧牲品。中國的人倫關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前者對後者有支配權。歷史上的各位君殺了多少臣,沒人統計過,而且也很正常,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是臣如果殺了君,立馬就成了反叛者,弒君者,罵名就來了。
郭巨是父殺子,很多人看了這個故事甚至會覺得沒什麼,甚至覺得有孝心。但如果郭巨當初選擇殺掉母親,供養兒子,那絕對是千古罵名。
二十四孝是我們中國文化里的一本經典書,尤其是給小孩子讀,培養他們的孝心。但問題是,郭巨的故事,已經不是感天動地了,這已經是驚天動地了。二十四孝本來是宣揚中國文化的經典讀物,小孩子看了可以培養他們的孝心,但郭巨的這件事放在裡面,小孩子看了會有什麼想法?這到底培養的是孝心還是殺心?
其實說真的,我不太相信這個故事是真的。所有人都說可憐天下父母親,怎麼會有這樣的父母?我在想,會不會是其中有什麼蹊蹺?可能郭巨在某天發現這個兒子不是自己的,然後找個供養母親的借口殺兒子泄憤?不是我腦洞大,是這個故事太嚇人了。
中國傳統文化里有非常多的好東西,值得我們好好研究,但是也確實有一些糟粕,千萬要扔掉。民智就是這樣被帶蠢的。大家看看歷史上那些草菅人命的官員,或者看看現在那些抵制日貨、拿U型鎖砸人的那些蠢貨,本質上和郭巨有什麼不一樣?對生命的尊重是中國傳統文化里最缺少的,也是現在的中國人最需要學會的。
㈤ 中國文化有哪些糟粕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在討論之前,有必要對所用詞彙的內涵做一些約定。「文化」的定義,在本文是指人類超越動物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樂趣。「傳統文化」是指文明史上和歷史上存在過的、發生過的、被今天記憶的人類生存方式和生存樂趣,以及在今天仍然被沿用或有所變異有所發展的上述生存方式和生存樂趣。「中國傳統文化」里的「中國」和「文化」不僅指今天國家地理版圖的中國,也包括歷史上的中國(版圖有變化),以及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其它地域和其它民族;而且還涉及到中國出現之前的、中華民族形成之前的有關地域和民族的文化。
糟粕有封建迷信,厚葬薄養等觀念。
㈥ 傳統文化所謂的糟粕是什麼
傳統文化所謂的糟粕有女德、巫術等。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以犧牲女性生存發展權利為代價,來維護"男尊女卑"倫理秩序的"女德"理念,曾在中國民國時期的"五四運動"中遭到進步人士的激烈批判。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伴隨新婚姻法的頒布,童養媳的廢除,以及提倡男女平等、鼓勵女性走出閨房和男性一起參與社會建設等一系列舉措落地後,女性的權益得到了進一步保障,相應的服務於農耕社會的"女德"理念呈逐步退出歷史舞台的趨勢。
此外,由於傳統文化是農耕社會的產物,農耕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的認識能力有限,因此傳統文化中也包含有不少封建迷信的糟粕,而復興傳統文化又成了某些群體復興封建迷信的借口。
中國自古以來都相信巫術擁有科學無法解釋的神秘力量,今天民間各種「巫術」又流行起來,看相、算命、卜卦、抽簽、拆字、圓夢、降仙、看風水等大量復興,更成為精英文化生活中的「雅好」。
(6)傳統文化的糟粕有哪些擴展閱讀:
繼承傳統文化,切忌混淆「精華」與「糟粕」。有些人只看到傳統文化中存在的糟粕、它對社會的消極影響,完全採取排斥的態度。無疑,這種觀點是片面的。一種文化能夠長期存在幾千年,必然有它的合理性。只有適應社會,才能夠長期存在。
對於合理的部分,直到今天、未來還是有用的,自然沒有必要舍近求遠,舍棄自己文化中的優秀資源,非要從外面引進。引進外來文化,還要面臨「再轉換」的問題,那是不可取的。
㈦ 傳統家文化糟粕的例子是
比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就是比較看不起體力勞動者,還有將人分三六九等,鄙視商人,還有對婦女的壓迫,如裹小腳,未嫁從父、嫁人從夫、夫死從子等等。
例如在家文化中男尊女卑,東周以後貴族階級實行多妻的妾媵制,嚴格分別嫡庶,至春秋以儒家的禮教對女子的行為作了種種的規定和限制。直到如今,仍有一群人不斷鼓吹男尊女卑,公然與男女平等相對抗,成為了社會低俗文化的一部分。
(7)傳統文化的糟粕有哪些擴展閱讀:
對於家文化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從原始社會人們必須群體生活才能生存,最早的組織是血緣關系組成的氏族部落,這便是「家」的雛形,經歷了上萬年的時間、最後逐步演化到各部落之間為食物進行互斗。在這個過程中起到最大作用的就是家族,家族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保證,母系氏族轉化成父系氏族,這種血緣繁衍關系是根本原因。
以女性為主的的母系氏族不能使家族快速發展起來。只有父系社會才能快速發展起來,這種血緣家族關系維持的原始部落的家,到黃帝時期,黃帝是靠家族的力量打敗蚩尤,形成多種部落的聯合,成立了國家式的部落聯盟體制,對於黃帝來說,天下的人都是他的子民,天下是一家人,他則是最大的家長,由他制定家規、家訓,進而形成了最早的家文化體系。
㈧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 (各例舉四項)
精華: 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報國。
糟粕:八股取士、等級差別、封建迷信、輕視勞動。
㈨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裡面的糟粕有哪些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有:強調女子無才便是德,刻意壓低女子社會地位、愚忠愚孝、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等。面對這些糟粕的文化,我們要堅決拋棄。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是世所公認的。但“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傳統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是需要我們舍棄的。只有對維護國家和諧穩定、繁榮昌盛的優秀文化,我們才需要繼承,糟粕文化要堅決抵制和拋棄,這就是哲學上講的“揚棄”。
對中國人影響最深的,當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錯誤觀念。現在強調“360行,行行出狀元”,,每一行都可以干出成績,不一定非得讀書好才有出息。
㈩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糟粕至今都在禁錮人們的思想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的偉大國家,在它發展的這幾年中,也有非常多的優秀文化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其中以代表的主要就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事實上傳統文化,有的時候並不都是精華,或者說有些傳統文化它是根據當時的時代產生的,對於現在已經發展到這個地步的先進的時代並不實用,所以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我們必須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可以選擇繼承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古為今用,對一些封建的,落後的文化,該消滅的要消滅,該抵制的要抵制,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對待那些傳統文化。
另外還有一種父母之言,媒妁之命的說法,這也是一種文化糟粕,本來現在處在一個比較開放的社會,大家都主張的是自由戀愛自由,婚姻自由,但是在某些地方還是出現了婚姻包辦的這種情況。很多人在結婚的時候根本就不是和自己喜歡的人,而是和父母要求的人,大部分父母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兒女談的男女朋友,而是通過相親的方法,通過別人介紹的方法,給自己的孩子介紹對象。甚至有很多孩子根本就不喜歡相親的對象,被父母逼迫著結婚在一起,父母們也覺得自己應該有權利對孩子的終身大事有所決定,並且總是打著為孩子好的這種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