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傳承中華詩詞經典
一是從高校或中學教師中招募志願者,到社區、工地等地舉辦經典詩詞的吟誦、分析及創作培訓,提升公眾閱讀詩詞的興趣、鑒賞能力和創作水平;二是可以嘗試舉辦傳統經典詩詞的分級考試;三是編輯出版一些簡易讀本,或開發更多的有趣的詩詞軟體,讓人們輕松愉快地在手機上背誦傳統詩
一、讓孩子們感受到詩教的樂趣;二、讓父母們感受到子女接受詩教之後的生命升華;三、不要把詩教搞成發財獲利的行業;四、真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傳統文化教育要想久遠前行,就必須平實起步,把詩教作為人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② 傳承古詩詞藍圖該怎麼做
詩詞存在的意義也深重而道遠,我們應該在學習或生活中,合理運用古詩詞,來顯示自己文化素養,從而實現自己人生價值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經典詩詞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傳承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huán chéng。泛指對某某學問、技藝、教義等,在師徒間的傳授和繼承的過程。泛指對前人的經驗進行傳授和繼承並發揚發展的過程。
出處:郭沫若 《孔墨的批判·墨子的思想體系》:堯 舜 禪讓雖是傳說,但也有確實的影響,那就是原始公社時的族長傳承的反映。
例句
1.中國傳統文化該如何傳承 2.傳承傳統美德。
③ 現在如何繼承並發展傳統的古詩詞
現代的我們該如何去繼承並發展古詩詞呢?我想作為一個詩詞的愛好者與臨摹者,本人對詩詞更有一番深切體會,我想簡單用四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承前啟後」!
承:即傳承,中華文化歷經幾千年文明傳唱至今,可謂是源遠流長且博大精深。其中古詩詞更是中華文化藝術瑰寶中的傑出一脈。
古詩詞是先輩為我們留下的文化瑰寶,我們首先要喜歡這個文化藝術,要培養我們的下一代也喜歡這個文化藝術。只有一代一代人都喜歡,都對她有濃厚的興趣,才能談得上發展壯大。另外,現代人的生活與古代人有很大不同,我們也要與時共進。第一,古詩詞中韻律、對仗必須堅持。第二,我們也要容忍現代人作詩作詞時失聲(沖出平仄)的情況,畢竟現代人發聲與古代不同啊,平仄聲太難掌握了。只有堅持與包容並存,詩詞文化才能更進一步發展的。
④ 如何傳承中國古詩詞之美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熱愛古典詩詞,能融入其中,能了解或是體會到每一首詩詞所蘊含的的用意或所表達的感情,其次也要充分了解近現代的詩詞文學,將古代與現代的思想和文學內容融會貫通後,懷著熱愛祖國的心情,前人的偉大情懷,將古代和現代的思想融於一體,就是最好的傳承。
⑤ 傳承詩詞文化,我們該怎麼做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
。
這是清乾隆蘅塘退土孫洙對《唐詩三百首》的題詞,充分評價了唐詩三百首的意義和功用。。通過背誦,變別人的為自己的,化知識為生命,這可能是很聰明的選擇。這里包含了兩層意思:第一,材料要精,不要泛。讀就要讀最好的三百首,最有代表性的三百首,而不是其他。第二,要熟讀。三百首要反過來復過去的讀,讀到透讀到爛為止。根據這樣的材料,相信就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⑥ 如何把經典詩詞傳承好
近來,央視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受到廣泛好評。中辦、國辦發布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把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滋養文藝創作、融入生產生活。本期微訪談特約請相關專家一起談談如何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獲得更好發展。
■最近,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的16歲少女武亦姝奪得《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冠軍,很多人隨之「拿起了詩詞書,背起了古詩詞」,對此現象您怎麼看?
張全之(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這個活動很有意義。我認識的一些平常不怎麼讀書的人,看了這個節目以後,都開始在手機上安裝背誦詩詞的軟體,堅持背誦詩詞。中國是一個詩詞大國,名篇佳句難以數記,長期浸淫於這些優秀作品中,不僅能夠提升我們的審美品位、改變我們審視世界的方式,也能凈化我們的靈魂,讓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有詩意、更有興味。
孟凡君(西南大學教授、北大文學博士):一則為喜,二則為憂。一方面,很多人對古詩詞重新關注,表明中國傳統詩教模式開始回歸。另一方面又不免擔憂「詩詞熱」只是人們頭腦一熱的產物。中國人太多,茫然從眾、無端跟風者也不少,不管出現什麼新勢頭,往往男女老少一哄而上,然後一鬨而散。中國文化世代承傳數千年不絕,應歸於世代教育之功。既然是世代承傳的教育,就不能忽冷忽熱,一會「好一似食盡鳥投林」,一會「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而應該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
■武亦姝的母校特級教師黃榮華感嘆:應試夾縫傳承傳統文化很難。很多中小學語文教師選擇「考什麼就教什麼」「怎麼考就怎麼教」。您認為傳承古詩詞該如何破除應試教育思維的桎梏呢?
張全之:這里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不是冰炭不容的兩個東西,而是可以並存、相互滲透的。隨著考試制度的改革、命題科學性的增強、閱卷規范性的提升,通過素質教育達到應試教育的目的,已經越來越變得可行。所以教師、學生和家長應該調整思維方式,通過提升學生素質來獲取高分,才是基礎教育的出路。在這種情況下,背誦詩詞、大量閱讀文學名著以提升自己的整體寫作能力、理解能力、審美能力,就變得十分重要了。
孟凡君:要破除應試教育思維的桎梏,應至少做到兩點:第一,讓越來越多的國人充分認識到詩教的無量妙用;第二,在立足傳統、尊重現實的基礎上有效改良應試模式。
■在傳統文化衰落、低俗文化侵襲的語境下,把經典詩詞傳承好發展好面臨哪些困難和挑戰?
張全之:首先經典詩詞屬於陽春白雪,原本就屬於小眾,現在要通過大眾來傳承,自然很困難;其次,目前通俗或低俗的東西通過手機迅速傳播,這些東西看起來很刺激、好玩,可以讓人們很輕松地打發時間,自然對大眾更有吸引力。
孟凡君:困難有三:一、真正懂古詩詞的教師太少;二、適合各個年齡段的詩詞教育書刊不全;三、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詩詞文化氛圍缺乏。挑戰有二:一、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排擠;二、功利性的社會導向對非功利性的詩教活動的侵染。
■該如何將詩詞的高雅性與傳播的通俗性、趣味性結合起來,提高古詩詞的普及性呢?
張全之:就《中國詩詞大會》來說,通過大眾傳媒,展現經典詩詞魅力,使詩詞進入尋常百姓家,算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創舉。但真要傳承優秀文化,還要靠學校、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營造出「書香中國」的閱讀氛圍,把人們更多吸引到書房裡。
孟凡君:詩教是一個長久陶冶的過程,不可能頭腦熱後,一夜醒來便是人人李杜、個個蘇辛。要想有效的開展詩教工作,應從兩方面著手:一、從蒙童抓起,堅持不懈,日久方成;二、形成家庭—學校—社會的良性互動機制,避免一曝十寒。
■在古詩詞融入教育、融入生產生活方面您有哪些建議或想法?
張全之:一是從高校或中學教師中招募志願者,到社區、工地等地舉辦經典詩詞的吟誦、分析及創作培訓,提升公眾閱讀詩詞的興趣、鑒賞能力和創作水平;二是可以嘗試舉辦傳統經典詩詞的分級考試;三是編輯出版一些簡易讀本,或開發更多的有趣的詩詞軟體,讓人們輕松愉快地在手機上背誦傳統詩詞。
孟凡君:一、讓孩子們感受到詩教的樂趣;二、讓父母們感受到子女接受詩教之後的生命升華;三、不要把詩教搞成發財獲利的行業;四、真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傳統文化教育要想久遠前行,就必須平實起步,把詩教作為人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